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nianfo

《净业三福》,大家做到了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1-2013 12: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净土大经科注(二次讲)-第33集(净空法师)


真正搞明白了,才懂得端正心念。

古人说这句话,我们听了似懂非懂,什么叫端正心念?为什么要端正心念?端正心念可以出六道轮迴,再端正心念可以出十法界,最后端正心念可以回归自性。所以,这句话意思有浅深不同。

世间人讲端正心念,那就是断恶修善,出不了轮迴,能出什么?能出三恶道。

可是出三恶道不是那么简单,三恶道是出了,到人天来,他又造业、又造恶。

如果对事实真相认得不清楚,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这一颠倒,人世间的寿命很有限,几十年春秋瞬间就过去,又堕到恶道去了。

《地藏经》上所说的头出头没,头出,从三恶道出来到人道,没有几天又回到恶道去了。

人间的时间短,恶道时间长,饿鬼道一天是我们人间一个月。所以我们初一、十五祭鬼神,那就是供养他早餐、中餐,就是供养这个。

天道的寿命长了,四王天的一天,人间五十年;忉利天的一天,人间一百年。

人间活一百岁,忉利天只一天,你说有什么意思?在忉利天看人间,朝生暮死,不就是这个样子?

了解之后,我们会起个念头,我们怎样超越六道轮迴。起了这个念头,佛就来帮助我们,我们念头才动他就知道了,我们有出离的心,他就来帮忙。

出离六道最方便的方法、最快速的方法、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念佛生净土,这个法子确确实实是无上甚深微妙之法,我们今天看这一句,完全能理解、完全能肯定。

这个法门真难信!稍生信解,不是深信,能信、能懂,这个人就是上上根人。

不是上根人,他不可能相信、不可能理解。

他为什么能够相信、理解?这个上根是宿世的善根,过去生中曾经无数次的修过这个法门。

经上讲,只要是往生极乐世界人,不管他是什么样的身分往生的,纵然是五逆十恶往生的,都是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如来。

这些诸佛,在今天他遇到这个法门,都以神力来加持他,所以他欢喜,他能信、他能解,都是这个原因。

所以我们对念佛人要尊重,善根无比深厚。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4/140489.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5-1-2013 12:31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6-1-2013 01: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法师:根本智,起作用是无所不知


开头,凡事都是开头难,开头为什么难?妄想、杂念这个习气无始劫来养成的,它起来佛号忘掉了。

不是不想换,忘掉了,就让这个妄念起来,它就起作用,就造罪业了。

到造罪业,忽然想到佛号,不算迟,什么时候想到都好,慢慢训练,愈快想到愈好。

最好是能第一个念,第二念就是阿弥陀佛,这是最好的。

开头,佛教导我们根本智,求根本智就是修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那个慧根本智。

那个慧可能你自己都不知道,起作用就知道了。

起作用是什么?根本没有通过思考,别人提个问题你随口就解答了,智慧的解答。

那是什么?根本智起作用,起作用你就知道了,不起作用是般若无知,那是根本智,起作用无所不知。

没人提问题不知道,一提问题马上就出来了,这不是知识,这是真智能。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一七集)2011/7/27 檔名:02-039-0517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4/141008.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6-1-2013 01:08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13 12: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法师:六道轮回是众生心念所生


《十善业道经》是佛教的基础,大家可以看看净空法师的《十善业道经》讲记视频,帮助提升智慧。

                        ---慈悲柳枝水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这是一小段。世尊在此地明白的告诉我们,六道轮回是怎么来的,这一句话就把事实真相给我们说清楚了,正是大乘经里面我们常常读到的,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华严经》告诉我们,「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识」就是此地讲的「心想」,由于心想不同,造业就不一样。

虽然有三大类:身业、语业、意业,三大类总是以意业为主宰,也就是念头身、口之所造作都是随着念头走的。

念善,这个人造的是善业;念恶,这个人造的是恶业。

世出世法、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从心想生,这是事实真相,世间人所讲的真理。

如果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对于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兴旺、世界的和平与否,就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们从哪里看起?看一切众生的心想,他想什么。

世尊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十法界的众生,最高的是佛法界,最下面的是地狱法界,心想固然是非常的繁杂,但是无量无边的妄想、念头,哪一个最重要?在一切妄念当中,我们要找到第一个妄念。

第一个因素,佛告诉我们,我们从下面说起。

地狱第一个业因是瞋恚、嫉妒,嫉妒、瞋恚心重,决定破坏别人的善事,自私自利的念头非常坚固,这种心想就造成地狱这个境界。

地狱从哪里来的?从心想生。谁的心想生?自己的心想生,与别人不相干。

个人造业,个人受报,任何人都不能够代替,这个大道理我们学佛总得要首先搞清楚,我们才知道自己决定可以得救。

为什么?我不造这个恶业,我不起这个念头。

饿鬼道第一个业因是贪心,贪而无厌。

其实哪一道十恶业都具足,但是十恶里头偏重在哪一条,佛就用这个来说第一个业因,所以贪心变饿鬼。

有人学佛,世间法放下了,贪爱佛法,他到哪里去?还是堕饿鬼道。

贪心堕饿鬼,决定不是说我把贪的对象换一换,我不贪世法了,我贪佛法,不管你世法佛法,你的贪心没有变。

所以《金刚经》上劝导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都不可以贪。

佛法是教我们明理、教我们觉悟就好,不能在佛法里起贪心,世出世间法起贪心都是在饿鬼道,这个要懂得。

畜生道是愚痴。

什么叫愚痴?没有智慧,颠倒黑白,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没有能力辨别真假,甚至于没有能力辨别善恶、是非、利害,极容易听信谣言,心里犹豫不决,这是畜生道,畜生愚痴。这是三恶道。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4/140928.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1-1-2013 12:32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013 02: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法师法语:佛法的修行是放下,不是拥有

