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nianfo

《净业三福》,大家做到了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5-2013 01: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法师法语:不愿意求生净土的人,不是愚痴,就是狂妄

1 《大集经》里面说得明明白白:“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

2 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佛不会说假话,的真实话,我们一定要相信。不相信佛的话,自己吃亏就大了!

3 有福报的人信佛。不相信佛的话,不肯听佛的话,这是世间最没有福报的人!

4 世间人愚昧,不肯听佛的话,不相信佛的话,这是什么原因?自己迷惑颠倒,烦恼业障习气太重。

5 今天世间人自以为是,相信自己的想法、相信自己的看法、相信自己的见解,佛菩萨祖师大德他都轻慢,都不相信,这种人不能往生。

6 相信自己的想法、相信自己的看法、相信自己的做法,这叫什么?造业。

7 世尊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没有证得阿罗汉之前,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这一句话说得好。

8 在佛法教学里头,阿罗汉才能称为正觉,阿罗汉是真的觉悟,他没有错误。为什么说他没有错误?他见思烦恼断了。

9 我们见思烦恼没断,起心动念都是错误的,在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佛菩萨大慈大悲,教我们一条道路,那就是要懂得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换句话说,一定要知道放下自己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随顺经论的教诲。

10 我们生在末法时期,修学净土法门正是依教奉行,是佛的好学生。我们学其他的法门,那是不听话,那没法子,这个责任我们要自己负,佛都给我们说清楚。

11 莲池大师说,对于念佛法门不相信,也不发愿,这个人是真正的钝根,绝对不是聪明人。

12 李炳南老师《无量寿经》里面看到,有一些菩萨生生世世都发菩提心修菩萨道,在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结果还有隔阴之迷,还有退转,所以他老人家提示我们,不求带业往生,非愚即狂。

13 不愿意求生净土的人,不是愚痴,就是狂妄,这个话一点都不错!这不仅是李老师常说的,古大德也说过。

14 要知道,我们这个世间苦难重重,而且这个世间苦难一年比一年多,一年比一年苦,我们的寿命很有限,如果不求生西方净土,那是非愚即狂!

15 非愚即狂,这个话一点都不错!一个学佛的人,不知道求生净土,不是愚痴,就是狂妄,换句话说,不正常。

16 《弥陀经》上说,他老人家自己也是念阿弥陀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得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成佛。

17 佛为我们说这部经,传授我们这个法门,如果我们是个聪明人,是个正常的人,应当要接受。如果你还不相信,还不能接受,这就是说你头脑不正常,有问题。

18 “末法时期,净土成就”,佛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头脑清楚、正常的人,没有一个不希望求生净土。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5/150055.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5-2013 01:29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2-5-2013 12: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法师:净宗法门是圆满究竟的法门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这个话说得重!

净宗法门是属于什么性质?是个非常特殊,把诸佛如来所证到的果觉,不是果觉的部分,是果觉的全体,传授给五浊恶世的众生。

这个五浊恶世的众生如果没有大善根福德因缘,他接受不了。

这个大善根福德因缘大到什么程度?那就是佛在经上说的,这个人虽然生在五浊恶世,在过去生中,他曾经供养无量如来、诸佛如来所种的善根。

虽然在今天五浊恶世,还是得到诸佛如来威神的加持,这个加持让你接触到这个法门,看到这个经典,你生欢喜心,你相信,不怀疑,你很想依这个方法修行。

这就证明你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缘深厚,就像小本《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一个意思。

这是个不可思议的法门,比《华严》、《法华》殊胜太多了。

《华严》、《法华》不能普度众生,只能度上上根人,上中下根都没分。

这个上上根人得度,下下根人也得度,这个法门多殊胜,这是个圆满究竟的法门。

所以,「乃诸佛所行境界」,这就太高了,诸佛亲自掌控的这个境界。

「唯佛与佛能究尽」,这个佛是妙觉如来,等觉都不行。

等觉菩萨对于净宗这个法门还不是很清楚,古人有个比喻,譬如隔罗望月。

罗是很细的丝织品,像隔着这个看月亮,也很看得清楚,但是隔了一层。等觉菩萨对于净宗这个法门。

妙觉果位那是什么?我们现在晓得,无始无明的烦恼习气,等觉菩萨还有一分没断,这一分习气要断了,他就叫妙觉位。

妙觉位不住在实报土,他住在哪里?常寂光,回归常寂光,回归自性。

回归自性就是自性,就好像这一滴水流入大海,流入大海,这一滴水就是大海。它跟大海融成一体,它就是大海。

所以回归自性,那就是自性。自性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遍虚空法界,是虚空法界万事万物的本体。

它是有机的,有机体,它不是死的,它是活的。

所以它起作用,什么地方有人求它,什么地方就起作用。

我们求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现在我们面前,是不是从西方极乐世界来的?不是的,就在这里现前。

因为他就在此地,他没离开,他是一种能量,看不见的、听不到的、摸不着的,一种能量。

我们用心去感他,他就现形,现这个形,当处出生,当处灭尽。

极乐世界,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现前了,极乐世界在哪里?就在现前,这个你一定要知道。

它是法性土,它不是唯识所变,它就在现前。就像我们现在讲不同维次的空间,我们讲高维次的,它是最高维次的,没有比它更高,最高维次的空间。

它没有肉体,它有形相,叫法性身,法性土,现的这个相,现的实际上就是实报庄严土。

不现,就是常寂光;现,就是实报庄严土。

实报庄严土遍法界虚空界,没有来去,这个境界里头没有时间、没有空间。

没有空间就没有距离,没有时间就没有先后,这才真正叫究竟圆满。

所以,唯佛与佛才能究竟。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科注(第五集)2011/10/2 檔名:02-037-0005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5/151560.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2-5-2013 12:54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5-2013 01: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法师:功德、福德、福报三者有何不同


问:功德、福德、福报,三者有何不同?因为与人谈及功德时,以达摩初化梁武帝为例,告诉对方此公案中,达摩说无功德。但对方纠正我应为福报,是否为福报,请老法师慈悲开示。

净空法师答:这个事情要讲清楚、要讲明白。达摩到中国来,见到梁武帝,梁武帝跟达摩祖师说,他做了皇帝之后,全心全力护持佛法,建了四百八十多个寺庙、寺院,在他在位的时候,建了四百八十多个寺庙。度人出家,他是非常欢喜人出家,哪个出家他都高兴,他都护持,所以在他那个时代,出家人有十几万人。

他向达摩祖师炫耀,他这个功德很大,他认为这是功德。

达摩祖师说老实话,跟他讲,你做的这些事情,并无功德!

