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2829|回复: 244

金庸传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3-2005 06: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下所发乃所有关于 金庸 小说的记录,事迹,访谈,评论等.

*以下所发全是转贴,本人会尽量将网上所有有关的文章都集中在一起,方便查阅.



金庸小传
  
金庸,原名查良鏞( Louis Cha),浙江海寧人,生於1924年。

金庸是香港著名的新聞工作者和社會活動家,也是中國著名的文學家和學者。

金庸畢生從事新聞工作,是華人世界中卓有成就的報人。金庸早期曾在上海《大公報》、香港《大公報》和《新晚報》先後當過記者、翻譯和編輯。於1959年,他親手創辦了香港《明報》,之後又相繼創辦了《明報月刊》和《明報周刊》,並在新加坡創辦了《新明日報》、在馬來西亞創辦了《新明日報》。自1959年至1993年,金庸曾擔任香港《明報》社長、董事長、名譽董事長。在此期間,金庸為《明報》撰寫社評二十餘年,出版有《香港的前途》等中英文政論集。為此,金庸於1981年獲英國授以"英帝國官佐勳"銜(OBE),於1992年獲法國總統授以"榮譽軍團騎士勳銜"、獎勵其對新聞事業、政治、評論、文學創作及文化交流的貢獻。

金庸於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擔任香港廉政專員公署市民咨詢委員會召集人和香港法律改革委員會委員。自1985年至今,他還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政治體制小組負責人之一,基本法咨詢委員會執行委員會委員,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金庸於2000年榮獲香港特別行政區頒授最高榮譽大紫荊勳章。2001年國際天文學會以"金庸星"命名北京天文台發現的一顆小行星。

在文學創作上,金庸著述甚豐,迄今為止他已寫下十五部長篇小說,分別為:《書劍恩仇錄》、《碧血劍》、《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雪山飛狐》、《飛狐外傳》、《倚天屠龍記》、《連城訣》、《天龍八部》、《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記》、《鴛鴦刀》、《白馬嘯西風》、《越女劍》。其中若干部小說已譯成英文、日文、法文、泰文、越文、馬來文及朝鮮文等在海外出版發行。同時,這十五部作品均被改編為電視連續劇、廣播劇和舞台劇等,陸續在世界各地上演。金庸於五十年代下半葉至六十年代初,還曾擔任香港長城電影公司的編劇和導演,創作了十餘部電影劇本,其中《絕代佳人》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金章獎。此外,金庸還為報刊雜誌撰寫大量的隨筆、散文、電影短評和戲劇評論。

在學術研究上。金庸研究涉及法律、歷史和佛學諸領域,他曾發表多篇論文,如《色蘊論》、《袁崇煥評傳》、《成吉思汗及其家族》、《全真教考》,等待。他於香港大學設立了"查良鏞學術基金",並擔任主席,邀請各國學者定期舉行學術講座和研討會。自八十年代至今,金庸先後獲得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公開大學、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和日本創價大學授以博士學位,並獲得香港大學、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中國的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蘇州大學和台灣國立清華大學聘任為名譽教授,以及英國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慕蓮學院,英國劍橋大學魯賓森學院及李約瑟研究院、澳洲墨爾本大學和新加坡東亞研究所選為榮譽院士。

金庸現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英國牛津大學漢學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文學院兼任教授;香港明河集團有限公司主席。


[ Last edited by delonmun on 9-6-2005 at 06:05 A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1-3-2005 06: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录:

金庸生平记事
金庸生平大事记 - 本页
金庸抚今追昔话当年 - 本页
夏梦与金庸的精神恋 - 本页
漫游欧洲、倪匡代笔写天龙  - 本页
金庸徐志摩是表兄弟 - 本页
金庸小弟话金庸 - 本页
金庸《鹿鼎记》直闯西洋 - 本页
金庸出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长 - 本页
一部传世奇作引来无数游客 - 本页
金庸:不为诺贝尔奖牺牲信念 - 本页
金庸先生的广州“五讲” - 本页
听金庸先生谈文学、历史和人生 - 本页
金庸台北会美人萧蔷 - 本页
金庸答问录 - 本页
金庸皈依佛教 - 本页
三千金庸迷赴武林盛会 查大侠笑谈书剑情 - 本页
金庸笑论“江湖” - 本页
香港明河社出版有限公司 - 本页


访问篇
金迷提出质疑,金庸自圆其说(上) - 本页
金迷提出质疑,金庸自圆其说(下) - 本页
金庸杭州盖别墅 (白岩松访谈金庸实录) - 本页
金庸谈笑为年轻人解答恋爱难题 - 第二页


研究心得
《倚天屠龙记》中一段鲜为人知的谋杀案 - 第二页
从《笑傲江湖》看投资策略 - 第二页
聊聊金庸小说里的禽兽 - 第二页
戏谈金庸笔下的武林“辈分” - 第二页
笑傲江湖年代考 - 第二页
金庸笔下的美食 - 第二页
金庸武侠小说魔鬼词典(A到Z) - 第二页
从音乐角度看《笑傲江湖》 - 第二页
宝黛闲坐话金庸 - 第二页
金庸让我遭遇失恋 - 第二页
金风玉露一相逢——金庸小说中的爱情故事 - 第二页
程灵素专访张爱玲 - 第二页


乱弹篇
金庸小说中的农业漏洞 - 第二页
金庸的九家著名公司 - 第二页
金庸的计划生育观念 - 第二页
《笑傲江湖》演员表之文化名人版(Beta版) - 第二页
金庸补习班 - 第二页
萧峰和阿竹的草原情歌 - 第二页
金庸:塑造男人骨子里的梦想 - 第二页
论老处女灭绝和懦夫殷梨亭及其他 - 第三页
对韦小宝的刑事判决书 - 第三页
打遍天下无敌手之金氏阵容 - 第三页
梦幻內阁 - 第三页
外国鬼子看金庸 - 第六页
金庸小说之奥斯卡颁奖晚会实况采访 - 第六页
丐帮的退休制度 - 第六页
如果我是金庸书中男主角 - 第六页
第N届金庸金像奖 - 第六页
第一届金庸金像奖颁奖典礼 - 第六页
第二届金庸金像奖评选 - 第六页
第三届金庸金像奖评选 - 第六页
金庸人物谜语会 - 第六页
猜25个金庸人物答案 - 第六页

人物评论 之 男人篇
韦公非好色论 - 第三页
说说韦小宝 - 第三页
管中窥金—胡斐与程灵素 - 第三页
欣赏与批评段誉 - 第三页
周伯通这个“小家伙” - 第三页
且说独孤求败 - 第三页
东方不败与独孤求败 - 第三页
也谈林平之 - 第三页
慕容复.慕容博 - 第三页
慕容复与崇祯 - 第三页
我爱令狐冲 - 第三页
我们的“令狐冲” - 第三页
仪琳: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 第三页
杨过和令狐冲 - 第三页
杨过和令狐冲(下) - 第三页
一见杨过误终身 - 第三页
杨过人格基调极其失落 - 第三页
给杨过之墓拍上最后一块小砖 - 第三页
杨过之过? - 第三页
从萧峰说起 - 第三页
萧峰与郭靖——神话的英雄和人间的英雄 - 第三页
天龙八部中的耶稣——谈乔峰 - 第四页
郭靖与萧峰 - 第四页
谈谈乔峰 - 第四页
萧峰称得上是“最伟大的武侠”吗? - 第四页


人物评论 之女人篇
小昭和晴雯 - 第四页
任盈盈与薛宝钗 - 第四页
阿紫和黄蓉 - 第四页
风动梨花--小龙女 - 第四页
谈谈任盈盈 - 第四页
郡主与公主 - 第四页
我为霍青桐轻叹 - 第四页
管中窥金—论方怡 - 第四页
我看阿紫这小姑娘 - 第四页
温瑞安说:阿朱不可原谅 - 第四页
金庸笔下最“酷”的女人 - 第四页
金庸作品傻女大比拼(搞笑) - 第六页
为什么阿紫可恨??? - 第六页
金庸的名花倾国(女子) - 第六页
金庸的动物凶猛(男子) - 第六页


人物评论 之众生篇
金庸的男主角 - 第四页
金庸的女主角 - 第四页
金庸小说里的女子 - 第四页
吴霭仪谈《天龙八部》男主角 - 第四页
天龙八部中的对比人物 - 第四页
金庸武侠小说男主角的用法 - 第四页
评金庸笔下酒客 - 第四页
情圣,情魔,情痴,情迷 - 第四页
金庸世界里的配角之星 - 第五页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儿童 - 第五页
天龙八部以书中主角代八部众生 - 第五页
金庸筆下的25位男女人物 [詩圖] - 第五页,第六页


武功绝学篇
再评金著十大高手 - 第五页
金庸武功排行榜 - 第五页
金庸武功论 - 第五页
独孤求败剑学考证 - 第五页
关於太极剑与独孤九剑的比较 - 第五页
降龙十八掌出处 - 第五页
倚天、屠龙之秘正解 - 第五页
金庸七大神功 - 第五页
金庸,武功,科学 - 第五页
金庸:武功一代不如一代 - 第五页
金庸武学十大破绽 - 第五页
驳“金庸武学十大破绽 - 第五页
葵花宝典的深思 - 第六页
刀法 - 第六页
剑法 - 第六页
棒法 - 第六页
指法   - 第六页
拳法  - 第六页
散手类 - 第六页
掌法 - 第六页
内功 - 第六页
其他武功  - 第六页
独孤求败剑学考证 - 第六页


金庸小说之最
金庸小说中最动人的情节 - 第五页
金庸的四大悲剧 - 第五页
金庸作品最佳遗言 - 第五页
金庸笔下人物,你选谁做老师 - 第五页
金庸小说十大奸角 - 第五页
金庸小说中的最佳丈夫 - 第五页

影视篇
金庸武侠剧25年尽领风骚 - 第六页
金庸影视作品25年回顾 - 第六页
金庸电视剧角色演化史 - 第六页
金庸电影版本 - 第六页
金庸连续剧版本 - 第六页
令狐沖超級比一比  - 第六页
点评射雕英雄传——电影、电视 - 第六页
点评金庸武侠影视---《笑傲江湖》 - 第六页
点评金庸武侠影视---《神雕侠侣》 - 第六页

2007年新旧版评论与比较
“射雕英雄传”第一版的封面 - 第九页
「當今第一位大俠」,誰人堪當? - 第九页
那可不是我說的! - 第九页
柯鎮惡扛豹逛大街 - 第九页
郭靖的性格設定 - 第九页
柯鎮惡與黑風雙煞的首戰 - 第九页
尹志平愛搞鬼 - 第九页
李萍住蒙古包住上了癮? - 第九页
郭靖是連敵人都愛的鄉愿嗎? - 第九页
郭靖是打不贏小童的肉腳? - 第九页
黃蓉被慕容復上身 - 第九页
黃藥師的桃色危機 - 第九页
黃蓉的女魔頭性格 - 第九页
洪七公忘了申請專利 - 第九页
獨家擁有黃蓉簽名 - 第九页
黃藥師不騎機車了 - 第九页
郭靖被剝奪了研發權 - 第九页
九陰真經是翻譯書籍還是本土著作? - 第九页
陳玄風刺青的代價  - 第九页
歐陽鋒的求親禮品是藥丸 - 第九页
歐陽鋒養的蛇有潔癖 - 第九页
混飯吃的丐幫幫主 - 第九页
美女黃蓉也有生理問題 - 第九页
富家女黃蓉竟有竊盜前科 - 第九页
黃藥師是頭沒教養的暴龍 - 第十页
該死的秦南琴 - 第十页
看癩蛤蟆跟小青蛙大戰 - 第十页
裘千仞跟自己的雙掌過不去 - 第十页
黃蓉唱趙敏年代的流行歌曲 - 第十页
郭靖看幾眼就學會了一陽指  - 第十页
一陽指與先天功的一團迷糊賬  - 第十页
楊康為一夜情向秦南琴負責 - 第十页
江南五怪血案大推理 - 第十页
歐陽鋒一聽到裘千仞就害怕 - 第十页
穆念慈死也要愛楊康 - 第十页
歐陽鋒竟能當三天「急凍人」 - 第十页
金庸老師導讀《元史》 - 第十页
郭靖改名「郭格拉底」 - 第十页
郭靖由襄陽跳槽到青州 - 第十页
小嬰兒楊過已在為《神鵰俠侶》打書 - 第十页
李莫愁練成了「不老長春功」 - 第十页
黃蓉竟對楊過產生遐想而臉紅心跳 - 第十页
桃花島楊過殺人事件 - 第十页
小龍女要找龍爸爸龍媽媽 - 第十页



[ 本帖最后由 delonmun 于 4-10-2007 05:30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3-2005 06: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照片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3-2005 06: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生平大事记

  金庸年记:

  金庸,本名查良镛,生于1923年,浙江宁海人。查家几百年来名人辈出,领尽风骚,清朝皇帝康熙称之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8岁那年,查良镛无意中看到武侠小说《荒江女侠》,“琴剑二侠”的行侠生涯深深地吸引了他。这是查良镛看到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之后,查良镛到处搜罗武侠小说,一睹为快。

  15岁时,查良镛编写的《给投考初中者》一书出版,畅销省内外,初露才华。

  17岁时,查良镛做出了一件叛逆之事:写一篇题为《阿丽漫游记》的文章贴在学校墙报,影射学校的训导主任。

  查良镛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一名外交官。抗战后期,他如愿考进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查良镛看不惯一些国民党职业学生在大学里横行霸道,整人打人,于是“行侠仗义”,打抱不平。谁知,他的“侠举”惹了祸,校方勒令他退学。

  “查少侠”只好离开校园,浪迹江湖……

  1948年底,查良镛被派往香港《大公报》工作。“身无分文走香江”的查良镛从此就得靠自己的双手打天下,而他与《大公报》几十年的恩怨情仇也由此开始。

  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圆自己的外交官之梦,查良镛毅然抛妻离职,北上京都再敲“外交官之门”。由于种种原因,查良镛最后只好垂头丧气地南回香港。

  查良镛重回《大公报》,不久就调到《新晚报》当副刊编辑。梁羽生正好也在《新晚报》任职,两人遂成朋友。他们一起下棋,一起写棋话,时常海阔天空闲聊——而聊得最起劲的则是武侠小说。

  1953,梁羽生以《龙虎斗京华》一书打响。

  1955年,查良镛偶试身手,写出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一举成名。“金庸”作为一个“神话”由此诞生。

  50年代,查良镛、梁羽生、百剑堂主同写武侠小说,人称“三剑客”。

  一日,他们突发剞想:在报上开设专栏《三剑楼随笔》,三人合写,以展现“三剑客”“社会时互放的光芒”,给“新派武侠”留下一段历史见证。

  金庸自《书剑恩仇录》后,一发不可收。接着,《雪山飞狐》一出,石破天惊,全城争读。《射雕英雄传》更被视为“天书”,新派武侠小说的宗师地位,由此奠定。那年,查良镛34岁。

  35岁那年,查良镛拿着他的8万港币,自立门户,创立《明报》。很多人都认为不出一年半载,《明报》就会关门大吉;但查良镛凭着他的一支如椽妙笔,凭着他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等,撑起《明报》大业,使《明报》得以苦苦维持下去。

  1962年5月,10万大陆居民波浪式地涌向弹丸之地的香港,形成一股浩浩荡荡的“逃亡潮”,香港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明报”倾力倾情报道、评论“逃亡潮”,声名大噪,发行量倍增,苦苦支撑的局面终于结束。

  1960年,台北市出动大批警察,在大大小小书店搜缴武侠小说,查良镛的武侠小说自然在查禁之列,台湾当局指之为“毒素颇深”,是“统战书本”。

  1965年年中,查良镛漫游欧洲一个多月,于是请倪匡“化笔”《天龙八部》。

  查良镛旅欧回港,倪匡相告:“金庸,真不好意思,我将阿紫的眼睛弄瞎了!”

  1965年底,查良镛创办了《明报月刊》。

  这本杂志是由散居在世界各地、素不谋面的学人通过书信来筹划、创办的,这在世界出版史上实属罕见。

  “文革”期间,《明报》以及时、准确的中国报道,在香港报界独领风骚,大放光芒。《明报》因而销路突飞猛进,正式确立大报地位。

  1967年夏季,被称为“香港式文化大革命”的“暴动”发生,查良镛因支持港府被“左派”骂为“汉奸”、“走狗”、“豺狼镛”。

  《明报周刊》开了香港娱乐周刊的先河,也为查良镛带来可观的利润。《明月》和《明周》这两颗星星,辉映着《明报》这个月亮。

  查良镛有两支笔:一支是写武侠小说的“世界第一侠笔”,另一支是写社评的“香港第一健行”。香港市民喜欢看他的社评,连国共两党政要、美国国务院也剪辑他的社评,作为资料加以研究参考。

  查良镛写武侠小说,最初是为了赚钱,而后是为了撑《明报》大业;

  到了60年代末期,则是试图在武侠小说创作方面进行一些新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政治取向和对现实社会的一些看法。于是,便有了政治寓言——《笑傲江湖》,以及社会问题小说——《鹿鼎记》。

  1972年,金庸挂印封笔,金盆洗手。封笔之后,查良镛把近20年来所写的武侠小说逐字逐句地修改。经过10年的修订,一套15种共36册《金庸武侠小说全集》终于出版完毕。

  从获得诺贝尔奖的教授,到贩夫走卒,从黄土高原到美利坚,各个阶层各个地方,到处都有“金庸迷”。从来没有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像查良镛的武侠小说那样广受欢迎。有人甚至说他是武侠小说创作的“真命天子”!

