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389|回复: 3

著名已故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博士提出對21世紀人類生存憂慮輿解決方案的重點簡報 共7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4-2-2015 03: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再次轉發此帖:http://cforum1.cari.com.my/forum ... ead&tid=3450863

著名已故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博士提出對21世紀人類生存憂慮輿解決方案的重點簡報(共7頁)

以下附上的文稿掃描者為本人(佳禮用戶名:miaoyin)
文稿取自:歲次甲午護國繫災超薦繫念法會
地點:新加坡 10 Bayfront Avenue, Singapore 018956
日期: 2014年5月24 - 25日 ( 星期六至星期日)
文稿(初稿)作者:匿名未知
文稿頁數:總共7頁(文稿掃描版附在以下或直接瀏覽此網址閱讀http://sites.google.com/site/sol ... -drtoynbee-writings
備注:
(一)此文稿可免費流通,但除了原簡報作者之外,不得擅自更改任何內容。
(二)華人世界罕見的已故湯恩比博士的其中一本著作為《Change and Habits (轉變輿習性)》

此報告主要是彙整並編寫自湯恩比博士於一九六六年出版的《Change and Habits (轉變輿習性)》,一九七四年出版的《Toynbee on Toynbee (湯恩比論湯恩比)》,以及一九七六年(湯氏過世的隔年)出版的《Mankind and Mother Earth (人類輿大地母親等三部書籍)》。
湯恩比博士在七十八歲至八十四歲之三部著作的彙整報告。(初稿)》以下開始:

湯恩比博士認為,在當今這個精神文明消退而技術文明昌盛的時代中,人類必須抉擇,他是要從貪婪中徹底回頭,或是要面對文明徹底毀滅的災難。
(詳情請看以下掃描文稿)
















或在以下閱讀此初稿的文字版
http://sites.google.com/site/sol ... -drtoynbee-writings


本人佳禮論壇用戶名miaoyin聲明:歡迎閱讀,介紹流通,但不得更改內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4-3-2015 04: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  越溪居士、開吉法師  (第一三一集)  2015/3/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2-0131
       學生:尊敬的師父上人:慚愧弟子越溪,今天向師父、諸位老師、學長們恭敬報告的題目是「中國人的史觀—循天理、畏因果」
       一、開宗明義—學史的意義
       西哲有言:「人而無知一己民族的歷史,終將在劫難逃。」《戰國策》亦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是說歷史經驗、前車之鑒,可以導後世遠邪徑、入正途,持久昌盛。然而,西方俗語又言:「歷史不斷重複(History repeats itself)」。眼見人類在歷史上犯同樣的錯誤,一次又一次,不知回頭—這是研究世界史學者的共同心聲。的確,古希臘因個人主義、耽於逸樂而被古羅馬帝國吞併,號稱聖神的古羅馬帝國又因個人主義、道德淪喪而消亡。現代西方社會,遠承希臘、羅馬兩個古文明傳統而發展出令人歎為觀止的物質文明。然而,現代的西方社會再次出現個人主義膨脹、背棄倫理道德的情況—在公元二十一世紀,歷史若再次重蹈覆轍,其結果,並非某個國家的沒落,而是整個人類文明的滅亡,科技與全球化將整個地球融成了一個唇亡齒寒的共同體。
       歷史已經逝去,時間不會倒流,但若不吸取其中的教訓,學習先賢的智慧,必將重蹈覆轍而付出慘痛的代價。因此,如果問歷史學家:歷史都告訴我們了什麼?他們會說:人類社會數千年的歷史,證明天理昭彰、因果可畏;虛心學史,未雨綢繆、趨吉避凶之道自然明瞭。誠如西方著名的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博士《在未來中生存》一書中勸誡人類:如果不能吸取歷史教訓,解決道德淪喪的問題,那麼,人類就是在自取滅亡。這就是為什麼要學習歷史。
       隨著西風東漸,西化日益的當代中國,我們極需正確學習歷史的智慧,也就是古聖先賢傳承給子孫的人生歷練。對多數的國人而言,特別是年輕的一代,五千年的歷史不是驕傲,而是包袱;古聖先賢不是「至聖先師」,而是需要「懷疑和批判的對象」。然而,正如個人無法與其父母、祖父母割裂開來,當代國人也無法迴避有著驚人連續性的國史。若將上下五千年的國史,視為「老人言」,恭敬、謹慎的向它學習,那麼國人所擁有的,將是五千年的經驗、五千年的實踐以及被驗證了五千年的真實智慧,而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全世界唯有中國人獨有。
       其實,如何面對國史,早在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已經說清道明了。首先,孔子說自己:「信而好古,述而不作。」這是說聖人以恭敬的心對待歷史、對待真理,絲毫不敢有自己的意見。其次,對於歷史變遷,孔子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意思是說,從朝代更迭中,看到其興衰所由、典章制度之繼承與揚棄、倫理道德、因果教育之成敗(即「損益」),從而明瞭「道」之所在。於己則長善救失,於世則可落實習主席「弘揚優良傳統,造福當今社會」的號召。這就是學習歷史對個人、國家和世界的意義。
       二、追本溯源—何為歷史
       《說文解字》言「歷」(),「過也,从止,厤聲」。「止」本意是根基,而「厤」意為「治」。《說文解字》言「史」(),「記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意思是有一個人,手裡拿了一根筆,將事情正確的記錄下來。所謂「正」,本意為「是」,「从止,一以止」。也就是說,並非所有的記事可以稱為「史」,只有能夠實事求是而且是以「一」為出發點的記事,才稱得上「史」;這樣的歷史記錄,讀者閱後,能奠定治國、治家的根基。
       所以,古代社會十分重視史官,因為天理之昭彰、因果之闡明,全依賴史官記事,以明天下。正因如此,上古創立漢字的倉頡,便是黃帝的史官;孔子欲正視聽、弘大道,便寫下周朝的歷史《春秋》;確立史書寫法的司馬遷,也說寫史應當「究天人之際,窮古今之變」。我國古人之所以如此慎重的對待歷史,是對於天、地、人的恭敬,對宇宙人生真理的敬畏,正所謂:「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意思是敬畏因果、敬畏道義、敬畏聖人的教導。這個思想,貫穿了整個中國歷史,反應在記載歷史的文章之中。是故,古代社會,即使貴為天子,也會對史官心存敬畏。其原因無它,皆因敬畏天道、敬畏因果耳。現代社會對歷史,多有戲說,以悅大眾。這種對於國史的態度,如同家有傳世之寶,而子孫卻不當回事,任意處置。多麼可惜!
