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玛斯大规模突袭以色列 各国反应一次看 哈玛斯领袖笑开怀! 以色列誓言铲除 ▲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哈玛斯」7日朝以色列发射大量火箭弹,各国纷纷发声。(图/CFP)
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哈玛斯」(Hamas)7日向以色列发动大规模袭击,以军也出动战机轰炸加萨报复,双方合计造成数百人丧命。西方国家与穆斯林国家纷纷发声,以下整理各国对此事件的反应。 ●美国 《卫报》报导,美国总统拜登在声明中表示,恐怖主义从来都是不正当的,以色列有权保卫国家和其人民。他警告,任何敌视以色列的相关政党不要在这种情况谋利,华府对以色列的支持坚不可摧。 ●法国 《路透社》报导,法国总统马克宏(Emmanuel Macron)强烈谴责这起对以色列发动的袭击事件。 ●英国 英国外交大臣柯维立(James Cleverly)表示,「英国明确谴责哈玛斯对以色列平民的恐怖攻击,英国将永远支持以色列自卫的权力。」 ●德国 德国总理萧兹(Olaf Scholz)在社群平台X上发文表示,「今天以色列传来可怕的消息,我们对来自加萨的火箭弹攻击和不断升级的暴力事件感到震惊,德国谴责哈玛斯的袭击行动,并支持以色列。」 ●沙乌地阿拉伯 沙乌地阿拉伯外交部呼吁,「立即停止暴力。」 ●黎巴嫩真主党 由伊朗支持的黎巴嫩「真主党」(Hezbollah)是以色列的宿敌,该组织8日朝以色列发射大量炮弹和飞弹,以声援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哈玛斯(Hamas)对以色列的突袭,并称这是向那些企图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的国家发出的警告。 埃及 回顾历史,开罗当局一直在以巴冲突间扮演关键调停者的角色。埃及总统塞西(Abdel Fattah al-Sisi)警告,应「避免局势恶化以及陷入更多暴力危险」,他在和法国总统马克宏(Emmanuel Macron)通话时,敦促国际合作以防冲突进一步恶化。 约旦 约旦外交部长沙法迪(Ayman Safadi)警告,以巴局势「动荡」,「尤其因为约旦河西岸(West Bank)城市及地区正经历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民的攻击和侵略」。 哈玛斯发动此次突袭前数个月,以巴冲突中的暴力事件激增,以军占领的约旦河西岸死亡人数创下近年新高。 阿拉伯联合大公国 阿拉伯联合大公国通讯社(WAM)报导,当局呼吁「立即停火」并「落实最大限度的克制」。该国外交部在声明中指出,「阿联向最近这起危机的所有受害者致上诚挚哀悼」,并强调保护平民的重要性。 摩洛哥
摩洛哥外交部发表声明指出:「摩洛哥王国对于加萨走廊局势恶化以及当地发生的军事行动深表关切,并谴责针对任何一方平民的攻击。」
阿拉伯联盟 阿拉伯联盟(Arab League)秘书长阿波盖特(Ahmed Aboul Gheit)敦促「立即停止在加萨走廊的军事行动」以及「双方武装对抗的恶性循环」。 他说:「以色列持续施行暴力和极端主义的政策是颗定时炸弹,剥夺该地区在可预见未来得以实现稳定的重要机会。」 沙乌地阿拉伯 沙乌地阿拉伯外交部发表声明指出:「本王国呼吁双方立即停止暴力升级,同时保护平民并自制。」 利雅德当局呼应科威特、伊拉克、卡达、阿曼和总部位于沙乌地阿拉伯吉达(Jedda)的伊斯兰合作组织(OIC)等其他区域领袖声明指出,此次袭击是「持续占领和剥夺巴勒斯坦人民合法权利的结果」 。 叙利亚 叙利亚外交部称哈玛斯这次行动是一次「光荣的成就,证明巴勒斯坦人获取合法权利的唯一途径,是用尽一切形式的抵抗」;大马士革当局也表示支持巴勒斯坦人民,以及力挺「打击犹太复国主义者恐怖主义」的部队。 