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小蓝鲸

中国军备资料收集/讨论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4-1-2006 03: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战鹰之歼轰-7“飞豹”





歼轰-7“飞豹”,对外名称FBC-1,是由我国于80年代开始自行设计研制的中型战斗轰炸机。1999年10月1日,六架“飞豹”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国庆阅兵。

  歼轰-7飞机采用常规布局。采用中等展弦比后掠式上单翼,外翼带气动扭转,翼根带填角。斜定  
轴全动中下平尾,大后掠单垂尾,单腹鳍。两侧进气,蜂腰形机身,两台MK202涡轮风扇发动机并排于后机身内,可提供1万公斤的推力,三点式机身起落架,前起落架为后撑杆形式,主起落架为小轮距“外八字”摇臂式。

  歼轰-7飞机长22.325米,翼展12.705米,停机高度6.575米,飞机最大起飞重量28 475千克,最大外挂重量6500千克,最大M数1.70,最大使用表速1210千米/小时,转场航程3650~4000千米。歼轰-7的作战半径1650千米,是中国现役轰-5型飞机的两倍。



  在飞行控制、火控和武器系统方面,603所正确处理了对空攻击、自卫与对地、海攻击的关系,以对地、海攻击为主;高空特性与低空特性的关系,以低空突防为主。并解决了一系列的重大技术关键,使歼轰-7飞机的综合作战能力大大提高。最终定型的歼轰-7,对比以往的空军作战飞机,具有以下优点:

  作战半径大。作战半径可达1650千米。

  攻击威力强。前机身右下侧处装有一门23-3型23mm双管炮,备弹200发。全机载弹量5000千克,具有装备大重量、大口径武器的能力。可挂能以多种姿态发射的空空导弹。

  歼轰-7主要作战使命是执行对地、海攻击任务,具有一定的歼击护航能力。该机可用于攻击敌战役纵深目标;攻击交通枢纽、前沿重要海、空军基地、滩头阵地、兵力集结点等战场目标;孤立战场、支持、支援地面和海上作战,以及执行远程截击对敌大中型水面舰艇等攻击任务。

  歼轰-7最重要的武器是C-801K/803反舰导弹,最多可带4枚。右图为两枚C-801导弹,颜色不同可能代表其型号不同。两个翼尖挂架可挂霹雳-5近距空空导弹。歼轰-7也是解放军中少有的带有翼尖挂架的飞机。下图为齐射霹雳-5导弹。

  中低空飞行特性好。603所在国内首创性的采用了线传飞行控制系统,尽管是模拟式线传,但仍具重大意义。歼轰-7设计中,还针对中低空飞行的结构抗疲劳设计和乘员乘座品质进行了专门设计,使飞机具有良好的中低空飞行安全性。

  具有较先进的武器火控系统,首次在国产作战飞机上采用数据总线为核心的作战系统。主要由多功能雷达、空舰导弹火控、平显、大气数据系统、机载计算机系统总线、惯性/GPS导航系统和控制增稳飞控系统组成。可以多种攻击方式对地、海攻击。据悉,“飞豹”雷达搜索范围为150千米,射控雷达范围为100千米。该机采用了先进的机载设备和成品,采用最新的设计规范,在国内最早使用了数据总线与数字技术进行各系统的综合。计算机系统包括六台数字计算机,以HB6096(ARINC429)规范串行数据传输。总线采用广播通信方式,4个发送器,每个配置一条总线。4个发送器分别为大气数据计算机、惯导/GPS组合计算机、导弹火控系统、平显火控系统计算机服务。

  歼轰-7采用惯性和全球定位组合导航系统,导航定位精度高,利于飞机在海上和陆上作战。飞机配备了短波电台和起短波电台,保证了各种条件下通讯的需要。由全向告警装置和有无源干扰装置构成的电子对抗系统、使飞机的自卫能力和生存能力大大增强。自动飞行控制系统和火控系统交联,提高了飞机的攻击精度,多功能的雷达和平显的使用,为飞行员提供了良好的作战手段。宽敞、明亮、舒适的座舱有利于作战效能的发挥。可靠性增长和多次维修性的改进,使飞机具有良好的固有可靠性、维修性。完整、高效的综合保障系统、能有效地保证飞机完成作战和训练任务。

  歼轰-7装备了海军航空兵,并已完成评估和定型工作,后续量产型仍按照原计划稳定进行中,但产量不会太多。总的来说,歼轰-7是我国完全自行设计研制的机型中非常成功的一例,而且是真正的“自行设计研制”而不是仿制。在研制过程中,歼轰-7大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机载设备,设计与工艺结合,保证了继承性。采用系统工程的管理办法,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确保了科研目标和战术技术指标的实现,并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例如:歼轰-7飞机是我国第一个完全自行设计的歼击轰炸机;是第一个自觉进行可靠性和维修性补充设计的机种;是第一个地面试验、试飞规模最大、过程最全、试飞架次最多的机种;是我国第一次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管理系统研制全过程的机种。

  歼轰-7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改进,是航空部607所的JL-10A“神鹰”脉冲多普勒雷达。海军计划将JL-10A用于歼轰-7,取代原有的单脉冲雷达。“神鹰”雷达是一种真正的脉冲多普勒平板缝隙天线雷达,其对地工作模式相当好,波束扫描可获得地面成像。一共有中程拦截、近距格斗、对地/海攻击、辅助导航等11种工作模式,具有边搜索边跟踪模式和多目标攻击能力。上视和下视搜索距离分别为80和54千米,上视和下视跟踪距离分别为40和32千米。工作波段是X波段。该雷达的重点在于以毛士艺主持的“机载多普勒锐化处理器的研制”项目。

  1995年,“神鹰”工程的原型雷达上通过试飞成功,获得了我国第一幅机载实时的DBS图像。在试飞中,实时的将雷达探测到的地面信号转换成图像,2秒内即可输出在屏幕。2001年3月,机载多普勒锐化比例提到了32:1,分辨率大大提高。试飞员能清晰看到三门峡大桥、山沟、岩层等。此后,该雷达性能不断提高,据称至2004年607所正在为该雷达增加合成孔径成像功能。但海军已对607所的这一真正的脉冲多普勒雷达表现了极大兴趣,非常重视。这一雷达对迫切需要对地精确探测制导火控手段的空军也有较大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4-1-2006 03: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歼轰-7A

歼轰-7A



总的来说,歼轰-7性能表现只能满足海航部队的燃眉之急,无法满足海航全部战术和未来战场环境的需求。空军也迫切希望实现当年装备“轰-7”的梦想,拥有自行研制的优秀空地攻击平台。603所在广征意见后已于1995年著手进行改良型的设计工作。海军也对此给予了极大的重视  
和支持,因为这关系到海军在21世纪初是否能够拥有真正的精确对地攻击能力,以及更加强大有效的反舰能力。在台海局势不稳的今天,“飞豹”的改进更显其重要意义。

  A型主要作战目的集中为精确对地打击能力和打击大型舰艇的能力。A型的重点是自主研制“综合航电火控系统”,将飞行控制系统和火控系统互联综合,这在国内是首创,空军对此也深感兴趣。A型改进的航电火控系统,尤其是前后舱的综合显控技术是国内最复杂、技术难度最大的系统,大量采用有源液晶显示器,具备了“玻璃化座舱”的特点。这也是我国第一个采用商用显控系统的军用作战飞机型号。

  在发动机方面,涡扇-9的全面国产化将继续推进,2001年前后该项工作获得重大突破。但至2004年上半年,国产化工作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尚无法全面铺开大量装备,对“飞豹”A进入部队形成战斗力产生了严重影响。

  在机体结构、气动外形方面也作了改进。采用了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具体负责的全复合材料平尾,简化了平尾的工艺难度和成本,减重及强度和寿命性提高一倍;该所还负责了歼轰-7A的钛合金超塑成型双腹鳍,使得飞机的稳定性和载荷分布得到了合理调整。这也代表着我国钛合金设计制造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对平尾翼尖配重形式进行优化,改善平尾的颤振特性;提高了其承载能力和颤振临界速度,减低振动效应,原来减重20%的目标提高到24%。改用整体圆弧风档。垂尾前缘改用芳纶复合材料。经过共计35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改进之后,A型空重减少4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增加10%,航程增加。提高了可靠性和维护性。局部涂敷隐身涂料。为配合上述改进,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研制出国内最大的全机低速颤振模型;自主开发了应力分析求解、有限元整体求解等。






改进将使A型具有使用多种国产和俄罗斯先进精确制导武器的能力。按国内近年航空武器发展的情况,歼轰-7A的武器装备推测如下:保留23-3 23mm双管机炮。歼轰-7A至少拥有10个外挂点,除了能使用C-801/803反舰导弹外,还可使用引进生产的Kh-31A(AS-17)超音速反舰导弹,Kh-31P超音速反辐射导弹。有可能采用国产巡航导弹,据称国产巡航导弹已于1990年代初进入工程研制阶段,预计可在近年可部署服役。航空报于2004年已证实“飞豹”A可投掷精确制导炸弹。

  其他可用的对地攻击武器,还包括现役和研制中的国产与进口航弹、火箭弹等。歼轰-7A可使用的外挂吊舱包括:由607所研制的蓝天全天候低空导航吊舱,以及613所研制的前视红外(FLIR)/激光瞄准组合夹舱等。国内可能也在研制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和联合距外武器(JSOW)之类的多功能空射武器,这些武器在由014中心等单位研究开发。

  2004年初,海空军在西安进行了两架歼轰-7新改型接收仪式。图中可见歼轰-7A若干外观特点,整体风挡,无翼刀等等。挂载四枚使用涡喷发动机的YJ-83导弹。但涂装应当不是标准涂装。应该指出的是,这一时刻的“飞豹”A绝对不止两架,但总数量却受制于涡扇-9的数量。



更重大的歼轰-7改型也在研制中,总的来说,这一改型实际上是一种全新设计,只不过有部分机体还和歼轰-7相同。据传此型号被称为歼轰-7B,也有传说实际就是歼轰-8。一个更虚幻的说法是歼轰-7B将采用并列双座双垂尾布局,结合当初空军希望要一种并列双座战斗轰炸机的想法,有一定道理。外形的改动工作量很大,说明研制单位对其的作战对象、环境有了全新的想法。飞行控制系统将彻底大改,取消配重、翼刀等落后的控制手段。B型采用火控、电子设备将进一步改进,涡扇-9届时将全面国产化。另外,将采用更深入的隐身技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1-2006 02: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二代主战坦克新锐:ZTZ88式揭秘(组图)


联合演习中的国产88B型主战坦克部队

在ZTZ80式主战坦克的研制过程中,为进一步提升该坦克的战术技术性能,特别是火力打击能力,1986年5月,中国政府决定同步发展改进型坦克,并将该车定为1989年国庆40周年阅兵受阅新装备,并暂命名为80一I式主战坦克。研制单位仅用1年多的时间。就顺利完成了改进型坦克的研制工作,1988年2月,该型坦克被正式批准设计定型,命名为ZTZ88式主战坦克。尔后,88式主战坦克正式装备装甲机械化部队,成为我国陆军第一款正式装备部队的第二代主战坦克。使我军铁甲雄师又添新锐。1999年10月1日,北京军区某装甲部队的官兵驾驶着88系列主战坦克组成战车第一方队,以威武的阵势、整齐的阵容率先通过天安门广场,向世人展示了我国坦克研发的新成果和威武之师的风采。

