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663|回复: 9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0-1-2021 08:13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aidj 于 21-2-2021 09:31 AM 编辑

What Knowledge Is Worth Most?
杨洲松
2000年12月

名词解释: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系长久以来人文主义学者作为评量课程价值的标准。在身心二元论中,认为感官困于物性,而心灵则由于其非物质性与精神性而受到重视。

因此,心灵学科用文法、修辞与逻辑等三艺,比需经由感官才能学到的学科如科学及技艺等,较具价值。

  十七世纪以来,由于现代科学的蓬勃发展,使衡量学科价值的规准也有所修正。第一位以功利学说将学科价值做等级排列的学者,为英人斯宾塞(Herbert Spencer, 1820~1903)。斯宾塞发表的论文〔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刊登于一八五七年的〔西敏寺〕(Westminster)杂志,该文受英国功利主义之影响,并且接受达尔文进化论的主张,而将有助于社会生存的学科活动,做一等级的排列:

(1)直接从事自存的活动;
(2)获取生活上所必需而间接从事自存的活动;
(3)与养育后代有关的活动;
(4)维持正当的社会及政治关系的活动;
(5)与休闲生活有关的活动。  

根据以上的主张,斯氏提出两个批判知识尺度的标准:

1.知识的用处是什么:当时的知识传授者或教师,仅在一种淡薄而笼统的评断下,认为知识的求得乃是「趋善避恶」。但这并无明确的判准,因此斯氏以「自存」的生物观点,来评判何种知识较能切合有机体的生存所需,能否有利于生存问题的解决,是否能对个体生存活动有用,这些才是知识根本判断的标准。

2.如何生存:这不仅要顾及到个体的物质方面,也应顾及于其他广泛的方面。此即斯氏标榜之「完美生活」,除了有关生存问题外,尚有其他四项活动以为配合。

整体说来,「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最简单而直接的回答即是「科学」。

这是一切论证的最终裁决。为了直接自存的活动,最重要的学科是科学;为了间接自存,即获取生计的活动,最有价值的知识仍是科学;为人父母最需妥切的知識亦是科学;为了使公民活动有所遵循,理想的政治及社会生活,最主要的莫过于科学;艺术的完美作品及其欣赏,最需要的准备也是科学;其他训练,举凡智力的、道德的与宗教的,最有效的学习还是科学

本世纪初,美国教育学会的十人委员会所提出的中等教育七项主要原则:基本学科、健康、家庭成员职责、职业、公民、休闲活动与伦理关系,很明显的是受到斯宾塞的影响。

引用: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2665/

磁铁 Halbach array (哈尔巴赫阵列) https://youtu.be/pSyG1OwzGjw
28_600_1000.jpg
来源:佑来了


#新石紀 在物理學中,物質之間有四種基本交互作用:重力、電磁力、強作用力及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1-1-2021 05:45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idj 于 31-1-2021 09:41 PM 编辑

所有的大型制药公司,几乎没有为下一波病毒大流行做好准备的能力,例如致死率75% 的「立白病毒」

卫生部12月起·免费为孩童注射肺炎链球菌疫苗
24 Nov 2020 — 为了保障孩童健康,卫生部从12月1 日起,免费为符合资格的孩童施打3剂肺结核疫苗( 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 (PCV) ),预防孩童因感染肺炎链球菌而患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1-2021 07:10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人主要獲得維他命D的途徑就是曬太陽,但不是說早上起來在太陽下露個臉、下午去外面散散步就好了,必須要曝曬在波長290nm~315nm之間的陽光下(這裡指的是UVB),皮膚才能將陽光轉換成維他命D,這通常是曬正午的陽光才有辦法吸收到的波長。

一般來說,只要每天曬十到十五分鐘,就可以補充一定份量的維他命D。可是,曬三十分鐘轉換的維他命D濃度,不會比曬十五分鐘多更多。因為一旦曬超過十五分鐘,陽光就會破壞皮下轉換好的維他命D。所以每天曬十到十五分鐘即可,多曬是無益的。不過,實際曬多久,要看你所在地區的緯度和空氣品質而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1-2021 08:16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youtu.be/Ccd2cFiwonc?t=553 蜜蜂 花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2-2021 07:53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家里蹲国仙 于 11-2-2021 01:39 AM 编辑

10617跟贴

基础科学几乎停滞,谁限制了人类发展?科学家的怀疑或许是对的

2021-02-05 15:58 怪奇菌
纵览人类近万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过去的一百多年是人类进步最大、最为颠覆的时代。量子力学的建立,让人类对微观世界有了更加深刻地了解;相对论的提出,使得宇宙露出了其最本质的一面;抗生素的发现,让人类征服了肆虐亿年的细菌……


2017,人们启封了一批五十多年前的时间胶囊,那里面有着五十多年前人们朴实美好的展望:“我们现在已经踏入宇宙,你们肯定已经可以非常方便地前往其他行星了吧?,对于多变的气候肯定也能自如控制了吧?”

