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3076|回复: 2

道教八大神咒釋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9-2017 07: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教八大神咒釋義
咒語是在道法的過程中配合符,印,罡,訣,法器來行道施法,代神明宣言的一種咒術,是行法演道的核心手段。是修道之士日常生活中防身保命的武器,也是溝通神靈的媒介,更是驅妖除邪的法寶。
《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三十六說:「夫大法旨要三局,一則行咒,二則行符,三則行法。咒者上天之秘語也,群真萬靈隨咒呼召,隨氣下降」。可見在道教法術中,道教咒語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皇經集注》卷五《神咒品第一章》雲:以經中秘法語,能度人籙仙,制星,制魔,制水,鎮五方,濟法界,故曰神咒。從此可看出咒是神明宣經說法的秘言法旨,是具有很多神通力量的一種語言。
咒語的種類很多,廣泛應用在道教各類法事科儀及日常生活中。如召請,祝禳,修煉,鎮伏,洗漱,飲食等等。
我們今天常看到的八大神咒是道士日常功課中用來滌除心中罪孽,衛護心神,請召神明護持,開經演道所用。是學道修道入門必修必會之咒。我等應熟記於心。
八大神咒出自《早晚功課經》,是道教諸多門派廣泛普遍遵行的幾種常用咒語。目前網絡上很多道友對這些咒語的內涵並不能完全理解,我今嘗試淺顯的語言來釋義,希望能更好的使道教咒語廣被人知。
●【淨心神咒】
太上台星,應變無停
驅邪縛魅,保命護身
智慧明淨,心神安寧
三魂永久,魄無喪傾
淨心神咒為八神咒之首,顧名思義為修道之人早晚功課及學煉符法時淨化身心,排除雜念,安定心神時所用之咒。此咒能使凡心入於冥寂,返觀道心,入於清靜之中。並有保魂護魄的作用。
◎太上台星應變無停
語釋:太上者即為太上老君,在此為大道之尊神,居上清境,名道德天尊,為道教三寶之師寶。 三台者即三台星君。唐杜牧有詩云:「三台星裡拜文星」。應變無停是指大道(太上)無處不在,易處於運動中的狀態,變者變化也。《清靜經》雲:「大道無情運行日月」是也。
◎驅邪縛魅保命護身
語釋:大道隨聲感應,無處不在能驅除邪祟,而弘護正道,衛護修道之士能身心安泰,不受鬼魅侵擾。
◎智慧明淨心神安寧
語釋:此言常誦此咒能使人智慧開朗,靈臺明淨,摒除雜念,心道合一,神明安寧。不染六塵。
◎三魂永久魄無喪傾
語釋:三魂者:《雲笈七簽》雲:「人有三魂一名胎光,二名爽靈,三名幽精。胎光主命,爽靈主財祿,幽精主災衰。三魂為陽,易上升,故應常守三魂。七魄為:屍拘,伏矢,雀陰,吞賊,非毒,除穢,臭肺」。
一代丹道大師魏伯陽真人在《周易參同契》說:陽神曰魂,陰神曰魄。七魄為陰神,故其性使人性堅貪嫉,遺精好色,迷失自我,暴斂奢淫。故修道之人使三婚永固,七魄安然。 布壇施法,修煉功課之前都應先誦持此咒,寧靜心神,使心神歸於正道,魂魄安固。從此可看出修道之下手功夫即先修心。
●【淨口神咒】
丹朱口神,吐穢除氛
舌神正倫,通命養神
羅千齒神,卻邪衛真
喉神虎賁,氣神引津
心神丹元,令我通真
思神煉液,道氣長存
淨口神咒含有兩層真意,一為:我人生於世俗,難免謗經毀道,妄言他人之過。更有世人不信鬼神,指天罵地,綺語兩舌,咒詛諛曲。此皆為口業。另居於塵俗,三葷五腥難免避諱。口氣腥檀羶臭。誦經論法,污穢三寶。故應常誦淨口神咒消除口業,祈請正神,滌除口中穢氣。清靜口舌後方能誦經念咒,通真達道。
語釋:按《黃庭內景真經》雲:
口神為丹朱,舌神為正倫,齒神為羅千,喉神為虎賁,炁神導引津液,心神固守丹元。
口中常有穢氣故應常吐故納新,呼吐污濁之氣於外,吸引清新之氣於內。
