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fangwu

fangwu分享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1-2006 12: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anopy 于 21-7-2005 03:41 PM 发表
呵呵,所谓的"科学"也不过是个宗教.


ACTUALLY , 科学是为了解释自然界。
但是, 在他们的年代, 科学也那来对抗宗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1-5-2006 03: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fangwu分享区

小国和民间也可自制原子弹
—— 论燃烧之十三 ——
王紫馨(方悟)         2006.5.25
原子武器一向被看得很神秘,各国都倾国力试验制造,美国当年试制原子弹花了20多亿美元(当时35美元换一盎司黄金),调集了15万科技人员,动用了全国1/3的电力,费时四年多,最后做出三个原子弹。近期国际社会围绕伊朗核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人们害怕核俱乐部成员太多会增加世界的不稳定,可见核问题在世界上的重要性。
许多小国在受到外来威胁时也想利用核威慑力量,但苦于缺乏资金和技术,大国们利用这一点防止核扩散。也有像北朝鲜这样的国家,通过威胁着要搞核武器要到不少援助,“会闹的孩子有奶吃”,搞核武器并非仅是烧钱。物质元素为什么会具有放射性一直没有合理解释,尤其是轻元素的某些同位素也有放射性,人们不太理解,这也妨碍了对物质本质的认识。
宇宙万物所遵行的最基本规律是能量守恒与不均衡分布律,它表明宇宙及其各组成部分的能量值都是确定的和不变的,但分布上是不均衡的,是以质点为中心从重到轻向外排列的,它依据万有引力规律,按距离的平方构成螺旋状能级,从而构造出星系、恒星系和行星系。化学元素周期表本质为元素密度表和重力表,各个天体依此表构造而成,每种元素按密度表在天体各层圈(能级)就位。“适者生存”不仅是生物界的生存规律也是其它物质的存在规律,是宇宙的基本规律,它是守恒律及热力学第零定律、牛顿力学第一定律的体现。按这一规律,每种元素都有与自己对应的引力区和圈层,在这一区域中,它不发生质的改变,守恒实际是守平衡值域,守关节点。当天体变化,主要是燃烧等释放能量的活动,使物质质量转变为能量时,磁电分离,光热进入宇宙空间,不含能量的中微子回归天体质心(磁场强度的不断增加可以显示中微子核的扩大),中微子向内回归地核等的引力作用产生推动天体核外物质的向外的斥力运动(这是牛顿力学第三定律——相互作用律的体现,三定律是牛顿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它深刻反映了宇宙的自然之道,《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他说“每一种作用都有一个相等的反作用;或者,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总是相等的,而且指向相反。”专家们所犯的错误是把一个力当成两个孤立的力来看,如在一切涉及引力和斥力的问题上。引力和斥力,收缩力和膨胀力、向心力和离心力都是同一个力的不同表现,但天文学家和地质学家却把它们分开看,谈引力时不看斥力,谈膨胀力时不考虑收缩力),一些物质被推离自己的平衡(守恒)区,从量变区域进入质变区域,到达弱引力区,不适应新的生存条件,必须裂变为轻物质才能存在,因而产生衰变,产生放射性。在地表条件下,即使轻物质也有自己的平衡值,放射性同位素就是因大于这个平衡值而具有了衰变放射特性,变得不稳定。一般人认为放射性同位素只不过比同种主元素多一个或几个中子,把多出的中子释放出去就可以恢复稳定,实际上它会衰变成更轻的元素,这反映人们并不了解放射性本质,目前只有大一统空间能量场理论能说明产生放射性的原因。
在地表重力场条件下,不考虑温度和压力,物质发生物理及化学反应的临界点应该是不变的,如U235的临界质量为52千克,它由能量守恒及不平衡分布规律决定。U235临界质量52千克为一百万TNT当量,但我们现在可以制成百吨级、甚至10吨级核武器,它相当于5克或0.5克U235,为临界质量的万分之一和十万分之一,它说明我们对物理现象的解释不合理。这种不合理性用大一统引力场理论可以得到纠正,新的说法就是能量场也是温度场,高温产生能级跃迁,使临界质量大幅缩小,这才可能生产出微型核武器,制造小当量核弹头。另外当量大小也与重量相联系,重量愈大,当量愈大,当量重量比也愈大,核裂变产生的高温使构成弹体的所有材料都发生了裂变反应,所以质量愈大的,其能量也愈大。
能够产生链式反应的理论依据是:大一统引力场理论认为引力场每一区域都有固定的能量值,当放射性能量进入这一区域时,使总能量超出临界点,适者生存,这一区域物质就会以分裂方式释放出多余的能量。多余能量造成的高温使临界点降低,又使更多的物质进入释放能量过程,循环往复,最后使参与裂变反应的物质都加入进来,这就是链式反应代际效应的实质。现有裂变理论液滴模型的一个错误是认为中子轰击原子核,把它打裂成两部分产生裂变。从引力场论说,它遵守能量守恒定律,即特定区域能量特定,a粒子或其它能量子的进入使它不再保持运动的平衡、不再守恒,因此必须释放部分能量以恢复守恒,这是裂变的实质,也是燃烧的实质,牛顿力学三个定律包括万有引力定律都是能量守恒定律的表现。
