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Cari_cwy

一代武侠小说泰斗金庸 香港病逝,享寿94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1-10-2018 02: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hanford 发表于 31-10-2018 02:46 PM
傅红雪
陆小凤
西门吹雪
叶孤城
江小鱼
花无缺
蕭十一郎
謝曉峰
燕十三
燕南飛





  • 这些我都在 邵氏 电影 看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1-10-2018 02:54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nford 发表于 31-10-2018 02:38 PM
    太多
    东方不败
    独孤求败
    岳不群
    灭绝师太
    金毛狮王

    嗯,你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0-2018 03: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叔敢問貴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0-2018 03: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名字后面的八十七很明显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0-2018 04: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R.I.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0-2018 04: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鬼之水刃 于 31-10-2018 04:55 PM 编辑

    昨天晚上在網上初看到查大師逝世的訊息時,還以為是惡作劇,拒絕相信,直到接近午夜時分,在連續看到來自多方的新聞報導後,才接受查大師已經不久於人世的事實。



    感激您的作品陪伴著我成長,從而成為了我漫長校園歲月裡絕不可缺的精神糧食。

    永別了查大師,一路走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31-10-2018 05:39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坐长途夜机千万别看金庸小说,你会睡不着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0-2018 06: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金庸大师您这些年写出这么多的佳作,一路陪伴我们成长.

    愿您一路好走 RI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1-10-2018 06:32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00后都不看这些了,看神仙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18 11: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MOS5566 于 1-11-2018 11:02 AM 编辑

    查良镛先生是说故事的人,学贯中西,本身就是一本厚厚的书,被人书写的故事。

    从文豪到富豪,他写下文人办报致富的神话。

    他最早的一本书可能是《献给投考初中者》,年年考第一的他看到身边的同学被考试难倒,于是与同学合编此书,分享考试心得,出乎意料地畅销,从商初念成形。

    加入报界后和同事联手写武侠小说,第一部在报章连载的作品就是《书剑恩仇录》,之后的《碧血剑》、《射雕英雄传》等作品陆续横空出世,震动文坛,读者手不释卷。

    现在的报纸像自助餐,以前的报纸像主题餐馆,靠一个卖点,读者就会跟你走。

    查良镛先生不是只懂文字不懂数字之辈,他借助小说的威势与老同学一同创办《明报》,以《神雕侠侣》为主菜,新闻反而成了配菜。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他奋勇写作,亦热爱新闻,下午写小说创作,晚上写社论创新。

    读者先看他的小说抽离现实,再看他的社论回到现实。比起现在人手一机刷新闻,以前的读者细嚼慢咽,实在高贵优雅得多。

    查良镛先生晚年有认知障碍,最会说故事的人,有时会认不得人。

    他的晚年,就像陶杰文字中的描绘“盛年是一幅绚烂的油画,老年只是改习水墨 …… 留白的地方最是动人”。

    一生勤奋说故事的人走了,查良镛先生的去世,为古典报人的传奇与风骨,划下句点。(中國報點評:子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18 11: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影响千千万万读者的文学大师——金庸,原名查良镛的老先生,日前逝世,享年94岁。

    上个世纪,说起武侠小说,谁人不识金庸,就像说起伟大科学家谁人不识爱因斯坦。老先生为我们留下的,岂只是一本本金庸小说而已?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一副对联,14个字分别用了金庸武侠小说书名第一个字串联而成,是金庸迷最为熟悉的一句话。我不是典型的金庸迷,只是有幸在中学时期手机和网络还未盛行的年代,读过几本老先生的大作,对其创作的人物念念不忘。

    那是一段上课时,也要趁老师不注意而在抽屉翻看武侠小说的时光,我想这也是很多武侠迷的生活写照。这都是因为老先生创作的人物性格分明,让人又爱又恨。金庸笔下,奇特玄幻的武功固然让人着迷,但人物的描写丝丝入扣,也让读者不自觉把自己投射进去,陷入了庞大武侠世界而无法自拔。

    找到自己身影

    练武心无旁骛当如郭靖、在逆境中求存成就高超武功当如杨过、在权力的漩涡中挣扎求存当如韦小宝、哪怕知道自己的结局是个悲剧也毅然勇往直前当如乔峰、在江湖中浮沉而不失可爱不羁当如令狐冲……还有形成了书中一道美丽风景的女主们:与世无争的小龙女、睿智多心眼的黄蓉、爱上坏男人的穆念慈等等,都是我们生活中可以找到的身影。