事实上,这段来自五十多年前的留言并没有不切实际,因为这是那个时代的人非常普遍的想法,毕竟在他们那个时代,人类从第一次翱翔蓝天到第一次踏足宇宙,中间仅仅隔了半个多世纪而已。


所以在他们看来,再过大半个世纪人类征服太阳系并不是一件虚无缥缈不可能完成的梦,而是一个可以期待的事实。

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他们注定要失望了,因为人类在大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似乎进步缓慢,不要说行星之间来去自由了,就连登陆月球都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


其实从表面上看,人类在21世纪的发展进步还是挺大的,比如智能手机的出现和普及、发现了引力波的存在、拍到了第一张黑洞照片、找到了上帝粒子等等。

但是,只要我们透过表象看本质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进步”其实都是基于上个世纪提出的理论或猜想,真正意义上的进步几乎一个也没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因为人类在20世纪就已经洞悉宇宙全部奥秘了吗?当然不是,我们甚至根本不知道现在对宇宙的了解程度究竟是多少,这是一个无法用数字量化的事情。

问题来了,既然我们并没有洞悉宇宙全部奥秘,为什么基础科学会近乎停滞不前呢?是谁封锁了它?是不想人类知道某些真相的外星人,还是某种神秘的宇宙规则?


其实忽略外星人或宇宙法则这种无法验证的推测,真正锁死基础科学的其实是两个东西——人类寿命和能源。

如何快速判断一个文明的发达程度?卡尔达肖夫告诉我们是:能源。根据“卡尔达肖夫指数”,宇宙中的文明可以根据其掌握的能源量级分为三个等级,其中最低级的是一级文明。


卡尔·萨根曾指出,在人类没有真正掌握可控核聚变时,人类的文明等级大约只有0.7级左右。

思考一下,人类文明为什么能在几百年内取得之前数千年都无法媲美的文明成果?其实关键点就在于十八世纪下半叶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而工业社会的基础是能源和资源,在目前已知的能源中,真正有望实现并能够被大面积使用的只有一个——可控核聚变,它是化石能源最好的替代。

为什么科学家们会对可控核聚变如此的憧憬?不是因为它不会产生难以处理的核废料,也不是因为它转化率很高,而是因为它对原材料的要求很低,地球上许多物质能够作为核聚变的原料。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一旦人类彻底掌握了可控核聚变,在现有技术条件和能耗下,人类能够获得几乎无限的能量。

无限的能量,多么诱人的前景,一旦这种假设成为现实,对人类发展的帮助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届时人类将迎来第二个大航海时代,而这次的“海”将不再是地球上辽阔的海洋,而是更加浩瀚无垠、更加壮美瑰丽的星辰大海。


遗憾的是,即便已经过去几十年,但可控核聚变距离大面积商用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许多关键的技术依旧无法走出实验室。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人类目前又发现了存储量巨大的页岩油,但它同样属于用一点就少一点的不可再生资源,如果在这些化石能源被耗尽之前人类还没有找到替代品,人类文明的未来可想而知。


除了能源方面的限制,人类自身的寿命也是限制发展的一大主要因素。众所周知,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各个学科领域划分的越来越细致,知识的总量也在飞速增加,这就导致人类学习起来的时间成本越来越高。

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人想要在某个领域进行科研工作,其学历至少需要博士或以上,他取得这个学历时年龄通常在30~35之间,而当他在领域中真的取得一定研究成果时,其年龄一般在50岁左右。


按照目前的趋势来看,未来很可能会出现仅学习基础知识就要耗费几十年的情况,尤其是需要大量积累和计算的理科领域。

这种情况会直接导致人类发展停滞,因为人类短暂的寿命根本没有办法在几十年学习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再去对原有理论进行创新和突破。


需要注意的是,假如知识能够无限累积没有上限,那么即便是依靠科技手段将人类的寿命提高好几倍,对于整个发展来说依旧没有任何帮助。

如何破解这个死循环呢?或许就像一些科学家怀疑的那样,唯有脑机接口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 或者数字生命才是人类未来必然的选择。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2月1日报道,科技亿万富翁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创立的Neuralink把一块微芯片植入了猴子的大脑,这样它就能靠自己的意念玩电子游戏 ...


