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9日讯)马来西亚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提醒,大马的海洋渔产已经是过度捕捞,并且没有新的捕鱼区可供捕鱼。
基金会指出,过度捕捞的最大原因包括落后的渔业管理、非法渔民不遵守渔业法令或协议、大量误捕鱼类或未成年鱼类、政府补贴造成海面上过多渔船等。
没新捕鱼区可供捕鱼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大马保护协会主任桑达丽在为“救救我们的海产2.0运动”主持推介礼时说,从1971年至2007年间,我国共失去近92%渔产资源。
“截至2007年,我国的海洋渔产已经是过度捕捞,并且没有新的捕鱼区可供捕鱼。”
受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承认的认证计划包括海洋管理理事会(MSC)和水产养殖管理理事会(MSC)所发出的认证,而大马首个获得水产养殖管理理事会认证的鱼类是天猛莪湖的罗非鱼。
推动采用可持续海产 盼商家业者参与运动
通过“救救我们的海产2.0运动”,大马野生动物基金会将致力于推动对业界需求有重大影响的大企业。
“研究表明,通过转变20%的需求,我们可以影响高达50%的产量,而全球有100家企业控制25%供应链。”
该基金会希望能推动市场转型成采用可持续的海产,并促请商家和业界人士一同参与这项运动。
“我们主要争取海鲜零售商、酒店和餐馆的认同,以在他们的柜台和菜单中淘汰被列为红色警戒的海产,而改为选用获得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认证产品。”
应调查海洋生态状况
桑达丽认为,我国人民可以更多食用由本地养殖场饲养的渔产,以避免更多濒临绝种的海产类消失。
她也希望政府能与非政府组织合作,进行有关海产类生存现状的报告,因为自1997年至今不再有相关的研究,难以让人们了解我国海洋生态的现况。
她说,我国的海产业政策深深受出口市场的影响,在富有高价值的海产方面是个净出口国,但与此同时,在产量方面却是个净入口国。
她认为,马来西亚可在整个亚太区域内扮演一个领导角色,因为渔业及水产养殖业对许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除贫和社会安稳都至关重要。
仅27%受访者意识海产下降
根据2010年的大马消费者调查报告,只有27%受访者意识到海域渔产下降的事实。
调查发现,如果意识到渔产资源正在下降,70%接受调查的大马人愿意减少或停止海鲜消费。
每名大马人每年平均消费52公斤的海鲜,并预计在2020年海鲜总消费将达到16.8亿公斤。
“超过20万名渔民、渔农、生产商、冰块和造船业者以此为生,而渔业的价值超过100亿令吉。”
在该运动的首阶段中共有44%受评估的鱼类列为红色警戒级别,而3年后的今天更上升到令人担忧的52%。
受评估的鱼类包括市面上100种重要的食用海鲜。
“这是一个清晰的警讯,需要各相关单位合作扭转劣势,包括政府机构、本地社群、企业界和消费者。”
名厨波比秦:厨师肩负重任 教育顾客食养殖渔产
曾获得明星厨师荣誉的国际知名厨师波比秦(Bobby Chinn)也大力支持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呼吁,并指厨师对世界各地海产资源下降负有一定的责任。
他分享本身的亲身经历,当他到海洋去潜水亲眼看见这么多不可思议的海洋生物,却正在面临不断消失的困境,让他深感悲痛,并认为作为烹煮海鲜的厨师也是同样有责任的。
“我们可以教育顾客,让他们不要再食用捕捞的渔产,而选择养殖的渔产。”
他提到,由于全球都兴起吃日本的生鱼片,结果造成过多的捕捞,情况令人担忧。
波比秦说,越高级的餐馆会耗费更多的渔产,因为他们的供应和需求量都很大。
他认为要改善海洋生态的现状,不仅要与市场上的企业伙伴合作以达致长期的系统和行为转变,也要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他说,必须要不断教育消费者有关他们的购买意愿,以及购买决定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吴清良促消费者 勿吃小鱼及稀少品种
马来西亚海水养殖公会会长拿督吴清良鼓励消费者食用养殖的渔产,而非从海洋捕捞而来的渔产。
“过度的捕捞,可能造成下一代不能吃到一些鱼,因为已经捕抓完了。”
他举例说明,以婚宴或各种宴席来讲,超过80%所用的海鲜都是采用养殖的鱼类,而巴刹里售卖的小小的鱼都是从海里捕抓而来的。
“通常养殖的鱼,都是400克以上的鱼,而巴刹里小小的鱼都是50克到100克而已。”
他呼吁人们多食用已经长成的鱼,不要吃小鱼,至于鲨鱼、鲸鱼之类难以饲养的海产,就避免吃。
该公会也呼吁政府减少批出新的执照给拖网渔船,因为这种渔船破坏力很大,常把海里的所有动植物包括珊瑚都一网打尽。
他也认为,政府在管制拖网渔船捕捞到未成年的鱼类方面的执法不够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