我在《贫铀弹是一种微型核武器》一文中说过,从能量守恒与不均衡分布律这一宇宙基本规律来说,宇宙是空间场和引力场,它使物质配置按强引力高密度,弱引力低密度来进行,引力即重力条件的变化导致重元素产生裂变效应。当密度大的重元素处于低引力即轻重力空间时,按“适者存在”的要求,它就会以裂变方式降低自己的密度,这就是自然衰变,是裂变反应的量变形式。当重元素在低密度空间积聚到一定量,达到临界质量时,它会发生链式反应,这是裂变的质变形式。在宇宙中,能量的释放和吸收都和温度联系在一起,高于2.7K的能量循环过程都是释放过程。由于强引力等于强磁场,而高温起破坏磁场的作用,所以高温等于弱磁场、弱引力。物质处于高温状态时,等于处在弱引力空间,所以高温下,我们只看见物质的弥散和分裂。重元素遇到高温时,等于被抛到弱引力空间,受到这种外力作用,它就要改变运动状态,即使一点微小的量,也会发生裂变反应,释放出巨大能量,这是微型核武器能够制成的客观基础。人们目前对核裂变机制尚无清醒认识,迫使人们不得不进行铀浓缩,提取更易产生链式反应的U235。
一切能量的释放都和粒子的裂变,把质量转换成能量联系着,所以裂变不是放射性元素的专利,只要有足够的温度,任何数量的任意材料都可以作为能源或武器来使用,用万度高温,你可以使所有的元素产生裂变。由于铀材料被严密管制,不容易获得,人们可以用较易得到的放射性同位素来做试验,一般认为放射源不是能够制成核弹和引起巨大灾难的核材料,但实际生产核能中产生的各种同位素都可以用来做原子弹。
放射源广泛用于医学、工业、农业和研究,放射性单位是贝可勒尔(简称贝可,符号为Bq),与单位居里(Ci)并用。一贝可勒尔为一微量放射性,一居里相当于1克镭的放射性,相当于370亿贝可勒尔(3.7×1010Bq)。全世界有大量的工业辐射器,被用于医用产品(例如注射器)消毒和食品保鲜。大型装置有300个左右,每个装置从10 000居里到100万居里(或1015贝可勒尔),几千个较小的自备装置的放射性约为100太贝可勒尔或几千居里。几万放射源被用于工业射线照相,80%为放射性元素铱-192;其余的是钴-60、硒-75和镱-169源。每年还再提供约10000个铱-192工业射线照相源,它们是金属丸。钴-60源的供应每年为几百个,流通中的超过1000个。每年还供给约1000个硒-75和镱-169源。还有数百万放射性含量较低的含钴-60、铯-137或镅-241源被用作工业计量和其他方面。
世界各地的政府监管部门对放射源实行控制,通常实施注册、特许、授权和定期检查的办法。然而,它们不再被需要的时候可能被丢弃,成为无任何控制的“孤儿”源。每年有数百工业和医学放射源被遗弃、丢失或偷窃,许多国家对它们的监管控制并不十分严格,盗用的源可以藏在车里或装入手提箱毫不费力地转移。
放射性元素铯-137,半衰期约为30年,不常用。许多铯源是用化合物氯化铯(CsCl)制造的,物理形态是极易分散的粉剂。铯-137化合物的高分散性使其成为制造小型原子弹的最好材料,可以与炸药充分混合,有10公斤以上的炸药,你可以毫不费力地制造出一颗原子弹。我不是在给恐怖分子支招,而是想提醒人们这种危险性,不要让恐怖分子抢先试验成功,各国政府不要等他人袭击了才猛醒。1995年11月21日,车臣武装分子曾宣称在莫斯科一个公园中放置了铯炸弹,发现后被拆除,虽然是实验室用过的已经衰变了的铯-137,同样可以把“脏弹”变为原子弹。所幸他们尚不知铯-137可以轻易制成原子弹,不知道需要把氯化铯粉与炸药充分混合,也不知道1:1000以上的配比才能得到裂变所需的高温,他们仅是简单地把两者放在一起。十多年前,在巴西的大城市戈亚尼亚,发生过一起放射性事故,可评判使用放射源的恐怖行动可能发生的后果。一家私人放射治疗研究所乔迁,将铯-137远距治疗装置留在原地,未通知主管部门。两个清洁工进入该建筑,将源组件从机器的辐射头上拆下来带回家拆卸,造成源盒破裂,产生污染:14人受到过度照射,4人4周内死亡。约112000人接受监测,249人发现受到污染。数百间房屋受到监测,85间发现被污染。整个去污活动产生5000m3放射性废物,社会影响之大,以致在戈亚尼亚的一个建有废物处置库的边远乡村,把象征放射性的三叶符号做成村旗。如果有人制作铯原子弹,其危害将扩大十倍以上。像伊拉克政局混乱的现状下,反美武装可以轻易地从大学实验室或其他机构盗抢铯源,制成铯原子弹,只不过放射性元素铯-137的外束放射治疗源比较缺乏,这些源随着钴-60的使用而渐渐放弃。
钴(Co),金属元素,原子序数27(铜、镍前,铁后),原子量59(58.9),颜色灰白略带微红,可制造超硬合金及磁性材料。在核反应堆里通过吸收中子,稳定的钴-59可以产生人造放射性同位素钴-60,半衰期为5.27年,它发射的γ辐射能量为1.17和l.33兆电子伏,广泛应用于医学和工业方面。用带有钴射线照相设备的扫描装置检查金属中的缺陷,可显示金属的内部裂缝、焊接缺陷和非金属夹杂物,许多工业企业都有这种检测设备。钴-60用于癌症治疗已有50多年的历史,以钴-60源发射γ射线的治疗设备,俗称γ刀,γ射线从核内产生,是裂变产物。全世界有10000多个装有钴-60源盒的远距放射治疗源正在使用中。每个源含有约1000个小丸,每个小丸约有1011贝可勒尔或数居里的放射性。Co-60源的γ辐射在溴化氢和乙烯的化合中起催化剂作用,重要的化学制品聚乙烯也是由钴的γ射线轰击乙烯而产生的。放射性物质虽然有严格的管理和回收制度,但有时在废品回收站也能发现它。用钴-60以1:1000的质量比和高性能炸药混合,你就得到了一颗小型原子弹,不过,为达到3000℃以上的高温,炸药至少需100公斤以上。2000年在泰国的萨穆特巴干,废品贩子将偷来的癌症治疗机闪闪发光的金属内部构件切开,取出钴-60放射源,结果3人死亡,11人遭到严重辐射。这伙废品贩子在曼谷市郊的一个停车场还有两个偷来的癌症治疗机。
“9•11”恐怖分子袭击事件发生后,放射源安全问题受到严重关注,人们仅是担心放射源会成为恐怖分子的工具,做成所谓的“脏弹”。“脏弹”指的是放在常规炸药内的放射源,被称作放射性散布装置(RDD),这种装配体在公共区域引爆,可以造成放射性污染。不受控制的监管源和孤儿源很容易落入坏人手中,这样的危险已经发生过。常人只知铀、钚可做原子弹,不知核裂变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切物质元素都可发生的,科学家们和军事研究单位可曾用放射性同位素试制过炸弹?没做过否定性试验,怎知做不成?当意外事件发生,悔之晚矣。锎-252、镅-241、镭-226、铱-192、镱-169、铯-137、锑-124、氪-85、硒-75和钴-60,这么多放射性物质都可以做成原子弹,人们需要重视和警惕。

