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下列四题中红字的“毛”,是什么意思?(请试用方言) 还是没有答案?再听听张帝的《毛毛歌》,看看可否找到答案。 张帝《毛毛歌》 想知道答案请往下看。 福州山歌正传 我手头珍藏一本手抄本的《福州山歌正传》(此后简为《山歌》),它是先父雷仕耀亲手抄的。抄写时,我已从外州返回家乡执教,我们父子俩还改正了一些错别字。正本已经还给叫先父抄写的妇女了,不知她姓甚名谁,她的长相也忘了,也不知她现在人在哪儿。我留下的是影印本。全书150多页,最后一章是白蛇传。 古时,没复印机,书都是靠手抄,才得以广传。手抄本一般由某人创作或收集后,加以传阅或抄阅,通常这个过程中,会不断的增加新内容、新篇章,家父也加了一篇。《山歌》是当时的人不断累积起来的诗歌集,是当时时人的集体创作。 这书记载先贤“来番”创业的艰辛事迹,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情况。先民“来番”后,努力奋斗的情形、生活的点滴、打情骂俏的爱情故事,等等,全反映在《山歌》中。因此它是反映时代的杰作,更是一本很好的历史教材。 全书以诗歌形式呈现,有押韵,很耐读。工余斗诗(福州话buang si)也是那时代人的娱乐。最难得的是全书使用福州字或以福州音写成,很值得留为纪念,不该失传。 当时父亲边抄边吟唱。平日,只要嘴巴有空,老爸就会不断地吟唱。如,他一边磨树胶刀,一边吟咏,或摇头晃脑、或念念有词、或凝神遐思、或神游四海……老爸心鹜八极的吟咏状态、氛围,其实是在品味福州山歌。当然也可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细嚼慢咽的方法来品味,都一样能更好的品出其景其情,其意其感。
这在老爸是一种享受,对当时的我也是最美好的享受。他吟唱时有特定的调子。很可惜这些,我都没学会!这本书摆在老爸的书桌上,成了他的最爱。 老爸的记忆力特好,一篇文章看几遍就会背了。他只读过几年私塾,能背诵《四书》,谈话常会杀出子曰……《红楼梦》中的诗句他也记得,随时在他的谈话中奔出来。《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中的故事情节他也很熟,听老爸讲这些故事,是人生最大的享受之一。 《十可怜》中的“毛”是什么意思? 《十可怜》是《山歌》中的一篇。《山歌》中的福州字,有些字形有别于现行汉字;有些形、音同,却采用古义,如“毛”;有些形、音、义都和现行汉字有别;错别字也特别多。有些福州字,假借同音的汉字,却用福州义,如“务”,取“务”音,用于福州义的“有”。因为这样,很多福州字,我都认为是借用同音的汉字而成的。父亲常说:“福州字,务(有)头毛耳”,即福州字常常只取汉字的某些部分而成;或某汉字去掉某些部分,如乇,福州音noh,义为什么,本有这汉字;有的取现有汉字加新成分而成了新的福州字,如(亻+人=人)、(亻+不=不要)、(亻+鞋=会)。 图三红圈的“毛”是假借的福州字吗? 这个“毛”字,我一向来认为是汉字“毛máo”,借以表示和福州音相近的mo,福州义为“没有”,不是福州字。就连《说文》也说:毛,眉发之属及兽毛也。下列文献的佳句大家耳熟能详,都关系到毛发: 1.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 2.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僖公十四年》 3. 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礼记‧礼运》 4. 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后汉书·舆服志下》 还有,毛女,羽毛、毛发、毛笔、毫毛、毛蓬蓬、毛骨悚然、轻于鸿毛……也都和毛发有关。 古代,“毛máo”、“耗máo”、“秏mào”、“靡mĭ”和近代的“冇mǎo”都含“没有”的意思。 (1)前几天,重看《山歌》,翻查《汉语大词典》(《大词典》)发现,古代“毛”有“无”和“没有”的义项。这“毛”主要有máo和mào两读。所列举的释义和文献如下: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古无轻唇音》:古读“无”如“模”……“无”又转如“毛”。 