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326|回复: 2

一曲阑珊一断魂——评《我们这首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3-1-2008 12: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首先要向安那琪致敬:不光是因为本剧是剧本交流建议后的第一篇(但是不是本论坛的第一篇,我不是太确定。因为不知道以前有无人在本斑发表过剧本?也许版主能确定吧)也因为作品之出手——题材、立意与构思,颇为不凡。

明显的以本地政治常态之一的异议分子因思想信仰而身陷囹圄为控诉而作的《我们这首歌》碰触了本地大多中文创作者(包括其他文学领域)所不愿不敢或不兴趣碰触的题材。这不啻是对华社只顾风花雪月或吃喝玩乐进而畸型的政治冷感症的一个反拨。作品对政治不公的抨击,对边缘人群(在主流社会有意忽视或不敢正视下政治异议分子就成了边沿怪物)的关怀,令人起敬。

从作品的构思立意来看,以一首歌的被禁止传播与执意要传播的两股力量的对抗,作为全剧的主要动作与反动作的拉锯,引发读者联想背后更多的信息:我们所在的现实环境——那条钳在我们头上的不止一条紧箍咒:“政治是肮脏的、危险的”“反对是无用的”“在人家的地方有饭吃有生意做就好了管那么多干嘛?”。。。。什么时候已成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政治剧场的一大特征是语言处理的极尽嘲讽挖苦之能事。尤其是将主流政治话语改写或颠覆以达前述目的。《我们这首歌》也不例外, 如什么“防范不文之物现形人前快刀斩乱麻法令>第530条”、“<防范国家崩溃佛跳墙法令>”、“<防范恐怖主义先发制人法令>第74条” “把人送去良心焚化院,以活生生焚烧方式,进行人道毁灭。”“梦想重组计划。梦想改造计划”等等。一般不用太熟悉本地政治者也能知其所指为何。同时闻之也带来痛快叫绝之感。只是类似的语言风格并不贯彻始终,而只是在前半部昙花一现而已。

政治剧场的另一剧作手法是人物或情节设置的隐喻性。1642、1789、1905、1848、1871、1917、1949、1968等编号作为剧中人称谓就有其指向。这其实颇为巧妙。首先现实里狱卒与犯人就是用编号取代了个人名字的。而选用的编号又暗合了历史年份上的各次重大转折年份(164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法国大革命/1905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提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简称“三民主义”/1848欧洲革命/1917俄国十月革命/1949中国共产党推翻国民党/1968中国文化大革命),实际上就是对历史转折的呼唤。同时也配合了符号式人物设置的类型化的需要:建立一种平面化的效果,一种忽略个性而直接进入事件的人物处理。

只是不加区隔的将对立的双方一律以革命年代来命名,作者是要暗示这两个阵营其实具有某种同质性?但我更相信这种暧昧是作者无意致之者。因从其剧中政治立场之昭示可见端倪。

所谓政治剧场必然有政治主张或理想之提出。剧中的两个阵营借《奴隶与皇帝》的寓言故事所展开的一场辩论,应该就是作者的政治主张或理念之传达吧?

1642:你难道没有听过这么一个寓言故事吗?让我讲给你听。从前,有个老皇帝统治着一个国家,过着幸福快活的日子。有一天,一群奴隶砸碎了他们身上的枷锁,冲进皇宫,占领皇宫,并在住在皇宫里面,他们把老皇帝关进监牢里。其中的一个奴隶,变成了新的皇帝。后来又有一群奴隶砸碎了他们身上的枷锁,冲进皇宫,占领皇宫,并住在皇宫里面,他们把新皇帝关进监牢里,其中的一个奴隶,变成了新新的皇帝。这个就是历史,轮回的历史。

1642:你难道没有从这个寓言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吗?你难道还不知道,任凭你怎么改变,还是改变不了历史的轮回吗?