    金庸之所以比其他武侠小说家出名,是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找到自己的身影。

    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常务理事陈墨说,金庸坚持的是侠义正道、进而忧患民生,作品中还涵盖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这些思想在现代人来看不免老套过时,但在负能量横行的年代,金大侠借作品让读者不自觉认同其“人道精神”,无形中也为现代冰冷的社会注入一股暖流,让我们还相信:“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金老先生创作高峰时期日写8000至1万字,还要兼顾媒体人办报人身份,常常忙到凌晨4点才休息。日写8000字或许对现在文字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大挑战,但我们总该向老先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看齐。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金庸小说辐射影响至八十后,而九十后开始因为速食文化横行和语言的隔阂,受到的影响小了。我只期望无论未来的作家如何创作,总不会忘记像金老先生一样书写刻画“人道精神”。(中國報評論:張瑋洛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鬼之水刃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18 0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先生应该不会想到他有一个得益门徒,把他笔下的人物逐个逐个在cari演绎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18 09: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路好走。。金大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2018 11: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开启了一扇窗,让懵懂少年走入武林。原来,四大古典名著之外,还有一个精彩的武侠世界。

    先是被有血有肉的人物刻划吸引,刀光剑影间,使出降龙十八掌、打狗棒法、九阴真经、一阳指、独孤九剑、乾坤大挪移、北冥神功、黯然销魂掌、易筋经、葵花宝典等绝招,各门各派盖世神功,满足了少年的侠客梦。

    金庸的武侠世界,江湖恩怨、武林争霸、门派决斗之外,爱情也是重要部分。言情圣手金庸,笔下的侠骨柔肠,描写细腻,教人痴迷。郭靖黄蓉、杨过小龙女、张无忌赵敏、王重阳林朝英、段誉王语嫣、石破天阿秀、令狐冲任盈盈等couple,神仙眷侣羡煞旁人。看的不仅是武侠小说,也是一流的爱情小说。

    《侠客行》金句:“一个情字书万卷,只写恩爱是江山。”少了情爱的江湖,还是江湖吗?刀剑如梦,武林有情,手中有剑,眼中有你,三分霸气,七分情义。小龙女对杨过说:“你姓杨,那我便姓柳吧!”;张无忌体贴赵敏:“从今而后,我天天给你画眉。”;郭靖对黄蓉许诺:“就算把我身子烧成了飞灰,我心中仍是只有你。”经典情话,荡气回肠,很难不被感动。

    金庸文学底蕴丰厚,雅俗共赏,故事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且多是末代,乱世出英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再仔细阅读15部经典,会有更大领悟。他的武侠观,总结一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除了江湖扶危济困,还有更大的家国情怀。侠义精神,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符合儒家倡导的“仁者无敌”。

    查大侠的美丽想像

    从消遣的通俗小说,提升到人生进修宝典,金庸融合了儒道释俗思想,字里行间充满哲学,看出人生道理。

    如今电脑时代,年轻人崇拜美国超级英雄,但金庸武侠精神却永垂不朽。每个金迷心中都住着他笔下的侠客,成为模范及指引,从中找到自己,寻得生活态度。也许是不羁浪子令狐冲、豪迈的胡一刀、忠肝义胆的郭靖、为爱执着的杨过、纵横天下的东方不败、没武功却重情义的韦小宝等。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金庸小说绝对可派上用场,懂得活学活用,必能笑傲江湖。

    查大侠创造了一个不能替代的江湖,大闹一场悄然离去。感谢青春岁月有你的武侠小说陪伴,留下多少美丽的想像和回忆。(中國報言論:吳德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2018 01: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代大侠金庸逝世了。

    94年前,查良镛先生出生在浙江海宁,那是没有网路的时代,传播消息靠人们口耳,储存资料唯赖大脑和纸笔。

    西元2018年,一摁亮手机荧幕,马上能得知海内外各大小新闻,截图转帖动动手指,万里江山收归掌上。

    下班后不久,我便收到有关金庸先生离世的消息。

    想到近来假新闻频传,应当求证详查,不劳费心了,各大权威媒体的报道陆续映入眼帘。

    高寿如他,还真的是走了。

    阅读金庸之于我,那是始于上一个世纪的事了。国中时期欣逢千禧年,我和弟弟不是去市政府听演唱会看明星,是在家读《天龙八部》。

    乔峰虚竹分别跨越生命中许多坎儿的同时,我们守夜跨年。后来读远流出版社的《倚天屠龙记》,特别注意到封底印有数句高度推崇语──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语言──我立刻信以为真。

    而十几年来也真的没怀疑过,离开台湾到美国到马来西亚,与长辈友朋甚至学生谈起金庸,就算人名情节未必人人如数家珍,武功招式却总听人琅琅上口。

    金庸小说的迷人之处,在于虚实之分际我们难明究理,真正历史的空白处,有他笔下这些群豪群雄补满了。

    少年读毕是信服,信服郭靖死守襄阳、张无忌让位朱元璋;青年再读是不服,不服他明明捏造不实却洋洋洒洒;近年重读是佩服,死心塌地地佩服。

    古往今来尝有几人有他这般见识创意,运宛若罗贯中七实三虚之笔法,竟在正史野史之间谋篇安章,丝丝入扣,天衣无缝?

