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佳礼资讯网 首页 佳礼网 娱乐 查看内容

穿越千年柬埔寨吴哥窟

6-11-2013 09:21 AM| 发布者: 佳礼编辑 | 评论: 52|原作者: 分享:Jeff-Lim

摘要: 当天凌晨5点,司机就准时来到酒店的大门接我了,天还没亮,6月的暹粒清晨,坐在TUKTUK车上还是觉得有点凉。在这个小镇的晨风中,15分钟就到了吴哥窟 ...
【越南.会安】穿越时光倒流三百年(完)

【越南.顺化】熏风拂拭般优美的三朝古都(完)

【寮國.永珍】和你一起慢慢寮(完)

【柬埔寨.吴哥窟】穿越千年只为那一抹微笑 (完)

#1  【柬埔寨.吴哥窟】高棉王国辉煌璀璨的见证吴哥窟
#2  【柬埔寨.巴戎寺】穿越千年,只为那一抹微笑
#4  【柬埔寨.巴肯山】瑰丽日落
#5  【柬埔寨.罗洛士遗迹群】高棉帝国第一个建都之地
#11 【柬埔寨.崩密列】像盗墓萝拉一样在颓垣败瓦中探险
#14 【柬埔寨.女王宫】鬼斧神工的吴哥艺术之钻
#17 【柬埔寨.洞里萨湖】传统贫困的水上村落
#20 【柬埔寨.塔布笼寺】纠缠千年的爱恋
#25 【柬埔寨.巴方寺】残破的诸神庙
#28 【柬埔寨】穿越千年寻找失落古国——吴哥窟自由行线路推荐

https://www.facebook.com/JeffLimPhotography

来到暹粒,来到吴哥窟,怎能不去看一场日出呢?!那感觉就是大家都嚷着要看,您不看好像吃了什么亏一样!到底是“笋嘢”还是“揾笨”,都要亲眼见证过才死心,不到黄河心不死,不上长城脚不歇,不去吴哥看日出就对不起自己那便宜到发指的亚航特价机票!!!

当天凌晨5点,司机就准时来到酒店的大门接我了,天还没亮,6月的暹粒清晨,坐在TUKTUK车上还是觉得有点凉。在这个小镇的晨风中,15分钟就到了吴哥窟。游客的数量虽然不能用“人头攘攘”来形容,但还是有点阵容的,淡季都有这么多人来看日出,旺季的清晨那要成市集了吧?
检票员在护城河的石板桥上排成一排,用手电筒查看着大家的门票,非常顺利地通过。





在护城河看过去,朝霞已经遍布了地平线。我跟着人群一直穿过门廊走向吴哥窟,心里一直有股暗涌:我第一次踏上这个梦想已久的地方啊,终于走上这片石板了。吴哥窟就在我的眼前,在我的脚下,那种梦想成真的思绪大大冲淡了日出的盼望,每分每秒吴哥窟的天空都在变幻着不同的油彩,在吴哥窟的正面有两个水池,北面这个水池最适合拍摄吴哥日出的倒影。

可是,作为擅长“挖掘沉闷生活中美好的角落”的我,又怎会被这百来个游客给吓倒呢?很多人都直奔北池看日出,看完就匆匆离去吃早餐,还有一些人会趁着人少的时候看看引道两旁的藏经阁,而还有少数人,会选择在一个清静的角落里,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欣赏那独一无二的只属于两个人的日出。



吴哥窟Angkor Wat,又称“小吴哥”或者“吴哥寺”,是吴哥遗迹群中保存得最好的寺庙。Angkor在高棉语中指“首都”,而Wat则是“寺庙”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吴哥窟在整个高棉王国中的地位。
  吴哥窟是古代高棉王国辉煌璀璨的见证,是最具代表性的吴哥建筑。现代人多数以【吴哥窟】作为整个“吴哥遗迹群”的统称,因此在介绍过程中不得不以“小吴哥”特指这座宏大的Angkor Wat。而吴哥窟的五座尖塔(虽然正面看就只有3座)已经成为柬埔寨的标志,连柬埔寨的国旗上都印有吴哥窟图案。
  公元1113年至1150年,苏耶跋摩二世建造了这座伟大的寺庙,用来供奉毗湿奴神。吴哥窟与其他寺庙最与别不同的地方,就是它面向西面,而其他所有的寺庙都是面向东面。对于这种特殊设计,多年来有不同的推测:
  1、寺内供奉的毗湿奴神是主掌西方之神;
  2、吴哥窟东侧是暹粒河,如果正门向东,土地面积不够,就无法建成如今宏伟的外形;
  3、西面的巴肯寺(巴肯山上)是先王迁都吴哥后的首座寺庙,为了尊敬祖先,吴哥窟要朝西建造;
  4、最后一个也是最多人接受的原因——吴哥窟是苏耶跋摩二世为自己建造的陵寝。





无论是去巴肯山、吴哥通王城,或者走完大圈其他景点后回暹粒,总会看到吴哥窟,它就矗立在大道的一边,周围有一条河面差不多200米宽的人工护城河,一片平坦的土地上拔地而起一组巨大的石塔。
  我在最后一天傍晚去巴肯山看日落的路上,当护城河在我面前出现时,在车内不自觉抬头,对岸依然是一片丛林,但开不过多久,那塔尖就渐露。只需一眼,视线已经移不开了。

看完日出后,我并没有急着离开,而是在主参道上流连忘返,同时也拐到了参道两边的“藏经阁”参观一下。藏经阁是吴哥遗迹群中必备的建筑物,通常都位于主体建筑中轴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参道)两侧,左右对称。





这里是吴哥窟的西门一侧,过了护城河以后会穿过它,才能继续往主塔前进,走过这里,就有穿越一般的感觉……当然这所谓“穿越”的感觉我在暹粒就常有,穿来穿去把自己都搞混乱了。



当然俺觉得激动的原因呢,很大一部分是因为,6月的吴哥,在日出后就迅速变热,日出时估计就那么20多度,过不了半个小时,30度是肯定有的!坐在西门的门楼里,石块还是阴凉的,相当舒服!





金灿灿的阳光啊,金灿灿的石块啊……还有不远处一棵盛放的凤凰花,所有出现在一个场景里,就是曾经的“金碧辉煌”。



透过窗户的石柱,可以看到常年日晒雨淋被侵蚀的墙壁,长了青苔又被晒干后的痕迹,模糊的阿卜娑罗雕像,在阳光下镀金。

那天上午看完了吴哥窟日出就直接到吴哥通王城,中午热得不行了,回暹粒吃个午餐,回客栈的冷房睡了个舒服的午觉,下午3点才溜达溜达出门,坐上司机的TUKTUK车去吴哥窟参观。
  由于吴哥窟主体的西门正在搭棚修复,我们穿过长达350米的参道后,从西门的南侧进入主塔。

进入吴哥窟的第一回廊,首先就会被这些细腻的雕刻吸引,这里的雕刻、阿卜娑罗都保存得相当完整,从脚边到天花板,全都布满了各式各样的神像、花纹。



第一回廊里有一整圈壁画,高2米多,周长差不多800米,壁画都是一个个印度的史诗故事,还有当时国王出征的图画。这幅是西廊南翼的《俱卢之野之战(Battle of Kurukshetra)》,是来自史诗《摩柯婆罗多》里两族兄弟的战争故事,画里都是栩栩如生的激烈战役场面,左侧的库罗婆军队,右边的般陀罗军队,同时向对方进攻,越靠近壁画中间,厮杀场面越激烈,死伤无数。



走着走着,我又会被这些雕刻吸引,阿卜娑罗的裙子花纹都如此细致的在坚硬的石头上完美呈现。而那些吉祥的雕刻也如腾云一般温柔。



沿着第一回廊从西正门走到南面,便从一侧门转到了一个草坪,穿过草坪走上一段楼梯,便到了第二回廊了,这里比第一回廊高了一层楼。



在第三回廊,我们就能看到了那标志性的5座主塔,这吴哥窟的最高点象征着须弥山,也正正是当时高棉人心里的世界中心。



攀爬到吴哥窟的塔顶,也并不容易。
  首先就是着装不能暴露,什么背心、短裤这些是不放行的,帽子也不能戴,拖鞋我不知道能不能上去。其次那楼梯相当抖,穿高跟鞋、拖鞋请慎重……(我还真在景区看过穿高跟凉鞋的)
  唯一登塔的木梯在第三回廊东面(就是吴哥窟正面的另一面),人太多的时候会限流暂停攀登,没什么意外,就可以从攀登处排队领取登塔证。
  攀上去后,就能看到最最最顶端的那座塔尖了,就是上面照片的这座,亮点在那像呆毛一样的避雷针。