什么是功德你要清楚,功德是戒定慧。

你做这些事情你自己没有得定,没有开智慧,要得定,你就不会问这个问题,不会炫耀,炫耀自己我做这么多好事,不会。

所以他没有功德,也就是他没有定慧。不但没有定慧,连戒也没有。

何以说戒没有?戒里有自赞毁他,他虽然没有毁他,但他自己赞叹自己,这个在《瑜伽菩萨戒本》里头是重戒。

他还自己夸耀自己,所以戒定慧没有,他哪来的功德?

梁武帝听达摩祖师这一说,就很不高兴,瞋恚心起来了,不高兴,不理他,就叫他走了。

所以达摩就跑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没人理他。

如果梁武帝要问他:我做的这些事福德大不大?那很大,那真的是甚大、甚大,他做的是福德边的事,不是功德边的事。

福德不能了生死,不能脱轮回,你的福报到什么地方去享受?不一定,这个你一定要知道。

不是福报很大就生天,没有那回事情,福报很大照样可以堕落。

这个修的福,我们佛门里面讲,六道轮回里头的业因,两种业,一种叫引业,引导你去投生。

你到人道来,人是秉什么样的引业?你过去生中修五戒十善;过去生中五戒十善这个业因,引导你到这个世间来投胎。像梁武帝修的这些事情属于满业,满业就是你到这个世间来享福,享受福报,他修的是满业。

你看看,同样都是得人身,为什么有贫富贵贱不一样,寿命长短不一样,物质精神生活环境不一样?那个不一样,是满业。

到哪一道来大家都一样,这个引业是相同的,所以他修的这是满业。

如果他五戒十善都做不到的话,他将来到哪里去享福?我们能够想象得到,他到饿鬼道享福,到畜生道享福。

饿鬼道里面做鬼王,做城隍、做土地、山神,这都是有福报的。

他有庙,有多少人去祭祀、供养他,到那里去享福。

畜生道里面,像安世高的朋友[共+阝]亭湖的龙王,他是蛇,畜生道。

你要晓得,那个龙王是安世高的同学,前世是出家人,安世高给我们说,这个出家人不错,明经好施。

你想想看,他讲经说法,他通教理,他明经,所以他有智慧。

这个龙王很灵验,有求必应,他灵验,灵验是他从前讲经,他有智慧。

他喜欢布施,布施就福报大,所以他有福、有慧。

为什么堕到畜生道?换句话说,五戒十善都没有修好。

堕畜生道的业因,安世高说得很清楚,也提醒我们,瞋恚心没断。

瞋恚心是什么?那个时候出家人都是托钵,每天到外面去托钵。

托钵,人家供养的饭菜好,他就很欢喜,饭菜不好,他心里面就有愤怒。

虽然不发作,他心里不高兴:我天天以法布施来供养大众,你们给我的回报是这个样子?就是这么个念头,堕到畜生道。

我们今天想想自己,我们的功夫比这个龙王不如,没有他修得好。

但是我们今天的脾气比他大,他还很含蓄,虽不在表面上发作,心里不平,他还很含蓄。

我们天天瞪着眼睛骂人,他堕畜生道当龙王,我们到地狱道去受罪,很明显的例子,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功德、福德不相同。如果梁武帝要问他:福报大不大?那达摩祖师一定说甚大、甚大,他修的是大福报。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5/152415.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7-5-2013 01:23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5-2013 12: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法师法语: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都是以“净业三福”做基础


1 我们这个身得自于父母,父母对我们有生育之恩。父母一生照顾儿女、养育儿女,无微不至,儿女长大成人后,能为社会服务、为众生造福,这得自于父母的照顾,这是养育之恩。

2 一个小孩长大成人,谈何容易!佛在经论里面一再地教导我们,父母之恩跟佛恩是相等的,所以佛陀的教诲,第一就是教我们孝养父母、知恩报恩。

3 《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韦提希夫人她遭难,儿子不孝,把她幽禁起来,她向释迦牟尼佛请教求生极乐世界的方法,世尊没有开示之前,先说“净业三福”。

4 净业三福,佛明白地教导我们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一句话说得很重,三世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

5 所有一切人修行成佛,方法决定不是一种,所谓是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能成无上道,哪一个法门都能成佛,所以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

6 我们对法门的选择,是因为各人的根性不相同,选择适合自己根性的法门,修学比较便利——这个要懂,法门平等,众生根性不平等。

7 但是无论什么人,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都是以“净业三福”做基础,这个一定要晓得。我们学佛如果净业三福修不好,换句话说,你基础没有,你的道业怎么能成就?就像盖房子一样,你没有地基,你不能盖房屋。

8 三福是坚牢的基础,第一句“孝养父母”,第二句“奉事师长”,所以佛法是孝道,佛法是师道。“孝顺父母,尊师重道”,佛法从这里开始,也从这里圆满。成佛了,就是孝道、师道做到究竟圆满,我们要认识清楚。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5/154248.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8-5-2013 12:13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6-2013 12: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法师法语:常随佛学,这句话重要


1 我们学佛,佛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典型、是我们的模范,我们学得要像佛。普贤十愿第四“忏悔业障”忏除业障之后“常随佛学”,这句话重要。

