爱比较的心态
爱比较的心态 每个人不免有比较的心态,程介明引述已故的中国第一代社会学家费孝通早在1947年就在他出名的讲座系列《乡土中国》内容,细说当中的渊源,解释这种心态与历史文化,有着密不可切的关系。 “费孝通提及,中国社会是一个’差距格局’,西方社会是一个’团体格局’。稍为推导一下,中国社会是一个垂直的社会,人生出来就在这个垂直的框架里面生活,各有各的地位,且要按各自的身分来规限自己的行为。也就是古代的礼教:君臣、父子、长幼、夫妻、兄弟,各安本分。” 他续说,教育而言,中国古代唯一的正规“教育”是科举。科举也是只有“一条龙”,人人都想当状元。那垂直的比较,是人们思维中深层的基本假设,是理所当然不言而喻的,也就是说是一种文化。不但如此,也讲究“恶性竞争”与“良性竞争”,都认为后者是华人的民族优势。 “大学体系方面,美国有1000多所大学,虽然大家都想进哈佛、史丹福,但是还有许许多多令人心仪的大学。在华人社会中,中国内地与台湾父母与学生的眼睛,就仅盯著几所顶尖的大学。” 反观西方的团体格局,或许因为宗教关系,每个人天生平等,并认为在教育中加入竞争,是不健康的。尽管他们有身分与社会结构,但那是后天经过利益的互动所形成。 虽说如此,但程介明认为不可简单地把“攀比”看成是恶习想加以消除,反而是如何把这种比较心态,转化为积极因素,像大树的叶子一样,大家都争取更多的阳光,人人都得益,大树就长得更大,每一片叶子到头来就获得更多的阳光。 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因为年纪增长心有余力不足,许多父母均把儿时心愿寄托在子女身上,有者甚至想操控他们的未来,结果引起反弹伤了感情,是导致两代不和的主要原因。 说到这里,程介明解释,家庭观念不是华人独有的“专利”,其中,意大利人的家庭观念也颇重。 他指出,华人家庭观念的一个特点,是父母觉得他们”拥有“子女,他们对子女的“拥有感”可以说终身的,如升学、职业、婚姻,甚至在子女成长以后,还希望能“监控”,即关怀子女的起居、饮食、思想、信仰。 反观西方会在孩子成年以前,由父母担任监护人(Guardian),意味着由父母代替孩子作决策。 不过,基于现代华人社会的父母不断受到西方社会教育或者媒体的熏陶,另一方面21世纪的年青人也与以前大不一样,程介明有感这类家长的数目正在减少。
|
Mr.Bean 发表于 5-9-2017 10:57 AM
很多时候学校里教的跟社会上用的根本没多大关联,比如一些什么代数,集合论,几何学,这些古里古怪的科目简直浪费学生的时间与精力,是为了应付考试才学的,到了社会工作的时候这些古里古怪的学科根本用不上!读书与 ...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