《后汉书‧冯衍传上》:“然而诸将虏掠,逆伦绝理,杀人父子,妻人妇女,燔其室屋,略其财产,饥者毛食(饥饿的人没有吃的),寒者裸跣。”注云:按《衍集》“毛”作“无”。(“毛”就如《现汉6》的“冇”。) 大昕案:今江西、湖南方音读“无”如“冒”,即“毛”之去声。 清赵翼《陔余丛考·毛作无字》:天津、河间等处,土音凡“无”字皆作“毛”字。 《佩觿xī集》所谓河朔人谓“无”曰“毛”。 (2)“耗máo”也有“毛或没有”的意思。这“耗máo”也可通“秏”。“耗máo”的释义和文献如下: 读音:《集韵》谟袍切,平豪,明。 释义:罄尽,没有。(《大词典》)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讫于孝武后元之年,靡有孑遗,耗矣!”颜师古注:“言无有独存者,至于耗尽也。今俗语犹谓无为耗,音毛。”(也可以写成“靡有孑遗,秏矣!”注,孟康曰:“秏,音毛。”师古曰:今俗语犹谓“无”为“秏”,音毛。) “靡有孑遗”中的“靡”,义为“无”或“没有”。“靡有孑遗,耗矣!”意思是:没有遗留下来的,没有!(“靡”请参考(4)) (3)《大词典》“秏”的读音“mào”,它的释义和文献如下: 释义:无。 文献:《史记·天官书》:“市中星众者实;其虚则秏。” 张守节正义:“秏,贫无也。”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释毛》:“《汉书·功臣表序》“秏矣”注,孟康云:“秏音毛,言无有毛米在者也。”师古云:今俗语犹谓“无”为“秏”,音毛。则是古人言“无”、“毛”相近,故通写,非写此字而读彼音也。 (4)此外,“靡mĭ”也含有“无”和“没有”的意思。例如: 《诗·邶风·泉水》:“有怀于卫,靡日不思。”郑玄笺:“靡,无也。” 晋陶潜《桃花源诗》:“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宋沈括《〈梦溪笔谈〉自序》:“下至闾巷之言,靡所不有。” 郭沫若《怀念董老》诗:“革命功高誉未过,九旬寿考靡蹉跎。” (5)南方方言中,“冇măo”也含“没有”的意思。据《咬文嚼字》第242期2/43页,古文献中,未见“冇”字,可能是近世民间所创。 综上,古代毛、耗、秏、靡和冇五个字,都含“无”和“没有”的意思。耗和秏可以互用。据《咬文嚼字》第242期2/43页,自汉至唐宋靡、耗都读“毛”音。 总结 图三的“毛”,本是汉字,是自古已有实在的意思和读音的词!其中一项释义就是今天的“没有”。 曾几何时,含“无”义的“毛”,繁化成“没有”,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大家把“毛”给忘了,不要它了!可怜的“毛”,只好躲在南方方言里,或在马来西亚华人的方言中,譬如在福州话中找个安身之地(大马华人多来自中国南方)。也就是说,义为“无”或“没有”的“毛”,在现代汉语中已“死”,但在南方方言,如福州话中,至今还生机勃勃! 其实还有很多古字,有家归不得,落得姥姥不爱,舅舅不疼,流落到方言中。留在方言中还好些,至少有人在用;最糟糕是滞留在辞书中,永不见天日,没人爱。 古“毛”的几个兄弟中,虽“耗”“靡”今天还健在,但含“无”和“没有”义的“耗”,不知哪日已经死了,今天“耗”成了“耗子”“耗时”“耗油”等。 不过,“靡”至今还有“不”或“没有”之义,都是些文言色彩的词,如:靡坚不摧、靡日不思、靡得而记等。 可怜的“秏”,早就死了,要见它,只好到古文献中慢慢挖掘。 “冇”最威,没文献做后盾,却在现代华语文中,占一席之位,连《现汉6》《新华字典11》都有它的踪影。 图三红圈内的“毛”,都含“没有”之义。现在试图解释红圈的词语,以就教于方家,也作为本文开篇四题的答案和总结: 1.毛对移=没有地方借(钱)。 2.食毛饱=吃不饱 3.“自家毛食毛要紧” 自家=自己(自古已有的用法,今人少用); 毛食=没有得吃。(古用法。今天大家多用“吃”少用“食”了。“食”还存留在成语和以前传承下来的词语中); 毛要紧=(古用法)不要紧、不重要、不成问题。 翻译成今天意思是:自己没得吃不要紧。 4.毛半株=没有半棵(番薯秧苗全晒死) 5.毛钱买=没有钱买 6.总是毛=最终还是没有 7.也是毛=也是没有 8.自己毛食毛要紧=自己没得吃不要紧(与第3同) 9.毛穿衣裳毛穿鞋。(开头段第三题。没穿衣服和裤子,没穿鞋。) 1到9这些福州词语今天还在用。
|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