  中国武侠小说百年发展的壮丽风景,由“十大宗师”的作品构成;而当中最为辉煌的当是查良镛、古龙、梁羽生、三位大师的新派作品;而其中又以查良镛的武侠小说为巅峰。

  这正是:“武林”至尊,唯数金庸;风行天下,谁与争锋?

  1973年春,查良镛应国民党之邀去了台湾,还与蒋经国见面会谈。蒋是“金庸迷”,但他与查良镛所谈的,并非武侠小说,而是时政国事……

  查良镛在金门看到:地底的坑道纵横全岛,大卡车和坦克车通告无阻,地上、地下,到处都是炮位和机关枪阵地……

  “我这一生如能亲眼见一个统一的中国政府出现,实在是毕生最大的愿望。”

  邓小平重新执政后,中共向查良镛发出信息:邀请他回大陆访问。查良镛,向中方提出一个要求:想见邓小平。报告很快送到邓小平那里。邓小平看到报告后,在报告上写下批示:愿意见见查先生。见面时,邓小平笑口盈盈地说:“对查先生,我也是知名已久了!”一个是著名政治家,一个是知名政评家,两个人谈起政治,当然不会流于一般的敷衍,政见和才智充分地表露出来。

  邓小平:我这是第三次重出江湖啊!你书中的主角大多是历经磨难才终成大事,这是人生的规律。

  胡耀邦:读你的书让人豪情万丈,天大的困难也不放在心上。

  此次访问,还得到廖承志的宴请。廖承志说:“查先生的社评写得不错,时常有一些独特的见解,不过有些观点,我们并不认同。”“是的,大家的看法并不尽相同。”查良镛加应道。

  在新疆天池,查良镛惊喜地发现几个维吾尔族的小孩子手里捧着天山雪莲——就是《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采来送给香香公主的那种雪莲。他兴奋莫名,采了两朵,带在身边,带回香港……

  回香港后,查良镛兴致勃勃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畅谈大陆之行的所见、所闻、所思——

  “访问大陆回来,我心里很乐观,对大陆乐观,对台湾乐观,对香港乐观,也就是对整个中国乐观!”……

  中新社给《明报》开“小灶”,提供电讯稿给《明报》刊用;向来对中共热嘲冷讽的“哈公专栏”停刊;“反共”的报道和评论大大减少……有人说:查良镛“转”了。

  查良镛表示:“我对中共的态度,是同意的支持,不同意的批评,总的来说是支持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

  1984年9月,中英草签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香港从此进入加归祖国的过渡期,而查良镛有一段不寻常的、掀起不少惊涛骇浪的历史也行将开始。

  1985年6月,中方委任查良镛当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草委第一次全体会议,查良锒登台发言,他以《一国两制和自由人权》为题,表明了自己的政治宣言。发言完毕,掌声热烈。雷洁琼拉着查良镛的手,称赞说:“你的发言好极了!”

  怎样设计未来香港的政制模式,各方各派意见不一,政制方案花样百出。群雄并起,不分上下,于是促成“武林大会”举行。查良镛主持“武林大会”,然而得不到积极的成果。“武林大会”决不出胜负输赢,查良镛于是亲自为未来香港政制设计蓝图——草拟新政制协调方案。

  第一稿出来,遭到强烈反对。与中文官员“密谋”一番后,查良镛又连夜赶改方案……“新协调方案”略作修改,便成为政制小组的“主流方案”。

  反对查良镛和“主流方案”的声音却铺天盖地而来。为了平息风波,查良镛在《明报》撰写社评,论述自己的政制观点。谁知,“社评起风云”,引发更大的风波。香港有几十名学生游行示威,火烧《明报》和经影印放大的社评,指责查良镛“歪曲事实,断章取义”。

  广州:12月6日,草委主任扩大会议通过“主流方案”,决定把它原封不动提交给草委全体会议讨论。香港:仍然群情汹涌,抗议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查良镛:为息众怒,抛出洋洋洒洒的万言文章,在《明报》连载12天。

  1990年2月27日,邓小平、杨尚昆、李鹏、万里接见参加最后一次《基本法》草委会全体会议的成员。当天,《基本法》通过,几年的政制方案纷争终于尘埃落定。查良镛说:“我觉得自己问心无愧!”

  在《明报》创刊30周年、查良镛65岁那年,他下决心淡出江湖。

  1989年5月30日,查良镛卸任《明报》社长职务;1991年3月22日,明报企业挂牌上市,查良镛的持股量从80%减少为65%。把明报企业推向市场,表明查良镛逐渐告别《明报》的决心。查良镛宣布退休,10多个财团上门来要求购买《明报》。最后,查良镛却选择了一个出较低价钱的智才公司,选择一个30出头的年轻人当《明报》掌门人。很多人对此不可理解。

  

  在英国,查良镛寄寓于牛津大学城,环境清幽,学术空气浓厚。奔波劳碌了几十年的查良镛,终于找到一处像圣地那样清幽的地方,酬其一贯神驰的仗剑之情。

  1992年底,新上任的港督彭定康抛出“政改方案”,引发中英新一轮政治风波,中方彭定康为“香港的千古罪人”。查良锒对香港将来的政治制度有一贯主张,从来没有改变过,他忍不住又“重出江湖”,笔战彭定康……

  1993年3月,查良镛在北京会见了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查先生是久仰了,今日初次想见,我们十分欢迎……你的小说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地理背景、中国文化传统、人情风俗等等。”江泽民说。两人谈政论文,话题广泛。

  

  江泽民:你的书富含天文、地理及人生哲理,曲折而博大,了不起!

  1993年4月1日,查良锒宣布辞去明报企业董事局主席之职。多年来一步步“淡出江湖”的“金大侠”,这次可是一退到底,退得干干净净。从此,他不再拥有曾给他带来财富和荣耀的《明报》。

  “淡出江湖”的查良镛,过着平平淡琰、自由自在、无牵无持的生活。除了周游列国、游山玩水,更多的时候,他是在家里读书、研经、下棋、听音乐……

  但查良镛并未就此封笔。熟悉他的朋友们说,他将来很可能会写一两部历史小说。


  金庸武侠小说的巨大影响:

  从1955年第一部金庸武侠小说问世迄今,该作品的发行量已逾亿册!

  金庸的每一部武侠小说都被搬上了银幕和银屏,有的武侠小说甚至被反复改编、拍摄成电影和电视连续剧。今天,近半个世纪过去了,然而,根据金庸武侠小说改编的电影和电视连续剧,仍是中国银幕、银屏不可替代的观赏热点!

  金庸武侠小说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一个难解之谜。上至政府首脑要员、文人墨客、学者教授,下至农夫民工小贩,从中国到美利坚,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层出不穷的金庸迷……


  金庸武侠小说的历史地位:

  奇特的金庸现象已引起世界文学史家的广泛注意,并引发了海内外“金学”的蓬勃兴起,尤其在台湾,“金学”研究更是轰轰烈烈,许多学者对金庸作品的理解及阐释,深刻而独特,称其为“内涵挖掘不尽的神奇之作”。想必不久的将来,“金学”和金庸的武侠小说将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热点,并被载入世界文学史册。


  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特点:

  金庸的武侠小说与清末民初武侠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作者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深厚的东方文化内涵,灌注于神奇而浪漫的武侠故事之中,使之上升到文学艺术的高度。而且,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从天文地理、历史宗教、文学艺术、医药民俗到道德人伦无所不包。读后在陶冶性情的同时,给人一种知识上的极大满足。金庸的武侠小说,还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个性鲜明、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萧峰、段誉、陈家洛、张无忌、杨过、令狐冲、郭靖、小龙女、黄蓉、韦小宝等,这些形象如水墨人物,飘逸潇洒,长袖当风,令人刻骨铭心,爱恋难舍。以上正是金庸作品经久不衰的奥秘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3-2005 06: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武侠小说大宗师--金庸


  倪匡/文

  谈论金庸小说的人太多,提及他为人的甚少,发而为文的更绝无仅有。倪匡先生是他的挚友,由倪先生来写金庸,堪称最佳人选。

                                  一

                            飞雪连天射白鹿
                            笑书神侠倚碧鸳
  
    看官,这十四个字,一副对联,看来似乎并无出奇之处,但内中却包括了十四部惊天动地的武侠小说,用十四部武侠小说的第一个字,缀成这副对联。当初在写作这十四部小说之际,绝无日後用首字作对联的打算,但竟然天然浑成,可称有趣之极。各位如熟读金庸作品,可以知道每一个字,代表了他的什么小说,略化几分钟找一找,十分有趣。由此可知写这十四部小说的人,作这副对联的人,才情是如何之浩淼。此人非别,金庸是也。

    曾向一位洋人介绍金庸,说:「这是一位名作家。」洋人追根究底,问:「有名到何等程度?」进一步介绍:「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都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金庸的小说,不但风靡了港、台、南洋、欧美,不知使得多少人废寝忘食,连中国大陆,高级干部,也都以能看到金庸小说为幸,这种情形,一直到如今不变。金庸的小说,能吸引每一个人,上至大学教授,国家元首,下至贩夫走卒,仆役小厮,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的地卡,堪称是中国近代,拥有读者最多的一位小说家。

    这位大小说家,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虽然是「素描」,也绝不简单,要描得好,描得传神,描得正确。尤其是对金庸,这颗写作人中的天皇巨星,写得不好,不正确,不传神,读者表示不满起来,只怕会被骂死,所以,毅然执笔上阵,颇有大无畏精神焉。

    金庸,姓查,名良镛,浙江省海宁县人。公元一九二五年生,那一年是乙丑,属牛。海宁查家,是声势渲赫的大族,历代人才辈出,全是极其出色的人物。在有清一代,海宁查家做过大官的人甚多,以书、诗、文名著於天下的,也不知凡几。雍正年间,出了一个考题,「维民所止」,被诬成文字狱的主角,查嗣庭先生,就是查家的人,也是金庸的远祖(注1)。而查慎行先生,更是诗文并著,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人(注2)。

    金庸的家世显赫,但是他的成功,却和「祖荫」全然无关,完全是赤手空拳,打出来的天下,全是靠他本身的才能、学识、苦学、勤奋所得的结果。其实可以写一本传记,记金庸,作为成功人物的一种典型。

    金庸在少年时期,在家乡附近就读,中学是著名的杭州高中学校,「杭高」是中国有数的好中学之一。中学毕业之後,适逢乱世,是日寇侵华的年代,金庸就在这时候离开了家乡,远走他方。据他自己的忆述,在离开了自己家乡之後,曾在湖南省西部,住过一个时期,寄居在一个有钱同学的家中,这一段青年时期的生活,当然相当清苦。再以後,金庸进入国立政治大学就读,读的是外文系。

    金庸在政治大学并未毕业,原因不明,可能是那时他虽然年轻,但已才气纵横,觉得传统的大学教育不能满足他的需求之故。使得金庸和报业发生关系的,是当年大公报招考记者。当年,大公报是中国最有地位的一份报纸,影响深远,大公报在全中国范围内招聘记者两名,应徵者超过三千人,在这三千人之中,金庸已显出他卓越的才华,获得大公报录取。

    自此,金庸就进入了报界,而在不久之後,便被派来香港。那大约是三十年以前的事。金庸在香港的大公报工作了相当久,担任的是翻译工作。後来,大公报本身变了质,和当年大公报,不能相提并论了!

    在这个时期内,金庸对电影工作有了兴趣。这种兴趣的由来,大抵是由於他在报上撰写影评之故。金庸曾用一个相当女性化的笔名写过影评,也用「林欢」的笔名写过影评。他所写的影评,只怕已全散失不可追寻了,但曾读过的人,都说文笔委婉,见解清醒,是一时之选。以後,金庸直接参加了电影工作,做过导演。

    金庸参加电影工作的时间并不长,其成就,和他写作方面的成就来此较,也相去太远,时至今日,已经很少人知道他曾实际参加过电影工作,当过编、导了。

    金庸的小说创作生涯,可说开始得相当迟,但是一开始,就石破天惊,震烁文坛。他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才发表到一半,武侠小说读者,已经惊为天人。再接下来的「碧血剑」、「雪山飞狐」,更是采声大作,人手一册。等到「射鹏英雄传」一发表,更是惊天动地,在一九五七年,若是有看小说的人而不看「射鹏英雄传」的,简直是笑话。

    「射鹏英雄传」奠定了金庸武侠小说大宗师的地位,人人公认,风靡了无数读者。在「射鹏英雄传」之後,金庸就脱离了大公报,和他中学时期的同学,沈宝新先生,合创明报。明报在香港,销数不是第一,但是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之中,它是第一大报,在国际地位上,是第一大报。连美国国务院,都会三番四次,请主持人金庸去商议国家大事,中华民国总统,也曾数次召见金庸。

    明报不但使金庸的地位更提高,也使金庸的收入大大增加。可是明报在出版的初期,却是一份小型报,销数最差时,不过五六千份,工作人员不超过十人,全是凭藉金庸的才能和努力,合伙人沈宝新的干才,初创时期的工作人员如潘粤先生、戴茂生先生、雪坡先生等等的努力,才逐步创出了今日的天下,成为中文报纸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份报纸,是小资本,靠人才成功的一份报纸的典型。

    曾在明报工作过的职员,大约都不会否认这一点,而明报网罗、培养的人才之多,也一时无两,许多在明报工作过的职员,离开明报之後,创立自已的事业,多能独当一面,成为香港报坛中的暄赫人物,例子甚多,也不必一一列举了。

    明报草创之初,金庸在明报上撰写「神鹏侠侣」,接下来,大部分小说,也全在明报上发表,一直到「鹿鼎记」。在「鹿鼎记」之後,就未曾再撰写小说。而专注於明报的社评。

    明报社评,绝大多数(百分之九十九),由金庸亲自执笔,见解之精辟,文字之生动,深入浅出,坚守原则,人人称颂。就算意见完全和他相反的人,也不能不佩服他的社评写得好,这是金庸在写小说才能之外的另一种才华的表现。

    由金庸执笔的明报社评,其影响已可与当年的大公报相埒。由於坚持民主、自由的思想原则,金庸曾和大公报发生过一次极为剧烈的笔战,这次笔战,金庸所写的几篇文字之精采,真令人叹为观止,只可惜这些文字,竟未曾结集出书。

                         二

    以上所写的,是金庸在事业上的成就的简单素描。

    金庸的苦学精神,更令人叹服。二十年前,他自己觉得英文程度不移好,进修英文,家有一个一人高的铁柜,抽屉拉开来,全是一张一张的小卡片,上面写满了英文的单句、短句,每天限定自己记忆多少字。据沈宝新先生说,金庸在年轻时,每天限定自已要读若干小时的书,绝不松懈。一个人能成功,绝非幸致,天分固然重要,苦学更不可或缺。

    金庸爱书,私人藏书之丰,令人吃惊。他曾有一个超过两百平方米的大书房,全是书橱。近两三年来,精研佛学,佛学书籍之多,怕是私人之最。为了要能直接读佛经,他更开始学全世界最复杂的文字:印度梵文,毅力之高,简直是超人。

    金庸个子中等,大约一百七十五公分左右,年轻时很瘦,後来发胖,如今体重约七十公斤,金庸的脸型相当罕见,走典型的四方脸(国字脸),国字脸有一股威严,他属下的职员,每以为金庸严肃,不苟言笑。但事实上,金庸本性极活泼,是老幼咸宜的朋友,可以容忍朋友的胡闹,甚至委屈自已,纵容坏脾气的朋友,为了不使朋友败兴,可以唱时代曲「你不要走」来挽留朋友。

    金庸的头极大,笔者有三个大头的朋友:金庸、张彻、古龙。这三个大头朋友,头都大得异乎常人,事业上也各有成就,和这三个大头朋友在一起,常有一种极度安全感!就算天塌下来,也有他们顶着!