1 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为我们讲经说法,目的就是一个,破迷开悟,然后果上讲的是离苦得乐。迷破了,你开悟了,开悟是什么?智慧现前,智慧能解决一切问题,真正是离苦得乐。

2 所以佛法是智慧不是知识,这个道理要知道。佛法的修行是放下,不是拥有,拥有是错误的,为什么?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3 现在所有的,那是你的福报;如果你觉悟了,觉悟了你舍掉,这叫舍得佛法叫舍得,你所得到的统统舍掉;舍掉之后,你的是道,你得的是菩提,你得的是明心见性。

4 见性之后什么都具足了,智慧圆满了、德能圆满了、相好圆满了、福报圆满了,圆满就是没有一丝毫欠缺,真的圆满,得大圆满!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4/141518.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0-1-2013 02:39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1-2013 12: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法师:要求智慧不要求知识


摘自《净土大经解演义》


我们今天在世间、出世间,遇到许许多多麻烦事情,经典里面都说明这些麻烦是什么道理来的,用什么方法解决,全有!你不读不行。

一部读通了,部部都通,这个很不可思议。

最怕的是你一部不通,那就部部都不通。

怎么通?老祖宗教导我们的方法要记住,要会用,《三字经》上都写上去了,「教之道,贵以专」,教学的道,道理,是什么?专。

佛法里面讲得更清楚,「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别学得太多,你学多了、学杂了、学乱了,你的清净心永远得不到。

就学一门,专攻一门,一样东西学个三年五载,清净心得到了,清净心生智慧。

所以你这一部经里的经义、义理无有穷尽,你都能体会到,你都能讲出来跟大家在一起分享。

没有学过的经论,你拿来一展开的时候,全明白,全知道。

为什么?所有经论都是从自性流出来的。

智慧是从自性出来的所以智慧能解释,知识不行,知识是从阿赖耶里面出来的,它做不到。

智慧是从自性来的,是从清净心来的;知识是从意识心来的,第六意识,作用完全不相同。

实在讲,求知识难,求智慧反而容易。

求智慧最难的是放下,肯放下,不要用多长的时间,智慧就能现前。

诸位要记住,惠能大师大彻大悟的时候二十四岁,很年轻,释迦牟尼佛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时候三十岁。

这让我们认真去思惟、去观察,求智慧反而比求知识来得容易,那个得到的效果简直不能比。

智慧能通世出世间一切法,知识不行,知识有侷限,不在他领域之内的他一无所知,在他领域之内的他知道的也不够透彻,起作用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而且还有后遗症,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有善根、有福德的人要求智慧,出世间的智慧在大乘经,世间智慧小乘经有。

中国传统学术里面非常丰富,它是丰富的俗谛,里头也通真谛。所以隋唐这些祖师大德,把小乘放在一边不学了,用儒道代替小乘,这个做法很高明。

实际上,用中国传统学说来解释佛经,在后汉时已经开始了。

这是从印度、从西域来的这些外国高僧大德,我们相信他们都是明心见性的,对中国这些典籍他一接触他就能贯通,他们来做翻译工作,不会把意思翻错。

换句话说,没有明心见性的人,翻译经典肯定错误百出。这经典的翻译,中国人的福报。

不但祖师大德的心地清净,中国人受传统这种教育,心地也相当清净。

他们也有个目标,是我们中国祖传的,「止于至善」。

这个理念,我们相信绝对不是孔子那个时代人说的,这「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有理由相信,像这些话,《大学》里头三纲八目,肯定是几万年前老祖宗世世代代传下来的。

《大学》后面的解释,我相信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人他们作的传。

这三纲八目肯定祖传的。中国跟佛教的缘深,深在哪里?同一个根,这个很难得。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3/134309.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0-1-2013 12:58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2-2013 12: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法师法语:业障重是迷,福报大也迷


1 佛法教给我们“恒顺众生”,为什么?众生习气很重,你要不随顺他,跟他缘就断掉,你修得再好,他不愿意接近你,他不想跟你学。那怎么办?得顺着他。你要知道,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没有一个不是恒顺众生的。

2 众生要造罪业,佛菩萨随顺他,让他去造,造了罪业当然要堕恶道,佛菩萨很有耐心等待。恶道是什么?恶道是消恶业的地方,他在那里消了恶业之后,他出来他就能接受了。有些人喜欢修福,佛也随顺他,让他修福报。福报修多了到哪里去?到天上去了,天人福报大,佛也在那里等待他。

3 三善道是消福报的地方,三恶道是消罪孽的地方,统统都要消掉,心才清净,清净心才能学佛。所以佛家有两句话说,“富贵学道难”,为什么?他福报太大,障碍他修行;“贫贱学道难”,他罪孽很深重,罪苦障碍他学道。

