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79|回复: 2

转载:箭喻经 - 求知是好的。但好好利用生命的时间修行更重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4-7-2019 06: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箭喻经》被认为集中表达了佛陀对哲学的态度及佛教的宗旨。这篇文章对一些爱好哲理思辩的人,算是提供了一种学佛该有的态度。以免陷入知识障中,终日谈形而上学的“空义”。把佛法给哲学化的结果只会忽略了佛法更可贵的实践面。
经中说: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一天,有位叫鬘童子的青年佛弟子拜见佛陀,请教了十四个问题...
1. 世界恒常存在吗。
2. 世界不会恒常永在吗。
3. 世界既恒常而又不恒常吗。
4. 世界非恒常非非恒常吗。
5. 世界有边际吗。
6. 世界无边际吗。
7. 世界有边际而又无边际吗。
8. 世界非有边际非无边际吗。
9. 生命即是自我吗。
10. 生命与自我并非同一吗。
11. 佛死后还存在吗。
12. 佛死后不存在吗。
13. 佛死后存在而又不存在吗。
14. 佛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吗。
这十四个问题,佛经中称为“十四无记”,即十四个无意义或不应予以解答的问题。这大概是当时印度思想界所经常讨论的不解之迷,它们牵涉到世界的本质、身心关系、人死后续存与否等重大哲学问题。
这些问题长期折磨着鬘童子那尚好玄思的心灵,他觉得这些问题关系重大,非弄清不可,而佛陀对别人提的这类问题总是置而不答,使他很不满意。这次去请教佛陀之前,他作好打算:如果佛陀能给予令人满意的回答,说明这些命题中哪些是真理,我便继续跟随修道;如果佛陀不给我明确答案,我便向他提出诘难,然后舍他而去。
他把他的问题和想法直截了当地说给佛陀后,佛陀没有立即回答他的问题,而先反问他说:“鬘童子,是我先给你讲好:我为你解说世界是常等命题中何者为真理,便答应你跟随我修道的吗?”鬘童子回答:“不是这样,世尊。”佛于是批评他:“鬘童子,我从未向你承诺过我要为你解说这些问题,你也从未对我说过我给你讲清这些问题后你才跟我修学,你为何要这样提问题呢?”鬘童子被佛陀批评,低头默然,说不出话来。
这时佛告众比丘:“若有人这样想,如果佛陀不给我回答世界是常抑或无常等问题,说清何为真理的话,我便不跟随他修道,这是十分愚蠢的想法!此等愚人,不晓得不等他弄清这些问题,死期便会到来啊!”
接着,佛陀讲了这样一个譬喻:“就像有人身中毒箭,极感痛苦,他的亲人眷属深怀怜爱,赶紧为他寻找箭医,治疗箭伤。然而,这个中箭者却认为:不能急着拔箭疗毒,我应该首先弄清:要请的箭医姓甚名谁?高矮胖瘦如何?肤色是黑是白抑或不黑不白?出身于何等种姓家庭?是婆罗门、刹利还是贱种?其籍贯属东还是在南、在西、在北?那把射我的弓是用桑木、柘木抑或牛角制成的?弓弦是牛筋还是鹿筋抑或丝制?弓的颜色是黑是白?是赤是黄?箭杆是竹制还是木制?箭羽是雕鹫翎还是鹤羽、鸡毛?箭头的形状像矛还是像刀?制箭头的工匠姓甚名谁?高矮胖瘦如何?肤色是黑是白抑或不黑不白?出生地是南还是北?此愚人坚持先弄清这些再拔箭医治,殊不知等不到他弄清,便毒发身亡。那些认为佛不给他讲清世界常或无常等问题的人,就和这中箭者一样愚痴。”
佛陀又说:“世界常恒存在,我从来不这样说,世间万物,各类众生,皆悉无常,众生谁都免不了生、老、病、死,以及由此而生的种种忧悲苦恼,从这些忧苦中解脱,才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着力解决的迫切问题,就像那身中毒箭者,赶紧找箭医拔箭疗毒,才是当务之急。至于世界常恒存在乃至佛死后是非有非无等玄奥问题,我从来不予讲说,因为这些问题的探讨与真理不相应,与正法不相应,非梵行之本,不能使人达到智慧、觉悟和不生不灭的涅槃。因此我从来都讲:这些玄奥问题乃不可说者,不宜解说,而应该讲解那应该讲说的正道——四圣谛,因为这是真理,为梵行的根本,能使人得大智慧、大觉悟,达到永恒幸福的涅槃。”
关于释迦佛对世界有常无常等“十四无记”不予置答的故事,佛经所载并非仅此一例。《杂阿含》第408经载;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一日佛以天耳遥闻众比丘在食堂讨论世间有常无常等十四问题,便去食堂教诫众比丘:“汝等莫作如是论议,所以者何?如此论者,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非智,非正觉非正向涅槃。”应讨论那能使人得到实益、趋向涅槃解脱的四圣谛。《长阿含·布吒婆楼经》载,布吒婆楼梵志向佛提出世间有常无常等十六问题,佛告梵志:这些问题我不予解答,因它们“不与义合,不与法合”。南传《中部》经中,载有耆那教游方僧瓦恰向佛陀请教十六个哲学问题(“十四无记”加命与身亦一亦异,命与身非一非非异),佛陀也一一拒绝回答,而说这些问题都是毫无意义的“戏论”,都是惑人的迷魂阵;它们就像傀儡戏,像热带森林,像荒芜的沙漠,是束缚人的枷锁,使人困惑、沮丧、忧悔、痛苦;它们不能使人得到寂静、智慧和解脱,对修道及消险烦恼,是毫无用处的。瓦恰听后接着又问:“您既然否定这些问题,那么您是否有自认的哲学主张呢?”佛陀回答:“我不受任何理论问题的束缚,已从一切理论中超越解脱。”汉译《中阿含经·见经》载,佛入灭后不久,有一婆罗门教徒向佛的侍者阿难请教世间有常、无常等十四个问题,阿难回答说:“世尊对此类问题从来不予置答,不作讲说。” 可见对“十四无记”不予解答,是释加牟尼一贯坚持的态度。
释迦牟尼拒绝回答世间有常无常等“十四无记”问题并非表明他根本否定哲学。他在说法中处处运用哲学,可谓哲学大家。不过他认为哲学应将解决人类生老病死等痛苦的切身问题列为首要课题,将哲学运用于解决这一问题的实践,对人生起到实际有益的重大作用,而不应不顾人生切身的根本问题而去在那些用思辩不可解决的问题上钻牛角尖。释迦的究竟意趣,是通过修行实践超越思辨哲学的极限,去体证超越言语思虑的终极真实。而终极真实,实际上也是多家哲学所共同探讨的核心问题。
(恭录四川大学陈兵教授“佛陀的智慧”一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5-7-2019 02: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人。 于 25-7-2019 02:45 PM 编辑