    十馀年前,金庸嗜玩「沙蟹」,「蟹技」段数甚高,查府之中,朋辈齐聚,由宵达旦,筹码大都集中在他面前。笔者赌品甚差,有一次输急了,拍桌而去,回家之後,兀自生气,金庸立时打电话来,当哄小孩一样哄,令笔者为之汗颜。又有一次也是输急了,说输了的钱本来是准备买相机的,金庸立时以名牌相机一具见赠。其对朋友大抵类此,堪称是第一流朋友。

    金庸又曾对围棋看迷,但段数不高,已故名作家司马长风,称他为「棋坛闻人」,可知棋艺平平。现在,他对围棋的兴趣也大大减弱了。

    金庸在年轻时,曾学过芭蕾舞,对古典音乐的造谙极高,随便拣一张古典音乐唱片放出来,唱上片刻,便能说出这是什么乐曲来。

    金庸十分喜欢驾车,更喜欢驾跑车。最早,用过凯旋牌小跑车,後来,改驾积架E型。他驾积架E型之际,经常的速度是二十六哩。後来,又换了保时捷。保时捷跑车性能之佳,世界知名,到了金庸手中,平均驾驶时速,略为提高,大约是三十哩。曾有人问金庸:「你驾跑车超不超车?」金庸答:「当然超车,逢电车,必超车!」其性格中的「稳」字,由此可见。

    金庸不嗜酒,号称「从未醉过」。根本喝得少,当然不会醉。他吸烟、戒烟,次数极多,如今一样大吸特吸,并且相信了中年人不能戒烟的理论。

    金庸也略藏书画。如今书房中所悬的,有史可法的书法残片,曾在他处看到过不知是真是假的仇英「文姬归汉图」,也曾见过四幅极大的(超过五公尺长)齐白石精品,吴昌硕的大件等等。

    金庸也集过邮,不过他集的是「花花绿绿」的纸而已。

    金庸对吃并不讲究,穿亦然,衣料自然是最好的,但款式我行我素,不受潮流影响。

    金庸……

    毕竟不是写传,只是简笔素描,金庸是怎样的?金庸就是金庸,是天皇巨星,是真正的作家,也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

   注1:「维民所止」四字之所以会形成文字狱,是因为当时皇帝的年号是「雍正」。有奸谗小人?向皇帝告密,说「维」、「止」两字,正是雍正去了头部,是暗示要杀皇帝的头,於是龙颜大怒,兴起冤狱,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

   注2:查慎行先生是清代大儒,字悔馀,所居初白奄,又称查初白,对易经有极深刻的研究,著书颇多,如「敬业堂集」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3-2005 06: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抚今追昔话当年


  年轻时读些什么书?

    我小时候在一个大家庭中长大。曾祖父有两个儿子,我祖父是大儿子,住在一座大宅子的东半部,叔祖父住在西半部。这座大宅子有五进,前厅挂着一块大匾,是康熙皇帝给我祖先查升写的堂名,“澹远堂”三个大字周围有九条金龙作装饰。我祖父有三个儿子,我父亲第三,他还有两个哥哥。叔祖父去世得早,留下四个孙儿。这些堂兄、堂姐都比我年纪大很多,他们都喜欢读小说。

  我哥哥查良铿学习古典文学和新文学。在上海上大学,他花费不少钱买书,常常弄得饭钱也不够,受到我父亲的严厉责备。他买的书有茅盾、鲁迅、巴金、老舍等人的著作。我家和各位伯父、堂兄、堂姐等人所拥有的书是互相流通的,大家借来借去。所以我在小学期间,读过的小说就已不少。我父亲、母亲见我一天到晚地看书,不喜欢游玩运动,身体衰弱,很是担忧,常带我到野外去放风筝、骑自行车,但我只敷衍了事地玩一下,又去读小说了。

  我上的小学,图书馆里书籍也相当丰富,老师们很鼓励学生读课外书。

  我记得有一位姓傅的老师,特地借出他珍藏的《小妇人》、《好妻子》、《小男儿》三部书给我阅读。这三部书的译者郑晓沧先生是美国留学生,是我故乡海宁的出名文人,大家以他为荣,因此,这三部外国书在我故乡竟相当流行。

  我年轻时最爱读的三部书是《水浒传》、《三国演义》以及法国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及其续集。还有一部法国小说《十五小豪杰》我印象也很深,是15个法国少年航海及在荒岛历险的故事。

  文学的想象力是从哪里发芽的?

    我以为,文学的想象力是天赋的,故事的组织力也是天赋的。同样一个故事,我向妻子、儿女、外孙儿女讲述时,就比别人讲得精彩动听得多,我可以把平平无奇的一件小事,加上许多幻想而说成一件大奇事。我妻子常笑我:“又在作故事啦!也不知是真的还是假的。”至于语言文字的运用,则由于多读书及后天的努力。

  15岁出第一本畅销书我出的第一本书是《献给投考初中者》,它内容平凡,只是搜集了当时许多学校的招考试题,加以分析解答,同时用一种易于翻查的方式来编辑,出版后得到很大成功。我们在浙江南部的丽水出版,书籍一直行销到福建、江西、安徽各地。这本书的收益,支持我们合作的三人顺利从高中毕业,再到重庆去进大学。这本书和文学修养无关,而是商业上的成功。对一个15岁的少年来说,表示我能了解到消费者的需要,用简捷的方式来满足他们。以后我创办《明报》而得到成功,大概就源于这种洞悉读者心理的直觉能力。

  我高中一年级时,在学校壁报上撰文讽刺训导主任沈乃昌先生而被开除,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危机之一。因为给学校开除,不但失却了继续求学的机会,连吃饭、住宿的生活也发生问题,后来终于在原校长张印通先生及旧同学好友余兆文君的帮助下进入衢州中学,那是生死系于一线的大难。“不怕重大压力而在文学中畅所欲言”,这也是后来所以得到成功的一个重要关键。

  我怎样当编辑的?

    我编过报纸的副刊,要处理、编辑,同时自己撰写关于电影与戏剧的稿件。我对影艺本是门外汉,由于工作上的需要,每天如痴如狂地阅读电影与艺术的理论书,终于在相当短的时间内成为这方面的“半专家”,没有实践的经验,但理论方面的知识和对重要戏剧、电影的了解和认识,已超过了普通的电影或戏剧工作者。从此以后,“即学即用”便成为我主要的工作方法。不熟悉我的人以为我学问渊博、知识面极广。其实我的方法是:若有需要,立即去学,把“不懂”变作“稍懂”;使自己从“外行”转为“半内行”。


                              ( 摘自《北京晚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1-3-2005 06: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夏梦与金庸的精神恋


  金庸1985年被聘为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并担任“政治体制”小组港负责人,1995年又成为香港特区筹委会委员,为香港回归做了很多工作。他是香港文化界的擎旗人,他的新武侠小说驰名海内外,被誉为“文坛侠圣”。近些年来,他多次来大陆,自言:他爱香港更爱大陆。1994年,北京大学授予他“名誉教授”称号。他还定期地到牛津剑桥大学讲述中国历史。

  人生难免有遗憾,文坛上辉煌得意的金庸,在情场上却曾是悲苦失意的,纵是侠圣才子也难圆爱情的美梦,他嗟叹:“即使‘流水有情’也毕竟东流去……”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迷上明星,加盟电影公司

  1957年,金庸加盟以大明星夏梦花旦当家的新组建的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公司。金庸是个多面手的大才子,为什么要加盟长城影片公司,肯屈就去当个编剧?原来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完全是为了接近夏梦而去的。据他的一位知友说:他爱夏梦如痴如醉,但苦于难在生活中见到夏梦,才想到了“加盟”这个绝招。金庸还开玩笑说:“当年唐伯虎爱上了一个豪门的丫环秋香,为了接近她,不惜卖身为奴入豪门,我金庸与之相比还差得远呢!”

  金庸到了长城影片公司之后 ,为博得夏梦的欢心,在工作上极其卖力,在短短三年就先后创作了《绝代佳人》、《兰花花》、《不要离开我》《三恋》、《小鸽子姑娘》、《午夜琴声》等电影剧本,可谓是多产编剧了。后来他又学习导演,好在既有才气又肯下功夫,于是他不久便与人合作导演了影片《有女怀春》、《王老虎抢亲》等。当时他的艺叫做“林欢”。

  他在工作上的出色成绩,自然得到了夏梦的称赞。


  胜似友情,不越情感界线

  当时33岁的他,由于能够长期与24岁的夏梦在一起工作,时时都能与之见面或交谈,于是那“异性触电”的作用,情有独钟的感染,不但越来越使他感到情网缠身,还常常闹得他神魂颠倒,痴迷日增而忘乎所以。

  夏梦号称“长城大公主”,是香港众口皆碑、大名鼎鼎的“美人”,有香港演艺圈里的“西施”之称。

  夏梦祖籍苏州,少女时期生活在上海。她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1949年,学校举行文艺联欢会,由学生用英语演出《圣女贞德》,夏梦主演贞德,获得了极大成功。人们夸她:“人极漂亮,戏又演得精彩”。她喜唱京剧,是一名出色的花旦。夏梦容貌清丽,身材苗条,身高1.70米,体态线条优美,艳光熠熠照人。她17岁进入长城影片公司,由于文化素质好,人又聪颖灵慧,扮相又极俏丽,所以在银幕上极有光彩,不愧为第一流的明星。

  正因为夏梦如此,才使金庸爱慕不已,倾心拜倒。金庸完全被她迷住了,他曾说:“生活中的夏梦真美,其艳光照得我为之目眩;银幕上的夏梦更美,明星的风采观之就使我加快心跳,魂儿为之勾去。”但使金庸感到极大苦恼的是:他对夏梦的爱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他虽满腔痴情,苦苦相恋,却难于实现自己的愿望,其根本原因在于夏梦早已名花有主。早在3年前她21岁时,就与林葆诚先生结婚了。林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学生,虽是从商,却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是个电影迷,特别爱看夏梦主演的影片。一天,他去看夏梦拍《姊妹曲》,恰巧该片缺一个扮演教师的演员,他就毛遂自荐客串演出,因此与夏梦相识又相爱,两人于1954年结婚。由此可想而知,金庸感到爱上一位少妇,心理上是有障碍的。更重要的是夏梦忠于夫君,对来自四面八方的许多爱慕追求者,都一律冷若冰霜加以拒绝。

  但金庸此时对夏梦已是极难“慧剑断情丝”了。他已爱得欲罢不能,欲说还休。出于人品的考虑,金庸又不能对夏梦采取胡搅蛮缠死皮赖脸的态度,而且也不能显山露水地去表示什么,而只能限于眼角眉梢间的传情,或含蓄侧敲地暗示几句。夏梦机灵敏感,对金庸的隐情曲折,心里自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她也非常喜欢金庸的人品才学,但心灵深处又不能接受他的爱,故又不能采取断然拒绝的态度,因为实在不忍心伤害他。于是她就采取一种非常友好的态度对他,也就是人常说的“比爱情少,比友谊多”的介乎两者之间极其微妙的状态。有时夏梦对他也眉眼传情,或嫣然一笑,或几句温存,这已经给了金庸很大的慰藉。金庸也明白,不能像其他情人那样,有更亲昵的举动,譬如拥抱接吻之类。夏梦无法回避两人的经常接触,因为他们在电影事业上还需要很好合作,不能因为感情上的问题让电影事业受到影响或损失。例如:她主演的《绝代佳人》、《午夜琴声》等影片是金庸编剧,对于剧中人物的理解与把握,她需要请教他;而她主演的越剧片《王老虎抢亲》又是金庸执导,更需要他与她说戏,表演时作这样那样的具体指导。也就是说:她的电影表演事业处处离不开金庸。他们之间,无论如何是不能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否则和谐欢快的气氛,肯定会造成损失,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夏梦是很用心对金庸的。

  相逢恨晚,人生难免失意

    金庸与夏梦最难忘的一幕,也许是一次夜晚在咖啡店的幽会。这是他们仅有的一次幽会,是金庸主动,而夏梦也是例外地答应了。在咖啡店里的幽幽烛光和柔柔音乐中,两人呢喃而语,不时频频举杯,那种诗意的氛围及浪漫的情调,实在令人陶醉销魂。金庸趁着几分酒意,终于倾吐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夏梦听了极为感动,她说她是非常敬重他的人品、喜欢他的才华,只可惜他的“爱使”迟到了一步,感叹“恨不相逢未嫁时”了,并说根据她的为人,是绝不愿去伤害夫君的,请求他能格外原谅她。最后她深情地说:“今生今世难偿此愿,也许来生来世还有机会……”这次幽会就这样伤感而无奈地结束了。

  从此之后,金庸只好把夏梦当作苦心依恋的“梦中情人”。

  诉诸笔端,祝福情人远去

    1959年,金庸带着失意无奈离开了长城影片公司,去创办他的《明报》,去致力写作他的武侠小说了。他创办《明报》不久,夏梦曾有过一次长时间的国外旅游,他就在《明报》上系列报导夏梦的游踪行迹,而且还开辟了一个专栏──“夏梦游记”,一连十多天登载夏梦所写旅游散文和小说。假如不是依然深深地眷恋着夏梦,他又何苦如此?金庸的“藕断丝连”表现在他创作的武侠小说中深深寄托着他对夏梦的爱,细心的读者都不难看出。像《神雕侠侣》的小龙女,《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蓉,《天龙八部》里的王语嫣等,从这些女性身上都可以看到夏梦极其相似,可见金庸之用心良苦。三毛说:“金庸小说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写出一个人类至今仍捉摸不透的、既可让人上天堂又可让人下地狱的‘情’字。

  而不了解金庸与夏梦的这一段情,就不会读懂他在小说中‘情缘’的描写。”

  1976年,夏梦告别了从影17年的生活,共拍了42部影片。她告别了香港,移民去了加拿大定居。这自然又在金庸心湖搅起一阵波澜。在她远别去异国之际,金庸情心依依,就破例把这一件本是很平常的事,一连几天在头版头条位置上,用了很大篇幅详细作了报导。

  不仅如此,金庸还为此专门写了一篇社论──《夏梦的春梦》,向夏梦这个善女人祝福。《明报》专为一个女明星的移民国外而大作文章,实在是一件异常的事,不明白其中内幕的人会感到惊讶,只有懂得内情的人,才能理解作为《明报》主编金庸先生对夏梦的那份不同寻常的痴心爱恋。金庸做事一向是谨慎的,这次却情迷心窍,做出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傻事。

  夏梦终于去了,金庸苦恋多年,终未修成正果,但毕竟给他留下了一个终生怀念的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3-2005 06: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漫游欧洲、倪匡代笔写天龙


  是谁「曾代金庸写小说」?是倪匡。

  一九六五年年中,查良镛漫游欧洲一个多月,於是请倪匡「代笔」写《天龙八部》。

  查良镛旅欧回港,倪匡相告:「金庸,真不好意思,我将阿紫的眼睛弄瞎了!」查良镛哭笑不得。

  查良镛频频笔战《大公报》,只是想反驳《大公报》对自己和《明报》的指责、抨击,表明自己的立场;他没有想到,笔战还使《明报》出现一次新的转机。

  查良镛这次笔战《大公报》,从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来讲,都是空前的,这自然也成为香港社会的一个热点、焦点问题,全城关注。那段时间,《明报》一上市就被市民抢购一空,人们都急於知道查良镛今天怎样驳斥和质问《大公报》,市井坊间、写字楼里、茶馀饭後,人们对此议论纷纷。

  笔战,刺激了《明报》的销量,《明报》日发行量又从「逃亡潮」後的四、五万份,跃升到近十万份,跻身为香港发行量最多的报纸之一。发行量剧增,盈利也就大大增加,财政实力也自然的大为增强。

  这时,查良镛又再次以《明报》社长的身分,到英国伦敦叁加国际新闻协会主办的会议,顺便在欧洲做了一次长时间的旅游。

  查良镛是在一九六五年五月份开始他的欧洲漫游计画的,到了六月份才回港,这也是自《明报》创立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外游。他启程赴欧洲那天,《明报》各部门的负卖人都到机场送行,并向查良镛表示自己工作的重心所在,希望他安心外游,不必牵挂报社的事。

  当时,报社已上轨道,查良镛并不太担心报社的编务,倒是比较担心正在《明报》连载中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是从一九六三年九月三日起在《明报》连载的,这是一部风格独特的武侠小说,在写法上与查良镛以往的小说截然不同,在结构上采取了写完某一个人之後再写另外一个人的手法,看似脱节,但实际上又前後交错,将不同的人联结一起,相互映衬,绝对不会混乱,堪称绝笔。

  在查良镛所有的武侠小说中,《天龙八部》的人物是最繁多的,他们有如繁星闪烁在《天龙八部》这部「天书」里。这众多的人物,基本上分属公子哥段誉的故事、和尚虚竹的传奇以及英雄好汉乔峰的经历,他们配衬这三位首脑人物,犹如众星拱月,形成浩瀚的星河。

  在《天龙八部》里,查良镛第一次以佛教「大悲大悯」的思想来破孽化痴,用佛教的去贪、去爱、去取、去缠的经义来开导读者,增强了武侠小说的思想深度与哲学内涵,这也充分显示出查良镛博大精深的学问。

