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4053|回复: 13

太阳即将进入休眠期,2030年地球或将全面进入小冰河期,科学家:无需担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5-2020 09:40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30年太阳进入休眠期,地球进入小冰河期。
2020-05-20 09:37:02 来源:互联网

冰川时期是地球表面覆盖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 地球在40多亿年的历史中曾发生过多次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纪冰期。持续时间很长的地质事件通常称为大冰期。历史上包括:前寒武纪晚期、 石炭纪至二叠纪和新生代的冰期。大冰期的时间尺度至少数百万年。



大冰期的成因

许多研究者认为冰期可能与太阳系在银河系的运行周期有关。有的认为太阳运行到近银点区段时的光度最小,使行星变冷而形成地球上的大冰期;有的认为银河系中物质分布不均,太阳通过星际物质密度较大的地段时,降低了太阳的辐射能量而形成地球上的大冰期。



太阳“休眠期”

太阳休眠期是指太阳活动减弱进入“休眠”状态,导致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使得地球步入“小冰河期”。科学家一般认为,太阳活动的周期大概是10-12年。



太阳活动变化的三个判断方式:

1、太阳黑子减弱;

2、日冕区域的电流减少;

3、太阳的喷射流消失。



太阳的磁极每22年变换一次, 太阳黑子活动以11年为一个周期。在太阳活动开始下一个周期的几年前,太阳最外层会频繁出现喷射气流。



研究发现,进入第26周期(2030年至2040年),被列为观测对象的太阳两个层面的电磁波变得完全不同步,导致太阳活动剧烈减少。





2015年7月,科学家警告称太阳将在2030年“休眠”,这将导致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使得地球步入“小冰河期”。



霍金生前预言,2030年太阳将进入休眠期


知识探索—“小冰河期”与“温室效应”相遇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后果?



1、严重摧毁大气循环系统,地球面临更多重大灾难。

猜想分析:大气循环系统是地球自然状态下,伴随地球演化逐渐形成稳定的气候系统。气候系统自然状态下能够随着地球环境变化适当调节。“温室效应”是由于人类社会活动导致地球升温现象。“温室效应”影响了“大气循环系统”,所以,带来了众多自然灾害。地球气候循环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如若进入“小冰河期”,脆弱的气候循环系统再次承受“巨大”改变,或许,会导致气候循环系统的彻底“瘫痪”。那么,地球将面临更巨大的灾难。冷暖气候难以交替运行,四季可能不复存在,旱涝分配不匀,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2、“小冰河期”为地球降温,地球气温趋于正常。

猜想分析:“温室效应”正不断提升地球平均温度,当进入“小冰河期”地球气温大幅下降,从而,中和了由于“温室效应”引起的地球升温现象。随着“小冰河期”的结束,地球气候恢复以往的正常水平。再者,在“小冰河期”人类可以借助“温室效应”手段减小冰河期带来的寒冷局面。



总之,地球大气循环系统的状况是地球上自然灾害发生的决定性因素。而大气循环系统具有复杂的“运动规律”,并非由表面温度高低决定的。所以,“小冰河期”给地球带来影响还难以预测(因为,目前人类尚不能完全掌握大气循环规律。所以,不能准确推测出“小冰河期”对地球气候带来的实际影响)。





免责声明: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12小时内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0-5-2020 10:12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2-2021 11:26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所未见 德州产油 会冷到断网停电 https://youtu.be/Dib2wJqIvv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5-2020 09:55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Scientists warn of a mini ICE AGE when the sun will “go to sleep” in 2030 and cause temperatures to plummet
by Heather Peirce 3 min read

The Earth could be headed for a ‘mini ice age’ researchers have warned.

A new study claims to have cracked predicting solar cycles – and says that between 2020 and 2030 solar cycles will cancel each other out. Researchers claim that this will lead to a phenomenon known as the “Maunder minimum” – which has previously been known as a mini ice age when it hit between 1645 and 1715. During this period it caused London’s River Thames to freeze over.

The new model of the Sun’s solar cycle is producing unprecedentedly accurate predictions of irregularities within the Sun’s 11-year heartbeat. It draws on dynamo effects in two layers of the Sun, one close to the surface and one deep within its convection zone. Predictions from the model suggest that solar activity will fall by 60 per cent during the 2030s to conditions last seen during the “mini ice age” that began in 1645,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presented by Professor Valentina Zharkova at the National Astronomy Meeting in Llandudno. The model predicts that the pair of waves become increasingly offset during Cycle 25, which peaks in 2022.

During Cycle 26, which covers the decade from 2030-2040, the two waves will become exactly out of synch and this will cause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solar activity.
“In cycle 26, the two waves exactly mirror each other – peaking at the same time but in opposite hemispheres of the Sun,” said Zharkova. “Their interaction will be disruptive, or they will nearly cancel each other. We predict that this will lead to the properties of a “Maunder minimum.””

“Effectively, when the waves are approximately in phase, they can show strong interaction, or resonance, and we have strong solar activity. When they are out of phase, we have solar minimums. When there is full phase separation, we have the conditions last seen during the Maunder minimum, 370 years ago.”

