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171|回复: 1

Hi-END之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5-2-2011 09: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音响文化与音响器材的关系以及搭配音响系统的技巧这一类永远新鲜的话题在各类发烧杂志上比比皆是;各地的音响器材商为了配合市场推广也不断地举办各类型的HIFI音乐会一类的大型欣赏活动;杂志文章、发烧活动甚至发烧友私人间的聚会玩音响对发烧初哥们来说都是欣赏、见识、交流和提高的好机会。随着欣赏、见识过的音响搭配数量增多,不同组合的音质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变化一时间让一些初哥们开始糊涂了,因为在对不同的组合进行介绍时,不论是何种价位、品牌的组合,总是听到用一些诸如“音场宽广、音色恬美、透明感强、高频纤细、中频通透、低频厚重、现场再现、身临其境”等等过于专业但又没有物理量化的述语来对音响效果进行评述。一位初哥在一次欣赏会听过老贝的第六交响曲第三乐章后对我说:“你们搞的音响是比我家的音响好听,声音很清楚,我不敢相信这些音乐是从你的音响中放出来的,但是我不知道如何来形容我的感受,你讲的专业名词太抽象,什么HI-FI、HI-END更是搞不懂了。”            
              这类现象相信大多数老烧友都会遇到过。这位朋友所言,正是音响界初哥们甚至一些老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发烧文化的修养与发烧行动的步伐之间存在着差距。这里首先要先明:我并无任何贬意,只是勇敢地承认,在发烧这个领域里,由于忽视对发烧文化的深入学习,重实践而轻理论,从而制约了发烧层次不可能大幅度地提高。其实,事物的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就如同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人们才发现原来科学文化对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于是才出现了经济发达地区的读夜校、上补习、参加成人高考、攻读第二文凭等文化现象。贵阳普及性的发烧活动也只是近十年左右的事,正如预料中的那样,发烧文化并没有随着音响器材的迅速普及而跟上其发展的步伐。虽然也有很多的烧友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但是对此谁也无能为力,这似乎已是一种社会现象而并不只存在于发烧界。            
               前面那位朋友的困惑实际上是一个如何使音响发出好声音的问题,而并不是能不能听懂专业术语的问题。
              发烧界常把发烧的最高境界称为HI-END,发烧友们不惜精力财力玩音响,他们最终追求的是什么?HI-END顶级音响应该发出什么样的“高级”声音?这些都是初哥们经常提出的但又是很难用几句话能够表达得清楚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因人而异没有确切答案的问题,是一个由聆听者自身对声音、音乐、音响器材的鉴赏能力以及大量实践经验所总结出来的的结果。虽然可以用语言、文字规定或定义一些概念,形容一些现象,但其中很多有关电子学、音响学、音乐学、物理学、生理学等有机的结合,其奥妙则只能意会,难以言传。至于HI-END境界的层次与高度,那也是听无止境、学无尽头的过程。如果仅仅满足于一已之得、一孔之见,或者沾沾自喜于自己的音响器材购价之高会令人望“价”兴叹,便认为自己的系统所发出的声音达到了HI-END的最高境界,那极可能是固步自封、不能前进的表现。这种人也可能一辈子都在花钱上“发烧”,而实际上并没有享受过真正的HI-END之声。            