伊朗 伊朗最高领袖哈米尼(Ayatollah Ali Khamenei)的高级顾问力挺这次攻击,并称这是「令人骄傲的行动」。 伊朗学生通讯社(ISNA)引述沙法维(Yahya Rahim Safavi)的话指出,「我们支持这起行动」,并称将力挺巴勒斯坦武装分子,「直到解放巴勒斯坦和耶路撒冷为止」。 叶门 由伊朗支持、把持叶门首都沙那(Sanaa)的叛军「青年运动」(Houthi)表示,他们支持「英勇的圣战行动」。 「青年运动」在其掌控的萨巴新闻社(SABA)官网发布声明指出,此次攻击「暴露以色列的软弱、脆弱和无能」,并称这是「一场尊严、自尊及保卫之战」。 安理会未「全体一致」谴责哈玛斯! 美大使暗指这国 ▲哈姆斯大量残杀无辜的以色列平民。(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哈玛斯」7日向以色列投掷5000多枚火箭炮,并派出上千名武装分子入侵,同时杀害并绑架平民。联合国安理会多个成员国8日公开谴责对哈玛斯的行为,但是却非全体一致谴责,美国对此表示遗憾,并暗示未表态的国家。 伊斯兰激进组织哈玛斯7日突袭以色列,并将大量人质俘虏至加萨走廊。根据以色列当局表示,至少有700名以色列人丧命,其中包含260名音乐节观众。联合国安全理事会8日对此召开紧急会议,美国则对于此次危机发表强烈谴责。 美国驻联合国副大使罗伯伍德(Robert Wood)在会后公开表示,尽管有很多国家谴责哈玛斯此次的袭击行动,「但显然并非全体」。也就是说,有部分成员国不愿意一同公开谴责哈玛斯的攻击行动。 ▲以色列军方对巴勒斯坦发动反击。(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罗伯伍德直言,「我不用再多说什么,大家也能猜出是哪些国家(不愿意一同谴责哈玛斯)。」《法新社》报导,他暗指的国家显然是俄罗斯,因为俄罗斯自入侵乌克兰以后,与西方国家持续交恶。 多名外交官坦言,安理会并未考虑发表联合声明,甚至是具有约束力的决议。而俄罗斯驻联合国大使涅班济亚(Vassily Nebenzia)则说,「我们主张立即停止打斗、展开停火协商,并进行有意义的谈判,而这也是安理会数十年来的主张。」 以色列驻联合国大使尔登(Gilad Erdan)则在会前出示以色列公民遭到哈玛斯恐怖分子绑架的图片。他直言,这些都是明显的战争罪行,是明目张胆且有证据的战争罪。 中东最强情报网失灵!以色列没预见哈玛斯突袭 官员这句话震惊BBC ▲加萨地区的巴勒斯坦武装份子7日朝以色列发射大量火箭弹,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哈玛斯宣称犯案。(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以色列7日遭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哈玛斯」(Hamas)大举突袭,数千枚炮弹命中目标伤亡惨重。以色列情报部门在全球声名远播,可以说是中东地区分布最广、资金最充足的情报部门,但却没有预见哈玛斯发动的突袭行动,情报局前局长坦言,「我们对发生的事一无所知。」 综合BBC、CNN等报导,以色列拥有中东地区分布最广、最精密的国内外情报网络,在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等武装组织都有安插眼线,过去也曾透过无人机、暗藏诡雷的行动装置击杀激进分子的领导人,在「住棚节」(Sukkot)假期将结束之际却好像睡着一般,让哈玛斯在不知不觉间策动这场精心设计的袭击。 以色列情报及特殊使命局(Mossad,俗称摩萨德)前局长哈勒维(Efraim Halevy)告诉CNN,以色列没有收到任何形式的警告,对7日爆发的战火感到十分惊讶,「他们在不到24小时内发射超过3000枚飞弹,这超出了我们的想像,我们不知道他们有这么多飞弹。」 英国BBC安全事务特派员加德纳(Frank Gardner)撰文提到,以色列情报部门拥有庞大资源,有以色列国家安全局(Shin Bet,辛贝特)、外部间谍机构摩萨德(Mossad)及以色列国防军,但没有预料到这起袭击事件,令人震惊,或者即便有预料到,却也没有采取行动。