2 依照佛的经教来学习,经教里面教我们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去做;教我们不能做的,我们决定不做,这叫修行,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转业报身成愿力身。

3 我们每天读经,要把经典里面的这些教训统统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生活行为,那我跟佛就没有两样,这叫做学佛。不是每天念多少经、拜多少佛、念多少句阿弥陀佛叫学佛,这完全没有学佛!学是效法,要学得跟佛一模一样,这叫学佛。

4 所以你读经,你一天学一句,一天学一桩事情,一年就学三百六十条,三年就像佛了。虽然没成佛,相似佛,跟佛就差不多,学佛有什么困难?真做,一条一条地去做,你能把《无量寿经》统统做到,你就是阿弥陀佛。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5/154839.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6-2013 12:25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6-2013 11: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妄語做到沒有?常常說瞎話有意無意,沒­做到!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你去想一想哪一條做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3-6-2013 12: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法师:没人来考试你的话,你怎么会有戒定慧?


我跟诸位同学多次报告,我是中下根性的人,今天能薰习成这个样子,我感激老师,我没有老师的指导就不可能有今天,大概寿命早就完了。

我的寿命只有四十五岁,应该那一年就走,延长这么多年。

这个延长是非常重要的,四十五岁那一年往生,应该是同居土的下下品,像蕅益大师所说的,对於净宗的奥义知道的不多。

要说我的长处,很简单,我的长处就是老实听话,那个真干不是百分之百,顶多只有百分之二十;要是百分之百,那我今天这个境界应该在五十岁之前就达到了。

所以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现在多用了三十年。

一生的成就,我向诸位坦白的说过,就是一天都不离开经典,我每天读经,每天讲经。

讲经是什么?跟有缘同修们分享,这是很快乐的事情,我把我在佛经上所得到的东西给大家做报告。

所以寿命延长对我的利益太大了,我感恩!对自己境界提升,慢慢契入境界,但是这个契入是解悟,不是证悟。

解悟有助於修行,为什么?这个宗旨趣向把得很正确、把得很稳,不会受外面境界动摇。

凡是不成功的、最后失败的都是方向目标把不住,我们中国人比喻叫墙头草。墙上那个草,根基不稳固,所以随著风两面倒,它立足不住。境界风动,自己如如不动,这才会有成就。

这个成就是智慧慢慢的开了,境界慢慢就明白了,明白是看破,不动就是放下。

顺境善缘不生贪恋,平常心对待;逆境恶缘不生瞋恚,不但不生瞋恚,还感恩。

有人问,你怎么会感恩?感什么恩?真的要感恩,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天天在考我,考试。

戒定慧怎么成就的?考成就的,没人来考试你的话,你怎么会有戒定慧?考你的人愈多愈好,为什么?进步快,我们感恩。

凡是一考就不及格,就完了;顺境善缘起了贪恋,就完了,逆境恶缘就怨恨,就完了。

永远要记住,清净心中本来无一物,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在虚妄里头断我的虚妄。

我们的贪瞋痴慢疑、喜怒哀乐全都是虚妄,没有一样是真的,慢慢契入境界,这个生活就很有味道。

不论是善缘恶缘、顺境逆境都有味道,都在不断提升,全是华严境界。

你看看善财五十三参,那就是华严境界!五十三参在哪里?就在现实生活当中从早到晚,你会了,这就是住如来报土;不会的,这是三途地狱。

关键与境界不相干,关键在迷悟

悟了,过佛菩萨的生活;迷了,过六道轮回的生活,都在心上转,外面境界全不相干。

净土大经科注  (第十九集)  2011/10/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19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6/155382.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3-6-2013 12:44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6-2013 12: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法师:往生资粮,信愿行三


下面念老再跟我们解释,「信谓:信生佛不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众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这叫信。

第一个要信阿弥陀佛跟我是一不是二,我跟佛是一体,我念佛哪有不感应的道理!

第二要相信在经上常说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个心是真心,真心就是佛,我本来是佛,现在我念佛就是作佛。

你看「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今天的心想专想阿弥陀佛,我就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了。

我现在要想贪名、贪财、贪利,这是讲饿鬼道。你是心是佛,但是你现在是心作饿鬼,你作不了佛。你还要有瞋恨,还有嫉妒,还有傲慢,那你就是是心作地狱。傲慢心、嫉妒心、不平的心,这是地狱心,是心是地狱,是心作地狱。

我们现前是个什么心?念阿弥陀佛是佛心,我念念求生极乐世界,我就是心在作佛,重要!众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这是佛在经上常常讲的,不是假话。

我们在没有遇到这个法门,真的这一生叫空过了,遇到这个法门叫真正得救遇到这个法门不好好的学,没有坚定的信心、万分的信心、恳切的愿心,这不叫空过了?多可惜!

「愿谓:厌离娑婆,欣慕极乐,如子忆母,必欲往生」。要有这样的切愿,我要离开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太苦了,我们以善意待人,人家以恶意回报。

我们想帮助苦难众生,我们不妨先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娑婆世界我天天看到,看到这些众生什么时候回心向善,想求佛菩萨帮忙,我们再来。他这个念头不生起来,来了没用,来了增长他的罪业,因为他谤佛,不是增长他的罪业吗?那又何苦!

所以对这个世间要舍弃,不能有丝毫留恋。我们读了这部经,世尊给我们介绍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读了之后真想去。真想去还不行,决定要去,别人去不去跟我不相关,我要去,你不去我去。

要如子忆母,必欲往生。这个比喻在从前管用,在现在不管用了,现在儿子不想母亲,儿子长大不要父母了。不像从前,从前人无论离开家多远,常常想着父母。这个比喻在从前有用,在现在没用。

「行谓:从愿起行,一向专念,无有间断」。这句话重要。我在打妄想,自己要知道我有罪,我为什么不念佛?为什么妄念相续,佛号不能相续?我们要在这个地方生惭愧心,生忏悔心。

「以上三事,号为资粮」。好比旅行的时候,古时候旅行,因为没有酒店,没有住宿,所以自己一定要带干粮,要带一点钱财,要带一点干粮,旅途上才能解决问题。「资粮欠缺,便难前进」。

我们到极乐世界就这三个条件,真信、真愿、真行,真念佛。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是真正的大圆满,遍法界虚空界过去、现在、未来全看到了,全明白了,再也不会迷惑了,这能不去吗?

