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低消”一词被广泛应用于不少餐厅中,但究竟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日前台湾有名作家到一家“低消是1杯饮料”的餐厅用餐,在点了上千元新台币的餐点后,店家却坚持要她点一杯饮料,双方为此经过一番争论后,最终放弃在该餐厅消费,她将这段经历放上往后,引起不少网民讨论。 资深媒体人、写作老师陈安仪日前在面子书讲述一段匪夷所思用餐经历,她是在本月7日与老公到礁溪一家名为“奶油面包”的餐厅用餐,入座后点了一份意大利面、一份早午餐、一份炸物、一份烤蔬菜和一个浓汤,这些已经总共要价新台币1000多元(约151令吉)。
随后,店员询问她想点什么饮料,当她表明不想喝饮料后,店员即回道:“我们店《低消》是一杯饮料。”,这让陈安仪不明所以,“我们点的东西已经远超过『低消』啦!店里一杯饮料大约120~180元(新台币;约18至27令吉)之间,我点的餐点金额已经远超于此。” 但店员却坚持不点饮料就没有符合低消,让她非常惊讶,并发挥写作老师的精神耐心向对方解释“低消”是最低消费金额的简称,因此低消是一杯饮料应是指“最低消费是至少一杯饮料的金额”,且官网也没有说明“一定要点饮料、否则不能用餐”,但店员仍坚持一定要点饮料,后来连店长出面,也是斩钉截铁地说“一定要点饮料。” 陈安仪当下觉得有一种有理说不清、被强迫推销的感觉,在店家坚持必须点饮料,否则就算点一万元的餐都不算低消的状况下,最后很遗憾的离开了这家店。她也强烈建议店家应在官网注明:“不点饮料不能用餐”,或是“用餐必须点饮料”,而非使用“低消”二字,才能避免消费者误入。 贴文曝光后引起热议,大部分的网民都批评店家做法,纷纷留言“为了一杯饮料,把买了上千的顾客赶跑”、“这规定还真怪”、“好坑的规则”、“不想点饮料不行腻,店家自己中文不好还想怪到消费者头上”。但也有一些人认为“逻辑满分的店家”、“店家就写清楚了是1杯饮料,到底哪来的不清楚了。” 随着事件发酵,越来越多人关注这话题,台湾消基会名誉董事长游开雄也出面表示,在社会大众认知中,“低消一杯饮料”代表最少要达到1杯饮料价格的消费,“低消”两字对一般法律来说,就是进到店内的“最低消费额”。因此若是只写“低消一杯饮料”,而店内饮料均价是150元左右,客人点了超过千元的其他餐点,是符合低消标准。 他直言,“点了上万块,却还是要点一杯饮料,很难被社会大众接受。”这起事件的争议点主要出在业者身上,不能用“低消”两字来表示,必须注明消费者“必点”,写清楚用餐规则,才能避免消费纠纷。 事后,奶油面包礁溪旗舰店也在粉专致歉,解释会有顾客须点一杯饮料的规定,是因为过去有太多客人拿了面包与甜点就要入座,坚持不做餐厅的消费,造成餐厅的营运困扰,但因为文字的误植引起误会,如今已经更正为“基本消费为一杯饮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