在这个塔顶里游荡呢,只能按照工作人员的指示,逆时针方向行走,在这些小“天井”拍照,



从另一边往下看,下面就是第二回廊和第一回廊了,半年都是雨季的吴哥,屋顶都是流水设计。如果是航拍图,你就会发现吴哥窟被包围在茂密的丛林中。



在回廊外层有石柱支撑着屋顶,足以支撑千年的岁月蹉跎,
不管看多少次这样的窗户、这样的花柱、这样的阳光、这样的剪影……不会厌倦,甚至希望能坐在它旁边,看着日出日落,看着黑白变更,直到时代终结。

走了几个小时,觉得还没看够的吴哥窟,因为时间关系,很多壁画我都只能走马看花地看过去,我还没看够每一个阿卜娑罗,还有很多角落没有走到。真希望下次再来的时候,会有一个整天耗在里面,吴哥窟,下次见。

https://www.facebook.com/JeffLimPhotography



在还没有踏足吴哥王城之前,我的印象都是由旅游书、电影里的片片断断所组成——规整的小吴哥、荒芜的石殿、粗壮的树根,当然,还有这张穿越千年的面孔。而当我亲身踏入了吴哥王城,穿过那不算宏伟但绝对震撼的石门,抬头看见高棉的微笑,一张又一张神秘的脸像电影胶片般流动,毫不保留地冲进我的眼睛,我只觉得整个时空都静止了,甚至回到了一千年前。那个微笑,安详而神秘,一眼就能让人浮躁的内心淡陌平静。

从小吴哥出发走进入吴哥通王城,要经过吴哥王城的南门。整个王城有五个门,四个通向巴戎寺,还有一个通向皇宫。城门前有宽大的城桥,护栏则是最具代表意义的《搅拌乳海》雕像。司机在这里把我放下,让我亲自走过这条城桥,跨过护城河,他在城门那一边等我。这条城桥、这些雕像,出现得非常突然,却也是理所当然,以至于我用了大约1分钟的时间在地面站稳,才接受了这样的现实——吴哥王城就在我眼前了。我看到了搅拌乳海的模型,看到了湿婆像,在那之后许多见过的模型都忘了,唯独这些印度教的神话成了鲜明的记忆。有时候连我自己也说不准,到底我是去这些国家找寻记忆,还是记忆将我带到了这里。城门离我越来越近,那神秘的微笑也渐渐清晰起来。城门不大,像是隔开了两个不同的世界,穿过它,时空就会逆转。



车子载着我穿过树林,凉风和丛林独特的木香飘到我鼻孔里,远远地就看到那像丘陵一样的巴戎寺,司机带我在巴戎寺的北门停下,避开了最多旅行团出入的南门。



巴戎寺(Bayon),是吴哥历史上伟大的君主闍耶跋摩七世的杰作,他在位期间(1181-1220年)主持建造了吴哥通王城、巴戎寺、塔布笼寺和圣剑寺。巴戎寺是吴哥王城最重要的部分,以砂岩石兴建,其特别之处在于将大乘佛教与印度教元素融合,以佛教为主的建筑在吴哥遗迹中并不多见,这完全因为闍耶跋摩七世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佛教徒。



走在巴戎寺里,仿佛进入了一个迷宫,虽然它是规整的回廊式建筑,但墙身上复杂的雕饰混淆了我的判断,数不清的门廊,狭窄的楼梯,昏暗的过道,兜兜转转却找不回原来的入口,只能顺着感觉前进。



走着走着便有一道后人搭建的木梯出现,抬头望去,神秘的微笑和蓝天正在召唤着我,在年月的变换中,古时候的通道已经磨蚀了,走在巴戎寺中,手指滑过门框,岩石表面传来独特的磨砂触感,这些古老的遗迹,总会让人心潮澎湃,不断概叹着当年的辉煌。



黑黝黝的岩石上附着斑驳,和建筑本身的雕饰掺和在一起,更增破败感,那些曾经镀金的塔顶如今已被大自然侵蚀得体无完肤。青苔在雨季中疯狂蔓延,然后在旱季中衰枯,年复一年的和巴戎寺共存,成了这里最天然的绿色墙纸。巴戎寺里有几十座佛塔,但是里面供奉的佛像,无论是佛教的、印度教的,早已流落到欧洲的博物馆里,只能靠后人去想象繁盛时期的香火缭绕。柬埔寨人依然是虔诚的教徒,他们尊重神佛,直到今天国内仍然兴建着大大小小的寺庙,在巴戎寺里,后面不远处便是一千年前的神秘微笑,从古至今,支撑着这个国度的精神。



佩服高棉王国工匠的手艺,总能将硬邦邦的石头,雕刻成近乎完美的曲线,他们创作的嘴唇、嘴角的曲线,总能轻易勾起游客的微笑。可是,这张脸谱到底是谁?是闍耶跋摩七世自己的写照,还是印度教中的“四面佛”创造之神梵天,抑或是专家所说的观音?没有人能说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就连当年亲自见证这个仍然存活的王国的周达观,也没有在《真腊风土记》中留下一字一句。



面对过往众多伟大的作品,即使是放在今天那也是一个奇迹,但它们终究都被遗弃了。于是我回到自己所处的现代里,这样的高科技社会只是过了一两百年,对比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实在不算什么,我们创造的东西,能留到一千年后吗?一千年后的人类,会通过什么去了解我们这个世纪?恐怕只剩下数字化的信息了。
以前需要几个月才能到达吴哥,今天我们只需几个小时就能降落在暹粒机场,但机械化的生活,再也创造不了一千年前的人所留下的辉煌了。



离开巴戎寺后,我再次乘坐tuktuk穿越了整个吴哥王城,从北门,到南门,而这一刻就是那个微笑留给我最后的一面,在本次行程中最后一次注视着它。tuktuk没有放慢速度,像风一样嗖地一声就穿过去了,那个繁盛的过去在身后渐渐远去,我忍不住回头看着它,期待着下次见面的时刻。




https://www.facebook.com/JeffLimPhotography





巴肯山日落,是我吴哥之旅的最后一站。司机载着我从售票处一路直奔巴肯山脚,约用了5分钟的时间。游客们似乎都往着这同一个方向进发,从山脚开始就感觉到相当热闹,像是来自不同国度的人共同参与的一场盛会。一头不大健壮的大象站在树边,驯象人等待着游客的光顾。唯一上山的路口守着四五个职员,检查着游客们的门票。
山路是围着巴肯山而成,一圈一圈地绕上去,泥土被游客们踏得夯实却不平整,坑坑洼洼的,如果下几场大雨恐怕是举步维艰。转了一圈会看见路的两边有被栏杆和绳拦住的一小段斜坡,仔细点会发现那其实是古人上山的路,在野草中隐约能发现窄窄的石阶。再不断往山上走,过了一圈后那段石阶又出现在你的身边,你就知道山顶离你不远了。



走到山顶,还要登上巴肯寺才能看到日落,所有的游客都像小蜗牛,一步一步往上爬。看到这些陡峭的阶梯,我总会想到一个很奇怪的问题——当年的君主也得这么手脚并用地爬上去膜拜湿婆神么?巴肯寺其实是吴哥历史上相当重要的一个建筑,但其名气早已被脚下的巴肯山所代替。巴肯寺是吴哥地区第一个都城的中心,在它之前的首都是罗洛士。

在吴哥地区的大型水利设施建成之前,这里每年都受洪水侵袭,耶输跋摩一世选择了海拔67米高的巴肯山,采用了当时最有效防范水灾的措施,建造一座供奉湿婆神的寺庙。巴肯寺成了吴哥地区极少的制高点,也变成今天游客们欣赏日落的佳座。





和绝大多数吴哥遗迹一样,巴肯寺这里有非常多的阿卜莎罗仙女雕像。部分吴哥旅游书中提及,在赤柬时期,巴肯寺这里的阿卜莎罗都成为赤军练习射击的靶心,破坏相当严重。




远处的天空慢慢渗出了橙色,游客们都守在巴肯寺的中央神殿周围,或站,或坐,而我站在一个林迦旁,等待着太阳接近地平线。大概在山上等了半个小时,天空就变成了浓郁的橙红色。多云天气,晚霞抢去了落日的风头,在云后的那个咸蛋黄染红了那一小片天空。游客们大概是觉得失望,或是差不多到了旅行团集合的时间,大批大批地离开,在我所站的林迦旁本来密密麻麻站了几十个人,转眼间只剩下几个。还有很多外国人并不抢占最前排的位置,随意靠坐在神庙边上,闲暇地欣赏着这场日落。