    多少人被金庸建构出来的世界迷住,多少人藉他的小说有了交际的话题,多少人因演活书中角色成名发达?更有甚者,我们读者读着读着明白了人生。

    “人生自古谁无死?”《射雕英雄传》有一段写:郭靖想起师门重恩,说道:“当年若非全真教丘道长仗义、七位恩师远赴蒙古,又得洪老恩师栽育,我郭靖岂能立此微功?但咱们今日在此欢呼畅饮,各位恩师除柯老师外,均已长逝,思之令人神伤。”

    朋友过世亲人过世,我们往往会伤神感慨,感慨最恒常的无常。“到头这一身,难逃那一日。”死毫不稀奇。每一集金庸都有人死。或为情,或赴国难,或无辜遭害,更多是死于报仇者手下。

    即便死因不同、死法殊异,然而我们仔细阅读,会发现金庸的世界中自有一颠仆不破的儒家价值体系:天地君亲师。丧尽天良的恶人,人人得而诛之;侵我国土犯我疆域者,与义士并肩抗之;欺我父母兄长者,虽睚眦必报;凌辱我师与之有隙者誓不共戴天。

    师父栽培教育,父母生养照护,乃是第一等恩情,是天柱地维,无可撼动。我敢断言:没有一个读者能不受他的价值观影响。

    人间,总有恩怨。江湖,就是腥风血雨,修罗炼狱。

    侠客,则是碧波深潭中摇桨前行的有志之士。志在克敌志在报仇,无妨,我们爱他的武功高强。

    侠者并不一定武功高强,段誉初登场替人打抱不平时甚至不会武功,但凡侠者所挟持者,必定不是个人的欲求享受,而是精神层面的正义理想与报恩之心。

    就创造“侠义为怀”这一世界,便注定他的高度远高于许多不入流的作家。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而终有一死。这个世界不缺死者,缺侠者。

    与多数人一样,我没见过他本人,只了解他力行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传奇一生。

    童年经历战乱,大学因局势剧崩而没领到毕业证书,后来从记者当起,副刊连载写起,自办《明报》,以言论多次被政府关切,到晚年屡获两岸三地殊荣。

    他83岁修读历史硕士学位,写《初唐皇位的继承制度》论文写得太好,86岁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一生堪比唐朝最精彩的传奇。大约证明先下苦功,后能创造“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不朽的影响。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物换星移,人世沧桑,哲人萎矣,侠者远去。

    文字可以抄袭,视野格局却无法窃取。金庸笔下鲜明的师道亲恩,我希望明天过后还有人提倡。(文章来源:星洲日报/言论作者·叶梓安·2018.11.0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2018 02: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181102comic.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yow_meng5727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11-2018 01: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见到金庸,是1996年8月间的一个下午,和亚洲周刊编辑部的几位同事,到他在香港山顶道一号的豪宅去访问,谈香港即将回归的权力安排,以及如何应对西方媒体的悲观情绪。

    他那一天神采飞扬,和我们谈得很高兴。但谈了才一个小时左右,他的太太林乐怡却很快在客厅外大声说“时间到了”,说还要去一个约会。

    我们只有匆匆说再见,我发现金庸谈兴很浓,似乎意犹未尽…… 。

    那时候香港无线电视翡翠台正在播映金庸名著《笑傲江湖》电视剧,8月16日的大结局更掀起了收视高潮。

    金庸说他不怎么看自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但他更关心九七回归的权力大戏。

    当时西方媒体弥漫一片悲观的情绪,用“香港之死”来形容这个城市的处境,而中文媒体每天都会出现一个关键词“九七大限”;很多人预测:1997年7月1日回归后,香港就会进入死亡状态。

