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kisahbenar

吉隆坡開埠功臣,你知道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5-4-2006 10: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茨廠街」名字的由來,源自葉亞來在當地(現茨廠街豐隆銀行所在)設立了木茨加工廠之故。

葉亞來可稱得上為吉隆坡華人加工工業的始祖,他在茨廠街設廠,並由歐洲引進一架攪拌機,將木茨加工成茨粉后外銷。

可惜最終茨廠因生意失敗而關閉。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vinc666 + 2 提供资讯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5-4-2006 12: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的温故知新,就是提醒我们从历史知道我们的根。华人的根就是那么近,那么远。各位,我们马来西亚人,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4-2006 01: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tkang1979 于 25-4-2006 12:51 发表
各位,我们马来西亚人,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马来西亚人只有一个民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4-2006 02: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ah loi是客家人, 還是客家幫的老大。。
但爲什麽現在的吉隆坡是關東話的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4-2006 02: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狂魔神 于 23-4-2006 07:45 PM 发表
叶亚莱不是某私会党的叛徒啊
夹带私逃的


以前的帮派是合法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4-2006 02: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Engineer 于 25-4-2006 01:03 PM 发表


马来西亚人只有一个民族??

马来西亚人是由几个族群组成。在外国人的眼中,我们是幸福的,多元种族文化,人民和平共处。。。。你们认为呢?
由于政治的偏差,统治权几乎被单一民族包办,很多我们的文化,权益都被剥削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5-4-2006 03: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有提到jalan yap kwan seng對吧?

事實上,吉隆坡有多條道路都是以華人名字命名的,這些華人先輩,大家對他們的認識又有多少呢?除了上述提及的甲必丹葉亞來之外,吉隆坡還有多位開發有功的華裔先輩,促使吉隆坡今天的繁榮,也促使華文教育、華人經濟活動的繁榮,我們更是不可以忘記的。

讓我來告知大家,部份對吉隆坡有功的華裔功臣吧!

葉亞來(1837年 ─ 1885年)
礦家、軍事家、政治家及開懇吉隆坡的最大功臣。1854年從中國南來,在馬六甲、蘆骨、芙蓉謀生創業。1861年擔任芙蓉甲必丹,1862年到吉隆坡輔助甲必丹劉壬光,並領導設立惠州公司。1868年至1885年擔任第三任吉隆坡甲必丹,發展錫礦及農商業,並創辦吉隆坡廣東義山。

葉致英(英石)
礦家、商人,著名華人領袖。曾在蘆骨、馬六甲及芙蓉創業,1870年到吉隆坡。1885年至1889年擔任第四任吉隆坡甲必丹,也是雪州議會議員。參與組織惠州會館、創辦吉隆坡廣東義山及雪蘭莪錫業公所,在維護社會安寧上作出貢獻。

葉觀盛(1846-1901)
礦家、工商業鉅子、雪州立法議員、吉隆坡潔淨局委員及第五任吉隆坡甲必丹。18歲南來在芙蓉結識葉致英,1870年同來雪州發展,並協助葉亞來開發吉隆坡,熱心慈善教育,處理早期華人的移民問題。

靠近KLCC一帶的JLN YAP KWAN SENG,就是紀念這位偉人的道路。

陸佑(1846-1917)
商業奇才、實業家、慈善家及教育家。1857年南來,在新加坡、太平、吉隆坡謀生創業,成功發展礦業、種植業及工商業,之後其商業更擴展至新加坡、香港、廣東等地。為社會福利、慈善、文教事業出錢出力。

位於蕉賴路之後的JLN LOKE YEW,就是紀念這位偉人的路。

趙煜(1843-1892)
著名的慈善家及商人,是葉亞來、陸佑、葉觀盛的合作伙伴,對發展吉隆坡貢獻良多,他也在吉隆坡創辦了廣肇會館。

陸佑、陳秀蓮及趙煜在當初,更一手一腳創辦了尊孔學校,如今吉隆坡尊孔獨中邁入創校100週年,就是當初陸佑等人的功勞,也是因為他們當初出錢出力,才確保華校在馬來西亞有一席之地,更讓吉隆坡華人可以學習母語教育。

吉隆坡尊孔獨中更是全國第一所邁入100周年的獨中,也是我國當初其中一所最早期的中學。較後,他們也創辦了坤成中學,也就是今天的坤成女中,坤成女中將在後年邁入100年,是全馬第二老的獨中。

