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救救埃及? 鉅亨網劉季清 2013-08-05
美麗的埃及 (圖取自網路)
駱駝、沙漠、烈日,金字塔在千年的風沙中屹立不搖,美麗壯闊的尼羅河奔騰,滋潤沃土,誕生文明。這是埃及,千年前美麗、神秘的古文明。千年後,古文明早已不復在,而尼羅河水繼續流著,現在包圍這塊沃土的,卻是政變、暴力衝突和經濟蕭條。
6月30日,多達1400萬的示威群眾湧入埃及各地的街頭,要求總統穆西(Mohamed Mursi)下臺,埃及軍方也對穆西發出最後通牒。3天後,軍方成功罷黜總統,穆西短短一年的政權也隨之告終。埃及的怒吼,世界聽到了。但,到底是什麼挑起埃及人的憤怒?
其實,真正引起政變的原因,都指向疲弱不振的經濟。
經濟蕭條 蒼生怒吼 2011年,自從前任總統穆巴拉克(Muhammed Hosni Mubarak)政權被推翻後,埃及的經濟就一路下滑。 埃及的企業黯淡無光,而國內外的投資也在等待政局動盪平息之間,被消耗殆盡。同時,埃及政府的開支不斷在增加。2011年政局動盪,政府為了撫平反對派的抗爭示威,決議將600萬名公務員加薪15%,進而導致政府開支大增,但這僅僅是一部分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仍在於龐大的食品補貼費用,以及全球油價、能源上漲。埃及一年的能源補貼已經高達163億美元,食品補貼也高達40億美元。財務的重擔,已經將這塊古老的土地,壓得喘不過氣。
不僅如此,埃及的經濟更是每況愈下。2011年爆發革命前,埃及的外匯存底原有約360億美元,到了2013年4月,僅剩下134億美元,遠遠低於維持3個月進口所需的最低外匯存底水平。除此之外,埃及的信用評等也遭殃。今(2013)年5月,國際信評公司標準普爾將埃及的債信評等從B-降至 CCC+,預算赤字更是在革命後飆升8.3%,佔比高達GDP的11%。
經濟困境 V.S. 強烈民族意識 一般來說,像埃及這樣深陷經濟困境的國家,大部分會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求援,並接受IMF開出嚴苛的經濟改革、政治改革條件,以換取紓困金。但埃及和IMF經過2年的談判後,借款事宜最終破局。現在,埃及只能先將談判擱置,等到明(2014)年秋天國會選舉完再談。
其實,埃及和IMF協談破局,背後原因眾多。首先,強烈的民族意識就是間接導致談判破局的原因之一。2011年的6月,原本IMF和埃及達成協議,將提供一項為期12個月的30億美元貸款,而埃及必須以經濟改革作為交換條件。但這項援助卻在最後關頭臨時喊卡,由埃及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SCAF)領導的政府對外表示,埃及不需要外援,至於改革,將會依埃及當地狀況進行,不需要照著IMF所訂的遊戲規則走。從這一點可以明顯看出,埃及的強烈民族驕傲,凌駕在其經濟需求之上。
此外,對於改革將帶出來的恐懼,也抑制了改革的形成。自從2011年起,埃及的政府大多數都沒有合法性,而大部分埃及民眾更認為由埃及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組成政府只是臨時的,並且和軍方掛勾嚴重。就算穆西的政權有其憲法合法性,但反對者還是以此作為攻擊武器,每天不斷抗議,要穆西下台。這也是為什麼幾乎沒有一個埃及政府願意進行改革。就算前總統穆巴拉克在位時,自信地認為政權將成功延續,但食品和能源補助的改革,也是他從來不敢觸碰的領域。
埃及全民走上街頭 (圖取自網路)
波灣救援 不管埃及拒絕IMF援助的真正原因是什麼,但可以確定的是,埃及背後有夠強大的靠山,才會使埃及堅決推掉IMF的援助。而這些靠山來頭可不小,因為他們大多都是坐擁石油和天然氣的波斯灣富國。
2012年6月穆西於上台時,卡達就率先金援埃及50億美元,其中一部分直接撥給埃及中央銀行,另一部分則以低利息貸款方式出借。此外,卡達這個阿拉伯半島的小國更在今年4月慷慨解囊,宣稱以低利息方式再借給埃及30億美元,幫助埃及走出經濟困境。沙烏地阿拉伯也不遑多讓,已經於2011年中金援埃及40億美元還不夠,今年7月又表示,沙國將再度提供埃及50億美元經濟援助,其中包括無息存進埃及中央銀行20億美元、10億美元捐款以及20億美元石油和天然氣產品。
