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271|回复: 8

历史上槟城华人社会的变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8-6-2004 03: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updated: 2003-05-18 03:07:14 MYT

作者∶梅井

前言

一般上,“社会”是指在共同物质条件与价值观念之下联系起来的人群,包括个人、家庭、团体、社区,具有一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生产关系。因此,在共同物质条件与价值观念之下联系起来的人群或群众,可以带动社会、改变社会。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反映有关人群或群众在某一个历史阶段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需求,而社会的新的发展与变迁,影响著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与每一个人。於是,社会可以改变一个人,一个人却不可能改变一个社会,也只有能够适应社会变迁的人,才能够生活得自在与幸福。

槟城是个以华裔人口占多数的州府,因而槟城自开辟以来即拥有一个鲜明的华人社会。在特殊的历史发展和地理环境影响之下,当地的华人社会形成一个独特色彩的华人社会,它不但保留强烈的传承性,也吸纳特定的时代性和地方性。因此,我们可以这麽说∶“槟城华人社会,是马来西亚一个多姿多彩的华人社会。”

首先,让我们从历史华人对槟城这地方所采用的名称看看华人对这块土地的认识与情感。英国人莱特(Francis Light)於1786年占据槟岛之前,槟岛实际上是个荒鸟,充其量只是内陆地区如Kuala Muda河口一带的马来渔民出海捕鱼的歇脚处,从Kuala Muda河口一带地区乘船前来槟岛,比较接近而且顺路的登岸地点是东北区的海角,那里的地势突出海面,马来语称为“Tanjong”,例如“Tanjong Bunga”,“Tanjong Tokong”都因海角而得名。不过,早期的过路渔民还没有给每一个登岸处定名,就统称“Tanjong”。这名称应是当地马来社会最早的名称,流传的时间较长,在马来社会根深蒂固,所以最先来到这地方的华人就音译这名称,以“丹绒”称槟岛。直到现在,在当地马来人和内陆华人民间仍采用这个名称,尤其是内陆闽粤方言群之间,都普遍称槟岛为“丹绒”。

莱特於1786年登陆槟岛时,槟岛在马来社会之间已普遍采用一个特定地名,称为“Pulau Pinang”那是因海角生长著若干槟榔树而得来的名称。1592年时,一名英国航海家兰开斯特(Lancaster)曾航抵槟岛,在他的记录中称该岛为“Pulau Pinaon”。1597年,葡萄牙航海家古定河提伊利地亚(Manoel Godinho De Eredia)在他的《黄金半岛题本》书中绘制的黄金半岛(即马来半岛)地图也注明槟榔屿的位置,称它为“Pulau Pinam”,也是根据马来名称译音的地名。至於华文的“槟榔屿”一名,显然也是同一来源,而“槟榔屿”这名称最先在15世纪明朝的《武备志》中出现,所指的正是槟岛,由此可知,槟榔屿这名称很早就存在了。

1786年8月11日,英国人莱特在旧关仔角正式宣布占据槟岛时,取名为“威尔斯太子岛”(Prince of Wales Island),以纪念英国威尔斯太子。往後英国殖民地的官方文件上,都采用这名称,惟不见用於民间。

