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将服务与销售排除在贸易赤字之外?亚洲战略盲点暴露 【吉隆坡4月19日讯】在国际贸易的盘算中,认知即是力量。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美国计算和呈现其贸易赤字的方式。 自1980年代以来,历届美国政府几乎只聚焦在“商品贸易”——即有形商品的出口与进口——而刻意淡化,甚至直接排除其在“服务与销售”领域所享有的庞大顺差,尤其是在亚太地区。
这种选择性计算,扭曲了真实的经济平衡,尤其对马来西亚等国家而言,进一步助长了美国衰退的虚假焦虑感。 更严重的是,这种遗漏行为为惩罚性关税和激进言论提供了“合法性”,不仅损害多边贸易,还破坏东盟区域稳定。这不只是技术性的问题,而是带有地缘政治后果的战略盲点。 美国服务型经济:在贸易话语中“隐形” 截至2025年,美国经济的77%以上是由服务业构成。高利润行业如金融、保险、知识产权授权、法律咨询、数码平台和教育,都是美国的强项。 Google、Microsoft、Meta、Netflix等美国科技巨头在海外通过数码服务创造数十亿美元收入;这些收入往往未纳入课税,也没有被双边贸易数据妥善记录。 以马来西亚为例,美国与马国在商品贸易上经常出现赤字,主因是电子产品、棕油制品和橡胶产品的出口。然而,在服务领域,美国却享有庞大的顺差。 美国大学积极招收马来西亚学生;科技公司则从广告、云端储存和软件订阅中持续获利。加上专业服务、法律顾问、管理咨询和知识产权使用费等因素,使得美国在服务领域占尽上风。但在美国批评马来西亚或东盟国家“占便宜”时,这一部分却从未被计算在内。 排除服务项目的政治动机 美国为何排除服务领域?部分原因出自政治考量。以商品计算的贸易赤字,容易制造“耸动标题”,尤其是在特朗普等政府主张下,将赤字等同于经济衰败或战略失败。 在这种扭曲视角下,中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被描绘成“占美国便宜”的国家。但若将服务业纳入,局面将大不相同。 2024年,美国在全球服务领域的顺差接近3000亿美元(按当年汇率约RM1.32兆)。在亚洲,顺差尤其体现在云端运算、电商物流、金融科技和SaaS(软件即服务)等领域。 若将这些计入,美国对亚洲国家施加关税、制裁、供应链脱钩等政策的正当性将大打折扣。 对马来西亚与东盟的影响 对马来西亚而言,美国主要盯紧的是商品领域:半导体、精炼石油、家具、橡胶手套等。但真正推动双边经济流动的,却是“无形资产经济”——美国的资本与知识产权主导着这块领域。 美国排除服务顺差,营造出一种“贸易不平衡”的假象,为不公平政策提供依据,也削弱了东盟整体的经济外交。 目前,东盟在《东盟数字蓝图2025》下,积极推动数码贸易、电商与区域互联互通。华盛顿拒绝计算服务领域顺差,无视如今“增值”的关键不只在工厂,而是在数据中心、虚拟教室和金融科技平台。 这也限制东盟参与美国所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尤其是数码贸易方向的建设。 在全球秩序分裂下的战略后果 服务领域的排除,也揭示了美国霸权内部更深层次的矛盾。 一方面,美国要求亚洲国家尊重知识产权、开放数码市场、遵循西方数据规范;另一方面,美国却拒绝在这些领域透明呈现自己的主导地位。这种双标行为,削弱了美国在亚太的领导力与信任基础。 更令中型经济体如马来西亚承压的是,在数码领域几乎无还手能力——美国企业几乎全面垄断——东盟国家夹在美国的数码霸权与中国的制造优势之间,被迫做出不利选择。 而当美国决策者根据扭曲数据误以为本国经济“走下坡”,其反应往往是过度的——加征关税、重组产业、施压盟友与中国“脱钩”。 结果是,全球贸易被严重扭曲,东盟也被迫陷入“选边站”的尴尬,尽管东盟坚持不结盟立场。
结语:走向更诚实的贸易对话 在首相拿督斯里安华领导下,马来西亚正深化经济外交,试图在华盛顿与北京之间维持平衡关系。 在此过程中,马来西亚必须勇敢指出,美国选择性统计贸易数字的问题。 一个真正的伙伴关系,建立在诚实的基础之上,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服务与数码流动已成为决定经济实力的关键。 美国必须更新其贸易叙事,真实反映本身的优势。若继续排除服务领域,不只误判自身地位,也将进一步疏远其在亚洲最需要的合作伙伴。 归根究底,美国的贸易赤字并非反映“衰败”,而是对“真正重要的领域”选择性失明。——马新社
Malay Mail https://www.malaymail.com/news/what-you-think/2025/04/19/why-america-excludes-sales-services-from-its-trade-deficits-strategic-blind-spot-in-asia-phar-kim-beng/173656 |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