大家對吉隆坡同善醫院也有所認識吧!這間吉隆坡最早期的大型醫院,也是由上述偉人負責建造及發起的,趙煜就是其中一人。

吉隆坡有多條主要道路都是以華人命名,這也是告知後人,這些華人都是當初開發吉隆坡的首要功臣(除了JLN TAN CHENG LOCK 和JLN H.S.LEE),後人更應好好的紀念他們,更緊記他們當初開發吉隆坡的毅力,以及對吉隆坡作出的貢獻。同時,也應學習他們慈悲為懷的心胸,以及過人的毅力。

編按:JLN TAN CHENG LOCK是紀念馬華創辦人敦陳禎祿的路,而HS LEE則是敦李孝式,陳禎祿為華人謀福利,而李孝式則是代表華人到英倫談判爭取國家獨立,兩人雖與吉隆坡開發無關,但卻是國家的偉人。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6 收起 理由
vinc666 + 6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4-2006 05: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现一个烂泥芭有什么了不起,能把烂泥芭发展成大都会才是了不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5-4-2006 06: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年老照展示区
http://chinese.cari.com.my/myfor ... 1%26filter%3Ddigest

想更了解从前的吉隆坡,请到这里来。
如果你们对于那些照片还有补充,请不要客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4-2006 10: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GiaWei 于 25-4-2006 05:31 PM 发表
发现一个烂泥芭有什么了不起,能把烂泥芭发展成大都会才是了不起。


绝对赞同!!!
烂泥巴变成大都会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是人们常说创业难守业更难,
现在大都会落在我们的手里,大家就有责任好好照顾及维持,千万不要将大都会打回原形,成为烂泥巴,辜负了先辈们的一番苦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4-2006 07: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tkang1979 于 25-4-2006 12:51 发表
所谓的温故知新,就是提醒我们从历史知道我们的根。华人的根就是那么近,那么远。各位,我们马来西亚人,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原帖由 shuma 于 25-4-2006 14:42 发表

马来西亚人是由几个族群组成。在外国人的眼中,我们是幸福的,多元种族文化,人民和平共处。。。。你们认为呢?
由于政治的偏差,统治权几乎被单一民族包办,很多我们的文化,权益都被剥削了。。


偶的意思是你的言论:[各位,我们马来西亚人,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错误的.
马来西亚並不是单一种族社会,也没有马来西亚人这个民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4-2006 09: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陆佑(1846——1917)

陆佑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来亚著名的华侨实业家和慈善家。他对南洋的经济开发、工、农、商、交通运输、金融等各方面的发展,以及中华文化的传播、中华民族与当地民族的相互了解及交流等,都作出了贡献。他“晚年富而好善”、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多有资助,对新加坡、马来亚和香港等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也热心赞助。他是一位在南洋和香港等地有重大影响的华侨杰出人物。

陆佑、小名如佑,字弼臣,号衍良,广东省鹤山县雅瑶镇黄洞村人。清朝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十月九日出生于贫苦农家,其父黄明显世代务农。陆佑童年时,清王朝日趋腐败,战乱频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陆佑生于家境困难,被迫到新会县桐井乡岑溪村为一户陆姓的财主常童工,后改姓陆。成年后,他和一名长工女儿结婚,夫妻俩日夜操劳,仍然过着贫困的生活。

19世纪中叶、英、法两国加紧对东南亚殖民地的开发。16的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准许华工出国佣工。之后,英国殖民政府就更大规模地在华招募“契约劳工”。陆佑在极度穷困的情况下,以“契约劳工”的身份,远涉重洋,来到马来亚。

最初,陆佑在新加坡一锡矿当矿工。每天锄山铲土,长年景月浸泡在水坑里,尝尽苦头。契约期满后,陆佑就在星中街罗奇生烟庄当小伙计。他工作勤奋,省吃俭用、经过5年时间,积蓄了99元、便决定辞去烟庄工作,另谋生计。

他在马洁街开设了一间“兴隆号”小杂货店,由于他善于动脑筋,生意做得较顺利,生活也逐渐有了好转。不久.他便不满足于“兴隆”号这块小天地,188年,他把这间小店委托可靠的伙计代管。只身前往霹雳州(Perak)太平拉律(Larut)。拉律在1850年以前,是一片荒野,自发现丰富矿源之后,就出现了淘矿热,人们中各处涌集到那里。而四邑籍的矿工,大多数集中在市郊的甘文珍,那里矿源丰富、矿场如林,淘矿者多有所获。陆佑来到甘文珍,初期任扩场行扛,继而经营货运,兼做供应粮食给英军的生意。后来他在矿区以小本钱负下一个别人废弃的“旧龙口”锡矿。他雇请20至30名。自由工”继续开采,深挖下去,竟然挖出一个杂质少、藏量多、质量高的“锡米仓”,而这批锡每百斤值叻币(新加坡货币)70一80元,这样,陆佑便一下子暴富起来,成了当地传奇式的人物。.........待续