新出厂的国产88B型主战坦克车队

一、似曾相识又不同细微之处显变化

  ZTZ88式主战坦克(以下简称88主战坦克),从外形上看与80式主战坦克基本相同,车体呈流线型,外形低矮,整车显得干净利落,线条流畅。尽管如此,细心的读者还是发现了88主战坦克在外观上与80坦克的区别。一是炮塔防盾上的激光测距仪主机不见了。原来,该车采用了新型的测瞄合一瞄准镜,激光测距主机与瞄准镜合为一体,自然就不需要外挂主机了。二是天线较之80坦克短和粗了一些。原来,88主战坦克安装的是国产新型电台,该电台用的是较粗的2.85米中馈天线,而80坦克安装的仍然是老式的A一220A电台,其天线是又细又长的4米鞭状天线。看来读者真是明察秋毫,从这两个细微的特征上就把这对“姊妹”给区别出来了。当然,88主战坦克的变化还不止这些。由于该车采用了不少新技术和新部件,使该车不仅在火力、三防能力、通信等方面的性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其车内的布置也发生了不少变化。

  首先,为了解决新增的集体“三防”系统的增压风机和滤毒罐的安装问题,战斗室做了局部调整:去掉中组柴油箱,重新设计了中组弹架,并将弹架左移。为保证战斗室“三防”超压值达到要求,所有通过发动机隔板的拉杆、导线和管路均采用了密封结构。中组弹架

  重新设计后装弹17发,减少了l发,因此,炮塔尾舱恢复装载5发炮弹。炮弹基数由44发增加为48发。考虑到炮塔两侧要喷涂军徽,为此,将烟幕弹发射装置后移。炮控系统中的电机扩大机、配电盒、二合一晶体管放大器等部件也移到火炮摇架下面。

  其次,用从国外引进的“三七”火控系统(扰动式简易火控系统)替换原80坦克使用的光点注入式火控系统。该火控系统采用三合一(潜望式观瞄、激光测距、微光夜视)炮长瞄准镜和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各种传感器。同时,该坦克保留了原80坦克的瞄准镜作为辅助瞄准镜(笔者认为保留这个部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个亮点,它可保证在战斗中一旦三合一镜损坏,炮长仍可使用普通瞄准镜进行简易射击,大大提高了火控系统的可靠性)。为适应新安装的双向复合稳定器,弹道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均做了相应调整,瞄准镜与火炮轴线的同步方式也改为电同步(传统扰动式火控系统中瞄准镜与火炮的同步方式为四连杆机构机械同步),大大提高了瞄准镜

  与火炮同步的精度。该火控系统具有较完善的自检能力,能及时显示系统出现的故障。

  第三,将原80坦克的一代微光像增强型夜视装置,改为二代微光像增强型夜视装置,进一步提高了坦克的夜战能力。

  第四,战斗室采用了85式自动灭火抑爆系统,能在10毫秒内自动探测到侵入车内的高能射流并输出信号,在60毫秒内实现抑爆,有效地防止高能射流引起的二次效应对车内乘员伤害和对设备的损坏。

  第五,增装了增压风机和滤毒罐,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超压集体“三防”系统,“三防”能力上了一个台阶。

  第六,改用性能先进的CWT一167B型坦克电台和cYY一168型车内通话器。

  从上述变化中不难看出,88主战坦克的火控系统、“三防”系统和通信系统已是“焕然一新”,当然其他改进也是可圈可点的。

北剑军演中飞驰的中国陆军88B型主战坦克

二、青出于蓝胜于蓝后来居上勇赶超

  经过本刊国产兵器栏目连篇累牍的介绍,广大军事发烧友们对国产坦克的特点都能如数家珍了。面对欣赏水平越来越高的读者,这款坦克又有哪些特点能使读者眼前一亮,又有哪些亮点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呢?两位笔者面面相觑,真有点江郎才尽的感觉。无奈之余,抱来一大摞资料“淘金”,想来它个“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原来她在灯火阑珊处”。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天下来笔者还真找到了不少感觉。下面就把笔者淘来的“金”奉献给大家。

  首先,它是国产坦克中第一款被正式称为“主战坦克”的第二代装甲装备。关于坦克的分类问题,这里需要交代一下。军事发烧友们都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的一段时间里,大部分坦克是按照战斗全重来分类的。按当时的标准,战斗全重在20吨以下称为轻型坦

  克,20~40吨的称为中型坦克,40吨以上称为重型坦克。轻型坦克中典型的车辆有我国的62式轻型坦克、63式水陆坦克(也属轻型),美国的M41、“谢里登”、前苏联的PT-76轻型(水陆)坦

  克等。轻型坦克由于重量轻、机动速度快,在战斗中通常用于遂行侦察等机动性很强的作战任务。法国人形象地称轻型坦克为“骑兵坦克”。中型坦克的典型车辆有我国的59、69、79坦克等,美国的M48、苏联的T一34、T-54/55坦克等。中型坦克火力强,防护能力明显高于轻型坦克,机动速度也比较快,在战斗中通常主要用于实施突击。重型坦克的典型车辆有前苏联的IS一2重型坦克(46吨)、二战中德国的“虎”式重型坦克(I型56吨、Ⅱ型69.71tOg)等。重型坦克体形庞大、机动速度较慢,但火力很强,装甲很厚,通常用于决战。在三类坦克中,由于中型坦克兼顾了火力、机动和防护三大性能,因此,不仅数量最多,而且使用也最为广泛,在二

  战中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实际上成为坦克中的“主战”装备。随着重型坦克的消亡,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坦克的分类标准发生了变化,坦克不再单纯按战斗全重来分类,而是主要按作战功能分类,如“主战坦克”(英文名称为Main Battle Tank,简称MBT)、“轻型坦克”、“水陆坦克”等,同时,战后研制的第二代坦克(美国的M60、苏联的T一62坦克等)被称为“主战坦克”。

  我国也采用了世界通行的坦克分类方法,将我国研制的第二代坦克正式称为“主战坦克”,同时,保留第一代坦克原有的分类标准和称谓(59、69、79坦克等第一代坦克仍称为中型坦克)。由于88主战坦克(含80坦克)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坦克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白行研制的新一代坦克,因此,它捷足先登“主战坦克”之榜。与59、69、79中型坦克相比,88主战坦克在战术技术性能方面有了较大的创新和发展,是名副其实的主战坦克。与外军坦克比较,在火力、火控方面与日本的74式主战坦克相当,而在防护性能方面则优于74式坦克;在三大性能方面优于美国的M60坦克;在防护上优于原苏联的T一64坦克,而在机动性方面则与T-64相当。

  第二,它是最先取消航向机枪的国产坦克之一。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看出来了,88主战坦克的主要辅助武器(不含乘员轻武器)中,只有l挺并列机枪、1挺高射机枪,而59、69和79坦克的主要辅助武器,还多l挺航向机枪。所谓航向机枪,就是安装在驾驶室、由驾驶员操纵进行射击的机枪,也称为前机枪。59坦克的航向机枪安装在驾驶员的右侧,战斗中,驾驶员通过操纵车辆进行概略瞄准,同时,按右操纵杆上部的按钮进行射击。笔者在部队时,参加过不少并列机枪的射击训练,就是没体验过打航向机枪的滋味,于是,笔者就问一些打过航向机枪的老驾驶员,想找点打航向机枪的感觉。老兵说,打靶时,在坦克前方百把米的地方插上人形靶,坦克通过射击线后,驾驶员通过潜望镜观察目标,并拉操纵杆使坦克大略对准目标,然后打出一个点射,如果没有命中目标,拉操纵杆修正方向再打。老兵还风趣地说,打航向机枪挺有意思,坦克像扭秧歌一样左拧右摆的,子弹也乱飞一气,靶子上就是不见窟窿。笔者也曾试着操了操T一34坦克的航向机枪,与59坦克航向机枪不同的是,T一34坦克的航向机枪是由副驾驶(兼无线电员)操纵的,而且航向机枪是固定在摇架上的,打起来可以像普通机枪一样进行瞄准射击。给笔者的感觉是,T-34坦克的航向机枪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航向机枪,它可以在坦克前进方向上进行相对精确的瞄准和射击,消灭近距离的步兵等目标。由此可见,59坦克的航向机枪,存在操纵不便、命中概率低等诸多问题。有人风趣地说,打59坦克航向机枪,就是挑着水桶打人——“主要靠抡(扫)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1-2006 02: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进行高原性能测试的88式主战坦克


  说到底,航向机枪是坦克驾驶员“刺刀见红”的产物。在近战的情况下,驾驶员驾驶铁骑以履带碾压、车体撞击以及航向机枪射击等手段消灭近距离的目标(如1939年侵华日军与苏、蒙军在中蒙边境诺门坎地区爆发的大规模武装冲突中,就有众多日军死于苏军坦克的履带下)。随着坦克交战距离的不断扩大和步坦协同作战水平的不断提高,航向机枪的作用越来越小。基于这种考虑,88主战坦克率先取消了航向机枪。可能有读者会问,没有航向机枪了,坦

  克周围突然出现敌方步兵怎么办?不用担心,坦克能对付——首选用并列机枪“点名”;再近了乘员可以拿冲锋枪“招待”他;如果上了车,就趁其不备,迅速从车内投出手雷给他“接风”;实在不行,坦克炮装上榴弹,炮口打到最低位置来它一炮,靠火炮的巨响和炮弹在极

  近处爆炸消灭敌人。最后的办法就是像电影《英雄儿女》里的王成一样,用电台召唤“向我开炮”(千万别开“炮”,让友邻车用并列机枪消灭敌人足矣)。由此也证明,步坦协同作战是多么的重要,否则坦克就可能“虎落平阳任犬欺”了。

  第三,它最先与复合装甲“亲密接触”。88主战坦克的车体首上装甲披挂了复合装甲,成为国产坦克中率先采用新型防护装甲的坦克。说起复合装甲,可能大家并不陌生。复合装甲是由英国人乔巴姆发明的,所以也称“乔巴姆”装甲。复合装甲,顾名思义就是由两种以上不同材料组合而成的,能有效抵抗破甲弹和穿甲弹攻击的新型装甲。复合装甲一般由高强度装甲钢、钢板铝合金、尼龙网状纤维和陶瓷材料等组成。复合装甲的大致结构是这样的:外层为较厚的钢板,夹层由像瓦片一样搭接排列的陶瓷元件构成,陶瓷元件镶在铝合金和塑料壳内,内层为适当厚度的钢板。其防护机理是:当破甲弹击中装甲时,高能金属射流可能穿透外层钢板,而陶瓷层可使金属射流偏转或分散,还可吸收震动波;另外,由于陶瓷的刚性大,不易变形,加之陶瓷层的合理排列,减少了中弹后过早破碎,因此大大减少了金属射流的威力。在等重量