It is 172 years since a scientist first spotted that the Sun’s activity varies over a cycle lasting around 10 to 12 years. But every cycle is a little different and none of the models of causes to date have fully explained fluctuations.

Many solar physicists have put the cause of the solar cycle down to a dynamo caused by convecting fluid deep within the Sun. Now, Zharkova and her colleagues have found that adding a second dynamo, close to the surface, completes the picture with surprising accuracy. “We found magnetic wave components appearing in pairs, originating in two different layers in the Sun’s interior,” she said. “They both have a frequency of approximately 11 years, although this frequency is slightly different, and they are offset in time. Over the cycle, the waves fluctuate betwee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hemispheres of the Sun. Combining both waves together and comparing to real data for the current solar cycle, we found that our predictions showed an accuracy of 97%,” said Zharkova.

Zharkova and her colleagues derived their model using a technique calle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the magnetic field observations from the Wilcox Solar Observatory in California. They examined three solar cycles-worth of magnetic field activity, covering the period from 1976-2008. In addition, they compared their predictions to average sunspot numbers, another strong marker of solar activity.

All the predictions and observations were closely matche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5-2020 10:00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aidj 发表于 20-5-2020 09:55 AM
Scientists warn of a mini ICE AGE when the sun will “go to sleep” in 2030 and cause temperatures to plummet
by Heather Peirce 3 min read

The Earth could be headed for a ‘mini ice age’ research ...




晴天霹靂!2019年地球將進入迷你冰河期,周期為12年!
分類\科學
時間\2018-01-03
一名研究人員警告稱,全球氣溫持續至少30年的劇烈降溫可能會導致全球糧食短缺。

來自諾森比亞大學的瓦倫蒂娜·茲哈科娃教授領導的一個由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的一項驚人的研究表明,地球將在未來幾年內進入一個冷卻階段。

Zharkova和她的團隊通過建立太陽磁場的數學模型得出了令人震驚的結論。

她的發現表明,在2020年到2053年之間的33年中,太陽活動的「大幅減少」將導致全球氣溫驟降。

她的模型預測,隨著太陽活動的減少,溫度將下降到自17世紀以來未曾見過的最低點——這一時期被稱為蒙德極小期。

在1645年至1715年的最後一段時間裡,溫度驟降到足以凍住倫敦泰晤士河的溫度。

53s900054069psn49rqn.jpg
大冷天:瓦倫蒂娜·扎克娃教授預測,未來幾年全球將會降溫

Zharkova說,下一個小冰河時代將會「稍微短一些」,但也不會不那麼殘忍。

她對斯普特尼克說:「他們每隔350 - 400年就會重複一次,因為太陽要經過這個(周期)最小的活動。

她說,地球上有「自然機制」,可以承受冰河時代的影響,並且已經「持續了幾十億年」。

然而,Zharkova說,有一種風險作物「無法正常生長」,這意味著世界各地的糧食供應可能會減少。


太陽間歇期:研究表明,太陽活動減少可能導致全球氣溫下降

她說:「問題是我們要通過最少的當前磁場活動,這將在未來30年內到來,因為我只能猜測,植被周期將開始減少。」

「如果你的(太陽能)排放量減少,輻射減少,氣溫下降,就意味著蔬菜無法正常生長,小麥無法正常生長,所以我們可能需要考慮一些食物,這可能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Zharkova說,全球變暖的減少只會持續到20世紀50年代太陽變得更加活躍之前。


她說:「我們必須在那個時候進行分類,為下一個大型太陽活動做好準備。」

David Dilley,全球天氣波動的執行長,認為由於「危險」氣候因素的結合,冬天只會變得「更加強烈」。

他的研究表明,到2019年,地球將進入一個自然的120年的冷卻周期,這一周期大約每230年發生一次,以阻止氣候變暖的趨勢。

全球氣候變暖
全球氣候變暖是一種和自然有關的現象,是由於溫室效應不斷積累,導致地氣系統吸收與發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斷在地氣系統累積,從而導致溫度上升,造成全球氣候變暖。

由於人們焚燒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並將其焚燒時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透過性,而對地球發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強烈吸收地面輻射中的紅外線,導致地球溫度上升,即溫室效應。全球變暖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僅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還威脅人類的生存。

另一方面,由於陸地溫室氣體排放造成大陸氣溫升高,與海洋溫差變小,近而造成了空氣流動減慢,霧霾無法短時間被吹散,造成很多城市霧霾天氣增多,影響人類健康。汽車限行,暫停生產等措施只有短期和局部效果,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氣候變暖和霧霾污染。

