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我在诊所见了一个二十来岁年轻男子。他有左下腹不适大约半年,时有腹泻。一般血检查正常,但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明显升高。我替他作了肠镜检查(colonoscopy),镜下表现为溃疡(ulcer),及肠壁慢性炎(chronic colitis),经活检病理证实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我几乎每个月都可以在诊所里至少诊断一个新的炎症性肠病的病例。 炎症性肠病简称IBD(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是一种特殊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有两种: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以及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约有10%的病例不能确诊是克罗恩病还是溃疡性结肠炎(Indeterminate colitis)。 我们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了解更多一些,主要表现为结肠溃疡。克罗恩病相对陌生。它是在上世纪30年代由一位名叫“克罗恩”的医生发现,并以他的名字命名。长久以来,大家都认为IBD只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但是近年来在亚洲,特别是中国、台湾、香港等地的发病率有显著的增高。 IBD是一种与城市化相关的病,主要跟免疫功能、遗传因素、环境等有关。据Ida Hilmi 2015推测,IBD目前在我国的患病率为0.67/10万人,属于罕见病范畴。但由于其症状与传染性肠道疾病十分相似,许多患者常被误诊为病毒性或细菌性肠炎(viral or bacterial colitis),再加上一些医生对IBD认识率低,我们相信有相当数量的误诊、漏诊病例。 IBD从发病年龄上,高发人群主要分为两个年龄高峰,一是25至35岁的年轻人,另外就是60岁左右的老年人。临床会出现反复的腹痛、腹泻、黏液血便,病变范围广,甚至出现各种全身并发症如视物模糊、关节疼痛、皮疹等。IBD发病超过10年,癌变风险高。 目前由于尚未搞清IBD的诱发原因,预防和治疗都比较棘手,有的需要终生维持治疗。目前,治疗IBD主要为氨基水杨酸类药物(5-ASA,e.g. mesalazine),视症状严重程度加用激素类药物(prednisolone)或免疫调节剂,如硫唑嘌呤(azathioprine, AZA)。
近些年,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制剂(Biologic agents, e.g. Infliximab, adalimumab)越来越普及,而且显示出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而近年来很多研究表明,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可以重建菌群系统,并恢复IBD患者正常的肠道微生态环境,临床症状都得到明显缓解。 除此,营养支持对IBD患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随着越来越多有效治疗方案的面市,手术的必要性正在下降,目前约十分之一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需要结肠切除术(colectomy),而高达一半的克罗恩病患者在确诊后前10年由于狭窄(stricture)或肛周病变(ano-rectal disease)需要手术治疗。 IBD患者需要定期肠镜复查,防控癌变风险。IBD虽然暂时无法根治,但在良好的药物维持和非常正规的管理下,患者依旧可以保持很好的生活质量。 |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