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的某个节目中,讨论了美国国会的一次听证会。国会议员邀请了五大社交媒体公司的CEO前来作证,指控这些平台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及人身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节目一经播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强烈的反响,但同时也遭遇了不少批评。 批评者大多并未深入理解问题所在,这个议题一直未得到充分讨论。然而,几个月后,社会心理学家Jonathan Haidt发表了一本新书,暂译为《焦虑的世代》,将这个问题阐述得更加详尽清楚。这本书一经出版,迅速成为《纽约时报》畅销榜冠军,并持续热销,尤其在美国的家长和教师群体中掀起了广泛的讨论。书中的内容引人震惊,揭露了令人不安的事实。 Haidt通过这本书,清晰地揭示了社交媒体如何深刻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他的研究指出,手机和社交媒体的结合,正以极具破坏性的方式改变青少年的大脑发育,甚至有可能永久性地影响他们在社会中成功的能力。这一切不仅仅在削弱青少年的专注力,还导致了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加,特别是在青春期的孩子中。 这本书的中文版预计将在年底由大块文化出版。原计划是等到中文版发行后再配合出版社进行宣传,但考虑到书中揭示的问题极其严重,迫切需要让更多的家长和教师尽早了解情况并采取行动,尤其是因为青少年的大脑在发育阶段的可塑性一旦遭到破坏,将难以逆转。 Haidt的研究特别指出,从2010年到2015年,被称为“大重塑时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急剧恶化。智慧型手机和社交媒体的迅速普及,特别是2010年推出的iPhone 4,以及高速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深刻改变了Z世代青少年的成长轨迹。这一时期,青少年特别是女孩的重度抑郁症比例大幅上升,焦虑症的盛行率也随之飙升。 不仅如此,其他国家如英国、北欧等地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这证明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并非局限于某个特定地区。这种现象不单单是心理困扰的表达,而是通过自我伤害等行为来传递真实的痛苦。 台湾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根据卫福部的最新数据,Z世代的青少年自我伤害人数也在逐年增加,特别是女性,自2009年以来,自我伤害人数增长了3.8倍。而14岁以下的女性更是从2009年的137人增加到2023年的2525人,增幅高达18倍。这一现象并非单纯由经济、就业等外部因素导致,而是与社交媒体的滥用密切相关。 许多研究表明,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与心理健康问题存在高度相关性,特别是在睡眠质量和情绪管理方面的负面影响。此外,一些实验也表明,禁用社交媒体一段时间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会显著改善,反之,恢复使用后,心理状况则迅速恶化。 本书不仅系统地揭示了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深远影响,还深入探讨了人类成长过程中必经的几个关键历程,以及社交媒体对这些过程的破坏。孩子的自由玩耍、情感调和、社会学习等至关重要的成长动机,正被科技产品所摧毁。 自由玩耍是儿童成长中最基本的学习方式,通过低风险的尝试和反馈,帮助大脑形成有效的神经连接。而现在,孩子们大多将时间花在社交媒体上,失去了面对面社交和自由玩耍的机会,这使得他们的社会技能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 此外,社交媒体还通过一种“威望偏见”的机制,推崇那些在网络上拥有大量粉丝的所谓“网红”,使青少年盲目模仿他们的行为和价值观,而这些模仿对象往往并不具备实际的社会成就。 总结来说,手机与社交媒体这对“杀手组合”正在剥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机会,并对他们的心理和社交能力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害。书中还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案,希望能够引导家长、教师和社会共同采取行动,帮助青少年重新回归健康的成长轨迹。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且论据详实,对于那些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师和家长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作者通过多年的研究,揭示了当前科技环境下青少年面临的种种问题,也为未来的应对措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希望通过更多的传播和讨论,能够引起全社会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孩子们摆脱科技成瘾的困境,重拾健康的生活方式。 |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