日落过后,巴肯寺上的游客也散得七七八八了,一阵阵哨子声响起,山上的保安们开始清场。上来时那陡峭的楼梯,在下去更是一步一惊心,大多数时候我要面朝石梯手脚并用下去,石梯上全都是细沙,难度再加,稍不小心就脚滑。好不容易下了巴肯寺,还要在昏暗的山路中下山,没有路灯,只靠着一点点还未散去的暮光,踢踏踢踏地往山下“滚”。



https://www.facebook.com/JeffLimPhotography

罗洛士遗迹群( Roluos Group ),位于暹粒城东南约15公里,是柬埔寨目前被发现的年龄最老的遗迹。在罗洛士遗迹群中,最着名的遗址有3个,分别是巴孔庙 ( Bakong )、圣牛庙 ( Preah Ko ) 以及罗来庙 ( Lolei )。此地区为吴哥窟遗址的前身,是柬埔寨最古老的歴史建筑,更是高棉艺术的开端。吴哥王朝的创立者阇耶跋摩二世曾建立了数个首都,罗洛士是第二个,吴哥王朝在此定都 70 年。



巴孔庙 ( Bakong ) 是罗洛士群里规模最大且最重要的寺庙,曾经是城市中心的大型庙宇,用以供奉林迦,建筑风格与印尼的婆罗浮屠类似。



巴孔庙的风格与巴肯山上的巴肯寺有点相似,主庙坐立在高高的四方台上,站在上面就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在巴孔寺过道两侧,有类似骨灰塔的建筑,红砖为主,和后来的吴哥通、小吴哥明显区别开来了。



走上主殿的楼梯不高,我走一层停一层。天空好蓝,想慢慢欣赏。



已经被岁月抹去了痕迹的石狮子。



主殿上还有保存阿卜沙罗。



主殿的石基,花纹很是精细,像蕾丝花边一样。





巴孔寺的宏大,比这里看到的更甚,在这里似乎就能看到巴肯寺被毁坏前的形象。



坐着司机的汽车,我从巴孔寺转到了神牛庙(Preah Ko)。



神牛庙,皆因这里有着湿婆的坐骑——神牛纳迦,一直守护在主殿前不曾离开。



神牛的形态雕刻得栩栩如生。



神牛庙主要供奉了湿婆和当时的国王,总共有6座佛塔,前面3座供奉了国王自身和先人,而后面3座则是供奉国王的配偶及先人的配偶,塔身上的雕像也分为男女不同。


https://www.facebook.com/JeffLimPhotography

崩密列(Beng Mealea)是距离吴哥城约63公里的一座巨型寺院,离暹粒市很远,就算坐汽车也要一个多小时,是吴哥遗迹群中较难到达的景点之一。那天,我一早出发,看完女王宫、高布斯滨(千林迦河)之后,乘坐Tutu来到崩密列。刚到达的时候是中午,我和司机在崩密列公路收费处旁边的餐厅吃午饭,填饱肚子才进去“探险”。
在崩密列景区附近的餐厅用餐好贵哦,比暹粒老市场附近贵30%-50%,添饭也要另外给钱(暹粒加饭是免费的哦)。不过下午的行程很长,还有几个景点要去呢,只能在这里解决肚子问题。

从崩密列的收费站,到崩密列入口停车场,还有几分钟车程,我搭乘司机的Tutu继续前行。崩密列一行,司机会充当我的兼职导游,陪我逛遍整个遗迹。而由于遗迹里需要手脚并用攀爬,对城市人来说有一点吃力,在入门处司机还多找了一位景区的工作人员陪同,后来我才发现有工作人员一起逛崩密列,实在是正确的选择。崩密列是[莲花池]的意思,在入口护城河、人工湖,都长满了荷花,相信荷花全开的时候,会非常浪漫。


崩密列的格局和小吴哥类似,门前有长长的引道,引道两侧都是纳迦。司机边走边介绍,指着不同颜色的纳迦雕像,给我一一指点为什么颜色不同,原来被埋在泥土里重新挖出来的石块会更深色一点。走到了崩密列的正门,可惜全塌了。这就是传说中的“没门”么。

于是,我沿着城墙向右继续前进。几人合抱粗细的大树把石块顶得四处散落,感觉像是从地底几公里冒出来的神兽一样。


在导游的帮助下,我爬上了废墟,这是一段城墙,如今已成败瓦。走在这样的乱石中,步步胆颤心惊,还要照顾相机和脚架。


司机介绍说,这是装饰用的门,并不是故意封起来的,目的是让墙身显得更美观。装饰门上也点缀着印度教神话雕像。


崩密列遗迹中有搭好的栈道,但大部分游客都选择了在废墟中随意穿行,个个都想做一回萝拉。
不要怀疑!眼前这就是我在崩密列中游览的路线了,没错,我就是要从前面这道门穿过去。还好有导游沿路照顾我,在关键时刻拉我一把,否则我都不能毫发无伤地走出迷宫。


走到这段,我是沿着两边走廊外的石阶穿行,而导游和司机就在中间的乱石自如穿梭!








在崩密列里穿了一大段后,回到平地歇口气,这里有类似巴方寺的圆柱架高参道,还有很精致的阿卜娑罗雕塑。崩密列留给我的回忆,就是大树和乱石。在遗迹中随意生长的绿色植物,和废墟缠绕在一起的参天大树,感觉实在很诡异。


崩密列破坏得如此严重,除了大自然的威力,也和赤柬时期的内战有很大关系。维修更是无从入手,大树根充满了缝隙,形成共生关系,如果把大树拔除,剩余的建筑也会全塌了。

整个参观过程差不多2个小时,司机他的腿其实不太舒服,拄着两把长柄伞陪我在废墟中走同样的路,还用中文为我一一解释废墟中所看到的印度教神话、佛教神话。也是在这一行中,司机的介绍,使我对印度教的神话人物有更多的了解,知道了那只像狮子一样的神兽叫罗睺,知道它和日食月食之间的关系。此外,像这些吴哥特有的建筑风格,门窗的设计,历史建筑故事,他都一一道来,行程结束后,我都收获良多,柬埔寨的孩子们,下午不用上课。于是很多孩子都到景区做“导游”赚点小钱。

崩密列是柬埔寨之行中印象深刻的景点之一。在古迹中手脚并用攀爬,像个盗墓萝拉一样探险,寻找失落的文明,是在其他古寺庙中无法复制的体验,就连拍摄《盗墓萝拉》的塔布笼寺也没有这种特别的路线可走哦。所以,虽然这里离暹粒很远,这里的行程相当辛苦,这里连半座完整的建筑都没有,但我还是强烈推荐,如果有时间,一定、一定要来崩密列去亲身感受最为原始的吴哥遗迹。



更新崩密列..........


https://www.facebook.com/JeffLimPhotography

女王宫(Banteay Srei)是吴哥遗迹群中最重要、最精美的建筑之一。不大的建筑群里,却满布了令人惊叹、鬼斧神工的浮雕,每一个角落都精雕细琢、毫不马虎,质素可谓吴哥遗迹的巅峰之作,被誉为“吴哥艺术之钻”。女王宫于公元967年建成,比吴哥寺、巴戎寺都要早,建筑朝代横跨了罗贞陀罗跋摩二世和阇耶跋摩五世,主要供奉婆罗门教的主神——湿婆神,以及毗湿奴和梵天,因此也称为“湿婆宫”。有学者认为该庙是为女子建造的,也有人说这里曾经是女子庇护所,是后宫妃嫔居住的临时地方,作为战乱时的避难所,所以才有了“女王宫”的名称。

从暹粒市到女王宫约要40分钟,去到门外检票处还不到7点,作为当天第一个到达的游客,享受了一段宁静欣赏瑰宝的宝贵时光。过了检票处后,走着红泥路大概5分钟就远远看到女王宫的东门了。华丽而低调的宫殿,不像巴戎寺般宏伟,可能因为它的低调,躲过了大部分盗墓者、侵略者的目光,保存也较吴哥其他遗迹要完整。



女王宫和大部分吴哥遗迹一样,正面向东,因此在刚刚日出的时候来参观,迎向日光的砂岩会反衬出偏粉红色的光泽。



走近东门,那些精美细致的雕刻扑面而来,石柱的装饰、门楼上的神话故事,小小的门都如此用心,当年第一个发现女王宫的人,该是怎样兴奋惊叹的心情。穿过了东门,就会走上红砂石铺成的参道,两侧立有林迦状的石柱排,象征着生命力量生生不息。有的林迦已经倒塌在地,有的一直坚守岗位。地上的红砂石凹凸不平。



参道两边有一些残余的建筑,可以离开主干道过去参观,这是其中一块门楼,上面雕刻的是湿婆神与其配偶乌玛骑着他的坐骑公牛南迪的画面。旁边围绕着吉祥的腾云和随从,堪比木雕细致的砂岩浮雕,让人忍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印度教的神话人物关系复杂,虽然我在暹粒博物馆中看过不少介绍,但对印度教神佛还不是很清楚。例如图上这一位狮头形象,印象中应该是罗睺,是印度教神话中的恶魔。


穿过参道后,回头看看来时的路,太阳已经完全升起了,幸好还没有其他游客到来参观。宁静的女王宫里,除了两母子扫地时与砂岩摩擦的嚓嚓声,就剩下我手里的快门声,此起彼伏。