  装甲条件下,复合装甲对破甲弹的抗弹能力较均质装甲提高2~3倍,但对动能弹尚不到2倍。苏联的T一72坦克车体首上装甲就是复合装甲。它是一种致密阵列型复合装甲,其外层是厚装甲,夹层为玻璃钢,内层是薄装甲,最里面有一层衬层,各层之间紧密排列,没有间隔。美国的MlAl坦克,英、法、德装备的第三代主战坦克也都采用了复合装甲。这些复合装甲属间隔阵列复合装甲,夹层和前后钢板之间有间隔。如美M1Al坦克车体前装甲和炮塔都是复合装甲,外层是薄装甲,夹层为尼龙、陶瓷、钛合金混合层,内层是厚装甲。有趣的是,西方国家的复合装甲,外层是薄钢板,主装甲在内层,而前苏联的复合装甲与西方正相反,主装甲在外,内层是薄装甲,两者各有千秋。

  由于复合装甲是坦克防护技术的一次革命,因此,备受各国推崇,第二代主战坦克相继采用了复合装甲。据有关专家介绍,各国的复合装甲所采用的材料都是高度保密的,目的是防止别国找出对付的办法。为提高我国坦克的防护水平,复合装甲技术出现后我国也及时开始独立自主研发复合装甲,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因此,88主战坦克成为第一个“受益者”。可别小看了这块复合装甲,它对提高坦克防护性能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有资料显示,车体前部的被弹概率达21%以上,仅次于炮塔(45%)]另外,它还标志着我国坦克的防护技术进入了复合装甲时代。

  第四,它与80坦克同时“出生”。巧合的是,88主战坦克与它的“姊妹”车80坦克同时定型。据笔者所知,这在我国坦克发展史上还是前所未有的(可能到目前为止这项“吉尼斯”记录仍未被打破)。这一奇迹的创造,要归功于承担研制任务的广大科技人员和工人师傅。

  他们干1978年开始研制80坦克(原为69式中型坦克改进型)后,很快就研制出12辆样车,并累计进行了总行驶里程达10万千米的严格试验。由于88主战坦克的底盘与80坦克基本相同,因此,科研人员在80坦克研制和试验中所表现出来的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为88主战坦克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进一步提高国产二代主战坦克的火力打击能力,在80研制过程中,领导机关于1986年5月决定同步研制80坦克的改进型80—1式坦克。1986年7月,召开了80一l式坦克方案审定会,确定了80—1式坦克的设计方案。随后开始了部件和整车的设计工作。由于安装“三七”火控系统及在战斗室增装自动灭火抑爆装置等部件引起炮塔内部布置变动,为了保证研制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厂家先加工了一台80式坦克炮塔体,作为总体布置的模型和试验样车的正式炮塔,并按“三七”火控系统和观瞄装置外形图制作了一套木质模型在炮塔体内试装,进行炮塔内总体布置合理性验证。在此基础上,厂家很快完成样车装配。为缩短试验时间,1987年7月,正式组成80-1式坦克试车队,开始对样车进行鉴定试验。试验项目主要包括:“三七”火控及炮控系统的装车试验及夜视试验;国产新型电台通信试验和烟幕弹发射装置试验;“三防”系统试验和灭火抑爆装置试验;l000千米行驶试验和730马力发动机排气温度自控装置试验等。到1987年9月,样车通过了l500千米的鉴定试验。1988年2月,80坦克和80一l坦克设计定型,并分别命名为ZTZ80式主战坦克~NZTZ88式主战坦克。

  尽管88主战坦克与80坦克同时“出生”,但它的性能却上了一个台阶——火控系统明显优于80坦克,“三防”系统由80坦克的门窗自动关闭加个人防护型,改为带核生化报警、门窗自动关闭、增压风机和滤毒装置一体化的超压集体“三防”系统,“三防”能力实现质的飞跃;通信系统将原型车采用的十分陈旧的A一220A电台(电子管机),改为采用集成电路和运用频率合成技术的国产新型电台(CwT—167B型)。另外,80坦克的灭火抑爆系统仅能实现一次抑爆和两次灭火,88主战坦克安装的85式灭火抑爆系统,能实现二次抑爆,四次灭火。

  与80坦克一样,88主战坦克成为首批安装国产新型坦克潜渡装置的坦克,潜渡距离和乘员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高。88主战坦克的炮弹基数达到创纪录的48发(80坦克为44发、59坦克34发),为国产坦克炮弹基数之最,提高了坦克的持续作战能力。88主战坦克还率先成为可安装挂胶履带的装甲车辆。可以说,该车亮点频现,不胜枚举。通过以上介绍,相信大家经过这番“淘金”,一定会为我国坦克科学家们的创新精神喝彩吧!。★孔凡清将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3-2006 03: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器纵横:中国外销型自动推进牵引榴弹炮[组图]


中国推出的外销型155毫米自动推进牵引榴弹炮开火

源起于1986年,中国公开了WA021 155毫米/45倍径牵引式榴弹炮,该炮带有1具APU辅助动力单元,不过该型APU火炮似乎只停留在试验阶段,也未闻解放军配备过。2001年北方工业公司再度推出的155毫米自动推进牵引榴弹炮系统(APGH。Auto—Propulsion Gun Howitzer),就成熟多了。该系统拥有整合及反炮战斗能力,虽然机动性及防护不及PLZ-45,但价格与维护成本亦较低,是理想的替代选择。  

  APGH基本上仍属WA021 155毫米火炮系统(PLL一01),拥有45倍径电渣重融自紧炮管,使用寿限达1000发,射击ERFB—BB/HE时(M11装药)射程可达39公里,射击ERFB—BB/RA火箭助推增程弹时更可达50公里;另有ERFB/HE榴弹、ERFB/WP白磷弹、ERFB/Illuminating照明、ERFB/Smoke烟幕弹与ERFB—BB/Cargo子母弹共7种弹药,搭配7种抛射药夹和3种引信组合,使杀伤力及射程分布均极具弹性。

  APGH采用的辅助动力系统为4冲程气冷式柴油发动机,最大出力110马力,较原有77马力辅助动力系统优异;驾驶位置由右侧改至左侧,最高路速20公里/,6时,最大行程100公里亦大为强化。该APU同时提供液压与气压系统动力,辅助炮身俯仰回转装置(包括机动时炮身向后回转180度)、开收大架、升降千斤顶及助锄,炮尾环下方的自动进弹机为气动式,提供APGH每分钟3发的射速。APGH全重13吨(wA021为9.5吨),适合以7一10吨之载重车牵引,最高路速90公里/小时,越野速度50公里/小时,最小转弯半径10米。APGH基本编制为炮兵营,其设备包括([]内为营编制数量):

  APGH自动推进榴弹炮13个连.每连6门.计18门]。

  BCPV营指挥所/火力指挥车1辆基本性能与ZCY45相同,但是以轮型车辆搭载货厢方式组成。

  BCP连指挥所车3个连.每连1辆计3辆与BCPV同。

  BRV前沿观测/搜索车13个连.每连1辆。计3辆。

  702一D气象侧候雷达车1辆。

  704—1弹道定位雷达车l辆。

  其中BRV前进观测/搜索车是由WMZ一551A6 X 6轮型装甲车改良而来,其举升式CCD(置于车体加大战斗室中央),较GCL一45拥有更宽的视界,镜座向下收起时并有变片舱盖闭合防护,车上亦配有激光测距机、影像仪以及GPS定位接收器。WMZ-551A6 X 6拥有良好越野机动性及浮渡能力,最大路速85公里/小时,车前部驾驶座上方设有12.7毫米防空机枪1挺。除BRV外,北方工业公司也提供一款吉普车载式前沿观测设备,让买主有替代性选择,其CCD由三脚架架设,以讯号线相连至车上网络/无线电发送,性能比BRV稍差,但较便宜,操作也容易。

  而在火力支援需求较低的场合,APGH亦可以独立炮兵连的编制作战,其设备包括:

  APGH自动推进榴弹炮(6门)BCP达指挥所车(1辆)

  BRV前沿观测/搜索车(1辆)

  702-D气象测候雷达车(1辆)

  704—1弹道定位雷达车(1辆)





APGH炮兵营基本编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3-2006 03: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未来舰队的中坚 中华神盾"兰州"级驱逐舰



2002-2005年,上海江南造船厂为中国海军建造了2艘新型导弹驱逐舰,这就是最引人注目的中国新锐舰艇--编号170与171的052C“兰州”级防空型导弹驱逐舰。该级舰配备了无数人期待已久的相位阵列雷达系统以及垂直发射(VLS)防空  
飞弹系统,故获得了“中华神盾”的美称,是中国造舰史上一次重大的突破。






外形设计以及动力性能

    052C“兰州”级舰沿用了052B“广州”级舰体的基本结构设计以及动力系统,“兰州”级的舰体采用模组化建造,大幅度地减少了造舰的成本,加快了建造时间,并且更加有利于服役后的后勤保障。“兰州”级排水量估计比“广州”级增加数百吨,吃水增加0.1m,满载排水量应在7000吨附近。机库结构虽与舰体同宽,不过只设有一个机库(据说170舰的机库位于左侧,171则位于右侧),多出来的容积主要用于安装VLS垂直发射系统。舰体布局较“广州”级改善了一些,不过还是存在进一步改善的空间,例如从烟囱到直升机库间的上层结构布置依旧凌乱,不仅增加雷达反射截面积,也减少了可用的甲板空间(尤其是对安装垂直发射系统而言)。与“广州”级相同,“兰州”级的上层结构与桅杆也安装了许多球型天线罩,包括射控雷达、电子战系统等等,这些东西也同样会破坏匿踪性。与“广州”级导弹驱逐舰国产和进口装备混装不同的是,“兰州”级上的除个别雷达,

  几乎全部采用国产设备。“兰州”级与美国“提康德罗加”级、“史普鲁恩斯”级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也符合中国近年发展新型舰艇的“一种平台,两种用途”的设计原则。

170装备的相控阵雷达天线

  “中华神盾”的焦点—相控阵雷达

    “兰州”级最引人注目之处,就是舰桥四周加装了四具大型的固定式相位阵列雷达天线(网友经常称之为“板砖”)。“兰州”级上层结构呈八面体,往上朝内倾斜15度,而与中心轴线呈45度夹角的四个倾斜面各安装一具阵列天线,这种配置与美国“伯克”级导弹驱逐舰类似。170舰下水之际,四个“板砖”的位置都以圆弧形的钢板遮住,最初还有人以为这就是天线表面,不过很明显地,精密脆弱的相位阵列雷达不会在下水前就装上,所以这些弧形钢板应该是单纯地用来遮蔽“板砖”基座并吸收下水时的冲击力道,避免基座变形受损。170舰完工後的照片显示,“板砖”的天线外罩为弧形且明显向外突出,此乃气冷系统的静压箱(以下将详述),而天线本身是平的。

  这四面“板砖”的面积比美国AN/SPY-1还大(4.5X4.2m),采用波长较长的S波段操作,拥有较佳的远距侦测能力,实际侦测距离则不明。由于“板砖”面积不小,而舰上的海红-9远程防空导弹又与俄制SA-N-6舰载防空飞弹(SA-N-10的舰载版)可能有血缘关系,不禁令人联想此雷达是否与俄罗斯“库兹涅索夫海军上将”号航空母舰的“Sky Watch”相位阵列雷达(天线面积也很大,也是方形)或者SA-N-10的30N6E相位阵列雷达有所关连。