    金庸认为这都是政治的偏见。他指出北京不会“搞垮香港”,也不会做任何伤害香港的事。

    他强调港人福祉亟需言论自由的保障,反驳“商人治港”不利香港之说,并建议民主派人士加入建制。

    他看好香港前途,评点特首人选,认为董建华是适合的选择。

    他说中国领导人对民族尊严很重视,邓小平、江泽民等都是在帝国主义压迫下成长的,有强烈的反帝反殖反压迫的民族情绪。

    第二次见到金庸,是在回归之后,和董桥、张隆溪等朋友,在兰桂坊附近的一家私房菜。

    记得那天点了四川菜,辣的过瘾,但金庸太太说金庸不能吃辣的,就将“夫妻肺片”等辣菜,放在一杯温水内泡一下。

    席上大家没有谈到太多政治,都是谈一些文坛轶事。

    金庸说话不多,但他满肚子奇闻异事,偶尔讲几句就直指问题核心,让人拍案惊奇。

    另外一次见到金庸,是在一个酒会上,大家都拿着酒杯,站在那边聊天。

    他说亚洲周刊的定位很好,面向全球华人社会,也开拓了一个独特的气场,对两岸三地的政治与社会,都会有冲击的作用。

    他说到当年去新加坡办报,发现当地华人观察中国,就具有和香港人迥然不同的角度,值得中国人深思。

    他说他喜欢读亚洲周刊,也对我勉励有加。

    我问他为什么不再写武侠小说,他说写作的灵感也有配额,配额用完了,就不要再写了。

    如果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黄蓉与郭靖。不同背景的读者,都对金庸作品的角色有不同解读。

    但可以确定的是,金庸的作品是空前绝后的──他不但拥有深厚的中华文化素养,也很有历史感,可以诗词歌赋,四书五经,顺手拈来,也熟悉中西历史。

    他的写作手法也超越了还珠楼主和传统的章回小说,用上了很多西方的文学技巧,如戏中有戏、隔墙有耳、内心独白等。

    他在文字武林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我和他匆匆的相遇,见证他的“武功”成为一个时代的绝响。(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亚洲笔记.文:邱立本.《亚洲周刊》总编辑‧2018‧11‧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2018 02: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古逢秋悲寂寥,刚刚送别了李咏,金庸老先生也千古了。。。

    据香港《明报》报道,一代武侠小说泰斗查良镛 (笔名金庸) 病逝,终年 94 岁。

    金庸在 1924 年 3 月 10 日出生,曾经创作《射鵰英雄传》《神鵰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等家传户晓的小说。

    1000.jpg

    一部百年武侠小说史,自还珠楼主以下,名家辈出,惟金庸名头最盛、享誉最长,横扫华人世界。

    他以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十余年间写下 15 部作品。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联中的 14 个字,正是他 14 部武侠小说书名的第一个字。

    还一部不在其中的,便是《越女剑》。

    1530371622746pn4sor01o1.jpg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金庸开始武侠小说的创作,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

    1955 年,《大公报》下一个晚报有个武侠小说写得很成功的年轻人,和金庸是同事,他名叫梁羽生。

    那年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即将完结,而他的创作又到了疲惫期,于是,报纸总编辑邀请金庸将武侠小说继续写下去。

    虽然此前从未写过小说,但凭借他对武侠小说的了解与喜爱,金庸还是答应接替梁羽生的任务。

    他把自己名字中的镛字拆开,做了一个笔名,《书剑恩仇录》正是他的第一部武侠作品,作品一炮而红。

    此书成功之后,金庸又在短短的几年内创作了《碧血剑》《雪山飞狐》和《射雕英雄传》等作品,一时间风靡全港。

    十余年间,他写下 15 部洋洋大作。

    80 年代初,广州一家杂志开始连载《射雕英雄传》,金庸的武侠小说正式进入内地。

    1000 (1).jpg

    时至今日,即便你始终不曾看过他的原著,但其作品在两岸三地不断被改编成的影视剧,可能也是陪伴你成长的一个标志。

    虽然作家王朔曾批评金庸小说是现代社会四大俗之一(还包括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四大天王),但金庸倒不觉得这是一个坏的批评,他说俗就是接近很多人,或者很多人喜欢它。

    确实如此,金庸的武侠小说受到了社会各阶层读者的欢迎,他曾获得了两岸三地最高领导人的接见,也被普通的男女老少所喜爱。

    1972 年,《鹿鼎记》连载结束,金庸宣布封笔时,不少读者为之遗憾。

    360截图17001020109121101.png

    1924 年,金庸出生在浙江海宁的一个书香世家。

    海宁查氏是世家望族,康熙年间创造了“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科举神话。

    进入近现代,査家还出现过实业家査济民,教育家査良钊,九叶派代表诗人、翻译家诗人查良铮(穆旦)。

    而金庸族谱旁系姻亲关系中,也有很多大家熟悉名字,比如:

    徐志摩——金庸的表哥(金庸母亲徐禄是徐志摩的堂姑妈);

    蒋百里——金庸的姑父(著名军事家蒋百里的原配夫人查品珍是金庸的同族姑母);

    钱学森——金庸的表姐夫(蒋百里的女儿蒋英是“航天之父”“两弹一星”功勋钱学森的妻子)

    琼瑶——金庸的表外甥女(金庸的堂姐查良敏嫁了琼瑶的三舅袁行云)

    在书香环境的熏陶下,金庸度过了安逸的童年时光。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13 岁的金庸随学校南下,开始了千里跋涉的流亡之旅。

    由安至危、由富到困,但金庸没有在战乱的颠簸流离中颓丧。

    15 岁的时候,金庸和两位同学一起合作,编了一本《献给投考初中者》,根据招考的题目,做些模范答案给学生看,大概相当于今天《五年模拟三年高考》这类的参考书。

    这个书做得很成功,让他们赚了很多的钱。

    有人说,金庸是最会赚钱的文人侠客,这一点,金庸在中学时候就已颇显锋芒。

    而看起来温和宽厚的金庸,年少时性格也有十分狷狂的一面。

    在上学时,因不满学校的某些行为,他写文讽刺过训导主任,也在大学时与训导长争辩过,结果便是遭遇了两次被学校开除的命运。

    最惨的是第二次被开除后,因为没有钱,他衣食都没了着落。

    金庸向一位蒋姓表哥求助,才解决了生计问题。

    求学期间的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想成为一个外交官。

    但因历史原因,他还是跟外交官的梦想擦肩而过。

    后来,金庸在另一所学校念起了国际法,而这段法学知识背景以及他后来的经历与声望,为他谋得另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1985 年他被聘为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304b504e533731686561.jpg

    作为武侠小说大家,这个身份或许是他享誉最盛的。

    而另一个在金庸一生中不可磨灭的标签,便是报人,一个杰出的报人。

    1947 年,他进入上海《大公报》,从三千名投考者脱颖而出。

    第二年,《大公报》香港版创刊,金庸被派入香港,那年他 24 岁。

    当时的香港与上海相比,并不发达,但金庸说,“我一生很喜欢冒险,过一点新奇的生活。”

    作家李敖曾在节目中批评金庸武侠小说“那写得什么玩意”,他说侠义部分金庸自己没一样做得到,“不讲真话、不做真事”。

    不过,作为报人金庸,他似乎并不是李敖所说的那般。

    1959 年,35 岁的金庸创办《明报》,便是看不惯《大公报》所报道的“虚假事实”。

    他说:“我办《明报》的时候,就是希望能够主持公正,把事实真相告诉给读者。”

    他的社评文章,高峰期每日一篇,他的武侠小说,几乎也是以日更的节奏推进,数十年间无间断。

    在这般工作状态下,还有个颇有趣的故事。当年《天龙八部》在《明报》连载时,金庸曾数次离港外游。

    小说连载不能断,他便请好友倪匡代笔。

    在小说第 89 回中,阿紫的双眼被丁春秋戳瞎,这个情节其实是倪匡写的。

    后来,金庸则以换眼治疗手段让阿紫复明了。

    电视剧《天龙八部》剧照一手写武侠,一手写社评,奠定此生基业,30 年时间,金庸将《明报》塑造成香港极具影响力的报纸。

    而这份报纸开办之初,只有六千份的发行量。在困难的时候,所有职员的的薪水都打了八折。

    金庸说,“是大家和我一起捱了下来。”

    金庸一生经历极其丰富,获颁荣衔甚多,他是著名的武侠小说家、是一代杰出报人、是学者、是华人文化界的重要的人物之一等等,见证了上世纪中国无数重大历史事件。

    1972 年,金庸封笔;1989 年,《明报》创刊三十周年的日子,金庸卸任社长职务;90 年代,金庸将《明报》集团卖给大马富商张晓卿,从此退出商界;2007 年,金庸辞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职务……在完成了一次次谢幕后这次,他真的退出江湖了。

    304b504e53375a69446f.jpg

    儿女情长今犹在,江湖侠骨已无多;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再见了,金庸;再见了,江湖。

    链接:https://www.chainnews.com/articles/560728168047.htm
    来源:链闻ChainNews
    版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链闻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2018 02: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541000342309006af36247.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yow_meng5727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影音娱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1-9-2024 11:39 AM , Processed in 0.114211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