以色列官员对此的反应是,「我们不知道这怎么会发生」。 ▲哈玛斯7日发射的炮弹数量前所未见。(图/路透) 哈勒维补充,哈玛斯7日发射的炮弹数量前所未见,也是他们首次深入以色列并控制村庄。他怀疑是先经海路走私火箭弹材料,再于加萨走廊当地制造,并在不让以色列发现的情况下进行演练,他必须承认哈玛斯这次行动非常成功,「我们对这些事一无所知。」 另据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报导,以色列驻法国大使莫拉夫(Raphael morav)接受法媒BFM采访时指出,情报机构肯定出了问题,否则以色列不会被动挨打,「我们事先哪怕得到一点情报,都一定会准备一系列反击伺机而动。我不隐瞒,情报机构肯定出了问题。」 哈玛斯领袖笑开怀! 人在卡达「爽看电视」庆祝以色列遇袭 ▲哈玛斯领导人哈尼亚(Ismail Haniyeh,左)被拍到在卡达办公室有说有笑,与其他人一起庆祝对以色列的袭击。(图/翻摄自YouTube) 巴勒斯坦伊斯兰主义组织「哈玛斯」(Hamas)领袖哈尼亚(Ismail Haniyeh)被拍到出现在卡达一间办公室里,与其他哈玛斯官员一同「庆祝」7日开始对以色列的袭击。影片中哈尼亚指着电视上正在播送的新闻画面,与官员有说有笑,随后一起跪拜赞颂真主。 ▲哈玛斯政治领袖哈尼亚。(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据路透社9日报导,以色列与哈玛斯成员所在的加萨地区至今死亡逾1100人,其中以色列700死、加萨400死。据每日电讯报报导,作为哈玛斯政治局主席的哈尼亚虽然可能未实际策画7日袭击的细节,但他仍是广为公众知悉的幕后大人物,除了在演说中称赞这次袭击开启了以巴冲突的新时代,还暗示耶路撒冷与被占的约旦河西岸将发生进一步的暴力事件。 报导提到,一段拍摄于卡达首都杜哈(Doha)办公室的影片显示,哈尼亚与其他哈玛斯官员一起观看了报导以色列事态的电视新闻,并一同庆祝这次袭击行动,接着在哈尼亚的带领下,一行人跪拜,赞扬伊斯兰教真主。 ▲哈尼亚的卡达办公室,电视正播送着哈玛斯对以色列袭击的新闻。(图/翻摄自YouTube) 报导指出,哈尼亚有他欢呼庆祝的理由,因为这是哈玛斯对以色列策动的一次最致命的袭击,不仅将决定他的政治遗产,也许还将决定以巴冲突的进程。多年来卡达一直使用杜哈一间办公室接待哈尼亚,卡达7日也指责以色列应该为与哈玛斯之间持续的军事升级负有责任,但卡达否认支持哈玛斯并表示该组织只是当地现实的一部分。 ▲哈尼亚与其他哈玛斯官员一同跪拜。(图/翻摄自YouTube) 以色列总理纳坦雅胡誓言消灭哈玛斯的武装份子,尽管哈尼亚目前安全待在卡达,但以色列历史上有在全球大胆进行暗杀的纪录,从普通的枪杀与下毒,到更华丽的技术,例如邮寄爆炸包裹等。不过,哈尼亚公开遇袭或遭到秘密暗杀都有可能导致区域局势进一步升级。 哈尼亚1962年出生在巴勒斯坦海滩难民营(al-Shati camp),大学修习阿拉伯文学时加入了哈玛斯并迅速晋升。他的父母于1948年以阿战争期间逃离了位于现今加萨边境亚实基伦(Ashkelon)小镇的家。 作为哈玛斯高层,哈尼亚早年多次进出以色列监狱,后来被驱逐至黎巴嫩,最后回到加萨,逃过至少一次以色列的暗杀。但直到2006年他才在世界目光中崭露头角,他后来领导哈玛斯在选举中胜过巴勒斯坦组织法塔赫运动(Fatah movement),引发一场内战后哈玛斯完全接管了加萨走廊,2016年哈尼亚从加萨移居卡达,确保自己不会受到以色列军队袭击。 以色列前总理响应号召!着装加入预备役画面曝光 誓言铲除哈玛斯 ▲以色列前总理班奈特(Naftali Bennett)加入陆军预备役。(图/翻摄自X) 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哈玛斯(Hamas)7日对以色列发动攻击,以色列总理纳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宣布进入战时状态,而前总理班奈特也响应国家号召,加入陆军预备役,誓言铲除哈玛斯。 