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都乱来。
看古装剧时,我们经常看到主角使用银两付帐。但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大部分人都毫无概念。其实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宋朝以前白银总量很少,根本没有成为流通货币,银两成为流通货币是明清两代对外贸易活跃,外国白银大量涌入以后的事。
知道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后,再看电视剧你会觉得无比荒谬。
▼小说《红楼梦》中,刘姥姥看到贾府上下一餐螃蟹24两银子,感叹小户人家可以过一年。其实刘姥姥家当时也算中产阶级,有房有地,还有工人和丫头。她第一次去贾府,得了20两银子,就千恩万谢的,可见这不是个小数目。
《明史》中记载,七品知县一年的基本工资是45两白银。但现在的电视剧、小说中,居然出现了两个馒头一碗汤5两银子、少奶奶一次赌博输掉一千万两银子、一餐饭19两多银子的情节。要知道,万历年间国库年收入才达到200万两,这还是张居正改革后国库收入丰富的情况下。
▼在一般推算古币值都采用一般等价物交换的方式,中国人千年不变的民生物品就是大米,所以采用太平年间的大米物价记录为标准,进行一个粗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银两的货币价值答案。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品质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中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约3304元新台币))。
▼唐朝时一两银子的购买力更高,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约20650元新台币))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065元人民币(约10325元新台币)。
宋朝经济高速发展,工商业非常发达,因此对货币的需求量非常庞大。但那时白银的产量和进口量都不高,所以钱币制度极其混乱。那时的流通货币是“钱”。在一般朝代,1000个钱为一贯,等于一两银子,但是宋朝却不是这样的。
▼《宋史食货志》和《续资治通鉴》中提到,自真宗朝开始因白银存量偏少不足以赶上经济的发展,银价不断上涨,基本上是2000个以上的铜钱当银一两。宋朝“钱法”很乱,铜钱、铁钱、铅锡钱同时流通,各州都有权自行铸钱,还存在私人铸钱的情况,钱的大小不一、成分不宜、价值多变,“随时立制”,非常混乱。
根据《宋史 食货志》记载,“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宋史职官志》记载,每斗(米)折钱三十文”。按照这些来算的话,2000个铜钱可以折银一两。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约4620到9240元新台币)。
▼历史上,银两成为流通货币是在明清时期,但现在的古装剧中,不管什么朝代都是用银两交易。这是因为明清小说的盛行,这些小说均按照当时的生活情况为常识对前朝进行描写。《水浒》、《三言二拍》等等作品中的银两价值均以明朝的银价为标准,与原有的文、贯、缗、铢等货币单位搅合在一起,对后世影响很大。所以现代人所写的以中国古代为背景的历史小说、武侠小说中,也跟著把古代流通货币统统说成“银两”,就连《射雕》等书也是如此。
▼综上所述,不同朝代一两银子的价值不同。清朝中晚期价值约150到220元人民币左右(约750到1100元新台币);明朝中期价值约600到800元人民币(约3000到4000元新台币);北宋朝中期价值约600元到1300元人民币(约3000到6500元新台币);盛唐时期价值约2000到4000元人民币(约1万到2万元新台币)。
现代人比起明清时代,距离之前的朝代更加遥远,对前朝货币制度及银两的实际购买力认识不足,才会出现可笑的天价馒头、天价酒菜情节。知道了这些知识,再看小说或者电视剧,你是不是就能看出更多有趣的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