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408|回复: 70
|
尽信书不如无书 – 学习国外大师的投资法须知
[复制链接]
|
|
注意:在我的旧贴里,少部分网友在没有仔细阅读原文和其他前辈朋友的回复之前就冒然发言,使到一些乐于助人的前辈必须经常重复已在贴里多次被提及的重点,上个贴我还得改进标题以作澄清。这篇文章有大约十三张稿纸的阅读量,请网友们多多合作,确定有时间看完全文和所有回复后再发言。最近因为精神状况欠佳,如于文中发现错误,请帮忙纠正,谢谢各位前辈朋友。
前言:在一些前辈的贴里,常看到一些网友运用从写有关巴菲特的书籍里读到的知识来反驳那些前辈的观点,我对此非常不以为然。我说的那些前辈都是巴菲特投资法的追随者, 但为何一些网友能以书里的资料作出反驳呢?我相信原因是:那些前辈尽信书不如无书,书中写的通常是美国股市,而这里是大马股市,时间背景都不同,所以书中所写的资料,自然必须经过大幅度的调整后才能派上用场。再加上很多作者在书里所写的可能属于自己的分析而非巴菲特的意见,大部分作者都会在前言部分提到这点。
以上都是这篇文章所要讨论的要点。
我与那些前辈们非亲非故,与那些常提出异议的网友也没有仇恨,所以在这里是以事论事。希望有异议者能从这篇贴子,了解到为何巴菲特投资法的运用者有时做出的投资却跟书里所说的巴菲特投资法格格不入,也希望那些想学习并运用某某大师的投资法的网友们能从此篇谈论受益。
尽信书不如无书 – 学习国外大师的投资法须知
圣贤们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而近代名人鲁迅也说过,尽信书等于:“任别人在自己头脑中跑马。”
我虽然多次声明“尽信书不如无书”,但并非有意针对作家学者们,毕竟他们尽心尽力,费时整理资料写作成书。我是在强调书里的知识可以参考,但要自己印证、思考了才可以尽信。
对于喜欢读些写有关股神巴菲特或其他投资大师的书的朋友们(我也是你们之中的一员),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虽然我们不可藐视那些作者对大师的投资实例尽心尽力所作的分析,但对他们的分析仍要慎思明辨,才可以尽信。
2.不可着重于其他作者的分析多过股神原版的报告和言论。务必要自己去分析大师们做过的投资,当然别人的分析可供参考。
前几天,我跟一位可称得上是知己的股友,讨论了在大马股市运用大师们的投资法必须注意的事项,提出了两个重点:
1.如果那些大师们所投资的不是大马市场,他们的投资法就必须依照大马的经济,市场惯性,国情,和其它实况做出调整,才能使用。
2.能够写在书报里的投资实例都已经成为过去,很多实例必须依据现况调整后才能尽用,或必须舍弃。
虽然历史会不断地重演,但在投资世界里,有一些特例是很少重演的。例如,有很多书里介绍的股票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计算法,都必须用到平均历史本益比(Historical Average P/E)这个值,假如我们今天研究的是一家美国网络公司(Internet Company),而采用了十年平均本益比的话,或许应该经过调整,为何?因为千禧年前后,美国网络公司的股价严重超值,使其本益比严重偏高,如果在今天的计算功课用上了那几个疯狂年的本益比的话,平均历史本益比值可能过百,所以算出来的结果肯定偏差。所以,必须经过调整后才能用。
作者们对巴菲特投资所作的分析可以是否可以尽信?这里用大家所熟悉的一本书来举例。如果我们看的是1994年原版的The Warren Buffett Way,然后再看股神在1994年至2005年间所作的投资,就会马上发觉到,股神在那本书出版后的许多投资中,很多都无法直接归纳入作者Robert G. Hagstrom Jr.在The Warren Buffett Way中所分析得来的结果。换句话说,作者们为分析而作的分析,可信度有多高?所以,我还是想告诉大家,多自己动手研究股神的投资,少看别人的分析。对于巴菲特这种天才投资家而言,很多新鲜举动是会吓人一跳的。
还有一点,如果那些大师的是美国公民或居民,买卖股票时有赚的话是要付税的,既Tax on Capital Gains, 长期15% (多过一年,根据个别情况抽税10%或20%),短期30%(少过一年,根据个别情况抽税15%-39.6%之间)。在大马投资就没有这类税务,只有Tax on Dividends。看出来了吗?如果巴菲特不必付那种税的话,他的税前报酬率是远远超过大家所知道的。更重要的是,别小看投资时必须缴Tax on Capital Gains和不需要缴Tax on Capital Gains所造成的区别,买卖时机和买卖策略等都可以经过非常大的调整,进而为投资回酬带来最大利益。如果还是无法领悟的话,提示是长期持有这四个字在大马的变通性较大。
相信大家都注意到,如果严格的使用作者Robert G. Hagstrom Jr.的分析,用于大马股市选股的话,真的很难找到值得投资的公司。其实,我对这位作者还是非常感谢的,毕竟这本书是我大约十年前爱不释手的书,也算是我的投资启蒙老师之一。
须知,作者们为分析而分析所得来的结果可能纯属巧合,例如,最近美国就出现两个有趣,荒唐,但有多年历史为证的分析结果,搞到华尔街人心惶惶:
1.Stocks: The fantastic fives. The market has typically done extremely well in years ending in 5. The average gain for those years is a whopping 31.6 percent. Will the trend continue in 2005? 自1905年,从来没有错过!