4 所以不恒顺不行,得有很大的耐心去等待,等到他的罪福都消得差不多,他才能接受佛菩萨的教诲。所以要知道,业障重是迷,福报大也迷,迷而不觉,佛菩萨对他是束手无策,只有等待。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4/143534.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2-2013 12:13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5-2-2013 03: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法师:《十善业道》是行善的总纲领


下面为我们解释作善。『作善』,「浅释为行善,究实则为是心作佛」。

这个作善意思有浅深不同,浅说就是行善。

《十善业道》是标准,《十善业道》是行善的总纲领、总原则,十条,展开来多了。

小乘人把它展开,十条变成三千条,小乘戒里的三千威仪就是《十善业道》展开的;大乘菩萨那更不得了,《十善业道》展开,大乘菩萨的八万四千细行。

菩萨超出罗汉太多太多了,罗汉望尘莫及。

八万四千细行归纳起来就是十善业道,能小看它吗?

人往往看这十条没瞧得起,实际上他不懂,不了解。

他真懂、真了解了,一看八万四千细行,十善的本质。

究实,究竟真实的作善,第一作善,那是什么?是心作佛。

我们常说的,这个话不是我发明的,早年我在李老师会下,老师教给我的。

老师教我们同学学佛要换心,要动大手术把心换一换,心换成什么?换成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那你的这个善是第一善,端正身心第一善。

阿弥陀佛代表智慧德相的大圆满。

《华严》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德能、相好统统圆满,没有丝毫欠缺,这叫大圆满。

谁是大圆满?阿弥陀佛是大圆满。

所以,你心里要是只有阿弥陀佛,你的性德就究竟圆满,这是真正的第一善。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三七集)2011/8/13 檔名:02-039-0537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4/142867.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5-2-2013 03:38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2013 01: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法师法语:不教,那怎么行?


1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它有许许多多的地方与我们现代的教学相似,只是名称不相同,实际上没有什么差别。

佛法里面分大乘小乘,就像我们现在教育分小学、中学、大学,声闻是小学,缘觉等于中学,菩萨等于大学,分这三个阶段。

2 “阿含”可以说是佛教的小学,是小乘法,小学说什么?主要是讲伦理、道德、因果,也讲到佛法,佛法讲得很浅。

阿含里面讲断恶修善,都从事上讲,果报多半在人天福报,所以很多人喜欢学。

3 阿罗汉、辟支佛在佛法里面等于小学毕业,他没有见性,戒定慧里面他只得戒与定。

我们一般讲,他所成就的是九次第定。前面的八定,四禅与四空,都是在世间,叫做世间禅定,第九定超越了。

虽然阿罗汉与辟支佛超越三界六道轮回,可是他没有见性,所以佛鼓励他去升学。

4 方等好比是中学,方等讲到最高的地方讲到法空,不但人是空的,法也是空的。

人是五蕴集合成的现象,五蕴是色受想行识,所以这个身体是假的,不是真的。

但是小乘人执着,身是假的他承认,法不是真的,他以为是真的。

在方等教里面,佛就讲了,法也不是真的。

5 方等教学的内容,前面通阿含,后面通般若。

八年之后,就正式办大学,大学是般若,二十二年,这个时间长,你就晓得,般若是佛法的核心。

6 般若讲放下,讲三空,人空、法空、空空,空也不能执着。

般若是真实智慧,唯有真实智慧才能够证真实之际,才能让一切众生得到真实的利益。

这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的经过。

7 最后八年是研究所,是法华涅盘那里面的内容完全是诸佛如来自己亲证的境界,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个境界是什么,这八年的课程圆圆满满给你说出来。

8 世出世间法都注重教育,世出世间圣人都懂得,从修身齐家,断恶修善,没有一条不是教学为先,中国自古以来,“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诸佛刹土、极乐世界,也是教学为先,不教,那怎么行?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4/142599.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1-2-2013 01:14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4-2-2013 01: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法师:看这个身体是自己,这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在佛法讲,是说人类生存在地球上,经过这千万年来造作的这些罪业,地球这一个反复,从这个起点转,又转到这个起点。

这个日子好像过年一样,这是周期到过年,过年怎么样?腊月三十要算总帐,这个时候善有善报,有善果,恶有恶报。

那就会出现严重灾难,这个灾难全叫自作自受的报应。

学佛的人了解事实真相,趁我们现在一口气还没有断,应当怎么样?解冤释结。

我们跟一切众生结的怨要化解,不可以再搞冤冤相报了。

为什么会结成这个怨结?都是自私,自我为本位,毛病全出在那个身见,看这个身体是自己,这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所以佛法修学头一个教人破身见五种见惑第一个破身见,第二个破边见,边见是对立,第三个、第四个是破成见。

这都是我们好像是与生俱来的,我们会造罪业这是根。

头一个,身见是什么?就是自私自利。

有我就没有别人,顺我自己的我就喜欢,不顺我自己我就讨厌,怨就这么结的。

结什么?愈结愈深,到最后就变成报复,报复有的时候手段非常残酷。

这一生你比他强,你胜他负,来生你比他弱,他胜你就居劣位,生生世世这个结解不开,所以叫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到哪一辈子大概遇到佛法明白了,不想再搞这个,真正忏悔把它化解掉。

