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398|回复: 84
|
无人之地的探索--山头成见和神学分歧
[复制链接]
|
|
发表于 5-1-2009 06: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放下成见,首先必须有诚意去互相了解。而这了解,不止单单一味儿尝试去了解对方;先了解自方,也是必要的。 |
|
|
|
|
|
|
|
发表于 5-1-2009 12: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潜水相当久, 难得可以坐一坐沙发。。。。
先给你鼓掌。
山头还不只福音派和灵恩派, 这些是小山头。
大山头如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 之间的分歧不知你有和看法?
最近在看 Karen Armstrong 的A History of God, 有些感慨,原来教义的形成有这么强的人为因素。。。觉得很多东西要unlearn, 重新学习虔诚。
[ 本帖最后由 socrato 于 5-1-2009 12:25 A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6-1-2009 09: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ocrato 于 5-1-2009 12:23 AM 发表
最近在看 Karen Armstrong 的A History of God, 有些感慨,原来教义的形成有这么强的人为因素。。。觉得很多东西要unlearn, 重新学习虔诚。
是的﹐教義不是從天上直接掉下來的。
基督教教義的形成跟科學理論的形成有一些類似的軌跡。根據POPPER﹐科學(歸納邏輯)無法完全證實一個理論﹐但卻有辦法完全證偽一些理論。跟據田立克﹐許多基督教教義的形成也不是神學上的討論正面的囤積﹐卻是分辨異端邪說時組成的。或說基督教教義能幫助信徒確定知道何為明顯的異端﹐但卻難以用來確定何宗何派的神學比較正統。 |
|
|
|
|
|
|
|
发表于 6-1-2009 09: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客旅 于 4-1-2009 11:14 PM 发表
教会界素常山头林立。一个山头未必只限于一个宗派。山头的形成,主要由一个特定群体的认知范围所决定。认知范围决定他们对 ...
人是社群的﹐物以類聚是難免的。選擇一個山头為家未必不對。但如果變成山头主義(則﹕唯我山头獨尊)﹐就成了腐敗和惡性分裂(廣義的教會)的根源。或說諷刺的是﹐獨斷地強調唯我山头(狹義合一)將對整體的基督肢體有害無益(廣義合一)。
愛自己沒有錯。人總嚮往理想的靠山(愛﹐關懷﹐利益等等)﹐舒服的山头。因此有人因關係而歸依(conversion by attachment)。如果透過基督徒們的見證和生活體會到基督﹐那是很好的。(聖經云﹕若你們彼此相愛﹐眾人就認出您是[基督]的門徒) 成功的關係佈道﹖可惜的是﹐會不會有初信徒骨子裡是選擇關係而不是基督呢﹖歸依基督只是得到關係的手段。(attachment by conversion)
如果[老]信徒選擇山头只是看[同類]﹐跟從媚力領袖﹐強調狹義合一﹐大家(包括初信徒們)重關係過於真理。那么這種山头還是避之為妙。可惜避了幾避﹐發覺到原來許多山头(福音派﹐靈恩派﹐改革宗)都是很類似的。 曾經有弟兄諷刺說﹕許多基督徒們都在 syok sendiri。
要避免山头主義﹐距離是重要的﹐擁抱寂寞是必要的。太[親密]的關係 (指排除異見﹐只說好話﹐彼此粉飾弱點等等) 只會壯大山头主義(沒有暗示關係-團契不重要)。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若醴﹔這話是有道理的。
一個山头的常識不是普遍性的常識(常識也受群體塑造影響)。雖然我們無法掌握真理﹐但如果能突破自我常識的框框﹐增強其韌性﹐對真理的追求有莫大的好處。或說我們追求的是眾山頭所指設的[上頭]。這種追求需要首先增強基本功 (釋經學﹐聖經研究﹐神學﹐哲學等等)﹐然後在一種容許距離的關係裡(可以是一個或多個山頭裡)﹐彼此達成理性和靈性上的視域融合﹐提審到更高的層次。
道成了肉身﹐有恩典﹐有真理。
共勉之。 |
|
|
|
|
|
|
|