2.Down month, down year? According to the Stock Trader's Almanac, "so goes the S&P 500 in January, so goes the year." January 2005 will be a down month for S&P, and that may be a bad omen for the rest of the year. 自1950年,只错过一次。
两个有多年历史为证的分析结果,居然预测着2005美国股市表现的两个极端的结果,那一个才正确?虽然作者们对大师投资法所作的分析不至于荒唐至此,但是,还是经过自己的谨慎分析后再运用还不为迟。
由于机缘巧合,多年来我的资金全都投资在美国股市,最近意识到美国股市经过八十和九十两个年代的狂涨后,可能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调整期,才来到这个论坛与各位共同学习,希望能多了解大马股市。不出所料,我意识到美国市场与大马市场真的有太多的不同点,才引发了些这篇贴的动机。由于大部分的投资大师的资金都不是投资在大马股市,所以当我们在国内投资时,不可盲从书里所学的,必须先依据本国状况做出诸多调整。
(题外话:有些网友有一种错误的观念,就是认为在欧美股市投资,开番速度一定会比较快,这是完全错误的观点。投资于自己所熟悉的市场和公司,才是上上策。除非你的资金已经大到了在大马股市无法发挥的地步,现今的情形看来,资金大过六千万零吉才需要另寻国外市场。此外,我熟悉的一些老前辈都认为,根据目前的情况,在未来十五年内,亚洲区域股市的表现会比欧美股市来得好。)
-----------------------------------------------------------------------------------------
尽信书不如无书 - 例子:
几天前,在这论坛的另一个贴里,一些网友提到当股神巴菲特投资企业时,会选择业务容易经营,管理层不很出色也不会弄跨生意,甚至还能继续成长的企业,这些我是非常同意的。人们用“笨蛋”这个词形容不是很出色的管理层,当然是夸张修辞法。在那个贴里,网友们也发表了股神对于The Coca-Cola Company(KO)的言论,既管理层不出色也能经营得好。我想这些都是网友们读了2000年之前出版的书所得来的资料。如果有人对美国企业近期发展有跟进的话,就会发觉到,那些书籍里给于The Coca-Cola Company的各种赞誉,可能已不复当年。
(在欧美,当分析员对任何公司发表看法时,照例必须注明自己是否有买卖该公司的股票,以避免有心人发表对自己持有的股票的正面分析来推高股价,或发表对自己想卖空的股票的负面分析来压低股价。我在这里注明我手上持有KO的股票,也不会在近期作出买卖。日期:30JAN05)
当股神说一家公司的业务容易经营,管理层不需很努力,很精明,也可以管理得好的话,我觉得必须加上“ceteris paribus”,意思是“with all other factors or things remaining the same”或“all other things being equal”。就拿The Coca-Cola Company来说,如果你在2005年的今天再次问股神:“股神,以现在的世事演变看来,The Coca-Cola Company还可否归纳在‘管理层不需很努力,很精明,也可以管理得好’的名单内?” 我不知道他会如何回答,但几乎可以肯定股神现在的回答,一定跟他在2000年以前所给的回答有很大的不同。
事实上,虽然股神仍然持有8.2% The Coca-Cola Company的股票,但是他对它的看法已经改变了,全世界的投资者对这家公司的看法也已经改变了。大约三年前,巴菲特就曾经提到,他非常懊悔没有在适时卖出The Coca-Cola Company的股票,以至让股东们亏损了那么多钱。
然后,再看看最近The Coca-Cola Company的管理层变动,包括踢走Doug Daft然后提拔E. Neville Isdell为新的 Chairman & CEO。这些升迁,股神都有份决定,而Doug Daft和E. Neville Isdell都是美国公认的企业强人,当然算是精明人而非笨蛋。而名誉上,这家公司已经从巴菲特的Permanent Holdings里除名,当然在将来也有可能再次返回。但很明显的,这种种的变动也说明了该公司已经失去了‘管理层不需很努力,很精明,也可以管理得好’的皇冠头衔。
如果,在有两万家以上的上市公司的美国市场,要找到有这种皇冠头衔的公司都那么难,那么要从大马的九百家上市公司找到这样的股票,当然更不简单。这也印证了,书里学来的知识,必须根据众多的因素加以调整,才能尽用。
好几本2000年以前出版的关于巴菲特的书,都对The Coca-Cola Company这家公司大赞特赞,如果那些作者们,在今天看回他们当初所写的东西,一定会感到很好笑,但也不要紧,反正书也卖了,钱也赚了。
现在(30JAN05),The Coca-Cola Company所面对的难题包括:
1)逐渐健康化的生活方式令不少人舍弃汽水,
2)世界Low-Card减肥风的盛行影响销量,
3)管理层低估了开发亚洲市场和继续增长的难度,
4)欧亚各国仇美、拒买美国品牌的心态对销量的影响,
5)竞争对手PepsiCo的竞争优势逐渐加强,
6)旗下Dasani矿泉水的非天然生产过程丑闻,