是一个人为什么出不了六道轮回,为什么长时间在地狱里头受罪,全是自作自受!不是别人给你的,就是你那个念头错误了。

给我们讲了三个错误念头,第一个是自私,有我就自私,你不能不承认。

第二个就是对立,对立是什么?就发生冲突,就产生矛盾,就跟人结冤仇。

第三个是成见,成见是坚固的执着,我说怎样就你得顺我。

不像菩萨,菩萨恒顺众生,菩萨没有成见,没有对立,你说什么我都随你,你造业我不造业,菩萨做出个榜样来。

你要想不造业,你要想超越轮回,你学菩萨。

菩萨什么都好,没有一样不好,为什么?菩萨知道万法皆空,什么都没有,全是假的。

菩萨没有支配人的心,没有控制人的念头,没有占有的这个意思。这是我们要学的。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四六集)2011/8/17 檔名:02-039-0546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4/143166.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4-2-2013 01:24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2-2013 01: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法师:佛把十善比喻作大地


《十善业道经》上,佛说得清楚、说得明白,我们读了不知道怎么读的,读了好像没有感觉,麻木不仁。

佛说得多清楚,人天法,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乃至无上菩提,都是以此为大地,以此为根本,此就是十善业。

所以十善业没有,人天就没有了,你在六道轮回,人天两道你没有分,为什么?你没有十善业。

中品十善,人道;上品十善,天道;十善业丢掉了,就是三恶道。这个不重要,还有什么重要!

十善业道能帮助你建立人天法,能帮助你建立声闻菩提,能帮助你建立缘觉菩提,能帮助你建立菩萨、佛无上菩提,都靠这个做基础,都是从这个地方建立的。

五戒建立在十善上,比丘戒、菩萨戒建立在十善上,没有十善全完了。

把十善比喻作大地,你再好,什么样的建筑物都从大地上建的,大地没有了,你什么都建不成。

这个意思多明显,这个意思多重要,我们怎么会把它看轻视了?

十善业道是金色光明,它永恒不变,光愈放愈大,到妙觉果位是无量光色。

「表万法一如。于佛妙智光中,悉显清净本体,差别相泯」,差别相没有了,「唯露真实」,为什么?差别相是假相,差别相是从相上说的。

一色相是从性上说的,性是一个,能生能现是自性,所生所现是万法,万法相不同,性相同。

万法作用不同,体相同,这是唯露真实,「是故皆同一色」。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四六集)2011/8/17 檔名:02-039-0546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4/143161.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7-2-2013 01:09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2-2013 12: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法师:学佛要谦虚,忌贡高我慢

摘自净空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玄义讲记》

所以才知道,诸佛如来常在我们周边,慈悲到极处。

他们是以“同体慈悲”,我们哪里晓得同体?我们只知道自己,贡高我慢,总是把自己看得比别人高。

尤其是出家人,从前人说方袍大袖一穿,“方袍大袖”指海青,就比人高一等,高到哪里去?高到三途恶道去;不是德高,是你造的业高,你造的业比人高。

诸位要晓得,贪瞋痴慢是根本烦恼,你增长烦恼,瞧不起别人。

出家人,别人尊重那是他的事情,我们在佛经上看到,特别是在《华严》,《华严》是根本法錀。

你们看看五十三参,那五十三位善知识是诸佛如来的化身,各个谦虚,尊重别人。

清凉大师在科判里面,科题“谦己推人”谦虚自己,推重别人。

这是教我们,这么多善知识,每一个人都是表现得这样,让我们有个深刻的印象,自己要谦虚。

我们读《释迦方志》、读《释迦谱》,这是古时候古人,给释迦牟尼佛写的传记,《大藏经》里面。

你看看释迦牟尼佛的为人,对于一个微贱的贫民,世尊对他都很尊重,不敢轻慢。

遇到人家有困难,立刻起来就去帮助他。老太太眼睛花了,穿针穿不上,释迦牟尼佛看到,立刻接着帮她穿针,哪有轻慢人的道理?

学佛学得愈学脾气愈大,愈学脾气愈怪,愈学愈傲慢,错了!那是往地狱去。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4/143729.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6-3-2013 12:05 AM 编辑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谷成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3-2013 11: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法师:断恶修善从起心动念处修

断恶修善从哪里做起?从心地,从起心动念之处。不能有行为。到了口里头说,变成行为;身体去造,那个业可重了。

所以我们从早到晚,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造多少业,自己知道吗?世间人总以为自己是好人,总以为自己没有过失,只看到别人的过失。

我常讲,看到别人过失,就是自己过失。为什么?你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全落在你阿赖耶识里面了。

这在佛法讲是愚痴,你没有智慧,你把别人所有一切过恶变成自己的过恶,这不是愚痴是什么?

不学佛的人天天干,永远没有止境的在干;学佛的人也不例外,也天天干。

怎么知道?你看看,闲谈的时候都谈些是非,我们就晓得,他把所有一切人的恶业、恶习气、恶行全都藏在自己阿赖耶识里头,这个人愚痴到极处!