       什麼是以「一」為出發點?古人云:「道立於一。」宇宙萬物的真相是萬法歸一,即佛法所言的真如自性,用湯恩比博士的話來說:每個人的生命最終都是要與宇宙背後的終極精神實相歸為一體(the ultimate spiritual reality behind the universe)。它體現在生活上,便是承認「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待人接物一切恭敬,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它體現在學問上,便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最終融會貫通至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它體現在工作上,便是能夠恆順眾生以曲成萬善。是故,以「一」為出發點的記史,就是以萬法一體之孝、敬之心,恭敬忠實的將事情記錄下來,為後世所師法。若為善事,則必顯揚其所益以期後世慕之、從之;若為惡事,則必隱其惡、明其損以期後世得免此過、覺悟回頭。也就是說,史家記事,事雖萬端,原則未曾有異—萬法一體,止於至善。
       聖人孔子在春秋時代,曾經為當世著《春秋》,也就是當時的歷史。周朝至春秋時代,已經禮崩樂壞,悖理事件多起來,面對這樣的局面,孔子只講述事情的結果,卻並不鋪陳其中的過程。他的用心,在以史言義,令讀史可明道義所在。後人稱此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其效果的確啟發了人們的本性本善、端正了社會風氣,孔子逝世之後,周朝直到末代周幽王,社會都沒有繼續混亂下去。孟子有言:「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亂臣賊子所懼怕的,不僅是史家正氣,更是因果報應、上天垂象。《春秋》多次記錄日食、月食、流星等天相,顯示出弒君、弒父等逆行,與天相、災變相關。據說,全球最早有關哈雷彗星的記錄,就出自《春秋》。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時代,之所以稱史書為「春秋」,是因為當時每年以春祭和秋祭為國家最重要活動。因此,史書便以兩次祭祀為名。說明寫史最初即是記錄祭祀的情況,也就是緬懷祖德、樹立正氣、宣揚聖賢教化的文字資料。故《禮記》有言:「史載筆,士載言。」歷史就是用筆將道義記錄下來以傳世,做為讀書明理的知識分子(士),其本分就是將宇宙人生的真理,講給大家聽。因此,如果一份記錄,雖屬實,但卻無益於端正世風,便非正史。而正史之記載,多圍繞祭祀展開。這是因為祭祀就是傳統教育(即長善救失、教孝教敬)的起點,也是教育的終點。
       歐洲於文藝復興之後,出現許多史論,例如馬基亞維利內容多談權詐,並以此為忠實事實,與我國傳統史學大異其趣。西方於羅馬帝國亡國之後,再無統一;如今,科技日益昌明,社會動蕩日漸加劇,究其原因,談史實而輕道義之學者難逃其責。若孔子生在文藝復興的義大利半島,他一定會將刪述做為首要的工作吧。
       偉大的詩人李白,生於盛唐,卒於亂世,他顛沛流離的一生以弘揚正聲為己任。他說: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正聲何微芒,哀怨起騷人……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這個志向,至宋朝初年,便是以良相自期的范仲淹所言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其門生張載則善述師之志,直言「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與李白「垂輝映千春」、孔子刪詩書、言正聲遙相呼應。此為國人歷史思想之承傳。
       正因如此,中華民族五千年之歷史,縱然有朝代更迭,但文化延續不斷、人民生活各居其位,勤修禮讓,以和為貴。而今日的社會雖物質日趨豐饒而紛爭起於父子、競爭興於手足,道德淪喪至極,時有所聞,這些都是有史以來所未曾見。究其原因,與我們對歷史的誤解有關,我們將國史視為封建,因果視為迷信,還將倫理道德教育誤以為壓抑人性。「人而無知一己民族的歷史,終將在劫難逃」,誤解本民族之歷史,亦近乎自取滅亡。回歸傳統聖賢歷史教育,可以說是當務之急。故撰寫歷史必以端正世風、化導天下為目的。遺憾的是,孔子微言大義之風,不行於世已久!若今日史家皆能史載筆,士載言,必贏得天下清明,幸甚至哉!
       三、學史重在建立史識—畏因果
       如果說,寫史重在言義,則讀史亦重在明道、明因果。故建立明道、取義的史識,是學史真正能夠修身濟世之所在。
       傳統教學,必先從童蒙養正開始,立一生德行的根基,接著教孩子識字、學《說文解字》,稱之為「小學」(字面上的意思是:「小時候所當學的」)。接下來,就是讀經書,以儒家四書為主。經書大致通達,對宇宙人生之真相有所體認,浮躁之氣潛消,君子謙敬、中和之氣養成。此時方始讀史。因為內心有正氣,遂令其所學皆可以用於修身濟世,而不至於被歷史記錄中的功過是非所轉。
       歷史是活生生的、超越時空的道義與因果的教育。教人以義,若舉例弘農楊氏,自然人人趨義如勇士。東漢楊震為人光明磊落,拒受門人於暗夜之中送來的重金賄賂,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其孫楊賜,因德學兼備而被委任為漢靈帝的太師,為了讓經書有一個標準的版本,上奏將七部儒家經典刻石以傳世,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經」。這項保存文化傳承的功績,令弘農楊氏經漢末至南北朝三百年間,雖遇亂世卻家道不衰,其九世孫便是統一天下、開創隋朝的隋文帝楊堅。入唐,楊氏家族虔誠奉佛,成為皇家結親的對象,歷史第一位女皇武則天的母親榮國夫人,便是楊堅的後代。及至宋,理學家楊時亦是弘農楊震之後。一九九O年代,尊楊震為開基祖的楊氏四知堂的後代,旅居緬甸,還不忘興建一座四知堂供族人祭祖。楊氏家族近兩千年的歷史,令人們真正看到「忠孝傳家遠」之聖教,真實不虛。
       西方對於忠孝的教育,也存在於《聖經》之中。現代許多歷史學家試圖定出以色列人逃離埃及的具體時間,隨著考古學的發展,許多最新的考古發現也與《聖經‧出埃及記》相呼應。說明了《聖經》記錄,是歷史而並非僅僅是傳說。據記錄,耶穌基督曾勸勉背井離鄉的色列人,若能孝敬父母、光宗耀祖,必蒙福佑、必將在天賜之土地上生生不息。(“Honor your father and your mother, so that you may live long in the land the LORD your God is giving you. (Exodus 20:12))天主教遂將孝順父母定為「天主十誡(Ten Commandments)」之一。西方的歷史,和國史記錄都證實孝、敬之重要。換言之,如果有人問耶穌基督,如何能夠讓家道興盛、國祚綿長久遠?他也會回答說「孝敬父母、光宗耀祖」(honor your father and your mother)。真實智慧放之四海而皆準。