1848:这个寓言故事还没有完。我帮你讲完。有一天,奴隶群中有一把纯真的声音说道,从今以后不再有什么皇帝和奴隶,从今以后说也不比谁高而谁也不比谁低。这才是我们的原来,这才是我们的未来。世界原本没有皇宫,也没有监狱。奴隶们恍然大悟说这样最好。他们最后把皇宫和监狱都一齐推倒。

1642:但是,奴隶要盖新房子,却盖不出什么样。奴隶只见过皇宫和监狱,他们盖出来的,不是皇宫,就是监狱。奴隶双腿走的是老路,嘴巴唱的是老调。

1848:房子新不新不重要,只要房子住得好,只要房子不是盖来关押我们的自由。只要住得舒服,管他谁在上,谁在下。奴隶双腿走老路,但是走向新世界,这首歌也是老调,但是唱出新希望。(唱)起来……

表面上看来,1848的最后发言就是结论,1642已经无言以对。但从历史的眼光来看1642的轮回论是成立的。放眼昔日之苏联、今日的中国,道理不言自明。辩论过程也是1642说的更在理,而1848却更多是在抒情,所谓“推倒监狱与皇宫”直喻了取消区别与高低,这在历史长河中也证明了行之不通甚至带来更大恶果。于是我们看到1848很“务实”的修正了他的观点:

“房子新不新不重要,只要房子住得好,只要房子不是盖来关押我们的自由。只要住得舒服,管他谁在上,谁在下。奴隶双腿走老路,但是走向新世界,这首歌也是老调,但是唱出新希望”

闹了半天,总算保住老本。只是过程险过剃头——差点“为他人做嫁衣裳”。

不过个人觉得这个结论还是比较可取的,至少比“不管黑猫白猫,能找老鼠的就是好猫”更富人性——作为现代人的尊严,物质满足与人身自由,缺一不可。

作为符号性人物设置,本剧不处理人物个性固然无可厚非。但不处理典型不等于不要类型。全剧八个人物看起来实际上只有两个人即正义之士及其压制者。这就有违现实世界中人的多样性。取消了多样性也就取消了丰富性,这就使剧中人显得单一、干瘪,减少了可看性。

说到单一,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全剧行动线上。前面说过,本剧的贯穿动作是“以一首歌的被禁止传播与执意要传播的两股力量的对抗,作为全剧的主要动作与反动作的拉锯”,那么如何开展这一条动作线,如何安排推进上升转折是捉住观众注意力与全局成败之关键。

以戏的分场来看,开场后双方一宣示立场,就紧接着不断重覆着以盘问与殴打的方式进行着压制与反压制的戏剧动作。这个过程只有量的累积而没有质的变化。也就是说整个剧情从《幽灵》经过《罪名》《困兽》《盘问》《寓言》到《密谋》是凝滞不前、原地打转的。这其中比较有趣的是《寓言》的那段辩论。但也只是灵光一闪而已。其他场次基本上是累积,而这种累计并不为最后的高潮加分。反而会导致观众的审美疲劳进而麻木。(这里要推荐萨特的《死无葬身之地》看看他是怎样做到的——两个小时的拷打戏看的你心惊肉跳、喘不过气来又热泪盈眶。)

是的,舞台上的牺牲如不能撼动观者心灵岂不白死一回?

说到白死,不禁又想到了在这个理想幻灭,价值混乱的新世纪,以《国际歌》作为本剧的政治理想宣示的孤独身影,就像开场那段文字所述:

我们是否曾经传唱这首歌?
我们是否已经遗忘这首歌?
也许这不是这个年代的歌,也许有人不想它成为这个年代的歌。
一首被关押在孤独中的歌,会有释放的一天吗?

很喜欢这段开场白,虽然较为“白”了点儿,却饱满着感情与诗意。只是复杂的是此时此地它的出现对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本地会不会是一阕“两岸猿声”或是堂吉诃德手中的那把剑?

无论如何“凡存在必然合理”。物竞天择,苍天作证。

最后东施效颦借范成大宋诗“一曲栏杆一断魂”,改栏杆二字为“阑珊”,对所有为正义事业与自由理想而献身的志士,表达钦佩与哀思。

[ 本帖最后由 wokaonigejiba 于 13-1-2008 12:42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3-1-2008 02: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的解析,虽然还没看完。。
总算更为 增加了这 剧本 多层面的 解读与鉴赏
一开始就觉得 编号有所指向, 谢谢 你提供的历史指向。。

虽然如此, 我本身还是较喜欢 安那琪 「困 』那剧本。。虽然较为 简单 与 隐喻。。
隐含的更为贴切人民百姓 人性的挣扎。。切入点 更能引起共鸣。
而这一部 则像 政治寓言的 冷清与抽离。。