发表于 7-1-2009 08: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抗罗宗或者是改革宗也是很喜欢拿亚洲民族文化从无中生有当中借题发挥,甚至还贬低亚洲文化价值而抬高自己对基督教的信仰。起初耶稣的门徒去罗马帝国传教都没有把基督教标准化,也没有以基督教信仰的标准去限制罗马帝国原有的文化。更何况是亚洲文化呢? |
|
|
|
|
|
|
|
发表于 5-1-2009 01: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5-1-2009 08: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初期教会历史会有一些帮助,可以知道当时教会怎样的情况下建立 的。教堂,不过是一个人的组织. |
|
|
|
|
|
|
|
发表于 6-1-2009 03: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没有什么“高见”,对此有的是个人的感言:“物以类聚,人以群居。”
个性相同的人,在一间教堂里搞小圈圈是常有的事。和他/他们合不来的,就有意无意疏远之;相反,合得来的就时常在一起搞“团契/聚会小组”搞得不亦悦乎,吃喝玩乐样样齐全。关怀彼此?没问题,天天聚会也恨时间太少。分享、查经不是没有,但是很少,大家的“关系”至上,所谓小组就是搞关系的嘛,要查经?请去查经班。虽然强调关怀,但是教会里头这么多人,来来去去都是关怀来关怀去那几个而已,没有什么意义。如此下来,你有你的,我有我的,大家河水不犯井水,各自为政。
个性都不相同了,什么神学立场,什么教义,哪里还有时间慢慢和你研究?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6-1-2009 11: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礼仪和罪名
群体之中的信息传递和原则传承,总是会需要用到礼仪规范。
而,礼仪规范一旦变成某种政治工具(例如作为衡量别人阶级的准绳),僵化现象就开始发生,进而奉神圣之名对群体的素质和制度的意义不断的腐蚀破坏。到了灾难性的阶段时,那些自觉在问题中成为受害者的,就会相当激烈的寻求从体制中摆脱出来,并且钟摆极端的对原有礼仪规范抱以鄙夷甚至敌视的态度。在这情况下,礼仪规范已经成为一种符号或身份标签。而,礼仪规范承载的意义,以及礼仪规范的中性,总是被两极化处境严重影响的双方刻意忽视。刻意了一段时期,双方也就自然真的把礼仪和规范的意义给遗忘了。
这种文化发展现象,或者说是跳跃式的改革波动断层,就好像一台长久缺乏maintenance的机器,或者长期缺乏调养的身体,一次过把所有病态都爆发出来。
既然前朝礼仪规范被视为“前朝咎因”的符号,主张跳跃性改革(或革命)的人们自然会倾向于采取iconoclastic手段,把旧符号剿清,以新符号取代。反对这种改革的(无论是政治利益方面还是原则方面的考虑),自然也会以改革派采用的符号作为“大逆不道”的象征。
由此,纵览基督教历代的派系演变发展,这种现象可说是不断的重复着。若从圣经为观察立场,不难发现到回归时期(尼希米/以斯拉)、intertestamental period、以及后马撒达(post-Masada)时期(包括耶稣和使徒活跃时期),希伯来群体对宗教教义的诠释是几乎以民族主义为骨干。其中原因不难推论。昔日辉煌王朝的没落、腐败、倾覆,以至同胞沦为信奉异教异族列强掳掠的亡国奴,这些都是难以磨灭的民族耻辱的记忆和想象。这自然让自诩选民的群体更加排外(xenophobic),也采取更严厉的手法去执行被认为是可以捍卫信仰纯正的守则或规范(例如法利赛规范)。
到了耶稣和使徒时期,这跳跃断层再次发生了。从福音书到保罗书信,不难发现到耶稣和使徒们的信息都不断的强调按图索骥的非理性,并鼓励信徒去用心反思并体会信仰的精义。耶稣驳斥对异族的歧视。保罗则警告信徒们别因着自己不属于“前朝”信仰体制而自命清高歧视希伯来群体。尽管如此,即使这些信息都被编入圣经正典,来到马丁路德时期的改革(涉及政治角力以及教会体制长久累积的张力),以及之后的各个派系跳跃改革和决裂的时候,这种歧视现象依然不断的发生,直到今日。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抗罗宗(Protestant)对大公教会的歧视,往往严重到连稍微弥撒色彩一点的礼仪都可以作为罪名或嘲笑的理由。更常见的,就是抗罗宗人士们很喜欢搬大公教会的历史罪名(异端仲裁庭和赎罪卷)来大作文章。但,很可笑的是,他们的教会政治游戏中对付异己的手段和歌功颂德的礼仪习惯,简直就不怎么输给异端仲裁庭和赎罪卷的荒谬程度。然而,这些自诩比大公教会更熟悉真理的,他们不怎么可能会如此反省。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不属于大公教会的会籍,也不采取大公教会风格的礼仪。