古大德常常教我们,教我们是好话,“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这是《西方确指》里面觉明妙行菩萨说的。

何必把别人那些恶念、恶行放在自己心上,放在自己口里头?没有必要。

我们修行修的是什么,自己晓不晓得?如果连这个都不知道,那就很难讲了,不知道自己修什么。

“修行”,行是行为,修是修正,把我们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叫做修行。

我们把别人的不善收藏在自己心里,这个错误。

你有没有把它修正过来?果然修正过来,那就是六祖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世间人有没有过失?没有,不见世间过。“不见”不是眼不见,是阿赖耶识里头不收藏这些垃圾,不收藏这些不善,这样自己的心才能变成纯善,才能变成纯净。

《无量寿经》上佛教给我们“洗心易行”。我们怎么落实?从哪里做起?从不收集一切不善,从这里做起。

眼见色、耳闻声,我们要懂得过滤,不善的,不放在阿赖耶识里。

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相当功夫。

真的不落在阿赖耶识里面,阿赖耶识我们今天讲习气,现在人讲印象;没有放在阿赖耶识就是不落印象。

我们见色闻声,能不能做到不落印象?你能够做到不落印象,你就成功了,你就转八识成四智,恭喜你,你功夫得力,功夫成就了。这叫真修行,真用功。

功夫要在生活当中做,在工作里面做,出家人有出家人的工作,在应酬里面做。

无论你在家、出家,你不能脱离人群,你要跟人群在一起生活。人是个社会动物,决定不能够单独生活的。

如何能够做到不落印象?“十二因缘”里面,讲现前的造业:“爱、取、有”。

祖师大德常常教诲我们,这三条断一条,证辟支佛果,比阿罗汉高。

爱、取、有“爱”是什么?分别,“取”是执着,“有”是妄想,就是大经里面讲的妄想、分别、执着。

这三个东西断掉了,证辟支佛果。

再告诉你,那个“有”就是落印象,你阿赖耶识里头已经落印象了。印象愈深愈麻烦,我们常讲印象深刻。

教导我们,我们落什么印象?善的印象我们要,我们阿赖耶识里头完全收集善的印象,不收不善的印象。

《十善业道经》上佛说得好,佛给龙王讲的那一段话,那是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这个原则不能变更,你要是懂得这个原则,你就会修行,你这一生当中肯定成就。

《十善业道经》是世尊对龙王说的,龙王是我们的代表。

为什么用龙王来代表?是善变的,把牠来比喻我们这个社会人心善变,真的从早到晚千变万化,自己都做不了主宰,用意很深。

龙王是谁?就是我们大众。他老人家说得好,“菩萨有一法”,诸位记住,唯一的一法,没有第二法,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这我们要重视,“一切世间”是三途六道还包括十法界,一切世间各有各的苦处。

这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这一法是宝,无上的法宝,这一法是什么法?佛说出来了,“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没有教你念恶法。

常念善法,心善;思惟善法,思想善;观察善法,言行善。后头又说一句,“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一句话重要!丝毫不善不能夹杂在八识心田里面。

这就是一切不善决定不可以落印象,让我们的心修成纯善、全善,那你就成佛了。

为什么?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他还有毫分不善夹杂。

我们今天修行,说老实话,我们修一分善,夹杂九分不善。

我这个说法可能还是估计得太高,可能我们只修一分善,九十九分不善夹杂在里头,所以不管用,不能成就。

成就不成就不要问别人,自己比什么都清楚,别人哪里会晓得?功夫真正有进步,天天烦恼轻、智慧长,法喜充满,这是功夫得力的现象。

如果我们一天到晚还有烦恼,现在社会一般人讲“还有压力”,有烦恼、有压力、有忧虑、有牵挂,这个烦恼习气相当严重,这种情形不能往生。

不但不能往生,来生人天两道都有问题。为什么?从这里你仔细去观察,这种气氛跟三途非常接近,修行人要有警觉心。

修行没有别的,改过而已。把自己这些毛病、习气努力彻底做一个改变,我们才能成功。务必让自己的心清净,心要空虚,没有牵挂、没有忧虑。

六祖《坛经》里面讲得好,“本来无一物”,这是真心,本来无一物,心跟虚空法界融合成一体。

虚空里面没有东西,虚空广大没有边际,“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心里头才有一点点东西,就成为障碍,心就变小,就小得很可怜,小得连一个人都容纳不下。

说实在话,小到什么程度?小到连自己都容纳不下,没有别人,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都生烦恼。

真的,不是假的,确有这种人,这是小得不能再小了。这样的心量,果报肯定在三途。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5/46784.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6-3-2013 12:34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3-2013 12: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法师法语:舍弃经教,远离祖师大德,错了!