欢迎到我的BLOG做客,
网址:  http://blog.sina.com.cn/u/1095643644
发扬古代智慧,承旧出新,欢迎转抄、辑录。

[ 本帖最后由 kensai 于 19-6-2008 11:38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006 08: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贫铀弹是一种微型核武器

贫铀弹是一种微型核武器
—— 论燃烧之九 ——
王紫馨(方悟)         2006.2.15
铀是一种稀有元素,贫铀则是从金属铀中提炼核材料U235以后得到的副产品,其主要成分是具有低水平放射性的U238。天然铀中,含有U238、U235、U234三种同位素,铀的各种同位素都具有放射性。但只有U235可用于核裂变反应,天然铀必须加工处理成高含U235的浓缩铀,才能作为核武器和核电站燃料。纯天然铀中U235占0.72%,大部分为U238,获取浓缩铀后剩余的铀材料,U235含量降低,这种U235含量比天然铀更低的铀称贫铀。贫铀除了放射性外,还具有高密度、高硬度、高韧性等物理特性,其密度为19.3克/立方厘米(有的材料为18.7克/立方厘米),可以和钨匹敌,几乎是铅的2倍、钢的2.8倍。
所谓贫铀弹,是指以贫铀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炸弹、炮弹和枪弹。美国原子能标准委员会(NRC)将 U235低于0.711%的铀定为贫铀,美国国防部标准为 U235含量在 0.3%以下,而实际使用的标准是0.2%。 贫铀作为核燃料的副产品被视为核废料,用于核废料的管理费相当巨大,生产核燃料的国家都为利用贫铀寻出路,不少国家将贫铀用于新弹药研制,生产贫铀弹。主要产品贫铀穿甲弹穿甲性能很强,由于贫铀密度大,同体积的弹丸质量大。根据物理学原理,,一个物体的动量P和动能Ek的关系为P=2mEk,动能相同的情况下,弹丸动量(弹丸穿透力)和质量m的平方根成正比。根据动量原理,弹丸穿甲时的平均穿透力F、穿甲时间和弹丸动量P有如下关系:  Fdt—P…F=P/t=ZmE/t  
这就是贫铀穿甲弹穿甲性能强的主要原因。贫铀的高硬度是另一个重要因素。由于铀易氧化,穿甲时发热燃烧,形成较大的后破坏作用,可杀伤乘员及破坏坦克的内部设备。(美国70年代开始研制,用含0.75%钛的贫铀钛合金制作尾翼脱壳穿甲弹弹芯,美M1A1坦克使用的M829A1型120毫米贫铀穿甲弹,穿甲厚度可达650毫米,穿透装甲后还会在坦克内引起燃烧。1975年以来,美国已经生产和装备5种口径11种型号的贫铀弹药,广泛用于摧毁坚固工事、机场跑道和坦克、装甲车辆。)贫铀弹燃烧爆炸时,会形成烟雾和尘埃,造成放射性污染,伤害人体,污染环境。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伊拉克和巴尔干等地大量使用了贫铀弹,对当地居民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世界各国对贫铀弹深恶痛绝,但美军方还顽固坚持继续使用贫铀弹:一是看中这种弹药的杀伤威力;二是利用这种特殊武器将战争伤害永久留给对手,令其在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元气。
以上材料没有说明的是,贫铀弹实际是一个微型核弹,大部分贫铀材料都在爆炸产生的两三千度高温中因裂变反应而燃烧掉了,贫铀弹所产生的放射性污染比它的烟尘污染大得多。贫铀弹释放的能量也远大于炸药部,根据质能同一规律(公式),它只能来源于核裂变。按照大一统引力场论,温度场下会产生能级跃迁,使原子核趋于分裂,不仅仅是天然放射性材料,其它重元素也会产生核裂变,释放出较大能量。可以作这样的试验:将细铅粉加一些细镁粉掺入TNT炸药或塑胶炸药中,可以制成高爆炸药,其能量大于同质量炸药,多出的能量来自重元素的裂变效应。
重核裂变链式反应要在一定质量条件下才能进行,能持续核裂变链式反应的最小裂变物质质量,叫临界质量(critical mass),与临界质量相对应的体积,叫临界体积(critical size)。固态物质球形的体积与表面积的比值最大,从单位球形裂变材料中逃逸出来的中子数最少,因此球形是临界质量最小的一种形状。如采用裸球,U235和PU239的临界质量分别为52和10千克(U235的密度小于钚239)。核武器的威力取决于爆炸释放出的能量,以TNT当量(TNt equivalent)表示,即相当于多少吨TNT炸药爆炸所释放的能量。核武器按爆炸威力分为百吨(102t)级、千吨(kt)级、万吨(101kt)级、十万吨(102kt)级、百万吨(Mt)级和千万吨(101Mt)级。1kg235U或239PU,只需百万分之几秒,经200代就可以全部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0ktTNT炸药。
按传统理论临界质量的大小取决于裂变材料的种类、结构密度、几何形状以及核装置中有无中子反射层结构等。 在地球表面引力场中铀的临界质量在同一条件下是不变的,为什么可以制成核材料52千克以下的核武器?传统理论解释不合理。例如说用中子反射层作为包壳材料把裂变材料包起来,使一部分向外逃逸的中子反射回裂变材料中,增加轰击重核的中子数量。中子反射层可使裂变材料临界质量减小到原来的1/3到1/2,使U235和PU239的临界质量可减至13~15和5~10千克。这种说法的问题在无论哪种反射材料都不可能使中子数成倍增加,当年英国卢瑟福在发现原子核的实验中,被原子核反射的a粒子的概率相当小,因为相对于原子的空间来说,原子核太小了,如把原子看作是我们生活的地球,原子核就相当于一个乒乓球,它怎么会成倍反射中子或a粒子?依据大一统引力场理论,引力场每一区域都有固定的能量值,当放射性能量进入这一区域时,使总能量超出临界点,适者生存,这一区域物质就会以分裂方式释放出多余的能量。多余能量造成的高温使临界点降低,又使更多的物质进入释放能量过程,循环往复,最后使参与裂变反应的物质都加入进来,这就是链式反应代际效应的实质。现有裂变理论液滴模型的一个错误是认为中子轰击原子核,把它打裂成两部分产生裂变。从引力场论说,它遵守能量守恒定律,即特定区域能量特定,a粒子或其它能量子的进入使它不再保持运动的平衡、不再守恒,因此必须释放部分能量以恢复守恒,这是裂变的实质,也是燃烧的实质。牛顿力学三定律包括万有引力定律都是能量守恒定律的表现,你看,两种说法哪一种更符合自然逻辑、更符合基本规律?
另外从结构密度上说,单一元素的液体和固体都是不可压缩的,一定条件下的元素密度是一个常数,高压虽可使物质密度有微小变化,但一般忽略不计,热胀冷缩,你用炸药怎么能把核材料压缩成更高密度材料?谁能拿出这种高密度实物而不是一种理论?美和前苏联于80年代末开始研制当量小到10吨级、大到百吨级的微型与超微型核弹头及当量可调核弹头,据说已经制成。U235临界质量52千克为一百万当量,10吨级什么概念?就是0.5克U235,为临界质量的十万分之一,要使它发生裂变或聚变的链式反应,它的密度该有多大?在地表重力场条件下,不考虑温度和压力,物质发生物理及化学反应的临界点应该是不变的,它由能量守恒及不平衡分布规律决定,现在居然可以随意变化,说明我们对物理现象的解释不合理。这种不合理性用大一统引力场理论可以得到纠正,新的说法就是能量场也是温度场,高温产生能级跃迁,使临界质量大幅缩小,这才可能生产出微型核武器,制造小当量核弹头。另外当量大小也与重量相联系,重量愈大,当量愈大,当量重量比也愈大,核裂变产生的高温使构成弹体的所有材料都发生了裂变反应,所以质量愈大的,其能量也愈大。
中子弹也是统一场理论的一个例证。中子弹(neutron bomb)是利用氘氚“聚变”反应,产生高能中子杀伤人员的战术核武器,其构造与“氢弹”类似,其“聚变”能量80%以上以中子形式释放出来。与同等爆炸威力的原子弹相比,中子弹的中子产额大10倍,中子的平均能量达14MeV,甚至高达17MeV,而光辐射、冲击波作用仅为同当量原子弹的十分之一,放射性污染轻微,当量仅为1~3kt。中子弹可以成功地运用在战场上,人工核聚变却长期无结果;中子弹仅使用50-150克核材料,我们的实验装置却要投入几十亿元,人们不禁要产生疑问,中子弹原理是聚变反应吗?如果是,它为什么不用千万度乃至上亿度高温?它说明聚变反应是不存在的,宇宙中能量的释放只有裂变一种方式,中子弹能够产生大量中子,也是原子核裂变释放出来的,因为以中子弹的爆炸力不足以产生上千万度乃至上亿度的高温,促成“聚变”,是炸药爆炸燃烧产生的高温能量场下,其材料发生了裂变反应。
本文要论证两个内容:一是核聚变不存在,二是核裂变的临界质量随温度变化,温度升高等于能量空间缩小,物质因必须保持能量与一定空间的守恒关系而产生裂变。按照大一统质能同一规律和引力场理论,一切能量的释放都和粒子的裂变,把质量转换成能量联系着,所以裂变不是放射性元素的专利,它使我们可以把贫铀弹、中子弹看成微型核武器。一方面是使用者必须承担禁核的责任,补偿受害者;另一方面也告诉世人:只要有足够的温度,任何数量的任意材料都可以作为能源或武器来使用,只有反对战争,不用武力解决争端,和平利用原子能,人类才能避免核危害。伊朗浓缩铀牵动世界神经,实际上谁都可能生产出核武器(只要能达到一定温度),禁是禁不了的。解决能源危机,聚变是一条死路,裂变才是出路,用万度高温,你可以使所有重元素产生裂变,这比搞聚变容易得多,何不换一个思路呢?贫铀既然可以做武器,也可以作燃料,建设新型核电站进行和平利用,从此不再有核废料。U238在三千度以上高温中也可以实现完全的核裂变反应,其临界点极低,小质量便可操作,不信你试试看!
一年前,我曾提出,用铀一类重元素靶丸代替氘氚靶丸做激光裂变试验,有可能开创新天地,并希望国内抢得先机,垄断专利,既然无人响应,那么此类技术就应为全人类共有。美国人会发现,北朝鲜、伊朗已经拥有了廉价核武器;以色列人也会发现,哈马斯能制造核武器了。如果当年第三帝国了解了引力场秘密,二战结果就会改观。今后,防止核扩散的重点不在核技术,而在控制核资源,在于控制铀矿及核废料,核废料将成为最抢手的能源。有人讥讽说:“自然逻辑没有实用价值!”他们不知道自然逻辑就是自然规律,敬畏自然,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无往不胜。一旦不需铀浓缩和大型反应堆将意味什么,煤炭和石油将淡出能源领域转以化工原料为主,燃料汽车也会被电力汽车所取代。
欢迎到我的BLOG做客,
网址:  http://blog.sina.com.cn/u/1095643644
发扬古代智慧,承旧出新,欢迎转抄、辑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6-2006 12: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智慧出,有大伪——伪科学之梦呓:超光速