「信愿行三,缺一不可。如鼎三足,缺一便倾,缺足之鼎,是名非器」。这三个条件要圆满具足。我们想想,我们现在这三个条件有没有?有。缺不缺?缺。虽有,非常淡薄,敌不过妄念,这是真的。

每一天起妄念的时间长,念阿弥陀佛的时间短,起心动念依旧在造六道轮回,依旧在造三途业报,真的在干这些,没有放下。真放下了什么都不牵挂,心上没事,在这个世间过日子,随缘度日,什么都好,丝毫计较都没有了,什么念头都没有了,念头只有一句阿弥陀佛。

一句阿弥陀佛叫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得到了圆满,都能够帮助你法喜充满,你没有忧虑、没有牵挂了,快乐无比!真正尝到法味,极乐世界的味道,阿弥陀佛名号的味道。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科注(第三十四集)2011/11/3 檔名:02-037-0034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6/155941.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9-6-2013 12:29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4-6-2013 12: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老法师:「功德」两个字要认清楚


「又《胜鬘宝窟上》曰:恶尽言功,善满曰德。」这又是一个讲法,断恶是功夫,修善是积德。

善恶的标准就是戒律,在本经有,本经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给你细说五戒十善把五戒十善完全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让你知道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哪些是善,哪些是不善。

这个六品经是无量寿经上讲的戒律,四十八愿是本经所说的发菩提心。

功德两个字要认清楚。「又德者得也」,功德的德跟得失的得是一个意思,「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你没有修功,你就没有德,修功才有德。

梁武帝出钱出力,营造道场、寺院丛林,这属於外财布施,自己没有去做,所以他自己没有修功。

修功是什么?是断恶修善,他自己没有断恶。

你看还有名利心,喜欢别人赞叹他,达摩祖师说真话他不高兴,立刻就送客。

他也不继续问一下,向达摩祖师请教什么叫功德,达摩祖师一定给他讲。

我干的这个事情没有功德,那是什么?福德。

梁武帝要是问,我的福大不大?达摩祖师一定赞叹,很大很大!你修的是大福报,不是功德。

功德是什么?断恶修善,断烦恼是功,证菩提是德,这个要懂得。修三种布施,不著相、不求果报,那就是德。

我做的好事是希望能够对我有好处,这是福报,这是福德,不是功德。

功德一定跟性德相应,你还有求,就是还有自私自利,还有名闻利养,还有这种念头在,你干的什么好事全是福德边事,功德那边没有。

人真把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对於五欲六尘那个贪爱放下,那是真正的功德  

九0年代我住在新加坡,净宗学会距离薝葡院很近,走路大概三分钟就走到了。那个地方早年弘一大师在那里住过,广洽老和尚的道场。老和尚跟我很有缘,我在新加坡讲经,他常常来听。告诉我一些弘一大师的故事,我们很受感动。弘一大师年轻的时候没有学佛,那种傲慢,姿态之高,对人严肃,一点都不饶人。在日本留学的时候,跟同学约会八点钟,到他住的地方来看他,人家迟到三、四分钟,他站在阳台上把人家臭骂一顿,赶走。约的是八点,就准八点来,早一分钟不开门,迟到一分钟也不见你,那么苛刻。学佛之后,晚年在新加坡的时候,那种柔和、谦虚,什么分别执著都没有了,他烦恼磨尽了。他是贵客、贵宾,广洽法师叫两个小徒弟照顾他生活,非常随便,有的时候广洽法师跟他在一起吃饭,看那个菜太咸了,他怎么说,咸有咸的味道;那个菜淡了,淡有淡的味道。什么都能接受,一点也不挑剔了。这是什么?这是修功有德。他把他年轻那种分别执著全放下了,对自己、对别人那种苛刻的要求全没有了,完全换了一个人,让别人看到他对他尊敬,欢喜接近他,真正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广洽法师告诉我,在新加坡也居住一段时间,生活起居非常简单,自己能做的事情完全自己做,不麻烦别人。我们知道,弘一大师的身体并不好,人很瘦也多病,年轻时候没有出家,很难伺候,学佛之后变了。这个讲的是「恶尽言功」,修功,「善满曰德」,我们在弘一大师的身上看到他修功积德。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六六集)  2011/2/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266

  下面给我们略举『功德』,这两个字也要简单加以解释。

「功」是讲功夫,「德」就是讲你的收获、你所得到。你用一分功夫必定有一分收获。这个「德」跟得失、得到的「得」是一个意思。

什么叫功夫?戒定慧是功夫。

譬如,布施主要是破悭贪,如果布施真的把我们悭贪烦恼舍掉了,这是功夫,得到心地清凉自在。

六祖大师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就是他所得到的,得的是清净心。

功德是要自己修的,我们今天佛门里面常常以财布施,这只是布施不能成为功德,这里面没有功夫,没功夫就是不能断悭贪。

虽修布施,布施的力量不足以断悭贪,功夫不到,不能成为功夫。

有些时候不但不能成为功夫,反而适得其反,就是听说佛门所讲「舍一得万报」,他才肯来布施,这是世间生意买卖,没有比这个利益更大。

今天布施一块钱,明天就得一万块钱的果报,这应该赶快去布施。这种布施不但不能断悭贪,反而增长悭贪。

他为什么来布施?他是为悭贪心来布施,而不是佛法的布施,佛法所讲的是断悭贪而布施。

以悭贪心在佛门布施有没有收获?有收获,那不是功德,是福德,福报。

反正你布施总归是有福,果报是三界之内有漏的福报。广种福田,那是没错,不能称功德。福德还是功德一定要辨别清楚。

功德跟福德不一样,福德可以给别人,我的福报很大,我不享,我可以送给你享,你能得到。

功德不行,功德就是我的智慧、我的才艺,无法给人,我的禅定、般若、持戒也无法给人。

功德一定要自己修自己得,福德自己修可以给别人,别人修也可以给我们。

明天我们这个道场要举行冬至祭祖法会,我们把所修的福可以送给历代祖先。

诵经也是如此,对我们自己来讲是功德,我们把这个功德回向给他,他所得到的是福德。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002

