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尔 最近有人问我:“做新闻工作这么久,怎么会转跑道去做饮食的呢?”
的确,这是很令人纳闷的事情。我不禁想起上星期我的熟客黄先生一家人和他堂妹来餐馆吃晚餐,上了甜品后,大家一起聊的相关话题。他们家的堂妹黄小姐说,最近有个亲戚的孩子,念完大学不想出去打工,反而要开一家咖啡馆。做父母的没有办法,就出资让他在市区内开一家咖啡馆。 图片来源:https://anntw-prod.s3.amazonaws.com 言下之意是说:读书读得那般辛苦,父母花大量心血栽培,还花大把银两送出国深造,到头来,小朋友的愿望却“只是”开一家小咖啡馆,卖几杯咖啡,过过小日子。早知如此,又何必大费周章读这么多书呢? 说完后,堂妹还马上转身告诉黄先生的青少年宝贝儿子说:“你将来长大绝对不好这样啊!” 堂妹对开咖啡馆没什么兴趣,但是拥有国际金融业达人背景的她,喜欢投资餐馆业。她对这个宝贝侄儿说:“哪,最多我可以协助你开一家餐馆。” 这时,在旁边一直不说话的黄太太就接口对儿子说:“如果你将来要开餐馆,早点跟我讲,不必让我白白花钱送你去国外读大学。” 我在旁边虽然唯唯诺诺,但是也不免有点汗颜。因为以上诸位所说的话,我也同样从我那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口中听了不知多少遍。 我母亲虽然如今有点健忘,但还不至于老人失智。她几乎每一星期见到我,都会哀叹一次,说:“阿真呵,当初如果你的目标是要开餐馆,又何必老远去美国读这么多书?”不知说了多少次之后,我也听到麻木了,她现在反倒转口不说我了,而是说我那在吉隆坡开了一家咖啡馆的外甥女。我终于捱出头了,可以喘一口气,让年轻人去“接(老妈子的)棒”了,即使这也不是什么好接的棒子。
图片来源:http://www.cdxinmengxiang.com/ 外甥女和我一样,读书读到国外大学的硕士(她是念商企硕士),现在却选择进军咖啡馆行业。我母亲也不管到底商业文凭用在创业上也是学以致用,怎么说都是有关联的啊;她竟然以不屑的口吻说道:“怎么现在的年轻人,读这么多书,竟然是要去卖咖啡?” 母亲也没察觉到这样说似乎有贬自家的老客户哦——我妈妈的老公,即我那亲爱的已故爸爸,是开咖啡厂的,在马来西亚独立以前就专门供应咖啡粉给槟城大大小小的咖啡店。真是的,如果要我来诠释的话,我会认为外甥女的咖啡馆是家族咖啡生意的另一种延续,无疑是在另一座城市给公公创造的事业注入滚烫的新血,形成一种令人惊喜的另类传承。 可是我不能对母亲这么说,她是不会明白的。到时候不明白了又会怪罪我,重提我开餐馆的事给我们家的下一代立了坏榜样,那我不就是吃不完兜着走?不,我才不会那么笨。回到最先的那个问题好了。其实,我发觉,做新闻和做饮食是可以融会贯通的。怎么说呢?你问林金城就知道了。他这么多年来,不是在辛苦收集着食物的故事和历 史吗? 做新闻时,我说的是别人的故事。用自己认为最好看的文字和影像和声音(不同媒介)来娓娓说出人家的故事,希望最好可以让读者或观众引起共鸣。但是,当你在为别人准备一道菜的时候,你说的也是故事,是用最诚实的方式,把新鲜食材的味道带出来,像魔术师一样的把它变成美味可口(希望可以)打动人心的东西。 你说来说去的,还是故事,不过主角已经换成食物和品尝的人之间的交集。就像作者已死的论调那样:食物煮成之后,厨师已死。吃的人喜欢那盘晚餐的话,那种喜欢是非常个人的,已变成吃的人与食物之间的化学或精神上关系。煮的人若听得到一句由衷赞美,就是几乎非凡的获得了。就好像写新闻故事一样,呈现出来的故事,只能由大众去消化,记者还是靠边站,微笑冷眼观察好了,没有人会不识趣到走上别人面前指着说:“那是我写的那是我拍的!我厉害吗?” 好像写得有点离题了。也只能这样。 |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