两者都贯穿了 同样 的意念, “主要动作与反动作的拉锯,”
困这部剧, 我也看过一次。。 而 后来 也有 后者尝试 仿拟 困的 呈现方式。。


我曾听说过 安那琪 拥有很好的创作能量, 果然  名不虚传。。
香港 有 草根民运分子- 长毛, 大马有文学 艺术创作民运分子-  安那琪!

p/s: 以上皆是 非专业 个人意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1-2008 07: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wokaonigejiba 的帖子

感谢网友wokaonigejiba写的评论。

自人类有“文明”以来,压迫和反抗是贯穿整个历史进展的主题。笔者想这个是最能触动笔者的主题。

想要以一个宏观的概念来写剧本,很多时候都会眼高手低。这不是仅仅“灵感”才能写出来,还需要的是更多的社会历练,笔者不得不承认在这方面还是相当肤浅。

剧本里头的所有数目字,都有其隐喻,的确笔者的用意。有代表重要年份的,也有代表月份或者日期的,都跟近代历史上的革命(无论是成功或失败的)相关。就如530,代表着1925年的五卅惨案和五卅运动,那是中国二次革命的“序幕”。交代一下8个人物,网友wokaonigejiba大都说中了,164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法国大革命攻陷巴士底监狱、1905是指1905俄国革命(1905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它是二十世纪的第一场反战运动,革命性质还是资产阶级的,但也促使工人议会—“苏维埃”的诞生,后来失败了,却是1917年十月革命的重要一次大演习),究其性质是停留在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5个囚徒:1848欧洲革命(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最后一波,但是也是无产阶级起着重要作用的革命,也是《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年份)、1871巴黎公社革命(诞生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民主政权,虽然只维持72天)、1917俄国十月革命(当然还有从妇女节和反战运动中爆发推翻沙皇的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诞生了第一个工人国家,到其革命的背叛和堕落的过程相当曲折,很多人都以为斯大林统治的模式是工人国家,那是最大的误解)、1949不用说是二十世纪继十月革命后第二重要的事件—中国革命,以及1968法国五月风暴(这一年欧美的年轻人掀起了震撼世界的反抗浪潮,至今还令人津津乐道)。如果可以区分,前三者是属于旧世界的,后五者是属于新世界的,有的未诞生,有的一诞生就夭折,有的诞生出来就营养不良而变质。网友评论中说笔者暗示“两个阵营”具有同质性,并不是笔者意思。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新的统治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是没有阶级社会。当然,笔者取这些名字不过是要彰显其精神。

《奴隶与皇帝》的寓言故事,笔者其实是借用自张广天《切。格瓦拉》中的一段寓言诗。这是对革命理想的态度。在任何一个阶级社会,所有人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也就是统治阶级强加在被统治阶级身上。所以被统治阶级要突破这种思想的枷锁,并不是易事。只有实际的斗争才有出路,不是凭空构想乌托邦就可以。

如果读者觉得剧中人都显得单一,显然是笔者的失败了。。。呵呵。。。咱们追求的是平等,不是单一,不是单向度。。。

说说贯穿整部剧的《国际歌》。其实笔者觉得这首歌一点都不孤单的。笔者对这首歌的感受时非常深刻的。记得05年在香港反世贸的游行中,在大家互不认识的游行队伍中,当有人唱起国际歌时,大家的情绪都非常高昂,原本彼此不认识的人变得那么的贴近了。

剧中八个人物的代号(年份),除了1789和1848,都跟《国际歌》有着直接关系。《国际歌》是1871年巴黎公社后诞生的,在接下来的每一次大革命中,都是主题曲。1989年天安门广场学生唱的,也是《国际歌》。最讽刺的,中共还是把《国际歌》当作党歌,很难想象那些压迫中国工人的中共官僚在唱这首歌的心情是怎样的。人家前苏联斯大林时代就把《国际歌》换掉,换成一首有一段歌颂斯大林的苏联国歌(后来那段在斯大林死后就被删掉)。这段苏联改国歌的历史,在奥威尔的《动物庄园》中也有描述。

《国际歌》最初是以《马赛曲》的旋律唱出来的,现在的曲是后来谱上的。《马赛曲》诞生于法国革命,所以1789和1848也其实间接跟这首歌扯上关系了。

这个回应有点杂乱,也不能算是什么回应。呵呵

[ 本帖最后由 安那琪 于 15-1-2008 07:42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8-6-2024 05:05 PM , Processed in 0.064429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