智慧出,有大伪——伪科学之梦呓:超光速(1)
——  物理学革命之十四  ——
王紫馨(方悟)      2006.4.10
2005年1月我在网上呼吁《救救相对论》,说“国际物理年以纪念爱因斯坦相对论发表100周年为主题,人们都在谈论和回顾相对论发表过程和它的历史意义,唯独忽略了科技界反相对论的滚滚浊流,许多人自称尊奉相对论,却不赞成相对论基本观点,背道而驰。一些人指责民科反相对论,却正是他们把青少年科技爱好者引上邪路。……我们的科学家中有过半数的人认为光速不是最高速度,可以超光速,主张超光速的霍金甚至被吹捧为超过爱因斯坦的伟大人物,相对论前提皆被否,它仅徒有虚名。在一个纸糊的舞台上吹吹打打,表面热闹,但物理学大厦的基础已被人挖空,它摇摇欲坠,危机四伏,明眼人已看到,而楼内的人还在手舞足蹈。在歌舞升平中我要大声呼喊:‘救救相对论吧!’”许多人不以为然,结果现在连中央电视台节目贵宾也参与鼓吹超光速了。
光速为基本物理常数,与具体物性无关,由于其涉及整个物理学框架,为我们所特别关注,它是我们这个宇宙诸方面性质的极限值之一,它和一系列定理、定律相联系,共同反映我们生存于其中的世界的基本特性。以无限论看世界,变化无常,哪有界限, 哪有固定不变的数。以有限论看世界,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 有界度的,但事物中包含的共性, 抽象性则是绝对的, 不变的。
真空中的光速(C),测得的较早。1676年罗迈根据对木星卫星的观测得出光速有限的结论,惠更斯据此推算出光速约为 2×108米/秒。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但运动速度不是无限的,它有个极限,就是299792458米/秒,超过这个速度的事物不存在。1973年,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长度——米的新定义: “米是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所经路程的长度。”(19) 这等于是把光速当作长度单位,从而使时间单位和空间单位统一起来,提高了长度计量的精确度,与天文学使用“光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反映了时空的同一性。
真空中的光速是一个常数并且是一切物理速度的上限,这个重要结论,主要是从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的实验得出的,它是物理学史上最有名的几大实验之一。他们最初是想观察地球的运动对光的传播速度的影响。当时的流行观点认为光是一种在被称为“以太”的媒质中运动的波,它的表现应像池塘表面上运动的水波那样。人们还认为,地球是穿过以太媒质运动的,就像一艘在水面上运动的小船。在小船上的乘客看来,小船激起的涟漪朝着小船运动方向向前扩展的速度,要比涟漪向后扩展的速度慢一些,因为在前一种情况下要从涟漪原来的速度减去小船的速度,后一种情况却要把两个速度相加起来,这叫做速度相加定理,这个定理曾被看作是不证自明的。在穿过以太运动时,光速应随着它相对于地球运动的方向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只要测出光在不同方向上的速度,就应能测定地球在以太中的运动速度。但是,迈克尔逊和莫雷却发现,地球的运动对光速根本没有影响,不管在哪一个方向上,光的速度都完全相等。这个发现使他们和整个科学界大吃一惊。6个月后,当地球在太阳的另一侧朝着相反的方向运行时,他们又重复做了实验,这一次也同样测不出光速有任何不同。他们还发现,运动中的地球朝不同方向发射出的光,它们离开地球的速度也全都相等。不管观察者在做什么运动(我们从运动中的地球上进行观察),也不管光源在做什么运动(我们观察的是运动中的π介子发出的光),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总是具有恒定的值。
有人会说,“能不能把若干个较小的速度相加起来,构成一个超过光速的速度呢?”好,让我们设想一支速度等于光速的3/4的火箭,再设想一个人在火箭上从尾部朝火箭头部跑去,他的速度也是光速的3/4。按照速度相加定理,这两个速度合成的总速度应该等于光速的1.5倍,那个在火箭上跑的人应该能超过旁边天体所发出的光束,但实际情况是:既然光速固定不变是一个实验事实,在这个例子里,合成速度就必定小于我们上面所预期的速度值,不能超过极限值c。高速运动状态下,计算两个叠加运动的合成速度要用一个新公式:v=(v'+u)/(1+v'u/c2)   v'和u是两个要相加的速度,c是光速。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如果原来两个速度都很小——同光速相比较而言——上式分母的第二项可以略去不计,这时得到的就是古典的速度相加定理。但是,如果v'和u都不小,那么,你得到的结果就总比这两个速度的算术和小一些。如上面所说的那个人在火箭上奔跑时,v'=(3/4)c,u=(3/4)c,用上面公式得出的合成速度,v=(24/25)c,仍小于光速。当两个速度中有一个等于c的时候,不管另一个速度有多大,用公式得出的合成速度都等于c。由此可见,不管多少个速度相加也永远得不到比光速更大的速度,这个公式已经由实验证明,而超光速没有任何实验证明。对一些观测现象,光速不变有诸多不容置疑的实验证据,光速可变却无一例实证。光速不变是相对论两个基本前提之一,否定光速不变,就否定了相对论。我猛烈地批判大爆炸说,就是因为它表面继承广义相对论,实质反爱因斯坦的所有理论。我们知道广义相对论是由狭义相对论发展而来的,没有狭义相对论哪来的广义相对论!大爆炸假说认为奇点上一切物理定律无效否定了狭义相对论第一个前提——狭义相对性原理:物理体系的状态据以变化的定律,同描述这些状态变化时所参照的坐标系究竟是两个在互相平行匀速移动着的坐标系中的哪一个并无关系。同时它还否定了广义相对论的广义相对性原理:描述各种物理过程的规律,对于所有参照系(包括惯性系和非惯性)都是等价的。二者合为一,可以统称为相对性原理,我又称之为物理定律普适律,大爆炸假说已经把自己存在的基础否掉了。它还认为在爆炸最初三分钟,宇宙以超光速膨胀,至今类星体仍在以超光速运动,它又否定了狭义相对论第二个前提——光速不变原理:任何光线在“静止的”坐标系中都是以确定的速度V运动着,不管这道光线是由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物体发射出来的。大爆炸假说一向被认为是广义相对论的合理推论,是从相对论中产生出来的,但实际上,大爆炸假说背叛了相对论。大爆炸假说先假设宇宙产生于一个无限高温度、无限大压力的奇点,然后说在奇点上一切物理学定律都不适用,不承认物理学定律的认识你能说它有科学性吗?尽管这种情况只存在三秒,也为一切反科学认识树立了榜样,谁都可以用特殊条件来推翻科学真理,所以各种伪科学的奇谈怪论和大爆炸假说比较,都是小巫见大巫。奇点上可以超光速,可以没有空间和时间,如果说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形式,没有时空也就没有物质存在,大爆炸假说实际也否定了自身。它先是把引力推向极端,完全否认斥力的存在;然后又把斥力推向极端,否定引力作用,它违背了牛顿力学三定律所说明的任何作用力都是正反两种力同时存在,同时起作用的真理,其错误连经典理论都不能容忍。物理学定律作为普遍共性是没有例外的,它涵盖宇宙的起始,尤其是能量守恒作为宇宙顶级规律,适用于一切场合。“恒”为永恒不变,为一固定数值,“守恒”就是固守这一不变值。你的温度无限高等于说能量无限大,哪有“守恒”的可能,大爆炸假说连貌似科学都谈不到,科学界居然会受其迷惑!它说明我们的科学家缺乏逻辑思维,缺乏哲学头脑,
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是看穿了世间虚伪之徒。一方面是人类认识的进步,带来了部分人类群体的退步,认识的深化使大众把认识某些具有深刻思想的东西的任务交给了“专家、学者”,盲目崇拜专家。另一方面是某些人以专家面目出现,拉大旗作虎皮,打着红旗反红旗,在科学名义下兜售伪科学货色。主流科学家们对爱因斯坦“下面的考虑是以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为依据的”相对论观点十分清楚,却死抱着荒谬的大爆炸假说不放,令人不解,难道他们不知道反相对性原理就是反相对论,反光速不变就是反相对论,反相对论就是反对科学吗?“智慧出”,换个具有讽刺意味的说法,就是智慧缺失,只剩“大伪”。那些把“民科”打成“伪科学”,而对真正的大伪奉若神明的人,有什么资格以相对论卫士自居!主流派总以为自己完全正确,别人都是左道旁门,是错的,这种“完人”思想就已经使他们失去了正确性。相对论主要涉及高速运动所带来的明显变化,非低速运动常识所能理解,它是普遍性真理。当今“民科”中相当一部分人受部分主流科学家超光速观点的误导,把反相对论当作突破方向,必然荒废终生,一事无成。北京有家“相对论研究联谊会”,集中了许多非主流中坚分子,专反相对论,我替他们感到悲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6-2006 05: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转帖那么长,真真有心去看的有几个呢?
建议你把它分几个帖,每两段一贴
先帖第一个,如果有人回复才继续第二个。