       總之,學習歷史,首重紮好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的根基,在這個基礎上,翻閱人類數千年的文字記錄,自能從中看到古聖先賢所言不虛。對個人而言,恭敬閱讀歷史可以長養浩然正氣;對家族而言,借鑒歷史經驗可以令家道恆昌;對國家而言,正確看待歷史可以讓民族生生不息、國運蒸蒸日上。
       四、教學為先—正確的史識是循天理
       公元六二六年,初登基的唐太宗有感於祖宗智慧真實不虛,遂虛心求教,常與當時著名的文官召對,顯示出皇帝對於傳統文化的恭敬。唐朝初年君臣召對以明道義,匡扶天下以行正道,頗為後世所艷羨。太宗勵精圖治,與文臣蕭德言、房玄齡等談歷史經驗,並躬身實踐。蕭德言是蘭陵蕭氏之後,也就是南朝梁武帝家族的後代,蕭氏家族忠孝傳家、家學淵源,為國學的整理與傳承做出了巨大貢獻。蕭德言為人十分恭敬,每讀經書,必將衣帶整好,洗淨雙手,危坐桌前,終日不輟。妻子見狀,憐惜他年老,問他:「您這樣一天,不累嗎?」蕭德言說:「恭敬古聖先賢之言,怎麼能怕危坐一天!」太宗不僅常向他請教,還任命他教育太子。
       為了向古人學習,太宗命名臣魏徵與熟讀經書的蕭德言、博通六藝的房玄齡等一起,將上古至兩晉所存之八萬九千多卷古籍中,選取六十五種典籍,擷取精華,整理歷代帝王治國資政史料,有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智慧、理念、方法、效果、經驗,用以指導執政,名為《群書治要》。書成之後,史稱「太宗喜其廣博而切要,日日手不釋卷。曰:『使我稽古臨事不惑者,卿等力也。』」也就是說,好好向古人學習,真的能夠解決好眼前的所有問題。兩百年後,自稱「元和小臣」的白居易做新樂府,十分緬懷太宗的德政,說:「太宗意在陳王業。」道出了太宗學習《群書治要》的目的。而唐太宗虛心向古聖先賢學習,從而臨事不惑而大行王道的經驗,對今人持家、經營乃至治國都可以借鑒。
       事實上,太宗剛剛執政之初,國家十分困窘,連年大旱令國庫空虛,即使京畿地區也曾斷糧,米價騰貴,人民苦不堪言。然而,僅僅二、三年之後,國家已是一派欣欣向榮,不僅米價恢復低價,民風也變得十分淳厚,彼此信賴,就算對陌生人也充滿友善。因此,旅行在外的人們,可以不必帶盤纏,沿路大家都會給予幫助,史稱「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比擬三代大同之世。
       人民是可以教好的。許多人看到這段記錄,常會懷疑,人民難道這麼好教嗎?及至二OO五年末至二OO六年初,在廬江的時間才證實了太宗的實踐,真實不虛;聖賢教育的效果卓著,不可思議。
       廬江中華文化教育中心在安徽廬江湯池小鎮進行傳統文化教育試點,三十七位志同道合的教師,以身行言教教授當地人傳統文化,內容主要是我國傳統蒙學教材《弟子規》,力求自身將《弟子規》中一百一十三件事完全落實,以德行配合言教,將湯池小鎮建設成為禮義家邦。原本預計二、三年可以出成果,然而,沒有想到的是,短短四個月時間,小鎮民風居然煥然一新。犯罪率下降到零,離婚率減少了一倍,孩子知道孝順父母了,紛爭的家庭和睦了,髒亂的街道整潔了,人們笑容多了,在外打工的人們紛紛選擇回去建設家鄉了。有乘客將七、八萬元現金遺失在出租車上,司機不但想辦法將錢送還給失主,還說:接受了聖賢教育後,湯池的每位出租車司機,都會拾金不昧。四個月間發生的巨大變化,令許多原本存疑觀望的人們信心大增,有人感嘆:「人是教得好的,人民原來是這麼好教的!」真的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
       老祖宗告訴我們:「百善孝為先。」孝道圓滿,即成佛道。廬江中華文化教育中心的老師們,挨家挨戶教學的第一個課題,就是孝順老人如同孝順自己的父母。孝心開顯之後,所有的善心、善行都可以啟發出來。這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一句話: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教育是文化的生機。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生生不息,就是靠教育!教育的成敗決定了國家的興亡,尤其是德行的教育!中華民族是最重教育的民族,我們從清代陳弘謀先生選輯的《五種遺規》,可略見中華民族重視德行教育的程度。《五種遺規》刊行於乾隆四年(西元一七三九年),書內刊載《養正遺規》、《教女遺規》、《訓俗遺規》、《從政遺規》、《在官法戒錄》等五大類。世界上很少有民族能夠給後人如此完整的教育,更何況中國的祖先為後代子孫留下的資產又何止這這一套而已。慚愧與感恩之心油然生起!有了湯池的真實經驗,再回顧歷史,就會理解貞觀年間,社會環境在二、三年之內發生巨大改變是真的。由此生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信心,真正相信五倫五常四維八德能夠帶來持久的和平繁榮。
       《資治通鑒》記錄:貞觀六年(公元六三三年)夏天,唐太宗視察死囚的監獄,聽到死囚們思念老邁雙親,感到非常憐憫,就讓他們都回家孝養父母,約好來年的秋後再回來就死,即今人所謂「生死之約」。次年秋天,竟然「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這些人竟沒有一個人逃亡生死之約,都自發回來等待斬首。接著,太宗就都赦免了他們。對此,白居易讚為「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但卻被今人視為作秀,這是因為現代人多疑少信。其實,太宗重視孝道,十分仰慕親嘗湯藥的漢文帝。因存孝心,看到死囚萌生一念孝心,就感同身受而「閔之」,此即「推心置人腹」。孝心之開顯,必得忠信,故死囚皆自發歸來就死。如此,死囚亦因孝心、孝行而轉惡為善矣!既為善人,何須行刑?故太宗赦之。是故白居易評為:「以心感人人心歸」,這就是太宗以好學、德行成就了「天下所歸往」之王道。
       將唐太宗時代的死囚與湯池的經驗合參,可知:若以真心去教,人心向善之速,不可思議;影響之深遠,亦不可思議。是故,今與史,皆如唐太宗貞觀二年夏天之詔書所言:彰君臣之義,著人倫之道,便能「篤厚風俗,化成天下」。
       綜觀歷史,每個美好時代皆為重視聖賢教育所致、皆是力行孝悌忠信所致。隋朝國庫豐厚而人皆言其為亂世;貞觀長安困窘而世咸目之為太平。是故治亂之分野,並非在於經濟指標、富裕程度,全在於是否有人真正在用其德行施行教化。真的是「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太平盛世,教學為先」!