槟岛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海峡殖民地之初,殖民地政府为了砍伐森林,开辟道路,建筑房屋,就在开发较早,人口较多的马六甲号召华族工人、农民、小贩和商人到槟岛来发展。当时华人的人数约有二百人,因为那是新辟的码头或商埠,所以大家称它为“新埠”。不过,“新埠”这名称惯用在当时的广东方言,福建方言则称为“埠”,直至现在,“新埠”已没有人采用,但“埠”这名称还常在当地华人口中流传。後来,当地华人人口不断增加之後,大家就以“槟榔”和英国人在旧关仔角所建的“城堡”结合成一个简明的名称∶“槟城”,或将“槟榔屿”简称为“槟岛”。不过,书面上,依然常用较优雅的名称∶“槟榔屿”一名。例如清朝末年,中国政府驻槟城领事馆的来往文件上都称槟岛为“槟榔屿”,二次大战前後,中国国民政府的文件上也称槟岛为“槟榔屿”,如“中华民国驻槟榔屿领事馆”,不过这名称实际上只是指槟岛,不包括北海。然而,在商场上,许多人根据英文的“Penang”音译为“庇能”或“比能”。在一些文人雅士的笔下,槟岛也被套以“东方花园”的雅称,中国作家郁达夫更称它为“东方花县”。1941年日本军阀侵占槟岛後,曾依照槟榔岛的读音给槟岛取名为“彼南岛”,当地华人社会也只好顺其意的转称“彼南岛”,不过这名称从1945年9月3日槟岛光复那一天起就在当地华人社会中消失了。

华社对槟岛所采用的名称,也说得是历尽沧桑,但是用得最普遍,并且沿用到现在而不褪色的,就只有“槟城”一名,随著政治发展的需要,加上个“州”字,它就包括了威省在内。从这些名称的兴衰交替中,多多少少也可以想见历史上当地华社的变迁以及华社对这块土地的感情色彩。

谈论槟城华人社会的变迁,我们原可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分为5个时期∶

1·开辟前(1786年以前);
2·殖民地时期(1786年─1941年);
3·日治时期(1942年─1945年);
4·独立前夕(1946年─1956年)以及
5·独立後(1957年─1999年)等。

不过,由於开辟前岛上没有人结社定居,这个时期的槟岛华人社会无以考究,惟有从殖民地时期开始。

殖民地时期(1786年─1941年)

从莱特占据槟岛开始,一直到日本军阀南侵,占领槟岛为止,这段时间长达135年,而且由开拓到发展成为一个城市,所以历史上经历的变化很多、很大。同样的,槟城华人社会在这个时期的变迁也极其复杂。

最初,英国人为了开发槟岛,在当时的海峡殖民地马六甲大力号召华人到槟岛发展,於是大批华族劳工、农民和小商贩由马六甲转移到槟岛工作、耕种、从商或定居。同时,也吸引了内陆,包括泰国南部其他地区的早期移民迁移至槟岛来找生活。因此,在1788年时,槟岛人口已上千人,其中五分之二是华人,开始形成一个华人社会。在初期的发展中,迫切需求大量的人力,那些移民显然不足以应付。於是、原已存在於马六甲、新加坡以及马来群岛一带的猪仔买卖活动也就自然而然地伸展到槟岛来,为槟岛的发展提供大量人力,当中也有一部份人力由槟岛转口到内陆的矿场,如霹雳的拉律锡矿场去当矿工。到了1818年,槟岛的人口已增加至3万5千人,其中有8千人是华人,华人社会这时已开始壮大。

人口不断增加,信仰、血统、地缘和业缘的分界线越来越明显,当地华人在客观条件许可之下,先後创设本身的庙宇、宗祠、乡会、学校以及商会等组织,以联络感情及维护本身利益。同一个时期,由於在利益分配的矛盾中出现争执、抢夺的现象,帮会组织就在1825年间应运而生,以达到自卫与保护权益及发展的目的。当时,槟岛的著名帮会有二派,一为海山,以广东人居多,一为义兴,以福建人居多,屡因小事故而公然在马路上进行械斗。初时只属小纠纷、小搏斗,影响不太大,殖民地政府为了利用华人帮会钳制人口日益膨大的华人社会,采取只眼开只眼闭的姑息态度。可是,纠纷越来越多,打斗越来越激烈,有关当局才感到不安。例如开埠後81年,即1867年间,两派私会党曾在槟岛展开大规模斯杀,一连十日,造成死伤无数,使槟岛陷於停顿状态,引起殖民地政府大震惊,而不得不插手干预,平息纷争。