1 智慧好比是灯一样,佛菩萨的灯是点燃的,祖师大德的灯也是点燃的。我们有灯,有灯没点着,没点着只好跟着他的光走,那就没错,他在前面引路,我们跟着他。

2 什么时候我们这盏灯也亮了,那就行;我们这个灯没有亮,我们是处在迷惑的状况,迷惑的人跟觉悟的人走就不会错。

如果你跟错了人,麻烦可大了,明白这个道理,你就知道我们不可以离开佛菩萨,不可以离开祖师大德。

3 我们为什么要向佛菩萨学习?为什么要向祖师大德学习?佛菩萨觉悟了,祖师大德也开悟了,我们要依靠他们智慧经验的累积,帮助我们开发自性。

如果我们舍弃他们的经验,凭着自己的妄想,不但不会有成就,而且决定会出差错。

4 所以我们天天读诵经典、依教奉行,天天向着自性的方向接近,这就对了。

如果我们舍弃经教、远离祖师大德,我们决定是向迷惑颠倒的反方向走去,那就错了,大错特错!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5/145326.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3-3-2013 12:50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3-2013 12: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法师:佛法修学从布施下手


我跟方老师学习的时间不长,大概只有三、四个月,老师给我讲「佛经哲学」,我才知道佛教不是迷信,佛教有很深的道理、有很深的学问。

我跟方老师认识是在春天,我记得那年是二、三月的时间,我跟章嘉大师认识是七、八月秋天的时候。

我第一天跟章嘉大师见面就动了这个念头,向大师请教,这提出头一个问题,方老师告诉我佛经哲学,我知道佛经好,佛法的伟大。

佛法里头有没有很简单、很容易,叫我们立刻就能契入境界的方法?我问这句话,跟这意思一样。

我提出这个问题,章嘉大师看着我,我也看着他等他开示,那个时候还不懂什么叫开示,等他回答。

等了多久?等了半个多钟点,我们就是两个眼睛看眼睛,一句话不说,半个多小时,说了一个字「有」。

他这一个有,我们的精神就提起来,就特别注意了,他又不说话。

停了大概六、七分钟,不算太长,告诉我「看得破,放得下」。

我是在十几年之后回想到当时这个场景,不是很简单的吗?他为什么不答复,他要那么长的时间?我于是就体会到,我们年轻人心浮气躁,问了这么个问题,他看着我,一定要把我浮躁的习气统统定下来,他才说话。

为什么?以后我明白,心浮气躁,所谓左耳进右耳出去,说了没用。

就是没有真诚恭敬心,提出问题像儿戏一样,说了你没有印象;他这么一个动作的方法,让我们就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们一生请教多少高人,从来没有像章嘉大师这样的。

说了个有,我们就心动了,动得很厉害,他就不说,让你再沉淀下来。

完全沉淀下来时候才告诉你,给我讲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

我们习气很重,没有定功,听完之后好像是懂得,似懂非懂。

马上我就又问第二个问题,从哪里下手?好像这两句话我有点懂得,我要从哪个地方下手?怎么个做法?他笑笑告诉我,他说话很慢,动作很慢,「布施」,这头一次。

第二个星期他又找我,以后就变成习惯,每个星期都要去看他。

他会用一、二个小时,他要没有事情两个小时,如果有事情的话一个小时,一定给我这个时间。

第二个星期去他就教我,给我讲三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我们才恍然大悟,什么叫「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前生有没有修布施?你前生修财布施这一生得财富,修法布施得聪明智慧,修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么一回事情。

这才晓得这叫做命运,命运不是神给的,命运不是上帝给的,也不是阎罗王给的,是你自己修的。

自己修自己享受,修善得福,修不善得灾祸,全是自作自受,都是你自己安排的,不是别人安排的。

自己不知道,知道,一个人一生所有的际遇,都是过去生中造的这些业。

这些可以改变,不是不能改变,为什么?所有一切法都不是定法,佛也无有定法可说。

有定法就不契机,因为每个人念头剎那剎那都在那里变,非常不稳定,说法要契机,要契你现前的机,不是过去,不是未来,现前这才真正能得受用。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六八集)2011/8/31 檔名:02-039-0568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8-3-2013 12:45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3-2013 12: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法师:念佛时,即是善根福德同佛时


「念佛时,即是善根福德同佛时」,这还得了!这个人是什么心?阿弥陀佛的心。

跟阿弥陀佛同心,跟阿弥陀佛同愿,弥陀发了四十八愿,他也是四十八愿。

弥陀五劫修行很辛苦,今天我们修行比他方便,为什么?我们只用这一句阿弥陀佛就行、就圆满了,就把他五劫修行的功德跟我们融成一片。

因为我们跟佛是同一个心性,这一定要知道。

从理上讲,经教里头常有这句话,「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弥陀跟净土没有离开自性,谁的自性?自己的自性。

「是故当获广大一切智智」,你应当获得,你必当获得。

广大是遍法界虚空界,遍十方遍三世一切智智是自性里头圆满的智慧,你全现前了。

「于我具缚凡夫,亦非份外」,这句话说得好。

我们今天烦恼重重的凡夫,我们有没有份?有份,我们不在份外,我们是一体。

为什么我们变成这个样子?迷了,迷了自性,觉了就是的。

现在我很想觉,如何破迷开悟?专念这句佛号,念久了就得定,再念久了就觉悟。

刘素云跟我们做了榜样,十年她开悟了,这不是假的。大概三、四年就得定,念佛三昧就现前。

什么叫得?心里没有妄想,听经的时候、念佛的时候没有妄念,这就得定。

只要有妄念,念佛三昧还没有成就,也就是你还没有真正放下,真正放下自然就没有了。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六九集)2011/8/31 檔名:02-039-0569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5/146896.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5-3-2013 12:08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2013 12: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法师:宇宙的根源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世界上所有的宗教,能够跟科学相应的他说只有佛教。

