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608|回复: 3

正释唯识与中观千年间之误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3-2016 06: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释唯识与中观千年间之误解

古今甚多学佛人, 不解唯识与中观间之紧密相连关系, 误以藏密应承中观为真正中观, 然藏密应承中观是以意识为主体而强套如来藏中道体性之误会假中观, 并不符合真正中观是以如来藏中道体性的论述 (中观般若宗所宗奉之三论 ---中论(龙树)丶百论丶十二门论(龙树) ---皆依空性心如来藏之体性而破外道执有执无 ) , 以下开示简明的说明唯识与真正中观间的正确关系, :

===

佛门之中自古以来一向存在空有之争,然而空有之争乃是未悟错悟者间之戏论,唯有言说,都无实义。若行者能於大乘法上明心证悟之後贯通三乘主旨,通达佛法修道次第者,便绝无空有之争可言,如实通达故。

一直有诸未悟学人错会唯识宗义,谓唯识主修心有,名为有宗,另谓三论宗(般若宗中觀)依方等般若宗义,名为空宗;  然此等判断实非正义,曲解正法。 後世末悟错悟佛子更执此宗以破彼宗,遂成空有之争。,然实二宗皆同一宗,第以浅深有别,实无二致,皆因未入正理,故生误会,而生诤论 ; 达者了知二宗无二,皆是空性中道正理,无可诤论者。

未悟之人不解般若所说乃是空性 : 般若非谓遣之又遣丶一法不立之空也.

般若方等经所说者乃是空性心真如之体性,依真如体性之总相及别相而说 ; 证知真如之人能生般若,依此证知真如体性而说之经典,即名为般若经。真如之体性乃是中道正理,不偏不倚,是故般若宗又名中论宗丶中道宗。

此宗於天竺那斓陀寺智光论师时代,曾判为三时教之第三时。彼如是判: 初时阿含,心境俱有 ; 次时解深密经,境空心有 ; 三时般若经,心境俱空。 然智光论师所判二及三时颠倒,非为正判。

中国嘉祥大师别判则为正确,彼判如下: 初时根本法轮 ---华严经中纯为菩萨开一因一果法门,谓一乘教也。二时枝末法轮---以五浊众生不堪唯一佛乘无上法教,乃方便施设,於一佛乘析为三乘,次第而说。以二乘法依一佛乘起,故名枝末。三时摄未归本,汇归一乘,法华会之时也。

此三时之第二时复分为三时三教 ! 初时四谛法轮小乘教,说二乘法:苦集灭道,缘起性空。二时方等般若法轮大乘教: 说如来藏空性之总相别相,以此能生佛子般若慧。三时解深密经唯识教 : 说如来藏空性之别相一切种智,详述般若空性之究竟了义法,亦是唯一佛乘之教,总摄三乘教法。此三时三教之前为华严时,之後为法华时,合称五时三教,於最末以法华证成唯一佛乘之理。

藏密之论师多依天竺智光论师之判,此因未曾证悟如来藏空性,故不知不解般若及唯识经论意旨,而生颠倒,乃判唯识为有宗,判般若为空宗。然实三论宗之般若空宗及唯识宗俱为空性宗,不应判为有宗及空宗。

三论般若宗不得判为空宗者,乃因般若宗所宗奉之三论 ---中论丶百论丶十二门论---皆依空性心如来藏之体性而破外道执有执无,成立自宗空性中道之义理,非谓一切皆空也,故应名为空性宗,不应名为空宗。以如来藏空性有真实性---中道之法性故。 若一切皆空,即不得名为中道,无法之法,焉得名中? 故般若三论宗应名为空性宗,不应名为空宗。

若言空宗,小乘之法名符其实:五蕴丶十二处丶十八界,悉皆无常丶空丶无我丶不净,其中无我无人,无真实不灭之法性,故名为空。以蕴处界空故四圣谛空,四圣谛依蕴处界建立故。以蕴处界空故,八正道丶五根五力丶四正勤......等三十七道品悉空,三十七道品依蕴处界建立故。以蕴处界空故,阿罗汉辟支佛空,二乘圣人依蕴处界及三十七道品建立故。以二乘一切法悉依蕴处界建立故,说二乘应名为空宗。

法相唯识宗应名为空性宗,不应名为有宗。,此宗专说人无我丶法无我,云何可以名之为有宗 ?如来藏虽有真实体性,而本具无我性涅盘性及中道性,云何名之为有 ? 若可名之为有,亦应般若宗可名之为有宗,同皆叙述如来藏空性故。

般若中观若离如来藏空性而说中道者,即名戏论; 依无实体法而说故,同於免无角论故  ; 无法而说法者即名无有实义,成戏论故。若人不离如来藏空性而说中论者,斯名正解中谕,是第一义谛  ;若人否定如来藏空性而说中论者,斯名戏论,不解中论,非第一义谛,如兔无角论故。

般若中观所说唯至空性如来藏心之中道总相及别相尔,未能述及空性心之中道根源--- 一切种智  ;若人亲证空性心,并深入依於唯识经论一一验证者,其中道般若更胜般若宗行者之已证空性心者 ;不唯中道般若慧之深细非般若宗行者所能望其项背,复能了知华严法华之道次第,非般若宗行者所知也,何况未悟证空性心之般若宗行者 ? 而法相唯识宗行者所证空性,与般若宗行者所证空性无二无别,唯更深细尔,云何别称唯识宗为有宗 ?