其法有六:噓、呵、呼、呬、吹、嘻六氣之法,能使五臟六腑康泰。
《太平御覽》雲:真人道士常吐納以和六液。另通過舌神吞嚥津液,可保津液。
丹經有云:;白玉齒邊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長年。這樣引吞津液直接人任脈化為陰精,是造精之捷徑,健身之妙法,故能通命養神。
道家認為牙齒為堅硬之物,能摧萬物而食之,故能驅除邪魅。喉為吞嚥之重樓,口中之液為玄泉,故吞嚥生津聚精,滋養精氣。
心為五臟之主宰,丹元為體內元神,是主宰思慮意識,體內生機之神。思神是指存想體內口部諸神,煉液是運煉體內玉液還丹。此咒令口齒喉舌心思之元神,除口中之罪業,清口之濁氣。心神與道合一,存無守有,長生久視,道炁常存。
●【淨身神咒】
靈寶天尊,安慰身形
弟子魂魄,五臟玄冥
青龍白虎,隊仗紛紜
朱雀玄武,侍衛我身
淨身神咒可令身體內的四正之神歸於正位,消除身業,擁護身形,保衛道體,所謂身業即殺盜透淫等罪。使修道之人身體清靜,能以清靜之身感召神靈。
語釋:靈寶天尊為三清境第二尊神,居上清真境,為經寶。
念誦此咒時要萬法俱忘,心神合一,神寧泰定。
眼內視神光煥於玉闕,耳返聽妙韻於瓊台,心存靈寶天尊於上,三魂七魄不外遊,五臟靈神玄冥。玄者玄妙,冥者寂靜。安慰為靜養,身形安穩,五臟之氣化為四正神獸,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侍衛自身左右前後,養護肝肺心腎。自能修成道果。
●【安土地神咒】
元始安鎮,普告萬靈
岳瀆真官,土地祗靈
左社右稷,不得妄驚
迴向正道,內外澄清
各安方位,備守壇庭
太上有命,搜捕邪精
護法神王,保衛誦經
皈依大道,元亨利貞
大聖元始安鎮大天尊
此咒為結壇行法召遣土地山神,以使之代為凡夫奏告上天,保衛正道時所用。
◎元始安鎮,普告萬靈
語釋: 元始為道教三清之一,號元始天尊,居玉清聖境,
安為穩定,鎮為鎮守,普告是廣而宣告。萬靈是指山川河嶽十方之萬靈眾神。
此句是以奉元始天尊法令,召告十方法界萬靈神眾。
此中需要存想元始天尊法像。
◎岳瀆真官,土地祗靈,左社右稷,不得妄骩url=home.php?mod=space&uid=1968553]@[/url]
語釋: 山岳河瀆,山川大地一切神靈,社稷為正神,即福德正神。
社為古代祭祀地神之處,稷為糧食作物,是百穀之長。傳有百穗。
在此廣泛指山川河嶽之神神龍神土地等神靈。
不得妄驚指不妄自擾亂驚惶。
◎迴向正道,內外澄清,各安方位,備守壇庭
語釋: 有的門及有的修道之人自視功高,不用此咒。
殊不知山川地神是備壇守護不可缺少的護法,
一來可命他們護衛傳達,
二來能領他們皈依大道。
澄清是指身心內外似水之清,走入光明大道。內淨其心,外淨其身。
各安方位此處是指神靈依此備護好自己的位置,各安守崗位。
在家誦經者可將壇庭誦作:「備守家庭」 如是律壇則又應誦作「備守律壇」。
◎太上有命,搜捕邪精,護法神王,保衛誦經 
語釋:太上有命是指奉太上老君敕令,各地山川神靈搜捕妖邪,不得作祟於人間,弘揚道法,保衛家國社稷。使人們幸福,世界太平,並且保衛誦經者。
◎皈依大道,元亨利貞
語釋:皈者,反黑為白,轉染成淨,把凡心住於正念清淨境界成就道心。
依者身之依怙,如子戀母。
元亨利貞出自《易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
此為君子之四德。
故土地神明行具君子之德,皈依大道。
●【金光神咒】
天地玄宗,萬氣本根
廣修億劫,證吾神通
三界內外,惟道獨尊
體有金光,覆映吾身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包羅天地,養育群生
誦持萬遍,身有光明
三界侍衛,五帝司迎
萬神朝禮,役使雷霆
鬼妖喪膽,精怪亡形
內有霹靂,雷神隱名
洞慧交徹,五氣騰騰,
金光速現覆護真人
此金光神咒以修煉道體之心性為主,主張以內煉金光元神護體,降魔衛道!