垂直发射系统





170号上使用的类似俄制"里夫"系统的垂发装置


    “兰州”级的一个焦点就是垂直发射的“海红”9(HQ-9)防空导弹系统,改系统构型明显沿袭自俄罗斯海军的冷发射VLS。“海红”9是“红旗”9的海上版,后者是中国从1980年开始发展的新一代远程防空导弹。历经十余年的漫长研发之后,“红旗”9终于在1997年定型并开始初期少量生产,并被中国海军选择成为新一代舰载区域防空导弹。“红旗”9全长9米,弹重1600千克,弹头重180千克,采用十字形条状中段弹翼加上控制尾翼构型,据说拥有不错的灵活度,射高50-30000米,射程6-200千米,最大飞行速度4.2马赫,导引方式应为中途惯性/指挥+TVM(Track-via-Missile)。在TVM导引方式中,导弹本身虽具有雷达照明波接收器,但航行控制指令并非由弹体本身计算,而是来自于发射单位。发射单位的追踪雷达同时锁定目标与导弹,导弹将接收的雷达回波传给发射单位,由控制中心计算出航行参数再上链传给导弹。由于推测“兰州级”的相位阵列雷达为解析度较差的S频,应该不具备TVM能力,所以“兰州”级可能装有额外的火控雷达负责TVM导引,只是目前从外观上难以判断。

  火炮装备情况

  “兰州”级舰所用火炮型号和“广州”级舰上的完全一样。在舰艏装有100毫米隐身舰炮,在舰桥前下方的平台上和舰尾直升机机库顶端一前一后各配备了2座7管30毫米近程武器防御系统,该系统可以有效对付反舰导弹、飞机、快艇,甚至大口径炮弹。170舰下水之初,舰桥前方用来安装730 CIWS的结构物与舰桥之间有个缝隙,两者并未相连,这可能是为了避免730机炮发射时的震动损害舰桥以及内部的装备,副作用就是增加雷达截面积。不过等到该舰完工服役后的新照片则显示这个缝隙被补起来了。

  反潜系统

  “兰州”级舰装备有2座三联装的7424型324毫米的鱼-7A型反潜鱼雷,被安装在舰尾两侧的船舷开口内,平时以舱门遮蔽。此外,该舰也装备有4座18管的多用途火箭发射装置。相信该将会以发射金属箔条、红外干扰弹、假目标诱饵为主,也不排除配有小型反鱼雷深弹的可能性。机库结构前方有两组四联装“鹰击”62超音速反舰导弹发射器。和“鹰击”8系列的四联装箱式发射装置不用,“鹰击”62导弹首次采用了大尺寸的四联装圆筒型发射装置。该导弹应该由位于舰桥顶端的“音乐台”超视距雷达进行指导,并依靠直升机完成数据传输。据推测,“鹰击”62型反舰导弹采用捆绑式冲压发动机推进,制导方式为惯性导航+GPS修正+主动雷达末制导。有消息称,该导弹采用了新型的末制导雷达,锁定距离可达30千米。
  
  “兰州”级舰还装备了从俄罗斯引进的卡-28型反潜直升机。该机可携带包括反潜鱼雷、深水炸弹和声纳浮标在内的多种反潜武器,海上适应性较强,可在多种复杂气象条件下载距舰艇200千米的半径内执行任务。  

  战术作战指挥系统及其使用“兰州”级舰具有完善的对空防御、对舰打击和反潜对抗能力,这些不同类型的武器系统被整合在了一套战术指挥系统中,它使用了中国海军第三代的新型舰载战斗系统,应该是由“旅海”级的ZKJ-7进一步发展而成,型号据说为H/ZBJ-1,采用全分散架构以及模组化设计。H/ZBJ-1以舰内网路系统将舰上所有水上与水下侦测/反制系统、武器装备以及通讯/资料链路整合在一起运作。据推测,该系统除了可以集中显示空中、水面、陆地和水下的不同敌我目标参数外,还可以自动给出目标的威胁等级,计算运动参数,分析战术意图,并控制舰上的相关武器系统在合适的时候进行打击。

  除了“板砖”之外,值得注意的是“兰州”级烟囱后方的桅杆上装有一具极低频(VHF)远程对空监视雷达。此种雷达与“旅海”级驱逐舰上的517型类似,但是前者由八组八木天线构成(与早期“旅大”级的Pea Sticks VHF雷达相同),角解析度比只有四组八木天线构成的517型更佳。之所以在新造舰艇上配备此种源于50年代设计的老古董,是看上目前没有任何电子支援装备以此为主要工作波段(VHF频道一般用于民间通讯),而且现有的隐身飞机对此种超长波长雷达波的隐密效果也比较差。虽然波长特长的VHF雷达解析度一定很差,但是如能侦测到隐身飞机的迹象,至少有示警作用,所以中国此举明显是冲着美国引以为傲的隐身技术(包括飞机与舰艇)而来。

  在装备了新型相控阵雷达和远程防空导弹后,“兰州”级舰成为中国海军中真正意义上的区域防空驱逐舰。高效的战术指挥控制系统能够使战舰同时对来自空中、水面和水下的目标进行对抗,基本具备了抗“饱和攻击”的能力。依靠中国自行开发的数据链系统,“兰州”级舰可以及时将战场态势通过卫星、激光、水声等方式传送给友军或战役指挥中枢,从而大大提高作战效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9-4-2006 10: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2208隐形战艇

小弟最近收到一些中国2208隐形战艇的图片,想跟大家分享分享。。




迎面驶来的2208隐形战艇。


靠岸的2208隐形战艇。


2208隐形战艇作战幻想图。

有谁知道它们的资料吗?希望能分享。

[ 本帖最后由 chongzh 于 13-4-2006 06:2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4-2006 07: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太空穿梭机计划图及逃生安全系统


图为中国太空穿梭机计划图,最后的是神舟1号至6号所用的太空舱。


逃逸塔,安置在火箭最顶端,远看就像避雷针。是长征2号F火箭的特别装置。用于神舟1号至6号。
主要工作是在火箭发射期间发生危险时把载着航天员的返回舱带离危险区,并带到几百米远的安全地带。
也被称为航天员的保护神。
工作时间:发射前1分钟至发射后120秒。
长:大约8米
重:将近3吨


逃逸塔更近的一看。


安装逃逸塔。


逃逸塔是和整流罩连接的。整流罩内就是太空舱和返回舱。


逃逸塔的主发动机凭着喷管设计,带着返回舱既向上飞又向侧飞。


逃逸塔最顶端发动机点火,使返回舱和逃逸飞行器分开。


返回舱与逃逸飞行器已分开。


返回舱打开降落伞安全降落。


1998年10月19日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逃逸塔试验。


如果火箭发射成功,逃逸塔将会在火箭发射后120秒,火箭上升到39公里时被抛掉。

[ 本帖最后由 chongzh 于 13-4-2006 10:2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3-4-2006 03: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国军事专家眼中的歼10

[作者:德瑞克斯基 编译:雪巴]在第46届巴黎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发生的两起事件引起了西方情报部门的兴趣,头一件是负责与俄罗斯宇航部门进行技术谈判的SAFRAN集团属下萨热姆防务安全公司(Sagem Defense Securite)的负责人Alfonso Paredes告诉我(译者注:本文作者),俄国的技术人员和机师近来一直对搜集幻影战机的某些战术技能和结构工艺非常感兴趣。在与法方商谈利用法国先进电子技术改进俄制米格-29/29K和苏-27/30战斗机的过程中,俄国人一直有意无意地将话题转移到他们感兴趣的范围,并多次试图利用其他方式从私人处获得这些资源
Alfonso Paredes告诉我说,法方是以相当开诚布公的态度来处理这一事件的,法国人提出以透明公开的方式来解决双方感兴趣的问题是最为符合双方利益的。然而出乎法方意料的是,俄方承认他们之所以对幻影2000战斗机的某些战术技术问题发生兴趣并不是出于他们自身的原因。主要是负责生产苏-27(该机被称为歼- 11)的中国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在最近频频向苏霍伊设计局抱怨说,由他们生产的苏-27战斗机在与成都飞机工业集团生产的“龙”式战斗机的对抗演习中接连败北,尤其是在04年于中国西北地区的“空中大比武”中,“龙”式战斗机向中国空军引以为傲的苏-30MKK和沈阳歼-11发起了攻击并取得了压倒性胜利!这使原本准备大量装备歼-11的中国军方转变了采购意向


考虑到“龙”式战斗机本身是在法国的帮助下发展起来的,在法国航空工业界内部该机有“推力增强版的幻影2000-5”之说,因此俄方才如此迫不及待地搜集有关幻影战机的资料和情报。当然这一事件本身对法俄两国在军机改装方面的合作并未产生任何不良影响。

另外在这次航展中,来自留里卡-萨图恩(Salyut)的代表叶甫盖尼&S226;马尔秋科夫对商业日报的记者表示,除了最新签署的向中国出口价值3亿美金的100 台AL-31FN合同之外,Salyut最终还将获得中国空军另外150台改进型AL-31的合同。叶甫盖尼&S226;马尔秋科夫表示,这些AL-31FN都将装置在中国自制的歼-10“龙”式战斗机上,而不是引进的俄制苏-27和30战斗机。叶甫盖尼&S226;马尔秋科夫还进一步表示,为中国生产的AL-31FN将是采用最新技术的推力增强型。

从后来暴露出的气动布局上的问题来看,以色列的设计并没有真正吃透和掌握近距耦合鸭(抬)式布局,他们将鸭翼的布局和机翼根部重合一半,这样可以产生最佳的近耦增升效果。但他们没有注意到这样设计的一些弊端,原型机暴露出飞机的操作有问题,不灵活,阻力大,航程远远达不到要求等等,需要对气动布局进行很大的修改才能满足要求,这无异于重新设计一款新飞机。很难相信这样一款极不成熟的飞机设计,可以作为技术输出而销售

从中国自己公开的航空工业史资料来看,中国最早在一些未成功的型号上就开始接触鸭式设计,比如歼-9。有限的资料显示,歼-9计划早在1964年10月就开始策划了,当时中国沈阳飞机制造厂(现沈阳飞机工业公司)正在仿制从米高扬设计局引入的米格-21飞机。与此同时,在沈阳,当时中国唯一的战斗机设计研究所(第601所)已经开始计划中国的下一代战斗机了。为了稳妥起见,提出一个双发和一个单发的设计方案。它们都是在米格-21的基础上进行放大的型号。看来中国当时并不满足于米格-21这种在那个时代表现极其杰出的前线战斗机,希望拥有航程较远的远程截击机,满足其广大的边界上的国土防空的问题。装两台发动机的型号被命名为歼-8,而装一台发动机的战斗机被命名为歼-9。这两个计划中,歼-8被优先考虑,并坚持发展下来,最后演变成为类似于苏-15那样的防空高速截击机。而歼-9计划一直隐藏在神秘的幕后,从诞生到终结,很少有什么资料被公开。