在阳光中,让我的眼光为其驻留,那些流畅的线条,彷如在纸上轻描的曲线,在蓝天下默守千年的砂岩。


在第二层门楼和第三层门楼中间,有若干放在地上精美的莲花柱。


终于来到了女王宫的主体建筑部分,当地人称这些微笑的雕刻为“蒙娜丽莎”……


女王宫是使用产量很少的粉红砂岩兴建。这种材料的质地坚硬,而且附着性好。工匠们可以在这类砂岩上进行非常细致的创作。



而由于砂岩质地硬,雕刻需要花费极多功夫,但成品却不易风化,经得起风吹日晒。即使是这些废弃在杂草丛中的围墙门楼,也能看到当年的辉煌。


每个门楼略眼看似一样,但实则不相同,工匠们将他们的创意发挥到极致,一个个神话人物栩栩如生。


这些线条柔美、层次分明的雕刻作品,满满地占据着我的双眼,不留一丝余地。相对于巴戎的壮丽,女王宫是另一种细致的美,一种难忘的美。



中央殿堂的三栋祠塔,中间最高的供奉着湿婆神,毗湿奴和梵天在两侧。只有9米高的塔楼,和吴哥寺相比,显得小巧玲珑。但塔身上的浮雕,从塔基到塔尖,像爬山虎一样渗进每条缝隙,让它们脱颖而出,吸引了游客。


女王宫的中央殿堂过道非常狭窄,为了保护文物,管理处是不让游客进入的。这些神兽在此守护了庙宇上千年,几乎每个庙宇入口都有它们的身影。


在日光的照耀下,精美的建筑真如钻石一样散发着刺眼的光芒。女王宫的精致已经成为它的标志,在它之前、之后,都再也没有一个建筑超越女王宫了。这种一丝不苟的精致,是只要看过一次就铭记于心的,独特的花纹、手工,区别于世界上所有的建筑。就算不能进入中心区域,只是围着它在转圈,也让人目不暇给,不断按下快门,绕了一圈又一圈。女王宫中心区域四方形,周长不过200米,我却在此流连了差不多一个小时。




https://www.facebook.com/JeffLimPhotography

柬埔寨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泊,在雨季最大水时,湖面面积可达1万平方公里以上,通过洞里萨河与湄公河相连。洞里萨湖离暹粒约15公里,是吴哥周边的主要景点之一,在我父亲的口中,还是称它的旧名——金边湖。


洞里萨湖并没有什么美丽的景色,吸引我前往的原因,主要是在出发前拜读了几篇关于洞里萨湖水上村的介绍,作者们无一例外地都提到那村落非常贫穷,“如果可以的话,不妨去帮助他们一下。我在暹粒的时间比较充裕,闲着也是闲着,就抽半天时间过去看看。早上9点出发,但司机他8点就去到,说天气太炎热不如早点出门。搭着他的TUKTUK,20分钟去到码头,下车后他叮嘱我——千万不要买船上的东西。在码头的售票处买了船票,20美金/人



在码头买票后踩着木板下船,半路会有人突然冲出来向着游客拍照,把我吓了一跳,但也没多在意,后来我才知道那些照片会打印出来贴在瓷盘上,待游客回来上岸时兜售,你只要不理她就行,也不会强迫你买。


码头停满了等客的船,五颜六色,有豪装的、简装的、毛坯的,每艘都至少能坐10几个人,有的大船能坐40人,只要有客人,船就马上启程,不会凑满一艘船才走。我个人坐了一艘不大不小的船往洞里萨湖开去,船上有船夫、船夫的儿子,以及一位陪同的导游解说。

我去的时候是6月,属于雨季初期,还没涨水,导游说待雨季时,水就会把堤岸淹没,水平线差不多到码头的屋子那里。



在解说的引导下,我也了解到洞里萨湖与湄公河相连,起着天然的水库作用。旱季时,洞里萨湖的水流向湄公河,而雨季时,湄公河的暴涨的河水流入洞里萨湖,适当减轻了湄公河的洪灾。我前行的这条河,在旱季的时候水位相当低,只有1米,很多居民就是徒步穿行。


船速不快,顺着河流往前开,要开大半个小时才到洞里萨湖。他的解说沿路很热情地给我介绍两岸的村庄、正在建造的水上屋、水上超市。从他口中我了解到,岸上那些用茅草、铁皮、木板、竹子临时搭建的村庄,在雨季真正来临时便要迁走去海拔高的地方,而在退潮后,又回到岸边搭起简陋的房子做着微薄的买卖,卖水产,拣湖里的垃圾(矿泉水瓶、瓶盖、易拉罐等等任何可以回收的)。


在嘟嘟嘟的柴油发动机声中,我看到了一些小朋友撒网捞鱼,一撒一收,也没捞到鱼。还有小朋友在河岸边翻来翻去,为找一个塑料瓶盖泡在邋遢的河水里。


差不多到洞里萨湖,有一对母女撑着小船靠近我的船,小孩轻巧地跳上我的船,手里提着许多可乐、雪碧之类的罐装饮品兜售,我摆了摆手,她又相当灵巧地跳回去,娴熟的动静,在我眼中倒是相当惊险。




到了洞里萨湖,终于看到了那条贫困的水上村落,所有的屋子都是搭在木船上,零散分布在水面上。这么多年来,这些远离他乡的越南人、还有高棉人就是以水为家,一代又一代地守着这片湖水。洞里萨湖的居民大多数以捕鱼为生,虽说这湖的水产丰富,但渔民也是看天吃饭,旱季时风平浪静收获一般,生活艰难,雨季时却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捕捞更多的渔获。村民出行都是靠船,有一些房子会相互连在一起,但不多,独立的一所水上房子更常见。湖水相当脏,但有些小孩子会直接饮用,寄生虫病是很常见的疾患。


我继续乘着小船在船屋中穿行,解说开始向我介绍在这水上村里的学校,同时也是一所孤儿院。由于很多村民在雨季时冒险出去打渔被大浪夺取了性命,留下的孤儿只能被送到那所教会学校里继续生活。


如果行程来到这里,然后就带我到学校去,想必这会是很美好的一段路程。但大家都知道旅行中总会充满不多不少的“意外”,同时也是我意料之中的事情——解说话锋一转就推销起水上学校附近的一家小士多,他不停地重复说我可以在那里买一些零食、泡面,甚至铅笔、笔记本,带到学校去送给孤儿,不断地强调那些孤儿真的很可怜。


于是,小船就在一个水上屋前停下来了,也就是传说中的“购物点”。想起我的司机千叮嘱万叮嘱的事,我不动声色地跨过木板走进这家士多,想着绕一圈假装没看中就回到船上去。这家士多里有很多东西卖,但是真的很贵,不是一般的贵!我那爱心就算雨季泛滥,也不至于盲目到这个地步啊,在这小小的房子里绕了一圈就离开了。这种状况,解说当然开始不爽了,但我也没办法,你说那本本要是价格合理一点,我也就认了。



来洞里萨湖之前,我不清楚可以去水上学校,否则一定自己带上文具,现在手里没有,买一点过去探望孤儿们也是应该的。可是这里的东西都这么贵,而且利润还不是给到学校的运营费用,却是落到无良商人的手里,我是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



离开小士多时,这个小姑娘划着一个脸盆,手里揪着一条蛇,招呼我可以跟蛇合照……当然我是回绝了。这里的人是穷怕了,几乎所有能想到的事情都拿来赚钱。当洞里萨湖的旅游开发越来越大,这条村落都完全变了味,我已经分辨不了到底哪些人是我应该帮助的,哪些是打着贫困的幌子赚取暴利。


心里很清楚,洞里萨湖,从码头,到村落,两岸的茅草屋,水上的渔民家庭,一定还有很多、甚至数不清的真正贫困家庭,我遇到的黑心士多只是一个败笔,但其他的游客是否这么想呢?那些跟着旅行团来的游客,是否会回去直接跟朋友说“洞里萨湖就是一个骗钱的景点,那里的人根本就不穷。”


行程来到这里,我思考了很多关于“负责任旅行”的意义,不断构筑自己的想法,又不断自我推翻。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不断推荐“慈善目的地”的意义何在?我在写那些游记博客的时候,经常会担心这些慈善组织到底是真是假?他们真的能帮助到那些有需要的人吗?


