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会安】穿越时光倒流三百年(完) 【越南.顺化】熏风拂拭般优美的三朝古都(完) 【寮國.永珍】和你一起慢慢寮(完) 【柬埔寨.吴哥窟】穿越千年只为那一抹微笑 (完) #1 【柬埔寨.吴哥窟】高棉王国辉煌璀璨的见证吴哥窟 #2 【柬埔寨.巴戎寺】穿越千年,只为那一抹微笑 #4 【柬埔寨.巴肯山】瑰丽日落 #5 【柬埔寨.罗洛士遗迹群】高棉帝国第一个建都之地 #11 【柬埔寨.崩密列】像盗墓萝拉一样在颓垣败瓦中探险 #14 【柬埔寨.女王宫】鬼斧神工的吴哥艺术之钻 #17 【柬埔寨.洞里萨湖】传统贫困的水上村落 #20 【柬埔寨.塔布笼寺】纠缠千年的爱恋 #25 【柬埔寨.巴方寺】残破的诸神庙 #28 【柬埔寨】穿越千年寻找失落古国——吴哥窟自由行线路推荐 https://www.facebook.com/JeffLimPhotography 来到暹粒,来到吴哥窟,怎能不去看一场日出呢?!那感觉就是大家都嚷着要看,您不看好像吃了什么亏一样!到底是“笋嘢”还是“揾笨”,都要亲眼见证过才死心,不到黄河心不死,不上长城脚不歇,不去吴哥看日出就对不起自己那便宜到发指的亚航特价机票!!! 当天凌晨5点,司机就准时来到酒店的大门接我了,天还没亮,6月的暹粒清晨,坐在TUKTUK车上还是觉得有点凉。在这个小镇的晨风中,15分钟就到了吴哥窟。游客的数量虽然不能用“人头攘攘”来形容,但还是有点阵容的,淡季都有这么多人来看日出,旺季的清晨那要成市集了吧? 检票员在护城河的石板桥上排成一排,用手电筒查看着大家的门票,非常顺利地通过。 ![]() ![]() 在护城河看过去,朝霞已经遍布了地平线。我跟着人群一直穿过门廊走向吴哥窟,心里一直有股暗涌:我第一次踏上这个梦想已久的地方啊,终于走上这片石板了。吴哥窟就在我的眼前,在我的脚下,那种梦想成真的思绪大大冲淡了日出的盼望,每分每秒吴哥窟的天空都在变幻着不同的油彩,在吴哥窟的正面有两个水池,北面这个水池最适合拍摄吴哥日出的倒影。 可是,作为擅长“挖掘沉闷生活中美好的角落”的我,又怎会被这百来个游客给吓倒呢?很多人都直奔北池看日出,看完就匆匆离去吃早餐,还有一些人会趁着人少的时候看看引道两旁的藏经阁,而还有少数人,会选择在一个清静的角落里,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欣赏那独一无二的只属于两个人的日出。 ![]() 吴哥窟Angkor Wat,又称“小吴哥”或者“吴哥寺”,是吴哥遗迹群中保存得最好的寺庙。Angkor在高棉语中指“首都”,而Wat则是“寺庙”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吴哥窟在整个高棉王国中的地位。 吴哥窟是古代高棉王国辉煌璀璨的见证,是最具代表性的吴哥建筑。现代人多数以【吴哥窟】作为整个“吴哥遗迹群”的统称,因此在介绍过程中不得不以“小吴哥”特指这座宏大的Angkor Wat。而吴哥窟的五座尖塔(虽然正面看就只有3座)已经成为柬埔寨的标志,连柬埔寨的国旗上都印有吴哥窟图案。 公元1113年至1150年,苏耶跋摩二世建造了这座伟大的寺庙,用来供奉毗湿奴神。吴哥窟与其他寺庙最与别不同的地方,就是它面向西面,而其他所有的寺庙都是面向东面。对于这种特殊设计,多年来有不同的推测: 1、寺内供奉的毗湿奴神是主掌西方之神; 2、吴哥窟东侧是暹粒河,如果正门向东,土地面积不够,就无法建成如今宏伟的外形; 3、西面的巴肯寺(巴肯山上)是先王迁都吴哥后的首座寺庙,为了尊敬祖先,吴哥窟要朝西建造; 4、最后一个也是最多人接受的原因——吴哥窟是苏耶跋摩二世为自己建造的陵寝。 ![]() ![]() 无论是去巴肯山、吴哥通王城,或者走完大圈其他景点后回暹粒,总会看到吴哥窟,它就矗立在大道的一边,周围有一条河面差不多200米宽的人工护城河,一片平坦的土地上拔地而起一组巨大的石塔。 我在最后一天傍晚去巴肯山看日落的路上,当护城河在我面前出现时,在车内不自觉抬头,对岸依然是一片丛林,但开不过多久,那塔尖就渐露。只需一眼,视线已经移不开了。 看完日出后,我并没有急着离开,而是在主参道上流连忘返,同时也拐到了参道两边的“藏经阁”参观一下。