  查良镛远赴欧洲漫游时,《天龙八部》的故事还没有完结,也就是说还须写下去、连载下去。但这一外出就是一个多月,查良镛已没办法兼顾武侠小说的事。但总不能断稿开天窗,那怎麽办?查良镛於是找人「代笔」。

  查良镛找来「代笔」的人,就是倪匡。

  倪匡是查良镛的好朋友,两人诸多往来,时常在一起品酒论文。倪匡文才了得,下笔如神,就文章数量而言,香港无人能此。他以武侠小说和科幻小说着称於世,是香港以文致富的佼佼者。

  查良镛找倪匡「代笔」,当然是欣赏他的文才。早在两年前,《倚天屠龙记》刚连载完毕时,新加坡一位报馆老板曾要求查良镛续写《倚天屠龙记》,但查良镛当时已着手写《天龙八部》,不能两部小说同时写,於是曾向这位老板推荐倪匡,要倪匡写《倚天屠龙记》的续篇,但倪匡以「世界上没有人可以续写金庸的小说」为由,婉然拒绝。

  这次,查良镛又找来倪匡,但不是「续写」,而是「代笔」。「倪匡,我这趟外出时间较长,你帮帮忙,代写《天龙八部》三、四十天吧!」承蒙查良镛看得起,倪匡高兴得哈哈大笑:「你说该怎样写?查良镛认真地说:「我看不必照原来的情节,免得不能连贯,最好是写一段自成段落的独立故事。」查良镛的要求正合倪匡心意,倪匡於是点头答允:「那好吧,我就放胆自由发挥了。」当时,在场的还有香港名作家董千里。倪匡答应「代笔」後,查良镛又特别说明一句:「老董的文字功夫很好,你的稿子写好之後,我想请老董看一遍,改过後再见报,你看怎麽样?」倪匡也很佩服董千里的文才,所以满口允诺:「这没问题,有老董在旁监督,我还求之不得呢!」就这样,倪匡操笔上阵,为查良镛代写《天龙八部》;而查良镛则远在欧洲开会、游玩。那段时间,查良镛每隔一、两天就写信回报社,以「旅游寄简」的形式写下欧洲开会、旅游的情况,交由《明报》刊登。

  查良镛旅欧回港,倪匡已代写了六万多字。一见面,倪匡就说:「金庸,很不好意思,我把阿紫的眼睛弄瞎了!」原来,倪匡讨厌《天龙八部》中的阿紫,於是一怒之下,故意将她给弄瞎了。

  查良镛一听,哭笑不得,满脸无可奈何的表情。接着,他自己就潜下心来,把《天龙八部》写完,对阿紫的瞎眼,也作了别出心裁的处理。

  对於这部自己有份撰写的武侠小说,倪匡推崇备至。他说:「《天龙八部》是千百个掀天巨浪,而读者就浮在汪洋大海的一叶扁舟上。一个巨浪打过来,可以令读者下沉数十百丈,再一个巨浪掀起,又可以将读者抬高几百丈。」而倪匡自己,在看《天龙八部》的时候,也像千千万万的读者一样,「全然身不由主,随着书中的人物、情节而起伏。」他认为,《天龙八部》堪称小说的杰作。

  对於代金庸写《天龙八部》的这段经历,倪匡後来曾自撰一副对联,上联是「屡替张彻编剧本」,下联就是「曾代金庸写小说」,以此聊以自赏。

  在这之後,倪匡还与查良镛合着过武侠小说。一九六六年在《明报》连载的《血影》和一九六七年在《明报》连载的《长铗歌》,就写明由「金庸」和「岳川」(倪匡笔名)所着。後来,《明报周刊》出版,杂志上又赫然出现「金庸」和「倪匡」合着的武侠小说──但倪匡後来透露说,作品乃他一人执笔,只是藉「金庸」之名推销作品而已。

  查良镛结识满天下,但经常与他在一起的,是倪匡和名导演张彻、名作家董千里,他们四人经常在一起喝酒玩乐。其中查良镛与倪匡之间的一些生活趣事,在香港文化界流传很广。从这些趣事中,人们或许可以了解到查良镛立体的一面。

  《明报》一创刊,查良镛便邀倪匡为《明报》写稿。在香港,倪匡是最抢手的专栏作家和小说作家,稿酬奇高,但《明报》给他的稿费却偏低。倪匡看在老朋友份上,多年来一直不计较。

  後来,当《明报》每年净赚好几千万以後,他就觉得该想办法叫查良镛加稿费了。

  一天,一班朋友聚在一起,倪匡乘机对查良镛说:「金庸,《明报》可真是愈办愈好啊!」查良镛谦逊地说:「全靠大家支持!」倪匡紧接着间:「听说《明报》赚了不少钱,一年赚好几千万,是吧?」查良镛不作否定,只说:「不多,赚一点点,赚一点点!」倪匡看时机已到,连忙直入正题:「赚了那麽多钱,我的稿费也该加一加吧?」查良镛一听,方知中了「圈套」。但他急中生智,应付倪匡说:「倪匡兄,这问题先不谈,我回去给你回信答覆。」过两天,倪匡果然收到查良镛的信。信中详列十条理由,解释稿酬不能加。倪匡捧着信,只能兴叹:「金庸啊金庸,真奈何不了你!」在公开场合或办公室,查良镛一脸严肃,不苟言笑,所以不少人都对他敬而远之。但据倪匡说:「金庸本性极活泼,是老幼咸宜的朋友,可以容忍朋友的胡闹,甚至委屈自己,纵容坏脾气的朋友,为了不使朋友败兴,可以唱时代曲『你不要走』来挽留朋友。」


                                (摘自《金庸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1-3-2005 06: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徐志摩是表兄弟


  20年代的“新月派”诗人徐志摩,和当今武侠小说一代宗师金庸(查良镛)同是浙江海宁人,早为人知。然而,他俩是一对表兄弟,这却鲜为人知。

  海宁袁花查家和硖石徐家,同是名门望族。查家在清代“一门十进士,兄弟三翰林”,被康熙称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赐以“澹远堂”、“敬业堂”、“嘉瑞堂”等匾额。徐家则是古镇一大富商,祖代相沿经营着酱园、绸庄、钱庄等业,清末民初,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先后创办了缫丝、纺织、发电、电话等新兴工业,硖石与袁花两镇相距仅14公里,两家祖辈素有来往,早结姻亲。徐志摩在日记和家信中多次提到的“蒋姑母”,即是查良镛同宗的远房姑姑查品珍,是徐志摩的姻亲婶母(军事学家蒋百里之妻)。1901年,徐志摩5岁时在家启蒙读书,塾师便是查家“澹远堂”的查桐轸。

  后来,其子查猛济也入徐家,当了志摩独子徐积锴的塾师。志摩乘飞机失事遇难后,查家以挽联“司勋绮语焚难尽,仆射余情忏较多”表示哀悼。

  后来,查、徐两家亲上攀亲,结成联表。1915年前后,查家“敬业堂”

  赫山房查枢卿成亲,娶徐申如的堂妹徐乐为妻。徐乐嫁到查家后,先后生下良铿、良镛、良钰、良镐四子和良王秀、良璇二女,查良镛是老二。年幼时,良镛常随父母到舅家作客,与回乡度假的表兄徐志摩作伴。1931年,表兄遇难身亡,翌年春上,灵柩迎回硖石安葬,查良镛随母前往吊唁。从此,表兄的形象深深刻印在他的记忆中。

  1937年日寇入侵,良镛的母亲徐乐在逃难途中撒手人寰。抗战胜利后,良镛从重庆返回家乡,为纪念母亲,曾到徐家抚慰舅父徐申如,随后,他任《东南日报》记者去了杭州,期间,他读了徐志摩写的《西湖记》和一些新诗,深为表兄横溢的才华而钦佩。若干年后,金庸写了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从书中人物陈家洛的身上,隐约可见徐志摩的书生形象和绅士风度。

  离乡50年,金庸对表兄徐志摩难以忘怀。80年代,他获悉家乡父老为徐志摩修建新墓,十分高兴,多次致信表达感激之情。1991年,他又致信浙江嘉兴市领导,表明心愿:“吾当返乡会友,拜谒徐志摩之墓地,凭吊表兄,以表多年之思念。”

  果然,1992年12月3日, 金庸一回到家乡海宁,便来硖石西山麓徐志摩墓前,与夫人林乐怡双双向诗人默哀,献上鲜花,然后深深地弯腰鞠躬。他缓缓地说:“我的母亲是徐志摩的堂姑妈,他是我的表兄。他死得很早,我和他接触不多,但印象深刻。我读过他的新诗,看过他的散文,都是很优美的,对我教益很深。听说为他新建了墓地,早就想来凭吊,今天终于如愿。”

  后来,他铺纸调墨,饱蘸着对表兄的深情,写下了“诗人徐志摩”的条幅。

  他久久地凝视着,沉缅在对徐志摩的深切怀念之中。


                           ( 嘉兴、蠡木/文,摘自江南晚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3-2005 06: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小弟话金庸


  金庸以其扑朔迷离、扣人心弦的武侠小说而蜚声海内外,而家庭生活中的金庸是什么样子?金庸(查良镛)先生的胞弟查良钰,道出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袁花镇,查半边

    我的故乡是浙江嘉兴海宁市的袁花镇。据父辈讲,我家祖上在安徽休宁,大约在明朝时才举家迁到海宁。袁花镇上姓查的人很多,所以有“袁花镇,查半边”的说法。我家在镇上是大户,家居在一个五进院的大宅子里,院内有90多间房子和一个大花园。家里在镇上还设有钱庄、米行和酱园店。我母亲姓徐,是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亲姑姑。我们共有兄弟姐妹6人,4男2女,我是老小。3个哥哥大哥叫查良铿,二哥叫查良镛,三哥比我大两岁叫查良浩。按当地的习惯家人都叫良铿为大阿哥,叫良镛为小阿哥,叫三哥良浩和我为大毛弟、小毛弟。小阿哥良镛长我13岁,是1924年出生的。在“袁花小学”毕业后,小阿哥在嘉兴市上中学。从上中学时起,他就开始了长期的独立生活。

  小阿哥很会讲故事1945年年底,抗战结束不久,良镛从中央大学毕业后,由重庆返家住了近半个月的时间。当时,我在袁花镇龙头阁小学读四年级。归家前,他给家里写了封信,说要回乡探亲,之后再离家出外谋职。接到信后,全家人都非常高兴,每天都念叨着他的归期。小阿哥归家时,身穿一件普普通通的长衫,态度和蔼可亲,对来家探望的人很客气,但话不多。家里有空房子他也不住,非要同我和三哥住在一起。那时,他见了外人讲话很慢,还有些口吃。但同我们在一起却全然变了样儿。每天晚上,小阿哥都给我们讲故事。他的故事都是现编的,可是编得天衣无缝,十分引人入胜。故事讲到兴头上,小阿哥有时干脆站到床上,手舞足蹈,连比划带摹仿,有意思极了。几个晚上下来,三哥和我都被迷住了,老是缠着他要听故事。

  有时被缠不过,他就编一些鬼怪故事吓唬我们,弄得我们又害怕又想听,越听越害怕,后来吓得连厕所都不敢上了。

  倾注父爱的手足情良镛小阿哥写的15部武侠小说我都读过,我最喜欢的是《书剑恩仇录》,因为在这部书中,小阿哥写的就是兄弟之间情和事。捧读时,小阿哥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不时浮上脑际,常常不觉泪下。

  1948年我小学毕业后准备报考省立杭州初级中学,良镛小阿哥得知这个消息后,主动把他亲自编写的、200多页的“升学指导”教材邮回了袁花镇。小阿哥的心很细,有许多事情,你还没有想到,他就已想到,为你办好了。1951年,我从杭州初级中学毕业后,只身到辽宁阜新煤校上学。当时,小阿哥已在3年前随《大公报》去了香港。顺便说一下,1947年,在上海出版的《大公报》在全国范围招聘两名译电员,有上千人参加了应聘考试,小阿哥一路过关斩将,顺利地进入了当时影响很大的《大公报》。由于父母均已不在,我的生活遇到了严重的困难。远在香港的小阿哥在信中知道了我北上就学的消息后,立即汇来了100元钱。那时候,三哥良浩也在上学,他也是在小阿哥的资助下顺利完成学业的。小阿哥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的确使我们感受到了父爱、母爱般的温暖。

  三十三年后的兄弟相见1948年良镛随《大公报》到香港,直到1981年7月,他才偕妻子儿女回到内地。18日,邓小平在北京会见了他,并与他合影留念。之后的一天,小阿哥给我发来电报,电文的大意是:小弟,××日在杭州一聚,一切由我安排。随后小阿哥把去杭州的路费也寄到了淮南。8月初,我带着两个孩子到了杭州。见面后,我们兄弟二人都非常激动,相拥在一起,久久没有分开。每天总像有说不完的话。小阿哥向我介绍了邓小平接见他的情形,他对邓小平说:“我一直对您很仰慕,今天能够见到您,感到荣幸。”邓小平在对查良镛到北京访问表示欢迎后,向他介绍了中国今后要做的三件大事,其中之一是实现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小阿哥当时是《明报》社社长,因为他是邓小平在新时期单独会见的第一个香港同胞,所以心情十分振奋。我们的谈话常常持续到深夜。

  团聚在香港1990年9月27日,我携夫人朱凤英通过九龙海关进入香港。在良镛小阿哥坐落在香港太平山上的住宅里和他们全家一起生活了两个多月的时光。

  他有时陪我们一同去看京剧。他喜欢看京剧。小阿哥的围棋下得很好,是业余六段。在他的书房里,悬挂着有李梦华签名的围棋段位证书。他和中国棋院院长陈祖德的关系很好,陈祖德患病在香港医治时,他专门把陈院长请到家里住了半年多。

  虽然事情过去8年了,朱凤英对当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小阿哥一点架子都没有,他家小车司机姓陈,他让孩子们叫他陈叔。他们全家对长期在家服务的菲律宾女佣也很好,完全像对自己家人一样。在饭店吃饭,有时服务员拿着菜单让他签名,他也不回绝。我们一到家,阿哥就问这问那,把在淮南的每个孩子都问到了。小阿哥在生活上不很讲究,除了不喜欢吃荤外,什么饭菜都吃得挺香。他习惯晚上工作,每天早上5、6点钟才睡觉,中午12点左右起床。吃午饭后稍稍休息一下又进书房写东西,东西写好了直接传真出去。晚饭后,如果没有社交活动和来客,同家人小叙片刻后,他就又走进书房,一直工作到天明。小阿哥从来不去游乐场所,我们也从未见他跳过舞,有许多社会活动他都让夫人林乐怡代表他去参加。

  清泊淡远平常心我们离港前,小阿哥为我写了一幅字:“待人以诚,治事则谨,知足常乐,不取非分,谦而受益,满必招损,尽心竭力,为国为民。”这幅字虽说是写给我的,可每次我看到它,总会想起良镛小阿哥做人做事的风范。

  80年代他义无反顾地参加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1995年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委员,在故乡嘉兴捐资320万港元兴建嘉兴中学,在杭州投巨资建造了14万平方米的元松书舍,这些都可看出他“尽心竭力,为国为民”的思想。虽然他为国家为他人做了许多有益的事,可他自己很少提起,有很多事是我从别人写他的书报、文章中看到的。相反,谁要是为他做过什么事情,他却总是牢记不忘。1995年3月2日,良镛小阿哥在香港家中突发心脏病,当时,阿嫂林乐怡受他委托在外宴请客人,所以两小时之后才送他进医院抢救。院方作了很大的努力,成功地为他进行了“小球弹性通塞手术”,使得他转危为安。他在身体基本康复后给我写了一封长信,信中写到:“许多人到医院来看我,问候我。叶运兄双目失明,拉着我的手,久久不放;传媒作了许多关心善意的报道,使我深刻感到人生感情的可贵,觉得虽然大病一场,经历了肉体极大的痛苦,其实还是所得多于所失。倘若我没有这样一次死里逃生的困厄,自己还不知道,以我这样的性格,平日很少对人热情流露,居然还有许多人关怀我,真心地爱我……我心脏肌肉虽然坏死了16%,心中的温暖却增加了160%。”
                                 ( 李晓岸/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3-2005 06: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鹿鼎记》直闯西洋


  金庸巨着《鹿鼎记》英译本首卷已於一九九七年十月二十一日由牛津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鹿鼎记》的主角韦小宝,乃是金庸笔下家传户晓的人物。他那顽皮狡猾,一反以往金庸小说中众多主角一贯英雄人物形像的特质,成为了《鹿鼎记》极受读者喜爱的地方。故事藉着韦小宝的经历,叙述了清初康熙年间宫廷及民间的一幕幕历史故事,如智擒鳖拜、三藩之乱、天地会起义等┅┅,情节扣人心弦,是金庸众多作品当中,最为作者喜爱的其中一部。