功德跟福德不一样,功德里面一定有福德,为什么会有福德?因为功德是见性,真性里头本来具足,福德也是本来具足的,所以功德里面有福德;福德里面不一定有功德,福德里头可以说没有功德。

一个人修的福报很大,心不清净,还有迷惑颠倒。所以教给我们要修功积德不要著相修福。

六祖大师《坛经》里说得很好,著相修福,到临命终时,福救不了,福没有办法救你超越轮回。

功德可以帮助你超越轮回福德是不行的,所以要知道修积功德之可贵。

怎么修法?大经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清净心、平等心、觉心,这都是功德。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00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200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6/156426.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4-6-2013 12:43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6-2013 12: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法师:释迦牟尼佛教学的四个阶段


我们想到释迦牟尼佛三十岁开悟,开悟之后他就开始教学。

他的教学,我们能看得到的,分四个阶段,「阿含」好比小学,「方等」好比是中学,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二十年。

然后再讲「般若」,般若是圆教,前面有二十年的基础,这时候讲般若,般若讲了二十二年。

般若是真实智慧,智慧从哪里来的?从禅定来的。

前面有二十年的定功,四禅八定是初级的,是最先十二年修的,方等的八年就超越了,这是菩萨的定功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可以接受般若的教育,这二十二年。

由此可知,它是释迦牟尼佛教学最主要的一门功课。

最后「法华」八年,那是研究所,帮助菩萨提升成佛,一乘佛法,等于说拿到最高的学。

佛门里面,佛陀是最高的学位,相当博士;菩萨是第二个学位,相当硕士阿罗汉第三个学位,相当学士。

那就是阿含毕业了,学士就拿到了,称阿罗汉这是佛教学位的名称,这个要知道,人人都可以得到的。

所以大乘教上说,人人都可以成佛,《华严》佛说得更好,「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说得多好!

大乘教佛常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皆当成佛。成佛就是成就圆满的智慧、圆满的福德,福慧双修,圆满就是佛。

方等、般若、法华都不是初学人能够学习的,《佛藏经》里面说了一句话说得好,告诉初学的弟子,他说「佛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

由此可知,不赞成躐等,一定循序渐进,这是释迦牟尼佛教学的,一定是从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这样学习,不可以躐等。

但是,我们中国最初完全遵守佛的教诲,唐朝中叶之后,我们的祖师大德改变方法,不学小乘,用儒跟道代替小乘。

这个做法没错,唐朝中叶到今天,差不多一千四百年。

这一千四百年当中,各个宗派里面所出的人才不少,宗门明心见性的,教下大开圆解的,真有。

这就是我们的老祖宗没有做错事情,用儒跟道代替小乘,格外亲切。

现在的麻烦在哪里?小乘不学了,儒也不学,道也不学,直接要学大乘,问题出来了,学成四不像。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科注(第四十集)2011/11/12 檔名:02-037-0040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6/156559.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6-6-2013 12:14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2013 01: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老法师:惠明跟五祖没成就,而跟惠能成就的原因是恭敬心


惠明没有出家之前是将军,四品将军,这是有武功的人,找到了。他一看到追上来了,没办法,把衣钵摆在路旁边,就给你吧,人赶快躲起来。

惠明这个时候看到衣钵在,去提,提不动,他马上就觉悟了,提不动肯定护法神保护他。

所以念头立刻就转了,转过来了,叫着“行者”,大家称惠能为“行者”。“行者、行者,我是来求法的,我不为衣钵”,这就出来了,出来给他说法,果然他开悟了,惠明是第一个得度的。

你看在五祖会下那么长的时间,天天闻法不开悟,为什么在惠能会下开悟呢?那是真诚心、恭敬心,不是别的。

印祖讲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一个将军连衣钵那个东西,居然提不动,这就晓得那不是凡人,衣钵应该是他的,五祖没有看错人,真诚、恭敬心升起来了,求法的心升起来了,这几句话当中他就开悟了。

开悟之后,路上碰到追的人,告诉他,这一条路不要追了,没有,我都看过了,让能大师平平安安的躲过了这些寻找他的人。

《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338集 2013年6月20日讲于斯里兰卡弥陀精舍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6/156890.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7-2013 01:06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7-2013 12: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法师:恭敬心就是开悟的火花,没有恭敬不能开悟


业障太重了,读怎么样?读不懂,听讲也不懂。

这真的不是假的,这个就是觉察到自己业障深重,为什么听不懂?为什么有人一遍、二遍就开悟了?我们听了几十遍、几百遍、几千遍都不能开悟,这业障多重!

怎么办?不要害怕,继续去读。别人读一遍,我读十遍;别人读十遍,我读一百遍;别人读一百遍,我读一千遍。

你能有这样的决心,有这样的耐心、毅力,你就会成功。一定要把恭敬心念出来。恭敬心就是开悟的火花,没有这个不能开悟。

“真诚、恭敬”这四个字重要,这四个字是开悟的秘诀。

开不了悟没有真诚心、没有恭敬心;还带着怀疑,这个人就可怜,这个人就苦了,他回不了头来。

我们细心观察,哪个人有善根、哪个人没有善根就在这些地方看。看他处事待人有没有恭敬心、有没有诚敬心。有真诚、有恭敬,这个人决定有前途;现在虽然在受苦受难,他很快业障消了,智慧、福报现前了,肯定的!