       貞觀之治的實踐告訴我們:聖賢教育對於個人之福祉、國家之治亂、世道之昌盛至關重要。而《群書治要》又是推行聖賢教育、建立正確史識的寶書。而且這部書分量不大,現代人有能力閱讀。加上馬來西亞漢學院還將此書進一步做摘錄,以360句為一卷,更能令生活緊張的現代人,得以力行而收獲真實的利益。
       五、正視歷史—循天理,得善報
       縱觀希臘史和羅馬史,眼見人類社會最高的建樹最終歸於毀滅,實在令人瞠目結舌。面對歷史波瀾壯闊之升沉,湯恩比博士力勸大眾要正視歷史:「人類生活在時間的長河之中,當下的所作所為不僅預示著未來,而且還是過去之延續。如果你刻意忽視從前、迴避過去,或者詆毀歷史,那麼你實際令自己在當下則無法理智行動。」
       人類需要的理性,來自於正念,而正念來自於受教。現代社會的經驗,可謂「苟不教,性乃遷」。不教尚且不可,若在媒體上不斷宣揚負面的信息,進行負面的教育,其結果,就不是「性乃遷」,而是惡心惡行當家做主。如此捨身容易捨見難,不僅社會風俗不斷惡化、戰爭不斷升級,人們的生活更是生生世世沉溺苦海,難以回頭!是故,聖賢教育對個人、對國家民族之重要性,無可比擬。
       古人言教學,必同時包括經、史、子三個方面。經書將宇宙人生真相揭示出來;歷史則將這些真相如何在人類社會的各個層面中展開,從而以史為鑒,古為今用;而子書則進一步令學問提升至哲學層面,令有德之君子,著書立言以百世勸人。這就是為什麼要學習歷史,為什麼要傳承傳統文化。惟其如此,羅馬希臘前車之鑒,今人可免,三代虞唐之大同盛世,未來可期。
       以上是不肖弟子師從香港中文大學張瑞威教授、已故李白研究專家安琪教授的一點粗淺心得,老師教導:讀史要讀原典,弟子受用不盡、感恩不盡!在此懇請尊敬的師父,尊敬的諸位老師、學長,慈悲賜教!慚愧弟子越溪頂禮敬呈。
       老法師:越溪這篇報告就是一篇很好的論文,有益於現時。現在社會出了很多問題,怎麼解決?確實應了古人一句話說,「皆是不讀書之過」。這個書是聖賢書,是中國的國寶:經、史、子、集,這四部。她說得很好。這四部都是很大的分量,從哪裡讀起?我們要感恩唐太宗,要感恩陳弘謀。陳弘謀的《五種遺規》,我們在年輕的時候跟隨李炳南老居士,老師將這部書指定做為我們課外必修的第一部書。佛法講戒律,老師把這部書看作這是我們中國傳統的戒律。我們也認真學習過。雖然學習,老師沒有給我們考試,沒有嚴格的督促我們。我曾經問過老師,為什麼不認真教?老師說:認真教,師生關係就沒有了。這句話語重心長,學生不能接受,能看看,知道有這麼回事情,提起來還有印象,就算不錯了,真正發心學習,他得受用。真學的同學,我相信有,不多;讀了,沒有依教奉行的,我覺得很多,十之八九。這個有原因,我也常常說。第一個,我們要知道,我們跟老師的時候,年齡都不小了,都二十多歲了。我跟老師,三十一歲,我學哲學跟方東美先生,二十六歲,三十一歲跟李老師,比我小的大概都是二十五歲以上,習氣根深了,不是從小培養的。中國古時候人那種氣節,我們看了歎為觀止,什麼原因?人家從小培養的,是父母從懷胎的時候培養的,我們怎麼能跟人比?那個才叫根深蒂固。所謂「三歲看八十」,古人說的,三歲紮下的根,八十歲不會改變,是真的,我們真相信。
       在歷史上看到,每個朝代忠臣烈士,他為什麼能做到?根紮得深。現在為什麼不行?李老師這樣的感嘆,跟方老師同樣的感嘆。我親近方老師的時候,方老師說(六十幾年前的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不認真了,先生不認真教,學生不認真學。以後我慢慢懂了,不是先生不教,是學生不肯學,教了沒用,他不聽,所以逼著先生不能教。這多遺憾!我們是失學多年,學業沒辦法完成,總想補一點課,想到學校聽老師授課,旁聽。老師給我說,沒有這個必要,你到學校去聽會一無所得,會大失所望。當時我不理解,以後懂了,真的不是老師不教。我們真想學,老師就給我開個班,學生就我一個。我感恩,改變我一生。給我補這個課,每個星期天上午九點半到十一點半,兩個小時,學生就我一個人。我們就懂得,不是老師不願意教,老師真教。逼著老師不得已,著書立說,傳給有緣人。在課堂裡真叫敷衍塞責,不教,生活沒有來源,一生教書,靠這點生活費用,不能不教。學生不聽,變成現代學生還批評老師,這個老師來年要不要聘請,完全看學生的意思,這怎麼得了呢?從來沒聽說過,歷史上沒這種記載,這還能把學生教好嗎?不可能的事情。學生喜歡這個老師,學校下一屆聘請他;不喜歡,底下一屆不聘,老師就失業了。教育怎麼會變成這種樣子?可悲,可悲到極處!文化沒有了,文化斷絕了,這是世間最可悲的事情,沒有比這個更可悲的了。有文化才有生機,文化滅掉了,生命就結束了。
       有幾個人真正懂得,真正發心,這一生在這個世間不求名聞利養,我們要學習傳統文化,要把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還要承傳下去?這是祖宗、是歷史給我們的使命,這個使命非常神聖、非常偉大,要真正像佛法講的有善根、有福德、有因緣的人才能成就,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成就這樁大事。這樁大事,救自己、救家庭、救家族、救國家、救社會、救全世界,再苦都得要幹。像海賢老和尚,一生吃的是苦、穿的是補,居住是茅屋幾間,九十二年不拐彎,他成功了。在世的時候默默無聞,往生之後他度多少人!多少人在修道的半途當中,搖搖擺擺,沒有定性,看到老人家的表法,信心生起來了,願心鞏固了,度億萬人不止。這些億萬人半信半疑,看到老和尚表法,心定了,不再疑惑。讓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解得以順利的傳世,大家愛好學習,度多少眾生!我們也要認真學習,不要自己以為有一點佛學常識,講經多少年,跟老和尚比,差一大截。應該以老和尚為老師,我們是老和尚的學生,依教奉行,他有成就,我們必定也會有成就,要謙虛,要真誠,要恭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3-2015 04: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以上

       越溪這篇文章,要把它翻成英語。今天整個世界問題都出在教育,正確的教育。這篇文章都講到了,講到經,講到史,講到尊師重道。任何一個國家地區,我遇到一些領導人,有些人真的我很佩服、我很尊敬,他們確實愛老百姓,不知道怎麼做法。根就是孝敬,有孝敬才得加持。誰加持?祖宗加持,眾神加持,你才會有悟處。這個悟處,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智慧。和諧、和平,決定是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一家,家人能夠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家和萬事興。社團如此,社會如是,無論是大小團體亦如是,都是從這裡紮根,都是從這裡做起。誰帶頭?自己帶頭。覺悟的人,無論你是這個團體裡面的主管,還是團體裡面的一員,主管,那帶的風氣快;你是裡頭一個小職員,你能這樣做,那要熬個三年五載,人家看出來,產生變化,十年、二十年你成就了。時間要長,要有耐心,一定要知道丟的時間太久了,不是幾年幾個月,不是幾十年幾個月,至少丟掉一百五十年,恢復起來哪有那麼簡單?所以要有堅毅的毅力,能忍。心要定在上面,不為外境所動,一心一意堅持下來,我活一天,我就幹一天。默默無聞,不需要宣傳,讓人家慢慢看清楚、看明白。自己宣傳反而收反效果,你是在作秀,你是在沽名釣譽,那就錯了。
