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些朋友到现在还维持这样的习惯,那就是在看一部原著改编的电影前,尽可能先把原著看过一遍,才走进电影院。
他们告诉我,先看原著,脑海里会自动浮现一幕幕情节的画面,对里头的人事物有自己的诠释,这是从字里行间寻找到的想像乐趣。
其实,当我们在看原著时,心里已经在「拍摄」属于自己的电影版,看完书后再去看改编出来的电影,实际上是在看导演对原著的「再创作」,从中也能从彼此想像的差异中找出一种乐趣 。
我想起很多改编名著的电影在选角时总是大费周章,片商选择男女主角会考虑到演员的市场、价格、人气等因素,但对观众来说,大家在看过名著后,都有自己的人物想像,两者之间常常有冲突,也增加了电影的话题性。
我个人是比较喜欢先看原著再看电影的。记得念大学时,看了一部叫〈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的电影,那是改编自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畅销小说,叙述四位中国移民妇女和她们四位在美国出生的女儿的故事。当时看完电影后很震慑很感动,于是马上去找了原著小说来看,但是读完掩书时却有些失落,因为电影里紧凑的剧情和磅礴的音乐所带来的震撼,完全无法和静静地躺在纸面的文字相呼应。
图片来源:moviesdvdnewreleases.com
但这样就能认定电影拍的比原著精彩吗?后来仔细想想,透过文字看到的故事,其实是很深刻和有意象的,虽然没有电影里声光效果带出的直接冲击,却能让我慢慢咀嚼、回味和推敲,很多人物的个性和细节也未必能在两个小时多的电影里头刻划出来,这一点就是读原著小说的收获。
另外,我也觉得在看了电影之后再看原著,很多既定的印象已经阻碍了我的解读,例如一些人物的样貌、举止和性格,电影里都清晰显现的版本,我在阅读时就很难有自己的想像了。这就像很多人在说到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时,脑海掠过的是「张卫健」、「陈浩民」、「林志颖」,还有「六小龄童」的样貌,因为这些人都曾经演过孙悟空。大家都不是看了书之后,再揣摩和想像孙悟空的样子,而是从电视剧里直接撷取孙悟空的形象。
原著和改编的电影各自各精彩,我们看的其实是两种创作——纸本上的创作和萤幕上的创作,要认定两者孰优孰劣是很难的。我只能说,如果你喜欢想像和创造,愿意花时间一页一页地去咀嚼文字,那么先看原著是最好的选择,否则想都别想,直接买票走进电影院,看看别人帮你解读和演绎的作品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