其实科学家的怀疑很有可能是对的,正如上文所说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体量越来越大,如果能够通过脑接口直接将这些知识输入大脑,那么能够节省人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忽略所有因素的影响只看它对人类的帮助,这种方法绝对能够让人类文明发生质变。

http://yuutoday.com/doc_VU9leHRWeEJKb0l4YnZuYiszMkdvZz09/page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2-2021 09:51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youtu.be/04Hgbd2o4l8

本帖最后由 aidj 于 12-2-2021 09:35 PM 编辑

联想到道教词语“夺舍”(1997年吴倩莲主演电影)


在2021年的互联网上,所有能一直维持小众的社群,背后都有极其坚实的原因——高度商业化的当代互联网,乐于把任何小众爱好塑造成个性、特立独行的象征向大众群体推广,曾经的二次元、盲盒都因为商业因素从小众亚文化变成了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之前我们写过不少真正的小众群体。不过它们之所以小众,大都和我国浓厚的唯物主义氛围以及优秀的科学教育有关,比如地平论的信奉者们,在现代社会学魔法的人们,有着基本科学常识的无神论者,大概率是不会加入这些小众社群当中。



但在解释人自己的问题上,科学并非万能。得益于神经科学或是心理学的混沌未明,占星术、塔罗占卜、MBTI十六型人格早早就完成了大众化进程。

没有科学万万不能

而有一些不为人知的概念——比如tulpa,至今仍然保持了小众,没能搭上这班顺风车。可能是因为它让人感到幼稚,没有“星辰与人的联结、神秘的古老卡牌、现代心理学产物”那么酷而具有说服力。



Tulpa有点类似于很多人在孩童时期都有的幻想伙伴,在tulpa社群的说法里,这是一种由人创造出的、有自由意志和情感的精神伴侣。



尽管圈内人一再强调“tulpa不只是你想象的一部分,而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这个概念还是难以对普通人说出口——对没有深入了解过的人来说,它听起来和中二病没有什么区别。再加上国外tulpa社群的兴起和儿童动画《彩虹小马》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更让它看上去显得有些低龄化。



这还有可能和Tulpa的宗教背景有关。



Tulpa这个词诞生于20世纪时西方神秘学者对于印度佛教、藏传佛教的研究:早期的佛教文本中,出现过一些佛教大师通过“沉思生活”造出了精神存在的例子。一些西方藏学家认为怛特罗密教的所谓冥想神(tantric meditational deity)暗示了Tulpa——人造独立精神体——的存在。

文摘自微信公众号:游戏研究社(ID:yysaag),作者: 鱼人蹦蹦,原文标题:《自己给自己创造朋友的孤独者们》,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


论调的人忽悠了领导,忽悠了公众,甚至忽悠了自己,这就成了问题。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各位同事,下午好!

2018年4月16日,中兴事件的新闻在网上爆棚。三天以后,4月19日,《科技日报》一版头条强势推出新专栏“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开篇以“是什么卡了我们的脖子”为引题,报道了中国在高端芯片制造所需要的顶级光刻机方面的落后状况。

我在新媒体上推介了这个栏目和这篇报道,很多朋友和新闻同行都评论说,《科技日报》这组报道策划得很及时。我很“谦虚”地回复人家:不是很及时,是很超前!

事实上,今年三月“两会”一过,《科技日报》就开始策划和组织这组报道,当时的舆论氛围还是“厉害了我的国”。《科技日报》认为,公众有必要了解更多的东西,尤其应该知道,“我的国”也有不“厉害”的地方,甚至还受制于人!