[ 本帖最后由 shuma 于 26-4-2006 09:22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4-2006 09: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好景不长,1872年太平矿区的两派华人对立会党一一海山党和义兴党固争夺矿地,发生第二次械斗(第一次械斗发生于1662年),甘文珍的矿工多数都参与。陆佑苦心经营的矿区,因此而遭到了惨重的损失,他算算帐,竟损失了14万元。在一百年前,14万元是一个很大的数字。还有最使他烦恼的是:太平无法再立足,不得不易地谋生。他几经考虑,决定南下吉隆坡再图发展。这一决择,又使他从穷途末路中出现了转机。

陆佑到达古隆坡的时候.正值土人暴乱平息十年之后、市面秩序已经恢复,百废待兴、当地政府鼓励人民恢复生产,积极开发古隆坡。这对雄心勃勃的陆佑来说,是个机遇,正可以在商场上大展拳脚。最初他在赵煜手下做事、后来他在赵煜扶助下开设了“当押店”。他又通过替殖民常局承办新加坡及所属各埠的主要税捐,如烟、赌、酒、当(押)税等、赚取一些收人。不久,他便另辟门户,再次投资矿业。中于这次投资事前经过周密规划,所以进展得很顺利。他除了经营好自己的矿场外,还通过收购濒于破产的小矿场,向当地封邑领主预付税钦等办法,把大面积未开采的矿区包下来。陆佑对锡矿有自己的一套经营之道。如扩充革新设备,使用电力机械开采,不惜高薪聘用技术人员及聘请有生产经验的“自由工”,注意改善工人福利和矿场医疗卫生设施等、刺激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生产效率。陆佑操奇计赢,经营出色,在数年之间、便拥有新街场、锡米山、双文丹、安邦、叻恩、古毛、万挠、关丹、文冬等多处锡矿场,雇工数干人,成为当地的大矿业主。据记载,当时马来亚每年锡产量约4万盹。95%为华人矿场所生产。其中陆佑经营的锡米年产量平均达数干盹、十多年中,估计他至少获利1000一一2000万元o

陆佑通过经营矿业莫定雄厚的经济基础后,审时度势,又向种植业、工业、商业、金融业等领域发展。

在种植业方面,陆佑在鹅雁、笑筛、文冬、巴生、和丰、雪兰葫等地.置办了采多的橡胶园。最大者内古隆坡伸展到彭亨,呈带状绵延100多公里。此外还创办巴生咖啡园、丹戎马林胡椒园、雷兰葫港口椰子园及北根椰子园等。

在工业方面,他办起东兴隆红毛灰(水泥)厂、罗臣铁厂、雪兰葫港口椰油厂等。其中以椰油厂规模最大,左右当地市场。

在商业方面,他除保留新加坡的“兴隆号”老铺外,在马来亚各地陆续又设立了十多间。束兴隆”分号,统称“七州府庄口”,总公司设在古隆坡。此外、在柔佛、彭亨、古打、丁加奴、玻璃市等地区设立代理处。在中国广州市河南的鳌洲大街和洲头咀分别设有“束兴石叻庄”和“东兴栈贷仓”。

在金融业方面,1913年,陆佑创办了古隆坡广益银行。在他经营的全盛时期,当地政府批准他的总公司“束兴隆”自行印发各种面值的银票。他用银票给工人发薪水,其效力几乎和政府银行钞票相等、能流通各地。此种银票.用英文印上“东兴隆陆佑”、“东兴隆第×号银毫伍圆,任“随时兑换”以及“光绪×年×月×日发单”等宇样,可以与政府钞票互兑。据说,陆佑去世后二十多年,这种银票还一直流通、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占领马来亚时才被日本军票所取代。.......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4-2006 09: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陆佑经营以上各业,范固广泛,分布各埠、北至和丰、东至开丹、西至雷兰葫港口,南至新加坡,共计几十个大小城市。