7)寄以厚望的2004年新产品Coke C2销量不佳,
8)等等等。
而该公司的股价也被这些难题紧紧地牵制着。
也谈谈我对The Coca-Cola Company (KO)的投资。大约两年半前,当我换马买入KO的股票时,它占了我投资组合的15.3%,直到今天,我对KO的持有量原封不动(没有买卖),但现在它却只占了我投资组合的6.9%,是最近三年来我的投资组合里表现最差劲的一支股票,加上股息后还是亏了8.7%(依照28JAN05的闭市价)。错误在于我当时错估了该公司在亚洲的发展进度,进而错估了它未来数年的EPS Growth Rate。至今,我仍然把KO归类在我的永久持有名单里。会不会换马?暂时没这个打算。为何提出这个实例?想告诉大家,股市无不变之风云。
---------------------------------------------------------------------------------------
感言:我相信这里有很多前辈朋友们对许多国外大师的投资法有很深入的研究,希望在这个贴里,能与大家讨论如何对某某大师的投资法作出适当调整,使之能更加贴切地用在大马市场。几天前,我给那位朋友举的例子是关于Fidelity的Peter Lynch的投资法,但是这篇也写得太长了,想先听听各位前辈朋友的看法。
祝大家:华人新年快乐!
链接:
全部新旧话题链接
[ 本帖最后由 乌天 于 10-6-2006 09:50 A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31-1-2005 12: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你的优质帖子。
因为有你,所以论坛更精彩。
但可以的话,希望你可以把酱长的文章分好几帖来发表。
这样一来你可以更为专注,读的人也比较容易吸收,减少“没有仔细阅读原文和其他前辈朋友的回复之前就冒然发言”的发生。
期待你的下一张发表。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1-1-2005 12: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kitkatlow 于 30-1-2005 10:09 PM 说 :
感谢你的优质帖子。
因为有你,所以论坛更精彩。
但可以的话,希望你可以把酱长的文章分好几帖来发表。
这样一来你可以更为专注,读的人也比较容易吸收,减少“没有仔细阅读原文和其他前辈朋友的回复之前就冒 ...
kitkatlow兄你好,谢谢你赏脸读贴。
这贴真的太长?真对不起,下次我会改善发贴的方针。 |
|
|
|
|
|
|
|
发表于 31-1-2005 01: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乌天,
谢谢您宝贵的时间来完成这篇条理分明和充满建设性的分享。
您的发表让肯定会让论坛生色不少;
也即将带来抛砖引玉的效果。
再接再厉,期待你丰富的经验长谈。 |
|
|
|
|
|
|
|
发表于 31-1-2005 02: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31-1-2005 04: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31-1-2005 04: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烏天兄,真的高深莫測,真讓小弟汗顏。
非常期待你的下一章文章。 |
|
|
|
|
|
|
|
发表于 31-1-2005 06: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31-1-2005 08: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2005 11: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各位前辈朋友的支持。
叫我乌天好了,‘前辈’好像有点夸张。
希望能看到多一点讨论。 |
|
|
|
|
|
|
|
发表于 1-2-2005 12: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乌天,谢谢你这么好的帖子。能够看得出,你的确很用心的写。
其实我也正在很努力着,用我了解的“巴菲特”方式在大马市场,找出这样的公司。可是非常不容易。所以要以他那种Intrinsic Value的方式找出长期持有的公司,做到手中有股,心中无股价的境界,实在不容易。我相信市场是变化无穷的,所以唯一能够学“巴菲特”的地方是,当公司的表现不佳是,就潇洒的割爱。反而,Peter Lynch的方式比较容易套用在本地市场,寻求高成长股,价格低的时候买进,价格高的时候套利。
巴菲特不特地寻找成长股。他寻求的是稳定负债少的公司。他相信公司的现金流量和状况好,公司自然会成长,股价对他来说也不重要。Peter Lynch则在股价的差别开番。两者不同的看法。
看来我们都得继续努力。 |
|
|
|
|
|
|
|
发表于 1-2-2005 12: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乌天,谢谢你的贴.