他知道,他没有深入研究,他要深入研究,他真正会发现物质是怎么回事情,是从哪里来的,这个秘密解开了。

第二个,要把意念、精神这个秘密解开,它从哪来的,宇宙之间能量从哪来的,那是个自然现象,这个东西佛知道,别人不知道。

科学、哲学有没有办法知道?不可能。

为什么不可能?方法不对,佛说得很清楚,这个东西不能用心意识。为什么?心意识是妄心。妄从哪里来的?妄从真来的,叫真心,就是本性、自性,那是真的。

你看惠能大师见性,他才真正把根源找到了。

根源是什么样子?他说了五句话,第一个「本自清净」,一丝毫染污都没有。一丝毫染污都没有,换句话说,一个念头都没有,念头就是染污,你起心动念就是染污,没有念头,一个念头都没有,就清净。

第二个现象是什么?「不生不灭」,这就是经上讲的涅盘,就是穷理尽性,惠能大师做到了。

第三个他说「本自具足」,虽然什么都没有,它什么都有。这是大乘教常讲的隐显,它没有缘的时候它隐藏,它有,看不到,因为它不是现象,它不是物质现象,不是精神现象,也不是自然现象,所以科学跟哲学用头脑去研究达不到,它不是现象,你永远找不到它。

第四句,能大师说「本无动摇」,这句话很重要,它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是自性本定,你的真心本来是定的,所以你一动,那是妄心,它不是真心,妄心找不到真心,要用真心去找真心。

末后一句「能生万法」,怎么生万法的?动了就生万法,不动不生。不动是隐,动是显,显示出来。这真把宇宙的根源说清楚了。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七九集)2011/9/5 檔名:02-039-0579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5/148343.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4-2013 12:45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7-4-2013 01: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法师:制心一处,多么重要!


今天我们为什么放不下?我们对于这桩事实不清楚、不透彻。

虽然千经万论都在说,都在劝我们,我们的态度半信半疑,我们没有完全肯定相信它。

怎么办?就在教下去学习,帮助你看破,帮助你明了。

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真的看到了,听经亦如是。

但是你只能听一部经就好,不要听太多。

为什么?太多太杂了,你的心不能集中,分散了,可能你这一生你都见不到,见不到,你就不肯放下。

如果是一门深入,那个作用不可思议!一门作用,你的心是定的、心是静的。

一般人如果把心定在一个地方,这佛经常说,释迦牟尼佛讲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我们现在要办,彻底放下成佛这桩事情,那我们要相信释迦牟尼佛的教诲,把心放在一个地方,放在一部经。

不要放太大的经,太大的经也麻烦,分量太大,不是很好的。太短了,也不容易摄心。

《无量寿经》这个本子很适合,不很长,它也不短。

每天去读它,你读上十年,我相信你就开悟了。

这个悟我们要彻悟,小悟、大悟都不行,要大彻大悟。

如果你真能够坚持,十年不开悟,二十年,二十年不开悟,三十年你决定开悟。

如果是求往生净土,那就更容易,你得到清净心之后,想往生净土,你就随时可以去,往生就得大自在。

清净心没有得到,不行,没有把握;清净心得到,什么时候去都可以。

你的念头一动,阿弥陀佛就知道,他就会来接引你。

寿命有没有到,没有关系,不相干。制心一处,多么重要!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六五集)2011/6/23 檔名:02-039-0465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5/148293.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2-4-2013 12:25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4-2013 12: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法师:一门深入会有非常出色的成就


现在人心浮动不踏实,怀疑、忧虑,尤其在现在灾难频繁,还恐惧。

所以表现在外面的是心浮气躁,浮动。

心浮气躁麻烦就大了,为什么?不但佛法障碍了,世间善法也障碍了。

老师教学生,哪种学生可以教?以前李老师跟我们说的,这是上课课堂里讲的,能够接受一分的教他一分,能够接受两分的教他两分,能够接受十分的教他十分。

有能力接受十分,你只教他九分,你对不起这个学生。他的能力只能接受一分,你教他两分是多余的,为什么?另外那一分他吸收不了。

老师能不能看得出来?有功夫的老师能看出来。从哪里看?就看诚敬。

印祖讲得好,他有几分诚敬心,就是真诚恭敬,他就能得几分利益。

他要没有真诚恭敬,把他看作旁听生,他有没有成就、能学多少,不必去计较,他是来旁听的。

真有诚敬心,那老师真照顾,不照顾对不起这个人。老师欢喜!因为每个老师都希望他的法有人承传,一代一代传下去,这个有意义、有价值,这一生没有白来。

如果没有人承传,断掉了,你说有什么意思?所以古来的大德,如果这一生遇不到传人,这是可遇不可求的,遇不到怎么办?写书。

把自己东西留下去,希望后人将来看到能承传他,做私淑弟子,只有这个办法。

我们在这个时代,也非常鼓励大家做古人的私淑弟子。

譬如在最近,我们在讲经里面提到《群书治要》,现在印出来了。

《群书治要》里面的内容,六十五种古籍,六十五种。我们就劝,鼓励大家,年轻的学生一个人学一种。

统统学,难!太大太庞杂,学一种。

它这一种里面都是一部典籍里头的精华摘录出来的,所以分量不多。要有耐心,你就学这一部书。

譬如学《易经》,这里头节录《易经》的东西也是很简单,你从这里入门。

入门之后你就有兴趣了,你就可以研究全部的《易经》。

一生当中就搞这一门,十年之后你是易学专家、易学大师,成就了。

学《书经》的,专门去研究《书经》,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中国要有六十五个这样的人,一流的人才出来,这个国家大治,汉学就真正复兴起来。