1965年4月,中国军方要求在新飞机的研制中把作战对象设定为当时美军投入越南战争的主力战机F-4B,这是未来15年到20年内美国乃至西方世界的主力战机,实际上一直到40年后的今天,F-4战斗机都仍然在西方国家使用,这个战术目标的制定是相当合适的。受到第二代战斗机学术思潮的影响,高空高速能力需求被特别放大,新飞机要求有比米格-21更大的航程和续航时间。歼-9和歼-8计划走了不同的路子,它不同于歼-8只是简单的将米格-21放大并采用两台耗油率较高的R-11发动机,歼-9打算采用当时非常先进的涡*风扇发动机,由中国沈阳发动机研究所(第606所)负责研制推力为8500kg的新型发动机为其配套。1965年1到4月间,中国空军经过思考后,提出第一次对歼-9计划的战术要求:
1. 突出歼击性能,兼顾截击性能。飞机的机动性在高空要比米格-21(中国称为歼-7)好,在低空要比米格-19(中国称为歼-6)好。歼击作战时,最大速度不小于马赫2.3,最大高度为18000到20000米。作战半径不小于450公里
2. 突出截击性能,兼顾歼击性能。这是所谓的双25指标,指飞机的最大速度要达到马赫2.5,最大飞行高度要达到25000米。作战半径为350公里;
3. 飞机总重量控制在14吨左右
1和2的要求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条件,空军希望研究单位可以选择达到其中的一个要求

上述要求于1965年4月12日下达。601所面对繁多的型号设计任务,于同年5月起,抽出约10%的设计力量对歼-9展开初始设计。考虑到在同一时期前苏联本身正在进行米格-23/25和苏-15飞机的研制,可以想象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国家而言,研制这样一种全新的高性能战斗机是多么的艰难。正是因为如此,在此之前601研究所对全国的技术实力进行了摸底,同时派遣专家仔细研究了在越南战场上获得的美国F-4残骸。经过一年的调查研究,601 所于1965年4月向上级部门提出歼-9的4个气动布局设计方案。这些方案都选择了两侧进气的正常布局。结构设计的经验则来自米格-21
Ⅰ.前缘后掠角为50度的后掠翼
Ⅱ.前缘后掠角为55度的后掠翼
Ⅲ.前缘后掠角为57度的三角翼
Ⅳ.双后掠角的双三角翼
根据早在米格-19时期的研究经验表明,速度如果要达到马赫2.0以上,后掠翼的前缘后掠角最好大于60度,这样大角度的后掠翼低速时的性能恶化剧烈,很大的气动弹性发散造成的扭动对结构强度上提出很大的难题。如同米高扬设计局在设计米格-21时所遇到的问题一样,Ⅲ号方案的三角翼看上去性能最好,既能确保高速性能,又有较长的翼弦和机体连接,强度处理较为容易,后来又因为机动性方面的要求,将机翼后掠角改为55度,重新命名为Ⅳ-Ⅰ。

非常有趣的是,这个设计方案和20年后中国提出的超七计划的布局几乎一模一样。当时认为这种方案的布局是在米格-21上进行一定的放大而成,结构和气动上把握比较大,不存在特别的难点,可行度非常高。于是决定以这个型号作为发展,从1966年9月到1967年2月,大量的风洞数据显示,歼-9Ⅳ的性能也不够理想,尤其是机动性较差,不能符合要求,沈阳飞机设计所在风洞的资料研究中,提出了新的大无尾三角翼设计的Ⅴ号方案,Ⅴ号方案采用前缘后掠角为60度的无尾三角翼,翼面积高达62平米,使翼载荷极低,提高了机动性,同时代刚刚出现的法国的幻影Ⅲ/Ⅴ都是机动性较好的无尾三角翼的成功范例,算是当时非常先进的布局方案,超音速性能和机动性结合相当不错。

不过这个布局方案比法国的幻影Ⅲ/Ⅴ大很多,对设计和制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是零升力矩的操作性问题,而后发现升降副翼的刚性和控制功率都是当时工业制造很难克服的技术难题。这种情况下在1968年4月,中国还是正式下达了批准歼-9总体设计方案的通知,要求正式按照Ⅴ号方案展开全面的研制。当时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令人迷惑的时期----文化大革命,盛行献礼活动,有关部门甚至打算让歼-9计划全面提速,争取在1969年10月前就首飞上天,赶上对建国20周年的纪念。在前社会主义国家中,这一举动并非是什么新鲜事。但这在科技发展史上是一个不可能的速度----一个研究所仅仅分出10%的技术力量就想完成这样难度的工作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Ⅴ号方案所面对的技术难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而当时的中国人正处于歇斯底里的政治狂热中,正常的科研和生产完全混乱了,理所当然地,V号计划根本无法进行,甚至在1968年7月就已经停止了对歼-9的研制。作为官方口吻,将责任推卸到一段不能明了的历史当中,显然是不理智的,考虑到当时同一研究所的另一个平行项目歼-8进行得非常顺利,在1968年中就完成总装,1969年中完成首飞,可以这样认为,当时中国的航空科研实力并不强大,即使以前苏联的标准去看都是非常幼稚的,很难想象一个小规模的研究所里同时可以完成两个完全不同的飞机设计任务。作为设计所,歼-8系列显而易见的是主力发展型号,在资源和技术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停下一个确保主力发展,是理智的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4-2006 03: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b成都飞机设计所
可能是有鉴于此,中国决定在西南面的所谓的“三线建设”(类似于卫国战争中的乌拉尔战略生产基地)中将飞机的设计和制造迁移一部分过去。1969年,从沈阳飞机研究所分离了一部分人力物力迁移到成都,成立了成都飞机研究所(第611所),专门的负责歼-9计划的研制,以避免前期出现的并行型号的干扰。 1970年,中国空军重新审视了歼-9的发展计划,考虑到即将发展成功的歼-8战斗机的高空高速能力基本成形,不再急迫的需要专门用于高空高速的截击机,军方再度修改了对歼-9的性能指标。1970年6月9日下发要求如下:
1. 主要作战任务从截击转变为护航和歼击,机动性要好,机动能力要大于8g;
2. 为了确保能够对轻型轰炸机护航,作战半径要大,必须大于800~1000km;
3. 最大速度可以略低,应不小于马赫2.2,最好达到马赫2.5;
4. 静升限应达到25000米;
5. 重量控制在13吨左右为宜。
而在1970年11月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中国空军的主意又改变了,向研发单位提出双25太低,双28太高,双26刚刚好,要求最大飞行速度达到马赫 2.6,静升限达到26000米。在善变的中国空军面前,以前所有的设计方案都不能使用了。中国空军这一善变的特性一直被中国航空工业界和军工界所诟病,据说在歼-10的研制和歼-11的国产化进程中这一类的情况依然时有发生。这表明空军与研制单位之间始终无法就新型技术和工程运用达成一致意见,这一情况过去也出现在前苏联的航空和军工界。一直到1985年以前,阿尔巴特和空军以及防空部队与各设计局之间都需要一个更为强力的部门进行协调。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歼-9的气动布局重新进行了彻底的改变,在原有的V方案基础上选用了大量的模型进行风洞试验,其中最有希望的是采用鸭式布局的模型,其间大量试验了两侧进气和腹部进气的方案。最后的结论是,双26的方案要求太高,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606所)设计的910(后来的涡扇6)涡*风扇发动机的工作性能无法达到那个高度。歼-9计划又一次面临无以为继的困境。此后不久,更雪上加霜的事情发生了。1972年中国从英国引进了斯贝Mk202 发动机技术,606所需要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该型发动机的国产化工作中去,原定配套的910发动机暂停研制,歼-9转为课题性研究。有意思的是,由于引进斯贝Mk202,莫斯科曾一度认为中国将很快研制出新一代的战斗机。考虑到MK202是英国用于皇家空军装备的F-4战机的,前苏联认为中国将很快完成单发的轻型战斗机和双发的大型截击/攻击机。实际上成功运用Mk202发动机的中国FBC-1战斗轰炸机一直到1996年后才逐步具备作战能力。

1975年,正当莫斯科为中国即将从法国获得幻影III战斗机的消息感到苦恼的同时,当时的三机部(航空工业部的前身)上报中共中央国防委员会(类似前苏联部长会议军事工业委员会的机构)要求降低歼-9的部分指标,以使其变得更加现实。同年2月18日获得答复,同意在修改的指标上继续研制。新的设计要求如下:
1. 最大飞行速度确保在马赫2.3以上,尽量达到马赫2.5到2.6;
2. 静升限改为23000米;
3. 最大过载8g;[虚幻天空]
4. 最大爬升率220米/秒;
5. 机内燃油最大航程2000km,作战半径不小于600km;
6. 飞机重量控制在13到14吨。

这个结果就算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很高,特别是静升限。在高度、速度就是一切的学术潮流下,封闭的中国人也深深受到影响。成都飞机研究所根据这一最新的指标,以原Ⅴ设计的无尾三角翼为基础展开深入的型号研究,根据前期的一些资料和决议,形成了缩小机翼面积,增加前翼的新Ⅳ-Ⅰ方案,其后经过一年多的风洞研究,不断的优化气动参数和性能,最后得到Ⅳ-Ⅲ的最终布局,确定了歼-9战斗机的最终气动布局,以此展开系统的正式设计,到1978年,完成了全机的打样设计,其间对飞机的航电,工艺,气动加热,动力系统等几十个难题进行了有效的协调和研究,并一一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当飞机的很多零件都被制造出来,第一架飞机开始准备总装的时候,另一场中国政治的巨变带来了对该项目毁灭性的打击,上层的一纸通令,歼-9永久性的下马了。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调整思路,准备进入随后让世界震惊的经济腾飞“改革开放”时代,几乎所有军事工业计划都被搁置和放弃,倾全国之经济技术能力,转向民用工业系统的发展,这样的时代大变革以放弃绝大多数军事研究基础换取经济国力的增强是一个巨大的需要有胆识的赌博计划,它必须赌博苏联和美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不会和中国开战或者出现摩擦。要知道当时中国军队刚刚结束其在越南的军事行动,阿尔巴特正在全力组织对越南的新一*军事援助。同时前苏联对阿富汗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正进入高潮阶段,从而使苏联军队从中国的西北方向进行合围成为可能。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中国领导人开始了号称“新长征”的改革开放运动,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功。到今天,中国已经成功地发展成为经济大国,而莫斯科则拼命得将国力耗费在各类尖端的军事技术上,以致前苏联庞大的实力也不堪负荷,瞬间就瓦解。直到今天俄罗斯在很多军事技术上仍然领先,但在经济上恐怕花费更多的时间也难以追赶上东方邻国前进的步伐。

前苏联的军事情报机构大约是在80年代初期得知中国正在研制或者说研制过歼-9这一型号战斗机的。在中国北京航空航天学院(原属著名的清华大学)的一间简陋的陈列室里,来自日本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学生和记者偶然间发现了该型号的风洞模型和木制1:72模型。通过在中央流体动力研究院进行的对比吹风测试后,我们的专家得出了该型号应该属于歼-8同一时代产品的这一结论。当时还有一种看法认为该机是中国新型涡*风扇发动机的测试飞机,或者是为了测试新一代气动外形而制造的验证机。歼-9是一种采用无尾三角翼的飞机(根据前文应带有前翼),很多数据今天依然保密,稀少的极为简陋的三面线图通过一些史料零星的暴露,根据中国航空工业90年代初散发的图形资料,该机的基本数据是:
机长:18米
翼展:9.7米
翼面积:50平米前缘后掠角:60度
前翼:固定安装角3度的切尖三角翼,前缘后掠55度,翼面积2.53平米
进气道:两侧式斜板二元多波系可调进气道,外形类似于美国的F-4B。
动力:606所的910涡*风扇发动机,正常推力71.3kn,最大推力122.4kn,后来这款发动机改称涡扇6型,在80年代初完成研制时推力高达132.2kn。发动机涵道比为0.93-1.0,重量2000kg。
飞机空重:估计约为9260kg
机内载油: 4200kg,系数约为29.3%
正常起飞重量:14230kg
正常起飞推重比:0.87(0.94,涡扇6G数值)
空战推重比:1.05(1.13,涡扇6G数值)
最大使用过载:8g
航程:机内燃油估计2100km
雷达:205雷达,最大探测距离75km,跟踪距离55Km,据估计来源于从越南获得的美国F-4战斗机搭配的AN/APQ-72和AN/APQ-120雷达残骸分析改进设计而来。而后似乎发展成为SL-5雷达,被另一个机型歼-8B所使用。