       老老實實的幹,像海賢老和尚一樣,我明白,我知道,師父說了,不能講,不要講。師父的話有道理,師父的話真有智慧,真正高明。看到別人好的東西、好的言論,我們看懂了就要幹,無論他是什麼身分,他講得有道理、講得好,對我真有幫助,我就恭恭敬敬來受持。影響有緣人,無緣的你影響他不了。老師在學校的課堂裡為什麼不影響學生?影響不了,沒辦法,不是老師的過失。這就是什麼?風氣,這是現代的時代風氣,你不能不順從,你不順從不能立足。能立足,那就得要受苦受難,修忍辱波羅蜜,這就是真正英雄豪傑在今天這個時代他扮演的形象。真正有智慧、有德行的人看出來,看出來也點頭,他也不說,為什麼?風尚如是。我們自己心裡明白,我們看到佩服、歡喜。好,這下面還有一篇。
       學生:尊敬的師父上人:慚愧弟子今天匯報的主題是「天地間不可少之書—陳弘謀先生《五種遺規》」
       在中國的歷史中,盛世之治的教育典章不僅蔚為大觀,而且是深入人心。漢朝時期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唐貞觀編訂《群書治要》、清代康乾盛世編訂《四庫全書》,此乃獨步寰宇的盛世華章,是華夏民族浩瀚典籍中的明珠。
       《禮記》曰:「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立國家,領導人民,安邦定國,教學為先,教育是排在首位。唯有提倡全民倫理、道德、因果、聖賢教育,才能使國家真正長治久安。清朝時期著名的教育家陳弘謀先生,以畢生之實踐力行,印證了聖賢教育的治世之效。(圖一:陳弘謀是康乾盛世的名臣,圖為清高宗乾隆皇帝朝服像)
       甲、陳弘謀先生生平
       陳弘謀(一六九六—一七七一),字汝諮,號榕門,諡號文恭,廣西臨桂(今廣西桂林)人,清代著名的教育家、理學家,康乾盛世名臣。他家境貧寒,幼有大志,素好讀書,刻苦自勵,「為諸生即以澤物為己任,常曰『吾平生恥作自了漢』,及入仕益講求經世策」,識者皆知其志向遠大。
       甲一、誠一不欺,以國為家
       陳弘謀先生的哲學思想源於宋五子,以薛瑄、高攀龍為宗。他為人、治學以「誠一不欺」為本,以一「誠」字貫徹始終,宋儒司馬光對其影響頗深。誠如弘謀先生在書室中所題寫的:「莫作心上過不去之事,莫萌事上行不去之心」,這體現出他對於「誠」字的深刻理解。
       做為康乾盛世的名臣,陳弘謀「以民心為己心,視國事如家事」。雍正九年,清世宗曾經在他上奏的奏摺中批示道:「『敬慎』二字,時刻不可釋諸懷。」這句金玉良言成為弘謀先生為官做人的準則。
       據《清史稿》記載,在乾隆時期的「封疆大吏」(執掌數省最高軍政權力的朝廷要員)中,以尹繼善與陳弘謀最為賢明。陳弘謀為官三十多年,擔任過十二個省的巡撫、總督,累官至吏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在地方任職之時,他革新銅政,興建水利,興辦義學,刊刻書籍。他所到之處都興辦教育,化民成俗,《清史稿》說,這就是「古所謂大儒之效也」。在他的傳記中記載:「(弘謀先生)義倉鄉學隨地建設,州縣入見,如老嫗訓兒,諄諄絮語,不憚舌敝。」(袁枚《東閣大學士陳文恭公傳》)百年之後,人們依舊感戴他的德政。
       歷任三朝的軍機大臣張廷玉是陳弘謀的老師,會試後曾以「遠大」相許,並親書「培遠」為其堂額,因此後來弘謀先生的著述都冠以「培遠堂」,以紀念他的老師。張廷玉在奏疏中曾經舉薦過這位門生,稱弘謀「能以民心為己心」,亦「視國事如家事」,並謙虛自稱「臣所不如」(語出《聖清淵源錄》)。可見其德政深為長上所嘉許。(圖二:清代教育家陳弘謀先生,他是乾隆時期最為賢明的封疆大吏)
       甲二、培遠施教,興辦義學
       作為一位政教並行的教育家,陳弘謀在四十餘年的為官生涯中,始終視教育為其施政之要務。陳弘謀他非常重視書院教育,不但給學生豐厚的待遇,還聘請賢明的老師來教導他們,公餘之暇,自己也會去書院親自教學,身行言教,不厭其煩,必「為發明孔孟之旨,以反身實踐為歸」(陳弘謀先生《墓誌銘》)。」可見他的教學是以孔孟學說為要旨,且重視實踐力行,不尚浮華空談。在教學的過程中,弘謀先生還舉薦、提拔了不少人才。
       在雲南為官四年,陳弘謀興辦新舊義學六百五十多所,在振興少數民族地區教育上貢獻很大。乾隆二年,雲南義學已建成七百多所。他還為各郡的義學籌備資金,增加田產,倡導各級官員捐獻資金以興辦教育。此外,他還刊刻許多書籍,如《孝經》、《小學》、《近思錄》、《大學衍義》等,分發到各學校、書院,以助於培養人才。弘謀先生政教並行的德政,感動了老百姓,當他離任之時,百姓「空市出送」,學生「攀轅挽留」,少數民族的百姓們「畢集郵亭,有感激至於泣下者」。這便是「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教學,重在身行而後言教,人民縱然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經歷不同,也能感受到力行孝、敬才是幸福生活之根基。弘謀先生感動少數民族,依依不捨,便是聖賢君子,既在一方為官,必以父母官自期,為人民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弘謀先生興義學以幫助少數民族沒有能力在家中受教的子弟;又在管轄之地,親自到府學、縣學(即國家將知識分子培養成為公務員的學校)教授,發明古聖先賢設教之要旨,從中為國家發現賢才以培養後進。這是君子成教於國。然而,弘謀先生深知,家教才是人才輩出之根本。所以,他一直努力將古聖先賢關於家庭教育、為官從政之重要教誨,匯集成為一冊,便於天下學習、力行。這些方方面面的教育匯成一起,就是《五種遺規》。(圖三:乾隆二十五年紫陽書院本《御選唐宋詩醇》中,有江蘇巡撫臣陳弘謀謹奏為恭請重刊的一篇奏摺,圖為奏摺的書影)
       乙、《五種遺規》的編訂
       《五種遺規》是陳弘謀先生與其同年王罕皆、老友葛正笏(他是陳弘謀先生學術事功上「最得力的僚友」)、張少儀先生採錄先儒格言,多年來共同「挑燈商榷,以定去取」編訂而成。用於流布鄉塾,推行儒家教化,被譽為「天地間不可少之書」,因其教化的精義通於心性,乃人性本具的至善至德。
       《五種遺規》涵括了《養正遺規》、《訓俗遺規》、《從政遺規》、《教女遺規》和《在官法戒錄》。舉凡人的一生,始從蒙養胎教、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乃至出仕入世、為人做官,無不包羅殆盡。
       《五種遺規》序言說:「天下有真教術,斯有真人材。教術之端,自閭巷始;人材之端,自兒童始。……君子之所以果行育德者,於是乎在。故『蒙以養正,是為聖功』,義至深矣。」這就是所謂「養正」之義,也是陳弘謀編輯本書的指導思想。陳弘謀認為《養正遺規》「凡所以篤倫理、砥躬行、興道藝者,悉已引其端,由是以之於大學之途,庶幾源潔流清,於世教不無少助乎!」(圖四:華藏淨宗學會出版的《五種遺規》)