此咒因其用途廣泛,法威強大。所以為道門秘咒神咒,其咒暗藏修煉之法。
各門派的修法也不盡相同,民間道派也有很多關於此咒的秘法,或用此咒結金光諱為符令;或是運潛金光,內煉成丹;或悟道修真,雷神護衛;或加持法寶,遁地偷天。
◎金光神咒
註釋: 金光為道之發見,神之神光。金者剛強不壞之意,求道者玄功廣博,光華外著,足以驅鬼魅、斬妖氣,役神將。如金器之剛強不屈,灼然赫奕也,是號金光。
◎天地玄宗,萬炁本根
註解:天地,一陰一陽;玄者道也,宗者萬事萬物根本。
故玄宗雖云浩渺,莫非天地化生,道之體現。
萬炁,總括萬事萬物,天地變化也,勿泥本根源頭也。
言天地之眾炁莫非陰陽合散所為,是天地有萬氣炁之本根也。
◎廣修萬劫,證吾神通
註解:廣,博也.修,修持,即煉玄之功也。
萬劫,言其修鏈歷經浩劫之多也。
蓋煉玄之士,時時修奉、其數無窮,如萬劫之累修。
證,證明。神通,神明通靈。蓋神通本人所自有,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求道者能萬劫修持,則吾之神通不亦證明而擴充乎!
◎三界內外,惟道獨尊
註解: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令為天地水三界,宇宙之三界為無極,太極.有極三界.人之三界精氣神者,內而五臟六腑,外而手足耳目之類也。
此言天人內外.法界上下。惟,獨也。道,玄妙大道。
獨尊,言無有出其右者。
蓋有道而天地乃立;有道而民物斯順,故曰獨尊。
◎體有金光,覆映吾身
註解:體,道體。金光,金罡之炁。
大道本無形體,道體蘊顯金光,依人為體至有金光,則充足於內而發乎外也。
覆,覆宥。映,庇映。吾身,求道者之身。
蓋人能志道則道不遠人,而身即是道,道即是身。
指修煉後金光圓滿,圍繞道體.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註解:視,望也。天下惟有形者可見,大道本屬虛渺,故視而不見。
聽,以耳去聽。天下之有聲者可聞,大道湛寂清淨,故聽而不聞。
老子曰: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見名曰希.此言修煉者到離六塵,斷卻六根,無我境界.
