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庄若 这一次在书展找书时,我想 “怎么没有一本中文书是谈流行音乐的呢?”结果看到了这本书《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叹息了一声(又是张铁志,只有张铁志。)还是买了下来。
买时只想 ‘有一点参考的价值’ ,回来翻了翻,其实又后悔了。不是书写得不好,而是观念上的分歧,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对于一个不求「有容乃大」的偏狭读书人来说,此书的确有点难啃。 张铁志读政治,是个‘社会运动人’。书名《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当然追求的答案是“能”,否则此书就没必要写/出版了。张铁志是七二年出生的,所谓七字辈对于六十年代摇滚历史如此熟悉,当然是阅读得来的二手资料(就算我这六字辈,牙牙学语之际,也不算经历过抗议民歌的时代。)虽然他书中提及廿一世纪初的美国(他念书时)重现另一次巨大的反战运动,他个人也积极参予‘太阳花’ 运动。对局外人看来,不免觉得「西颦东效」,是种复古浪漫情怀,五六十年以来,社会型态改变得太快了。 是的,像我这样的读者,给予的答案是,“不,摇滚乐不能改变世界。” 像文学或其它 ‘无用’ 的艺术一样,摇滚乐最好的是改变受众(听歌人)的心态,再由听歌的人改变世界。如果你对社会运动没甚兴趣,此书是一本枯燥的「摇滚乐社会运动历史课本」——还得忍受台式人物译名,例如 ‘金恩博士’ ,原来是马丁路德金(不过这也是个人而不是张铁志的问题,书里有些歌手名干脆不译,就很好。) 台湾的《歌书》,其实还有一人写得比张铁志好(或者比较合乎我的性情,没那么政治化。),作家亮轩与民歌推手陶晓清的儿子马世芳,他写的《地下乡愁蓝调》我也有一本(不懂塞到哪里,拍不到照片。)是抒情喻世的好书,詹宏志说马世芳 “彷彿是一个老灵魂装错了青春的身体。” 马世芳只比张铁志年长一岁,政治味少得多矣。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