如果这种偏见可以是常态,福音派和灵恩派对彼此山头的种种荒谬偏见和指控,就一点都不值得感到奇怪了。
[ 本帖最后由 客旅 于 7-1-2009 11:17 A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7-1-2009 01: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客旅 的帖子
客大师几时要出书, 小弟一定支持。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1-2009 02: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0-2-2009 12: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才看到原来你post了这篇。
谢谢客旅兄。 |
|
|
|
|
|
|
|
发表于 10-2-2009 09: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2-2009 04: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禁惑和解惑
如果某群体把“白”变成官方规范,并且用得越来越死板、蛮横,两极化排斥现象发生的时候,分裂出来的派系因着政治历史因素,绝大多数都倾向以“黑”为图腾,即使“非白”并不只有“黑”而已。
今天多数的教会派系成见,许多骂战都是围绕在礼仪和文化课题。对立的各方总喜欢以对方的礼仪和习俗作为笑柄,然后顺水推舟的夸口自家如何“属灵”、如何“体贴上帝不顺服人”等等。若是站在自家派系从宗教情绪浓厚的视野来看这些课题,必然是倾向于类似“咱家是上帝在末世拣选的忠实管家”的自赞花香八股自怜。但,若从群体习俗和心理的角度来看,不难发现到这些都是各派系的通病,几乎可说是不可能免疫的现象。若从沟通问题来探讨,我会说,这就像一大堆各山头只建一半的桥梁,久而久之就只留下一大片的垃圾堆。
突然很想贴上Fallout 3的废墟场景捉图,尤其是那几处破桥。
坦白说,我在尝试解释礼仪成见问题,实在是感到很吃力。因为垃圾实在太多了,往往感到不知所措,不晓得该以哪一方面为重点。
然而,我觉得,教会界无论是各山头的历史成见还是礼仪的偏见,主要症结应该可以归纳为一个原因:禁惑。
真理使人得自由。从基督教角度来看,既然人不是真理,也不可能天生就把真理当作自己的拥属品,人因此必须努力不懈的追求真理。而这追求的旅程中,自然需要经过把真理区分于非真理的功课。真理与否,往往叫人陷入疑惑迷茫。而追求真理,就需要好像把钻石从矿源中提炼的过程,起初可能“伟大”得好像一座小山,开采过了却可能只有一小块。但,正是这一小块的价值,让那开山过程的辛劳变得不值一提。若只一味的定睛在“大”和“小”以定划算,这人恐怕是一辈子都无法了解自己到底在追求个啥。故,解惑,往往就需要包括让人们在糟粕和瑰宝之间晓得区分。而禁惑,就像为了避免疑惑的存在而干脆把糟粕和瑰宝一律称为石头。
除了价值的认知之外,解惑最重要的用意,就是把恐惧解构。
恐惧是人类的防御本能,让人们回避会伤害他们的事务以求自保。但,若无法了解恐惧的原由,人一样是不安全。强者若掌控弱者的恐惧,弱者就注定只有任由鱼肉的命运。更重要的是,按照丛林法则,集权者喜欢用恐惧作为驾驭人民的手段。因此,在系统性的恐惧应用策略下,善恶之分被重新定义,群体中的人性因此进一步在无知之中腐败。人与人之间变得更自私,因着盲目相信恐惧而无法搞清楚“仇敌”标签的合理性。“博爱”或“正义”之说在公认的无助和恐惧下已经变成“大只讲”。
故此,教会各山头有时感叹的“政治冷感”或“鸡犬升天”,我认为往往是他们山头政治搞出来的恶果。别忘了,许多讲台言论在疾呼悔改之际总不忘搞scapegoating,把罪恶根源往“后现代主义”推。崇尚末世论调的自然可能连大公教会的“阴谋”也算进去。这样的教会文化,怎可能提倡解惑?