       乙一、《養正遺規》:蒙以養正聖功也
       《養正遺規》卷上、卷下成書於乾隆四年己未(一七三九年),即陳弘謀授天津分巡河道之時。至乾隆七年壬戌(一七四二年),任江西巡撫時完成補編。《養正遺規》採錄從北齊到清代共二十四篇關於「童蒙養正」的篇章,是童蒙教育的最佳教材。
       《易經•彖辭》曰:「蒙以養正,聖功也。」「蒙」是代表天地初開,萬物幼小脆弱,要善加保護養育,始能生長,及至成材。陳弘謀先生於《四種遺規》總跋中說,(童蒙養正是)「人才之所由出,而立教之始基也」。這個教育根基非常的重要,是關乎一生成聖成賢的根本,是關乎世道人心的源流。「先生以子弟入學,宜端蒙養,乃輯前人教導童蒙之言為此書」(《年譜》)。這就是編訂《養正遺規》的由來。
       陳弘謀對幼兒的教育,首重循規蹈矩、收攝身心。這是培養聖賢的第一步。所以他在《童蒙須知》上,特別指出「凡一物、一則、一事、一宜,雖至纖至悉,皆以閒其放心,養其德性,為異日進修上達之階。」在幼時就幫助孩子長養安定之氣。
       讀書首重立志,即使是童蒙,要想長養其浩然正氣,不可忽視立志。因此,即使是初開知識的童稚,也務必教其讀書志在聖賢。為此,弘謀先生特別囑咐父母師長,務必放下功名利祿的心,教育子女。他說「世人所謂立志,志科名耳,志利祿耳……所誇材雋,不過泛濫於記誦詞章,而不復知孝弟忠信為何事」。可見,令子女成長成為急功近利、心浮氣躁的原因,還在於父母長輩要特別注意,不能讓名利之心給孩子負面的影響,令其讀書愈多,傲慢愈盛,貪心愈多。
       立志而無實行,是為空願。所以,謹言慎行是童蒙養正之重要教育。陳弘謀先生主張,教育子弟不能疏忽小節:「毋輕小節,毋騖速成,循循規矩。」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從小就奠定身心修養的深厚基礎,在天真的性情還沒有受到染污之時,就能通過教育而不忘失「身心交治之功」,漸而擴充他的「良知良能」,這樣就能夠腳踏實地,而不至於空談心性、流於記問之學了。
       《養正遺規》的編寫正是用以端蒙養、篤倫理、成人材、興教化。其選材都是「本末略備」、簡要而易通行的先賢教誨,從本到末,從理到事,無不齊備。理論上,格致誠正、學問思辨、修齊治平等儒家教學的原理原則均有涉及;方法上,兒童的一言一動,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具體規範,都詳加訓誡。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圖五、聖賢是教出來的,教學最重要的理念,就是要承認和肯定人性本善。)
       乙二、《教女遺規》:閨門為王化之原
       《教女遺規》的編訂成書是在乾隆七年壬戌(一七四二年),陳弘謀先生任江西巡撫時。此書採錄了十篇古人關於「女德」的訓誨,強調了女子應具的人格規範,以及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其編訂是緣自於女子教育的重要性,正所謂「男女均不可無教,閨門為王化之原也」。(《四種遺規》總跋)
       弘謀先生在《教女遺規》序中提出,受良好的教育是天下人共有的權利,對女子而言更是如此:「有賢女然後有賢婦,有賢婦然後有賢母,有賢母然後有賢子孫,王化始於閨門,家人利在女貞。」由此可見女子教育的重要性。
       弘謀《教女遺規》,開篇便是《女誡》,因為它道出了教導女子的兩個重要的原則:「始之以卑弱,終之以謙和」。這也對現代社會非常具有啟發性,對母親如何教育子女方面特別有指導意義。(圖六:山東鄒城孟子廟中的孟母殿外所立石碑)
       乙三、《訓俗遺規》:化導於訟之未起
       《訓俗遺規》編訂成書是在乾隆七年,弘謀先生於豫章使署之時。先生在序文中講述此書的編訂,是源於他在江蘇按察使任上之時,見到數千餘件的獄訟積案,深感其原因是因為「人心漸習於浮薄」,從而導致世風日下。解決的辦法唯有通過推展聖賢教育,才能夠「化導於訟之未起」。因此,在平日就要著力於教化,使人心淳厚,則訟端自息,不應未施教化,而以刑為教。
       陳弘謀先生用心的採錄古來切關人心風俗的名言,舉凡社會士農工商各行各業,從立身處事到居家涉世,凡是關於人心風俗的教育篇章,都盡力搜羅。共選取三十篇古訓,以刊布民間,導正民風,使地方官員可依此化導各方,借以改善世風。其中心,便是教導大眾,立身務必孝敬存心,處世務必謙抑以讓。
       《訓俗遺規》所選錄的篇章,陳弘謀先生將其應用於為官施政之中,取得明顯的效果。例如,他在江西為官時,見到許多大家族常興獄訟,他就效仿《呂氏鄉約》,令其各自薦舉賢明之人為「族正」,定期召集族人,用鄉約互相規諫、各自悔過、抑惡揚善,從而平息爭鬥,「導以禮法」,使民風得到改善。(見《先朝先正事略》卷十六)
       值得一提的是,弘謀先生在《居家條儀》上,更詳細論述了大家庭的日常生活規範,非常有借鑒意義。例如,他講出家庭要注意利合同均這個原則,指出「凡為人子弟者,不敢以富貴加於父兄宗族」,而要幫助族中有需要者。這對於幫助國家做好養老育幼的工作,非常有現實意義。真正能夠尊重、力行這些教導,和睦家庭逐漸可成。
       乙四、從《從政遺規》到《在官法戒錄》
       《從政遺規》的序文作於乾隆壬戌年,於西江使署。此書採集了二十二篇古代用以訓誡為官者之言論,涵括了為官者的言行準繩、辦事方法等等,以期官員能「率先而化導」百姓(《四種遺規》總跋)。「以刑家訓俗教勉僚屬,為理事安民之要」(陳蘭森《學仕遺規》識)。因此,《從政遺規》是教導官員如何做官的一部好教材。
       陳弘謀先生《從政遺規》編訂完成之後,即將以上四書合訂成《四種遺規》刊刻印行。「余從古今人文集語錄中擇其有裨於居家日用倫常風化者,輯為《四種遺規》,既以自勉,因以訓世。」(《學仕遺規》敘)
       《四種遺規》體例嚴整規範,每篇文章之前都有弘謀先生的序,書中所錄先儒格言,人各一帙,書名下註作者簡介,正文前為弘謀先生按語,說明採錄原由,正文時或有旁註。《四種遺規》編訂完成之後,廣泛的刊刻、流通於家塾、義學、書院等地,對讀書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在官法戒錄》編訂成書是在乾隆八年癸亥(一七四三年),弘謀先生任江西巡撫時,序文作於豫章使署。清朝末年,官府「胥吏」(古代掌理案卷、文書的小吏)擁有很大的實權,為惡甚易,已成為政治的極大弊病。於是弘謀先生等人編錄切關胥吏的歷史故事,每則故事後註明出處,加以論斷,將此分發給胥吏,以代替文告,「見善者而以為法,見不善者而以為戒也」,這是弘謀先生對於當時政治感到擔憂之處。他認為:「凡國計民生,繫於官,即繫於吏」,也就是說,具體辦事的公務員的素質,關係到整個國家政治,事關重大,需要予以好好教育,因此因果教育就成為真正能夠救世的教育。這一點,不僅可以幫助我國反腐倡廉,更對全球各個地方,提升社會管理都有借鑒意義。(圖七:淨空老教授手書「雪公老人手訂修身必讀書」)
       丙、《五種遺規》:移風易俗之效
