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一次开车开到欢呼,是什么时候? 前有急弯,我轻踏刹车制,轻轻就好,因为车子真的没有很快。如果减速过多,出弯时要这区区156马力重新加速,大概又要耗整个世纪。 入弯前换低档,这是自排车,虽说Mazda吹嘘它的SkyActiv变速箱如何结各家之长,但换档还是像老公公打盹,无法和DSG、PDK相比。
我多希望这是手排,自己来换挡就好。但是,这所有的埋怨,都发生在转动方向盘之前。 车头一摆,什么怨言都没了,这是我寻觅已久的灵活啊!车子的反应是即时的,车身微微侧倾,让我感受到重心如何转移。然后,就箭一样的射过弯道。 我的第一辆小跑车是Smart Roadster,700cc中置引擎(你没有读错的确是0.7公升罢了!),重不到800多公斤,在汽车界算一根羽毛。自此,我就特别迷恋轻量级的车,后来的Lotus Exige也不达一吨。 我从一开始喜欢车子就不断听说Mazda MX5 Miata有多了不起,是25年来全球销量之冠。 可是我一直和Miata错肩而过,一方面因为我偏好欧洲车,另一方面Miata新车价钱很高,逾20万,我觉得不值。 曾向Mazda要求试驾,对方要我先付RM2000订金,让我很气恼 -- 我试驾宝马、保时捷、法拉利都没要我先付钱。于是便不了了之,反正我也没很喜欢Miata装可爱的外型。 最近,我又屁股痒,想念敞篷车。我开着高性能的宝马,速度无以伦比,但车重的负累在转向时显露无遗。我原想,这大概是前置引擎的缺点吧,于是锁定寻找中置引擎车,首选自然是Porsche Boxster,顺便测试Ferrari F430,后来还试了后置引擎的Carrera。 反正在“瞎拼”了,也回头看看Miata,最新2016的Miata外型大改,眯眼车头灯像个蓄势待发的杀手,稍微有点霸气了。碰巧有个朋友在Mazda工作,我便再次要求试驾;这回,免付订金。 一上车的第一印象是,好小!我身高175公分,算一般,但头发已经刷到车顶,想调校车座高度,竟然发现无此设置。 原来据Mazda工程师的逻辑,需要调低座位者必是高人,高人必然脚长,脚长就要把座位后移,座位后移并非水平移动,而是依有斜度的座轨降低。 反之,前移便升高。我只好改变一下赛车的习惯,把座位移后一些。为什么这样设计?因为少了个升降装置,就节省了一些重量!我对日本人追求极致的认真,肃然起敬。
车厢虽小,但这不是控诉,我向来喜欢小车。排档、驾驶盘更贴近自己,车子还没开动便有“人车合一”的感觉了。内部设计简单,没有欧洲车的优雅,但不能说丑,真要挑剔的话,直立的触屏比较突兀,像神主牌。 座旁的两个杯架视觉上比例稍大。前面没有glove box,而是置于车座之间,容量也只是几个拳头大罢了。引擎发动以后,加速只是“还行”,完全不会让人兴奋;声音像你邻居在装修,电钻却快要没电的样子。 但是,这所有的埋怨,都发生在开篷之前! 那是手动的,但没有Lotus Elise那么白痴,只要打开扣子往后一抛就搞定,比任何电动装置来得快。引擎声和着风声,突然就悦耳起来,清楚地告诉你它在使着多少气力。加速感也因为风的缘故吧,便刺激起来,欢呼声就脱口而出了! 下一次的欢呼便是在过弯的时候,方向盘虽轻,但感觉非常精准,反应即时。一般上车身侧倾太多会让人觉得转向反应迟钝,Miata在这方面却做得恰到好处,给予重心转移的反馈同时也依然敏捷。座位低矮,重心低,感觉十分稳定。 我一直迷信只有中置引擎跑车能有这样的操控感,哎呀我真是错了!原来综合Miata的50:50重量分布、短轮距、轻量等种种优势,操控的乐趣完全不输Porsche Boxster。这辆小车,实在太好了! 马力小,直线加速是弱点,但好在车身轻,时速百一时要再加速超车,也不会太尴尬。它的极速在两百以上,但以我的经验,它的“现实极限”大约会是在百六,也就是说,如果你以时速百六尾随前车,前车让路,你要很久、很久、很久的时间才能慢慢、慢慢、慢慢超越 -- 是很没面子的。 所以开Miata的人都会说,重点在乐趣,不在速度。这算不算自我安慰?所以,如果要买Miata,一定要手排,自排车实在流失太多动力,从0-100公里7.1和8.2秒之间的差别,可见一斑。 但乐趣是真的!我还真不舍得把车子还给Mazda,据说目前此车全球缺货,有钱买也要等好久。车子终究得开回车行,离开以后,才想起忘了查看车尾箱大小 。真要开Miata去旅行,也许真装不了太多行李。 不过无所谓,开Miata,无关目的地,享受的是过程。一星期不换衣服我也甘愿的! âɹ÷ ՟΄Ղ½ö´ú±톤¸öȋҢ¼û£¬²»´ú±վÁ¢³¡¡£ °戨ɹ÷ ֜ȴŴ³µ´ùӐ΄Ղµİ戨¾ùΪ՟¡¢¼рµӐ£¬ȴҪҔȎºη½ʽȫ΄»֗ªԘ£¬ǫӫ±¾վÁªϵ¡£ |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