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通缉令画像太抽象,真的可以抓到犯人吗? 对于正在逃亡的犯人,警方通常会发布“通缉令”,让民众看到后可以提供相关线索,而现代因为科技发达,通缉令都会附上照片,让大家看得更加清楚;而古代虽然也会在城墙上张贴通缉令,但都是以人物画像的方式传达犯人的长相,只不过大多数画像都十分“抽象”,靠着这个真的可以将犯人抓捕到案吗?
根据《国家人文历史》报道,1973年10月曾在甘肃省金塔县的肩水金关遗址中,出土一组竹简《甘露二年丞相御史书》,内容讲述汉宣帝甘露二年,为追捕一名女逃犯而下的律令,不过这份“通缉令”中并没有女逃犯的画像,只有用文字描写其外观长相以及性格,律令中也要求各级官员必须拿此信息盘问乡里,不能扰民,但必须让大家知道窝藏罪犯的严重性,民众为了自保自然积极与官府合作。 虽然竹简中没有记录女逃犯最后是否被顺利抓捕,但从内容就可以得知,在汉朝“通缉抓逃”的系统已经十分完整,并且基层官员也会鼓吹民众合作;事实上古代明确以法定形式鼓励民众积极配合侦查活动,并明文规定不同情况的相应奖赏标准,最早见于春秋时期,《墨子‧号令》中提到:“诸吏卒民,有谋杀伤其将长者,与谋反同罪,有能捕告,赐黄金二十斤”,意即当谋杀伤、谋反案发生后,只要能将犯人捕获归案,就会赐予奖赏黄金二十斤。 连坐制度下的避祸心理和封赏制度下的求取赏金,不但能加强民众的自我约束,也成为民众积极配合调查的主要动力,因此各朝代都将此做为重要的通缉手段,由此可知,古代追捕犯人靠的不是抽象的肖像画,而是通过外貌特征、性格的描写,以及民间配合等多重方式,才能顺利将犯人捉拿归案。 世界未解之谜 https://mp.weixin.qq.com/s/LWNP2HtfnC5DZAw6dYTNK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