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丁侵乌铸下「最大错误」 《富比世》:唤醒沉睡中的猛兽
「普丁入侵乌克兰正在沦为一场史诗级的惨败」,美国安全智库「莱辛顿机构」(Lexington Institute)CEO汤普森(Loren Thompson)表示,俄军在乌克兰屡屡发生强攻不下的新闻,暴露俄军外强中干的现实,也促进美国和欧洲的团结与警觉,但更令人担心的是,普丁此举反倒帮助潜伏已久的德国清除前方阻碍,让德国有了再次回到欧洲中心军事强权的机会。
▲俄罗斯总统普丁入侵乌克兰,看在部分专家眼里反而让德国军事壮大。(图/路透社)
汤普森在《富比世》(Forbes)发表文章,《普丁入侵乌克兰铸下的最大错误:为德国重新武装注入动力》。他表示在拜登政府富有技巧的活用各种外交管道之下,并与北约(NATO)共享情报促进对俄警觉,让俄罗斯的经济和国际地位出现「大幅衰退」。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战果也证实,尽管俄军现代化一度让西方国家刮目相看,但整体实力实际上远逊于外表。俄乌战争牵扯欧洲历史,汤普森指出事实上普丁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唤醒德国这头沉睡的巨兽,为德国重回其欧洲中心的传统地位清除了障碍,让德国有机会一路重返主宰欧洲军事强权的位置。
普丁下令对乌克兰展开「特别军事行动」后,北约警觉普丁入侵野心,德国更宣布未来几年内将大幅增加军费开支,并「立即释放」1000亿欧元的资金,为装备不足的军队进行军备更新。
汤普森指出,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不论战术或战略层面都远胜于邻国,甚至两次大战都差点战胜,而且回顾历史,尽管两次战后德国都被解除武装,但总有办法将军队重建成为世界一流的军事力量。
▲德国总理萧兹在俄军侵乌后,宣布立即释放1000亿欧元投入军费。(图/路透)
俄罗斯前身苏联在二战期间遭到希特勒统治的纳粹德国入侵,之后苏联和俄罗斯都认为在西方与俄国之间有必要建立起缓冲国家和地区,而纳粹恶名也让战后的德国尽力避免再出现任何军事崛起的迹象,包括不配备长程攻击的武器或其他攻击性军备,而是纯粹的防御性武器。
不过事实上冷战期间,西德曾经又凝聚了一批将近50万军力的部队,且拥有超过4000辆主力战车,当时作为苏联和西方的前线,西德为了防止红色势力进犯,尽管距离二战不过数十年,却也曾武装了当时被视为是全球最具打击力量之一的军队。冷战结束后,德国才陆续裁军到三军总员仅约18.4万人,主力战车减少到300辆以下,军事支出的GDP占比也从3%降至1%。
尽管在过去多名总理任内,德国一直试图在东西方之间找到一个适当位置落脚,俄罗斯入侵乌克兰3天后,德国总理萧兹(Olaf Scholz)一扫德国过去数十年的反军事态度,宣布未来国防预算将提升至至少GDP的2%,直接把计画提前10年。
普丁宣称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是因为西方长期忽略俄国边境安全和国安利益,加上乌克兰境内被新纳粹力量占据,才发起拯救当地俄裔人口的行动。然而汤普森表示普丁这步失算将会让俄国的未来更加险峻,即便莫斯科当局最终拿下乌克兰并建立魁儡政权,「它的安全也会削弱,俄国最恐惧的区域力量正在复苏。」
普丁才是全球首富? 专家惊揭他「身价之谜」资产恐达6兆
▲一些专家认为,俄国总统普丁是世上最有钱的人之一。(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美国商业杂志《财星》(Fortune)报导,尽管估算数据非常稀少,但多位金融专家指出,普丁可能是世上最有钱的人之一,总资产甚至可能高达2000亿美元(约为马币8500亿元),比全球首富马斯克还要富有。
克里姆林宫官方声明,普丁年收入为14万美元,名下拥有3辆汽车、一辆拖车以及2间分别为22坪和50坪的公寓。但据机密档案巴拿马文件及潘朵拉文件,普丁亲信大多拥有上亿美元财富,由此可知,他本人的资产肯定比克里姆林宫宣称的更多。
俄国异议人士、政治分析师贝尔科夫斯基(Stanislav Belkovsky)于2012年估算,普丁握有全球最大天然气开采企业Gazprom、石油天然气公司Surgutneftegas的股份,个人净资产达到700亿美元。瑞典经济学家、华府智库「大西洋理事会」高级研究员艾斯仑德(Anders Aslund)研判,普丁资产约在1000亿至1500亿美元之间。
▲普丁的实际财富一直是个谜。(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知名金融家、经济学家和人权倡议者布劳德(Bill Browder)2017年向美国国会表示,他认为普丁是「世上最富有的人之一」,总资产达到2000亿美元。如果属实,他将比亚马逊创办人贝佐斯(Jeff Bezos)、微软创办人比尔盖兹(Bill Gates)甚至马斯克更富有。
尽管俄罗斯、莫斯科官员及亲政府人士纷纷遭受国际制裁,普丁目前却未受到任何个人制裁。《纽约时报》指出,一些欧洲国家希望个人制裁排除普丁及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Sergey Lavrov),保留外交解决方案的可能性。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先前也表示,针对普丁的个人制裁具有「政治破坏性」,严重程度近似于切断外交关系。
图文摘自 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