藏经阁是吴哥遗迹群中必备的建筑物,通常都位于主体建筑中轴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参道)两侧,左右对称。 ![]() ![]() 这里是吴哥窟的西门一侧,过了护城河以后会穿过它,才能继续往主塔前进,走过这里,就有穿越一般的感觉……当然这所谓“穿越”的感觉我在暹粒就常有,穿来穿去把自己都搞混乱了。 ![]() 当然俺觉得激动的原因呢,很大一部分是因为,6月的吴哥,在日出后就迅速变热,日出时估计就那么20多度,过不了半个小时,30度是肯定有的!坐在西门的门楼里,石块还是阴凉的,相当舒服! ![]() ![]() 金灿灿的阳光啊,金灿灿的石块啊……还有不远处一棵盛放的凤凰花,所有出现在一个场景里,就是曾经的“金碧辉煌”。 ![]() 透过窗户的石柱,可以看到常年日晒雨淋被侵蚀的墙壁,长了青苔又被晒干后的痕迹,模糊的阿卜娑罗雕像,在阳光下镀金。 那天上午看完了吴哥窟日出就直接到吴哥通王城,中午热得不行了,回暹粒吃个午餐,回客栈的冷房睡了个舒服的午觉,下午3点才溜达溜达出门,坐上司机的TUKTUK车去吴哥窟参观。 由于吴哥窟主体的西门正在搭棚修复,我们穿过长达350米的参道后,从西门的南侧进入主塔。 进入吴哥窟的第一回廊,首先就会被这些细腻的雕刻吸引,这里的雕刻、阿卜娑罗都保存得相当完整,从脚边到天花板,全都布满了各式各样的神像、花纹。 ![]() 第一回廊里有一整圈壁画,高2米多,周长差不多800米,壁画都是一个个印度的史诗故事,还有当时国王出征的图画。这幅是西廊南翼的《俱卢之野之战(Battle of Kurukshetra)》,是来自史诗《摩柯婆罗多》里两族兄弟的战争故事,画里都是栩栩如生的激烈战役场面,左侧的库罗婆军队,右边的般陀罗军队,同时向对方进攻,越靠近壁画中间,厮杀场面越激烈,死伤无数。 ![]() 走着走着,我又会被这些雕刻吸引,阿卜娑罗的裙子花纹都如此细致的在坚硬的石头上完美呈现。而那些吉祥的雕刻也如腾云一般温柔。 ![]() 沿着第一回廊从西正门走到南面,便从一侧门转到了一个草坪,穿过草坪走上一段楼梯,便到了第二回廊了,这里比第一回廊高了一层楼。 ![]() 在第三回廊,我们就能看到了那标志性的5座主塔,这吴哥窟的最高点象征着须弥山,也正正是当时高棉人心里的世界中心。 ![]() 攀爬到吴哥窟的塔顶,也并不容易。 首先就是着装不能暴露,什么背心、短裤这些是不放行的,帽子也不能戴,拖鞋我不知道能不能上去。其次那楼梯相当抖,穿高跟鞋、拖鞋请慎重……(我还真在景区看过穿高跟凉鞋的) 唯一登塔的木梯在第三回廊东面(就是吴哥窟正面的另一面),人太多的时候会限流暂停攀登,没什么意外,就可以从攀登处排队领取登塔证。 攀上去后,就能看到最最最顶端的那座塔尖了,就是上面照片的这座,亮点在那像呆毛一样的避雷针。 ![]() 在这个塔顶里游荡呢,只能按照工作人员的指示,逆时针方向行走,在这些小“天井”拍照, ![]() 从另一边往下看,下面就是第二回廊和第一回廊了,半年都是雨季的吴哥,屋顶都是流水设计。如果是航拍图,你就会发现吴哥窟被包围在茂密的丛林中。 ![]() 在回廊外层有石柱支撑着屋顶,足以支撑千年的岁月蹉跎, 不管看多少次这样的窗户、这样的花柱、这样的阳光、这样的剪影……不会厌倦,甚至希望能坐在它旁边,看着日出日落,看着黑白变更,直到时代终结。 走了几个小时,觉得还没看够的吴哥窟,因为时间关系,很多壁画我都只能走马看花地看过去,我还没看够每一个阿卜娑罗,还有很多角落没有走到。真希望下次再来的时候,会有一个整天耗在里面,吴哥窟,下次见。 https://www.facebook.com/JeffLimPhotography
从小吴哥出发走进入吴哥通王城,要经过吴哥王城的南门。整个王城有五个门,四个通向巴戎寺,还有一个通向皇宫。城门前有宽大的城桥,护栏则是最具代表意义的《搅拌乳海》雕像。司机在这里把我放下,让我亲自走过这条城桥,跨过护城河,他在城门那一边等我。这条城桥、这些雕像,出现得非常突然,却也是理所当然,以至于我用了大约1分钟的时间在地面站稳,才接受了这样的现实——吴哥王城就在我眼前了。我看到了搅拌乳海的模型,看到了湿婆像,在那之后许多见过的模型都忘了,唯独这些印度教的神话成了鲜明的记忆。有时候连我自己也说不准,到底我是去这些国家找寻记忆,还是记忆将我带到了这里。城门离我越来越近,那神秘的微笑也渐渐清晰起来。城门不大,像是隔开了两个不同的世界,穿过它,时空就会逆转。 ![]() 车子载着我穿过树林,凉风和丛林独特的木香飘到我鼻孔里,远远地就看到那像丘陵一样的巴戎寺,司机带我在巴戎寺的北门停下,避开了最多旅行团出入的南门。 ![]() 巴戎寺(Bayon),是吴哥历史上伟大的君主闍耶跋摩七世的杰作,他在位期间(1181-1220年)主持建造了吴哥通王城、巴戎寺、塔布笼寺和圣剑寺。巴戎寺是吴哥王城最重要的部分,以砂岩石兴建,其特别之处在于将大乘佛教与印度教元素融合,以佛教为主的建筑在吴哥遗迹中并不多见,这完全因为闍耶跋摩七世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佛教徒。 ![]() 走在巴戎寺里,仿佛进入了一个迷宫,虽然它是规整的回廊式建筑,但墙身上复杂的雕饰混淆了我的判断,数不清的门廊,狭窄的楼梯,昏暗的过道,兜兜转转却找不回原来的入口,只能顺着感觉前进。 ![]() 走着走着便有一道后人搭建的木梯出现,抬头望去,神秘的微笑和蓝天正在召唤着我,在年月的变换中,古时候的通道已经磨蚀了,走在巴戎寺中,手指滑过门框,岩石表面传来独特的磨砂触感,这些古老的遗迹,总会让人心潮澎湃,不断概叹着当年的辉煌。 ![]() 黑黝黝的岩石上附着斑驳,和建筑本身的雕饰掺和在一起,更增破败感,那些曾经镀金的塔顶如今已被大自然侵蚀得体无完肤。青苔在雨季中疯狂蔓延,然后在旱季中衰枯,年复一年的和巴戎寺共存,成了这里最天然的绿色墙纸。巴戎寺里有几十座佛塔,但是里面供奉的佛像,无论是佛教的、印度教的,早已流落到欧洲的博物馆里,只能靠后人去想象繁盛时期的香火缭绕。柬埔寨人依然是虔诚的教徒,他们尊重神佛,直到今天国内仍然兴建着大大小小的寺庙,在巴戎寺里,后面不远处便是一千年前的神秘微笑,从古至今,支撑着这个国度的精神。 ![]() 佩服高棉王国工匠的手艺,总能将硬邦邦的石头,雕刻成近乎完美的曲线,他们创作的嘴唇、嘴角的曲线,总能轻易勾起游客的微笑。可是,这张脸谱到底是谁?是闍耶跋摩七世自己的写照,还是印度教中的“四面佛”创造之神梵天,抑或是专家所说的观音?没有人能说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就连当年亲自见证这个仍然存活的王国的周达观,也没有在《真腊风土记》中留下一字一句。 ![]() 面对过往众多伟大的作品,即使是放在今天那也是一个奇迹,但它们终究都被遗弃了。于是我回到自己所处的现代里,这样的高科技社会只是过了一两百年,对比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实在不算什么,我们创造的东西,能留到一千年后吗?一千年后的人类,会通过什么去了解我们这个世纪?恐怕只剩下数字化的信息了。 以前需要几个月才能到达吴哥,今天我们只需几个小时就能降落在暹粒机场,但机械化的生活,再也创造不了一千年前的人所留下的辉煌了。 ![]() 离开巴戎寺后,我再次乘坐tuktuk穿越了整个吴哥王城,从北门,到南门,而这一刻就是那个微笑留给我最后的一面,在本次行程中最后一次注视着它。tuktuk没有放慢速度,像风一样嗖地一声就穿过去了,那个繁盛的过去在身后渐渐远去,我忍不住回头看着它,期待着下次见面的时刻。 https://www.facebook.com/JeffLimPhotography
山路是围着巴肯山而成,一圈一圈地绕上去,泥土被游客们踏得夯实却不平整,坑坑洼洼的,如果下几场大雨恐怕是举步维艰。转了一圈会看见路的两边有被栏杆和绳拦住的一小段斜坡,仔细点会发现那其实是古人上山的路,在野草中隐约能发现窄窄的石阶。再不断往山上走,过了一圈后那段石阶又出现在你的身边,你就知道山顶离你不远了。 ![]() 走到山顶,还要登上巴肯寺才能看到日落,所有的游客都像小蜗牛,一步一步往上爬。看到这些陡峭的阶梯,我总会想到一个很奇怪的问题——当年的君主也得这么手脚并用地爬上去膜拜湿婆神么?巴肯寺其实是吴哥历史上相当重要的一个建筑,但其名气早已被脚下的巴肯山所代替。巴肯寺是吴哥地区第一个都城的中心,在它之前的首都是罗洛士。 在吴哥地区的大型水利设施建成之前,这里每年都受洪水侵袭,耶输跋摩一世选择了海拔67米高的巴肯山,采用了当时最有效防范水灾的措施,建造一座供奉湿婆神的寺庙。巴肯寺成了吴哥地区极少的制高点,也变成今天游客们欣赏日落的佳座。 ![]() ![]() 和绝大多数吴哥遗迹一样,巴肯寺这里有非常多的阿卜莎罗仙女雕像。