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诊所里看到一个中年女性病人,哭哭啼啼说她大肠长了肿瘤(tumour),前来问我是不是没得救了。我仔细一读她的病理报告,顿时才发现病人误解“瘤”的定义了,原来她所谓的肿瘤是腺瘤(adenoma),不是她心里的那个“癌(cancer)”! 无论是腺瘤还是癌,在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肠息肉。了解肠息肉的明确定义,不但可以避免病人本身不必要的顾虑,也可以正确掌握何时该作复查肠镜。 肠息肉指的是肠粘膜的隆起性病变,较常见于大肠。 大肠息肉分成以下三种: (1)腺瘤性息肉(adenomatous polyp)- 依病理组织分为管腔型(tubular)、绒毛型(villous)以及混合管腔绒毛型(tubulo-villous)。大多数的肠癌都是由腺瘤性息肉长期演变而来。发现时应直接切除。 (2)炎性息肉(inflammatory polyp)- 顾名思义,就是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及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演变成的息肉。一旦肠炎有所控制,息肉也会消失。 (3)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 良性息肉,通常体型较小,一般不会变成恶性肿瘤。 如今,我们可用内镜窄带成像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来精确观察消化道黏膜上皮形态,初步判断肠息肉的可能病理表现。 小的肠息肉,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很多人都没有早期发现。较大的息肉可能会出现黑便(melena)或便血,腹痛,腹泻等症状。 据统计,80%左右的大肠癌均是由息肉恶变而来。肠息肉如果不被摘除,会慢慢的变大,细胞突变,恶化成结肠癌。肠癌的风险随腺瘤大小、数量及组织学分类而增加。简单地说,体型超过2公分以上,数量3个或以上,及腺瘤性息肉都会增加肠癌的风险。 从结肠息肉发展到结肠癌,一般需要5至10年的时间。大多数的肠癌风险筛查指南建议粪便隐血试验(Fecal occult blood test)或肠镜(colonoscopy)为筛查手段。
|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