◎包羅天地,養育群生
註解:至大莫如天地,然猶有可窮而道則無窮。
包羅者,所謂道通天地有形外也。此言道體廣大。
養育,受其孕育也。群生,兼人及眾物而言,而人之耳目口體,三元六府亦曰群生。
此言大道雖無形與聲,而涵天蓋地,群生莫不賴之養育也。
◎受持萬遍,身有光明
註解:受持此咒者,於人以物與己受之,而持於心也。
萬遍,受持不怠也。萬者形容其多也.身,受持者之身。
光,金光。明,昭著。猶大學所謂德潤身也。
◎三界侍衛,五帝伺迎
註解:三界,見前解。侍衛,尊衛其道也。
五帝,五方帝君,心肝脾肺腎也。
司,司其職。迎者,彼來此受,如主之迎賓也。此為修者存道體之 金光,三界上下,五老五帝都要迎候。
◎萬神朝禮,役使雷霆
註解:萬神,尊且多。在天為眾神,在人為人之全體而言。
朝禮,同相集會也。蓋胎凝於紫府,百體畢具,如萬神朝禮於上帝也。
役使,聽其命令,無不達也。
雷霆,天之陽氣足以威天下者,
此言修道者一呼一吸莫非真陽之運動也。能運使雷霆萬鈞。
◎鬼妖喪膽,精怪亡形
註解:鬼妖,背道之徒。喪膽,不敢肆也。
人身亦有鬼妖,道氣存則萬緣俱息,不啻失其膽也。
精怪,木精土怪。忘形,失其真形也。
此指聲色貨利而言也,既入道則諸念不生,不啻忘其形也。
修道者既證金光,則鬼魅邪祟則喪膽而顯露原形。
◎內有霹靂,雷神隱名
註解:內,道體之 內。霹靂,雷聲。
金光威力甚大,一震而山河鎮動,萬物凜威,道之尊嚴亦猶是也。
雷神,先天一炁正神。隱名,三十六尊雷神名諱隱藏。
此言道雖尊嚴性本自寧,雷神隱藏攝伏精怪。
◎洞慧交徹,五炁騰騰
註解:洞,空也。慧,靈也。
通靈交徹,五炁,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氣輝映,互相螢而無微不照,無幽不燭也。
五炁,五行之氣。騰騰,形容金光耀眼,五行正氣升騰。
◎金光速現,覆護真人
註解:速現,現實時發見,猶云而時出之也。
金光本隱藏於性海之中,今日速現則其得力於平時者深矣。
覆護,金光遍體也。真人,求道者自稱。
真人云者覆其真性,無愧于人之道也。
此言神光護體,金光護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9-2017 08: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誦經方法述要

誦經,是學道者初習儀式必學的一種儀式行為。據《無上秘要》引《洞玄空洞靈章經》稱:善信男女「若能長齋,誦經靈章,萬遍道成,身生水火,立致飛行,其道高妙,不得漏洩。」反復誦經就能溝通入神,「千遍能神,萬遍通真。通神則與神交言,逆知吉凶;通真則與元始睹顏,入水不沈,入火不燃,經災履厄,騰景三清。」故齋戒誦經,功德甚重,上消天災,保鎮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生死受賴,其福難勝。「夫天地運終,亦當修齋,行香誦經;星宿錯度,日月失昏,亦當修齋,行香誦經;四時失度,陰陽不調,亦當修齋,行香誦經;國主有災,兵革四興,亦當修齋,行香誦經;疫毒流行,兆民死傷,亦當修齋,行香誦經;師友命過,亦當修齋,行香誦經。」
道教誦經多與方術相聯繫。《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稱誦經要與佩符相結合,稱「皇人曰:凡誦經行道須佩真符,而行此道則萬神敬從也。」誦經又要同存思和內練相結合,稱誦經先要灑掃凈室,平坐燒香,默念咒語,「瞑目靜存,東方青龍吐兩合月華白氣及腎水,如大海中浴洗,去五臟穢濁」,又存南方真火、丹田嬰兒等等。
道教誦經的方式有多種,計有:心誦、氣誦、形誦、神誦。「誦」亦即「祝」,所以也有心祝、密祝、微祝等等。概括上述種種誦經之法,可用無形的「神誦」和有形的「形誦」來形容。無形的神誦,包括心誦、氣誦、心祝、密祝等;有形的形誦則包括:音誦、明誦、微祝等等。
雖然從表面形式上看,「神誦」與「形誦」只是誦經方式上的不同,用道外人的觀念來看也就是「無聲」〈無音樂〉與「有聲」〈有音樂〉的區別。而從道教的角度看,其內隱的意義則深奧而複雜。