他对各种企业的经营.实行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联营法,在产区和外埠设立各种加工厂,提炼锡块、烟胶、生胶、椰油等。加工厂连包装、容器和辅助原料都自行制造,既利于转运.又降低成本,大大提高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陆佑事业上的成功与他知人善用和富于远见卓识是分不开的。他聘请经验丰富、学有专长的人当企业管理人员、中他们组成智囊团,策划投资走向。当年邓泽如、李星南等商业巨子都是他的理财人员。他在锡矿业经营得正兴旺的时刻、毅然放弃,果断地将资金转向种植业、工业、商业、金融业。不久,世界经济不景气,工业原材料价格暴跌、锡矿尤甚,不少矿主倾家荡产,而陆佑则安然无事。难怪1的4年有位署名W上的史学家.在华人杂志《成功人物传》中这样评价陆佑:。有果断能力,是商业天才,多年来之奋斗,不独使三州府(新加坡、马六甲、槟榔屿)甚至使全世界均为此人才感到惊奇。”的确,陆佑靠著99元起家,到他去世时、竟拥有一千万英磅的财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陆佑凭着他雄厚的财力和勇于进取的精神,将当时仍属榛莽荒秽、蒙茸沼泽之地开辟为具有现代文明的市镇,如文冬和关丹两市的开辟,都赖至文冬公路的铺设,都是他精心策划的成果。所以南洋的历史学者断言,写文冬开埠史,如果没提到陆佑这个名字,就毫无意义。

陆佑致富后,自奉俭约,他在文冬时,常常只花一分钱买番薯和糖水作餐。但却能仗义疏财,凡利于社会、利于公益的事业,均慷慨捐助,动辄数万元。

孙中山先生为推翻帝制到南洋宣传革命时,他毫不犹豫地给予支持。他先后几次捐献革命活动经费,并资助革命刊物《星洲晨报》的创办。民国成立后、国民政府曾颁授陆佑六等嘉禾章。

在医疗卫生方面,他曾捐资5万叻币给星洲陈笃生医院(该院有五间病房是以陆佑名字命名的).1893年,他独资在塞连达(Serendah)建立一小型诊所;1894年,他捐资建吉隆坡同善医院(与该院毗邻的华人接生院建有一座“陆佑楼”,就是为纪念他的捐助而命名的);1903年,他捐出5万叻币给樟棋山改善检疫设施,指出3万叻币成立吉隆坡老弱院。

在慈善福利方面,他捐款建造吉隆坡中华大会馆;对马来亚各地的大小会馆、庙宇都曾给予资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指出一大笔钱,分别在新加坡和吉隆坡两地各建造一座三层式洋房寸“广肇会馆”,规模颇大,设置食馆、向导、汇效和保管等服务部门。凡广东同乡到南洋谋生的,如一时没有地方安歇,一概招待在会馆食宿,并设法介绍工作及资助旅费。会馆办得人人称善、采口皆碑。此外,他还热衷于扶贫救灾,如1915年广东大水灾,他捐赠目致赈济灾民,功绩昭著。

在教育方面,陆佑自幼失学、更切身体验到文化教育的重要。他对发展文化教育,捐助最多,地区也最广。在古隆坡,他创立了“养正学校”、“维多利亚英文图书馆”、“尊孔学校”、“坤成女校”等,在新加坡,他指资3万元给中央学校设立工程系。捐资9干元给爱德华七世医学院,又捐资给莱怫士学院。在雪兰葫,他捐献叻币3万元创办雪兰莪萼孔学堂(后改名萼孔学校)。在香港,他对香港大学发展教育。捐资颇多。1910一一1912年,他指资100万元叻币给港大,建学校本部。港大把大楼命名为“陆佑堂”,并在堂前竖陆佑铜像。该搂宇极富艺术特色,已被香港政府列为古迹。1915年,他又给港大50万港元的无息贷钦,为期21年,使。港大财源置于可靠基础上.增加活力和工作效能”。他还指助叻币5万元给港大设立基金会,以奖励优秀学生。1917年,港大专门派出副校长前往马来亚,给他颁发“名誉法律博士”学位,表彰他对港大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陆佑“富而好善”,为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慷慨解襄,使他博得了种种殊荣。1902年,他和夫人应邀参加英皇爱德华七世的加冕复。现在,在新、马等地很多古老的街名、都以“陆佑”命名。例如、新加坡有“陆佑街”、古隆坡有“陆佑律”、文冬有“陆佑大街”等,这些街道都是为纪念陆佑对公益事业的卓越贡献而命名的。在陆佑家乡鹤山县,乡土教材中也留有“海外富豪黄陆佑”之句.........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4-2006 09: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917年2月24日,陆佑逝世、终年73岁。他死后葬于古隆坡冷结路浩道登胶园内的陆家坟场,墓前立有铜像,穿博士服。