       《五種遺規》編訂之後,校書的工作是由陳氏家族子弟完成的,這是陳氏長輩用心良苦的安排。在《學仕遺規補》序文中說:「叔/伯父纂輯《五種遺規》,命子侄輩同司編校,冀其多識嘉言善行,以為淑身淑世之具也。」由此可知,陳氏子弟能夠參與編校工作,《五種遺規》中的箴言良語就能潛移默化的深入他們的內心,成為一生立身行道的準則。這部書陳弘謀先生不僅日常用以勸誡親朋和僚屬,而且廣為刊刻印行,用於義學、書院教育,影響頗為深遠。乾隆三十四年己丑(一七六九年),弘謀先生特地捐資刊印經史典籍,以資助廣西教育,將這些書分別送到廣西的七十二義學及八所書院中,以供讀書人學習,這其中就包括了《五種遺規》。
       由於《五種遺規》的內容「平易而可行」,採錄範圍廣,涉及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適合男女老幼士農工商等各種不同身分之人,因此,此書成為陳弘謀先生及後來許多官員、士人用以推廣聖賢教育的一部實用的寶典。有許多官員數十年年讀書、做官都以此為準則,力求身體力行,唯恐違背弘謀先生的教誨。《聖清淵源錄第十八》亦記載,《五種遺規》中的典籍,影響所及,使得「士大夫家有其書」,可見在當時,這部寶典已經「潤物細無聲」的廣泛流傳。季文敏先生對此書更是讚歎有加:「其事幼學壯行,其效移風易俗,乃天地間不可少之書。」可謂讚歎至極。《五種遺規》所闡述的道理透徹明瞭,陳弘謀所推行的儒家教育易於普及,季先生說,這正是源於弘謀先生身教的影響。此書成書後的三百多年間,廣為刊刻流傳,影響深遠。
       近代大儒雪廬李炳南老教授教導學生之時,即指定《五種遺規》這部書為修身的必讀本,並以此作為小乘的基礎,於此基礎上紮根,才能夠契入大乘。師父上人也曾經說過,《五種遺規》和《四書》「能救中國,能救世界」。可見此書的非凡價值。師父上人還倡導,要紮好儒釋道三個根《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和《十善業道經》,這是德行的大根大本。此三根與《五種遺規》正是互為表裡、一體不二的關係。(圖八:近代大儒雪廬李炳南老教授指定《五種遺規》為「修身必讀書」)
       綜上所述,《五種遺規》是一部可用於童蒙養正、修身齊家,乃至於出仕入世的聖賢寶典。恪守聖訓,依之而行,內則能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外則可移風易俗,化導一方。是不可多得的聖教精華,是天地間不可少之書!
       以上是弟子一點淺顯的讀書心得,恭請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學長賜教!慚愧弟子開吉頂禮敬呈。
       老法師:開吉這一篇報告,讓我們回味幾十年前老師的教誨。這一部書跟《群書治要》,有同等的功效。《群書治要》確確實實是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在今天這個時代是最高的指導原則。說到真正的落實,我們提倡儒釋道的三個根。這是落實的基礎,不能把它看輕。如果從三個根上紮下去,進一步《五種遺規》也能落實,那就是落實了《群書治要》,家可以興旺,事業前途無量,社會風氣端正,國家可以躋於富強,世界可以進入大同。
       中國人,對大同世界的理想不是空談,確實可以做得到的。我們在早年,將這些理念在聯合國做報告,與會的會友聽到都歡喜,但是沒有信心。我們報告完了之後,朋友們都來找我,說我報告的東西內容很好、很豐富,很歡喜,但是遺憾的是,這是理想,這做不到。我們聽了這個話,當時非常難過;換句話說,大家是聽了,對這個沒有信心。我們就在想,用什麼方法讓他們能生起信心。這些人不是普通人,是各國各個地區駐聯合國的使節跟代表,當然他們會有影響力。讓他們能相信,頭一個伸出手來,拿證據來給我看,沒有證據不相信。這科學,科學就是拿證據來。中國古代有,那是書上記載的,未必是事實。過去的證據不承認,現在證據沒有,所以這樣才讓我們興起做一個實驗的必要。
       我用了將近兩年的時間,想去找個合適的地方,小鎮或小村,都市裡頭或是一個小區,緣不具足。好像是二OO五年,我回到老家,離開老家七十年,多少人都不在了,堂兄弟、族兄弟還有幾個。我們畢竟是當時的一個大家族,現在我們這些堂兄弟、族兄弟同輩分的還有三十多個人,我們這家人口在這個縣裡面大概還有五千多人。過去的現象沒有了,過去家裡團結,家人相親相愛,現在沒有了,各奔前程了。難得,七十年才回去一次,大家聚在一起也很歡喜,我就把這些年來,因為大家看到我出家,覺得很奇怪,我把我的經過一些情形向大家報告。在聯合國,這是非常難得的緣分,和尚跑到聯合國去,從來沒聽說過,在聯合國碰了這個釘子,怎麼辦?做個實驗看看行不行,做成功了,大家就相信;做不成功,以後這個話別提了,不能說了。家鄉的父老,還有我們本地的書記、縣長,聽了之後都歡喜,我們支持你,我們來做實驗。所以就選了湯池小鎮。
       剛好小鎮有一棟房子,是政府的,他們要搬家,這個地方要賣,我就把它買下來了。土地一共有三十畝地,辦個學校夠了,夠用了。我們將房子完全拆掉,重新規畫,蓋學校。工程大概差不多將近一年,完工了。我們二OO五年十一月開學,就開始授課,當時有三十七位老師。老師,我們用網路來召集、招募,基本的條件是受過兒童師範教育,有教學經驗,曾經教過幼兒園,或者小學,或者初中,有教學經驗。報名有三百多人,最後我們只錄取了三十七個。非常難得,這三十七個都是學佛的,都是聽經三年以上,聽我講經的。因為這樣子,我們就志同道合,就是一家人,我們對他要求,他就沒話說;如果跟我們沒有關係就很難,很困難。所以我們要找這樣的學生,雖然臨時湊集的,但是都是聽經三年以上。所以我就給他這個使命感,我說這次我們辦這個活動(中心的活動),是被聯合國逼出來的,這個活動的成功、失敗對我們的關係太大,不但對個人,對我們國家民族都有重大關係。為什麼?我們辦成功了,告訴全世界的人,中國傳統這些古籍現在管用,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現在管用,並沒有落伍;如果辦失敗了,就是告訴天下人,中國的東西已經過時,沒用了。所以傳統文化是存是亡就在我們肩膀上,我們捨棄身命也在所不惜,要把這樁事情做成功。我對他們要求的,大家都歡喜。
       我說,在歷史上有兩個人教學非常成功,第一個,釋迦牟尼佛,他在世教學四十九年,影響很大;第二個,孔子,雖然周遊列國回來才正式教學,時間不長,大概只有五年,但是影響都很大。什麼原因?這兩個老師教學都是遵守「先行其言」,他所講的東西他做到了,他沒有做到的他不敢說,所以學生對他有信心。我說我們要學孔子,要學釋迦牟尼佛。《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我要求這三門東西要做到。不是要背誦,不是要念熟,不是要講透,是要做到,它就是我們實際的生活、就是我們工作、就是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做成功了,就會產生效果。我給他們四個月,希望四個月能做出來。