部分吴哥旅游书中提及,在赤柬时期,巴肯寺这里的阿卜莎罗都成为赤军练习射击的靶心,破坏相当严重。 ![]() 远处的天空慢慢渗出了橙色,游客们都守在巴肯寺的中央神殿周围,或站,或坐,而我站在一个林迦旁,等待着太阳接近地平线。大概在山上等了半个小时,天空就变成了浓郁的橙红色。多云天气,晚霞抢去了落日的风头,在云后的那个咸蛋黄染红了那一小片天空。游客们大概是觉得失望,或是差不多到了旅行团集合的时间,大批大批地离开,在我所站的林迦旁本来密密麻麻站了几十个人,转眼间只剩下几个。还有很多外国人并不抢占最前排的位置,随意靠坐在神庙边上,闲暇地欣赏着这场日落。 ![]() 日落过后,巴肯寺上的游客也散得七七八八了,一阵阵哨子声响起,山上的保安们开始清场。上来时那陡峭的楼梯,在下去更是一步一惊心,大多数时候我要面朝石梯手脚并用下去,石梯上全都是细沙,难度再加,稍不小心就脚滑。好不容易下了巴肯寺,还要在昏暗的山路中下山,没有路灯,只靠着一点点还未散去的暮光,踢踏踢踏地往山下“滚”。 https://www.facebook.com/JeffLimPhotography 罗洛士遗迹群( Roluos Group ),位于暹粒城东南约15公里,是柬埔寨目前被发现的年龄最老的遗迹。在罗洛士遗迹群中,最着名的遗址有3个,分别是巴孔庙 ( Bakong )、圣牛庙 ( Preah Ko ) 以及罗来庙 ( Lolei )。此地区为吴哥窟遗址的前身,是柬埔寨最古老的歴史建筑,更是高棉艺术的开端。吴哥王朝的创立者阇耶跋摩二世曾建立了数个首都,罗洛士是第二个,吴哥王朝在此定都 70 年。 ![]() 巴孔庙 ( Bakong ) 是罗洛士群里规模最大且最重要的寺庙,曾经是城市中心的大型庙宇,用以供奉林迦,建筑风格与印尼的婆罗浮屠类似。 ![]() 巴孔庙的风格与巴肯山上的巴肯寺有点相似,主庙坐立在高高的四方台上,站在上面就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 在巴孔寺过道两侧,有类似骨灰塔的建筑,红砖为主,和后来的吴哥通、小吴哥明显区别开来了。 ![]() 走上主殿的楼梯不高,我走一层停一层。天空好蓝,想慢慢欣赏。 ![]() 已经被岁月抹去了痕迹的石狮子。 ![]() 主殿上还有保存阿卜沙罗。 ![]() 主殿的石基,花纹很是精细,像蕾丝花边一样。 ![]() ![]() 巴孔寺的宏大,比这里看到的更甚,在这里似乎就能看到巴肯寺被毁坏前的形象。 ![]() 坐着司机的汽车,我从巴孔寺转到了神牛庙(Preah Ko)。 ![]() 神牛庙,皆因这里有着湿婆的坐骑——神牛纳迦,一直守护在主殿前不曾离开。 ![]() 神牛的形态雕刻得栩栩如生。 ![]() 神牛庙主要供奉了湿婆和当时的国王,总共有6座佛塔,前面3座供奉了国王自身和先人,而后面3座则是供奉国王的配偶及先人的配偶,塔身上的雕像也分为男女不同。 https://www.facebook.com/JeffLimPhotography 崩密列(Beng Mealea)是距离吴哥城约63公里的一座巨型寺院,离暹粒市很远,就算坐汽车也要一个多小时,是吴哥遗迹群中较难到达的景点之一。那天,我一早出发,看完女王宫、高布斯滨(千林迦河)之后,乘坐Tutu来到崩密列。刚到达的时候是中午,我和司机在崩密列公路收费处旁边的餐厅吃午饭,填饱肚子才进去“探险”。 在崩密列景区附近的餐厅用餐好贵哦,比暹粒老市场附近贵30%-50%,添饭也要另外给钱(暹粒加饭是免费的哦)。不过下午的行程很长,还有几个景点要去呢,只能在这里解决肚子问题。 从崩密列的收费站,到崩密列入口停车场,还有几分钟车程,我搭乘司机的Tutu继续前行。崩密列一行,司机会充当我的兼职导游,陪我逛遍整个遗迹。而由于遗迹里需要手脚并用攀爬,对城市人来说有一点吃力,在入门处司机还多找了一位景区的工作人员陪同,后来我才发现有工作人员一起逛崩密列,实在是正确的选择。崩密列是[莲花池]的意思,在入口护城河、人工湖,都长满了荷花,相信荷花全开的时候,会非常浪漫。 ![]() 崩密列的格局和小吴哥类似,门前有长长的引道,引道两侧都是纳迦。司机边走边介绍,指着不同颜色的纳迦雕像,给我一一指点为什么颜色不同,原来被埋在泥土里重新挖出来的石块会更深色一点。走到了崩密列的正门,可惜全塌了。这就是传说中的“没门”么。 ![]() 于是,我沿着城墙向右继续前进。