好了,写一下感想罢,
我刚好最近考完试,所以趁放假读了一些文章,
其中就有讲到超光速,其中一句
‘科学家发现心力是超光子,是微波,这种心
力的能虽比光的速度还要快:“当两个双生般完全相同的分子.被创造成完全相同的物
质特性时,科学家若对它们两个分子之任何一个作观察,就会推动另一个分子立即反
应! 纵然那—个分子可能在宇宙的另一端!’


转载,看第五段
http://chinese.cari.com.my/myforum/viewthread.php?tid=46649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6-2006 01: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有极限——光速不变解(上)

自然有极限——光速不变解(上)
——  物理学革命之十五  ——
王紫馨(方悟)      2006.5.1
当我切入自然科学时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光速不变解》,现在看来这篇文章还比较粗陋,基本观点无误,但需要重新解说。光速不变已有众多实验证明,但实验只能证果未能证因,同样,数学公式也只证其不变,而不能说明为什么。要说明因、说明质,只有综合所有的观测实验资料从自然逻辑上加以说明。
我们的宇宙是能量世界,海森堡又称之为“量子世界”,我们观察到的无数自然现象有两个共性:一是都具有空间形式,都是空间现象;二是都有温度,都是能量现象,合二为一,可以说宇宙是能量空间。能量守恒与不均衡分布定律作为宇宙的顶级规律告诉我们,宇宙不是无限的,它有一定的空间和能量,有着恒定的值。“恒”本义为持久、永恒、没有变化,如果没有确定的值,它守什么?还有什么变不变的?辩证逻辑指出:凡是存在的都是有限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具体的,而无限的东西没有独立的存在,黑格尔曾多次批判过纯无限论,那些主张宇宙是无限的论点的人,并不懂什么是辩证法(马哲的对立性“辩证法”背弃了黑格尔同一性辩证法)。同样,作为宇宙组成要素的各个部分也有着恒定的值。在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的问题上,少数精英的辩证意识确实高于大众及多数科学家。
长期来人们用形而上学对立的、片面的思维方式观察事物,把有限和无限分割开来,对立起来,认为有限就是有限,不可以同时是无限,绝对就是绝对,不可以同时是相对,所以把光速也看成有限速度,他们觉得无限大的速度应没有限制,可以是100万、1亿,直到数也数不清,这正是黑格尔批判过的“恶无限”,即脱离有限的无限,一种形而上学对立的无限性。黑格尔在《小逻辑》中说:
“……但二元论绝不使无限有接触有限的机会,而认为两者之间有一深渊,有一无法渡越的鸿沟,无限坚持在那边,有限坚持在这边。主张有限与无限坚固对立的人,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超出了一切形而上学,其实他们还只是站在普通的知性形而上学的立场。”
又说:“量的无限进展每为反思的知性所坚持,用来讨论关于无限性的问题。……我们曾说,这样的无限进展并不表述真的无限性,而是表示坏的无限性。它绝没有超出单纯的应当,因此实际上仍然停留在有限之中。这种无限进展的量的形式,斯宾诺莎曾很正确地称之为仅是一种想象的无限性。……我们发现哈勃尔在一首著名的描写上帝的无限性的诗里,说道:
    我们积累起来庞大的数字,
    一山又一山,一万又一万,
    世界之上,我堆起世界,
    时间之上,我加上时间,
        当我从可怕的高峰,
    仰望着你,——以眩晕的眼;
    所有数的乘方,
    再乘以万千遍,
    距你的一部分还是很远。
这里我们便首先遇着了量,特别是数,不断地超越其自身,这种超越,康德形容为‘令人恐怖的’。其实真正令人恐怖之处只在于永远不断的规定界限,又永远不断地超出界限,而并未进展一步的厌倦性。上面所提到的那位诗人,在他描写坏的无限性之后,复加了一行结语:
    我摆脱他们的纠缠,你就整个儿呈现在我前面。
这意思是说,真的无限性不可视为一种纯粹在有限事物彼岸的东西,我们想获得对于真的无限的意识,就必须放弃那种无限进展。”
(《小逻辑》,[德] 黑格尔著  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09页、第228-230页)
黑格尔被称为“辩证法大师”,上述引语代表了黑格尔对有限与无限的认识,因为有限与无限分属对应同一的辩证范畴系列:“有”系列和“无”系列(老子与黑格尔的哲学都从“有”、“无”范畴开始他们的逻辑进程),进而也涉及相对与绝对及其它对应的范畴的认识。他实际是说,没有什么“彼岸”、“此岸”,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都是对应同一的。马克思、恩格斯都曾参加青年黑格尔派,马克思主义起源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但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点强调分割和对立,仅把有限与无限、绝对与相对看成是相联系的而不是同一的,所以他们的认识仍属于知性形而上学,没有真正继承黑格尔的辩证法。辩证法的第二条规律是对应同一律,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的是对立统一规律,又称为矛盾律。老子与黑格尔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有、无同一,两面性是从不同角度观察的结果;而马哲认为矛是矛、盾是盾,二者对立,这就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差异。毛泽东们主张“共产党的哲学是斗争哲学”,只知“一分为二”不知“合二为一”,在对世界的认识上楞坚持“宇宙无限大”、“物质无限可分”(无限小),这都是知性形而上学的反映,他们同样会认为速度也是无限的,不存在“绝对速度”。在形而上学对立性思想指导下,各社会主义国家曾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诸方面同资本主义对着干,残酷地进行阶级斗争,实行个人独裁,出现了斯大林的肃反,毛泽东的文化革命,红色高棉的大屠杀,终于促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垮台。但是苏东剧变仅是抛弃了马克思主义,没有对它进行扬弃:即继承其合理部分;反之中国仅是废止了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思路,未对形而上学对立性思想进行批判,对立性思想仍是学界主流。我曾多次指出,中国人不从形而上学中走出来,就永远不能赶超发达国家,因为你在政治上犯的错误,是你的指导思想有错误的结果。发达国家有思想自由、研究自由,会轻而易举地突破形而上学的束缚,突破教条主义,产生重大发现,维持其科技中心地位,而我们因缺乏民主、自由,堵塞了科学的出路,最终还是要落后。去年,我曾在《反“科学主义”是一个错误》一文中指出:“现代社会是科技决定经济,经济决定政治,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源于人的创造性,创造性基于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科学研究就是科学家凭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探索,自由探索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大量的偶然性探索中才会有科学发现。” “我是老子大一统宇宙观的拥护者,‘抱一为天下式’,用老子的整体观看科学和科学发展,发现了科学在现代社会中处于最终的决定地位;发现中国科学发展停滞和落后的原因之一是权力意识压倒了真理;发现现有科学体系有许多不统一的地方,那正是所谓假科学、伪科学隐藏的地方。”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有一定认识,看到了经济决定政治,但它没能充分认识科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决定作用,也不知道怎样推动科学发展:它一方面提倡科学,另一方面又扼杀思想自由和研究自由,扼杀科学,所以社会主义国家都落后。