武器:霹雳-4导弹4枚,半主动雷达导引,似乎从没研制成功过,大约拥有18-28km的射程,类似于早期的麻雀导弹。

从上述的参数和歼-9的三视图可以看出,中国在60/70年代发展的这款单发轻型战斗机和同期出现的以色列的幼狮有令人惊讶的相似性,都是在无尾三角翼的基础上增加固定前翼的布局。考虑到从历史上来看,以色列在80年代以前和中国处于敌对的状态,并且中国当时处于极其自我封闭的状态,不大可能两者互通设计。而中国的歼-9计划所展现出的性能参数都略高于幼狮,三视图中大量的米格飞机的气息,更让人感觉到这种设计风格的苏式情调。尽管歼-9没有真实的样机可供品评,有些特征还是可以进行有限的分析。从涡扇6发动机高达1.0的涵道比可以看出,歼-9飞机的航程是非常被看重的,它肯定比同胞兄弟歼-8的油耗低,在相似的载油和重量下,歼-9飞机应该拥有远得多的航程,不过如此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应该并不适合高空高速的工作,马赫2.5的设计要求很有可能无法完成,而23000米的静升限恐怕也是镜花水月一般虚无缥缈。

这类涡扇发动机最佳的工作区域是在高度9000米以下的空域,充分体现出了歼-9作为护航战斗机的本色。然而这就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在南昌强-6计划下马后,歼-9这样具有非常低的翼载荷和大的推重比的高速歼击机又去为谁护航呢?很显然高亚音速的轰-6(仿自图-16)不应该作为选择的对象。有人曾经断言歼-9将会是二代机中机动性最好的飞机,可问题的关键是该机首先要能够被制造出来并进行试飞。遗憾的是,如同那些淹没在历史河流中的默默无闻的未完成方案一样,这种虚无缥缈的战斗机将只留下中国空军刻意空出这个编号纪念外,无人再会记起。

费了大量篇章谈论和歼-10莫不相关的飞机,并不是打算喧宾夺主,而是为了让大家对本身就非常神秘的中国军用飞机研制体系有更深入的印象。从70年代中尼克松访华以后,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日益密切,考虑到北约在欧洲面对苏联庞大的常规武器优势,美国特别重视和希望将中国当作在远东牵制苏联集团军事力量的重要平衡点,为紧张得欧洲缓减压力。而极端落后的中国军事装备是不可能负担起这样的任务的。苏联在欧洲拥有巨大的数量优势的常规武器和部署着强大的集团军,如果在远东苏联较为薄弱的腹部制造出一个军事威胁点,可以迫使苏联分兵,极大的缓减欧洲的压力。

在这重大的战略背景下西方开始放宽对中国的军事技术出口管制,在整个80年代,甚至带有相当大的鼓励的程度去劝说中国政府采购西方的先进武器,一些先进的战斗机开始进入中国的视线。首先考虑的是美国的F-16战斗机,这种飞机在很早的时间就随雷鸟进入中国在政府高层人士面前展示。中国人非常惊讶F-16所展示出的第三代战斗机极其优异的性能,决定有条件的话将优先考虑采购F-16。就在中美就F-16的输出以及美国对台湾的军火输出讨价还价的时候,中国人发现他们还可以采购法国的幻影2000C型战斗机。中方于是派出大量的军事考察团前往欧洲,多次试飞和评估了幻影2000C型战斗机,英国的鹞式和狂风战斗机。

经过相对完整和周密的测试飞行后,在中国方面发现幻影2000C低空飞行性能颇为优异,但高空能力基本和国内现役飞机持平,电子设备先进可靠。美中不足的是其搭配的RDM雷达不及美国F-16的AN/APG-66雷达先进,没有后者所拥有的下视能力。综合性能比国内已经开始装备的类似苏-15的歼-8II 并不具备质的飞跃,且价格极其昂贵,以80年代的中国的经济实力根本无法达到足够的采购数量。中国人在认真考察了西方战斗机后,认为中国和西方差距最大的还不是在于飞行平台,而是缺乏先进的航空电子设备,尤其是性能优异的机载雷达,无法实现拦截高速目标急需的远距离攻击能力。于是中国和美国达成了利用歼- 8II平台安装美国APG-66雷达的协议,同时似乎也准备将这一雷达安装到较小的米格-21两侧进气版本的超级7型中去。

b龙的腾飞
长期处于冷战对峙夹缝中的中国人明白,在新型战斗机上不能过度依赖别的国家,中国必须展开对下一代战斗机的研制工作,不然将无法保护自己的天空。1984 年,中国在考察了西方先进飞机以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自己的先进战机技术层面研究计划。通过几家研究所送交的初步设计方案的对比,1986年,新一代歼击机的计划正式确定。新飞机被命名为歼-10,交由成都飞机研究所(611所)负责研发,成都飞机公司(132厂)负责制造,发动机由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606)负责研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4-2006 03: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上去,这和当初歼-9计划的班底一模一样。不过背景故事似乎并不那么简单,对于空军世界,1982年的贝卡谷地空战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以色列空军面对对手强大的数量优势和看上去不可抵御的地空优势下取得完胜,这对于全世界军事领域都是一次极大的震撼。中国领导人非常惊异的发现,以色列装备的幼狮战斗机居然和中国自身开展的歼-9有几分相似,这型战斗机在两次战争中表现相当出色,而理论上歼-9具有更优异的性能,这对中国高层的潜意识倾向无疑有巨大的影响。

80年代初,国际上已经开始了对第四代战斗机的构思,欧洲的法国和英国提出各自的阵风和EFA计划,瑞典也展现了JAS-39计划,常常处于战争焦点的以色列也意外地提出自己的狮式计划。在中国,对先进战斗机的研制分裂成了两个派别,以沈阳飞机研究所(601)为主的一部分技术人员和美国接触较多,认为仿制F-16是中国最为需要的,力主自行研究模仿F-16进行自己的轻型先进战斗机计划,测绘飞机可以通过特别的外交渠道从美国或者其他国家引进,和中国交好的巴基斯坦和埃及都先后装备了F-16。

而成都飞机研究所(611)则利用自己多年研究歼-9飞机的经验,配合研究当时的国际潮流,提出直接研制下一代战斗机,气动外形在早期的歼-9的基础上采用了更灵活的全动前翼的鸭式布局,和欧洲的新一代战斗机结构和性能类似。在航空部门的内部竞争中,611所的理念表现似乎更符合中国空军对先进战斗机的期待,而歼-9同幼狮的相似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层的好感,611所呈交的报告仔细地研究了法国在从幻影3到幻影2000战斗机中发展和进步的方式,提供了清晰的发展可行性路线图,而沈阳的计划更依赖于易变的外国采购,两条腿走路是中国保守思维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在艰难环境自我保护的方式。于是中国高层挑选了成飞的歼-10计划,而让沈阳进行和美国合作的歼-8II改进计划的平衡策略。歼-10迷雾般的大幕,从此正式拉开。

b鸭(抬)式布局
当时国际上的新一代战斗机为什么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鸭式布局?这种自莱特兄弟第一架会飞的飞机的古老的气动布局在飞机发展史上几乎一直处于荒废状态,早期的空气动力学研究无法解决鸭式布局的稳定性问题和前翼气流对主机翼的有害干扰。但是鸭式布局最为引诱人的优点在于它的气动配平都是用升力来完成的,不像正常布局中的尾翼总是用下压力去保持飞机平衡,这一正一负带来很大的升力效率差值。不过前翼的有害气流干扰在很长的时间内让这个布局的优势仅仅停留在理论上。

60年代中期,瑞典的空气动力学家behrbohm教授发现鸭式布局的近距耦合现象,前翼可以通过选择一个合适的位置,利用前翼涡流结合主翼涡流形成有利干扰,飞机的升力系数和升阻比明显增加,还提供了更大迎角的飞行性能,这个研究的成果导致了瑞典SAAB-37雷式飞机的出现,进一步发展到JAS-39 鹰狮。这个气动成果公布后,引起世界各国的兴趣,法国,英国,美国,德国都展开了广泛的深入研究和试验。不过这些成果研发的时间都较晚,没有能应用在西方发展的第三代战斗机上。第三代战斗机大多都利用了大边条技术,这也是一种利用涡流增加机翼升力,扩展机翼使用迎角的技术,和近距耦合鸭式布局不同的是,边条翼是固定不可调节的,飞机利用的条件和产生的效果都比较单一,而鸭式布局的前翼是参与配平操作的,是动态的,可控制的利用脱体涡流技术,属于较深化利用脱体涡流技术的先进气动布局。现在被称为三代半的飞机利用鸭式布局都是看中了这个布局的优点。

瑞典科学家曾总结如下:
1.提供正的配平升力
鸭式布局的所有气动翼面都对飞机提供正的升力,近距耦合可以克服前翼的不利干扰而转化为增加升力系数的有利干扰,总体升力系数效果仍然比正常布局高。
2.进一步利用脱体涡流,提高大迎角飞行能力
鸭式布局飞机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大迎角时鸭翼涡可以缓减机翼失速,从而提供了更大的可用升力系数,扩展了可用迎角边界,提高了大迎角状态下的升阻比。
3.可以提供大迎角时稳定的低头力矩正常布局的飞机,特别是设计成静不安定的飞机,机翼靠近重心,在大迎角机翼失速时,前机身和机翼的迎风面积导致飞机又不可遏制的上仰趋势,对于大多数飞机而言,这种上仰是不可恢复的,苏-27设计较为巧妙,它的普加乔夫眼镜蛇实际上就是飞机超过许可飞行的仰角以后不可避免的被甩到很大的角度,苏-27都机尾朝前了。苏-27飞机能从这种深度失速的迎角中恢复过来纯属偶然,这个动作中飞机必须限定进入速度,不然过于强烈的气流会瞬间就把飞机甩得翻个跟头,搞不好会被强大的过载解体。而动作完成可以达到120度的迎角,这并不是说苏-27可以在0到120度迎角都可以飞行,他的可用迎角限制还是28-30度左右,30度到120度这一段都是不可以使用的,既不能准确地进入,也不能从容的退出。
鸭式布局的飞机在大迎角方面有着天生的优势,他们可以把传统布局经由大边条技术提高到28-30度的可用迎角进一步扩展,有些验证机声称自己在45度以上都是稳定可控的。由于鸭式布局的飞机气动中心的投影往往在重心之后较远的地方,进入大迎角失速以后,飞机整体都处于强烈的低头趋势中,不易产生正常布局的发散现象。大迎角飞行的超极限的恢复安全性非常好。
4.鸭式布局的超音速阻力小,适合新一代飞机对超音速性能,尤其是超音速巡航性能的高要求。鸭式布局对超音速性能的适应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鸭式布局天生就便于飞机按照面积律布置,机体修形的能力强。另一方面鸭式布局的超音速气动中心后移很小,飞机不需要额外的配平,诱导阻力和配平阻力低很多。
5. 鸭式布局便于与先进的控制技术相结合。
鸭式布局的飞机基本都是静不安定的,需要电传操纵系统才能飞行,但这样也导致鸭式布局飞行灵活的特点,它的配平和控制升力的方向和推力矢量的方向一致,更容易和推力矢量形成合力,这是常规布局很难做到的,控制规律也大大简化,美国的X-31,X-29的飞行试验中充分的展示了这一点。
6. 鸭式飞机前翼的布置很容易获得一个力矩较大的位置,可以大大减小前翼的面积,而且在飞机的俯仰配平上,并不一定需要前翼的参与,它可以和机翼的后缘襟翼副翼一同形成综合气动配平的效果,允许进一步减小前翼的面积,同时也减小了飞机的配平阻力,提高了飞机对气动操纵的容伤性。