《箭喻经》
教导的重点是指出
任何人 唯有
离苦解脱
才是人生最重要的!
而只有愚蠢之人
才会不知轻重自以为是的
极端执著在【问题】上
而 忽略了自己生命中最迫切需要 面对之处境。

无论是说
求知是好的。但好好利用生命的时间修行更重要。 
或这样说
修行是好的。但好好利用生命的时间求知更重要。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只是一种“助缘”
如果 不懂得辨别善恶轻重

抱持着 自以为是而极端执著 之心态 去学习
上述两种方式最后结果都是同样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才是 主“因”

例如
当初在习修苦行中还未觉悟的乔达摩
就是 自以为是 的认为
应好好利用生命中所有的时间去修行最重要,
结果在 不知不觉中
才搞成自己半生不死的剩下半条命。

而事实上
出事原“因”不是出在习修上,
而是出自 不知 自己极端的执著 而自以为是心态

这样的原“因”
也同样出现在 鬘童子 与 中箭者 身上。

鬘童子
是 不知自己极端的执著在
一些永远也无法找到答案之问题上
而浪费自己的生命 锲而不捨去追寻 其自以为是【有】或【无】之答案。

中箭者
则是不知轻重
极端的执著想知道其他问题
而忽略了自己的生命 最迫切需要 面对之处境。

而在习修苦行中还未觉悟的乔达摩,
当时则是 不知 自己正在极端执著之修行,
可能会丢失自己的生命而不能解脱。

但乔达摩与前两者的差别 是
乔达摩 最后不再 自以为是,  
而是 仔细的反省,
清楚的知道问题是出在自己之 心态
最後认知了造成“苦”之問題的各種 前因後果,
再找出自己过去的不是之处,
结果才理解
什么 才是应知的,
什么 才是应修的,
什么 才是应捨的,
再经过 习修与捨离,
證知自己 已經不再有“苦”之“生”起,
也確實了 自己 離“苦”而解脱了!

一个人
如果不知各种“苦”的 前因後果,
而盲目追随其他人的方式,
只不过是一种
无明而缘行之【模仿】,
充其量也只能达致“善行”
而无“法”解脱。

唯有
时刻反省自己,
时常提醒自己不能抱持着极端执著之心态,
正确遵循佛陀之教导,
才是明智的习修方式。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Mocha76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2019 05: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人。 发表于 25-7-2019 02:26 PM
《箭喻经》
教导的重点是指出
任何人 唯有
离苦解脱
才是人生最重要的!
而只有愚蠢之人
才会不知轻重自以为是的
极端执著在【问题】上
而 忽略了自己生命中最迫切需要 面对之处境。

无论是说
求知是好 ...

个人感觉这个观点非常正确,学习了。,感谢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7-6-2024 05:54 PM , Processed in 0.050984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