是对是错,我给了自己一个答案:到今天为止,我还是愿意去相信那些美好的事物。我选择相信他们,我遇到的大部分慈善组织,都是真真正正帮助有需要的人。



眨眼间,我又被送到了另外一个“购物点”,只是这里有个鳄鱼养殖场,可以买精品和免费


3

10

生气
9

惊讶
4

难过
2

好笑
10

无聊

刚表态过的朋友 (38 人)

  • 惊讶

    匿名

  • 无聊

    匿名

  • 生气

    匿名

  • 惊讶

    匿名

  • 生气

    匿名

  • 惊讶

    匿名

  • 惊讶

    匿名

  • 无聊

    匿名

  • 无聊

    匿名

  • 生气

    匿名

  • 生气

    匿名

  • 生气

    匿名

  • 惊讶

    匿名

  • 惊讶

    匿名

  • 惊讶

    匿名

  • 无聊

    匿名

  • 无聊

    匿名

  • 无聊

    匿名

  • 难过

    匿名

  • 难过

    匿名

  • 难过

    匿名

  • 赞

    匿名

  • 好笑

    匿名

  • 生气

    匿名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 在论坛留言

最新评论

引用 Jeff-Lim 12-7-2013 09:11 PM
https://www.facebook.com/JeffLimPhotography



在还没有踏足吴哥王城之前,我的印象都是由旅游书、电影里的片片断断所组成——规整的小吴哥、荒芜的石殿、粗壮的树根,当然,还有这张穿越千年的面孔。而当我亲身踏入了吴哥王城,穿过那不算宏伟但绝对震撼的石门,抬头看见高棉的微笑,一张又一张神秘的脸像电影胶片般流动,毫不保留地冲进我的眼睛,我只觉得整个时空都静止了,甚至回到了一千年前。那个微笑,安详而神秘,一眼就能让人浮躁的内心淡陌平静。

从小吴哥出发走进入吴哥通王城,要经过吴哥王城的南门。整个王城有五个门,四个通向巴戎寺,还有一个通向皇宫。城门前有宽大的城桥,护栏则是最具代表意义的《搅拌乳海》雕像。司机在这里把我放下,让我亲自走过这条城桥,跨过护城河,他在城门那一边等我。这条城桥、这些雕像,出现得非常突然,却也是理所当然,以至于我用了大约1分钟的时间在地面站稳,才接受了这样的现实——吴哥王城就在我眼前了。我看到了搅拌乳海的模型,看到了湿婆像,在那之后许多见过的模型都忘了,唯独这些印度教的神话成了鲜明的记忆。有时候连我自己也说不准,到底我是去这些国家找寻记忆,还是记忆将我带到了这里。城门离我越来越近,那神秘的微笑也渐渐清晰起来。城门不大,像是隔开了两个不同的世界,穿过它,时空就会逆转。



车子载着我穿过树林,凉风和丛林独特的木香飘到我鼻孔里,远远地就看到那像丘陵一样的巴戎寺,司机带我在巴戎寺的北门停下,避开了最多旅行团出入的南门。



巴戎寺(Bayon),是吴哥历史上伟大的君主闍耶跋摩七世的杰作,他在位期间(1181-1220年)主持建造了吴哥通王城、巴戎寺、塔布笼寺和圣剑寺。巴戎寺是吴哥王城最重要的部分,以砂岩石兴建,其特别之处在于将大乘佛教与印度教元素融合,以佛教为主的建筑在吴哥遗迹中并不多见,这完全因为闍耶跋摩七世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佛教徒。



走在巴戎寺里,仿佛进入了一个迷宫,虽然它是规整的回廊式建筑,但墙身上复杂的雕饰混淆了我的判断,数不清的门廊,狭窄的楼梯,昏暗的过道,兜兜转转却找不回原来的入口,只能顺着感觉前进。



走着走着便有一道后人搭建的木梯出现,抬头望去,神秘的微笑和蓝天正在召唤着我,在年月的变换中,古时候的通道已经磨蚀了,走在巴戎寺中,手指滑过门框,岩石表面传来独特的磨砂触感,这些古老的遗迹,总会让人心潮澎湃,不断概叹着当年的辉煌。



黑黝黝的岩石上附着斑驳,和建筑本身的雕饰掺和在一起,更增破败感,那些曾经镀金的塔顶如今已被大自然侵蚀得体无完肤。青苔在雨季中疯狂蔓延,然后在旱季中衰枯,年复一年的和巴戎寺共存,成了这里最天然的绿色墙纸。巴戎寺里有几十座佛塔,但是里面供奉的佛像,无论是佛教的、印度教的,早已流落到欧洲的博物馆里,只能靠后人去想象繁盛时期的香火缭绕。柬埔寨人依然是虔诚的教徒,他们尊重神佛,直到今天国内仍然兴建着大大小小的寺庙,在巴戎寺里,后面不远处便是一千年前的神秘微笑,从古至今,支撑着这个国度的精神。



佩服高棉王国工匠的手艺,总能将硬邦邦的石头,雕刻成近乎完美的曲线,他们创作的嘴唇、嘴角的曲线,总能轻易勾起游客的微笑。可是,这张脸谱到底是谁?是闍耶跋摩七世自己的写照,还是印度教中的“四面佛”创造之神梵天,抑或是专家所说的观音?没有人能说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就连当年亲自见证这个仍然存活的王国的周达观,也没有在《真腊风土记》中留下一字一句。



面对过往众多伟大的作品,即使是放在今天那也是一个奇迹,但它们终究都被遗弃了。于是我回到自己所处的现代里,这样的高科技社会只是过了一两百年,对比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实在不算什么,我们创造的东西,能留到一千年后吗?一千年后的人类,会通过什么去了解我们这个世纪?恐怕只剩下数字化的信息了。
以前需要几个月才能到达吴哥,今天我们只需几个小时就能降落在暹粒机场,但机械化的生活,再也创造不了一千年前的人所留下的辉煌了。



离开巴戎寺后,我再次乘坐tuktuk穿越了整个吴哥王城,从北门,到南门,而这一刻就是那个微笑留给我最后的一面,在本次行程中最后一次注视着它。tuktuk没有放慢速度,像风一样嗖地一声就穿过去了,那个繁盛的过去在身后渐渐远去,我忍不住回头看着它,期待着下次见面的时刻。

本帖最后由 Jeff-Lim 于 22-8-2013 07:41 PM 编辑

引用 dawnlee 12-7-2013 10:30 PM
哗 ! 厉害很详细
引用 Jeff-Lim 22-7-2013 08:51 PM
https://www.facebook.com/JeffLimPhotography





巴肯山日落,是我吴哥之旅的最后一站。司机载着我从售票处一路直奔巴肯山脚,约用了5分钟的时间。游客们似乎都往着这同一个方向进发,从山脚开始就感觉到相当热闹,像是来自不同国度的人共同参与的一场盛会。一头不大健壮的大象站在树边,驯象人等待着游客的光顾。唯一上山的路口守着四五个职员,检查着游客们的门票。
山路是围着巴肯山而成,一圈一圈地绕上去,泥土被游客们踏得夯实却不平整,坑坑洼洼的,如果下几场大雨恐怕是举步维艰。转了一圈会看见路的两边有被栏杆和绳拦住的一小段斜坡,仔细点会发现那其实是古人上山的路,在野草中隐约能发现窄窄的石阶。再不断往山上走,过了一圈后那段石阶又出现在你的身边,你就知道山顶离你不远了。



走到山顶,还要登上巴肯寺才能看到日落,所有的游客都像小蜗牛,一步一步往上爬。看到这些陡峭的阶梯,我总会想到一个很奇怪的问题——当年的君主也得这么手脚并用地爬上去膜拜湿婆神么?巴肯寺其实是吴哥历史上相当重要的一个建筑,但其名气早已被脚下的巴肯山所代替。巴肯寺是吴哥地区第一个都城的中心,在它之前的首都是罗洛士。

在吴哥地区的大型水利设施建成之前,这里每年都受洪水侵袭,耶输跋摩一世选择了海拔67米高的巴肯山,采用了当时最有效防范水灾的措施,建造一座供奉湿婆神的寺庙。巴肯寺成了吴哥地区极少的制高点,也变成今天游客们欣赏日落的佳座。





和绝大多数吴哥遗迹一样,巴肯寺这里有非常多的阿卜莎罗仙女雕像。部分吴哥旅游书中提及,在赤柬时期,巴肯寺这里的阿卜莎罗都成为赤军练习射击的靶心,破坏相当严重。




远处的天空慢慢渗出了橙色,游客们都守在巴肯寺的中央神殿周围,或站,或坐,而我站在一个林迦旁,等待着太阳接近地平线。大概在山上等了半个小时,天空就变成了浓郁的橙红色。多云天气,晚霞抢去了落日的风头,在云后的那个咸蛋黄染红了那一小片天空。游客们大概是觉得失望,或是差不多到了旅行团集合的时间,大批大批地离开,在我所站的林迦旁本来密密麻麻站了几十个人,转眼间只剩下几个。还有很多外国人并不抢占最前排的位置,随意靠坐在神庙边上,闲暇地欣赏着这场日落。



日落过后,巴肯寺上的游客也散得七七八八了,一阵阵哨子声响起,山上的保安们开始清场。上来时那陡峭的楼梯,在下去更是一步一惊心,大多数时候我要面朝石梯手脚并用下去,石梯上全都是细沙,难度再加,稍不小心就脚滑。好不容易下了巴肯寺,还要在昏暗的山路中下山,没有路灯,只靠着一点点还未散去的暮光,踢踏踢踏地往山下“滚”。
本帖最后由 Jeff-Lim 于 27-8-2013 08:13 PM 编辑