优秀的气动布局是一架好飞机最重要的基础,鸭式飞机如此的优点对新一代战斗机的诱惑是致命的,甚至当时的ATF计划也提出很多鸭式布局的飞机,最后都是因为考虑到隐身性能才一一放弃的。中国敢于选择鸭式布局作为新战斗机布局,是和早期歼-9计划中获得的鸭式布局的气动资料有很大的关系,歼-9战斗机曾一度被称为做不完的模型吹不完的风,据说使用了数百个不同气动布局,进行了十几年的风洞探索,无形中完善了中国在空气动力学上的基础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4-2006 04: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初的计划估计和今天的歼-10没有多少相似的地方,当时中国的国际环境不同,进一步融入西方是全国的倾向,新的歼-10计划恐怕和中国曾经花费很多精力研究的F-16有很大的关系,当时中国非常有希望采购美国的雷达和发动机,因此,早期的歼-10设计类似于F-16,并期望直接采购F-16的一些部件。这使前苏联军事情报当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认为中国的新一代主力战斗机将是引进的美制F-16或F-16的本土仿制版。一直到80年代中期,有一张时任中国总理李鹏视察航空工业的照片被总参情报部获得,其中赫然出现了一个极其类似于F-16的战斗机模型照片,依稀显示有前翼的存在,进气道并不是F-16 那般简单的皮托管,而是可移动的半圆锥多波系设计,看来高速方面的要求高于F-16。外形上再一次表现出和以色列设计的狮式计划有着高度相似性。正是这样一张照片,西方几乎认定这架飞机和以色列脱不了干系了。实际上,以色列一直到1992年才和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而以色列的狮计划进行到1987年底都是高度保密的,这张照片的拍摄大约是80年代中后期,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方案了,很难相信从狮这样一个不成熟的方案可以在中国那么迅速得到实际化的转变。除非一开始以色列不是和美国联合研制,而是和中国联合研制的。

进气道模式的选择,中国一反歼-9、歼-8上采用的两侧进气,改用了腹部进气道,这一模式,中国早在歼-9的研究中就曾经采用过,获得一定数量的数据,而同期开展的歼-13,强-6计划都有进一步深入的研究腹部进气的方案,到了歼-10的计划阶段,这个模式的技术特点和设计要素在中国已经被掌握的很熟练了,大量的关于腹部进气模式的风洞数据分析,和气动设计的论文在中国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这表明中国人已经很熟悉各种各样的腹部进气道设计了,至于为何早期的模型特别像F-16,那只能说,中国的设计人员自信心较差,总是认为自己是落后的,设计上有所谓的背景机和参照机的习惯,估计歼-10计划的最大目的就是全面超越F-16。最小目的是不差于F-16,在这种技术氛围下,早期的外形和背景参考型号有一定的相似是中国的习惯。而西方人总是认为别人的东西都是从他们那里盗窃的,米格-29刚刚在西方曝光的时候还居然有人说米格-29是仿制F/A-18而来的,连瞎子都能看出米格-29和F-18的差距,而西方那些大嘴巴则可以肆无忌惮地在公开的媒体上胡说八道,由此可见西方某些冷战斗士可笑的习惯思维。

中国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进行了大量的鸭式布局的探索,仔细研究了这个气动布局的一些特点,并且深化到非常细致的地方,比如鸭翼的位置和大小,后期主要重点在于优化布局的精细位置,这一点从中国自身的学术刊物以及大学教材中对鸭式布局的认识中可以得到证明,其中并没有时间断档或者跳跃性的成果出现,这表明歼-10的出现,是中国人自己利用基础研究获得的成果。中国人研制歼-10花费了18年的时间,这个研制速度和西方相比是比较慢的,而和苏联研制苏 -27的经历相比,也算差不多。

歼-10的发展也是经过很多变化和挫折的。80年代的设计都是以F-16为背景,飞机的设备大多考虑西方的设备,经过89年中国和美国关系的巨大转折,西方的大门瞬间就关闭了,歼-10被迫进行几乎可以算得上从头开始的重新设计,而后不断受制于发动机的选择问题,飞机一改再改,甚至停下来等待有合适的发动机。90年代,中国逐步完善的军事工业标准“国军标”的诞生又导致飞机结构的大改,“国军标”以美国的军用工业标准为参照,要求比中国原来执行的苏式标准严苛许多,很多新项目都被迫重新作了适应性设计,歼-10也不例外,这些都是导致研制时间很长的原因。按照最初的设想,歼-10战斗机应该在95,96年就完成定型投入使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让这个计划不断拖延。

如果说歼-10和西方国家有什么关系,那么最密切的一定是法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苏军总参谋情报部一份上报克里姆林宫的报告中详细列举了法国邀请中国空军仔细研究和测试了幻影2000型战斗机,相对而言,美国人只是允许中国军方在近距离“看”一眼F-16飞机。通过大规模的技术转包生产空中客车飞机的零配件,法国方面深入参与到中国航空工业的各种项目中,从传统的机械制造,到飞机设计的软件,可以说今日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成就都和法国的合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是克里姆林宫还是阿尔巴特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搞清楚转包民航客机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以及管理经验对军用飞机的推动作用,实际上通过大型民机零部件的转包生产,不但使中国可以避开西方保守势力对先进技术进入中国的干扰,也使中国方面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其精密加工和设计能力的水平。谁又能分清加工幻影战斗机和A-300客机的工艺有多大的区别?最近中国又与法国签署了采购150架A-320在中国本土生产的协议,这预示着西方已经承认中国在战斗机和民用飞机生产领域的成就和地位。相信在歼-10的设计过程中,北京曾经大量邀请法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他们的中国同行们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甚至中国对国军标的改革也是在法国的帮助下完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4-2006 04: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歼-10也不是和以色列一点关系都没有的。中国从1983年开始通过中间渠道引进以色列的怪蛇-3型空空导弹,这个时候以色列的专家开始和中国的各个飞机设计制造单位接触,以便于将导弹安装到中国的战斗机上。而87年以色列的狮下马以后,主动与中国接触,希望能够高价转卖一些相关的资料。中国同意了这种以讲课方式学术交流,获得狮失败的经验比在研制歼-10的过程中去体会失败更为重要,和外界所猜测相反的是,早期歼-10貌似狮的时候,中国和以色列并没有什么接触,而当中国的歼-10改进到和狮不相同的时候,以色列人才有一点点贡献。不清楚以色列人在歼-10计划中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中国的飞机始终看上去都是明显受到法国的影响的痕迹。

第一架歼-10的首飞时间颇为迷离,有人说1992年就首飞过,也有人说1996年才首飞,还有人说1998年才首飞,从时间上来说,92年似乎不大可能,那个时候中国还没有解决好发动机的问题,应该是原先设想的首飞时间。发动机的难题是在中国引进苏-27以后才在俄方专家的协助下解决的。公开的消息上,中国最早是在1992年底获得第一批苏-27战斗机的,因此接触到性能非凡的AL-31发动机,而到1996年中国开始自行组装苏-27战斗机时才有机会进一步深入了解AL-31发动机。而这种用于苏-27的发动机从来没有使用在单发战斗机上,中国必须花费较长的时间进行考察,对使用部队对发动机工作状态的记录,各种条件下的测试,估计这也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另外和发动机的生产厂家协调进行单发的改进也需要花费时间。

留里卡-萨图恩联合体开发了AL-31-FN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应该分为前后两款,早期提供的数量大约是50到55台,估计用于中国歼-10的早期生产和实验,发动机基本沿用在苏-27上采用的结构,发动机附件和发动机分离,而后期提供的则按照中国的要求采用西方标准,将附件和发动机集成为一个整体,机匣附件和苏-27的位置正好相反。中国在订购了苏-27以后并没有将发动机的生产权一并购买,他们在国内也在开发性能相似的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在中国的编号 FWS-10A,据信是美国通用F110发动机的仿制品,已经进行可很多年了,因为受工艺和材料水平的限制,直到最近也没有完成的迹象,中国国内航空集团公开的新闻中也只提到即将完成研制定型,网络上有很多猜测苏-27的中国生产型号歼-11有安装这种新型发动机的,可惜所流传的照片都不足以证明是否真的换装了新发动机,而后留里卡-萨图恩宣称和中国达成的250台发动机的长期销售合同。

阿尔巴特的空军专家猜测,中国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才研制成功一型战斗机,一定不会只打算装备很少的数量,现在的中国空军仍然有大量的米格-19和米格-21 需要替换,据称数量不少于3000架,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数字。不过鉴于飞机间的性能差距太大,不会进行1:1的换装,但估计至少也需要500-1000架左右才能满足中国的需要。发动机方面,留里卡-萨图恩设计局的产品仍然有很强的竞争力,他们在增推的研究中已经可以达到137kn-141kn的水平,并提供升级的手段,成熟而稳定的发动机应该对中国是有相当的吸引力的,以美国的F-16的发展路线来看,改进中增加发动机推力是一个很理想的提高性能的方式,如果以后中国再次采购留里卡-萨图恩的AL-31FN发动机,一定是因为上述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4-2006 06: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收到~!上图


1976年611所的歼9VI-II 方案,鸭式布局,60 度三角翼。



歼10和Lavi的比较

Lavi的技术本身就不成熟,有重大的技术问题,无法为歼10提供关键的技术。尤其是,Lavi最关键的半连式近距离耦合鸭翼(第一代鸭翼技术)在歼10上根本连影子都没有。(有了才怪事了,第一代鸭翼技术用在第三代战机上面~

1.90年以前,611的人马没有去过以色列
2.歼10的设计和技术基本上来源于歼9,和外国的关系不大
3.90年代以前我们以邀请讲学的模式请以色列人来讲过课,但是教的是怎么集成怪蛇3(也就是中国的PL-8,优于美制AIM-9L)
4.成飞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算国内飞机企业里最活跃和最能走出去的单位,受法国影响最多也最大
光强调歼-10和Lavi有关是一种没什么意思的言论.因为世界上的战斗机本来就是一大抄,美国人不是指俄国人的MIG-25是抄了他们的A-5,而俄国人又反过来说F-15是抄了MIG25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4-2006 11: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mbox.hchs.hc.edu.tw/~military/navy/china/plan_new.htm
MDC軍武狂人夢1年前的文章