真诚恭敬心是自性里头本有的,被无明烦恼障碍住了。

虽有但不能现前,自己不知道,总以为自己是对的,佛菩萨讲的靠不住。

几千年以前人讲的还能用得上吗?信心失掉了。那就善根永远断掉了。

《群书治要》的出现,我给它介绍给马哈迪尔,他希望我们赶快翻成英文给他看。第一本《群书治要360》出来了送给他,他看了之后非常欢喜,说了一句话:这本书是真正的智慧;没有想到,几千年前人写的东西现在还管用。他感叹:我看到太迟了!如果我做首相的时候如果看到这部书,就不会把事情做错。

这是一千四百年前唐太宗编的,但是里面的内容确实是几千年前老祖宗留下来的。

这一部书不但现在管用,再过几千年、过几万年还管用,为什么?它里头是真理、是真实智慧,这佛经上讲的“真实之际、真实智慧、真实利益”。

“真实”是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超越时间,千万年之后都管用;超越空间不但在中国管用,在外国也管用,你看我们送给马来西亚,外国,管用。

我们把它介绍到全世界,上一次,去年十一月我们访问斯里兰卡,没想到联合国大使团的主席带了二十五位大使,就是二十五个国家大使在斯里兰卡我们见面了。那是二十五个国家,我们将这个英文翻译本送给他们三百套。

五月二十人巴黎的这个活动,我们带带一千本,对全世界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族群,都有利益。超越空间、超越时间,真理!

这本书应该是人人必读书,一生当中你一定要读的,你才晓得怎样去经营自己身心幸福快乐。

这对自己管用,经营你的家庭,幸福美满的家庭;经营你的事业;大到治国,平天下,这是让整个世界真正得到平等对待、和睦相处。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280集2013年4月28日讲于香港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5/151354.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7-7-2013 12:51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7-2013 12: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老法师:世出世间福报从哪里生的?


世出世间福报从哪里生的?我们修净土,净土是第一等的福报,你修净土不能成就、不能往生是你没福,你不能怪别人。

早年,净宗学会在美国成立,我写了个缘起,缘起里面提出净宗同学必须学习的五门功课,专讲行门,五门功课第一个是净业三福,没福怎么行?第二是六和,第三个是三学,第四个是六度,第五个是普贤十愿,很好记。

我们用什么来修行?就用这五样。头一个净业三福,净业三福三条,第一条第一句「孝养父母」,第二句「奉事师长」,我们想想这两句有没有做到?如果没有做到,叫无福之人,念佛也不能往生极乐世界。

这两句就落实在《弟子规》,《弟子规》做到了,你有福。

《感应篇》你做到了,你有大福;十善业做到了,你有圆满的福报。

所以儒释道这三个根,这是世出世间福德的根本,你能不修吗?你要没有这个根,来教你,也只能给你阿赖耶里头种个善根,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一生不能成就。

为什么?没这个福气,佛家讲缘分,这个福缘,你没这个福缘,你有这个福缘你才能有成就。

你细心观察每一个往生的人,他要没有这个福德的根源,他不能往生。

第一福具足了,才能生出第二福,第二福是什么?「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小乘福,也叫二乘福,声闻、缘觉都以这个为根基。

再往上提升,这大乘菩萨的福报,「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总共这三福,三条十一句,十句是成就自己,最后一句是成就众生,那就是为作大施主,劝进行者。

自己成就才能帮助别人,自己没有成就,需要别人来帮助我,我哪有能力帮助别人?

所以法施普遍利益,帮助一些无福闻法的众生,给他阿赖耶识里头下佛法的种子。

要真修福,他这一生会成就;他要不修福,这个种子会到来生后世,到哪一生你遇到缘了,你再修福,就会成就。没福不行!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五八集)  2011/1/3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258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6/156398.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2-7-2013 01:00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7-2013 01: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老法师:离世间杂染,得身心清净


「念佛之人,能离世间杂染之法,复于利养等事,常生知足之心,是名起净意心」。

这也教给我们怎样去做,对世间,杂,杂是多,世间事情太复杂、太多;染就严重了,染是什么?受想行识是染,你被染污了。受是有感受,身有苦乐的感受,心有忧喜的感受。

你生出苦乐忧喜了,要知道,苦乐忧喜全是假的,你没有把它看破,你真的有苦乐忧喜,你心不清净了;苦乐忧喜舍统统没有,清净心。

学佛怎么修?观照怎么观法?顺境,那个喜悦心刚刚生出来,错了,这不是喜悦,这是感情。

我看他很顺眼、很欢喜,全是假的;不欢喜的,看到讨厌、起怨恨。这叫人之常情。他为什么脱离不了六道?原因就在此地。他每天生活在这个里头生活在佛家讲的五蕴色受想行识,他生活在这里头。

观自在菩萨有智慧,「照见五蕴皆空」,人家照得彻底。照得什么地方的五蕴?一念,弥勒菩萨所讲的一念,那一念里头五蕴具足。

一念就是阿赖耶的业相,「心有所念」;「念念成形」,形是阿赖耶的境界相,就是物质现象;「形皆有识」,那个识就是受想行识。

你看把阿赖耶的三细相,业相、境界相、转相,弥勒菩萨说出来了。五蕴从这里看,才叫从根上看出来了。

所有一切万事万物统统离不开五蕴,五蕴就是今天所说的,它里头有精神,精神跟物质的基础,基本粒子,科学家称它为粒子,都是它组合的。

它本身是五蕴,所组合的一切,无论是动物、植物、矿物、山河大地统统都是它组织的。

基本粒子是五蕴的,色受想行识,所组织成的东西当然都没有例外的,当体皆空,了不可得。

所以菩萨能够离世间杂染之法,他看破了,这个东西不是真的,五蕴皆空。这是从上讲。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科注(第六十一集)2011/11/25 檔名:02-037-0061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6/157990.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0-7-2013 01:30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7-2013 12: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老法师:怎样保持菩提心