  此英译本之译者闵福德(John Minford)为香港理工大学翻译系教授,闵教授指出,金庸乃是全球有名的中文小说家之一,他的名字,无论在香港北京、台北、新加坡或各地华人社会,早已深入民间,无人不晓,但对於西方读者而言,还是有点陌生。其实,这批读者甚为渴望透过翻译作品以了解何谓武侠、何谓中国武术、何谓中国文化等有趣课题,而金庸到底又怎样能把这些原素揉合起来,结集成让人读得兴味盎然的畅销读物?《鹿鼎记》创作於一九六九与一九七二年之间,乃是金庸最後一部的武侠小说;也是金庸作品中最精彩、最独特、最具吸引力的其中一部代表作。

  事实上,透过故事的细腻叙述,撇开文字中诙谐一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再次认同。一位中国评论家曾经提到,金庸在书中描述的智慧与诙谐,都以中国传统佛道思想为中心,看来笨拙愚钝的背後,却是精灵巧妙的表现。

  金庸述说:「在动笔写《鹿鼎记》之初,我本来想写一部以扬州为开始的背景,比较不怎麽传统的武侠小说。但主角韦小宝逐渐自己成形,顽皮狡猾,作者竟控制他不住,他自己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腐败堕落,使到《鹿鼎记》变成了一部连作者也意想不到的奇怪小说。」现时推出的英译本为全套三卷之第一卷,属原着的第一集,其馀两卷分别暂定於九八年中及年底推出。而《书剑恩仇录》将会是下一部被翻译的作品,会於不久将来面世。



                                   ( 摘自博学堂《金庸武侠迈国际》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3-2005 06: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出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长


  (杭州新华电)知名学者、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前天从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手中接过聘书,正式出任该校人文学院院长。

  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举行的聘任仪式上,金庸说,浙江是他曾经学习和工作过的地方,浙大也有许多他的老朋友、老同学。因此,他“对这里十分有感情。”

  此前,作为该校的名誉教授,金庸曾多次到浙江大学考察和作专题学术报告,并出资20万港元设立了“浙江大学金庸人文基金”。

  金庸本名查良镛,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报人、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从1955年起,他创作了《天龙八部》等15部中、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武侠小说中开辟新纪元的第一家。

  作为中国办学规模最大的高校——浙江大学,前天以聘请金庸出任人文学院院长为起点,掀开了其吸引世界一流人才的序幕。校长潘云鹤教授说,浙江大学另外19]个学院的院长职位目前正虚位以待,浙江大学正致力成为著名学者聚集之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3-2005 06: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部传世奇作引来无数游客

  大理授予金庸“荣誉市民”证书

   
  新华社昆明今晨晚报专电

    在近日结束的云南大理三月街民族节上,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获得了开启大理城门的金钥匙及“荣誉市民”证书,成为大理市的第一位荣誉市民。金庸在接过重一千克的金钥匙和“荣誉市民”证书后说,从小到大,他受过许多奖励,但这次被授予大理“荣誉市民”却是他一生最值得骄傲的奖励,因为有了这把“金钥匙”,他就可以打开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

    金庸本名查良镛,祖籍浙江海宁,是香港《明报》创始人之一。从1955年到1972年,他创作了《射雕英雄传》等15部广为流传的武侠小说,享誉全球华人世界。金庸虽然过去没有到过大理,但是却在小说《天龙八部》中艺术地再现了大理秀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特别是有关宋代大理国风土人情的描述,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极大地扩大了大理的影响,吸引不少海内外游客按“图”索骥,前来旅游。

------------------------------------------------------------------------------ 金庸出山内幕


  金庸出山了。74岁的金大侠出山主持了一个网络峰会。用8848王峻涛的话说:“我的眼前一片模糊。”为什么一片模糊?激动嘛,热泪盈眶!

    9月10日,杭州西子湖畔。著名作家金庸主持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网络峰会。被称为中国IT五大掌门人新浪王志东、搜狐张朝阳、网易丁磊、8848王峻涛和阿里巴巴马云团圆了一把,开谈新经济。

    说起来有意思,人家说他们是掌门,他们自己也就当真了,称自己为网侠,只是不知道是正派高手还是邪派大师。反正互联网是越来越像江湖了,原本是互相之间多有不服和明争暗斗的关系,现在居然平湖秋月西湖论剑好不风雅!只可惜是在一个对网络充满悲观情绪的时期!

    金庸主持网络西湖论剑!金迷一片兴奋。现场一位20多岁年轻人的话说:“我没想到在有生之年能见到金庸。”金庸主持网络西湖论剑?BBS上一片喧闹。有人大胆问:“金庸网络知多少?”金庸懂网络吗?

    金庸懂网络吗?

    诚实的大侠坦言:“我对网络是外行,夫人上网多点。我上网只是写文章发信。我喜欢的是网上订书,看看目录,几天就寄到家了。”看来网络是进大侠生活的一部分。

    金庸不懂网络,为什么来搅互联网这趟浑水?对他有什么好处?金大侠既然以大侠自居,当然不能谈什么好处。人家用触类旁通的方法用武侠小说跟互联网做一个比较———内功,他说:“网络界的内功是科技。像马云所说内练一口气,我想用张无忌来比较算合适的。而五位高手的九阳真经已经练得很好了。从这点说五个人的基本功都相当扎实。资金调动人员的调来调去就是乾坤大挪移。”

    金庸谈融资———武侠小说有一些武功可以把人家的功力吸过来,网络公司吸收一些外资也是需要的,这是有借有还。就像张无忌伤好了,遇到张三丰给他也治一治伤。

    金庸眼光———网络是最先进的服务性行业。人类发展,农业比打猎、找水果、找昆虫先进。互联网比工业先进。报纸可以赚钱;不收费的电视,收入还是很好的;广播电台人家也不交钱就可以收听,但这样他们就赚钱。互联网,同样有前途。

    据知情者透露,峰会前夜,金大侠几乎一夜未眠。峰会当天上午,浙江省长的见面会谈,金老只好告假了。

    金庸出山内幕

    9月9日夜,西湖湖心一个很像桃花岛的地方。张朝阳、丁磊身穿戏装,扮成媒婆红娘,在认真地比划着,穿针引线。

    其实,阿里巴巴的马云才是穿针引线的媒婆,邀请金庸出山,促成了五掌门人的会面。

    马云有这个想法是在20多天以前,在西湖边的茶馆,这个念头像空气中弥漫的荷叶清香一样飘过来。随即被阿里巴巴的同事泼了冷水。

    “为什么不试试呢?”早上起床的马云问自己也问同事。

    试着拨了金庸的电话。他与金庸只是一面之交,在香港曾有一次共餐的机会。不过,当时金庸给金迷马云题字“多年神交,一见如故”。

    几分钟后,马云同事的手机响了,是马云激动的声音:“金庸答应出山!”

    丁磊首先被拿下。武学最差自称没读过金庸的张朝阳决定赴约。王志东正在香港,回复答应。接通了老榕王峻涛,马云笑说:“你爱来不来,不过,金庸要来。”一路准备,其中略有波折,好在结局圆满。

    9月9日夜,当王志东还在飞机上的时候。金庸与四位掌门人泛舟西湖,在一个名为“拽兰”的画舫上,丁磊教来自西北的张朝阳第一次吃了大闸蟹。据说,杭州市政府特意把西湖的灯提前开了。

    马云坦言:“今年,中国互联网喜忧参半。新浪、搜狐、网易在纳斯达克上市了。但由于市场的波动,也有人对互联网的作用产生了怀疑。在这个时候,我们有责任说说我们对网络现状和前景的看法。”

    知情人分析,在目前的情况下,只有阿里巴巴马云的身份和性格能够让五位坐在一起,沉淀心情。

    为什么请出金庸?

    拨开金庸名气笼罩的浮云,金大侠绝对是成功人士。办报,媒体经营,很成功。生活,一生爱情,很丰硕。“网络是商业,网络是生活,金庸目光的穿透力是不多见的。年轻的互联网需要指点。”

    当然,金庸的名气也是需要的。组织者说:“想到一个德高望重的并对网民有影响力的人,浮起的名字首先是金庸。”金庸早已在网上,他笔下主人公的名字活跃在各个网上论坛。金庸对记者的吸引力,峰会当天不请自来的100多记者是个说明。

    一杯清茶,坐而论道。中国互联网需要静下心来,不处心积虑地考虑“怎样值钱”这些形而下的问题,想想互联网“道”层面的方向。以书会友,大家的命运,一起开谈吧。请出当之无愧的金庸开坛,是个好注意。

    “这种峰会的想法,绝对马云版的创意。”典型的中国人是“说了再做”,典型的西方人是“做了再说”,中文和英文一样流利的马云是“既说又做,边说边做,想到就做”。这是一个网上的评论。

    网络水清水浑

    网络的水浑吗?“网络水浑,现实更浑。网络会人混乱的现实更清晰一点。”一位业内人士说:“归罪于网络,是不公平的。”

    张朝阳:“这是一个悲观被放大的时候。”他分析,为什么现在大家有一种比较悲观的情绪,就那么几家能活下去,别的都不能活下去了?我觉得这里有一种对华尔街股票市场悲观的反向放大。中国公司不得不远渡重洋到海外去上市,海外投资者又不是中国网络的使用者,他们对中国市场没有了解,也没有信心。

    “给我们时间,阿里巴巴才刚一岁。”马云说:“一个好的网站和好的公司挣钱是需要时间的。我觉得现在外界普遍对网络的发展不看好。雅虎从创立到真正的挣钱需要四年到五年,EBAY在美国如此好的电脑环境,外部环境,人民对电子商务的意识这么强的情况下,到目前还是赚不到钱。而中国大部分的网民、大部分的企业、大部分的使用者都对家庭、对电脑网络不是很熟悉,要一下子赚出钱,是不现实的。一个正宗的门派如少林寺成立不是靠一年两年,而是靠几千年几百年的历史打下来的。”

    “有人问我,这次活动要达到什么结果,我认为我们五个人能坐在一起,坦诚布公地与公众交流我们这几个月来的思考,给网络产业的增加信心,就是最大的成功。”马云笑答。


                                 (摘自:摘自《青年时讯》  王尧/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3-2005 06: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不为诺贝尔奖牺牲信念


  笔名金庸的著名武侠小说家查良镛1999年3月27日在杭州批评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标准具有强烈的西方价值观念,他不会为迎合西方的理念而牺牲自己的信念。这位当今仍疯魔华人世界的武侠作家承认,浓厚的故土乡情和良好的治学环境使其接受了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一职。

  查良镛正式受聘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有记者在仪式上提起,到目前为止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没有一位是中国人,而查良镛的老同学近来亦为查大侠攀登这荣誉高峰而奔走。他回答,按照西方人的传统,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第一必须反共,第二如果是中国人的话还必须反中国。我够不上这两个条件,既不反共也很爱中国。他说,诺奖评委们坚持很固定的西方评审标准,他们的西方民主自由思想对中国这一套来说基本上是反感的。

  查良镛认为诺贝尔文学奖不是靠强求或奔走活动得来的,除非你的小说能迎合他们的标准。他表示自己不值得亦不应该为这个奖而牺牲自己的信念。

  查大侠还谦虚地表示,除了在政治上与西方理念不同之外,自己在文学价值上也不够拿诺奖的条件。他拒绝接受文学家的称号,仅称自己是「大家喜欢看的小说家」。

  前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现任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浚生出席了查良镛的受聘仪式,并称查良镛是忠诚的爱国者。浙江大学聘请他任该校人文学院长,并无聘期限制;但查良镛表示自己会在未来二、三年内在该校执教和研究学问。

  该校校长证实,学校将给予查良镛全校最高的教授待遇,而查氏将在近期开设一门囊括天文地理古往今来「甚么都讲的」通史课程。查良镛认为,教授横贯中西的课已经成为当今的世界潮流。

  至于为甚么要选择浙江大学作为晚年发展的地方,查良镛认为是感情因素和做学问的需要。他说多位兄弟姐妹还在故乡,而浙大前辈又多熟稔,他证实前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张浚生为他决定受聘浙大做了大量游说工作。另外,查氏早年就有到高等学府研究古文字的愿望,这次如愿将专攻金文和古韵等学问。

  「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有金庸的小说」。金庸的魅力果然不可估量,此次仪式非但吸引了数十家国内外传媒,更有大批浙江的「金庸迷」冒寒风细雨赶来一睹查大侠的风采。而查大侠在台上的从容安详和不时的妙语连珠,充分突现其一代宗师的风范。

  记者提问时,查大侠的不少妙语博得阵阵笑声和掌声。在谈到中国乃至全球性的「金庸热」时,他表示:看我的小说没坏处,至少中文会好,不少的移民子女家长都说,孩子们就是因为看了金庸武侠书,才学会中文。

  对于时下不少青少年模仿其写武侠小说,他则笑言,玩玩娱乐可以,但真学是学不来的,写书有不少的要求。希望他们今后可以超越自己。

  而金庸对时下不少的港台等地编剧改编其小说时,大肆修改的做法则颇有微言。他笑道:现在港台的编剧有毛病,喜欢加许多材料进去,而原来的内容却不用。如果他们真的能写得好,为甚么不做金庸呢?有记者问到他在未来的讲学所采取的方式时,查良镛表示,他个人提倡不拘一格,写小说可以天马行空,但管理学校要有制度,处事要有规矩,不能像杨过与小龙女一样乱来。看来,其笔下赢尽无数赞美的「神雕侠侣」,在如今的大侠眼中也属于离经叛道的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3-2005 06: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先生的广州“五讲”

金庸的小说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用通俗的形式传达给读者,他的作品彻底改变了武侠小说不登大雅之堂的局面,成为中国文学中传播最广的读物之一。尽管对金庸的评价还未统一,但读者对金庸作品的热爱胜于一切文学奖项的肯定,十五部武侠作品足以让金庸的名字永垂青史。

    金庸妙语连珠 迷死中大同学

    南方网讯 5月21日上午九点,刚被雨水冲刷过的中大梁球锯场前站满了前来听报告的学生。一个小时后,同学们在热烈的掌声中等到了今天报告的主角——查良镛先生。对于热爱金庸武侠小说的学生们来说,这个可贵的上午或许会载入他们一辈子的记忆,因为正如主持人说所:“无论金庸先生今天说什么,都是他在说,我们都很高兴。”

    当这位只在荧屏上见过多次、心中渴盼过一百次一千次交流的七旬老人精神奕奕地步入剧场时,记者猜想一定是侠义精神让他活得如此年轻。掌声持续了足有五分钟,同学们争相站起来希望目睹“金大侠”的风采,但被鲜花挡住了。学生会特意找来两位女生献花,因为金老先生去年在北京参加他的作品国际研讨会时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我崇拜女性,因为她们更关注家庭、更关注爱情、更关注子女。还有一点,女同志长得比男同志好看。”主持人精彩的发言引来场内一片笑声。

    金庸先生是来穗论剑的,他的报告内容简单但不离侠义。“我今天给大家讲的是中国国际间的关系问题,按照中国的儒家精神,正义的事情就要坚持做下去,而道家说过,当力量对比悬殊时,可以先忍让一下。现在美国的军事力量强,让一下不是怕他们,等到我们强的时候就不客气了,这种例子在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两个朝代都出现过,国家弱小的时候暂时退让一点,等到国力强盛了就可以战败他们。现在我们国力还不够强,侠义精神没法表现,等到我们国家真正强大了就可以主持正义维护世界和平了,侠义精神就是坚持正义做对的事情……” 

    不管金庸先生要以什么题材演讲、授课或者作报告,结果的话题无一例外都会变成对他武侠小说的讨论。这次金庸到广州中山大学与学生们的见面会也是一样,学生们对金庸的武侠小说比对自己的课本熟悉得多,每每可以提出一些“深刻而专业”的“金学”问题,当然金庸也是对答如流,在这一次气氛热烈的交谈中,金庸先生讲了自己对文学、影视、生活等五个方面事物的零碎看法。    ———编者

    金庸讲文学

    问:久闻大师封笔多年,听说最近要写《十三剑客》,是真的吗?

    金庸:我没想过,武侠小说我是不准备写了。现在我做教授发现自己的学问很不够,比其他教授的功力差得远,所以我得在这方面努力。

    问:您认为人对命运能掌握多少,是否真如萧峰所说,越挣扎陷得越深?

    金庸:那是《天龙八部》里说的,一个人命运不能受到自己控制,当时的人信命,现代人不信了。孔夫子讲天命,六十而知天命,等到那时候年纪也大了,生命也快到尽头了。命由各种东西调节,现代人信科学,能控制命运。而萧峰因为生在宋朝,是个契丹人,所以最后形成那样的悲剧性格,命对他来说是不可改变的。

    问:请金庸先生评价一下陈寅恪、胡适和钱钟书三位先生?