我本身基本投资知识不如你,无法跟这位高手交流.
不如你开一贴关于高成长股的特征也就是佳礼理财千里马股。
我相信这里会有更多高手来跟你交流关于....。
这里的高手都是追求高成长股. 我相信你也是
我本身也是追求高成长股,认为在隆股市里比较适合找高成长股千里马股或恢复股来投资。
当然千里马股只能跑快几年时间(EPSG),然后就缓慢成长,经过一段时间后,又在跑快几年时间(EPSG),然后..
历史重演。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2005 02: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shuhjiunho兄和tomteohyk兄前来发表。
shuhjiunho兄,
我同意你的说法。或许是因为Peter Lynch是基金经理,不开番是会被投资者炒鱿鱼的。股神巴菲特的超然地位就不同。
shuhjiunho兄是否有兴趣发表一些关于在本地股市运用Peter Lynch投资法的细节?我相信大家都会感激,也可以激起讨论的热潮。
tomteohyk兄,
你太客气了,我们大家共同学习,讨论,礼仪的东西倒可以放在一边,更何况我们是同辈。
好吧,有机会一定开一个有关选高成长股的贴(或者各位前辈朋友也可以开贴),让大家交流。 |
|
|
|
|
|
|
|
发表于 1-2-2005 03: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要谢谢的还是你无私的发表和分享。
我本身还在探讨什么样的投资和投机方式才最适合自己。我佩服巴菲特以他独特的生意角度和眼光去投资一间公司。其实,投资就应该投资在你认识的生意这样,你才可以清楚知道公司的发展。他是名副其实的投资者。
我同时也欣赏Peter Lynch的开番能力。说老实,他的方法就比较直接,可是成长股的风险也不少。所以Peter Lynch的上司也增进头痛过Peter Lynch太散的Portfolio,只不过Peter Lynch有为公司赚钱,所以上司也没什么反应。
我可没有这样的“功力”能够大谈我的看法,毕竟这儿的高手太多了。我只能按部就班的慢慢学习。呵呵!
谢谢乌天兄的发表。 |
|
|
|
|
|
|
|
发表于 1-2-2005 05: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乌天同辈兄,
不讲好话的我也不得不说:这帖子的条里分明,论述有力,真好。
当然尽信书不如信自己。
问题是:书里学来的知识,如何根据众多的因素,加以调整?可以列出可预见的内外因素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2005 01: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Shuhjiunho兄,
的确,如股神般在投资时常把自己当成是大老板或老板之一,才能成为真正的投资家。前几天,一个要好的股友和我讨论一些投资前的选股功课,最终,我强调的还是:最好的功课,就是当自己是老板,巨细靡遗地去了解整盘生意,那么,当那家公司值得投资,被低估时,我们会知道的。
当然,本地的一些公司透明度不高,这种功课的难度也因此大大提高。这也可以列入tanhin兄所要讨论的内外因素之一。
[ Last edited by 乌天 on 1-2-2005 at 06:25 PM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2005 08: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Tanhin兄,
谢谢你的鼓励。你的问题正合我意,正是我想引发的讨论。应该依据内外因素加以调整的项目很多,让我们一一讨论。
我想抛一砖,引众玉,我认为可预见的因素有:
税务制度、经济系统
银行系统、借贷和利率制度
股市资金结构、市场惯性
本地公司特质、财务透明度、管理层的人性
公司上市的条件、公司数量
本国SC和美国SEC管制差异、内线交易问题
等等
大家也可以对以上所述发表意见,公开讨论如何调整,才能余震不断,比我自己发文更加有建设性,让大家受益。
[ Last edited by 乌天 on 1-2-2005 at 07:04 PM ] |
|
|
|
|
|
|
|
发表于 3-2-2005 04: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自小就特别喜欢看书,但却在真正的踏入社会之后才开始接触理财书籍,起步虽然慢了些,但却总比没看过理财书强得多了。
能够在投资金融市场前就有机会接触大师们的文章与书籍是件很幸运的事。
也许书籍中的许多理论、实例并不适合用于大马的市场,
但书中的投资观念却都是正确无误的,
有了正确的投资观念,就能够避免走错冤枉路、“过路费”自然也就能够省下来了。
X X X X X X X X
我绝对认同乌天兄的书不可尽信,尤其是各家学派的主张。
每一家的主张都是投资大师经过多年实战经验与不断学习所发展出来的投资方式,这些投资方式也许只能够适用于某个时代。随着资讯发达,某些当年投资的金科玉律也许都已成为了过去的神话!若我们只是一味的相信书中的投资方式而不慎思明辨的话,极有可能会错过许多这时代的投资机会。
虽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但多读几遍投资大师的书籍却肯定会让我们获益更多。每个人从文字中所理解的道理都不尽相同,而且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重读理财书籍与文章都会为我们带来不同的体会与了解。。
[ Last edited by 糊涂 on 3-2-2005 at 08:11 PM ] |
|
|
|
|
|
|
|
发表于 3-2-2005 05: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嗨!乌天兄,你好。
嗯!老实说,当看见你的贴子,小弟心里真的非常的高兴。因为这真的是一篇好贴。哈哈!