几人合抱粗细的大树把石块顶得四处散落,感觉像是从地底几公里冒出来的神兽一样。 ![]() 在导游的帮助下,我爬上了废墟,这是一段城墙,如今已成败瓦。走在这样的乱石中,步步胆颤心惊,还要照顾相机和脚架。 ![]() 司机介绍说,这是装饰用的门,并不是故意封起来的,目的是让墙身显得更美观。装饰门上也点缀着印度教神话雕像。 ![]() 崩密列遗迹中有搭好的栈道,但大部分游客都选择了在废墟中随意穿行,个个都想做一回萝拉。 不要怀疑!眼前这就是我在崩密列中游览的路线了,没错,我就是要从前面这道门穿过去。还好有导游沿路照顾我,在关键时刻拉我一把,否则我都不能毫发无伤地走出迷宫。 ![]() 走到这段,我是沿着两边走廊外的石阶穿行,而导游和司机就在中间的乱石自如穿梭! ![]() ![]() ![]() ![]() 在崩密列里穿了一大段后,回到平地歇口气,这里有类似巴方寺的圆柱架高参道,还有很精致的阿卜娑罗雕塑。崩密列留给我的回忆,就是大树和乱石。在遗迹中随意生长的绿色植物,和废墟缠绕在一起的参天大树,感觉实在很诡异。 ![]() 崩密列破坏得如此严重,除了大自然的威力,也和赤柬时期的内战有很大关系。维修更是无从入手,大树根充满了缝隙,形成共生关系,如果把大树拔除,剩余的建筑也会全塌了。 整个参观过程差不多2个小时,司机他的腿其实不太舒服,拄着两把长柄伞陪我在废墟中走同样的路,还用中文为我一一解释废墟中所看到的印度教神话、佛教神话。也是在这一行中,司机的介绍,使我对印度教的神话人物有更多的了解,知道了那只像狮子一样的神兽叫罗睺,知道它和日食月食之间的关系。此外,像这些吴哥特有的建筑风格,门窗的设计,历史建筑故事,他都一一道来,行程结束后,我都收获良多,柬埔寨的孩子们,下午不用上课。于是很多孩子都到景区做“导游”赚点小钱。 崩密列是柬埔寨之行中印象深刻的景点之一。在古迹中手脚并用攀爬,像个盗墓萝拉一样探险,寻找失落的文明,是在其他古寺庙中无法复制的体验,就连拍摄《盗墓萝拉》的塔布笼寺也没有这种特别的路线可走哦。所以,虽然这里离暹粒很远,这里的行程相当辛苦,这里连半座完整的建筑都没有,但我还是强烈推荐,如果有时间,一定、一定要来崩密列去亲身感受最为原始的吴哥遗迹。 更新崩密列.......... https://www.facebook.com/JeffLimPhotography 女王宫(Banteay Srei)是吴哥遗迹群中最重要、最精美的建筑之一。不大的建筑群里,却满布了令人惊叹、鬼斧神工的浮雕,每一个角落都精雕细琢、毫不马虎,质素可谓吴哥遗迹的巅峰之作,被誉为“吴哥艺术之钻”。女王宫于公元967年建成,比吴哥寺、巴戎寺都要早,建筑朝代横跨了罗贞陀罗跋摩二世和阇耶跋摩五世,主要供奉婆罗门教的主神——湿婆神,以及毗湿奴和梵天,因此也称为“湿婆宫”。有学者认为该庙是为女子建造的,也有人说这里曾经是女子庇护所,是后宫妃嫔居住的临时地方,作为战乱时的避难所,所以才有了“女王宫”的名称。 从暹粒市到女王宫约要40分钟,去到门外检票处还不到7点,作为当天第一个到达的游客,享受了一段宁静欣赏瑰宝的宝贵时光。过了检票处后,走着红泥路大概5分钟就远远看到女王宫的东门了。华丽而低调的宫殿,不像巴戎寺般宏伟,可能因为它的低调,躲过了大部分盗墓者、侵略者的目光,保存也较吴哥其他遗迹要完整。
女王宫和大部分吴哥遗迹一样,正面向东,因此在刚刚日出的时候来参观,迎向日光的砂岩会反衬出偏粉红色的光泽。
走近东门,那些精美细致的雕刻扑面而来,石柱的装饰、门楼上的神话故事,小小的门都如此用心,当年第一个发现女王宫的人,该是怎样兴奋惊叹的心情。穿过了东门,就会走上红砂石铺成的参道,两侧立有林迦状的石柱排,象征着生命力量生生不息。有的林迦已经倒塌在地,有的一直坚守岗位。地上的红砂石凹凸不平。 ![]() 参道两边有一些残余的建筑,可以离开主干道过去参观,这是其中一块门楼,上面雕刻的是湿婆神与其配偶乌玛骑着他的坐骑公牛南迪的画面。旁边围绕着吉祥的腾云和随从,堪比木雕细致的砂岩浮雕,让人忍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印度教的神话人物关系复杂,虽然我在暹粒博物馆中看过不少介绍,但对印度教神佛还不是很清楚。例如图上这一位狮头形象,印象中应该是罗睺,是印度教神话中的恶魔。 ![]() 穿过参道后,回头看看来时的路,太阳已经完全升起了,幸好还没有其他游客到来参观。