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以木雕作品“岁月”道尽一生,即使穷得要当乞丐,也不放弃对木雕的坚持,让蔡清钿可以有如今的成就。 在台湾,相较于其他,木雕可以说是能见度较广、接受度也更高的一项工艺。随着时代的演进,木雕的艺术形式也越来越多元,从具象到抽象,从宗教主题到反映现代社会。这也意味者木雕师傅们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没有一定的功力及与众不同的特色,是没办法被看见的。这次造访的蔡清钿老师,他擅长以写实、拟真的技法,诠释花卉、昆虫等自然主题,同时凭借精湛的雕刻功力,不仅将植物、昆虫的细毛诠释得栩栩如生,还能将花瓣、叶片雕刻出薄可透光的效果,因而奠定自身木雕大师的地位。 出生于嘉义,13岁国小毕业就只身前往台北万华,在木雕大师黄龟理门下,学习家具与庙宇雕刻。但学徒收入太低,一天才50元,迫使蔡清钿还没出师,就自己出来做外销的木雕工作,只可惜运气太差,刚好碰上大陆廉价工资冲击台湾木雕市场,让他决定专注于自己的创作,要从帮人赚钱的“工匠”,变身自我抒发的艺术家。 40多年的木雕生涯,蔡清钿一度面临入不敷出,穷的要当乞丐的日子。蔡清钿回忆道:“我也没读什么书、也没什么特殊专长,我的专长就木雕而已,我的信念就是认真做木雕就不怕没饭吃。” 凭借着这个单纯的信念,终于让他找到自己独特的风格,也屡屡在全国性美展与国际木雕展,获得奖牌肯定,名气从此大开。 蔡清钿说:“我都做比较写实、比较草根性的东西,我本身也很草根性,我对自然的东西非常有兴趣。” 因此兰花、丝瓜、米粒与各式昆虫都成为他的创作主题,获得五十七届全国美展金龙奖的“力与美”,就将独角仙奋力顶起树皮的画面,呈现的丝丝入扣,2014年世界工艺文化节国际木雕比赛获得铜奖的“播种”,则将稻谷落地生根的生命力,做了完美诠释。但他最珍爱的,还是要属“岁月”这件作品,诠释着一双木屐,一只残破,一只完整却长出了番薯叶。这其实是蔡清钿对自己人生的诠释,破木屐象征过往的辛苦人生,长出番薯叶的木屐,则反映老师现有的成就,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这次的访问,选在蔡清钿位于宜兰壮围海边的工作室进行。若单看作品,或许会猜测蔡清钿是个纤细、斯文的木雕师傅,但事实上,蔡清钿老师却是十分豪迈、不修边幅,说起话来嗓门特大。访问过程中,经常有朋友到访,欢笑中透露他的好人缘。衣食无缺后,蔡清钿计画将这个海边工作室,当作木雕展览馆,让往来的游客欣赏。他说:“我的愿望是,做木雕这么久,做到现在60岁了,好东西要给人欣赏,这就是我的价值观。”信念单纯,一如当初坚持的木雕之路。 内容提供:台湾东西名人
|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