不过,在看完你的贴子以后,我却面临着不知要如何去回答你的问题(范围真的太广了,而且还关系到美国股市和美股的投资)。
当在回复你的贴子时,我在猜想大部的网友会不会也都如小弟一样面对到以下的问题:
1. 不曾研究过美国的股市
2. 不曾买卖过任何一支美股
3. 对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只有片面的认识
4. 股市资历尚浅 (这个只是小弟个人问题而已)
不过,在考虑到乌天兄的一片诚意和热心,而且我也不好意思看了好贴子后却不回。所以在思考了两天后,决定“不知好歹”的写了一些想法和看法与乌天兄分享。虽不能涵盖全部的部分,但也是希望不至于一无是处吧!(开玩笑。哈哈!)
由于小弟是在办公时候写的,想到多少就写多少。所以如有不足之处,还请见谅。谢谢!
注:小弟想声明一下;这里所写的全是个人的想法和观点。纯粹是为了讨论而作。绝无它意!
P/S: 小弟尚在学习和研究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如果乌天有什个人建议,请不妨直言。
TREX
---------------------------------------------------------
关于“尽信书不如无书”:
小弟基本上同意乌天兄的看法。不过,小弟认为此“问题”并不完全在书,也不完全在人,而主要应该是“时空迁移”的问题。
作者层面:
需知,当某个作者在篇写该某篇文章时,都是根据当时,当地,当事,以及当事人的情景而作的。可是当我们这些读者接收和阅读到这一篇文章时,因为“事过境迁”的关系,而造成该文章所陈述的一些人,事,物和资讯早已变得“面目全非”了。
读者层面:
据知,当我们在阅读某一篇文章时,因为每个人对某事的认知,理解,诠释的能力都有所不同,所以难免所获取得的讯息和答案也可能会所偏差。
所以,在平常的时候,当我们阅读某篇文章时(特别是第三者对某个事或人所篇写的评论),我们应该尽量以客观的角度去阅读,才不会掉入一些作者个人所可能会有的“盲点陷阱”。
不过,有的时候为了达到更深的了解和更好的效果,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我们可以尝试转换角度以便能够进入该段特定的“时空”,以便能“进入情境”的去真正了解它的真实情况。只有在完全了解该文章的真正的含义和方法后,我们才根据我们所在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再作评估和取舍。
当然,这些方法唯有再在经过不断反复实习和检讨以后,才能被一一验证,也才能成为我们的“真正”原则和真理。
好吧!就此借用Papaya兄的所写的“指月的语喻”,希望大家可以一起悟道。(开玩笑。哈哈!)