南宋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稱「誦經之法,各有所主,有心祝、微祝、密祝。故心祝則心中神存意而祝也;微祝則自己可聞其聲也;密祝,口言而已,使外人莫曉其聲也。」同書卷二十四:「此外有意誦,各隨事之輕重,分所誦之內外耳。誦則下聲而誦之,詠則朗吟以詠聲。十言一咽律,則養氣而潤澤內宮也;一百言一啄齒,則集真和神外保不空屍竭神也。」《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中說:「正月為上元,自十一月十二月正月皆存在上宮天尊誦經。七月為中元,自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皆存在下宮天尊誦經。凡誦經時,須是行定法後,著耳徹聽天尊誦經之聲,琅琅然如鐘聲。」
在上述種種誦經之法中,唯有無形的神誦之法,亦即無聲的誦經之法為最上乘的誦經方法,即跳出自我,以身外之身誦經。《大洞玉經疏要十二義》:「誦經者以太無神誦為上也。夫誦經之法有三:一者明誦,二者默誦,三者半明半默誦。三法總謂之形誦,非誦法之妙也。惟運我元神,躋於太虛,直至寥頓時金闕之界,朝禮元始天王,定神太空之內,自見天元無極法界圓明於中,朗誦仙經,混合百神,真所謂太玄一音,流響玉清,乃神誦之妙也,是為誦經第一義。」
由此看來,在道人們的心目中,越是無形、無聲〈無音樂〉的「神誦」,其境界越高,離自己理念中的「道」〈即虛無〉的距離就越近〈直至進入「道」的狀態〉;反之,越是有形、有聲〈有音樂〉的「形誦」,相對而言,與「道」的理念和虛無的境界相距就越遠。這大概就是老子所說的「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的一種體現吧。
誦經就是誦念經文,是道教齋醮中最普遍最常見的一種儀式元。一個道教徒在入道後初習儀式時就要學習誦經。
《道門通教必用集》稱「童子長成,教習音韻。單聲誦念,贊助行持。傳聞舛差,蹈襲蕪鄙,悉加釐正,俾就謹嚴」,就是通過誦念經文,幫助「行持」,修習道學的意思。
誦念方法同一般詩文的朗讀不同。詩文朗讀一般按文意抑揚頓挫,節奏變化,但誦念經文大多呆板平穩,與意無涉,其節奏往往由某種打擊樂器控制。誦念時,有個人單獨誦念的,也有多人集體誦念的,有誦念一遍而止者,也有反復誦念多遍的。
道教認為,通過誦經萬遍,道士可以達到修道成仙、與神溝通的目的。據《無上秘要》引「洞玄空洞靈章經」稱:「善信男女,香燈供養,見世光明,身入無為,受福自然。若能長齋,誦經靈章,萬遍道成,身生水火,立致飛行,其道高妙,不得漏洩。」
因為,「千遍通神,萬遍通真」,通神就可以「逆知吉凶」,通真就可以「經災履厄,騰景三清」。正由於如此,在天地運終,星宿錯度,日月失昏,四時失度,陰陽不調,國主有災,兵革四興,疫毒流行,兆民死傷,師友命過等事發生時,都要誦經,「上消天災,保鎮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
宋代的白玉蟾在《贊救苦經辭》中則認為諷誦《太上靈寶天尊說救苦經》的人,就是「莫不代天尊而演說經教,體大道以引接浮生」。代天說教就是宣傳教義。
歷代道教科儀文獻,對於誦念經文的選擇、時間安排、同眾術之關係等,多有所闡述。
經文的選擇。道教一直重視《道德經》的誦念。《洞玄五稱經》稱:「太上玄一真人曰:道德五千文,經文至微,宣道之意,正真之教,煥乎奇文,誦之千日,虛心注玄,白日升仙,上為西華真人,此高仙之宗也,亦能致慶於七祖。」《洞真太霄琅書瓊文帝章經》則稱:「凡修眾經,以《瓊文》為先,誦詠寂室,靜慶霞軒,群魔伏使,萬試敢前,隨意所修,乃得道真,萬遍道備,騰身太清。」
成書於隋末唐初的《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則稱誦念「三洞寶經」者,「形陟絳霄」,而聽到誦念者,「乃神生碧落」,「莫不人天仰賴,生死依憑,為群品之津梁,實眾真之戶牖」。時間的安排。道教認為不同時間誦念有不同功能。