陆佑从一个长工、矿工、伙计到全马名人,从99元起家、到他去世时,成了拥有1000万英磅的巨富,这一奇迹的产生,固然有他的机遇,但也与他个人的艰苦奋斗、突出的致富才能分不开。

陆佑有儿女8人,男孙5人,女孙6人。哲嗣兰孙,均能克绍箕裘,其中长子汉秋(运超)在父亲生前衔命回国侍奉母亲,经营广州产业,可惜英年早逝。次子运倏于1914年在英国苏格兰文法书院毕业后,回马来亚继承父业,卒于1941年。季子运涛,富谋略,有。亚洲影业大王。之窖,1的4年6月死于台湾一次空难。孙陆容章是汉秋次子,毕业于广州岭南大学.祖父去世后,回香港定居,独立经营,历任香港鹤山同乡会会长。陆佑的子孙,继续以他的名义捐资社会公益事业。如近年来陆容章指钦为家乡鹤山县人民医院建造住院部.命名为“陆佑大楼”,为鹤山县雅瑶区中学捐建“陆佑堂”,使陆佑的名字广为流传。

本文参考材料:

①《鹤山县华侨志》

②《陆佑纪念书册》

③《华侨名人传》(温广益编)

④新加坡《新叨口报》。根的系列”(作者王振春)

⑤《南洋口报》:《陆休小史》(作者黄建顺)

⑥古隆坡义山会刊。

⑦《陆佑博士》(马来亚曹尧辉口述,刘鸿略、梅玉灿撰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4-2006 09: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陆佑路(Jalan Loke Yew)是许多居住在吉隆坡的居民们不会陌生的道路。这条道路全长约1.5公里,从位于语文出版局前的爱丁堡交通枢纽至贯穿蕉赖路,途径两个交通圈,也是多数蕉赖居民上下班、进出的必经之路。

吉隆坡的陆佑路,是在1940年前命名的。据悉,陆佑路原本包括如今的佑路,这条道路原名是福士路,后在兴建了路墩后,才一分为二;而分割后的路段则取名为佑路。根据居住在陆佑路附近的居民表示,较早前的陆佑路是一片芭地,在独立前方才建成,经过多方的修建之后,才形成这条贯穿吉隆坡市区和蕉赖的道路。

相信不少蕉赖居民们也知道陆佑路是吉隆坡一条交通非常繁忙的道路,除了上下班时间,塞车的情况非常严重之外,就连平时或假日,也可看到此道路的车辆繁多。因此,陆佑路是许多驾驶者视为“意外黑区”。

在这条道路上,除了可达蕉赖、加影区等之外,在陆佑大道下的两个交通圈都分别可到新街场、安邦、敦拉萨区等等。此外,陆佑路同时也贯穿辛炳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6-4-2006 10: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提到陆佑,也该提一提一个跟他有关的人物--陈秀连(Chan Sow Lin)

陈秀连,字玉池,于1845年出生于广东番禺一个贫农家庭。1861年,当时只有16岁的他离开故乡到马来西亚太平拉律当矿工。由于为人勤勉,很快就升为矿场总训。随后,陈秀连累积了一笔资金后自行觅地采矿。

后来,陈秀连在拉律结识陆佑,两人成为莫逆之交。当陆佑到吉隆坡发展时,陈秀连也随他南下。陈秀连首先在沙登开设隆兴锡矿公司,但是因为锡产不理想而停业。后来在陆佑的协助下,他另外开设万发锡矿公司,事业由此扶摇直上。


设美利铁厂
除了开采锡矿,有远见的陈秀连也在安邦创设了第一间属于华侨的铁工厂--美利铁厂,生产适合本地锡矿所用的机件产品,并承接雪州及他州各地矿场所订的机件和建筑所用的工具。

美利铁厂的创立,促进了吉隆坡的经济发展,而且他也是第一位从中国引进铁厂技术的华裔资本家。陈秀连从广州聘请熟练技工到马服务,同时也让他们训练本地工人。在当时,乃是工业领域的创举。美利铁厂的成功,启发了其他华裔纷纷设立铁厂和机器厂,为华裔开拓一个新的生意门路。