此刻,我想起了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了,他说:“我用手指,指着月亮的方向,请顺着这个方向看月亮,别把手指当成了月亮。。。。”
解释:
书就是那个“手指”,而真理就像天上的“月亮”。手指可以指出月的所在,但手指并不是明月,而看月也不必以定要透过手指。
语言和文字(书)只是借用来表达真理,只是帮助我们达到悟境的舟车而已。我们千万别误将文字以为是真理,正如以为手指(书)是月亮(真理)一样。
关于向大师们学习:
基本上,向大师们学习的过程,可以被分成好几个阶段,如:模仿典范,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自成一家。
就像股神巴菲特那样,在年少时非常虚心和诚恳的向Benjamin Graham和Philip Fisher两位智者学习,并且用心的吸取着这两位成功的精华方法及跟随他们步伐(走起来也比较容易的多)。当他学成以后,自己出开创投资事业,并且累积本身的想法和经验,然后融会贯通自成一家。正如古人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所以我相信如果我们也能像他一样的虚心和用心的学习成功人的方法,再不断的从实习中自我反省、检讨及改进,那么我们的成功率就会自然不断的提升。
当然,无可否认的是,也有一些高人真的是从自我摸索,自我成长,自省悟道,自成一家的。不过,如果相比起来,这方法会比前者(学习成功人士的方法)走的较幸苦和艰难些,也比较费时费力。
须知,在二十一世纪这充满时间观念和竞争的年代,时间的节省就是一种优势和成本。如果可以节省时间的话,我们应当把宝贵的时间使用在适当的地方,以取得高效益和效率的复利作用以及回馈。
简而言之,无论是身在何处,当我们在尝试借鉴别人的方法或智慧时,我们必须要懂得审时度势,应时,地,人,法,和情况而作出适当的应变。正如孙子所说的:“因利而制权”一样。我们应该根据本身的具体情况而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以便可以取得有利的主动权和建立我们独有的优势。
关于股市预测:
据知,巴菲特和葛拉罕(Graham)等两位投资大师都不鼓励我们去预测股市的走向。因为他们是倾向购买优良的公司和买入的价格,所以他们只关心的是他们所买入的公司的表现,而不是股市的走向。
以下是一些摘要片段:
“我不認為包含我自己本身在內能夠「成功」地預測股市短期間的波動。” --- 巴菲特嘉言錄
“我从未想过预测股市未来,而股市短期未来走势的预测更是有如毒药,应该让其远离投资者。” --- 巴菲特投资名言集锦
“歷史上無窮的經驗顯示,我們絕對無法預測未來的證卷價格。” --- 葛拉罕 (Benjamin Graham)
注:小弟只是举例,希望不会有“断章取义”之嫌。(开玩笑。哈哈!)
为何这两位大师会这么说呢?
据小弟之浅见,这很可能是因为大师们早已知道股市其实是很难预测的,因为有太多的因素和力量相互的交力和影响着它。而且他们也早已了解到“世上唯一可以预测未来的方法就是创造未来”。所以,他们认为与其在这件“无谓”的事上浪费时间,不如把时间和努力全部放在研究和了解我们所投资的公司上还要化算的多。
对于他们来说,全心全意的关注和追踪自己所投资和想要投资的的公司,以及在适当的时间作出适当的检讨和部署,(相比于只是一味预测股市走向)会带来更多更有利的好处。如此,他们也就直接或间接做到了“创造未来”以达到“预测未来”的效果了。
关于美国和大马股市:
历史借鉴:
(声明:由于小弟对美国的股市没做过研究。此文纯粹是个人观点。所以如有任何错误之处,请各位多多指教和包涵。)
为了能够顺利地分析和解释,小弟不得不借鉴和参考一些书籍以了解部分的美国股市历史,以便能借“他山之石”来达到“察古知今”的目的。
以下部分是参考了巴菲特的名师之一,菲力.费歇(Philip Fisher)的投资名著《普通股和非普通的利润》。
在《普通股和非普通的利润》中,菲力.费歇先生开宗名义指出:“不论处于何种原因,通过什么方法,当你购买股票时,目的就是赚钱。“因此,在投资股票赚钱之前,第一步应该先追溯一下历史,看一看历史上那些成功的投资家是如何 赚取大笔利润的。
费歇说:“翻开美国证券历史,可以看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能够积累巨大财富。”
阶段1:
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大大小小的获利都是赌运气。在那段时间,不稳定的金融体制,造成经济的繁荣和萧条反复发生。在萧条时买进股票,繁荣时卖出是主要获利的原因。这种获利,特别适合那些与金融界有密切关系的人,内幕消息足以让他们提早知道何时将开始收缩银根。