由于想把开栏篇打造成“样板间”,我们毙了好几篇稿子,有些稿子还在反复修改和打磨,以至于这个栏目迟迟没有推出,直到中兴事件爆发。到今天为止,这个栏目已经推出29期。换句话说,我们已经对各个行业的29项卡脖子技术做了报道。社会反响之强烈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作为《科技日报》总编辑,我感到很自豪。因为《科技日报》没有人云亦云,而是以个性化声音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正确引导了社会舆论,体现了《科技日报》的使命和担当。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些举世瞩目的成绩当然值得肯定,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差距和不足。我们今天一些喜大普奔的科技成就,比如大飞机,人家半个多世纪前就有了。我们今天一些正在苦苦攻关的重大项目,比如载人登月,美国1969年就已大功告成,明年整整50年。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差距。

中国的科学技术与美国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这本来是常识,不是问题。可是,国内偏偏有一些人,一会儿说“新四大发明”,一会儿说“全面赶超”、“主体超越”,“中国现在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分别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还算得有整有零,说得有鼻子有眼儿。

明明是在别人的地基上盖了房子,非说自己有完全、永久产权。如果只是鼓舞士气也就罢了,可麻烦的是,发出这些论调的人忽悠了领导,忽悠了公众,甚至忽悠了自己,这就成了问题。

上周我访问日本,和日本科技振兴机构(JST)签了一个合作协议。我在JST见到了一个人,叫冲村宪树,他是前文部省次官,现任JST首席研究员。冲村对中国非常友好。他说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很快就可以和美国平起平坐,甚至超越美国,所以日本应该和中国搞好关系。

我说,你的结论正确,但前面说得不符合实际。我告诉他,中国要建成现代化强国,还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冲村不同意我这个说法。由于他不会说英语,我们的交流是通过日语翻译,效率比较低,所以到最后我也没能说服他。

冲村的观点在日本很有代表性。无论左翼还是右翼,他们都是这样看待中国的。我们的舆论无疑对此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可否认,这些为国际上的中国威胁论提供了口实。那些把中国建设成就夸大其词的與论,无论出于什么动机,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其结果是误国害民。

只有认识到差距,才有可能弥补差距,否则我们的中国梦将永远是中国梦。就像《礼记·中庸》所说,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兴事件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都是一件大好事,好就好在它让更多的国人正视了中美科技实力的巨大差距,惊醒梦中人!

《科技日报》“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栏目要长期办下去,因为有太多的卡脖子技术让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不能扬眉吐气。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的核心技术亟待攻克?是否有一些共性原因阻碍了我们攻克这些核心技术?我想是的。今天我讲三个问题。

第一,缺乏科学武装。

科学和技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有联系。正是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引,才阻碍了我们的技术发展和进步。

中国自古以来只有技术传统,而没有科学传统。技术发明靠的是经验的积累,或许还有灵机一动;而科学发现则是建立在系统研究和专业训练的基础上。我们的祖先在科学上的建树实在乏善可陈。有人说我们有四大发明。我告诉你,四大发明属于技术范畴,它不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技术创新和突破,跟科学没有半毛钱关系。

比如指南针,我们的先人只知道它很有用,迷不了路,找得着家。没有去研究磁场、磁力线,也不懂得导体切割磁力线时会产生电流,更推导不出麦克斯韦方程。比如火药,我们的先人只满足于它能爆炸的事实,只知道一硝二磺三木炭,而没有深入探讨它的化学和物理机理,所以才止步于黑色火药,没能研发出黄色炸药。有人说,我们祖先发明了火药,所以才有了后来工业和军事上用的炸药。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黄色炸药和黑色火药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

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求甚解,这些倾向今天也在严重影响我们的技术发展和进步。离开科学的指引,技术的发展注定不会走得久远。

第二,缺乏工匠精神。

去年中央电视台播了一档节目《大国工匠》,我几乎每集都看了。拍得很好,下了功夫。问题是相对于我们13亿人口,这些大国工匠实在太少了,太稀缺了。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是瞧不起匠人的。从我们对很多职业的称谓上就能看出这一点,什么剃头匠、泥瓦匠、小炉匠,很多教师自嘲,管自己叫教书匠……

轻视操作,轻视实践。孟子就说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6月20日,科技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海洋调查一线难觅学科带头人身影”,讲的是海洋调查的某个航次上,16名科研人员中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只有一人。学科带头人都说,学生去了,我就不去了。这种现象在中国很普遍。

不久前我访问德国,在萨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顿参观了中德轨道交通联合研发中心的创新工厂。我在工厂里看到,很多人穿着工装在一丝不苟、非常专注地工作。我本来以为他们都是工人,后来一打听,原来都是工程师!我想,正是凭藉这种务实严谨、精益求精的精神,德国人生产出了莱卡相机、奔驰汽车、克虏伯大炮等,创造了“德国制造”的品牌价值。