有人劝我“莫谈国事”,小心犯忌讳。非主流中大概只有我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看成是一体的,这是老子大一统观的必然趋向。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二十二章)“一”是同一,又是整体,所谓“抱一为天下式”,就是要学会把所有的事物都看成一个整体,也把宇宙看成一个整体,把低层级事物看成是组成高层级事物的要素。从系统论讲,宇宙是金字塔结构,多可合为一,所以老子讲“一”与“多”(二、三、万)的关系,由于现代哲学中没有“一”与“多”的范畴,现行哲学体系自然缺乏整体观念。老子能高出常人,就在于他以万物归三,再归二,终得一,得自然之道;又以自然之道演绎,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宇宙的大一统特征一方面是说大一统规律即顶级规律支配着所有的事物;另一方面是说各层级系统的具体规律都是顶级规律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
人类社会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必须服从统一的自然规律,马哲把人类社会看成是独立于自然系统之外的,认为社会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这就否认了世界的统一性(中国大陆数十年思想统治,知识分子和大众已习惯于马哲的思维方式)。黑格尔和老子取法于自然,从自然规律中再推出社会规律、人生规律和思维规律,符合“天、地、生、人、国、家、身”的宇宙层级体系。大统一理论怎么验证?就看有无普适性。你的新以太、快子、超能等等能不能解释人类社会的运动?不能,就不能叫大统一理论,因为你实际不承认人类社会也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把自然和社会对立起来,还有什么大统一!人类在长达万年以上社会生活中总结出的普遍真理——天人合一的正确性主要体现在它符合世界的统一性,符合我们所说的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地球生物圈的一部分,遵从生物进化规律的大一统原理。割裂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同一性,是不能使这个世界统一的。老子高于我们所有人的地方,就在于他找到了一条统一这个世界的捷径,就是把人们看来相互对立的事物同一,使“三”归为“二”,再归于“一”。
从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看,只有基础理论的突破,才会带来新的工业革命,谁能抢到这个机会,谁就能站在世界前列,在国际竞争中,发达国家已是胜券在握。一个最有力的历史事实是继承黑格尔思想的马赫哲学催生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而批判马赫的列宁主义却未产生任何新科学,二十一世纪,历史还会重演。中国官方曾经批判爱因斯坦三十年,至今未作充分反省,他们反对相对论,主张超光速还有什么可奇怪的,这些人怎能深刻理解相对论!
能量守恒与不平衡分布律作为宇宙顶级规律首先是说一定空间包含一定能量,宇宙是能量空间。其次是说空间有限,能量有限,二者形成对应关系,才有“守恒”。能量无限(速度无限等于能量无限、空间无限)的话它怎么守恒?“恒”,恒定也,数量不变。假定空间无限,它可容纳的能量也无限,大爆炸假说因此违背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有个第零定律我称之为热平衡律,它是说:两个热力学系统中的任何一个若和第三个热力学系统处于热平衡状态,那么,这两个热力学系统也必定处于热平衡。它的重要性在于给出了温度的定义和温度的测量方法,反映出处在同一热平衡状态的所有的热力学系统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宏观特征,这个状态函数被定义为温度,一定空间系统的温度相等也即一定空间系统能量相等。当某一空间物质质量转变为能量时,它以光热形式散失到宇宙中,打破原有的热平衡,就必须调整以适应新状态。光是电磁波,是一种能量,属于热能,有光的地方便有一定温度。光是物质燃烧过程中发出来的,是物质将其质量转化成了能量,因为光是热现象,所以它受热力学规律的制约。热力学第二定律又称熵增加不可逆定律,它指出光释放后,热能随即融入环境之中,不可能再收回。某一区域空间质能的减少会破坏原有的能量平衡,打破守恒状态,因而要进行空间调整,这种局部调整会引起周围的宇宙其他部分作相应调整,形成所谓“光的传导”,光速因而可以称为“真空热能传导速度”。较弱的光能量低,需要调整的空间范围小,传导的范围也小;较强的光能量高,需调整的空间范围大,传导的范围也大。
空间调整与光速不变是什么关系?物质运动最基本的形式是空间位移,一切高级运动形式都可以看作是空间位移的复杂形式。速度代表空间位移的快慢,空间调整和空间位移同是空间变化,空间变化构成时间过程,时间有始也有终,认为时间有始无终违背对应同一律,仍属形而上学对立割裂观(以后我们再详细批驳)。电影是人类史上的重要发明,它借助了照相化学、光学、机械学、电子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和原理,其中最重要的原理是“视觉暂留”。实验证明,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仍可使该物像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左右,当电影胶片以每秒24格画面匀速转动时,一系列静态画面就会因视觉暂留作用而造成一种连续的视觉印象,产生逼真的动感。如果空间变化速度无限大,就像电影胶片以极高速度转动,我们就会什么也看不到,既然我们能观察到这个世界,说明空间变化有极限。凡是存在的都是有限的,空间变化、时间过程也存在极限,这就是光速。空间调整是空间自身变化,它无法超越和否定自身,它就处在极限位上,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事实,都与光速不变相符合而不符合无限观、可变观。
人们一直不理解为何光速不变,有了空间场理论,我们终于可以明白,光作为纯能量形式实际也是最大空间形式,光辐射实际是能量在空间场中的传递。此处能量变化导致的空间变化会引起相邻的空间调整,这就是能量的传导。如水波是水分子对能量的传导一样,光波是空间场对能量的传导,它是瞬间作用,光速实际是空间调整速度,你不管在哪里测试它都是一样的,所以不存在超光速。