歷史溫度

在人類近代歷史中才有一些溫度記錄。這些記錄的來源不同,精確度和可靠性也參差不齊。在1850年前的一兩千年中,雖然曾經出現中世紀溫暖時期與小冰河時期,但是大眾一直相信全球溫度是相對穩定的。在1860年才有類似全球溫度的儀器記錄,當年的記錄很少考慮的城市熱島效應的影響。但是根據儀器記錄,1860~1900年期間,全球陸地與海洋的平均溫度上升了0.75℃;自1979年開始,陸地溫度上升幅度約為海洋溫度上升幅度的一倍(陸地溫度上升了0.25℃,而海洋溫度上升了0.13℃)。同年,人類開始利用衛星溫度測量來量度對流層的溫度,發現對流層的溫度每十年上升0.12℃至0.22℃。2000年之後,多方組織對過去1000年的全球溫度進行了研究,對這些研究成果進行對比和討論後發現,自1979年開始的氣候轉變的過程是十分清晰。此外,其他的研究報告顯示,從20世紀初開始至今,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增加了約1.1f(0.6℃);在過去的40年中,平均氣溫上升約0.5f(0.2-0.3℃);在20世紀,全球變暖的程度是更超過在過去400-600年中任何一段時間.。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戈達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報告顯示,自19世紀廣泛地用儀器測量並記錄溫度開始,2005年是最溫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溫度記錄還要高。世界氣象組織和英國氣候研究單位也有類似的估計,相反的是,他們測量顯示,2005年是僅次於1998年第二溫暖的年份。

在2000年後,各地的高溫記錄經常被打破。譬如: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羅諾鎮錄得41.5℃,破139年來的記錄。同年,8月10日,英國倫敦的溫度達到38.1℃,破了1990年的記錄。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測得最低溫度為25.5℃,破了1873年以來的記錄。8月7日夜間,德國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氣溫記錄。在2003年夏天,台北、上海、杭州、武漢、福州都破了當地高溫記錄,而中國浙江省更快速地屢破高溫記錄,67個氣象站中40個都刷新記錄。2004年7月,廣州的罕見高溫打破了53年來的記錄。2005年7月,美國有兩百個城市都創下歷史性高溫記錄。2006年8月16日,重慶最高氣溫高達43℃。台灣宜蘭在2006年7月8日溫度高達38.8℃,破了1997年的記錄。2006年11月11日是香港整個11月最熱的一日,最高氣溫高達29.2℃,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最高溫26.1℃還要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5-2020 10:34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地 涡旋惊现 冰河期?芝加哥 冰封室内 逃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4-5-2020 11:32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6-2020 08:29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6 hours ago · 2日温度32度,6日降到2.5度。 https://www. chinapress.com.my/?p=2065547 看过来 ... 新疆六月飞霜气温骤降由夏“入冬”| 中國報F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8-7-2020 11:21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豪雨来袭 泛滥成灾

https://www.sinchew.com.my/pad/con/content_2309718.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9-2020 08:41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川普:越来越冷 https://youtu.be/YAy2rhAyJhM

GS M 炸锅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9-2020 10:11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最高峰 富士山で初冠雪(日直予報士 2020年09月28日) - 日本気象協会 tenki ...
2 days ago · きょう(28日)、富士山( 3776m)から初冠雪の便りが届きました。甲府地方気象台の観測で、平年より2日早く、昨年より24日 ...

Screenshot_2020-09-29-22-08-10-557_com.android.chrome.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2-2021 07:29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地中海气候的希腊也急冻 https://youtu.be/9PqKJ3d47Y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2022 03:41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 小冰河期

于埃纳普蒂纳火山(西班牙文:Huaynaputina,源自奇楚瓦语:Waynaputina,意思是"年轻的火山") 是一座位于秘鲁南部莫克瓜大区的复式火山,距离第二大城市阿雷基帕80公里,属于安第斯山脉的一部分,海拔高度4,850米。

公元1600年2月19日发生了火山爆发指数达6级的灾难性火山爆发,是南美洲有史以来最大的火山爆发,火山活动持续到了同年3月,最后一次喷发是3月5日。爆发后1个小时,火山灰开始从天而降,覆盖了周边10多个城市,24小时内阿雷基帕的火山灰已达25公分高。于埃纳普蒂纳火山爆发时,喷出了约30立方公里碎屑,火山碎屑流往东和东南流了13公里,火山泥流则一路流到了约120公里远的太平洋海岸,沿路毁灭多个村落。火山灰伴随着地震对阿雷基帕和莫克瓜造成极大损害,250-500公里远的北智利和西玻利维亚都有遭受火山灰的影响。据统计,超过1500人直接死于火山爆发,10个村落被掩埋。周边的农业经济耗费150年才全部恢复;因火山爆发而导致间接死亡的人数约2百万人 (俄罗斯大饥荒)。

此次的火山爆发造成了全球性的影响:1601年的冬天是6个世纪以来最冷的冬天,并导致了俄罗斯1601-1603的3年大饥荒,估计约有三分之一的俄罗斯人口死亡、1601-1602年瑞士和当时被瑞典统治的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都迎来了极度寒冷的冬天、德国和殖民时期的秘鲁的酿酒业崩溃、日本的诹访湖发生了500年以来最早的结冰、中国历史上则有桃花晚开的纪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7-2022 04:22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热之后大冷??https://youtu.be/KaMGpUJuSe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2-11-2024 04:45 AM , Processed in 0.146988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