引用 Jeff-Lim 30-7-2013 02:57 AM
https://www.facebook.com/JeffLimPhotography

罗洛士遗迹群( Roluos Group ),位于暹粒城东南约15公里,是柬埔寨目前被发现的年龄最老的遗迹。在罗洛士遗迹群中,最着名的遗址有3个,分别是巴孔庙 ( Bakong )、圣牛庙 ( Preah Ko ) 以及罗来庙 ( Lolei )。此地区为吴哥窟遗址的前身,是柬埔寨最古老的歴史建筑,更是高棉艺术的开端。吴哥王朝的创立者阇耶跋摩二世曾建立了数个首都,罗洛士是第二个,吴哥王朝在此定都 70 年。



巴孔庙 ( Bakong ) 是罗洛士群里规模最大且最重要的寺庙,曾经是城市中心的大型庙宇,用以供奉林迦,建筑风格与印尼的婆罗浮屠类似。



巴孔庙的风格与巴肯山上的巴肯寺有点相似,主庙坐立在高高的四方台上,站在上面就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在巴孔寺过道两侧,有类似骨灰塔的建筑,红砖为主,和后来的吴哥通、小吴哥明显区别开来了。



走上主殿的楼梯不高,我走一层停一层。天空好蓝,想慢慢欣赏。



已经被岁月抹去了痕迹的石狮子。



主殿上还有保存阿卜沙罗。



主殿的石基,花纹很是精细,像蕾丝花边一样。





巴孔寺的宏大,比这里看到的更甚,在这里似乎就能看到巴肯寺被毁坏前的形象。



坐着司机的汽车,我从巴孔寺转到了神牛庙(Preah Ko)。



神牛庙,皆因这里有着湿婆的坐骑——神牛纳迦,一直守护在主殿前不曾离开。



神牛的形态雕刻得栩栩如生。



神牛庙主要供奉了湿婆和当时的国王,总共有6座佛塔,前面3座供奉了国王自身和先人,而后面3座则是供奉国王的配偶及先人的配偶,塔身上的雕像也分为男女不同。
本帖最后由 Jeff-Lim 于 30-7-2013 02:59 AM 编辑

引用 MYee123 30-7-2013 11:06 AM
支持一下,喜欢吴哥!
引用 私人重地 31-7-2013 11:51 PM
樓主的中文好棒!!
引用 kitty_cute_dog 6-8-2013 05:28 PM
楼主你的文笔真的很好。。
希望楼主继续完成游记哦。。
引用 kitty_cute_dog 6-8-2013 05:30 PM
对了,楼主。。
你去的时候崩密列还有对外开放吗?
我的朋友说已经关闭了做维修的工作,听了这消息之后好失望哦,因为看了很多崩密列的照片,很爱那边的原始的味道,真的蛮失望的过没有办法到那边一看~
引用 Jeff-Lim 13-8-2013 10:18 PM
私人重地 发表于 31-7-2013 11:51 PM
樓主的中文好棒!!

谢谢。。。。。。。。。。
引用 Jeff-Lim 17-8-2013 12:52 PM
https://www.facebook.com/JeffLimPhotography

崩密列(Beng Mealea)是距离吴哥城约63公里的一座巨型寺院,离暹粒市很远,就算坐汽车也要一个多小时,是吴哥遗迹群中较难到达的景点之一。那天,我一早出发,看完女王宫、高布斯滨(千林迦河)之后,乘坐Tutu来到崩密列。刚到达的时候是中午,我和司机在崩密列公路收费处旁边的餐厅吃午饭,填饱肚子才进去“探险”。
在崩密列景区附近的餐厅用餐好贵哦,比暹粒老市场附近贵30%-50%,添饭也要另外给钱(暹粒加饭是免费的哦)。不过下午的行程很长,还有几个景点要去呢,只能在这里解决肚子问题。

从崩密列的收费站,到崩密列入口停车场,还有几分钟车程,我搭乘司机的Tutu继续前行。崩密列一行,司机会充当我的兼职导游,陪我逛遍整个遗迹。而由于遗迹里需要手脚并用攀爬,对城市人来说有一点吃力,在入门处司机还多找了一位景区的工作人员陪同,后来我才发现有工作人员一起逛崩密列,实在是正确的选择。崩密列是[莲花池]的意思,在入口护城河、人工湖,都长满了荷花,相信荷花全开的时候,会非常浪漫。


崩密列的格局和小吴哥类似,门前有长长的引道,引道两侧都是纳迦。司机边走边介绍,指着不同颜色的纳迦雕像,给我一一指点为什么颜色不同,原来被埋在泥土里重新挖出来的石块会更深色一点。走到了崩密列的正门,可惜全塌了。这就是传说中的“没门”么。

于是,我沿着城墙向右继续前进。几人合抱粗细的大树把石块顶得四处散落,感觉像是从地底几公里冒出来的神兽一样。


在导游的帮助下,我爬上了废墟,这是一段城墙,如今已成败瓦。走在这样的乱石中,步步胆颤心惊,还要照顾相机和脚架。


司机介绍说,这是装饰用的门,并不是故意封起来的,目的是让墙身显得更美观。装饰门上也点缀着印度教神话雕像。


崩密列遗迹中有搭好的栈道,但大部分游客都选择了在废墟中随意穿行,个个都想做一回萝拉。
不要怀疑!眼前这就是我在崩密列中游览的路线了,没错,我就是要从前面这道门穿过去。还好有导游沿路照顾我,在关键时刻拉我一把,否则我都不能毫发无伤地走出迷宫。


走到这段,我是沿着两边走廊外的石阶穿行,而导游和司机就在中间的乱石自如穿梭!








在崩密列里穿了一大段后,回到平地歇口气,这里有类似巴方寺的圆柱架高参道,还有很精致的阿卜娑罗雕塑。崩密列留给我的回忆,就是大树和乱石。在遗迹中随意生长的绿色植物,和废墟缠绕在一起的参天大树,感觉实在很诡异。


崩密列破坏得如此严重,除了大自然的威力,也和赤柬时期的内战有很大关系。维修更是无从入手,大树根充满了缝隙,形成共生关系,如果把大树拔除,剩余的建筑也会全塌了。

整个参观过程差不多2个小时,司机他的腿其实不太舒服,拄着两把长柄伞陪我在废墟中走同样的路,还用中文为我一一解释废墟中所看到的印度教神话、佛教神话。也是在这一行中,司机的介绍,使我对印度教的神话人物有更多的了解,知道了那只像狮子一样的神兽叫罗睺,知道它和日食月食之间的关系。此外,像这些吴哥特有的建筑风格,门窗的设计,历史建筑故事,他都一一道来,行程结束后,我都收获良多,柬埔寨的孩子们,下午不用上课。于是很多孩子都到景区做“导游”赚点小钱。

崩密列是柬埔寨之行中印象深刻的景点之一。在古迹中手脚并用攀爬,像个盗墓萝拉一样探险,寻找失落的文明,是在其他古寺庙中无法复制的体验,就连拍摄《盗墓萝拉》的塔布笼寺也没有这种特别的路线可走哦。所以,虽然这里离暹粒很远,这里的行程相当辛苦,这里连半座完整的建筑都没有,但我还是强烈推荐,如果有时间,一定、一定要来崩密列去亲身感受最为原始的吴哥遗迹。
引用 Jeff-Lim 17-8-2013 12:54 PM
kitty_cute_dog 发表于 6-8-2013 05:30 PM
对了,楼主。。
你去的时候崩密列还有对外开放吗?
我的朋友说已经关闭了做维修的工作,听了这消息之后好 ...

更新崩密列..........
引用 kitty_cute_dog 19-8-2013 06:49 PM
Jeff-Lim 发表于 17-8-2013 12:54 PM
更新崩密列..........