《群书治要》是个引导,让你对这个东西里产生兴趣、产生热爱,你就成功了。

二、三十岁的这种年轻人,你有时间、有精力你可以去投注。

这个成就是真实的成就,是伟大的成就,是传承中国古圣先贤的道学。

一个人要学很多种就靠不住,学上五种以上,你学的都是知识,为什么?你不够深入。

一定要专,就是一门,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就对了。

我以前有个天主教的朋友,也往生了。

他初中毕业,一生研究一样东西,宋史,就是宋朝的历史,一生搞一门,他变成宋史的专家。

讲宋朝历史,大概在这个时代他第一。宋朝的典章、文武制度,他来讲如数家珍。他是天主教徒。

所以一门你会有成就,你会有非常出色的成就。你功夫下得深,大学里头专门学历史的比不上你。

我们一生精力用在一点上,容易,分散就难了。

学经教亦如是,经教涉猎太多,那一定要融会贯通。真正融会贯通了,最后还是归一。

我们看古来的祖师大德,到最后晚年都归到净土,都是念佛往生的。

宗门的大德、教下的大德、学禅的大德、学密的大德、学戒律的大德,最后都归净土。为什么?圆融贯通了。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八一集)2011/9/6 檔名:02-039-0581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5/148782.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2-4-2013 12:39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4-2013 01: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法师:从头到尾一门深入来学习净土大经解


所以佛法教学终极的纲领就三个,「因戒生定,因定开慧」

是规矩,你得守规矩。教你一门深入,这就是规矩。

真正深入就得定,得定就开悟。

这是中国古圣先贤,不仅是佛法这样教人,儒跟道都不例外。

古时候私塾里面老师教学生,老师最重要就是第一个注意,就是注意学生的悟性,帮助他开悟。

这一悟之后,触类旁通,他就很聪明,一接触他都能明了。为什么?一切法不离自性,只要见性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我们今天学《无量寿经》,黄念祖这个注子就行了。为什么?经是他老师夏莲居老居士集五种原译本之大成。

他这个注解,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集古今中外那些大德注《无量寿经》的大成。都是集大成!

看他的一个注子,你看了多少经?他后面引证的是两百多种,你全都看了,集大成!

我们要去翻那么多的时候,要费多少时间?他都把它整理好了。

古注过去我们也涉猎过几种,他这里全有,他全都抄在这里面。

所以这部经解是集净土经论注疏之大成,我们要认识,这是宝!

一切经里面净宗是宝,净宗典籍里面,今天摆在我们面前,这是宝!没有比这个更超胜的,没有了,我们要珍惜,要认真学习。

这分量够,像这样的分量,我们如果从头到尾一门深入来学习,学习个五年十年,念佛三昧就得到,没有妄念了嘛!

我们的时间,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精力,都集中在这上面,他怎么会不得定?这个三昧叫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得到了,就能得到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见性。

我们希望能早一天成就,早一天就是你得真放下,这经典里面教我们要放下的统统放下。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解演义第14集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8/84503.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2-4-2013 01:25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4-2013 12: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法师: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


「本师以光寿二义,收尽一切无量」,本师释迦牟尼佛《弥陀经》上告诉我们,无量寿佛把他说了两种,一个是无量寿,一个无量光,用光寿把一切无量全包括在其中。

光是什么?「横遍十方」,我们今天讲空间;寿呢?寿是「竖穷三际」,我们讲时间。

时间跟空间「横竖交彻,即法界体」,法界体就是自性,就是真性、就是实相、就是真如,本来是这个样子。

「举此体作弥陀身土」,弥陀的身是法界体,弥陀的土、居住的环境是法界体。

「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名号这种深奥的义理,知道的人不多,真正知道的人就更少了。

为什么?也许读过这个经,知道有这回事情,没放在心上,也就随便看过去,不知道这句话重要性。

众生本觉理体,就是众生的自性,就是我的自性,就是我的真心。

中峰禅师说得很好,「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这个话是一点都没说错,本来是这个样子。

只是现在我们自己把真心忘掉,把一些拉七拉八东西放在心上,心里面常常惦念着,不能放下,那是什么?那是垃圾,全是虚妄,全是假的。

假的里头有真的,真的忘掉了,完全重视这些幻相,假东西。起惑、造业,感六道里面不如意的果报,不就干这个事情吗?诸佛如来看在眼里,很感叹说,可怜悯者。

你们本来是佛,本来是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现在沦落成这个样子。

是你自己堕落的,没有人诱惑你,没有人陷害你,自作自受;他还不甘心,说是别人害他的,怨天尤人,罪上加罪。

在这个经的末后,把弥陀名号的功德又详细说了一番,诸佛如来、祖师大德无尽的慈悲,表现在这里。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九六集)2011/9/15 檔名:02-039-0596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5/150343.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7-4-2013 12:46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8-6-2024 07:08 AM , Processed in 0.092139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