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佳礼资讯网 首页 健康 大众保健 生儿育女 查看内容

孩子在公共场所吵闹 父母应该道歉吗?

30-10-2016 03:00 PM| 发布者: Cari_Lyl | 评论: 6

摘要: 小孩在公共场所吵闹是常见的事情,有人觉得这是父母管教不妥,事实上,父母应该打骂小孩,然后向公众道歉吗?





最近我看到一则新闻,一对夫妻带着 18 个月的女儿从杭州飞伦敦旅游,他们自製了几份漫画,分发给飞机上坐在附近的旅客。漫画以女儿的口吻,讲述小孩子在长途飞行中可能会带来噪音,并为此道歉。漫画画得很可爱,还配了中英文的文字,我刚看到的时候,觉得这对夫妻很有心,不但如此为附近的乘客着想,还能花心思花时间用这样的方式来化解可能的尴尬。其实类似的新闻不止这一件。比如前不久纽约也报导过带着小孩子飞行的父母,给坐附近的乘客分发小礼物:一块巧克力外加一对耳塞。这样的事情多听到几桩,就不免让我多想了想,这麽一想,就觉得这裡面有点不对头。 

这不对头不是说新闻裡的父母,能有心有力做这种事情的父母,对周围人和自己的孩子显示出来的肯定都是友好的一面。不对头的是造成这种「父母应该为小孩在公众场合的吵闹行为道歉」的社会环境。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有这样的感觉:现在有一种社会压力,让你觉得不管什麽样的公众场合,都应该保持安静,越安静越好。可是我们想一想,我们现在说的不是图书馆、歌剧院,我们说的是飞机、高铁、捷运、公共汽车……到底从什麽时候开始,后一类的公共场合也开始倡导绝对的安静了?

别误会,我这麽问不代表我认为飞机上、高铁上越吵越好,而是说,凡事应该有个度。尖叫呼喝自然不应该,但寂然无声也不必要。图书馆维持一个安静的氛围是众所周知的行为准则,但是公共交通,有没有这个必要? 长途飞机,一飞十几个钟头,很多乘客会睡觉,这个时候大家都自觉保持安静也算有道理,但是高铁最多两个钟头的时间也要求一个安静能睡觉的环境,是不是太过了? 更别说捷运/公共汽车等等地方。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的社会真的变成一个特别安静的社会,你到任何公共场合,看到很多人,却听不到什麽声音,你会觉得很舒服吗? 我反正会觉得很压抑、很鬱闷,因为这不自然,有违人的天性! 

最不自然的是要求小孩子安静。作为父母,我们都知道小孩子天性就是会吵闹的,他们没办法控制自己的音量,他们意识不清的时候会哭、兴奋的时候会叫,说话的时候会用自己最正常的音量而不会刻意压低声音,这些都是孩子的本性。我们需要时刻提醒他们压抑自己的本性吗? 现在大家都在谈论要让一个人随着自己的天性的发展,教育改革也说要多元要因材施教,但是我们的社会环境却不能允许小孩子大声一点? 这是不是有哪裡不对头了?

最近几年,陆续有一些公众场合推出「孩童隔绝」政策,比如美国有几个餐馆拒绝 12 岁以下的孩子进入,马来西亚的亚洲航空公司在飞机的经济舱裡设置「无孩童区」,这都是在安静有礼的社会压力下产生的现象,可是这些现象就真的那麽有道理吗?

我们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当初南非还存在种族隔离政策时,公共汽车上分白人区与黑人区,就是为了保护白人不受黑人「骚扰」。这是历史。我们再假想一下,如果现在捷运设置几个车厢,不允许流浪汉、醉汉、身体有异味者、病人、行动不便的人乘坐,你是不是觉得很过份?如果是,把这些人换成小孩子,就比较合理了吗?

或者有人要说,为什麽一定要带小孩子去那些公共场合? 为什麽不能等他长大再去? 而我的问题恰恰相反:为什麽不? 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他去过的地方、做过的事情、看过的风景,都会丰富他的成长经历,而我们想要他变成什麽样的成年人、符合社会的期许,难道不正应该从儿童时代开始吗? 仅仅是做了父母,就不能做一个正常人可以做的事情,不也很奇怪吗?