我看完了,这里真的很棒吧,很喜欢这种感觉,想像着很久很久以前的那时候这边应该也是很繁华吧...
希望明年我去的时候这边还是开放着的....
LZ,你的游记真的很好,我很喜欢你的描述配合着你的照片,真的很好,所以继续你的游记哦。。。
引用 Jeff-Lim 19-8-2013 08:40 PM
https://www.facebook.com/JeffLimPhotography

女王宫(Banteay Srei)是吴哥遗迹群中最重要、最精美的建筑之一。不大的建筑群里,却满布了令人惊叹、鬼斧神工的浮雕,每一个角落都精雕细琢、毫不马虎,质素可谓吴哥遗迹的巅峰之作,被誉为“吴哥艺术之钻”。女王宫于公元967年建成,比吴哥寺、巴戎寺都要早,建筑朝代横跨了罗贞陀罗跋摩二世和阇耶跋摩五世,主要供奉婆罗门教的主神——湿婆神,以及毗湿奴和梵天,因此也称为“湿婆宫”。有学者认为该庙是为女子建造的,也有人说这里曾经是女子庇护所,是后宫妃嫔居住的临时地方,作为战乱时的避难所,所以才有了“女王宫”的名称。

从暹粒市到女王宫约要40分钟,去到门外检票处还不到7点,作为当天第一个到达的游客,享受了一段宁静欣赏瑰宝的宝贵时光。过了检票处后,走着红泥路大概5分钟就远远看到女王宫的东门了。华丽而低调的宫殿,不像巴戎寺般宏伟,可能因为它的低调,躲过了大部分盗墓者、侵略者的目光,保存也较吴哥其他遗迹要完整。



女王宫和大部分吴哥遗迹一样,正面向东,因此在刚刚日出的时候来参观,迎向日光的砂岩会反衬出偏粉红色的光泽。



走近东门,那些精美细致的雕刻扑面而来,石柱的装饰、门楼上的神话故事,小小的门都如此用心,当年第一个发现女王宫的人,该是怎样兴奋惊叹的心情。穿过了东门,就会走上红砂石铺成的参道,两侧立有林迦状的石柱排,象征着生命力量生生不息。有的林迦已经倒塌在地,有的一直坚守岗位。地上的红砂石凹凸不平。



参道两边有一些残余的建筑,可以离开主干道过去参观,这是其中一块门楼,上面雕刻的是湿婆神与其配偶乌玛骑着他的坐骑公牛南迪的画面。旁边围绕着吉祥的腾云和随从,堪比木雕细致的砂岩浮雕,让人忍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印度教的神话人物关系复杂,虽然我在暹粒博物馆中看过不少介绍,但对印度教神佛还不是很清楚。例如图上这一位狮头形象,印象中应该是罗睺,是印度教神话中的恶魔。


穿过参道后,回头看看来时的路,太阳已经完全升起了,幸好还没有其他游客到来参观。宁静的女王宫里,除了两母子扫地时与砂岩摩擦的嚓嚓声,就剩下我手里的快门声,此起彼伏。


在阳光中,让我的眼光为其驻留,那些流畅的线条,彷如在纸上轻描的曲线,在蓝天下默守千年的砂岩。


在第二层门楼和第三层门楼中间,有若干放在地上精美的莲花柱。


终于来到了女王宫的主体建筑部分,当地人称这些微笑的雕刻为“蒙娜丽莎”……


女王宫是使用产量很少的粉红砂岩兴建。这种材料的质地坚硬,而且附着性好。工匠们可以在这类砂岩上进行非常细致的创作。



而由于砂岩质地硬,雕刻需要花费极多功夫,但成品却不易风化,经得起风吹日晒。即使是这些废弃在杂草丛中的围墙门楼,也能看到当年的辉煌。


每个门楼略眼看似一样,但实则不相同,工匠们将他们的创意发挥到极致,一个个神话人物栩栩如生。


这些线条柔美、层次分明的雕刻作品,满满地占据着我的双眼,不留一丝余地。相对于巴戎的壮丽,女王宫是另一种细致的美,一种难忘的美。



中央殿堂的三栋祠塔,中间最高的供奉着湿婆神,毗湿奴和梵天在两侧。只有9米高的塔楼,和吴哥寺相比,显得小巧玲珑。但塔身上的浮雕,从塔基到塔尖,像爬山虎一样渗进每条缝隙,让它们脱颖而出,吸引了游客。


女王宫的中央殿堂过道非常狭窄,为了保护文物,管理处是不让游客进入的。这些神兽在此守护了庙宇上千年,几乎每个庙宇入口都有它们的身影。


在日光的照耀下,精美的建筑真如钻石一样散发着刺眼的光芒。女王宫的精致已经成为它的标志,在它之前、之后,都再也没有一个建筑超越女王宫了。这种一丝不苟的精致,是只要看过一次就铭记于心的,独特的花纹、手工,区别于世界上所有的建筑。就算不能进入中心区域,只是围着它在转圈,也让人目不暇给,不断按下快门,绕了一圈又一圈。女王宫中心区域四方形,周长不过200米,我却在此流连了差不多一个小时。
引用 我不是小白 19-8-2013 11:08 PM
唯一一个国家让小白想再到回去的。。。。 难忘高棉的微笑!
引用 Jeff-Lim 20-8-2013 02:19 AM
我不是小白 发表于 19-8-2013 11:08 PM
唯一一个国家让小白想再到回去的。。。。 难忘高棉的微笑!

我也是,我至少会去多几次。。。。。。
引用 Jeff-Lim 21-8-2013 12:44 AM
https://www.facebook.com/JeffLimPhotography

柬埔寨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泊,在雨季最大水时,湖面面积可达1万平方公里以上,通过洞里萨河与湄公河相连。洞里萨湖离暹粒约15公里,是吴哥周边的主要景点之一,在我父亲的口中,还是称它的旧名——金边湖。


洞里萨湖并没有什么美丽的景色,吸引我前往的原因,主要是在出发前拜读了几篇关于洞里萨湖水上村的介绍,作者们无一例外地都提到那村落非常贫穷,“如果可以的话,不妨去帮助他们一下。我在暹粒的时间比较充裕,闲着也是闲着,就抽半天时间过去看看。早上9点出发,但司机他8点就去到,说天气太炎热不如早点出门。搭着他的TUKTUK,20分钟去到码头,下车后他叮嘱我——千万不要买船上的东西。在码头的售票处买了船票,20美金/人



在码头买票后踩着木板下船,半路会有人突然冲出来向着游客拍照,把我吓了一跳,但也没多在意,后来我才知道那些照片会打印出来贴在瓷盘上,待游客回来上岸时兜售,你只要不理她就行,也不会强迫你买。


码头停满了等客的船,五颜六色,有豪装的、简装的、毛坯的,每艘都至少能坐10几个人,有的大船能坐40人,只要有客人,船就马上启程,不会凑满一艘船才走。我个人坐了一艘不大不小的船往洞里萨湖开去,船上有船夫、船夫的儿子,以及一位陪同的导游解说。

我去的时候是6月,属于雨季初期,还没涨水,导游说待雨季时,水就会把堤岸淹没,水平线差不多到码头的屋子那里。



在解说的引导下,我也了解到洞里萨湖与湄公河相连,起着天然的水库作用。旱季时,洞里萨湖的水流向湄公河,而雨季时,湄公河的暴涨的河水流入洞里萨湖,适当减轻了湄公河的洪灾。我前行的这条河,在旱季的时候水位相当低,只有1米,很多居民就是徒步穿行。


船速不快,顺着河流往前开,要开大半个小时才到洞里萨湖。他的解说沿路很热情地给我介绍两岸的村庄、正在建造的水上屋、水上超市。从他口中我了解到,岸上那些用茅草、铁皮、木板、竹子临时搭建的村庄,在雨季真正来临时便要迁走去海拔高的地方,而在退潮后,又回到岸边搭起简陋的房子做着微薄的买卖,卖水产,拣湖里的垃圾(矿泉水瓶、瓶盖、易拉罐等等任何可以回收的)。


在嘟嘟嘟的柴油发动机声中,我看到了一些小朋友撒网捞鱼,一撒一收,也没捞到鱼。还有小朋友在河岸边翻来翻去,为找一个塑料瓶盖泡在邋遢的河水里。


差不多到洞里萨湖,有一对母女撑着小船靠近我的船,小孩轻巧地跳上我的船,手里提着许多可乐、雪碧之类的罐装饮品兜售,我摆了摆手,她又相当灵巧地跳回去,娴熟的动静,在我眼中倒是相当惊险。




到了洞里萨湖,终于看到了那条贫困的水上村落,所有的屋子都是搭在木船上,零散分布在水面上。这么多年来,这些远离他乡的越南人、还有高棉人就是以水为家,一代又一代地守着这片湖水。洞里萨湖的居民大多数以捕鱼为生,虽说这湖的水产丰富,但渔民也是看天吃饭,旱季时风平浪静收获一般,生活艰难,雨季时却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捕捞更多的渔获。村民出行都是靠船,有一些房子会相互连在一起,但不多,独立的一所水上房子更常见。湖水相当脏,但有些小孩子会直接饮用,寄生虫病是很常见的疾患。


我继续乘着小船在船屋中穿行,解说开始向我介绍在这水上村里的学校,同时也是一所孤儿院。由于很多村民在雨季时冒险出去打渔被大浪夺取了性命,留下的孤儿只能被送到那所教会学校里继续生活。


如果行程来到这里,然后就带我到学校去,想必这会是很美好的一段路程。但大家都知道旅行中总会充满不多不少的“意外”,同时也是我意料之中的事情——解说话锋一转就推销起水上学校附近的一家小士多,他不停地重复说我可以在那里买一些零食、泡面,甚至铅笔、笔记本,带到学校去送给孤儿,不断地强调那些孤儿真的很可怜。