宁静的女王宫里,除了两母子扫地时与砂岩摩擦的嚓嚓声,就剩下我手里的快门声,此起彼伏。 ![]() 在阳光中,让我的眼光为其驻留,那些流畅的线条,彷如在纸上轻描的曲线,在蓝天下默守千年的砂岩。 ![]() 在第二层门楼和第三层门楼中间,有若干放在地上精美的莲花柱。 ![]() 终于来到了女王宫的主体建筑部分,当地人称这些微笑的雕刻为“蒙娜丽莎”…… ![]() 女王宫是使用产量很少的粉红砂岩兴建。这种材料的质地坚硬,而且附着性好。工匠们可以在这类砂岩上进行非常细致的创作。 ![]() 而由于砂岩质地硬,雕刻需要花费极多功夫,但成品却不易风化,经得起风吹日晒。即使是这些废弃在杂草丛中的围墙门楼,也能看到当年的辉煌。 ![]() 每个门楼略眼看似一样,但实则不相同,工匠们将他们的创意发挥到极致,一个个神话人物栩栩如生。 ![]() 这些线条柔美、层次分明的雕刻作品,满满地占据着我的双眼,不留一丝余地。相对于巴戎的壮丽,女王宫是另一种细致的美,一种难忘的美。 ![]() 中央殿堂的三栋祠塔,中间最高的供奉着湿婆神,毗湿奴和梵天在两侧。只有9米高的塔楼,和吴哥寺相比,显得小巧玲珑。但塔身上的浮雕,从塔基到塔尖,像爬山虎一样渗进每条缝隙,让它们脱颖而出,吸引了游客。 ![]() 女王宫的中央殿堂过道非常狭窄,为了保护文物,管理处是不让游客进入的。这些神兽在此守护了庙宇上千年,几乎每个庙宇入口都有它们的身影。 ![]() 在日光的照耀下,精美的建筑真如钻石一样散发着刺眼的光芒。女王宫的精致已经成为它的标志,在它之前、之后,都再也没有一个建筑超越女王宫了。这种一丝不苟的精致,是只要看过一次就铭记于心的,独特的花纹、手工,区别于世界上所有的建筑。就算不能进入中心区域,只是围着它在转圈,也让人目不暇给,不断按下快门,绕了一圈又一圈。女王宫中心区域四方形,周长不过200米,我却在此流连了差不多一个小时。 https://www.facebook.com/JeffLimPhotography 柬埔寨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泊,在雨季最大水时,湖面面积可达1万平方公里以上,通过洞里萨河与湄公河相连。洞里萨湖离暹粒约15公里,是吴哥周边的主要景点之一,在我父亲的口中,还是称它的旧名——金边湖。 洞里萨湖并没有什么美丽的景色,吸引我前往的原因,主要是在出发前拜读了几篇关于洞里萨湖水上村的介绍,作者们无一例外地都提到那村落非常贫穷,“如果可以的话,不妨去帮助他们一下。我在暹粒的时间比较充裕,闲着也是闲着,就抽半天时间过去看看。早上9点出发,但司机他8点就去到,说天气太炎热不如早点出门。搭着他的TUKTUK,20分钟去到码头,下车后他叮嘱我——千万不要买船上的东西。在码头的售票处买了船票,20美金/人
在码头买票后踩着木板下船,半路会有人突然冲出来向着游客拍照,把我吓了一跳,但也没多在意,后来我才知道那些照片会打印出来贴在瓷盘上,待游客回来上岸时兜售,你只要不理她就行,也不会强迫你买。 码头停满了等客的船,五颜六色,有豪装的、简装的、毛坯的,每艘都至少能坐10几个人,有的大船能坐40人,只要有客人,船就马上启程,不会凑满一艘船才走。我个人坐了一艘不大不小的船往洞里萨湖开去,船上有船夫、船夫的儿子,以及一位陪同的导游解说。 我去的时候是6月,属于雨季初期,还没涨水,导游说待雨季时,水就会把堤岸淹没,水平线差不多到码头的屋子那里。 ![]() 在解说的引导下,我也了解到洞里萨湖与湄公河相连,起着天然的水库作用。旱季时,洞里萨湖的水流向湄公河,而雨季时,湄公河的暴涨的河水流入洞里萨湖,适当减轻了湄公河的洪灾。我前行的这条河,在旱季的时候水位相当低,只有1米,很多居民就是徒步穿行。 ![]() 船速不快,顺着河流往前开,要开大半个小时才到洞里萨湖。他的解说沿路很热情地给我介绍两岸的村庄、正在建造的水上屋、水上超市。从他口中我了解到,岸上那些用茅草、铁皮、木板、竹子临时搭建的村庄,在雨季真正来临时便要迁走去海拔高的地方,而在退潮后,又回到岸边搭起简陋的房子做着微薄的买卖,卖水产,拣湖里的垃圾(矿泉水瓶、瓶盖、易拉罐等等任何可以回收的)。 ![]() 在嘟嘟嘟的柴油发动机声中,我看到了一些小朋友撒网捞鱼,一撒一收,也没捞到鱼。还有小朋友在河岸边翻来翻去,为找一个塑料瓶盖泡在邋遢的河水里。 ![]() 差不多到洞里萨湖,有一对母女撑着小船靠近我的船,小孩轻巧地跳上我的船,手里提着许多可乐、雪碧之类的罐装饮品兜售,我摆了摆手,她又相当灵巧地跳回去,娴熟的动静,在我眼中倒是相当惊险。 ![]() ![]() 到了洞里萨湖,终于看到了那条贫困的水上村落,所有的屋子都是搭在木船上,零散分布在水面上。这么多年来,这些远离他乡的越南人、还有高棉人就是以水为家,一代又一代地守着这片湖水。洞里萨湖的居民大多数以捕鱼为生,虽说这湖的水产丰富,但渔民也是看天吃饭,旱季时风平浪静收获一般,生活艰难,雨季时却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捕捞更多的渔获。村民出行都是靠船,有一些房子会相互连在一起,但不多,独立的一所水上房子更常见。湖水相当脏,但有些小孩子会直接饮用,寄生虫病是很常见的疾患。 ![]() 我继续乘着小船在船屋中穿行,解说开始向我介绍在这水上村里的学校,同时也是一所孤儿院。由于很多村民在雨季时冒险出去打渔被大浪夺取了性命,留下的孤儿只能被送到那所教会学校里继续生活。 如果行程来到这里,然后就带我到学校去,想必这会是很美好的一段路程。但大家都知道旅行中总会充满不多不少的“意外”,同时也是我意料之中的事情——解说话锋一转就推销起水上学校附近的一家小士多,他不停地重复说我可以在那里买一些零食、泡面,甚至铅笔、笔记本,带到学校去送给孤儿,不断地强调那些孤儿真的很可怜。 于是,小船就在一个水上屋前停下来了,也就是传说中的“购物点”。想起我的司机千叮嘱万叮嘱的事,我不动声色地跨过木板走进这家士多,想着绕一圈假装没看中就回到船上去。这家士多里有很多东西卖,但是真的很贵,不是一般的贵!我那爱心就算雨季泛滥,也不至于盲目到这个地步啊,在这小小的房子里绕了一圈就离开了。这种状况,解说当然开始不爽了,但我也没办法,你说那本本要是价格合理一点,我也就认了。
来洞里萨湖之前,我不清楚可以去水上学校,否则一定自己带上文具,现在手里没有,买一点过去探望孤儿们也是应该的。可是这里的东西都这么贵,而且利润还不是给到学校的运营费用,却是落到无良商人的手里,我是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 ![]() 离开小士多时,这个小姑娘划着一个脸盆,手里揪着一条蛇,招呼我可以跟蛇合照……当然我是回绝了。这里的人是穷怕了,几乎所有能想到的事情都拿来赚钱。当洞里萨湖的旅游开发越来越大,这条村落都完全变了味,我已经分辨不了到底哪些人是我应该帮助的,哪些是打着贫困的幌子赚取暴利。 心里很清楚,洞里萨湖,从码头,到村落,两岸的茅草屋,水上的渔民家庭,一定还有很多、甚至数不清的真正贫困家庭,我遇到的黑心士多只是一个败笔,但其他的游客是否这么想呢?那些跟着旅行团来的游客,是否会回去直接跟朋友说“洞里萨湖就是一个骗钱的景点,那里的人根本就不穷。” 行程来到这里,我思考了很多关于“负责任旅行”的意义,不断构筑自己的想法,又不断自我推翻。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不断推荐“慈善目的地”的意义何在?我在写那些游记博客的时候,经常会担心这些慈善组织到底是真是假?他们真的能帮助到那些有需要的人吗? 是对是错,我给了自己一个答案:到今天为止,我还是愿意去相信那些美好的事物。我选择相信他们,我遇到的大部分慈善组织,都是真真正正帮助有需要的人。 ![]() 眨眼间,我又被送到了另外一个“购物点”,只是这里有个鳄鱼养殖场,可以买精品和免费
|
从暹粒市到女王宫约要40分钟,去到门外检票处还不到7点,作为当天第一个到达的游客,享受了一段宁静欣赏瑰宝的宝贵时光。过了检票处后,走着红泥路大概5分钟就远远看到女王宫的东门了。华丽而低调的宫殿,不像巴戎寺般宏伟,可能因为它的低调,躲过了大部分盗墓者、侵略者的目光,保存也较吴哥其他遗迹要完整。
女王宫和大部分吴哥遗迹一样,正面向东,因此在刚刚日出的时候来参观,迎向日光的砂岩会反衬出偏粉红色的光泽。
走近东门,那些精美细致的雕刻扑面而来,石柱的装饰、门楼上的神话故事,小小的门都如此用心,当年第一个发现女王宫的人,该是怎样兴奋惊叹的心情。穿过了东门,就会走上红砂石铺成的参道,两侧立有林迦状的石柱排,象征着生命力量生生不息。有的林迦已经倒塌在地,有的一直坚守岗位。地上的红砂石凹凸不平。
