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總:妥協退讓‧華小將變質 2013-08-29 09:58 (雪蘭莪‧加影28日訊)董總今日吁請廣大華社群眾,務須認清教育部《2013-2025年教育大藍圖》貫徹單元同化政策的目標和本質,任何的妥協或退讓,將導致華小遭逐步蠶食及被推向變質的嚴重後果,進而斷送200年華教的前途。 董總今日發表文告指出,教育部早在2010年提出《鞏固國語強化英語》及2012年提出《國家教育政策》,這兩份文件闡明“鞏固國語、強化英語”政策的目的,是建立一個“民族國家”,即貫徹單元同化政策和實現“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種文化、一種語文、一種源流學校”的最終目標。 “為貫徹上述單元同化政策及實現‘最終目標’,教育部採取的其中一項具體措施,就是在《2013-2025年教育大藍圖》和《小學課程標準概念》,提出在華小和淡小4至6年級增加國語教學時間,從現有每星期正課180分鐘增加到正課及輔導班共570分鐘,並採用與國小同樣的國語課程和考試;這只是第一步,因為《教育大藍圖》第四章闡明的最後目標,是要所有小學都採用統一的國語課程綱要和評估標準,即涵蓋全校1至6年級。” 210分鐘是棄底線打開缺口 “董總鄭重表明,堅持728華團大會宣言和決議案,堅守2009年12月至2012年10月間,三份華團備忘錄內的華小每週180分鐘國語課時的共識與立場。因此,董總絕不認同獻議增加國語課時至210分鐘以迎合教育部`鞏固國語、強化英語’政策的做法,因為有關做法形同自我放棄捍衛華小本質與特徵的底線,打開缺口,掉入陷阱,為當局貫徹單元同化政策及實現`最終目標’開道鋪路,使華小陷入萬劫不復的變質困境。’ 改制是前車之鑒 華小底線不能失守 董總在文告中,促請華社各界認清,一旦捍衛華小永不變質的底線失守,華小變質“指日可待”。 “1960年代年初,許多華文中學慘遭改制為以英文為主要教學媒介的國民型中學,並在1976年開始逐年改為以馬來文為教學媒介的國中,在1997年把名稱正式改為`國民中學’。在1970年至1975年,西馬英文小學全部遭改為國民小學(馬來文小學),東馬的英小則在1982年全部改為國小,此外,教會學校也被改制,這就是前車之鑒。經過這場慘痛浩劫,英文中小學消亡了,華文中學減少了104所,也減少了93所華小和139所淡小。”(請參閱表一和表二) 華小國語水平 沒數據證明低落 文告指出,《教育大藍圖》沒有數據證明目前華小在小學評估考試(UPSR)的國語水平低落,它只提供了各族學生在2010年大馬教育文憑考試(SPM)國語至少優等的數據,即有84%土著學生取得至少國語優等成績,華裔學生則有63%、印裔學生是57%。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國語(馬來語)並不是華、印裔學生的母語,而且他們需要學習母語、國語和英語。 “此外,各族學生都是以第二語文方式學習英語,雖然國小學生的英語上課時間,比華小和淡小學生的多出很多(參閱表三),但是《教育大藍圖》指出,在2010年SPM的英文考試(C1119)中,只有23%土著學生取得至少優等成績,反而有42%華裔學生及35%印裔學生取得優等及以上成績,英語水平比國小學生強許多。” “這證明國語、英語課時不是成績的決定性因素,因為教師的素質和責任感及學生生活環境等,才是影響學生的國語、英語水平的關鍵因素。” “《教育大藍圖》第三章列舉了一項由2005年至2011年的調查,指出華小在這7年的小學評估考試(UPSR)的整體表現,一直都比國小的好。” SPM國語欲90%至少優等 隱藏使華小變質議程 “《教育大藍圖》指出,目前國小的國語課程評估標準只是比華小的`稍高’(slightlyhigher),因為當年將華小的國語課程水平設得比國小的稍低,主要是因為考慮到華小需學習三語而無法和國小擁有相同的國語上課時間。但是,《教育大藍圖》現在卻把華小的國語課程和評估標準與國小的劃一,要達到大馬教育文憑考試中有90%的學生考獲至少優等成績。這隱藏著致使華小變質議程,包括不斷增加華小國語課時,劃一華小和國小的國語課程和考試。” (參閱表四) 增加國英語時間 華小生學習更艱辛 董總指出,在大量增加國語和英語授課的環境下,華小學生要以華語學習各個科目,必然倍感艱辛! “因此,董總吁請華社,尤其是華小三機構即董事會、校友會和家教協會,堅守華小180分鐘國語課時的底線,以及必須堅決反對把華小國語的正課教學時間增加到210分鐘,以及300分鐘輔導班的建議,以堅決捍衛華小的本質與特徵。” “董總呼吁華社提高警惕,不要只看到教育大藍圖的國語教學時間,以為迎合教育部`鞏固國語強化英語’政策,就解決了教育大藍圖對母語教育的傷害。董總不排除別有居心者試圖挑起國語課時的課題,刻意忽略教育大藍圖對各民族源流母語教育的殺傷力,以達到轉移視線的目的。” “董總重申,任何的妥協或退讓,將導致華校權益遭到侵蝕,面對變質及消亡危機。董總呼請廣大熱愛華教的組織行動起來,發動各界人士及廣大群眾,全力支持董總反對大藍圖內不利於母語教育的政策和措施,以捍衛母語教育的幼兒園學前教育、特殊教育、華文小學和華文獨中,以及改制中學和各源流學校的生存與發展。如果反對教育大藍圖遭遇失敗,各民族幼兒園學前教育將不存在,而華小在未來12年內逐步變質及消亡,到時華文獨中也會被迫關閉,華文教育也就此式微及消失。” (星洲日報) http://news.sinchew.com.my/node/319861?tid=1
|
“1960年代年初,許多華文中學慘遭改制為以英文為主要教學媒介的國民型中學,並在1976年開始逐年改為以馬來文為教學媒介的國中,在1997年把名稱正式改為`國民中學’。在1970年至1975年,西馬英文小學全部遭改為國民小學(馬來文小學),東馬的英小則在1982年全部改為國小,此外,教會學校也被改制,這就是前車之鑒。經過這場慘痛浩劫,英文中小學消亡了,華文中學減少了104所,也減少了93所華小和139所淡小。”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