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中国太空船“神州11号”与“天宫2号”成功在太空会和链接。这标榜着中国已经掌握了在太空精准链接部件的技术,对未来中国自建太空站奠定了基础。 说起太空站,大家自然都会想到现在已经在太空运行的国际太空站。它已经在太空运作超过10年,目前由美国和俄罗斯主导,其他13个主要参与组织/国家包括了欧洲宇航署和日本、加拿大和巴西。中国并不是国际太空站的参与国之一,主要是因为美国国会禁止美国宇航署与中国合作。美国国会的理由是认为许多敏感的太空科技可被用作军事用途与中国航天局缺乏透明度。
事实上,即使要美国发射商业人造卫星,其中一个必备条件就是不能有任何一个零件(component)是来自中国。而马来西亚曾经就吃了这个苦头。 因此,中国如果要与美国并驾齐驱,必须要在科技领域迎头赶上。因此不惜耗费巨资自建太空站。 中国的“天神”成功链接后,预计在未来5年内扩建中国太空站,许多人都认为说中国将会越来越强大,势必取代美国成为航空大国。但是事实会否如此?而自建太空站又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目前国际太空站的操作情况。根据美国宇航署,国际太空站每年的操作费用大概是29亿美元。这还不包括其他后备支援和火箭发射的费用。这笔费用不是小数字。因此,国际太空站的运作模式是由全部参与者根据财政能力做出贡献,以换取在国际太空站的运作权。 国际太空站上由于长期至少有3人在值班,因此每隔3至6个月就必须要发射无人火箭,以便把太空人的必需品(如食物、食水和日常用品)和实验用品送上太空站。目前所有的火箭发射工作都由欧洲宇航署、俄罗斯航天局、日本宇航署和美国轮流执行。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火箭发射是由私人公司进行。美国境内目前已有至少3间公司有能力自行发射火箭,包括SpaceX, ATK, 轨道科学(Orbital Sciences Corporation) 等等。 这一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各国分摊费用后,可以把资源集中在自身的强项或是其他的太空探险活动。例如美国的战略目标是要在2030年前登陆火星,因此目前主要集中在太空人长时间在太空活动技术,为未来登陆火星做准备。 日本由于强于电子与机械业,所以较注重无人机械太空探险。很多突破性的太空任务,例如太阳原子推动的飞行器和陨石探险都是由日本宇航署执行。相比之下,欧洲宇航署较注重可以赚钱的商业人造卫星发射活动,反而在太空探险方面‘高不成,低不就’,在前瞻性和技术突破能力方面远远不如美国和日本。 而对于一些太空技术相交弱的国家如加拿大、巴西等,虽然在国际太空站的话语权不大,但是仍然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让本国的科学研究员交流和学习。 凡事有好处也必有坏处。既然大家都是董事之一,那样就必须要互相迁就和协商。可喜可贺的是,目前在国际太空站的合作上来说,仍然没有任何国家出现‘越协越伤’的窘境。 中国自建太空站固然凸显了其科学技术的先进性,但是在要长期独立支援非常吃力,资源分配必须平均但是却无法突出自身重点。此外,在战略意义上,中国虽然已有能力自建太空站,但是却仍然没有任何国家与其合作,就像一个人在足球场上自己踢球一样。虽有成就却无人分享,实属可惜!
|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