于是,小船就在一个水上屋前停下来了,也就是传说中的“购物点”。想起我的司机千叮嘱万叮嘱的事,我不动声色地跨过木板走进这家士多,想着绕一圈假装没看中就回到船上去。这家士多里有很多东西卖,但是真的很贵,不是一般的贵!我那爱心就算雨季泛滥,也不至于盲目到这个地步啊,在这小小的房子里绕了一圈就离开了。这种状况,解说当然开始不爽了,但我也没办法,你说那本本要是价格合理一点,我也就认了。



来洞里萨湖之前,我不清楚可以去水上学校,否则一定自己带上文具,现在手里没有,买一点过去探望孤儿们也是应该的。可是这里的东西都这么贵,而且利润还不是给到学校的运营费用,却是落到无良商人的手里,我是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



离开小士多时,这个小姑娘划着一个脸盆,手里揪着一条蛇,招呼我可以跟蛇合照……当然我是回绝了。这里的人是穷怕了,几乎所有能想到的事情都拿来赚钱。当洞里萨湖的旅游开发越来越大,这条村落都完全变了味,我已经分辨不了到底哪些人是我应该帮助的,哪些是打着贫困的幌子赚取暴利。


心里很清楚,洞里萨湖,从码头,到村落,两岸的茅草屋,水上的渔民家庭,一定还有很多、甚至数不清的真正贫困家庭,我遇到的黑心士多只是一个败笔,但其他的游客是否这么想呢?那些跟着旅行团来的游客,是否会回去直接跟朋友说“洞里萨湖就是一个骗钱的景点,那里的人根本就不穷。”


行程来到这里,我思考了很多关于“负责任旅行”的意义,不断构筑自己的想法,又不断自我推翻。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不断推荐“慈善目的地”的意义何在?我在写那些游记博客的时候,经常会担心这些慈善组织到底是真是假?他们真的能帮助到那些有需要的人吗?


是对是错,我给了自己一个答案:到今天为止,我还是愿意去相信那些美好的事物。我选择相信他们,我遇到的大部分慈善组织,都是真真正正帮助有需要的人。



眨眼间,我又被送到了另外一个“购物点”,只是这里有个鳄鱼养殖场,可以买精品和免费参观鳄鱼。这些都是真鳄鱼,活的。天气太热,都在睡觉,池里还有很多条。有不少都张着大嘴,全部都像被人点了穴一样,样子好好笑,但看得我心里发寒。爬上鳄鱼养殖场那间船屋的“天台”,可以看到宽阔的洞里萨湖,一眼看不到边际,像海一样。一艘艘船屋漂浮着,感觉像是世界末日的洪水蔓延了整个地球,而这些就是仅存的“诺亚方舟”。这个精品店,我逛了一圈没买任何东西,就回到船上了


学校由一个基督教堂和一个教室组成,是天蓝色的装饰。
洞里萨湖之旅,虽然和我来之前的预想有点落差,但我还是在这次充满商业气味的旅程中,体会到自己的幸福。不要去惦记着那些不愉快的经历,看看在河边拣垃圾和捞鱼的小孩,还有那些被湖水吞噬了家庭却还要生活在这里的孤儿,很多时候我所抱怨的事情真是微不足道。
引用 14MrHendo 21-8-2013 02:38 PM
楼主的照片真棒!
引用 Jeff-Lim 22-8-2013 12:38 AM
14MrHendo 发表于 21-8-2013 02:38 PM
楼主的照片真棒!

tq.....................
引用 Jeff-Lim 22-8-2013 07:37 PM
https://www.facebook.com/JeffLimPhotography


湮灭在丛林的塔布笼寺


据出土的碑文记载,塔布笼寺正是为了纪念神(阇耶跋摩七世)的母亲而建。这里有2702米长的红色围墙,其中建造了566座石头殿堂和286座砖砌屋舍,有39个神塔,里面雕刻了260尊神像。 有12640人住在神庙内部,其中有18名“大住持”,2740名“方丈”,2232名“高僧”,还有615名舞女。为了维持神庙的运转,有3140个村子的79365名农民供养,神庙中至少拥有5吨黄金,512床丝绸和523顶华盖。这里也有众多的节日、以及皇家医院,塔布笼寺的奢华与为了纪念神之父的圣剑寺差不多。

塔布茏寺,也是吴哥众多奇观中最引人入胜的一个,它似乎是直接来自电影《印第安纳·琼斯》(IndianaJones,美国探险电影)的一个场景,近年来拍摄的《古墓丽影》(TombRaider)和《虎兄虎弟》(TwoBrothers)也都以塔布茏寺作为外景。

这座12世纪大乘佛教的寺庙是吴哥时代最大的建筑之一,它基本上保持了一个世纪前第一批法国探险家看到它时的原样。尽管吴哥的其他重要古迹都被纳入浩大的保护计划,四周吞噬一切的丛林都被清理掉,但这座佛寺却仍旧任由大自然肆意处置,许多地方已经破败不堪。整个塔布笼在丛林的包围中从外面看什么都看不到,如同睡美人的城堡,完全被丛林吞没,盘根错节的巨树缠绕着佛塔,占领了长廊,撕裂围墙,掀开石阶,探进门窗,举起房顶……

一位名叫MacDonald的西方人写道:树与塔是摔跤赛中的两名石化了的选手,两者互相抓握对方,只是这场比赛不是用分钟、而是以世纪来计时。  阇因跋摩七世为母亲建造的这座寺庙,如今已经成了真正的丛林密室。

塔布笼寺的树与石头建筑已经完全长成一体,这种奇观以最佳的“tree-in-temple(寺庙中的树)”而闻名于世。另外在吴哥还可以找到这种奇观的,有“圣剑寺”(阇因跋摩七世为父亲建造的寺庙)、和“塔逊寺”。塔布笼寺的游人虽然很多,但大多为团队客,那些偏僻之处还是可以拍到无人的场景,建议多转转那些奇妙的角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喔。


一部《古墓丽影》让我为吴哥遗迹深深着迷,为神秘的塔布笼寺深深着迷,几乎是从那之后就开始憧憬柬埔寨之旅,期待有那么一天能追随劳拉的足迹穿梭于被巨树覆盖的古老的庙宇之中,探寻那逝去的曾经辉煌的古老文明。1186年,高棉国王Jayavarman修建了带有古典巴戎风格的塔布笼寺,以祭祀他的母亲。

经过七百多年岁月的洗礼,古老的石墙与回廊早已被巨大的树根穿透,整个寺庙被一种当地人称作蛇树的卡波克树(Kapok)粗大的树根茎干盘结缠绕,树根的盘绕与古寺的坚持成为一种鲜明的对比,像蟒蛇一样粗壮的树根树茎爬伸到屋顶,缠上梁柱,探入石缝,裹起回廊,攀上门窗,它们无所不在,几乎与庙宇浑然一体,这是一场与时间的竞赛,是一场纠缠了千年的爱恋,一旦谁离开了谁,等待它的就是灭亡。


巨树在门廊顶端肆虐的生长,树根沿着墙体爬满了地上的每一寸土地,生命力极强的巨树与其身后破落的庙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蟒蛇状的巨树直插蓝天看似是寺庙“养活”了巨树。


这是塔布笼寺闻名于世的的经典画面,树和神庙紧密的拥抱在一起,当地人叫它蛇树,根系异常粗大,与神庙融为了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经无法再将他们分开。


巨大的根系将建筑包围,外部的围墙已经全部崩塌,还未修复,大树与石头的世纪拥抱如此交融的树抱寺,别处未见,残垣断壁上是巨蟒般缠绕着的古树,岁月的力量呈现出历经沧桑的容颜


千年来的生死交缠,令人窒息,粗壮发亮的树根,有力地盘踞着寺庙历经千载依然亭亭玉立。


石头凌乱的堆砌,青苔弥漫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息,庞大的根系挤压着寺庙,以致不得不给出人为的外力支撑。试问再有一个千年,世人还能否看见这些寺?


一直到走进塔布笼寺时,我决定如果被树妖缠在这里走不了,我将不会喊HELP!在这座盘枝错节的寺庙里,我相信了大树与古庙的拥抱永远无法分离。

从近千年前的腾空出世,到之后的被冷落被遗忘,再到一百多年前被世人发现,塔布笼寺在大树的陪伴下,一直走到了现在。而所有人都无法将他们分开,因为这种相连是从骨肉里开始的,一旦被强行分离,两者将同时分崩离析。

从开始到结尾,塔布笼寺与大树就这么交织交合,只有当你亲眼看见这青黛的石头与乳白的树根完美结合时,你才会发出由衷的赞叹,原来大自然的情与爱更炽热也更隽永。

查看全部评论(52)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9-7-2024 08:12 PM , Processed in 0.082612 second(s), 3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