咱们暂且就焦注在对“神学”的疑惑、标签、抹黑。
神学的原则是解惑。但,若疑惑是被官方权威定义为缺陷、污秽,神学在他们手中,就可能不再是用来解惑,而是禁惑。
于是,官方神学,在一些封建教会体制,即使采用先贤的思索路线,多数都是半途终止的aborted reasoning。之所以采纳这些论说,不是为了思索,而是为了使用先贤的名气塑造偶像和禁箍咒。为了“荣神益人”,愚民自然不敢提出异议和怀疑。一言堂教会文化,因此“合一”。
所谓神学,于是变成部落图腾。当然,也有许多是以“不需要神学”为图腾(官方口号包括“我们强调上帝直接的启示,不倚赖人为的神学和传统”)。各个部落就有许多领袖按图索骥的制定礼仪和规范,然后说这些是“经过严格审核以符合本宗神学立场”。部落之间的礼仪规范发生冲突,各个山头自然振振有词的说别人“缺乏X方面的合理性”。X就是他们对自家图腾的称呼,可以是神学、传统、派系、启示、解经、甚至某某名牌讲员的言论。因着图腾是拿来信的,不是用来解惑的,所以这些山头部落纠纷长久以来都是没啥用脑子的野蛮撕杀。
神学和启示本来就不需要对立。但,人们却为了自家的山头权势而不但把神学和启示的意义重新定义,更是不断靠着片面的讲台言论把事实扭曲和渲染,把神学和启示当作敌对山头的标签。
由此推论,不难了解为啥同样是麻木的歌功颂德礼仪,福音派和灵恩派却能振振有词的引据经文强调自家的崇拜礼仪是源自“神学”/“启示”,并且闹到现在都还没闹够。
故,无论是来自福音派部落人士口中的“神学”,还是灵恩派山头拥趸鼓吹的“启示”,请别轻易相信。很可能都是废话来的。如果真的要和他们谈“神学”和“启示”,最好自己先去把这些名词的意义搞清楚,对相关领域有所涉猎,然后再和他们谈。
可以不必解惑的“真理”是很荒谬、很恐怖的东西。但,很不幸的,这种“真理”,如今却是许许多多教会人士迫切追求的东西。
[ 本帖最后由 客旅 于 10-2-2009 05:52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10-2-2009 10: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觉得就算一个人懂得神学在多,如果不去传福音,每天在批判,那么这样的基督徒是神喜悦的吗??
而且说到派系的问题,大家各有秉持着各自的道理。
而且两个宗派的教会,我算是都去了一段满长的时间。
我觉得问题其本身是教会本身。
教会是否有更开阔的思想,是否更积极,是否所教导的是正确的真理。
对于现在的我来说,christian is not a religion, is a relationship, or you can say is a lifestyle~
这是我们所教导的~
有很多教会没办法接受同性恋跟马来人。
我们理解同性恋是不合乎上帝的心意的,但是神是否不爱他们?不接受他们呢??
我所知道的是教会应该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爱去接受所有的人,而不是给与批判。
另外一点是,为什么在教会中有些教会可以非常快速的增长,而有些还在拼了命的维持那仅有的人数。
对于我本身而论,重要的是真理,是否所做的是耶稣所教导的。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2-2009 11: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祈祷的语言意义
基督徒既然相信有位格的真理,祈祷自然是信仰生活的基础。若没祈祷的成分,教会礼仪没有一样是有意义的。祈祷课题所衍生的论说、原则、争论,也足以影响一个信徒群体的涵养素质。甚至,我会觉得,信徒如何祈祷,教会也如何存在。
许多教会人士很喜欢八股的强调自家的祈祷是如何的双向(通常是用作贬低其他宗教的祈祷观念和模式),也很喜欢强调祈祷是对上帝说话。但,就连说话,其中的学问也是相当值得思考的。例如,老板对佣人的说话,主人对宠物的说话,情侣之间的说话,亲子之间的说话,朋友之间的说话,竹门铁门之间的说话,驯兽师对老虎的说话等等,其中涉及的阶级观、尊重态度等等,是相当复杂的。