              纵观发烧友的经历,大多是从学习国外和港台的音响评论大师们的书本指导知识、听取HI-FI店的购物介绍开始,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入门”,起先费了九牛之力终于使一套系统放出的CD音乐全面超过了那些日本产全套组合音响的声音,于是骄横一时,不可一世,认为自己的HI-FI系统已在众人中“领先一步”。但后来经过无数次的聆听、比较、改进、总结,才恍然大悟这种看法是多么的幼稚。特别是近年来高档次的音响器材不断被引进,国内外音响界知名人士被多次请到本地举办发烧音乐会,所配置的系统经数百上千次的改进,声音水准在层次上得到了飞跃的提高,发烧友们的锐气被越挫越低,但炉火却越炼越青了。于是,有的朋友才渐渐悟出什么声音已经接近于HI-END,什么途径可以接近HI-END,但同时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一但入了发烧这扇大门,就只能向至高无上的HI-END巅峰前进。但至目前为止,我们只能遗憾地告诉朋友们,谁也不能说他已经达到了HI-END的最高境界。在应用与研究音响设备和音响文化,使音响系统如何发出最好声音、在如何评价音效方面花了极大功夫的人,下的功夫越深,水平就越高,就越向往HI-END的最高境界,他们孜孜不倦地努力去追求这种至高的境界,但却越来越迷惑,这种境界的尽头究竟何在?真是只有涉足学海,方知学海无涯。只有通过痛苦的努力,反复惴摩比较,反复改进,才能取得认识上的飞跃。其实,就目前发烧圈内有不少烧友所满足或憧憬的所谓“好声音”都还谈不上是真正的HI-END,至少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有时候与朋友谈到这个话题听到上面的论点时,有的朋友还认为这是在故弄玄虚、宣扬“音响玄学”,他们认为声音的最高境界就在日常的生活真实场景之中,HI-END的客观标准不就是真实的声音吗?要听交响乐可以到音乐厅去听,要听流行歌曲可以到演唱会去听,这些难道不比HI-END的境界更高吗?但是,问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真言实声并不能代替音乐,也谈不上音响艺术。如果你到音乐会或演唱会去,你所听到的可能多半不是真实的声音。因为现在几乎所有的音乐会、演唱会都使用了大功率的扩音系统,都与真实声音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在演出现场,扩音使用的功率越大,由此产生的的失真也越大,虽然颇有气势,常能引起追星族们随着歌星的情感波动而一起哭一起笑,但是否明白,在那种环境下所听到的声音其失真本身就早已大大超过了家用HI-FI器材,再加上聆听座位离乐队或歌手的距离很难达到理想位置,演奏厅空间对声音的复杂反射以及听众中脉动的轻微感叹或嘘声等交织在一起,使听者实际上根本无法享受到最纯净的真实声音或优美的音乐。贵阳近年来举办的几次大型音乐会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吗?当然,CD唱片等音源软件的录音现场环境一般要好得多,上面所述的外界噪声和声音的杂乱反射基本上不存在。虽然录音、重放的过程是有损失的,但却是在与演出现场完全不同的环境下收录的声音。但话又说回来,重播CD唱片时,所用的音响系统究竟有多少重放还原了录音现场通过录音器材所制作的音乐信息?而且录音器材在录制过程中对真实的声音究竟又打了多少折扣?听者的心里是没有底的。发烧友经常进行的AB比较是一种实际的鉴别办法。玩过音响的人都知道,不同系统对同一张CD碟中的同一首曲目作比较,只能评出一套对该CD中这一首曲目还原最佳的系统,但要去与浩如烟海的其它系统一个个去比较,肯定不是最佳,至少我们不能肯定这一套是最佳。中国武林有一句话用在这里就很贴切:强中还有强中手。            
              因此,我们不需要也没必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去制造一套绝对HI-END的音响器材,要真正认识HI-END,唯一的途径只有通过自己的耳朵来认识,阅读别人文字上的形容和说明不可能建立真正深刻的体会。但对HI-END的正确文字说明,有可能引导发烧初哥、甚至有一定资历的发烧友对HI-END的大致范畴和标准有一个定性的理论概念,少走弯路少入误区那就是节约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7-2-2011 05: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应用与研究音响设备和音响文化,使音响系统如何发出最好声音、在如何评价音效方面花了极大功夫的人,下的功夫越深,水平就越高,就越向往HI-END的最高境界,他们孜孜不倦地努力去追求这种至高的境界,但却越来越迷惑,这种境界的尽头究竟何在?真是只有涉足学海,方知学海无涯


就喜欢这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爱车专区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2-5-2024 12:59 PM , Processed in 0.066392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