阶段2:
1913年,美国联邦储备体制建立后,开创了股市的新纪元。那些致力于发现杰出公司,不论股市涨跌动荡都坚持持股的投资者,获利远远大于那些即使是非常出色的高抛低吸炒手。
阶段3: **
在60年代后,美国股市已经开始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市场。那些采用巴菲特的方法“长期持有”稳健成长的公司的投资者都能取得非常杰出的成绩。在这个阶段,由于市场的稳定性强和透明度好,再加上资金盈利税的困扰,“短线操作”反而会显的比较吃亏。巴菲特所采用的“长期持有”投资法反而更能取得更加好的复利成长的作用和避免频频交纳资金盈利税的问题
(** 注:这段小弟是补加上去的。以便能达到解释之效。希望不会有误导之处。还有的是,小弟也明白到美国股市还有经过其他的不同的大小阶段。但是为了集中于讨论这个议题,所以谓有尽量简略。)
浅析:
根据参考以上的部分历史,再加上分析和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以及相同之处,从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我们所身处在的大马股市应该是正处于在第一和第二个阶段之间。
在1997年之前,大致上大马股市是可以归类为第一个阶段的。在这段时期,股民们不需知道所要买的公司是做什么的,因为公司和市场的透明度很差。股民也不需怎么懂看财务报告,因为当时资讯也不甚么流通或容易取得,而财务报告也都不统一和清楚地交代公司的操作与原因。这时候的财团,大户和公司内部高层,可以说是能够“随心所欲”的发放“真”“假”消息以便操从股价谋取巨利。为了谋求生计,股民们只需能从一些与金融界有密切关系的人之中获得有利的内幕消息就可能轻易获利。那时候,单从内幕消息足以让他们这些掌握情报的“股市高手”无往不利。从中提早获得先机,知道在何时可以开始开资入市,何时该收缩银根,袋袋平安。在那时候,对大部的股民来说,所谓的投资是很简单的。就是知道如何在萧条时买进股票,繁荣时卖出就可以获得收益。
不过,在经历了1997年金融风暴的洗礼后,这里的市场已经开始进行改革慢慢的迈向第二个阶段了。在这个时期,政府和股市证卷委员开始作出适当的改革;开始建立比较严格的监督法令,机制和监控系统。也逐渐地加强上市公司的上市基本标准和要求,提高了市场和公司的透明度,以及规定了统一的财务报告格式和呈报机制等。此外,还将那些不能附合上市条律或犯规的公司进行分类(如PN4等)和惩罚;轻者则加以书面警告和罚款,重者则吊销上市公司的资格,什至加以法律控告。这些策略在无形之中逐渐地提升了大马股市的水平和健全程度。
进入这个阶段的大马股市大体上可以说是比较健全了。由于国内经济和货物出口外销的持续成长,加上政府的政策和奖励,很多大马的上市公司也都相对的持续成长。在这个阶段,不少的比较精明的股民开始发觉和注意到。如果他们能够发掘和投资在一些杰出的成长公司上,无论股市涨跌动荡都能坚持持股的话(前提是只要它的基本面,财务状况和未来前景都很好的话)。他们的获利可以远远大于那些即使是非常出色的高抛低吸炒家。
此外,由于一部分的股民是属于受到理财方面的教育的年轻人,观念上比较倾向正确的方式。这些直接或间接的造成了股民们逐渐地开始关心研究公司的基本面,财务状况,发展前景,产业周期性和管理层素质等各个层面。
至于第三个阶段,如果以整体的大马股市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还未能达到这个阶段。虽说已有一小部分的大马上市公司已经能达到了这个要求。但我们必须了解,无论是从国家经济,还是股市规模,我国目前还只是属于发展中的等级。凭心而论,无论是公司规模和数量,市场以及发展的空间都不够大,而且我国的股市机制还未完全的成熟和完善,股民的投资教育,心智和情绪也都还算是不够成熟。所以大马股市要成为真正成熟的市场,还有待各造的不懈努力和无私贡献。哈哈!
简结:
由此可见,大马的股市中我们可以看见大多数的股民都在使用着第一和第二个阶段里的投资方法在各自不同属性和性质的公司和投资标上。比方说,我们的股民尚能只凭听取小道和内幕消息的“低买高卖”短线操作,就可以获取利润。相同的,我们的股民也能以发掘和寻找一些杰出和高成长中的公司,然后投资于这类股票,再采取“坚持持股”的策略,都一样可以取得出色的成绩。
反而巴菲特的投资方式会比较少股民使用。因为他的投资方式在大马会比较难加以应用和启效。为什么呢?因为相对于美国股市,我国股市里那些比较杰出,成熟又稳健的公司真的是非常的少。大部分都不符合股神投资法的基本要求。
当然,少就并非代表没有。只是这类投资者都非常的低调。或许他们已是领悟到巴菲特的精髓:远离股市才能获利。哈哈!