    金庸:他们三位都是学问很好的人,陈寅恪历史修养高,功底深,是学界模范,品格也高;胡适在西方受教育,他用西方观点研究文学,提倡白话文,有一定创见,倡导科学民主,引进现代化思想;钱钟书先生文学修养好,懂西腊文、拉丁文,是三位里学问稍窄的,但对社会都有很大贡献。陈先生是我最佩服的一位学者,学问那么好,我就是学一生一世也来不及了。

    金庸讲电视

    问:听说您不喜欢看到自己的小说改编成电视剧,那为什么还卖版权?您说过您的作品就像自己的孩子,那您可以容忍别人那样对待他们吗?

    金庸:没办法。就像我生了15个小孩,自己照顾不到只好交给托儿所幼儿园一样,(一片笑声)他们虐待我的孩子,我很生气,也只好与校长交涉,他们把我的小说改得不好,我以后再不卖了,就像知道这家托儿所不好下次再不送孩子进去了。

    问:近来央视拍的《笑傲江湖》议论纷纷,您对此有何评价?

    金庸:这部戏拍之前他们说绝不改动,我就送给了他们,不要版权费。但他们没遵守诺言,我有点生气,可后来与他们成了朋友也不好当面骂他们了。不过他们还是用心拍了的,道具、布景呀,都挺努力,比港台的金钱和精力都花得多,这点我很佩服,但他们的艺术思想与我不同。他们认为令狐冲出场太晚不好,我认为这是不成立的。他们也拍过《三国演义》,诸葛亮什么时候出场的?他也没参加桃园三结义嘛,《水浒传》里的宋江何时出场的?还有外国优秀电影《乱世佳人》,克拉克盖博不也是很晚才出场吗?所以我说他们这个观点不成立。

    金庸讲电影

    问:近来电影《卧虎藏龙》引起轰动,您对它有何评价?您认为武侠片能代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吗?有没想过将您的作品改成电影?

    金庸:我觉得《卧》片拍得很好,导演编导处理都很好,但原小说并不好看。所以我不是说我的小说不能改,只要改得有才气、有情调是可以的。《鹿鼎记》已有人准备改成电影。中国文化不能由武侠片来代表,中国文化是很博大精深的,如果有武侠片来代表,那别人还以为中国文化就是打打杀杀呢,(笑声)这当然不对了。武功只是工具,用来保卫文明文化的工具。

    问:您写了十几部武侠小说,您认为自己最像哪位大侠?

    金庸:我自己与大侠完全不像。在香港别人叫我“查大侠”,我认为不是,这次去少林寺又碰到人叫我“金大侠”,我一回头对他说:“你要跟我比武吗?”(笑声)小说其实是对作者真实生活的补偿和发泄,我自己没武功,所以就带进小说里去,想像自己有那么厉害,我不会喝酒,所以把萧峰写成酒量特好,我的小说里侠士武功都很好,还有机会打抱不平,我没有很漂亮的女友,所以笔下的女侠都很美丽可爱,这是一种希望和理想,自己完全不是大侠,如果写自己,长得又不高大、不漂亮、不聪明,所以不能用写实主义笔法,有人批评我的小说太浪漫主义,武侠本来就是浪漫的,这与其它小说属于不同的两种文体。

    问:有没计划将小说改编成电影,与李安合作?

    金庸:前不久我在台北见到他,他说他很喜欢我的小说,叫我“老师”,我说叫“先生”就好了,如果他要拍我的小说,我会送给他拍,我当过电影导演不成功,那是个很?嗦的工作,要指挥这个那个的,我不建议与他合作,但他要拍我就送给他拍。

    金庸讲文化

    问:您写《天龙八部》前是否研究佛学很多年?您认为佛学能解决人世间所有问题吗?

    金庸:我研究佛学很多年了,我认为任何学问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能解决一些问题,但佛学或许能解决一些心理问题。

    问:中国的武侠小说因出现您这样的大师可能过早地达到高峰,您认为武侠小说今后会怎么发展呢?

    金庸:这种评价不敢当,武功登峰造极了也还是要发展的,我本人就喜欢看武侠小说,如果将来有人写了给我看我也愿意,我认为自己的小说只是比较热闹、娱乐性强而已,大家空下来看时觉得味道还不错就行了。

    金庸讲生活

    问:您与古龙先生在武侠小说史上可说一时无两,可否谈谈您与他的交往?

    金庸:他是江西人,个性有点侠气,我就没有。他喝酒多年所以年轻时就去世了,与他交往,我认为他与武侠生活相近,有次他不愿与一帮日本人喝酒,结果被人砍伤手臂,而我是规规矩矩的做学者,他与我平时谈天说地很好,要生活在一起不容易。 

    问:有位美国专家说,真爱只有18—30个月,之后就会走进平淡的婚姻,您认为是这样吗?

    金庸:这位美国专家那样说可能是因为他自己的爱情就靠不住,四个月五个月就过去了,这专家是假专家,我认为真爱是一生一世的,可能死了之后还有……(热烈的掌声)  
《南方都市报》 2001年5月22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3-2005 06: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金迷提出质疑,金庸自圆其说(上)


   谁是带头大哥?
   段正淳与绿帽子
   桃谷六仙:四十岁也算「我们小时候」?
   黄药师的徒弟里,到底谁是大师兄?.
   郭靖真是「侠之大者」吗?
   为何魔教长老受困却不力凿出路?
   乾隆真是雍正以女向陈世官换来之子?
   小龙女怎麽会被尹志平「那个」了?
   殷素素避孕吗?
   小龙女跳下绝情谷底後,吃了蜂蜜、白鱼,就康复了?
   小龙女的衣服在十六年後为何仍是白的?
   倚天屠龙有矛盾?
   小龙女比杨过重?
   关於输血的问题?
   降龙十八掌究竟有几招?
   少林七十二技?
   『十叁绝』神僧?
   宋人到底坚守襄阳城几年之久?
   黯然销魂掌共有几招?
   黄药师等人是否太长寿了?


    问:《天龙八部》里头的带头大哥,他在武林中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但是,当他的同道为了掩饰他的身分而纷纷遇害时,他为什麽都不肯出面,最後才在萧远山的逼迫下,承认自己就是带头大哥?

    答:这个带头大哥,就是玄慈方丈。好像有位先生提到,当萧峰看见被康敏诬指为带头大哥的段正淳只是中年人时,他应该要想到,从雁门关一役发生的时间推算起来,段正淳的年纪不应该是这样轻的,这是很有道理的。对一般人来说,找带头大哥找了那麽久,突然间找到了,情绪一定很冲动,所以是不大去想这个问题的。但萧峰是很细心的人,他应该会考虑到,所以能补救一下会更好。

  问:段正淳到处让别人戴绿帽子,到了最後,他自己也戴了一顶很大的绿帽子。请问金庸先生,您是用什麽心态去安排这样的情节?

    答:这并不是因果报应的问题,而是戏剧结构的问题。在《天龙八部》里,段誉跟了很多女孩子谈恋爱,结果他发现那些女孩都是他爸爸的私生女,这个问题很难解决,如果安排段誉後来发现自己不是段正淳所生,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了,所以主要是戏剧性结构的问题。并不是说,段正淳勾引别人的太太,别人也来勾引他的太太。如果是这样的话,段正淳的太太不是太无辜了吗?

    问:《笑傲江湖》中的桃谷六仙,已经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家。但书中却有一段文字提到,其中一仙曾经对另外一仙说:你记不记得我们小时候,曾经有一次到邻居家里偷采东西吃?另外一仙则说:那已经是叁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如果桃谷六仙真的是六、七十岁,那麽在叁十几年前,他们就应该是叁、四十岁的人,怎麽还可以称作「我们小时候」呢?答:第一,桃谷六仙应该没有六、七十岁这样老,可能只有四、五十岁。第二,桃谷六仙的脑筋是不太清楚的,儿童时代在他们的生命中间,是很重要。所以,他们随口一讲,就是「我们小时候」,那是习惯化的讲法。

  问:黄药师有六个徒弟,排名是陈、梅、陆、曲、武、冯。如果按照这样的排名来看,陈玄风应该是大师兄。可是有一次,老二梅超风却说陈玄风是排名第二,她自己是第叁。照这样推算,到底谁是大师兄呢?另一方面,曲灵风又名曲叁,照说应该是排名第叁,可是有一次,黄药师又对陆乘风说:「你那叁个师弟」。那麽,到底是陈、梅、陆、曲,还是陈、梅、曲、陆?(台北.何国文)

    答:这个问题,我要从头好好想一想,但曲叁不一定就是在同门间排行第叁的意思。陈玄风、梅超风、曲灵风这些关系要重新再安排一下,《射雕英雄传》的楔子里有的漏洞,是要补救一下的。

  问:台中的廖佩羚小姐问道,金庸先生十分推崇郭靖是个很有原则的「侠之大者」,那麽,为何郭靖在早期曾经因为杨过、小龙女是师徒关系,而不许他们在一起;也就是当大家都唾弃杨龙两人的时候,郭靖也对他们吐了好大的一口口水。但在十六年後,当杨过成为神雕大侠,受到众人爱戴,郭靖却表现出和杨过、小龙女一家亲的模样。这种前後不一的表现真的是「侠之大者」的作风吗?

    答:当时的宋朝,甚至现在的台湾,都认为师生情是不伦之恋,但我觉得师生是可以恋爱的。在我的想法是,如果法律规定不可以结婚的人,他们就不能恋爱,因为恋爱总是和性有关。但每一个国家的法律规定并不相同,这其中牵涉到民俗传统观念等问题,例如:在英国和法国,cousin是可以结婚的;但在中华民国,表兄妹可以结婚,堂兄妹却不能结婚。而乱伦与不伦是不一样的,乱伦是父亲和女儿,哥哥和妹妹,或者弟弟和姊姊......,这当然是不可以的。不过,是不是乱伦,也是因时而异的,譬如:汉高祖的儿子汉惠帝,他娶的皇后就是他姊姊的女儿。外甥女嫁给舅舅,在现在的台湾、香港或者大陆都是不被法律允许的,但是在汉朝就可以。所以,汉惠帝娶皇后的时候,就由皇太后吕雉正式主婚。总之,我的意思就是法律规定可以的就可以,恋爱可以、发生性关系可以、结婚也可以。

  南宋和北宋是中国礼教最严格、思想最封闭、最不开放的时代,当时的人认为师徒不能结婚,所以杨过与小龙女就不能结婚,当然也就不能恋爱了。我对郭靖的形容,既然是「为国为民,侠之大者」,那就是背叛国家不可以,背叛人民不可以,而侠的信条则是必定要遵守。在郭靖的想法是,杨过既然已经为国为民立下大功,像师徒结婚这种社会道德的小问题,自然就可以原谅而无所谓了。大节不逾矩,小事件就随便一点了。

  问:令狐冲在思过崖的石洞里,意外地发现密道的石壁上刻有许多剑招;又看见魔教长老被困山洞时所斧凿的通道,再隔几寸就可以凿穿山壁,脱困而出,没想到最後他们却因力尽而死。我觉得奇怪的是,为什麽会有人在受困时,不尽力去凿出路,反而去刻剑招?如果魔教长老们少刻两招,不就有机会脱困了吗?

    答:在人生当中,偶然的因素是很多的。小说家倪匡先生,曾经为人生的悲惨发出感叹,因为人生即便是相差一点点儿,也大有不同,而生死的距离往往也就取决在一点点之间。譬如:情人的不期而遇,往往是多走一步,或早到五分钟,就碰见了;而少走一步,或迟到五分钟,两个人就没办法相遇。我这样写魔教长老,就是说,有的人运气不好、少砍了两斧头,便走不出去了。

  问:金先生,您在《书剑恩仇录》当中,曾经运用您家乡海宁的一则历史传说:乾隆是雍正以女向陈世官换来之子。请问,您认为这则传说的真实性有几分?

    答:这个事件的真实性很难说,有很多历史学家都考证过此事,好比孟森先生以及北京的一些历史学家,他们都曾为此大作文章。所以「大作文章」,是因为这个疑案,很多人相信。我自己是一个小说家,原本是不太相信这则传说的,但我觉得它是一个很好的题材,是可以拿来利用的,所以就把它放在小说里。

  问:话说《神雕侠侣》中,最令读者失望的一段,大概就是小龙女居然因尹志平而失贞。小龙女自幼生长在古墓之中,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她认识的人很少,所以对於自己熟识的人应该特别清楚。孙婆婆死後,她和杨过朝夕相处多年,杨过身上的味道、呼吸声、动作轻重等等,小龙女应该都十分熟悉,怎麽会误以为尹志平是杨过呢?另外,从武学的角度来考虑,杨过和尹志平所练的内功心法不同,在这麽近的距离中,小龙女难道没有办法根据呼吸来分辨杨、尹二人吗?怎麽会就这样轻易地失了身呢?(台北.黄宗〖)

    答:我想提出这个问题的读者,他的年纪大概很小,完全没有性的经验。试想小龙女被强暴的时候,是个从来没有性经验的处女,她第一次和人发生性关系,心里当然是又吃惊、又害羞、又欢欣、又愤怒,所以情绪是很混乱、很复杂的。如果依照情理来看,小龙女是不太会去思考武功的问题,假使她会去考虑的话,她就不是一个毫无性经验的少女了。事实上,在那种情况下,不要说是小龙女,就算是对再细心、武功再高,甚至年纪更大、性经验很丰富的人而言,也不可能去考虑武功的问题。

  问:张翠山与殷素素在冰火岛上结婚且同居十年之久,为何只生了张无忌一个孩子?难道当时就有非常进步的避孕技术吗?虽说为了配合剧情,张无忌并不需要其他的兄弟姊妹,但总是有些不合理,可否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呢?

    答:这个问题,如果很简单地来回答,就是殷素素她没有再生。

  至於为什麽不生呢?生物学上常有的一种解释是,如果生长环境不好,动物自然会减少生育。例如天气太寒冷,白熊之类的动物也不能大量繁殖。一般来说,寒带地方的生物繁殖不易,热带地方的生物就可以繁殖得较多。殷素素所住的冰火岛,天气太寒冷,所以她的生育能力自然会受影响。

  问:小龙女在被郭芙以冰魄银针射中之後,身上所中之毒,既然都已深入五脏六腑,照理来说她是活不成了。但为什麽当她跳下绝情谷底後,由於吃了蜂蜜、白鱼,却又康复了?这样的安排,是不是因为杨过和小龙女当初缘於个性之故,没有向周遭的人求救,以致均不明白,其实小龙女中毒的程度并不深。个性使然,造成两人必须分离十六年之久?

    答:杨过和小龙女之所以没有向周遭的人求救,原因之一是小龙女中毒以後,杨过与小龙女两人的心里都已很绝望;原因之二是,唯一可能就他们性命的天竺僧,又被李莫愁害死了;原因之叁是,他们俩的婚姻,原来就一直被郭靖、黄蓉反对。所以他们的想法是,活不成也就算了,反正他们的恋爱本来就没有前途,不如死了,一了百了,自然也就不会想到要找人救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1-3-2005 06: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金迷提出质疑,金庸自圆其说(下)


  问:小龙女在绝情谷底居住了十六年,为何用树皮制成的白衣,历经十六年风霜,依然是白衣?(这个问题在网路上曾引起热烈讨论)

    答:关於这个问题,苏〖基先生刚才提供了一种解释,他说在绝情谷底是没有灰尘的,所以小龙女本来穿的是白衣,十六年後,仍然就还是白衣。倘若小龙女的衣服破了,她拿些树皮、剥下纤维、补在破洞上面,再洗一洗,结果也还是白衣。不过,小龙女在谷底待了那麽久,当杨过看见她时,她最好是全身衣服都有破洞,补也补不好了。但是,白衣还是白衣,不可能变成黑的、红的或黄的。

  问:在《倚天屠龙记》中,灭绝师太曾经说,屠龙刀和倚天剑是黄蓉用杨过送给郭襄的玄铁重剑〖解之後,再加上西方精金铸成的。屠龙刀里藏的是武穆遗书,那是希望後世取得武穆遗书者,可以用之破元;而倚天剑里面藏的是九阴真经,那是假设一旦运用武穆遗书破元之人,不能造福百姓时,另外一人能够用九阴真经的武功来取破元者的性命。但是,要取得武穆遗书或九阴真经,是必须以屠龙刀、倚天剑互砍,这样一来,两部宝典不就都落入同一个人手里,那麽黄蓉的预设不就都不能成立了吗?

    答:这确实是一个漏洞,刀剑在互砍之後,两样宝典都会落在一个人的手里,届时要某一个人克制另一个人,真的就不可能了。这个问题,我还要想一想。如果各位有什麽好的意见,也不妨提出来,使我能做修改。

  问:板桥的林雅玲小姐问,为什麽小龙女从绝情谷一跳,就能直接落入谷底,而杨过必须跳二次,最後还得要凭藉抱着大石头才能沈到谷底?难道是因为小龙女当时的心情已经「跌」到谷底,所以能直接空降到谷底;而杨过有美少女郭襄作陪,所以心情没有那麽「沈重」?要不然,就是小龙女比杨过重喽?否则怎麽会这样?

