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冬天有多可怕?屯粮千斤腌菜百罐,还得砍柴一个月 你经历过“孤独的冬天”吗? 就是那种随时断电断网,还动不动就是零下四五十度的低温,周围的邻居连着几天都见不上一面的冬天。
这句话出自一名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当我经过一段供暖管道时偶然发现她的。 当时她躲在用塑料围成的临时帐篷里,突然冒出来的烟雾让我误以为管道泄漏,然后才发现是她在吞云吐雾。 女人说自己出生在勒拿河边的桑加尔镇,年轻时随丈夫来到雅库茨克,因为过度酗酒吸烟被夫家赶出来,无处可去以拾荒为生,入冬后才搬到供暖管道边搭帐篷。 我问为什么不回老家,她回答:回去做什么?那里的生活还不如这里,起码有供暖,也有人说说话,回到老家过“孤独的冬天”,没有水电没有暖气,连说话的人都找不到几个。 西伯利亚的广袤和寒冷,我深有体会,这片土地的神秘也了解过一些,但我忽略了这片土地上还有很多连手机都没用过的原住民,他们是如何在冰天雪地中顽强的活着,顺利繁衍几百上千年,我更是一无所知。 带着疑问,向导给我安排了一次西伯利亚乡镇和游牧土著的体验之旅,一次夹杂着寒冷、独孤、震撼和可怕的旅行。 西伯利亚有1.7万个定居点,其中超过一半是临时的,要么是春夏时节种一季土豆和小麦的农民,要么是放牧短住的原住民,一旦入秋就空无一人,全部搬到就近的城镇里。
从雅库茨克到桑加尔镇,不到三百公里就有十多个村落没有人烟,有些村子我们不用进村也知道无人居住,因为这个天气没有取暖的烟雾,路面上没有脚印也没有车痕。 桑加尔是市级镇,苏联时代是雅库茨克煤矿货轮沿着勒拿河北上季克西港的补给点之一,巅峰期人口过万,如今全镇人口不足千人,多数是留守的老幼妇孺。 这里的夏天偶有游客,入冬后常有封路、断电断网等等意外,留守居民就跟被封锁一般,被迫进入“冬眠期”。 入冬前一个月,这里的人们就开始积少成多地储备各种物资,例如冬季取暖的木柴。按照气温变动,9月入冬每天要用掉25公斤柴火(单炉+厨用),到了12月就得加炉到50公斤,每户平均要储备最少20立方米的木材,光砍柴就得一整个月时间。 我问过东北林场的朋友,他老家每年冬天取暖差不多五个月半,120平的房子满打满算也就烧掉5立方米的木头。所以,西伯利亚当地人整个冬天都在干同一件事,不停地劈柴,每隔几天就得专门花一天时间劈柴。 柴火准备好了就得囤肉,西伯利亚主要肉源是驯鹿,人少的家庭买上五六头,也有叔伯祖孙一起过冬的大户人家一车一车的买(一车20头)。一头成年驯鹿八十公斤上下,差不多2万卢布,相当于人民币1600元(前些年有人说俄罗斯驯鹿一头4万人民币,吹到俄罗斯人都不敢信)。 驯鹿到家也要花费大量时间处理,起锅烧水褪毛再剥皮切肉拆骨,喜欢烟熏还得十天半个月。 光有鹿肉还不够,西伯利亚野生资源泛滥,只要稍大点的水塘都能养出大量淡水鱼,桑加尔这种人口级别的小镇通常有专用的养鱼场,春夏秋只允许垂钓娱乐,入冬结冰后再联合村民集体拖网捕捞(入冬才能保存)。 我们到的时候早就捕完鱼了,村民们找出捕鱼照片说:今年鱼获不太多,每户也就分到120公斤,到了1月再捕一次。 除了鹿鱼肉,小麦大米大豆是西伯利亚过冬“三大件”,小麦磨成面粉,和大米一样都是主食,户均储备量一般都在千斤以上,部分大户家庭还会储备土豆和薯类。大豆是应急品,在缺少蔬菜水果时泡发豆芽补充维生素。 当然也有水果,可再耐存的苹果也只能存放五六十天,而且40天后失去水分形同嚼蜡,反倒是腌在瓶子里的苹果还好吃点。 为了保存食物,当地每家每户都有粮仓和地窖,大的二三十平米,小的五六平米,一般都在主屋地下,因为有暖气的地下可控温度和湿度,温度高了就打开通风口,否则会全部结冻。 有些好酒的人还会专门挖出一间地窖存酒,通常是夏秋两季采摘的浆果酿成果酒,虽然量不大,种类却不少,有蓝莓树莓草莓酒和越橘酒,也有玫瑰、鸢尾、海葵、万寿菊、银莲等等花卉酿酒。 参观了七八户居民的地窖,腌菜永远是主力,各种高矮不一的上百罐腌菜,腌着十几种甚至几十种蔬菜和水果,也难怪向导打趣说:西伯利亚乡村居民平时看到玻璃瓶都有“打劫”的冲动。 看到架子上的各种包菜么,那是等着空瓶子呢。 只有一户家庭的地窖让我眼前一亮,他们一家五口人,除了菜窖还有一间专门存放包装食品和饮品的储存室,里面不仅有炼乳、巧克力、果酱等等,还有罐头、水和酒,妥妥的“避难室”标准。 傍晚在向导陪同下去小镇溜达了一圈,除了我们再也没看到其他居民出来,也难怪雅库茨克那个姐姐说“孤独的冬天”,要不是因为新鲜和拍摄,我也宁可窝在暖炉边烤火,谁愿意呆在零下四五十度的户外? 好在随着俄联邦对西伯利亚城镇的投入不断加大,小镇虽然没有什么人气,却也不至于常常断电断网,也算是给小镇居民带来一丝慰籍。 下一篇看看西伯利亚土著牧民是怎么过冬的,感谢您的一键三连。 举报 评论 1569 请先 后发表评论~ |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