我再强调一次,请别误会,我不是鼓吹父母们带着孩子到公共场合去吵闹,我探讨的,是一个社会容忍度的问题。当我们是父母的时候,我们的心脏需要强大一些,孩子的行为真的很过份的时候要坚决制止并好好教育,但如果孩子只是大声一点,只是在做一个孩子正常的行为,我们可以不去理会周遭的目光。我女儿三岁的时候,有一次在外面玩,因为很小的事情 (至少在我们眼裡是很小的事情) 大吵大闹,拒绝合作,最后乾脆躺在地上闹。那绝对是个公众场合,但是个公园,我不觉得她的吵闹会影响到什麽,就坐在一旁等她闹完。养过两三岁的孩子的父母应该都知道,这个年纪的小孩特别会闹,情绪上来的时候完全无法讲理,只能等安静下来了才能沟通。没错,当时周围的路人纷纷对我们侧目,可能有些人还会在心裡暗暗谴责我,觉得这样的小孩根本不适合带出来玩。但是只有我知道,不经历这个过程,孩子如何学习在公共场合管理自己的情绪? 所以我漠视了周围的眼光,更没觉得需要道歉。 



而当我们是路人的时候,我们应该对那些大声讲话的孩子多一些包容。毕竟我们都做过父母,或者将要做父母,即使我们决定永远不养小孩,我们也都曾经是个孩子。 

【图片来源:网络】


文章出处:http://babynews.in-mommy.com/2015/03/noisy-children-public-spaces.html
10

1

生气
2

惊讶

难过
2

好笑
2

无聊

刚表态过的朋友 (17 人)

  • 无聊

    匿名

  • 无聊

    匿名

  • 好笑

    匿名

  • 赞

    匿名

  • 赞

    匿名

  • 赞

    匿名

  • 子房学韬

  • 赞

    匿名

  • 赞

    匿名

  • 惊讶

    匿名

  • 惊讶

    匿名

  • 好笑

    匿名

  • 赞

    匿名

  • 赞

    匿名

  • 赞

    匿名

  • 赞

    匿名

  • 生气

    匿名


ADVERTISEMENT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kingpower2016 30-10-2016 06:07 PM
今天我在一个商场的餐厅内用餐,一对父母和两个女儿大概4-5岁。
父亲就是一直低头滑手机,母亲也是滑手机 但不是就是说骂两个女儿 因两个就是围着座位追来追去。。。
母亲一直骂骂,但是没出来抓会坐,最后大的女儿就是跑的时候被椅子绊倒 大声哭!那个母亲又来说教 你看@#¥%……&*
这场面我看不少次了。。。永远一个款式。 不理会 就是放任自由玩耍 就是看看骂骂而已,最后就是一定要跌倒或受伤才甘愿。
引用 qazz1947 30-10-2016 08:32 PM
如果你是日本人则需要。如果是马来西亚人看情况当然最好要。如果你是中国人则不需要因为大人都很吵闹
引用 latte3948 31-10-2016 12:34 AM
在心理学角度来说,孩童属于本我阶段,这段期间,孩童做的事情,好听点叫做天真浪漫率直不做作,难听叫做自私。

然而,不表示孩童不需要进步,因为前面还是有自我和超我两个境界需要去跨过。

我个人认为,一直认为孩童小,而拒绝让孩童学习秩序这东西,也不见得是好事。那几时才算是“长大了”?几时才能需要学习如何守秩序?

孩童的童真,不是代表需要给孩童纵容。若真的要留给孩童童真,那不如不要太早让小孩上学,那岂不是更好。
引用 pluviophile 31-10-2016 09:35 AM
我不认同笔者的想法。觉得家长让小孩苦恼,发出噪音而干扰到其他人是非常要不得的行为!其他乘客如果看到父母在孩子吵闹的时候不阻止,反而让他放肆,就会觉得小孩没家教,父母也不像样。虽然小孩吵闹是避免不了,但至少要让人看到父母是有尽力想要去避免小孩干扰到别人啊。而不是视而不见!小孩本性和纪律根本是两回事。家长要教导小孩要分场合。这些相信都是要从小教育培养出来的好习惯。如果小时候不教,长大了还得了?一定也会变霸道的人吧
引用 yichien 31-10-2016 09:56 AM
笔者想得未免有些极端。所谓要求的安静不外乎希望大家在公共场合轻声细语,不要大声喧哗。手机尽可能静音。 试想想即使是2小时的车程,你身边的乘客电话丁丁当当响不停,能不烦吗。更何况是小孩子哭闹声。小孩子没有自制能力,哭起来你又无处可逃,受得了吗?父母能做的是至少教导孩子什么场合应该安静、自制为基本礼仪。当然不能认定小孩100%能够做到,至少好过放任不理吧。最重要的不是等到小孩闹脾气才来跟他说不要,这些应该在平时的沟通家教中一一灌输。
引用 lily92222 16-3-2018 05:49 PM
我的身体状态并不是那么好,而且我也试了很多的方式都没成功。 现在我也找可靠的辅助生殖中心,只可以说需要找很大的国际诊所,有着多年的经验。而且如果诊所有自己的酒店、汽车、保姆等等是最好的。因为在国外找辅助生殖中心时,我们也要自己找住的地方、接送服务 后来和老公去了这家,哇还真的是专业,彼奥泰珂斯人类辅助生殖医学研究中心,真的无人能比我有了宝宝呢,诊所的完善设备,给予客最好的理想,最舒服的住宿,最好的专业医疗,以使用他们自己的另类方式对于不孕夫妇  Biotex

查看全部评论(6)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6-6-2024 12:18 PM , Processed in 0.045375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