-- 继续 -- |
|
|
|
|
|
|
|
发表于 3-2-2005 05: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大马股市:
股民:
普遍上,也许是因为受到选择上的限制(先天与后天)如制度,教育,个性,社会环境及其它的一些因素。因而大多数的股友都倾向于听取小道消息而作短线买卖。
当然,也有很多的股民是属于技术分析(TA)的能手。他们善长于图表分析做中短线操作。此外,也有一小部TA股民则精与利用股市和个股的波动率而采用波段操作中短期的低买高卖交易。
一部分的股民则比较趋向于运用Peter Lynch的方式去寻找一些成长股项。这是因为大马正处于成长的阶段,不少的杰出的公司都属于这类型的,而且他的投资方法比较简单及适合运用在这种情况之中。
另外也有一些股民则专注于利用一些产业周期性起伏,而去发掘和投资属于此类型的复苏股项。当然,还有部分的股民是采用Benjamin Graham的价值投资法的,只不过他们都是属于比较“少数中的少数”。
由于我国没有多少公司能够符合到股神巴菲特的投资法的基本投资标准,而且政府也没有实行征收资金盈利税,所以真正的巴菲特的投资法会比较少人使用。大部分的使用者都是“借用”了他的部分的选股方式而已。因此不能拿来相提并论。
股市机制:
基本上,我国股市的规则和法律是承续自英国和澳洲(英联邦国家)的。除了不及新加坡的股市般健全外,大致上大马的股市机制比较起东南亚大部分的股市,可说是好的多了。虽然还是有蛮大的成长和改善的空间。例如,相关的政策缺乏连贯性,或如上市公司指标的控制仍沿用额度控制(土著固打配股机制)等陈旧的策略。
虽说在经历了1997年的金融风暴后,股市的监管力度已有进步,如对财务信息的披露的监管已有提升。但还有存在着一些的机制上的漏洞。
在制止机构和大户联手操纵股市等问题就还有待改善。例子,一部分的财团机构一方面在自营业务中利用资金实力对股价进行操纵,以从中取得渔利。在另外一方面,假意为配合新股的顺利发行,往往采用认为造市的方法,拉抬股价,引一般的股民们上钩,在从中套利谋私。
还有一项隐患就是大马的股市的稳定性非常依赖政府资金与一些本地基金的支撑和维持,而市场的起伏却非常依赖外资的带动。这些基金们都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而普通的私人投资者却只拥有较少部分的股市比率,不能产生比较大的作用。不过,到是成为了跟随大队的羔羊群,隋波逐浪,任宰任割。
金融制度:
基本上,我国的金融的规则和法律是承续自英国的。所以先天体制尚可,可是后天却有点营养不足。不过如果比较起东南亚大部分的国家,我国的金融机制还算是不错了,略胜泰国(不过近来泰国政府正在鞭马急追),但却输给了新加坡这个弹元小国几个马位。
由于经历了1997年的金融风暴后,政府已意识到我国金融制度的落点,所以也开始逐渐的进行金融制度的改革。再加上我国可能在未来的数年内逐渐开放金融市场,所以可预见政府可能会加快金融制度的改革和金融公司的整合成较大型和稳健,以及分类成各别的专业银行以便能够应付到开放后强大的外来竞争
例子一:
逐渐开放金融市场如让新加坡政府的投资肩膀淡馬錫控股(Temasek Holdings)入股馬種植(MPLANT 2488)以取得ALLIANCE银行的部分股权。
例子二:
开始鼓励有能力的大型公司跨出本土,投资国外有利的市场。如,TELEKOM进军印尼和印度的电讯业。再如,CIMB收购新加坡股票交易量第二大的证券行吴控股(GK Goh)以便将业绩跨越东南亚市场。
总的来说,我国金融体制可算是很不错了。不过,我国金融的管理效率和透明度就有待改善和加强。希望政府可以加强改革的决心和加速改革的步伐,以便我国的金融体制可以变得更加稳健及强大。
税收制度:
基本上,相对于房地产业,我国的政府比较鼓励人民投资于股市。所以没有像美国那样的征收资本盈利税。此举有利于中短线操作,也鼓舞了股民进行中短线频频交易,因为不需担心资本盈利税会“蛀食”掉短线投资者的资本盈利。
(由于小弟对于税务完全没什么研究,所以不便多谈。)
政府政治:
众所周知,大马政府在我国的股市里分别通过5大投资肩膀以及政府机构,如 KHAZANAH NASIONAL,EPF,LEMBAGA TABUNG ANGKATAN TENTERA,LEMBAGA URUSAN DAN TABUNG HAJI,MINISTER OF FINANCE INC和PERMODALAN NASIONAL来直接或间接操控的上市财团和数以百计的上市公司(GLCs),如TELEKOM, TENAGA,MISC,EON,PROTON,PLUS,RENONG, DRB-HICOM,MAYBANK,Commerz,MAS,AFFIN,AM BANK,SIME DARBY,MMC,GOLDEN HOPE,RHB BANK, UMW,BAT,I&P等等。
此外,这还未包括那些各个政党所直接或间接操控的上市财团和上市公司。这类的公司应该也不在少数。
简单来说,大马政府和各个在朝政党在这里的股市的影响力是非常的巨大的。所有的政策和方针都可以直接或间接的通过这类的上市公司来影响和操控。
-- 完结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