那么,教会人士是如何对他们的上帝说话呢?我觉得,有不少人的确是诚心的感谢这真理与他们风雨同路,并且珍惜信徒的身份而尽力行公义、好怜悯。但,有许多教会人士(尤其是教会活动模范生)的祈祷动机则比较特殊。让我列出一些常见例子。
1。万岁万岁万万岁
许多人喜欢按字面的以集权独裁君主的形象来想象上帝的形象和个性(例如“上帝喜欢讲员穿西装讲道”)。他们的主日崇拜,就是为了朝见独裁主宰,免得得罪这神圣暴君在末日把他们推下名叫地狱的东厂,无止境的以酷刑迟凌。所以,这些教会人士的“讨主喜悦”,就是不断的万岁万岁万万岁,想尽办法从圣经里分析出这神圣暴君到底最喜欢和最讨厌什么样的东西,以便周期性的歌功颂德礼仪能够奉承成功。而,这些人当中自觉“懂得上帝心肠”的,如果是教会领袖,往往都会把教会变成独裁机制。
2。耶和华XP.exe
也有许多人把圣经当作需要解码的“上帝操作手册”。于是,有人按字面解释“先求上帝的国和他的义”(因为他们要得到那个“这些东西”),又加上主祷文也是把“愿你的国降临”之类的都“放在前面”,于是就掰出一种祈祷方程式:一定要把“上帝的国”摆在祷词前面几段。那么,“上帝的国”到底是啥东东?神权政府吗?天堂吗?一般的解释通常都在这两个选择之内,鲜少解释原则的。也有不少人根本就懒得去懂什么叫做“上帝的国”。不过,既然许多人觉得祈祷不获得垂听是因为没有用这种格式,所以一般认为只要祈祷灵验就算是好见证了。“上帝的国”到底是啥,从福音派到灵恩派,许多人都选择“留给牧师或神学院去烦”。
3。榨神大法
很难考察到底是如何被发现的一种“祷告必杀技”。教会人士的主日学往往会教导“耶和华的名字”,例如“耶和华以勒”、“耶和华尼西”等等。在圣经的记载,这些通常都是地名,其含义是记载一些人(通常是族长等级的人物)对上帝的帮助所给予的纪念。但,这种资料却被许多教会人士当作祈祷方程式。由此,不难发现许多教会人士的祈祷都充斥着“噢,主啊,你是耶和华以勒,你是耶和华拉法、你是耶和华尼西,你是耶和华罗以……。(太长气,口干,吞一下口水,继续)噢,你是信实的上帝,你是亚伯拉罕的神,你是阿拉法,你是俄梅戛……。”,好像上帝会变挂、失忆似的,又好像向上帝hardsale他们的祈祷似的,更像是深怕少念几个名号就会影响祈祷的灵验程度。不过,许多教会人士都觉得这叫做“抓住上帝的应许”。Well…。唉……。
好,先说清楚:我列出这三项,不是作为笑柄,更不是说祈祷的时候不可以采用主祷文、不应该说耶和华以勒、不可以歌颂上帝的伟大等等。我之所以列出,是说明一些滥用到变成不假思索的现象。
那么,这到底有啥值得探讨的?
让我回到早已经沦为失去意义的口头禅的原则:祈祷就是和上主说话。
咱们就谈谈“说话”。
许多人都强调对话沟通的聆听重要性,因此基督徒圈子也相当强调祈祷中的聆听。然而,请诚实一点:“上帝的声音”,是很主观的东西,搞不好把自己的想象当作是上帝的声音就后患无穷了;而超自然式的“听见上帝的声音”,不但少见,更是应当谨慎处理的事情。再者,圣经强调的是原则,并非这种超自然经验。许多人都习惯嚷什么“寻求上帝的旨意”,而灵恩派的更是喜欢一窝蜂的往先知聚会去“领受预言”。然而,圣经却说得很清楚:
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弥六:8 )
“他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这问题是许多热衷于“寻求上帝旨意”的教会人士们还搞不懂的东西,不晓得是他们没看下文、看不见下文,还是他们比较喜欢“听道”而不是自己去好好读圣经。“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所以请别说什么“上帝没有感动我去行公义”、“我禁食祷告的时候没有看见异像叫我好怜悯”、“圣灵没有透过我教会有先知恩赐的弟兄告诉我要存谦卑的心”。圣经说得很清楚:”他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若还要翻译,信息就是:“It's common sense!!”那么简单的道理都视若无睹,还好意思说什么“寻求上帝的旨意”吗?