女王宫是使用产量很少的粉红砂岩兴建。这种材料的质地坚硬,而且附着性好。工匠们可以在这类砂岩上进行非常细致的创作。
这些线条柔美、层次分明的雕刻作品,满满地占据着我的双眼,不留一丝余地。相对于巴戎的壮丽,女王宫是另一种细致的美,一种难忘的美。
柬埔寨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泊,在雨季最大水时,湖面面积可达1万平方公里以上,通过洞里萨河与湄公河相连。洞里萨湖离暹粒约15公里,是吴哥周边的主要景点之一,在我父亲的口中,还是称它的旧名——金边湖。
洞里萨湖并没有什么美丽的景色,吸引我前往的原因,主要是在出发前拜读了几篇关于洞里萨湖水上村的介绍,作者们无一例外地都提到那村落非常贫穷,“如果可以的话,不妨去帮助他们一下。我在暹粒的时间比较充裕,闲着也是闲着,就抽半天时间过去看看。早上9点出发,但司机他8点就去到,说天气太炎热不如早点出门。搭着他的TUKTUK,20分钟去到码头,下车后他叮嘱我——千万不要买船上的东西。在码头的售票处买了船票,20美金/人
在码头买票后踩着木板下船,半路会有人突然冲出来向着游客拍照,把我吓了一跳,但也没多在意,后来我才知道那些照片会打印出来贴在瓷盘上,待游客回来上岸时兜售,你只要不理她就行,也不会强迫你买。
码头停满了等客的船,五颜六色,有豪装的、简装的、毛坯的,每艘都至少能坐10几个人,有的大船能坐40人,只要有客人,船就马上启程,不会凑满一艘船才走。我个人坐了一艘不大不小的船往洞里萨湖开去,船上有船夫、船夫的儿子,以及一位陪同的导游解说。
我去的时候是6月,属于雨季初期,还没涨水,导游说待雨季时,水就会把堤岸淹没,水平线差不多到码头的屋子那里。
我继续乘着小船在船屋中穿行,解说开始向我介绍在这水上村里的学校,同时也是一所孤儿院。由于很多村民在雨季时冒险出去打渔被大浪夺取了性命,留下的孤儿只能被送到那所教会学校里继续生活。
如果行程来到这里,然后就带我到学校去,想必这会是很美好的一段路程。但大家都知道旅行中总会充满不多不少的“意外”,同时也是我意料之中的事情——解说话锋一转就推销起水上学校附近的一家小士多,他不停地重复说我可以在那里买一些零食、泡面,甚至铅笔、笔记本,带到学校去送给孤儿,不断地强调那些孤儿真的很可怜。
于是,小船就在一个水上屋前停下来了,也就是传说中的“购物点”。想起我的司机千叮嘱万叮嘱的事,我不动声色地跨过木板走进这家士多,想着绕一圈假装没看中就回到船上去。这家士多里有很多东西卖,但是真的很贵,不是一般的贵!我那爱心就算雨季泛滥,也不至于盲目到这个地步啊,在这小小的房子里绕了一圈就离开了。这种状况,解说当然开始不爽了,但我也没办法,你说那本本要是价格合理一点,我也就认了。
来洞里萨湖之前,我不清楚可以去水上学校,否则一定自己带上文具,现在手里没有,买一点过去探望孤儿们也是应该的。可是这里的东西都这么贵,而且利润还不是给到学校的运营费用,却是落到无良商人的手里,我是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
离开小士多时,这个小姑娘划着一个脸盆,手里揪着一条蛇,招呼我可以跟蛇合照……当然我是回绝了。这里的人是穷怕了,几乎所有能想到的事情都拿来赚钱。当洞里萨湖的旅游开发越来越大,这条村落都完全变了味,我已经分辨不了到底哪些人是我应该帮助的,哪些是打着贫困的幌子赚取暴利。
心里很清楚,洞里萨湖,从码头,到村落,两岸的茅草屋,水上的渔民家庭,一定还有很多、甚至数不清的真正贫困家庭,我遇到的黑心士多只是一个败笔,但其他的游客是否这么想呢?那些跟着旅行团来的游客,是否会回去直接跟朋友说“洞里萨湖就是一个骗钱的景点,那里的人根本就不穷。”
行程来到这里,我思考了很多关于“负责任旅行”的意义,不断构筑自己的想法,又不断自我推翻。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不断推荐“慈善目的地”的意义何在?我在写那些游记博客的时候,经常会担心这些慈善组织到底是真是假?他们真的能帮助到那些有需要的人吗?
是对是错,我给了自己一个答案:到今天为止,我还是愿意去相信那些美好的事物。我选择相信他们,我遇到的大部分慈善组织,都是真真正正帮助有需要的人。
湮灭在丛林的塔布笼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