根据《福斯新闻》报导,以色列国防军(IDF)在袭击发生后随即宣布征召预备役军人入伍,班奈特(Naftali Bennett)也在几个小时后加入了陆军预备役,他抵达陆军基地和其他士兵握手致意的画面也在社群网站上曝光。 ▲▼以色列预备役士兵登记入伍。(图/CFP) 班奈特表示,这是以色列历史上最艰难的日子之一,而他的家人目前正躲在避难所里,「看到哈玛斯恐怖份子入侵以色列南部,所有以色列人都感到非常难过,这些恐怖份子的目标明显是针对妇女、儿童和女孩,现在是铲除哈玛斯的时候了。」 纳坦雅胡7日对所有以色列公民喊话,「以色列公民们,我们在战争中(we are at war),这不是军事行动,也不是局势升级,而是战争。」这场冲突短时间内将使以色列人民团结支持政府,反对派已经取消反对纳坦雅胡司法改革的示威抗议,听从预备役征召。 3000人音乐节沦炼狱!幸存者:到处都是尸体 以色列士兵成人肉盾牌 巴勒斯坦激进份子哈玛斯(Hamas) 7日持枪突袭以色列南部一场户外音乐节,当时现场聚集超过3000人,他们拿着枪扫射攻击,甚至丢出多发手榴弹。幸存者表示,整场攻击宛如一场持续了5个小时的恐怖电影,就连赶来支援的以色列士兵都成为人肉盾牌,还有被绑走的人质腿被打断,救援队找出至少260具尸体,现场一片血腥。 ▲以色列一场音乐节遭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哈玛斯」袭击,年轻人窜逃。(图/翻摄自X) ▲这场音乐节聚集至少3000人。(图/翻摄自X) 根据纽约邮报、BBC报导,这场户外音乐节(Nova Festival)在以色列南部的尼格夫沙漠(Negev desert)举行,位置十分靠近加萨走廊。幸存者奥尔特尔(Ortel)描述,哈玛斯武装分子于7日黎明时分发动攻击,大约有50名武装分子坐车冲入会场,「所有电源被关掉,突然间他们(武装分子)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带着枪冲进来,朝着各个方向开火。」 奥尔特尔表示,人们开始试图逃离现场,不论是穿越沙漠还是钻进车哩,但一辆辆载满枪手的吉普车开始朝着人们的车辆开枪。他最后躲进灌木丛里长达数个小时,「我把手机调成静音模式,然后在一片橘子林中匍匐前进,许多子弹从我头上呼啸而过。」 ▲▼参加音乐节民众遭绑架。(图/达志影像/美联社、社群媒体X) 另一名幸存者塔米尔(Raziel Tamir)余悸犹存地回忆起当时的状况,他当天清晨被枪声、尖叫声和爆炸声吵醒,「走出帐篷时,我看到大量的尸体,恐怖分子到处开枪、向人们投掷手榴弹。」 后来有部分以色列士兵赶往现场支援,塔米尔说,以色列士兵将自己当作人肉盾牌,挡在一般群众面前,保护趴在地上试图躲过攻击的人们,他自己也是在此时候跟着其他100人一起逃离,「士兵用他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看着他们在我们眼前倒下。」 ▲音乐节现场发现至少260具尸体。(图/翻摄自X) 塔米尔最后躲在灌木丛中,用泥土和树叶将自己包裹起来,以免被恐怖份子发现,最后顺利被以色列士兵救出。他获救后指出,哈玛斯为了避免人质抵抗或逃跑,还将这些人的腿都打断。 同样逃过一劫的吉力(Gili Yoskovich)描述自己躲在果园里的情况,「他们(武装分子)朝着一棵棵树射击,我周围好多人都死了,我只能保持安静,我不敢哭。」另一名幸存者说,「这是一场长达4至5小时的恐怖电影,真的很疯狂很恐怖。」 以色列紧急救援机构Zaka指出,他们从活动现场搬出约260具遗体,急救人员亚尼夫(Yaniv)指出,当群众从音乐节的紧急出口逃出时,恐怖分子就在那边等着,开枪射击或是把人掳走,「有3000人参加了这场活动,所以巴勒斯坦人可能知道这件事,这是一场大屠杀,这是一次有计画的攻击。」 图文摘自 网络 |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