中共海軍最初是由配備大量小型艦艇的近岸海軍起家,到1990年代以後厲行遠洋化發展,大力發展各式中、大型水面艦艇,而原有的大批老舊快艇則逐年裁汰。在1980、1990年代起陸續裝備的紅箭級、紅星級飛彈快艇(基本設計源於60年代的海南級驅潛艇,科技水平遜於同時期歐美飛彈快艇)後,中共海軍快艇的發展似乎在好一段時間內都沒有重大成就,同時期建軍的焦點集中於大型水面艦艇與潛艦。不過在2004年上半,有一種嶄新的快艇在網路上曝了光;由於其首艇編號為2208,以下暫稱其為2208型艇。與先前保守的紅星、紅箭相較,2208型則勇於創新,不僅融入匿蹤造型,更大膽採用高速穿浪艇體(wave-piercing catamaran)構型。

WPC融合了小水面雙體船(SWATH)與穿浪船的特性,但改善了SWATH的一些弱點。WPC的船體兩側各設有一個狹長流線形片體,水線面積低,這部分的設計與SWATH類似;不過WPC在船身中央又增加一段深V字型的船體(平時不吃水),其艏部特別尖細,能穿浪而行。在平靜的水面航行時,WPC僅由兩側的片體提供浮力,與SWATH類似,航行阻力極低;當波浪較大時,深度較淺的中央穿浪船體也開始吃水提供浮力,而兩側的片體此時則還擔負平衡的功能。由於必要時能以中央船體提供浮力,因此WPC的吃水比SWATH淺,而且吃水對載重的變化沒有像SWATH一樣敏感,故能在淺水域有效操作。總之,穿浪高速船體擁有SWATH的低阻力、穩定、甲板面積大等優點,而耐波力、穩定性則更勝一籌,並能在較廣泛的水域操作。穿浪高速船體最初由澳大利亞的造船廠提出,爾後澳大利亞、美國、英國、日本和紐西蘭相繼投入此一領域並建造數十艘這類船隻,營運結果顯示其效益甚佳。除了民用之外,美國軍方也將此設計用於新一代高速運輸艦隻,首先在2000年代初期陸租借澳洲Incat造船廠設計的TSV、HSV-1/2等高速運輸艦進行驗證評估,均採用高速穿浪船體設計。中共從1980年代展開對SWATH的初期研究,首艘自製SWATH海關巡邏艇於2000年下水,同年並從美國引進一艘二手的SWATH船隻進行逆向工程;此外,中共也針對性質類似而許多特性更優秀的高速穿浪船體進行研究,而2208型快艇就是最顯著的成果,成為全球首艘採用此構型的作戰艦艇。

2208型快艇首艇由上海江南造船廠建造,在2004年4月下水。2208型艇的傾斜主桅上裝有小型搜索雷達與航海雷達,艇橋頂端設有貌似光電射控儀的裝備,艇身後段兩側各有一個大型的傾斜適形構造,由其外型特徵(微微向外傾斜、後方可開啟、前方設有類似開口的正方形板蓋等)判斷,很可能是反艦飛彈發射器。此外,艇艏裝有一門類似AK-630的小口徑自動化機砲塔;與一般AK-630不同,這門機砲使用具有匿蹤造型的砲塔殼。2208型擁有四具水噴射推進器,分別安裝於兩側延伸艇體上,主機的進氣口位於兩舷飛彈收容結構下方。2208型艇的外觀找不到明顯的煙囪結構,據說是由艇體中段下方排出,受到艇體的遮蔽,對匿蹤頗有幫助。雖然還不清楚2208型的各項性能、裝備數據,不過絕對是近年中共新造艦艇中最具前瞻性且最大膽的一款設計。至2005年初,網路上出現三艘2208型後續艇(2209~2211)的照片,分別由上海江南廠與廣州造船廠建造。

在2003年,有消息傳出中共打算從俄羅斯引進550ton級改良閃電型(Molniya,Project 1242.1)大型飛彈快艇的技術,並打算自行建造30艘左右。Project 1242.1採用傳統排水式設計,以燃氣渦輪為動力,主要武裝包括四枚SS-N-22超音速反艦飛彈、一門AK-176M 76mm快砲、兩門AK-630M自動快砲以及肩射防空飛彈等等,火力相當強大,而且雷達、電子戰裝備齊全。引進改良閃電級的風聲可能意味中共對於採用前衛設計的2208型可能仍不放心,所以依照以往的慣例,在發展國產艦艇時仍引進同等級的俄羅斯裝備,作為預防國產設計進度不順或發生問題的後備方案。不過中共最終是否真的會引進閃電型快艇,目前尚無法獲得證實。

根據加拿大漢和信息在2005年中的消息,中共將正式開始量產2208型快艇。在2005年流傳的網路照片中,2208號艇換上了類似北歐國家艦艇的近岸迷彩塗裝,這點頗令人感到疑惑。此種迷彩塗裝的主要作用是與近岸背景融為一體,降低被敵方目視發現的機率;然而,這種塗裝是專門為近岸環境設計的,這是否意味著2208型快艇的作業範圍侷限於中共沿海?以敵方艦隊船團為目標的飛彈快艇,絕不可能區區龜縮於海岸線。目前推估有兩種可能:第一,2208艇只是暫時被用來測試這種塗裝的效果,未來仍將恢復一般的塗裝;但如果這的確是2208未來的裝扮,則此型快艇的真實身份以及任務型態,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日本世界艦船雜誌2005年11月號對2208型快艇的諸元推定如下:長40m,寬10m,吃水0.8~1m,主機為四具柴油機,採用前二後二之配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4-2006 12: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hongzh 于 12-4-2006 07:28 PM 发表




哇,这么专业的东西用几张图片就解释清楚了,谢楼主了。我一直想问一个问题,那个逃逸塔看起来很“纤细”,牵引力有多大?如果出现意外,逃逸系统怎么能快速拖动沉重的轨道舱和返回舱离开火箭呢?嗯,俄罗斯的火箭逃逸系统跟这个有什么异同?

有人能讲解一下吗?

[ 本帖最后由 渤海 于 15-4-2006 12:5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5-4-2006 01: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长征2号F火箭有3种安全模式,分别是“低空逃逸”,“高空逃逸”,及“船箭应急分离”。
逃逸塔主要负责“低空逃逸”功能。
火箭设计者在整流罩内部设计了三个机械臂。三个机械臂抱住返回舱,假如火箭出现故障,在逃逸塔启动的一刹那,机械臂会紧紧地抱住飞船,将它们带出危险区。

对于推力的资料,我只知道逃逸塔内置10台固态火箭发动机,推力十足。

中国的逃逸塔是由前苏联的火箭逃逸塔改装的。据说中国科学家花了3年来改装及提高性能和安全性。

美国的土星5号火箭上的逃逸塔高10米,发动机的推力为67吨力,可工作32分钟。而中国的逃逸塔只有8米,不晓得推动力为多少吨。有人知道吗?希望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8-2006 10: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苏-27以及歼-11性能及作战参数

1990年11月中俄双方达成关于引进首批苏-27SK战机(SU-27是前苏联研制的一种重型制空战斗机)的双边协议,这是自建国以来数额最大的引进行动,也是苏-27首次对外出口。1992年6月27日首批共12架苏-27战斗机,其中包括8架苏-27SK单座型和4架苏-27UBK双座教练型,由俄罗斯后贝加尔军区吉达机场起飞,经蒙古于当日上午10时15分安全飞抵中国空军芜湖基地。苏-27正式加入了解放军空军装备序列。1992年11月8日,所有订购的战斗机全部交付,并额外得到了两架供研究测试使用。之后中俄之间继续苏-27的贸易,包括上述12架苏-27在内,中国共有苏-27SK和UBK共26架。1995年中国采购第二批,但型号变为更先进的苏-27SMK,共24架。
  
  苏-27SMK飞机作了三方面的改进。一、增加空中受油能力和增挂副油箱,空中加油管装在机身左侧,不用时可以收放以减少飞行阻力。机翼下3号和4号挂架可各挂一个5000升副油箱。机翼内油箱容积也稍加大,油量增至9965千克,这样SMK即使不进行空中加油,在带副油箱飞行、用完投掉的情况下,航程可达4390千米,这个距离相当于从北京可直飞新加坡。如只进行一次空中加油,可飞行5200千米。最长留空时间约7小时。二、SMK增加了对地攻击能力。最大外挂重量从S型的4000千克增加到8000千克。可使用多种空对地导弹。例如每枚重量330千克的无线电指令制导的X-25PD型,每枚重量640千克的电视制导的X-29TD型,每枚重量680千克的反辐射导弹X-31P以及每枚重量875千克的电视制导的X-59K型等。也可以挂KAB-500KR激光制导炸弹和多种非制导炸弹、火箭等武器。增加使用R-77先进空空导弹的能力。仍装有GSH-30130毫米航炮,150发炮弹。三、导航和电子设备改用最新改进型号,可以根据客户要求换装西方电子设备,如法国仪表着陆系统、多功能彩色显示器。
  
  国产化的苏-27将命名为歼-11。1993年,双方商定由俄方提供零部件和技术,帮助中国企业联合生产苏-27,基准型号为苏-27SMK。1993年10月中央军委将苏-27正式列入空军装备发展序列,由沈阳飞机工业公司负责仿制生产。1993年11月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与解放军总参装备部联合发出关于仿制苏-27与AL31F涡扇发动机的文件。苏-27战机的改装仿制工作正式全面展开。
  
  在组装仿制和国产化中,在我国出厂的苏-27逐个批次性能有所提高,整机进口的苏-27也不断得到改进,尤其在电子设备方面。相信依靠我国现有某些远远优于俄罗斯的电子技术,国产歼-11最终将采用四余度电传操纵系统,安装多个多功能彩色显示器,改进电子对抗能力,增强对地对海攻击能力。
  
  2003年12月6日,歼-11新型号由毕红军驾驶完成试飞,标志着该型号的研制工作进入了全新阶段。新11改型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新材料,航电系统与苏-27相比有了较大提高,雷达火控武器均采用了更为优秀的国产产品。发动机采用国产涡扇推重比8的太行,至此国产歼-11基本上可以说是大功告成。
  
  
  
  机长:21.935米
  机高:5.935米
  翼展:14.948米
  空重:1570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237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33000千克
  载弹:6000千克
  最大速度:2300千米/小时
  最大航程:4390千米
  实用升限:18000米
  起飞距离:650米
  着陆距离:620米
  发动机推力:2*12500公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8-2006 10: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China has been developing the indigenous WS-10A turbofan engine since the late 1990s, but is said to have encountered numerous technical difficulties. A WS-10A was seen fitted on a J-11 in 2002 for aerial tests. The WS-10A is said to have less thrust than the Russian AL-31F. This would result in the J-11 being less manoeuvrable than the original Su-27SK.

http://www.sinodefence.com/airforce/fighter/j11.as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8-2006 01: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已开始着手发展空军站力,只要持续发展,美国很难完全占尽上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7-4-2024 11:46 PM , Processed in 0.13735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