般若宗行者虽已亲证空性心,而其般若後得智,不能揣测唯识宗行者之通达者 ; 後者则能了知前者之般若慧。前者之亲证空性心,唯能入别教七住位., 後者之通达者能入别教初地。般若宗行者亲证空性心後,应转入法相唯识宗修学 ; 皆同一空性心故,唯有浅深差别故。若未於般若宗中亲证空性心者,不能入法相唯识宗修学,无力证验八识心王诸法相及涅盘之理故。般若宗之悟证空性心,即是禅宗之破参明心,无二无别,云何未悟祖师强予分为禅宗空宗 ? 不应正理。般若宗及禅宗所证悟者,与唯识宗之证悟者,既同是第八识如来藏,云何强分为三宗 ? 而诬说为有宗空宗 ? 不应正理,所证皆是同一空性心故。

佛子学佛累积福慧资粮......等,破参得证空性心,转依唯识正理而修,渐次而至佛地,即是《华严经》之次第行门,云何复为强分为华严宗与诸宗 ? 而佛子修学佛道,依戒戒心,方得入道,乃至成佛不舍三聚净戒 ? 云何复为别立律宗 ? 是故强分空宗有宗等,悉属有为戏谕,唯佛学研究者之所乐着,佛子不应随於彼等迷乱自心,但能悟证空性心,此诸道理悉渐通达,切勿枉费心神研究宗派,徒劳无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4-3-2016 11: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uest716 于 4-3-2016 12:00 PM 编辑

既然说不是  “遣之又遣丶一法不立之空”   



说要证悟如来藏空性

这两种空,可以用最方便的譬喻来简单表达吗 ??

是不是这样:---  

前者的空,无一物的顽空?
后者的空,是一切虽然存在,无常变化而没有自己的固定体性,所以谓之空?

是不是这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3-2016 12: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用个古老的陶与土比喻,大家说看意见。。

用土制陶器, 陶器的形象是暂有的,虽然很好用。。但可以打破,变成碗、杯、盆、瓶。。

碗、杯、盆、瓶,变换无常,容易破,破了又可弄成别的器具。。

虽然变来变去,但还是属于土的质。。
土的不变叫做有
陶器的各种外形变化叫做空

你要表达的是不是这个意思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3-2016 01: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很奇怪的一篇文章,其实真的有人误解吗?  这些空性、空相、佛性、如来藏、中观等等,都是一样的东西,只是名称不同(因经典从不同的 approach,说明那个能生万法的东西)。

如我们这个身体,是与佛性同在的,所以才会有知觉(不同与土木、石头),但是这个身体,会出生,会死亡的,而那个佛性却不会,死亡后,又去生起其他的身体。中观的八不,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 。。 也是说同样的东西。如人死了,但马上又生出一个中阴身,所以因缘和合的时候,就生出一个身体,因缘和合的时候,又生出一个中阴身,也没有真正的生,也没有真正的灭。你说我们身体就是佛性吗?当然不是,身体会坏灭的。你说这个身体不是佛性吗?但是别人打你,你却觉得痛,是有知觉的! 所以说,不一不异。中观就是不执着一边,两面都看到!  

又如一个房间,我们放满桌子,放满了桌子,就没有空间了吗?其实,空间与桌子同在! 还是有空间的存在! 在世间法,我们要谈论,要研究,当然是研究桌子(或其他东西),总不会去研究空无一物的空间吧? 唯识也是一样,要研究唯识,当然是研究空性生出来的东西,如心王、心所法 。。等等,总不能研究连空间也没有,什么也没有的东西。但我们也要想想,生起这些万法的东西是什么?

要研究这些空相的捷径,不妨研究六祖坛经,坛经名句:
何其自性本自清淨 (清净,即无一法)
何其自性本不生滅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本不動搖
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还有一则关于佛性的开示:
僧智常。信州貴谿人。髫年出家。志求見性。一日參禮。
師問曰。汝從何來欲求何事。
曰。學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禮大通和尚。蒙示見性成佛之義。未決狐疑。遠來投禮。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師曰。彼有何言句。汝試舉看。
曰。智常到彼。凡經三月未蒙示誨。為法切故一夕獨入丈室請問。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
大通乃曰。汝見虛空否。
對曰。見。
彼曰。汝見虛空有相貌否。
對曰。虛空無形。有何相貌。
彼曰。汝之本性猶如虛空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如來知見。
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了。乞和尚開示。

師曰。彼師所說。猶存見知。故令汝未了。
吾今示汝一偈。

不見一法存無見    大似浮雲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    還如太虛生閃電
此之知見瞥然興    錯認何曾解方便
汝當一念自知非    自己靈光常顯現

常聞偈已。心意豁然。
乃述偈曰。

無端起知見    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    寧越昔時迷
自性覺源體    隨照枉遷流
不入祖師室    茫然趣兩頭

(有缘者,闻此,定然也会心意豁然,知佛法高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5-6-2024 07:16 PM , Processed in 0.061402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