欢迎到我的BLOG做客,
网址:  http://blog.sina.com.cn/u/1095643644
发扬古代智慧,承旧出新,欢迎转抄、辑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3-7-2006 02: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中子何来核分裂?瞎说,你哪里抄来的?

贫铀弹最多也是"肮脏弹"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008 06: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可以准确预报

地震可以准确预报
王紫馨(方悟
2008.5.12-15-19

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8级(修订:8级)地震,全国均有震感。中国、美国等世界多个地震监测网同时宣布了这一重大灾难,汶川地震释放的能量很大,台湾媒体用“半个亚洲”形容这次地壳晃动的波及面,有震感的地区远及泰国的曼谷和越南的河内。多国政府已公开慰问中国灾区并表示愿意提供援助。这次汶川地震是大陆内部浅源地震,破坏力度较大。浅源地震多发生在地表以下30公里深度之上的范围内,深源地震最深的可以达到650公里左右。浅源地震的发震频率高,占地震总数的70%,释放的地震能占总释放能量的85%,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全球7级以上地震平均每年18次,8级以上1—2次。汶川处于从新疆、青海、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的地震密集带上。这次震中地区的破坏力度在10度(修订:11度)左右,重灾区达10万平方公里以上,遇难人数超过5万,严重受损程度超过唐山地震,日本地震专家山中佳子在接受日本共同社记者采访时说,本次地震震源释放的能量约为阪神大地震的20倍;新加坡地震专家周顺和在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认为,本次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大约相等于240颗日本广岛原子弹的威力(有人认为相当于400颗广岛原子弹威力)。人们在对灾区群众寄予深切同情之时,都不禁提出疑问:我们为什么不能准确预报地震,减少损失?官方国家地震局的回答是:地震现象非常复杂,地震预报是公认的世界难题。
196638邢台地震后国家成立地震局,四十年仅197524日海城的7.3级地震得到准确预报,中午发出预警,动员群众撤离,晚上(1936分)就发生了地震,波及人口密集的610县,仅死亡1300多人,为世界首例准确预报。究其原因,在于震前有频繁小震,小震密集,必有大震。21日起开始小震,23增强,24日早,先发生了4.8级地震,人们才推断晚上有大震,上报后政府立即采取了有效措施,避免了人员的大量伤亡。现在没有密集小震,难道就真无法预报大震了吗?事物发展总有一个过程,知其因,必晓其果,这道世界性难题就难在我们至今没有找到地震产生的基本原因,不知从何处下手去监测地质变化,以预知其果。
地震乃地壳之震动,人们现在用板块学说去解释地震的形成,板块为什么运动,有上世纪六十年代黑斯和迪茨提出的洋底扩张假说作据,洋底为何扩张,无解。人们硬说一个板块会挤入另一个板块下面,进入地幔融解,而无视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地理特征都是向上抬升,而非下沉,致使地震勘测走入误区,不能有效预报。地球外部有大气层包裹,保护着芸芸众生,地球内部有两个间断面,一个在地表下30多公里处,称莫霍面,另一个在地表下2900公里处,称古登堡面,使地球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大层次。地壳为岩石层,地幔结构分上地幔二层及下地幔共三层,地幔在接近地壳处的上地幔部分为液态岩浆,上地幔下层及下地幔为固态。把地球完全看成固态,无法说明大陆板块的移动,板块只有在液态或半液态状态的物质之上才可能移动。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公里,年龄多小于20亿年;海洋地壳5-8公里,年龄2亿年,说明地壳多非原始地壳,是由地内物质经火山及地震形成,而地内物质——岩浆的涌出只有在地球内部膨胀受到挤压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热胀冷缩是普遍规律,当地球内部积聚大量热量,固态岩石融化为液态,它的体积就要扩大。热能辐射是全方位的,岩浆层之下是固体岩石,说明热能不能向内,只能向外传导,也说明热源在岩浆层下,热是不能向源自身辐射的。这种向外辐射的扩张力推动其上的地壳发生变化,所以大陆漂移说和洋底扩张说只有建立在地球膨胀说的基础之上才能成立。许多人认为各板块是相互孤立的,未联结在一起,这不符合事实。我们知道,地壳平均厚度是33公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不过10公里,还有一部分是连在一起的,大洋底部都是岩石层。东非大裂谷,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谷底都是连在一起的,如果不是联结在一起的就不会发生强烈震动,地下岩浆剧烈膨胀,要冲破岩石层的阻力,才会使板块受到震撼。地壳的上层为硅铝层为不连续界面,山区厚平原薄,海洋中更薄,在太平洋中部则消失,其下的硅镁层则为连续圈层,所以应把地壳看成整体。大陆漂移不是整块平行移动,不是一层挤入另一层,而是新地壳的形成把老地壳挤到一边去了。板块运动说中的地幔对流和俯冲说都违反重力场理论。牛顿万有引力能级分布律告诉我们,引力和重力的大小与两质点的质量乘积成正比,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地球上一切物体的重力都来自地心引力,其重力表现为物质密度,地球和其他星球上的物质都是形成之初就按密度大小从内到外排列的。你看大气层,离地表愈远,越稀薄,密度越小。我们正在江苏东海打五千米深井,进行地球物理勘探,你把深处的岩芯和地表岩芯比较一下,它们的密度不同,把马里亚纳海沟深处的岩石与浅海岩石做比较,其密度也必不同。按引力平方公式计算,地壳、地幔、地核之间的密度差异是相当大的。在流体中,密度大的、重的物质,居下,密度小的、轻的物质,居上,所以不同密度的混合型液体中,不会像单一液体——水在加热中发生对流,它只在本层中有对流现象。也就是说,地下岩浆是没有上下层对流的。因地壳密度远小于地幔密度,使地壳只能浮于地幔岩浆层之上,不可能有板块插入岩浆中再重新融化,俯冲说实际是对漂移说的否定。地球45亿年的历史不是陆海循环、沧桑轮回,而是地壳扩张,大陆漂移。当我们把地球当成一个整体时,就可以看到,板块运动不仅是横向拉动,更是自下而上的拱翘、膨胀,在地球不断的膨胀中几大板块产生了位移。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形成,有人说是由于印度次大陆插到了欧亚大陆的下面,我已说明,所谓一个板块俯冲至另一板块的下方的汇聚型地质活动是不存在的,我们的卫星可以测出厘米级的板块移动,完全可以测测印度次大陆有没有缩小。另外,我们把青藏高原算作欧亚大陆板块也是一个错误,各板块交接处是地震高发区或叫地震带,青藏高原南侧地震较少,而北侧、东侧较多。20011114,北侧的青海、西藏无人区发生8.1级大震,这次又在东侧的汶川发生7.8级强震,这一侧的云南也是地震高发区。这次地震,整个东亚大陆都被波及,南亚和西亚地区却无明显震感,说明东亚地壳是一个整体,而青藏高原是属于印度洋板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6-2008 06: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可以准确预报--2