不妨再看看太廿五:31~46。如果换作是当今教会人士作山羊,我相信凭他们的信心和在教会里学习的碎经取义大法,他们应该会很有智慧的说:“主啊,我禁食祷告40天,你都没有透过异象、异梦、灵里的感动、或者有先知说预言的恩赐的弟兄姐妹,告诉我去看顾这个看顾那个的,根本就不是你的旨意呀”、“主啊,如果他要水喝,他应该先求你的国和你的义然后祈祷,你一定给他水喝,这明显是他自己的错,关我啥事噢”。
那么,聆听是否就没用了?我不这么认为。想想看:和一个人说话,如果一味把自己的话语往对方塞,却“不得空”聆听自己的话语,后果如何?我觉得,聆听的艺术,重点除了在于耐心聆听别人的话语,更是懂得谦虚的聆听自己的话语。因为,若不听自己的话语,一个人很难省察自己的话语中反映出的态度问题甚至人格问题,例如霸道、独裁、藐视别人的尊严等等。
所以,我对所谓”祈祷互动”的看法大略是如下:
1。信徒应该做的,原则已经交待得很清楚了,不需再问啥“是不是上帝的旨意”了。
2。狭义的祈求,例如切身需要,在祈祷的时候,就如对人说话一样,需要了解到对方有自由选择是否接受这种要求。这方面的接纳与否,例如该不该买某车子、该不该租某房间、该不该追某异性等等,不需要夸大粉刷成什么“上帝的旨意”。论原则,如果经济能力不佳就别买车,房间环境不好就别租,和对方合不来就别追,很简单,即使是上帝的儿女也必需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别啥都推给上帝。上帝的不回应,往往已经是回应,而信徒也往往太沉迷宗教活动和宗教情绪而不得空去反思自己的祈祷是否值得上帝透过神迹来回应。
3。为别人代祷,请别“作法”。意思是说:别企图透过表演漂亮的祈祷来产生神迹或让别人羡慕你的祷告口才。重点,请放在体谅别人的处境,不懂的事情就别随便拿来祈祷,尤其是祈求这人如何变得更加“顺服”之类的东东。即使你不怎么认识对方,只要你真诚的关怀,即使只是三两句的话,对方也能获得安慰。即使没有神迹,你的爱心会是他在荒漠中与上帝相遇的绿洲。
4。如果有一天你终于为着自己的祈祷生活感到厌倦,觉得是毫无意义的满口宗教八股喋喋不休,甚至自觉简直就是透过祈祷的外表包装自己的私欲和偏见,恭喜你,因为你终于比较像人一点了。当然,希望你能够透过省察自己的态度毛病而成长。想想看,你的祈祷内容,是否充满着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他人责任和角色的霸道蛮横?你是否以为靠着教会流传的“属灵攻略”就能确保自己事事都讨神喜悦?那么成功讨神喜悦的你,还需要什么悔改吗?
常常祈祷,因此,我认为,包括了常常聆听自己的祈祷,由此诚实的学习反省。缺乏反省的常常祈祷,只会产生更多的神棍。
我就以一段亲身经历的故事做个结尾。
有一次,因着某Christian house的事务,和某名牌牧师一起为几位对基督教依然陌生的中国学生住客祈祷祝福。祈祷的时候,名牌牧师不晓得是否因着素常的教会术语习惯,说了这么一句话:“求你叫他们不要白占土地”。故事到此为止。
请想想:若你是领袖,你可曾了解自己的祈祷内容到底对别人而言是包含什么意义?如果你不在意,那么你可曾真的关心别人?你若说了类似的话,你会否认错,还是“祈求圣灵亲自医治”?
假情假意的祝福,往往与咒诅没啥差别。
[ 本帖最后由 客旅 于 11-2-2009 02:05 A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11-2-2009 01: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有趣也很真实的描述
有人说:“与神的关系好,才会与人有好的关系”。如果那名牌牧师最后也不觉得那句话会得失人,相信也没有人敢“提醒”他,最后也影响一些人与教会的关系
在众人前祷告用些”优美“ 的词句不如真心的对白 |
|
|
|
|
|
|
|
发表于 11-2-2009 09: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1-2-2009 04: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客旅 于 10-2-2009 11:28 PM 发表
基督徒既然相信有位格的真理,祈祷自然是信仰生活的基础。若没祈祷的成分,教会礼仪没有一样是有意义的。祈祷课题所衍生的论说、原则、争论,也足以影响一个信徒群体的涵养素质。甚至,我会觉得,信徒如何祈祷,教会 ...
不错,越写越到肉。。。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