    答:这个问题恐怕是少了几句解释。因为潭底有暗流,暗流是不停地冲来冲去,起伏不定的。当杨过跳下去的时候,暗流可能是正好向上涌;而小龙女跳下去的时候,暗流则可能是正好向下沈。

  问:叁重林怡利小姐问,在《神雕侠侣》中,杨过与小龙女隔着花丛初练「玉女心经」时,因受尹志平、赵志敬两人干扰,以致小龙女走火入魔,身受重伤。当时杨过因闻小龙女说「血行不足,难以运功治伤」,所以就将自己手腕的筋脉咬破,把伤口放在小龙女嘴边,让鲜血流入小龙女口中。请问杨过这种输血方式,真的可行吗?如果二人血型不合,岂不是加重小龙女的伤势吗?

    答:这完全不是血型的问题。用这种方式输血,血液到胃里面消化,并没有血型合不合的问题发生。按照一般的情理而言,如果你跟爱人身处荒野,突然之间,他血流不止,而你又没有医学常识,只见他的脸色愈来愈苍白。这时,你所能想到的,就是「他的血液不够,我要让他喝一点血」,於是你自己就割一点血,让他喝下。这当然不一定有效,不过,当你很爱他的时候,在情急之下,也只好用一个最原始、最没有办法中的办法,让他用消化的方式,来补充一点血液。

  讲到血型,中国时报的副总编辑苏〖基先生,曾提过一个问题是更加重要的。在《笑傲江湖》里面,蓝凤凰和四个苗女让水蛭先吸了自己的血之後,再让水蛭咬住令狐冲的血管来输血给令狐冲;这种直接输血的方式,就与血型是否相合有关。蓝凤凰等人的血型不可能都和令狐冲相同,所以这种输血,恐怕就比较行不通。因此,必须想个办法解释一下,可能的说法是,令狐冲那时的内功很奇怪,如果苗女的血型跟他不同,就无法输入他的体内。

  问:很多人在算过「降龙十八掌」之後,认为「降龙十八掌」只有十五掌或十六掌,而根据我自己算出来的结果却是十八掌。不过,有几招似乎是重复了,即「龙战於野」跟「战龙在野」,「鱼跃於渊」和「或跃在渊」。请问金庸先生,这几招是不是重复了?

    答:「降龙十八掌」不一定要在小说当中尽数施展,是可以只用十六掌的。至於另外的两招之所以不使出,那是洪七公或郭靖两人故意要留一手的。各位,我的解释有时好像是强词夺理或者说笑话,所以只能勉强说得通,其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开心一点,一旦正式修改的时候,我会尽量遵照各位的意见,改得比较合乎情理。

  问:金庸先生,您在《天龙八部》第一册当中写到,少林七十二技除了在宋初的时候,曾有一位高僧身兼二十叁门绝技之外,从来没有第二个人练到第二十门以上;但在《天龙八部》第四册中,您却又有「故老相传,上代高僧之中曾有人兼通一十叁门绝技,号称『十叁绝』神僧」之语。请问这两个地方是不是有问题?

    答:我想这是一个矛盾,将来修改的时候,我会统一用十叁门,来解决这个问题。

  问:投稿金庸茶馆的作者华书颀说:「金庸害她扣叁分」,因为有一次学校历史考了一题:「宋人抵抗蒙古十分壮烈,请问宋人坚守襄阳城共几年之久?」她本来记得六年,但因为《神雕侠侣》中郭襄未出生前,郭靖、黄蓉就已助守襄阳,而郭襄十六岁生日时,襄阳城也还未被灭,所以便改六年为十六年,结果被多扣了叁分。请问金庸如何平反小女子的冤情?

    答:好的,我来平反。关於宋人到底守襄阳城多少年?我肯定不是六年。根据史书记载,蒙古人攻打襄阳城,最早是在公元一二叁四年,即宋朝理宗端平元年,蒙古人攻打襄阳城的原因,是缘於南宋在和蒙古人约定联合灭金後,趁机收复了襄阳等地,而蒙古人却认为那些领土是他们的,所以便开始攻打襄阳,但总是攻不进襄阳。後来,蒙古人绕到西边的四川来攻打襄阳,也没有成功;於是又绕到南方的大理,采取两边夹攻,这才攻破襄阳,当时是公元一二七叁年。因此,宋兵在襄阳城共守了叁十九年之久,绝对不止十六年,当然也就不是六年。

  问:这是这次参加活动中,提问次数相当多的一题,就是「黯然销魂掌共有几招?」杨过曾经对周伯通说:「这是我自创的一十七路掌法。」但经读者仔细地一算再算,竟发现共有十八招,其中包括:心惊肉跳、杞人忧天、无中生有、拖泥带水、徘徊空谷、力不从心、行〖走肉、倒行逆施、废寝忘食、孤形只影、饮恨吞声、六神不安、穷途末路、面无人色、想入非非、呆若木鸡、神不守舍(或魂不守舍)、若有所失。请问金庸先生,黯然销魂掌究竟有几招?

    答:我看十七招是比较合理的,当初也许是讲错了,也许是印错了,现在我就确定它是十七招好了。因为杨过在施展黯然销魂掌的时候,总是魂不守舍、迷迷糊糊地惦记着小龙女,所以他是不会去计算十七招或十八招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杨过随口讲错,我想各位也不必责怪他。

  问:这一题是一个年龄问题。台北的黄宗〖先生问:假设黄药师在叁十岁时,参加了第一次的华山论剑,那麽当他参加第叁次华山论剑时,大概就有八、九十岁了。至於比黄药师年长的如一灯大师、老顽童周伯通,以及在《射雕》中就已经是老道的全真七子,到了《神雕》中不就都老得不像话了吗?这一群「百岁俱乐部」的人,竟然能在第叁次华山论剑时於华山顶上活蹦乱跳,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这样的情节虽然有趣,但是否可能?

    答:练武的人,尤其是内功好的人,寿命一定是长一点。所以周伯通这些人,如果八、九十岁还能华山论剑,我想是有可能的。如果不可能,我们不妨放他们一马,让他们寿命长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3-2005 06: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杭州盖别墅 (白岩松访谈金庸实录)


                 别墅的传闻
             最终得到说法

  几年前,浙江同乡金庸先生在杭州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出资修建一处别墅,很快,细心的杭州人得知消息纷纷猜想,莫非多年行走江湖的金庸大侠要选择叶落归根?
  1999年3月26日下午,金庸先生从浙江大学年轻的潘云鹤校长手中接过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的教授聘书,对于刚刚四校合并而成的新浙大来说,这条消息的轰动,帮助学校向前迈步开了一个好头。
  今年4月,再次来到浙江大学的金庸先生,已经以人文学院院长的身份,招待了来自美国的访问团。
  访问团中有些旧相知,过去面对的是大侠金庸,而这一次他们面对的却是学者金庸。这种变化让双方都感觉新鲜。
  自打进了浙江大学的校门,金庸先生就一直以谦虚的面容见人,但到给学生开讲座时,谦虚就靠不住了,虽然没有公开说明,而采用暗中发票的方式,可蜂拥而至的学子还是在讲座前一小时就坐满了报告厅,甚至有人出下策制假票,只为一睹新院长的风采。
  金庸先生喜爱的令狐冲是自己写的小说《笑傲江湖》中的主人公,其实在很多人心中,《笑傲江湖》的主人公已经时常模糊,是虚构的令狐冲还是真实的金庸,怕是很多人搞不清,也因此,人们习惯在金庸后面加上两个字“大侠”。


             盖别墅的目的
             和结果不一样

  白岩松:在盖这个别墅的时候很多杭州人心里都知道,噢,金庸先生可能是回杭州来定居,可是后来为什么把它捐了?
  金庸:当时我盖这个别墅的用意就是我退休之后到这里定居,做学问,会朋友。等到全部造好后我来看,我觉得这个地方太大了,房舍的结构太精美了,我一个普通老百姓来住这样好的地方不大适合,我就捐给了浙江省杭州市政府。
  白岩松:1997年我们的记者在采访您的时候,您就说过特别希望将来能够回到浙江,这种念头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金庸: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在外边住的时间一长,对故乡怀念的感觉就越深。有时回忆小时候在这里的生活,有一些是很美丽的。总想,老了,再回到这个地方来住。
  白岩松:很多的读者可能在看小说的时候都觉得慢慢把您也变成一个大侠,说金庸是金大侠,他们可能觉得大侠是不会老的,但是大侠今年其实已经是七十有五了,您在接受浙江大学的聘任时候是否考虑了自己的年龄?
  金庸:我这个教授是年纪大了,退休之后做学术工作,做研究工作。浙大的研究所,他们有很深厚的传统,而且这里教授的力量很强,他们要我到这里来担任这样一个工作,同时我想,除了在大学做研究之外,还要回到故乡来。
  白岩松:就是在这您接受聘请为浙江大学教授和人文学院院长的时候,前面没有荣誉这两个字,这个是您有意去掉的还是……?
  金庸:这个是大学的制度,全世界都一样,荣誉的话不是正式的,现在这个教授是正式的。浙大是终身制度的,一直到我死,总是浙大的教授,不管任何情况下,他们会发薪水给我。也就是说我永远是浙大教授。
  白岩松:可能很多人文学院其他系的教授或者老师,也特别希望查先生到这来之后,会有一种建设。
  金庸:我有一个目标就是,思想上希望扩充教授的研究范围,引导同事、学生,把这个学习研究范围扩大点,不要固定在很小范围内。
  白岩松:对于您个人来说,成为一个校园里的学问家是不是一直也是一个梦想?
  金庸:是呀,我年轻的时候就希望将来能够到一个好的大学去研究学问。
  我一生对追求知识、研究学问有很大兴趣,但后来因为生活的逼迫和环境的影响,年轻时候的梦想总是做不到,心里觉得很愉快。

             自己有主见
            薪水有其他用途

  白岩松:我听说您要把您自己的薪水放到您原本已经在浙江大学设立的基金里。
  金庸:我自己版税收入相当不错,自己很够用了,原来有资产在香港、外国,所以不需要靠这里的薪水生活,如果不请我做院长,我也会捐钱的。
  白岩松:进了校园的学生当然会毕业,那您人文学院的院长当然也会到任,您特别希望在到任的时候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目标会让自己觉得特别问心无愧和满意?
  金庸:我希望要感染他们,做个好人、正正派派的人,不要做坏人,对国家、民族,对整个社会对人类要做一种贡献。终生要求学问、求知识,离开学校之后,无论做什么工作,读书的兴趣不要放弃,永远追求知识,如果自己的目标达到,我就觉得很满足很满意了。
  白岩松:很多了解您的人都感触查先生的人生经历多变,您怎么看待自己人生的多变?
  金庸:我在哲学上相信佛家的哲学,整个人生本身没有固定的,常常在变动,我自己。  我觉得一方面我的兴趣也是多方面的,不是兴趣固定之后就不变了,自己的兴趣常常在变迁,有时喜欢这种,有时喜欢那种东西。

             生活快乐
            追求随遇而安

  白岩松:一个小说当起始的时候很可能会有很多的设计,包括结尾的一些想法可能都会提前有,那对于您来说人生是否也经过非常仔细的设计?
  金庸:没有经过设计的,可以说随遇而安,快快乐乐的,大家问我小说里哪一个人物我最喜欢,我说喜欢令狐冲,他不太追求权力、权威,遇到什么环境就解决什么问题,总是保持心情愉快。我觉得我对自己比较满意,有些困难问题大致可以解决,我想不为自己名利,不为自己权力着想,希望为这个大学好、学生好、为教授好,同事大家和和气气一起工作,我想大概没太大的困难。
  白岩松:现在世界也有很多的学者开始搞“红学”之外的金学研究,我看美国《世界日报》上登了一篇文章里头有这样一句话说:中国文学家里头,在中国文学史上,写进中国人生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曹雪芹写《红楼梦》,还有一个是金庸先生写这么多部小说,您怎么看待这个评价?
  金庸:我不敢当,这个评价太高了,当代的评论家,我的读者,因为看我这个小说比较紧张刺激,他们看得很有兴趣,所以把文学讨论也加分了,实际我不值得这样高的评价。
  白岩松:您从1955年开始写您的小说一直写到1972年,在这个写作的过程中,一直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金庸:我自己也在慢慢不断求进步,希望小说内容跟这个主题包含的思想提高一点,不单单是打打杀杀。就打斗而言,传达一种比较关于人性的刻画,个性的感情的表示,涉及到后来接触到民族问题、人生问题,比较思想性的,我觉得作品应该不单单是娱乐性
的。
  白岩松:作家在写作的时候肯定会投入特别大的情感,在您的作品里那么多鲜活的人物,那么多非常优秀的大侠,您在写作过程中是把他们当成朋友呢,还是当成一个榜样,或是当成一个理想?
  金庸:写作的时候自己带进去了,就好像当年我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男的女的甚至坏人有时也带进去了,想象他坏人在这个情况下会做什么坏事,他的心理状态怎样,尽量投入。所以我写悲剧的时候自己很难过,会流眼泪,自己很受感动。

             写作的时候
             有时很难受

  白岩松:我听说您前些年的时候,在看到比如说《天龙八部》里阿朱死了那个情节的时候,您会掉眼泪,现在还会吗?
  金庸:现在还会的,想起来都觉得难过的。
  白岩松:在您的小说里头特别欣赏的主人公,除了令狐冲之外还有谁呢?
  金庸:段誉是我喜欢的一个人物,特别敬重的,萧峰是我很敬重的一个人。

  白岩松:有很多金庸迷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金庸这么多年的小说创作中一直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人物,可是为什么在他的最后一部小说《鹿鼎记》当中的这个主角韦小宝,却变成一个让人爱恨交加的这样一个人?
  金庸:韦小宝我是写了开头不久,后来想法有了点改变,我把他作为一个中国的劣根性的典型,我受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的影响大,他写了一个中国人的一种很不好的个性,精神胜利。我自己觉得精神胜利当然是中国民族的很不好的一种缺点,其实中国人缺点还有其他更多的,像不诚实了、贪污腐化了、损人利己了这种事情,谈起来因为(当时)中国生活困难,生存竞争很激烈,所以有很多很多坏人,做很多很多坏事,慢慢变成一种传统了。尤其在中国的下层社会,或在很高层的官场里,这种情况很多,所以我在《鹿鼎记》中比较集中地描写了。
  白岩松:在池田大作先生和您的对话当中,池田先生也发出了一个惊讶,说看您外表非常温文尔雅的,怎么会写出那样天马行空特别侠气的作品来。
  金庸:这个是补偿啊,就像我不会喝酒,所以小说里写很多很多人酒量好得不得了。有这种理想有种补偿作用啊,我自己不会武功,也觉得世界上有很多不平事情,那么在幻想的创作中发泄,拿来做补充,好像发泄、补救。
  白岩松:您自己也说过就是讲故事的本领和这个想象力的东西对您来说是一种天赋。
  金庸:我跟人家这样讲过,我擅于讲故事这个是天赋,好像不是学得来的,也不是天才,总之个性就是接近这一种。我自己想学跳舞、学弹钢琴都一直学不好,艺术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这一种可以做,另外一种没有这方面的才能就不行了。
  白岩松:大家在读您的作品的时候会从作品中读出很多中国特别浓厚和扎实的古典基础,那您是在打好自己这个古典方面修养之后才开始动笔写作品呢,还是在写作品的同时一边写一边加强这种修养?
  金庸:我本人很喜欢学东西的,我本来不会作诗,不会作词,这些都是在写武侠小说之后自己学的。我的书法写得不好,现在我出去人家都要我拿出白纸、拿出笔让我写字,没办法我只好在家里练字。所以尽管我的字是没根底的,但是金体嘛,是我自己自创的,诗词书法这些都是自己写了武侠小说再练的。

             停笔之后
            有时候还想写

  白岩松:您在1972年决定不写后,这么多年就再没产生过再写一部武侠小说的念头吗?
  金庸:有时候想过再写一点好玩的,但是我写武侠小说当时是为报纸服务的,后来报纸业务就很多了,范围很广了,我这个兴趣就集中在写政治评论了,评论国家大事,评论世界大事,好像再写小说脑筋转得有点困难了。
  白岩松:您在《明报》来做这个主持整个工作过程当中,您自己一直希望自己做一个什么样的新闻人?
  金庸:事实就是神圣的,评论完全是自由的,您喜欢发表什么意见都可以,但是您不可以歪曲事实。这很重要。所以我倒很欣赏这两句话,就是事实是不可歪曲,评论大可自由。
  白岩松:您的预测非常准,比如说预测毛泽东去世之后江青可能会被逮捕,邓小平应该可能再出山,包括预测到了中国在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大约在1982年开始进行谈判。
  金庸:我看毛泽东去世,江青要倒霉,这个预测全中国人都想到的,不过是我有个机会写出来而已,而且一方面也是一个愿望,我想当时大多数人都这样想。大家都希望邓小平出来主持大局,我写文章、写社评,已经非常支持邓小平的主张意见,觉得我们中国的希望应该照他这个方式来做,不应该照文革政策来做,到后来一直希望他复出,有一种一厢情愿的愿望在内,也不能说预测很准。 可以说,我的想象就是实际上代表中国多数人民的愿望,既然是众望,大概事情就可以做到。
  白岩松:很多人在评价您的时候会加上四个字:为民请命。您怎么看待这四个字?
  金庸:为民请命倒也不敢当,我总觉得老老实实,实事求是,讲话不大有什么畏惧,不为自己利益打算,应该讲的就讲了。

             生活中是个好人
             也是个好父亲

  白岩松:在您的作品当中大家可以看到很多的比如说爱情观或是人生观,可是真正生活当中金庸大侠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和丈夫?
  金庸:我作为丈夫并不很成功,因为我离过婚,跟我离婚的太太有一位,我心里感觉对不起她,她现在过世了,我很难过。
  白岩松:您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呢?
  金庸:作为父亲我对儿女很宽容,可惜少于教导,我爱他们但是好像我不太喜欢教人,所以我现在怀疑到底做教授行不行,好不好。
  白岩松:在您心里是不是一个快乐的人呢?
  金庸:是的,我基本很快乐的,很乐观的,觉得人生对我而言虽然有很多困难,很多挫折。但是我的人生大致上是快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3-2005 06: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听金庸先生谈文学、历史和人生

  ——杨澜访金庸

  主持:杨澜

    嘉宾:金庸(作家、报业家)

    引入语:他以金庸的笔名让你我在武侠世界中如痴如醉,又是香港举足轻重的报人和评论家,查良镛先生谈文学、历史和时事。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这一次接受我们独家专访的是著名作家和报评家查良镛先生。如果觉得这个名字有点陌生的话,让我告诉你他的笔名—金庸。

  啊,原来是他!把他称作武侠小说大师,恐怕是没有人会提出异议的,不过,他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究竟占什么样的地位呢?就让他自己来说一说吧。)

    Y(杨澜):查先生,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能够接受我的采访。我不知道您有没有统计过,您的这十五部武侠小说,迄今为止,作为正版来说发行了多少册呢?