第三,缺乏持之以恒的情怀。

浮躁和浮夸是中国科技界流行的瘟疫,而且至少已经持续了20年。我们很多科技工作者耐不住寂寞,坐不了冷板凳,总想走捷径,弯道超车。

我不喜欢“弯道超车”这个词儿。除非你车里有毒品,警察追你,要不干嘛弯道超车呢?总结别人的经验,吸取别人的教训,少走弯路,这是对的,也是应该做的。但在更多情形下,“弯道超车”是个伪命题,往往成了投机取巧的代名词。你弯道超车走直线,就意味着别人走曲线,别人都比你傻,这可能吗?很多实践已经证明,弯道超车行不通。

比如说研发航空发动机,要通过大量实验数据的积累,不断总结、完善、调整、提高,最终才能生产出一款好的产品。要弯道超车的话,我们可以搞到一台别人的不那么先进的航空发动机,照葫芦画瓢,山寨出“八九不离十”的产品。可今后要改进提高,增强性能,你还能做得到吗?

还有,领跑、并跑、跟跑“三跑并存”的说法是对的,但它不是现在的事情。1965年,我们的科学家就实现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这在当时绝对是世界领先。1964年中国爆炸了原子弹,1966年我们有了核导弹,1967年爆炸了氢弹,1970年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半个世纪前,我们就“三跑并存”。所以,不谈比例和构成,“三跑并存”的说法就失去了意义。最近在“三跑并存”后面又加了一句“跟跑为主”,这就实事求是了。

此外,目前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上个月我看到美国媒体的一篇报道,美国的F135型航空发动机经过改进,其推力竟然达到22吨。稍微有一点航空发动机知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数字。

听了这个消息,大家都很着急,但着急也没有用。我们寄望于从事航空发动机研发的科技工作者能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尽快把高性能国产航空发动机搞出来。

谢谢大家!(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3-2-2021 11:27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aidj 发表于 31-1-2021 05:45 PM
所有的大型制药公司,几乎没有为下一波病毒大流行做好准备的能力,例如致死率75% 的「立白病毒」

卫生部12月起·免费为孩童注射肺炎链球菌疫苗
24 Nov 2020 — 为了保障孩童健康,卫生部从12月1 日起,免费为符 ...

https://health.esdlife.com/shop/hk/contents/%E8%82%BA%E7%82%8E%E7%90%83%E8%8F%8C%E7%96%AB%E8%8B%97%E6%B3%A8%E6%84%8F%E4%BA%8B%E9%A0%8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2-2021 03:35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idj 于 14-2-2021 03:46 PM 编辑

R

上圖清楚地顯示,要解酒,將酒精(乙醇)變成無毒的乙酸(醋酸)要經過2個階段:
1、第一階段,需要乙醇去氫酶,是一種酵素(路徑1,效率好),先把酒精轉變成乙醛。一般而言,缺乏這個酵素的民眾並不多,即使缺乏,身體還有效率比較差的方法(途徑2)可以將酒精轉變成乙醛。所以只要喝了酒,酒精一定會轉變成乙醛,只是快慢的問題。

2、轉變成乙醛後需要再經過第二階段的解酒,這個階段需要乙醛去氫酶(另一種酵素)。很遺憾,台灣民眾普遍缺乏這個酵素(正確地說,是突變造成基因缺陷,導致製造出來的酵素無法執行功能,所以無力將乙醛變成乙酸),帶有這個基因缺陷的台灣民眾,比例近50%,每2人就有一人無力把有毒的乙醛轉變成無毒的乙酸。意思是,有高達一半的民眾在喝酒之後,體內會存在大量的乙醛。將乙醛轉變成乙酸的能力差,乙醛除了會讓人臉紅、容易醉,更是一級致癌物,不僅傷害肝臟,乙醛隨血液循環全身,對所有器官都不利。


水 和 二氧化碳 排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1-2-2021 09:27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idj 于 21-2-2021 09:30 AM 编辑


出版日期: 2019-01-02
ISBN: E9789864775842
定价: NT250

电磁学

焦耳曾到小學就讀,但是身體的缺陷 使他經常被同學戲弄,老師也不喜歡這個害羞、安靜、經常在課本上繪畫、塗鴉的學生。 父親只好讓焦耳休學,請 家庭老師在家裡教他。 「所有的物質是由原子組成」,是近代科學發展的里程碑之 一。 道爾頓經常利用出外郊遊教導學生,在郊遊時他教學生觀察、實驗、計算實驗所得,並鼓勵學生與他討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2021 07:55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YfJOvcvKb2Qwr7Q4G1gMgxC3qDR35cy5 生活里的科学 大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6-11-2024 11:45 AM , Processed in 0.161134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