英国殖民地政府为了表扬陈秀连的丰功伟绩,特把新街场一带辟为机器工业区,也把该区的主要大路定名为“陈秀连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4-2006 10: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来西亚陈氏书院
在吉隆坡的热闹地段,车水马龙的公路旁,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伫立於市井的喧闹之中。它,就是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陈氏书院。陈氏书院是一座中国南方宫殿式建筑。左旁观音寺,并与中华大会堂遥遥相对。为吉隆坡的市容增添不少特色。陈氏书院仿照中国的陈氏书院,是吉隆坡市内少有的中国南方宫殿式建筑.
1894年的时候,广东的陈氏书院成立并举行开幕仪式。当时陈秀连到广州去参加陈氏书院的成立典礼。广州陈氏书院当时叫着陈家祠,建筑的宏伟?建设?各种雕刻都让这个陈秀连感到非常的赞叹。他有一个愿望:希望在吉隆坡也能够建立一个同样的建筑物。他回来以后就跟许多的宗亲们讨论这个问题。刚好这个时候英国政府在茨厂街头有7间店屋的土地下标?当时陈秀连公个人就以5百元标到这块地,标下这块地后,跟同乡讨论了,就开始计划?建立。当时就到广州去请一些工匠来建筑,我们的许多的砖?瓦?瓷雕?陶雕都是从广州运来的,还有石柱子据说是由马六甲运来的,请中国的雕工师傅来这边雕刻。整个陈氏书院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那麽这个陈氏书院在建筑一半时,刚好是经济风暴,影响了陈秀连,他的生意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整个工程整个都差不多停顿了。那时,有一位叫着陈再田的人,有一年在祭拜总坟时发了一个愿:能开采到这个锡米仓,(所谓锡米仓就是很多锡米集中在一起的地方),我就把我所赚到的钱投到陈氏书院的建筑上 。这个陈氏书院的建筑工程从头到尾差不多整10年。就是说建到一半时,刚好是经济风暴,整个工程停顿下来,接着就是陈再田公在开采锡米赚了很多钱,就投到陈氏书院的建筑,所以整个工程差不多前后10年才完成。
陈氏书院这个名称是跟广州的陈氏书院有关系。广州陈氏书院当时原来叫着陈家祠,现在也叫陈家祠,为什麽后来使用陈氏书院,是因为当时满清末年的时候有一个革命党’国民党’,那时,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门会’,就是要推翻满清,他们很多的这些组织都附(属)在宗教的组织?甚至於一些宗祠,家庙的组织里面。所以这样的情况,满清政府就不让用祠堂这个名字。陈家祠当时就不被准许用,他们在开始建筑的时候就改用书院的形式,叫着陈氏书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4-2006 02: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我们的政府要抹煞掉我们华人的伟人。。。。
为什么要种族歧视???
为什么大家不能和平共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4-2006 04: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叶观盛 (Yap Kwan Seng)
叶观盛祖籍广东赤溪,1846-1901。他是继叶志英之后最后一位雪兰莪华人甲必丹(1889-1901)。他的起家和奋斗史皆充满传奇。

叶观盛出身农家,在18岁毅然离开家乡,南来马来亚谋生。初到马来亚,他在芙蓉的一个锡矿场工作,省吃俭用,并认识了叶亚来和叶亚石,得到后者的赏识和提拔。1870年,追随叶亚石到内战中的雪兰莪协助叶亚来。内战在1873年结束,叶亚来等人花了7年光阴重建吉隆坡。

叶观盛的经济活动、政治地位与社会建树,三者相得益彰,相互扩大。身为矿家的叶观盛的矿场在1889年时雇佣7千人,锡产已凌驾当时叶亚来的矿场,俨然是雪州境内最大矿主之一。1881年至82年,由于许多矿工染病待医,他便设立了“配善堂”,是吉隆坡最早的慈善机构之一,后改名为“同善医院”。

1892年至94年间,叶观盛以“甲必丹”名义承包烟酒码,股额1百万元。后来,他又开设了赌馆和当店。1890年,雪兰莪政府成立“劳工站”(Coolie Depot)五人委员会,登记和安置“新客”,为这些新移民安排工作和生活,叶观盛被委任为委员会的主席。

1900年,叶观盛捐出一万元予印度灾荒的难民,和英属马来半岛其他侨领一起做出本地华社其中一次国际性善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7-4-2024 02:54 AM , Processed in 0.08639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