    Z(金庸):正版也没有一个统计。香港盗版很多,台湾也很多,大陆更多。

  Y:现在凡是问起能够读汉语的年轻人,恐怕年轻时代都有几个晚上不睡觉,在看您的小说作品。所以有人说,连上正版,带上盗版,恐怕您书的发行量可能跟《毛泽东选集》差不多了。

  Z:不能这么说,因为《毛选》是当时大家都要买的。

  Y:人手一本。

  Z:我的书要看你喜欢不喜欢,喜欢的人多,不喜欢的人也不少。

    Y:不过,起码从年轻人来说,好像是必读的作品。我发现很多在海外成长起来的第二代华人,让他们读古典文学,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但是您的作品他们都还看,成为我们交谈起来的一种共通的语言。有人对您在文学界里的评位,说您是仅次于鲁迅、老舍、巴金的一位二十世纪的文学大师,我不知道您是如何评价自己在文学界的地位的?

    Z:多谢他们这样的评价,实际上是不敢当。因为排位在鲁迅、巴金、沈从文之后,我完全同意,但是其实还有好几位作家,好像茅盾、老舍,也应该排在我前面。

  Y:在您领取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学成就奖的时候,您曾经说了一段话,你说:香港的文学作品的确带有很强的商业性,但是不因为它有商业性就不是一种艺术。而且,您还谈到有些评论家认为越是通俗、越是受欢迎的作品,越是上不了档次? 在这里能不能给我们谈一点您对通俗作品的看法?

    Z:这是世界上文学评论家的普遍风气,我是不赞同的。毛主席说过:文艺应该为工农兵服务,越是大众化的,作用越强。但是现在评论家认为越是为工农兵服务,越是不好的作品,这个想法我个人不同意。

  Y:其实在文艺界这个现象蛮多的。像电影界,一些独立制片人以完全很晦涩的艺术语言来表现的故事,好像也被人标榜到一个很高的档次。而相反,一般娱乐片反而被人说成…

    Z:电影得奖的,或评论家喜欢的,群众不一定喜欢,或群众根本看不懂。你要得奖,就必须是评论家喜欢的这种,文学界也有这种情况。在香港就不是,香港是很商业性的社会,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要群众接受,才能够生存。如果群众不喜欢的话,你在这儿根本没有发表的机会。

  Y:我觉得,您一直比较注重所谓“通俗”和“庸俗”之间,应该是有界线的。

  Z:那当然。

  Y:您认为这个界线应该在哪里?

    Z:过份迁就市民、大众的口味就庸俗化了,我也不同意。通俗一点,让他们可以了解欣赏的意义。

  Y:实际上,您自己个人谈到:您更喜欢古典的文学作品,而不是当代的文学作品,是不是这样呢?

    Z:外国大学邀我去演讲讨论中国小说的时候,我说中国五四以后的小说实际有很多非常好的作品。可是我个人觉得,有一个缺点就是他们用外国的文化来中国化,来写中国的生活、中国人的小说,我就不是很赞成,最好用真正的中国汉语来写中国的文学作品。

  Y:其实刚才我们谈到,关于这种通俗作品后来也可以成为经典作品。像《西游记》、《三国演义》,甚至《红楼梦》,当初作者写他的时候,其实也是很通俗的作品,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

  Z:像中国整个文学的发展都是这样子的,像唐诗、宋词、元曲,起初都是民间的东西。像宋词,是大家喝酒吃饭的时候,歌女来唱的,跟现在流行歌曲差不多。到后来文人雅士把它发展成为当时最著名的文学作品。唐诗,以前也是拿来唱的,元曲更是舞台上表现的,到后来变成很好的文学作品。小说也是,像明代的小说也是给别人拿来讲故事的,讲了故事之后,才把这些内容用白话写成小说供人消遣,慢慢发展成很好的文学作品。中国有很多文学作品都是经过民间通俗的提高,受到士大夫喜欢,然后越来越搞得民间不懂了,而民间又有另外一种文学形式。

  Y:作为经典性的《诗经》,其实是民间的一些山歌和对唱,是再通俗不过的一些东西了。

  Z:中国文学发展的这个阶段跟西洋有所不同。

  Y:那您在最初写小说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要去创立一个通俗文学的新领域,或是抱着什么样的文学使命来进行创作?还是当时觉得,要生存下去就要多写一些东西。

  Z:我在报纸上写,报纸是很群众性的工具,有一点群众接受,你才有意义。如果你都在写古文,写得深奥的不得了,只有二、三个批评家喜欢的话,他把你捧得很高,群众却看不懂,他们不会喜欢的。

  Y:也没有生命力了。您写的这十五部小说的确部部脍炙人口。我看见您办公室门口贴着一个对联,正是其中十四部的第一个字:“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那十五部作品我都看了,虽然后来有些作品会混在一起,但是其中有一部不会混,就是您的处女作,在五五年创作的《书剑恩仇录》。其中有一个陈家洛的形象,也让我联想到《水浒》里的宋江,好像他们的性格都有很多矛盾的东西。像《水浒》连续剧在大陆播出的时候,许多人对宋江成天要招安感到很咬牙切齿的。在您的小说中,其实也写到陈家洛是有这种矛盾心理的旧世英雄人物。

  Z:对,陈家洛的出身比宋江高,所以他的书生气,或者说贵族气比宋江还要厉害。宋江是一个县令,相当平民化的,而陈家洛比较高一点,所以他的封建思想更加厉害一点。我们写古代的史事,不要用现代马列主义或唯物主义去看古人,应该考虑他的历史背景,想到他在什么环境下生存就要想到他是哪种人。宋江是北宋、南宋之间那个时候的人,考虑当时的历史条件怎么样,如果把他写成现代,在阶级斗争思想下,我觉得不太合适。

  Y:所以毛泽东也批判他。不过,我们倒没想用那么多,要用无产阶级思想去武装他,我们只是看了觉得窝囊、不解气,总觉得他怎么这样不爽快。

  Y:看您的小说,我最喜欢《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很特立独行,有自己的见解。


  Z:其实《笑傲江湖》的基本思想已经很现代化了,写是写的古代,其实是把现代思想化妆成为古代了。

  Y:我看您在《书剑恩仇录》以后的作品,其实反映社会进步的观点,比过去的武侠小说都有更进一步的思想。比如在《鹿鼎记》里也写到,康熙皇帝说:“你们为什么成天要光复明朝?其实在我的统治下,老百姓不是都过得很好吗!而且,我能够励精图治,难道你们想让老百姓过不好的生活?”这是不是也反映出您的一种社会理想呢?

    Z:是啊!想象在当时封建王朝的时候,最好的皇帝他的想法也不能脱离这样子,他不能要民主、要自由,他不能这样讲。他能够爱民,让老百姓过得好,他就认为“人无完人”了。当时好的理想就是:好的皇帝可以让老百姓生活过得下去,中国长期以来封建时代政治理想就是这样子。

  Y:在您作品中,反映民族冲突的也蛮多。像《天龙八部》中的萧峰,一开始叫乔峰,他的形象给我的印象特别深。他一开始以为自己是大宋人,后来发现自己是契丹人,而且发现双方都在向另外一方施加残暴的杀戮,他觉得非常痛苦,最后为了维持短暂和平,只有以自杀来了结。那么从他的身上也反映出您对民族平等的一个观念,您是不是觉得21世纪的人类……

    Z:不光是人类,现在中国也推行民族平等的政策,这个政策也可以推广到全世界去,任何民族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分。当时契丹掠夺汉人的财产、子女,汉人也相反掠取、杀戮,他们都有。而从现在观念来看,都应该和平共存、和平相处。

  Y:于是,这引起最近有一个文字的案子。就是有一位作家,其实也是根据一个不实的报道,说您想为秦桧翻案这件事。其实再多说也是挺无聊的,但是因为很多人都看过这篇文章,所以想听听您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

  Z:其实作为刘先生写了这篇文章,其实他是不了解台湾的这个情况。这所谓“秦桧和谈”,中国历史早已不成为问题了。宋朝一千多年以来,秦桧是大汉奸,没有人反对的。我是杭州人,更加知道,秦桧就跪在我们杭州人面前。他之所以提到这个问题,完全是受到台湾宣传的蒙骗。我到台湾去跟他们政界、文化界的人讨论问题,就跟他们说:我们中华民族应该大家和平共处。现在台湾出路怎么样,只有北京、台北双方领导大家谈判,最后用和平的方式全部统一,对所有全中国都有好处,是大家都希望的事。台湾有一批人要求台湾独立,称为“台独份子”,他们就很反对和平谈判、和平统一,他们认为和平谈判就是台湾向北京投降。他们因为不能够反对和平谈判、和平统一,就放一点空气出来,哪一个主张和平、主张统一的就是秦桧,就是大汉奸,就应该对付他、反对他。他们不敢公开说我们反对和平谈判、反对和平统一,就另外转移目标:我们反对秦桧、反对和谈人、反对和谈主义、反对卖国。而不讲内部就谈不上卖国的问题,大家都是中国人,有什么卖国不卖国。研究历史第一个问题,就是考据事实的真假,你讨论秦桧,先问他秦桧卖国不卖国?这个问题现在不存在,不用讨论了,现在要讨论的是了解我有没有讲过这个话,或在当时什么政治环境之下讲这个话的。我的主张是两个政权应该和平谈判、和平统一,不应该互相打仗;台湾不应搞独立,应该和中国大陆统一,变成一个国家。而台湾就认为这种意见是“秦桧论”,卖国论,应该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3-2005 06: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Y:所以才有了这么一场争执。

  Z:我主张和平谈判、和平统一,他们又认为是秦桧思想了!

  Y:那查先生,在您的武侠小说中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好人和坏人不是泾渭分明的单纯的好人和单纯的坏人。即使在《天龙八部》里的十大恶人,也有他们让人同情的一面。但是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有时候还是会想,为什么您的最后一部封笔的作品《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好像完全是一个反英雄的形象,是个小流氓,又会撒谎,有会偷懒,但最后您给了他七个美貌的太太,还有财宝,最后在一个小岛上过逍遥自在的日子。您为什么那么优待他呢?

    Z:我当时写韦小宝这个人物时候,受过鲁迅先生的启发。他写的阿Q是当时中国人的典型,一方面写他的精神胜利,一方面描写大多数中国人的愚昧、盲目,浑浑厄厄、糊里糊涂地过了一生,受到欺压,最后杀了头,好像很可怜。阿Q是早一个时代的人,现在的人当然与阿Q不同了,现在解放建国之后,阿Q精神更少了。你现在到中国农村去也看不到阿Q了,你和他们谈世界大事、谈克林顿,他们都知道,讲英国也知道,和阿Q这种人不同了。

  Y:有报纸、有电视、有广播吗!

  Z:我写的韦小宝就是在海外见过的人多了。我想,阿Q是以前典型的中国人,现在典型的中国人不是阿Q。

  Y:是韦小宝了吗?(笑)

    Z:对,是韦小宝了,不是说中国大陆,而是海外的、香港的。有一批中国人,因为华侨众多,为求生存,有一些中国传统中很不好的道德品性和个性。有一部分典型中国人,像韦小宝这样子,自己为了升官发财,可以不择手段,讲谎话、贪污、腐败,什么事都干。这种事情在康熙的时候很普遍,现在可能也没有被完全消除掉。

  Y:这恐怕是整个人类存在的问题。但是这样的人生活过得很好,您在最后让他又有美满的家庭,又有…

    Z:在合理的社会中间,这种人将来要受到惩罚的,如果是很讲法制、法律的地方,像韦小宝这样完全不遵守法制、法律的人,杀人放火、坑蒙拐骗什么事情都干,在不合理的社会,这种人能很好,不止一个太太,有七个太太。有人问为什么写七个太太?我说那时候七个不够,还要多。

  Y:妻妾成群啊!

  Z:那时候做大官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太太,历史上是这样子,不是讲现在,而是讲康熙的时候。

  Y:所以跟你过去的武侠小说所不同的,是用一个反英雄的角色,也是表达自己的一种社会理想,反面来写的。

  Z:不是理想,而是当时社会的现实。在一个很不民主、不讲法律的、专制的时代中间,韦小宝这样的人就会飞黄腾达,好人会受到欺负、迫害,所以写韦小宝这个人也是整个否定那个封建腐败的社会。

  Y:查先生,我们都在读您的作品,觉得您作品中的很多人物对我们都有很深的影响。 那么对于您来说,对您影响最大的作家又是谁呢?我知道您从小就读很多书,您觉得谁对您的…无论是从个性方面、思想方面,还是文学上,都有很深的影响呢?

    Z:法国的大仲马,英国的司各特,他们写的小说。

  Y:浪漫主义?

    Z:也有冒险的,斗争性强的小说。

  Y:像大仲马写的《三个火枪手》也蛮像武侠小说。实际上,人们说二十世纪有一个很大的发明就是电影,它把人们从一个现实生活中带到一个很浪漫、很脱离现实的幻境中。而我觉得您的小说有时候也达到同样的作用,好像把我们从一个很平凡、很平庸的现实生活中,提升到很神奇的世界。

  Z:一般浪漫主义作品的想像都是不太现实的,写实主义的作品都是很真实的,不真实人家就批评你是不是假的、靠不住的。

  Y:那您72年封笔的时候就想写到韦小宝就够了,再写也不会有新意了,是不是这个原因?

    Z:武侠小说已经够了,其它的小说还可以再写一些。

  Y:最近您还想在退休之后写一些关于历史方面的小说,关于汉唐这个时期的,不知道是不是已经动笔了呢?

    Z:还没有动笔。现在在研究汉唐时期的生活习惯,这个比较难一点。研究下去,研究方向错开了,本来是研究社会生活,但是一研究社会生活,就涉及到政治问题上去,后来想像到跟外国大帝国做比较了,研究的方向就比较宽大了。

  Y:最后,我们除了读小说以外,可能还有一本历史书,还有一部政治书,很多研究出来的作品。真的希望能早日看到。

  Z:当时汉朝都不能坐在椅子上,是坐在地下的。我们都要考虑用一种语言,当然不能用他们的话讲,《史记》上的话大致是汉朝的话。吃饭怎么吃法,穿衣服怎么穿法,做什么车,骑马怎么样,屋子结构怎么样,床怎么样,都要研究一下。

    Y:我一直有一个个人化的问题想要问问您,就是武侠小说里那么多的武功,您是凭空想出来的?

    Z:武功有二个来源;一个是中国著名的武功都有书记载的,好像武当派、少林派的少林拳什么的。你到书店一看,许多派系的武功书都有的,这是一个来源;另外一个来源就是我自己想出来的。

  Y:恐怕《东方不败》就是您自己想出来的?

    Z:大多数又是神奇,又是做不到的都是自己想出来的。所有记载的武功都是平铺直叙很现实的,它教你怎么出手、怎么出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9-5-2024 08:38 PM , Processed in 0.086223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