除了幾個阿拉伯大老之外,土耳其也於2012年9月大方借出20億美元。這筆款項到了2012年年底,就已經全數存入埃及中央銀行。甚至連飽受戰火蹂躪的利比亞都出手相救,於今年4月宣布借給埃及20億美元的無息貸款。
截至目前為止,埃及已收到100億美元的援助,這和向IMF和西方國家借貸還要來得划算許多,因為大部分歐美國家要借款給埃及,還是要先看IMF的臉色。舉例來說,歐盟若決定借9000萬美元給埃及,則必需先等埃及簽了IMF的合約才能行動。另外,美國國會也曾威脅中斷埃及的經濟援助,迫使軍方恢復國家民主。
對埃及來說,接受波灣國家的援助主要的好處有2大項:一、波灣國家借給埃及的貸款大部分都可直接存入其中央銀行,這一點是IMF絕對不會考慮的。直接存入中央銀行,可以補齊埃及快速枯竭的外匯存底,解其資金乾渴;再來,波灣國家不會像歐美國家或IMF一樣,要埃及以嚴苛的經濟改革來換取紓困金。
IMF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和埃及前總統穆西(Mohammed Mursi)會面 (圖取自網路)
國際借貸機構興起 埃及不接受IMF的金援,反而轉向鄰國求援,或許將成為一個國際金援的先例。未來,隨著新的債權國興起,國際間傳統的大型金融機構將在未來面對新的競爭以及壓力。
雙邊援助(Bilateral Aid)向來都扮演重要角色,而債權國也可以利用這一點,以條件交換的方式,發揮其在國際社會間的影響力。但是,截至目前為止,大部分提供援助的國家都屬西方國家,且皆隸屬於OECD (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 )。OECD組織下的國家,大都以強調民主為終極目標,並且以此作為提供金援的交換條件。這些目標,和國際另外2大借貸機構─世界銀行、IMF,一模一樣。
但十年風水輪流轉,隨著其他經濟體興起,那些深陷金融風暴的國家也有了更多選擇。有些是大型的新興經濟體,如「金磚四國」(BRIC);另外,像是卡達這種富有天然資源的小國也逐漸成為債權國。以埃及的例子來看,這些新興的國家就可以在美國無法救援的時候,及時出手相救,而且大多時候,其放款的速度還比歐美借貸國,或是國際金融機構來得快。
IMF計畫敗北? 國際間其他借貸機構、借貸國的興起,可說是大大破壞了IMF、OECD和世界銀行過去10多年來的努力。自從1980年代以來,這三個主要的國際借貸機構便致力透過金援,在各國推動經濟以及各樣發展。至1990年代,歐美國家在世界各地透過經濟推行的改革已達到頂峰,著名的〈華盛頓共識〉(The Washington Consensus)就是最好的例子。1999年,拉丁美洲國家捲入債務風暴,急需經濟改革,IMF、世界銀行、美洲開發銀行和美國財政部的研究人員以及拉美國家代表在華盛頓召開了一個研討會,旨在為拉美國家經濟改革提供方案和對策,其內容包括實行緊縮政策防止通貨膨脹、削減公共福利開支、金融和貿易自由化、統一匯率等。後來隨著左翼政治勢力抬頭,華盛頓共識也逐漸失去其效用。這項共識也被許多人視為是歐美支配拉丁美洲的經濟的手段。
目前,對於那些深陷經濟混亂的國家,OECD和其他國際金融機構已不再享有獨裁權。但這也不代表這些金融機構就已經失去他們在國際間的主導權,而部分國家遭受嚴重金融風暴時,仍然不會選擇新興債權國。畢竟IMF、世界銀行歷史悠久,不僅能提供金援,也更有能力給這些苦苦掙扎的國家技術協助、經濟發展策略建議等「軟性」幫助,這才是這些國家最需要。
埃及目前最需要的,不只是金援,而是技術協助、經濟發展方針建議。這些埃及所需要的救命藥,目前只有IMF、世界銀行才能提供。波灣國家再怎樣富裕、借貸條件再怎樣寬鬆,卻無法憑空變出這些重要的「軟性」協助。埃及前方的挑戰仍然相當大,這個曾經曇花一現的古文明,現在卻需要以外援才能存活,實在令人不勝唏噓。未來,若波灣國家的援助不間斷、各債權國不互相角力、歐美國家繼續提供技術協助和經濟方針,或許唯有這樣,埃及的經濟才能再次穩定,重現美麗風貌。 (文:劉季清)
本帖最后由 cct2050 于 5-8-2013 08:19 PM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