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幸在马来西亚医学会(Malaysia Medical Association)年度大会上和众多的家庭医生(General Practitioner,GP)分享马来西亚目前的肠癌风险筛查(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的进展以及现代医学内镜下诊断及治疗。 大家都在会上积极提问,并分享各自在这些年的临床经验。呵呵,我在会上作了一个简单调查,原来大部分的医生本身都不曾作过任何肠癌风险筛查试验哦! (注:大部分与会者的年龄是50岁或以上)
临床上,有接近80%的肠癌(colon cancer)是由肠息肉(colonic polyp)经过数年的转变而生成的。肠息肉大致可分为炎性息肉(inflammatory polyp),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和腺瘤息肉(adenomatous polyp),其中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几乎不会癌变,而腺瘤息肉癌变的几率相对较高。 绝大多数的肠癌风险筛查指南建议粪便隐血试验(Fecal occult blood test)或肠镜(colonoscopy)为筛查手段。我们会将公众按风险(有无肠癌临床症状,肠癌家庭史)分为平均风险,中度风险及高度风险。 无症状平均风险者可以每年作一次粪便隐血试验,并每10年作一次肠镜,但中度风险及高度风者应该直接作肠镜检查。 肠镜不仅可以检查出肠息肉,还可分辨肠息肉的性质、大小,医生可以据此直接对高危肠息肉进行镜下切除。肠镜检查正常的,可每十年复查一次。肠镜检查有息肉的,每一至三年要复查。有多发性肠息肉的,可在肠镜检查时同步摘除。发现息肉病(息肉个数在100个以上)的,才会建议切除该段肠,在尽可能保留正常肠功能的前提下,考虑扩大预防性切除。 说起肠息肉或肠癌,它离我们似近似远的,身边总是会有一两个亲朋戚友与它挂上关系。我曾经于今年初在马来西亚医学期刊(Medical Journal of Malaysia)刊登一篇关于在沙登医院的肠镜数据分析:559名于2010年至2016年进行肠镜检查的病人中,有112名在镜下发现肠息肉(多见于40岁以上者),息肉检测率(polyp detection rate)可高达20%。试想可知,肠息肉是多么的普遍呀! |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