「谓菩提心所起愿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菩提心是真心,菩提心是以自性为体。

祖师大德教导我们,也都根据经上说的,《观无量寿佛经》上讲至诚心,菩提心的体。

中国圣贤也非常强调至诚,儒家在《中庸》上就说,真诚到极处叫至诚。从至诚心生起深心。

深心,古大德的解释,好善好德。我们就采取本经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平等觉,我们用这个做标准。

菩提心的起用,这个用是自受用,至诚心对自己就是清净平等觉

如果我们起心动念与这个心相违背,自己就晓得,与菩提心相违背;如果起心动念与清净平等觉相应,我真的是住在菩提心中。

要常常想,不能忘掉,忘掉你就有偏差,你就走错路了。怎样能保持?读经、学教、念佛,这都是保持最好的方法。三天离开经教,菩提心就动摇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晓得,自己烦恼习气无量劫熏习成就的,要在这一生当中回归到菩提心,这不是容易事情,这不是小事情,真要用功,真正要努力,要非常认真。

古大德教导我们,死尽偷心,你才能够回得了头。印光大师教人,把死字贴在额头上,常常想到我就要死了,你不能不放下。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科注(第五十八集)2011/11/24 檔名:02-037-0058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6/157689.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5-7-2013 01:01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7-2013 01: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老法师:念了一辈子佛最后不能往生,是教理没有下功夫


“而信乐持名。”

真正相信、真正喜欢,这个“乐”是爱好,知道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名号利益不可思议,古往今来祖师大德都称为“万德洪名”。

无论是修福、是修善,世间人断恶修善,修善,无过于“持名”

因为“持名”是世出世间一切善法,没有任何善法能跟它相比,这个要知道。

不知道,同样的念,利益不相同。

“亦是日夜称说之义。且信愿持名是往生正因。”

这一句蕅益大师常说,“真信切愿,执持名号”,这是往生极乐世界正因

莲池大师告诉我们,以念佛为正因,还以念佛为助缘,正助双修。

“故皆随愿得生也。”

没有一个不往生,善导大师“万修万人去”。念佛人念了一辈子,最后不能往生,不是“信愿”出了问题,就是“持名”出了问题。

总而言之,教理没有下功夫,才会出这个事情。

于是我们就能想到,释迦牟尼佛什么不以“信愿持名”来立教,让大家都修这个法门,不简单省事?为什么要说那么多法门?

佛是应机,“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想学什么法门、想修什么法门,他都教你。

可是佛教众生真正的意思,是劝他念佛求生净土。

这个法门虽然简易,它最不容易让人相信,一般人很难接受。

这个事情发生在我们自己本身上,推己及人,我这么样难接受,别人也差不多;甚至于很多人比我更困难。

但是有一个方法,这是我自己的经验,只要不离开经本,你就有可能回头向相信的一天;如果离开经本,难了!

所有大乘经,真的是“千经万论,处处指归”。

从这个地方体会到世尊当年在世,教化众生真是苦口婆心,显示佛陀的真实智慧、无比殊胜的善巧方便。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366集  2013年7月19日讲于香港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7-8-2013 12:28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8-8-2013 12: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老法师:念佛的人不能不修福!


“五戒”、“十善”帮助我们放下“贪、嗔、痴”。平常要放下,不要到临终的时候还起现行。

“贪”是什么?舍不得。儿女舍不得,财产舍不得,还有一些心爱的东西,只要一样舍不得,就走不了,这“贪”。

“嗔恚”,是发脾气,不高兴的,心里一不高兴,极乐世界去不了。

“愚痴”是什么?糊涂,一般讲“老人痴呆症”。这个很麻烦,他临终的时候神志不清楚,往往跟他念佛都没有用,这很可怕!

所以念佛的人不能不修福。修福,就没有这些障碍。

一定要学把对于一切贪心、对于七情五欲这种贪念放下,贡高我慢放下,待人要诚恳、要谦虚。帮助别人是修福、是好事。别人有困难了,帮助他。

外财,是以财物帮助别人;内财,是用我们的身心为别人服务,那个功德更大,这都叫财施。财布施有内财布施、外财布施。

在一个道场,我们发心做义工,内财布施。

内财布施功德很大,为什么没看出来?如果他在内财服务的时候,做义工服务的时候,他做得不如法,那这个功德就打折扣了、就不圆满了。

那么大家在一起都是凡夫,凡夫都有烦恼,别人惹我生烦恼,我也惹别人生烦恼,这个都是把功德破坏了,都打折扣了。

所以要学忍辱、学禅定,不起贪心、不起嗔恚、不起愚痴。这个样子做义工,内财布施是圆满功德,比外财要高出很多倍。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6/160725.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7-8-2013 12:37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8-2013 12: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老法师:传统文化跟大乘佛法首重「诚敬」


今天学佛,今天学传统文化,最大的一个问题,最难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诚敬心不够,我们没有诚敬心,都是半信半疑。

这什么造成的?可以说近代历史造成的。中国人疏忽老祖宗的教诲至少两百年,就不能怪自己。

《无量寿经》上讲得很好,「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后头「殊无怪也」,佛菩萨原谅我们。

我们不知道,我们父母不知道,我们祖父母不知道,再往上去,曾祖父母可能也不知道,大概到高祖父母才知道一点。

我们受科学的冲击影响很大,因为科学跟传统文化、跟佛法恰恰相反。

科学入门最重要的是你要怀疑,从怀疑才能发现问题,然后去研究解决问题,所以它第一个是怀疑。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跟大乘佛法头一个是诚敬,你看恰恰相反。