       我非常感謝這些老師,他們三個月就做到了。我都不能相信,我打電話問楊老師,真的嗎?楊老師告訴我,真的。她問我,下一步怎麼辦?如果是真的做到了,我們立刻下鄉入戶,先表演,先做到,到農民家裡看到老人就是自己父母,如何把盡孝做出來;看到他們家的兒女是我們兄弟姐妹,我們做榜樣給他看。真的,很快就產生效果。老人感到,你們中心的老師都是孝子,很佩服、歡喜;家裡的小孩們看到了,覺得慚愧,對父母沒有盡到孝心,沒有盡到責任。我們一共做了三個星期,老師們下鄉入戶,做了三個星期,向大家宣布中心開課,歡迎大家一起來學習,我們把湯池小鎮打造成一個禮義之邦,和睦示範小鎮。這個被當地人民也接受了,就是當地人民很歡喜,一同來努力。四個月,確實我們那個理想看到了。我告訴老師們,我們千萬不要居功,我們沒有這種智慧,也沒有這種德能,這誰做到的?祖宗加持的,三寶加持的。不是祖宗之德、三寶加持,怎麼可能做到?這個湯池是這麼樣發起的。
       起初我跟楊老師幾個人談到,我們做成功了,在聯合國做出詳細報告,邀請他們來參觀、來考察,真的,不是假的。然後我們將中心交給政府,咱們出家人不搞這個事情,我們的目的達到了。希望政府繼續做下去,讓中國人對傳統文化、對祖宗產生信心,產生仰慕的心,讓外國人也能夠對中國文化生起信心,我們的目的全達到了。我最初答應他的,答應大家,你們做出來之後,我帶你們到聯合國去做報告、去做展覽。話是說出來了,現在做出來了,真的要到聯合國報告不容易,聯合國不是我們開的,他們官僚習氣很重,很不容易進去。我正在發愁,五月,大概不到兩個月,我收到聯合國一個通知,這是巴黎教科文總部發的通知,邀請我跟他們共同辦一個活動,這個活動就是釋迦牟尼佛二千五百五十週年,生日週年,就是佛誕節,活動的主題是「佛教徒對人類的貢獻」。你看,真有這麼一個東西來了,我感到非常驚訝,聯合國邀請的是會員國,我們的名義只是澳洲圖文巴一個淨宗學院,這麼小的一個教育機構,他來邀請我們,大學想進去都進不去。
       我不敢相信,派了三個人到巴黎去,調查到底怎麼回事情。他們打電話告訴我,真有其事,是真的,不是假的,他們邀請的是泰國。這就對了,泰國是以佛教為國教,邀請泰國正確的。泰國大使向聯合國總部推薦我參加主辦,不是協辦,主辦單位。以前我做過一次協辦,參加他們這個會議,做主題講演大概有七次。所以這是真的,我們就答應了。我跟大家說,這是祖宗保佑的、三寶加持的,不是人可以能夠做得到的,我們去辦活動沒有辦法。我第一次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地點在泰國,在曼谷,曼谷大學。所以我在曼谷住了八、九天,跟他們國家結了緣,接待我的是他們的副總理查瓦利將軍,這三軍總司令,他接待我。雖然時間很短,兩次在他家裡吃飯,我們談得很愉快、很歡喜。所以他們推薦的,成熟這一次的這個活動。
       這次活動辦得很成功,真的讓這些大使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信心了,我們真做出來了,都要求到湯池來參觀、來考察。這樁事情雖然沒有如願以償,但是他們用私人觀光旅遊到湯池去做考察,在那裡住了三、五天的人很多,我知道的有三十多個人。所以這個傳出去,大家相信了。我們努力在做這些宣傳工作。真正相信了,還不是我們做的,我們做了些鋪墊工作。真正相信的是去年下半年,習主席到歐洲訪問,發表好像一百多場講演,曾經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講過一次。那些人聽到了,他們跟我聯繫,聽到習主席的報告,他們相信了。我說真相信了嗎?真相信了。
       所以,今天這兩篇文章就非常有價值,做為我們自行化他重要的參考資料。《五種遺規》我記得我們印過,我們學會印過。找一本我來看看,看看字的大小。我們過去學習的是字很小,是一本裝的,精裝本,這麼厚,一本裝的,李老師送給我們的,每個學生有一冊,這個書我現在還在。希望我們把它放大,放成十六開的本子,就是現在A4這麼大,這字大看起來方便,現在年歲大了,要看大字的。我們多印一些流通。今天這兩篇東西,都應該翻譯成外國文字,我們五月份到聯合國辦活動,分給大家看,很有價值,五月份聯合國我帶這個去。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6-2015 03: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Venerable Master Chin Kung Giving Speech at House of Lords of United Kingdom 淨空老教授在英國上議院發表題為「宗教乃解決人類危機之必須」的演講,引用英國湯恩比論述[避免戰爭,必須要有統一的-文明。]:東亞文明。
演講當中提到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長老 Former Prime Minister of Malaysia, Tun Dr. Mahathir


-------演講部份文載如下,附上部份視頻-------


【淨空老法師英國上議院演講──「宗教乃解決人類危機之必須」】
2015年6月2日淨空老法師在英國上議院發表題為「宗教乃解決人類危機之必須」-的演講,提出整個世界所有宗教都是一家人的理論。在演講中,老法師引用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恩比博士的論述:「避免戰爭,必須要有統一的-文明。」指出湯恩比所需要的文明正是東亞文明。東亞文明中平衡,調和,共存的-思想才能拯救全世界,而其是以中國文化為主體,中國文化最核心的內容就是 《論語》當中講的「和為貴」。
在演講中老法師還提到他歷年來在世界各地講經,2005年在吉隆坡與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長老 Former Prime Minister of Malaysia Tun Dr. Mahathir 探討如何才能達到世界和平。老法師提出要做到四件事:第一,國家跟國家能做到平-等對待和睦相處,第二是政黨與政黨,第三是族群與族群,第四是宗教與宗教。整個世-界所有宗教都是一家人,所有宗教的神就是一個真神的化身,法師是這樣解釋不同宗教如何-團結並平等溝通的,這個真神在基督教就變成耶穌,在佛教就變成釋迦牟尼,在中國就變成-孔子,他是化身,他的本身是一個。現場聽眾無不為其觀點表示理解和認同,並引發深刻的思考。
老法師繼續講到,推崇佛教為佛陀教育,基督教人士曾經問我,釋迦牟尼佛算什麼?法師說-:釋迦牟尼是個老師,教學的,搞教育的,釋迦牟尼佛是最好的老師。在老法師的心中,各-個宗教沒有高下之分,大家都是平等的。在傳承佛陀教化的同時,法師也研讀其他教派的文-化經典。老法師說:我讀《古蘭經》的時候,我是虔誠的穆斯林,穆罕默德是我的老師;我-讀《新舊約》,耶穌是我的老師,摩西是我的老師;我學佛,釋迦牟尼佛是我的老師。這樣-學習,宗教才真正能變成一家,真正能夠化解現在社會上許多的衝突。
正是抱著這樣的信念與幾十年如一日的推行佛陀教育,淨空老法師才能得到各界人士的認可-與尊重,為世界宗教平等溝通交流,為世界和平做出重要的貢獻。淨空老法師的演講在現場貴-賓熱烈的掌聲中結束。
◎2015年6月2日淨空老法師在英國上議院演講影片視頻請點入下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7-11-2024 07:46 PM , Processed in 0.131119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