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氯噻嗪”这个既不好写也不好念的名词,今天瞬间登上了各大中文搜索引擎的热词榜单。原因是目前新华社已经证实,中国游泳运动员陈欣怡在8月7日里约奥组委实施的赛内兴奋剂检查中被查出A瓶氢氯噻嗪阳性。 从药理上来说,氢氯噻嗪具有利尿和抗高血压的功效。而当它被用在运动领域时,最主要的功效就变成了“掩盖”。也就是借助于氢氯噻嗪,在赛前加大尿液排出量以稀释其中的违禁药物,从而掩盖运动员体内含有的其他违禁药物,因此氢氯噻嗪也被列入到禁药的目录之中。 目前陈欣怡已提交了B瓶检测和召开听证会的申请,在理论上,此事目前尚未得出最终的结论。但如果陈欣怡最后被确定服用禁药,那么这也许是中国代表团自从1984年参加洛杉矶奥运会以来所遭遇的最大奥运丑闻! 在此之前,中国选手在奥运会上药检呈阳性的情况极为罕见。在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当时女排选手巫丹曾因为禁药问题遭遇禁赛。但问题毕竟出现在女排这个以往很少牵扯到禁药的集体项目上,因此当时外界还是普遍接受了巫丹由于误服止咳药而导致尿检不过关的说法。 除此之外,中国体育虽然曾在一定历史时期饱受禁药问题的困扰,但至少没有人敢在奥运会上的舞台上以身试法。包括在1990年代中后期,国内体坛出现了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现象:在游泳和女子中长跑项目上,每到全运会上总会出现一批打破世界纪录的好成绩,但相关运动员却总是“昙花一现”,无缘参加几年之后的奥运会。 这种现象的本质,也许就是国内赛场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服药的行为,而相关人士也知道很难在奥运会上通过更严格的药检,于是有时会出现运动员在全运会后“急流勇退”的情况,还有些时候,则是体育主管部门在备战奥运会过程中直接将某些运动员排除在名单之外。尤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各个体育项目内部都下达了“死命令”,绝对不允许在奥运会上出现禁药丑闻。 自从1992年之后,尽管有时会爆出中国奥运金牌选手药检不过关的新闻,但那都只是出现在与奥运会本身无关的场合。无论如何,奥运会还是被中国体育视为绝对的“禁药禁区”。至于陈欣怡的本次被查,则属于在参加奥运会过程中被抓到了“现行”,又是出现在目前争议声音最强烈、历史包袱也最沉重的游泳项目上,其杀伤力之强烈完全难以估量,绝不是中国代表团再多拿10枚、20枚金牌就能抵消的负面影响。 如果服用禁药的结论最终成立,那么这条丑闻的出现也并非全无前兆。长期关注中国体育的人可能已经感觉到,自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之后,这些年国内的禁药风波逐渐变得多了起来,游泳、田径、举重等多个项目都难以幸免。更有甚者,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在今年4月作出处罚决定,宣布北京兴奋剂检测实验室被暂停注册资格四个月。以上种种,都证明国内体坛对于禁药问题可能逐渐失控,直到矛盾在里约奥运会上出现了总爆发。 那么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答案或许可以从“氢氯噻嗪”的特点中找到,那就是“掩盖”。 对于发生在眼皮底下的种种禁药嫌疑,部分体育主管部门多年来还是习惯于遮遮掩掩。以游泳项目为例,对于1990年代“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现象,难道体育主管部门都被蒙在鼓里?显然不应当低估他们的智商。当时的监管思路就是,只要不在国际上丢大人,国内赛场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哪怕罗雪娟勇敢地说出了“泳池中的水不太干净”,但很多问题还是不了了之。 最近几年里,中国游泳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全面崛起,但有些管理思路恐怕还是停留在一二十年前的水平。比如当初孙杨因为心脏治疗用药不当而被禁赛三个月的情况,本身存在着对外的解释。但问题在于,外界直到处罚生效乃至届满之后的几个月,才正式获悉这一迟来的消息。在此之前,孙杨早已解禁复出并且参加了亚运会。官方有意识地延后公布消息,难免会增加外界对此的猜疑,也让其他人又找到了攻击孙杨乃至整个游泳队的口实。从效果来看,刻意的掩盖,往往只会让问题变得更糟糕。 而在陈欣怡的问题上,主管部门是否在得知消息之后的第一时间就实现了公开透明?我们对此暂时不做评判,但在接下来的整个过程中,希望主管部门能够摒弃那种试图掩盖的思路,而是将真相尽力呈现在公众面前,并且以实践行动证明对于禁药的“零容忍”。如果说,这真是中国代表团历史上的最大奥运丑闻,那么希望这个“最大”的纪录永远都不要被刷新。
然后 孙杨就输了1500米 比赛,感觉是怕了没服药,结果就输掉了。中国14亿人口找不到几个会游泳的来比赛吗。还要吃药,真丢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