所以用科学态度来学佛法,那是知识、佛学,佛法里头真实利益他得不到,用的心不一样。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没有教人怀疑的。所以中国人不会怀疑哪个人是坏人,祖宗没有这种教法,告诉你人人都是好人,事事都是好事。

外国人的教育,人不见得是好人,一定要提防,一定要叫他拿出证据来证明他是好人,他没有做过坏事,这跟中国人完全相反。

所以中国这些东西,现在尽管提倡,效果不会很大,没有一分诚敬心,他决定得不到,他所学的是知识、是佛学,他不是学佛。

我在讲经教学的时候,常常用惠能大师、神秀大师做比喻。

神秀跟五祖二、三十年,五祖门下的大弟子,经常代五祖说法,代五祖教学,教初学的。

人家认为五祖传法肯定传给他,没有想到他传给惠能。什么原因?我说了个简单的,神秀对五祖有百分的信心、诚敬心,他得百分利益;惠能对五祖有万分诚敬心,他得的是万分利益,不一样!

虽然惠能在道场只住了八个月,人家万分诚敬。

你看那种谦虚恭敬,对任何一个人,他是平等的,他不是造作的。他对佛的恭敬、对五祖的恭敬、对于道场上任何一个人的恭敬,他是平等的恭敬,这个不得了!他没有高下。

所以五祖遇到这样的人,你说这个法该不该传给他?传给他。

印光大师一生常常提到,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百分诚敬得百分利益。

你能够得多少利益,不在你学东西多少,在你诚敬心。至诚恭敬,一句话他开悟了。

为什么这些话讲给别人听不开悟?没有诚敬,道理在此地。

诚敬是真心,不是妄心。凡夫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

妄心是什么?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用的是这个心。分别心、执着心,不是用真心,用真心你就能见到佛。

佛在哪里?佛遍法界虚空界,你有万分诚敬,都见到了,人人都是佛,万物都是佛。

为什么?见性了,从相上见到性,性是佛。

到万分诚敬的时候,性相一如,性相不二,你都见佛了!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科注(第八十六集)2011/12/17 檔名:02-037-0086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8/175874.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7-8-2013 12:47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8-2013 12: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老法师:斯里兰卡没有青少年问题,因为他们接受的是佛陀教育


净空法师《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378集  2013年7月26日讲于香港

所以我们希望这个地方,将来是以佛教治国、以宗教治国的典型的国家,不要用武力,甚至于都不需要用法律,看看能不能达到这个效果。教育摆在第一位,正面教育,没有负面的。

斯里兰卡青少年没有问题。每一个地方青少年都很多犯罪的,出事情很多;斯里兰卡一个都没有。

他们接受的教育是佛陀的教育,是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小孩都懂。孝亲尊师,你在在处处都看到

小孩早晚对父母请安,给父母磕头,手摸到父母的脚,佛门的接足礼;在学校看到老师,对老师也是跪拜行接足礼。

孝亲尊师,别的地方只有口说,没做到;你到那边去看,普遍看到,家家如是,让人感动。

佛法、宗教会在这个地方复兴。做出好的榜样,让别人来参观、来考察、来调查、来研究,可不可以向全世界介绍,来推动。

我们希望全世界的人民,不分国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信仰,将来都能够和睦相处,像兄弟姐妹一样,整个地球是一家人,这是我们的向往。希望宗教带头,宗教展开教学。

宗教的教学就是伦理的教学、道德的教学、因果教育的教学。一定让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天下太平,从斯里兰卡做起,我们热心支持。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8/176370.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3-8-2013 01:01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8-2013 12: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老法师:佛用教学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为了要让所有的大众都能够明了他所觉悟的境界,那怎么样?开班教学。

他见到的境界,就等于说博士、研究所的境界。

开班教学,把这些人怎么办?慢慢带,先办小学,再办中学,再办大学,再办研究所,最后他悟入的境界你全明白了。

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你看,阿含是小学,方等是中学,般若是大学,法华是研究所。

用这个方法,一般中下根性的人才能慢慢理解,慢慢把你带。只有上上根人,像惠能这样的人,上上根人,这种人很厉害,他一听就懂。他不需要经过这么多的阶层,小学、中学、大学他都不需要,他直接就上研究所。

这种人很少很少,千百年当中难得遇到一个,亿万人当中难得遇到一个,不是没有,太少了。

四谛法是佛对小乘说的,就是小学里头可以说是最高的境界。

第一个就是你要认识苦,这里头有因果。

苦从哪里来的?迷来的;乐从哪里来的?觉悟来的。

所以佛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从果上讲的。

用什么方法帮助他?用教学。

教什么?教学最重要的宗旨就是帮助他破迷开悟;迷破了,他的苦就离开了,觉悟了,他乐就得来了。

用教学,不用教学就没法子,没第二个办法,这个你不能不知道。

然后你才晓得宗教是教育,宗教不是迷信,但是宗教要把教育离开了,它就是迷信。

换句话说,迷信帮助众生不是离苦得乐,是离乐得苦。

你看现在的社会人过得多苦,比六十年前的人苦多了,六十年前的人比我们快乐。

为什么?教育丢掉了,丢掉了就是帮助大家离乐吃苦,没法子,他颠倒了。


我们还是想离苦得乐,那就得要把老祖宗、佛菩萨的教育找回来。

不觉悟你苦就吃定了,觉悟才能离苦。所以你看看,小乘须陀洹他就离苦了,离什么苦?他永远离三恶道,这个厉害!我们天天在学习经典,这个不能不知道。

他们修行的境界就是人间天上,他不会堕阿修罗,他不会去做罗剎,不是天就是人,在这两个地方修行,提升自己的觉悟,没有别的。

所以佛不能离开经教,离开经教,佛就没有了。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科注(第八十四集)2011/12/16 檔名:02-037-0084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8/175723.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9-8-2013 01:03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6-5-2024 04:00 AM , Processed in 0.078931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