《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稱:「正月為上元,自十一月、十二月、正月,皆存在上宮天尊誦經;七月為中元,自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皆存在中宮天尊誦經;十月為下元,自八月、九月、十月,皆存在下宮天尊誦經。凡誦經時,須是行定法,後著耳徹聽,天尊誦經之聲,琅琅然如鐘聲。」文內注雲:凡祈禳在上宮,凡煉氣在下宮,凡為亡靈在中宮。就是在上元時期誦經有祈禳功能,在下元時期誦經有煉氣功能,而為祈禳亡靈的則在中元時期誦經。
至於在本命之日,即生日誦經,則「魂神澄正,萬氣長存,不經苦惱,身有光明,三界侍衛,五帝司迎,萬神朝禮,名書上天」,即有長生之功能。
誦經作為道教齋醮儀式中的一種,往往同道教的一些方術相聯繫,在《無上秘要》中引用的《洞真金房度命經》和《洞真素奏丹靈六甲符經》,都談到誦經要同服符相結合。
在誦念《金真金房度命經》十遍後,就要服金房保命符,連續誦念一百遍,即服十次,「此則通神致真,坐見八方,條理百關,節度納靈,萬氣總歸,則能長生壽極,天地三光同年」。
在修六甲之道時,每逢「甲日入室服符,誦詠六宮歌章」,經過連續六年誦念,就有「玉女降房,與兆面言,運龍飛霄,上升兆身」,而在《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之中,誦經要與佩符相結合,「皇人曰:凡通經行道須佩真符,
而行此道則萬神敬從也」誦經又與存思和內煉相結合,「每遇誦經行持日,先灑掃淨室,齋戒身心,入室東向平坐,燒香,叩齒十通,勿令耳聞,默念(淨口咒)。次瞑目靜存,東方青龍吐兩合月華白氣及腎水,如大海中浴洗,去五臟穢濁,良久,存南方,降真火同日精赤氣,合於心火,燒身並道室灰燼,並無纖毫煙穢,即覺大風吹盡塵垢,即存丹田內嬰兒,自地戶步鬥登壇,默念(淨天地咒)。
微吸四方真方,略吹遍身,從東方為始,默禮十方,東向想丹田內嬰兒,默念(開經玄蘊咒)。」誦經的軌度。道教認為,誦經時必須遵守戒律,《洞真智慧觀身大戒經》稱:「太微天君曰:道學不奉觀身大戒,而誦經萬遍,隱處山林,升仙之舉恐未可希耶。」《洞真四極明科》則規定男女同室誦經,「當令男在東,女在西,不得座起臥息,混同一席,三犯斷功廢事,不得成仙。五犯身被左官所拷」,還規定入室誦經時要束帶嚴整,不得與外人交言,「當令心目相應,目無他視,心無異念,披卷言句周竟,不得中住越略」。
道教的誦經方法同道教教義、規戒和方術以及誦經曲調和漢語音韻結合了起來,最終使道教誦經儀式具有了的鮮明特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2017 08: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什麼是「戒律」
「戒」解也、界也、止也。能解眾惡之縛、能分善惡之界、防止諸惡也;「律」則是指規則、約束條文。合而為一,戒律就是指道教為約束、規範道教徒言行舉止、防範其違反教規而制定出的警戒條文。「戒」強調通過外界的約束來戒除種種惡行、惡習等;「律」則強調自律,即靠自己來規範自己、完善人格和道德。
道教最早的戒律,是出自張道陵祖天師的「老君想爾戒」。該戒分三行九條,即:行無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動,此上最三品;行無名、行清靜、行諸善,此中最三品;行無欲、行知足、行推讓,此下最三品。
之後,隨著道教的發展,清規戒律也隨之不斷加強和完善。又相繼出現了諸如:三皈五戒、八戒、三壇大戒、三百戒、千二百戒等。戒律從早期的向神「叩首思過」,過渡到「跪香,遷丹(勸離)、杖逐(強制趕出)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3-2-2025 09:58 PM , Processed in 0.128795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