用橡胶球作内胆,仿地球形状糊以石膏外壳,再给橡胶胆充气使之膨胀,就会看到石膏如地质板块断裂翘曲和移动的状态,也会有塌陷,那是断裂处形成空隙导致的,地球上的海沟和裂谷都是这样形成的。板块之间因膨胀产生的挤压不会使某一板块压进地幔,而只会向上拱翘,因而形成造山运动,这些基本问题必须搞清楚,才能探讨地震问题。地球在其生命运动中呈现出周期性,近年七级以上大震的增加,是周期临近的讯号,许多国家和地区现在争抢世界第一高楼桂冠,虚荣心实不可取,大地震一来,那就是人类坟墓,且不说它的经济成本有多高。
地球在膨胀,使地壳发生变化,产生地震,其膨胀的证据之一是世界各地的火山喷发频繁,每个火山都是岩浆向外涌出的孔道,液体装入袋中,你不倾倒或挤压,它不会流出。地球物质受地球引力作用,没有所谓倾倒,岩浆溢出就只有受外力挤压一个原因。哪来的挤压力?来自热胀。为什么会热胀?哪里来的热源?岩浆热能的来源,我们过去的说法是压力产生热,它的错误在压力根本不会自动生热。例如,马里亚纳海沟海底经受1000个大气压,其海水温度依然只有几度。如果压力真能自动生热,那么地球内部应该都是液体状态才对,恰恰相反的是,距地表700公里以下的地幔其他部分都是固体状态。我们知道1500°C以上,所有的岩石都只能以液体状态存在。地震波证据明确表明深处岩石处于弹性状态,因为地震的S波不能通过流体传播,但除少数例外情况,直到2900公里深处,都观测到S波传播,这一事实表明地球内层具有可观的刚性。它也说明软流层以下温度并不高,核裂变反应不在地心而仅在上地幔产生。250公里(700公里)2891公里深度间为P波的高速层,密度大且为固体状态,为中地幔。其中7002740公里深度间的P波速度是1012公里/秒,平均密度18/厘米,当由放射性重元素构成。27402891公里深度间的P波速度是1213公里/秒,密度在2025/厘米,为我们所不知的超重元素。为什么中地幔并不是由人们所说的金属、重金属构成?它们的密度不够。现在人们公认地下热源来自核裂变,热胀冷缩,热是由内向外传导的,岩浆的产生,重金属的熔融状态都源于放射性元素的核裂变。我们在火山熔岩中找不到多少放射性元素,但能找到许多衍生物,说明岩浆层下面就是放射层,如果其下是金属,上地幔就不会出现软流层。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实验室的科学家在美国地球物理联盟会议上提出,地心有个直径8公里、由铀和钚组成的天然反应堆,这项理论推翻了现有地心组成的理论,它的证据是夏威夷和冰岛附近的海底所喷出的岩浆含有相当高的氦-3同位素,而氦-3是由重元素铀、钚等衰变产生的。这个提法大有进步,但仍然不对,他们应该把这个反应堆放到地幔部分,而且它要大许多倍。
在固定的压力下,物体温度没有变化,这应是常识。宇宙中那些高密度,超高压力的天体,如射电星、中子星,黑洞,哪个是高温物体,相反,都是超低温物体,它说明高压并不带来高温,二者无必然联系。那些高温天体,我们可用光学望远镜观察,但光学望远镜看不到低温天体,有些,我们用红外望远镜都看不到,黑洞的存在,要靠周边天体来推测。日本的深海勘测潜艇曾下至马里亚纳海沟,问问他们,海水高压下温度可比上层高?上海江南造船厂有12000吨水压机,问问他们,静压力可使被压物升温吗?高压虽不等于高温,但在液体和气体中,它可成为物质流动的驱动力量,一直到各处压力平衡为止。恒星燃烧后剩下的星核,都为高密度天体,多数暗淡无光,不易观察,按大爆炸说和高压说,它们应更加明亮,高压说的不合理说明我们还不完全了解物质结构和它的特性,人为什么总要违反事实去圆自己的荒谬论点?
说压力产生热,你必须拿出单因事例。人们常举的大气底部较热,上部较冷,这不是单因,因为它只能指80公里以下空间,且80公里以下温度变化更依赖于太阳辐射而不是压力。如果压力产生热,那么在海拔相同的地区,不管是南极还是赤道,都应有相同的温度,而事实不是这样,就说明这个论点根本站不住脚。
压力产生热的错误还在于它违背质能规律,爱因斯坦告诉我们,一切能量皆来自质量转化,质能二者意义相同。能量与空间位置相联系,但不与压力相联系。这一错误使我们对其他问题也连带发生错误,留待以后我们还要继续讨论。
地震波是目前人类认识地层深处的唯一工具,当观测与我们的旧有认识不符时,真正科学的态度是修正我们自己的认识,科学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对固有认识的修正,为了不让更多的生命再受损失,我们是不是应该换个思路呢?我国在江苏东海县毛北村打了一口5158的深井,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志琴确认地壳深处岩层密度大于地表,是越深密度越大,按重力排列。在苏鲁地区三维空间范围普遍发现变质岩锆石中的超高压变质矿物——柯石英也属地幔物质,可见在地球的膨胀过程中,地幔物质是不断被推到地表的。我曾说在较深的地层中,像金这样的重金属、贵金属会大量存在,前苏联的科拉半岛超深钻井钻至9000米附近发现了富含金的岩石就是很好的证明,如果中国深钻万米,也会发现含金岩层。科拉超深钻孔深达12262米,为当今世界最深的超深孔,并已成为世界第一个深部实验室(观测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6-2008 11: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会不会太长太多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6-5-2024 01:42 AM , Processed in 0.05872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