1867年的华人帮会械斗,导致当地殖民地政府於1868年颁布“危险组织压制法令”,以取缔私会党和其他犯罪活动,并实施社团登记,禁止非法集会,结束了以往对私会党只眼开只眼闭的政策。1877年6月,殖民地政府为了全面控制华人帮会的活动,成立“华民护卫司署”(The Chinese Prot Ectorate)以直接负责管理有关华人社会的事务。1881年,当地闽粤领袖有感於华族自相残杀不仅殃及无辜,也造成社会不安,於是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之下,设立职责超乎帮会与普通会馆的组织,以便负起为当地华人社会联络感情、排解纷争的使命,那就是成立於1886年,坐落椰脚街的“平章会馆”。这间会馆成立後,著实凝聚槟岛华人的力量,在华人社会之间起领导作用,不仅解决帮派之争,也弥补了其他团体的不足。

从19世纪中到19世纪末的期间,当地华族的劳工已有不少摆脱猪仔生涯,成为自由劳工、农民或当小商贩,有能力将留在中国乡下的妻子儿女或亲人接到槟岛来共享天伦或共谋发展。这种情况自然而然地使当地华族的人口骤增,也进一步壮大原有的地缘、血缘和业缘等组织。

20世纪初,槟岛已发展成为工商业欣欣向荣的城市,工商活动跨过海峡,伸展到内陆,包括泰南地区,形成北马工商业的枢纽。因此,当地华族工商界在1902年创立“中华总商会”,以直接照顾槟岛华族工商界的利益,成为当地华人社会另一个具有影响力的领导组织。

槟岛开埠初期,前来槟岛的华人几乎清一色男性,平日过著单身汉的生活,有空时就在“公司屋”里抽水烟,和同伴聊天,或到庙堂、宗词、乡会和朋友聚会、搓麻将,以消磨闲暇。後来,一些人陆续将中国乡下的家属或亲友接过来,当地华人社会的女性才逐渐增加,从而改变当地一般华人的生活方式。不过,早期的女性移民人数不多,而且都是家庭妇女。她们碍於传统封建思想的约束,平时足不出户,鲜少在大庭广众露脸,更不用说参与社交活动了。

从19世纪末开始,南来的妇孺人数不断增加,当地华人社会才增添一些妇女活动,尤其是在中国清朝末年政治家康有为南来鼓吹维新思想,孙中山南来鼓吹革命思想之後,当地华社思想逐渐开放,私垫、学堂与女校纷纷创办,妇女在社会上的活动因而积极扩大,但也只限於家庭佣工或工场劳工,未见活跃於社团与工商管理活动。这种情况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才逐渐改变,例如当时为响应中国的抗日救亡工作,一些女性开始抛头露面,在街头和男性并肩进行宣传与筹款活动。

在殖民地时期,绝大多数华人都以华侨或侨民自居,思想意识偏向中国的民族或祖乡观念,只有少数受纯英文教育的华裔侨生思想上倾向英国。当时,许多工作日久而有了积蓄或生意顺利赚了钱的人,都依例将钱汇回中国接济亲人或买地建屋。

1937年,中国对日本侵略军展开全面抗战,当地华人社会热烈支持抗日救亡活动,抵制日本货、响应筹贩中国难民的号召,招募华侨机工回国服务。中华民国驻槟榔屿领事馆形式上是负责照顾当地侨民福利的政府机关。那时代,所有华文中小学校都自力更生,所采用的课本,除了英文之外,其除科目皆由中国大出版商编印,历史及地理教材皆以中国为重点。因此,殖民地时期的槟城华人社会,实际上是个侨民社会,虽然大多数人都存有永久居留的念头,而且有不少已经定居了二、三代,但由於马来西亚是个殖民地,所以当地华人的思想意识无可避免地保留著浓厚的祖乡意识。

由於离乡背井,到异地定居找生活,得不到中国或殖民地政府的实际保护,华人就惟有依赖本身的刻苦毅力和寄托神灵的庇佑,以克服面对的挑战与困难。也正因为这样,华人初到一地居住,照例先建庙安神,以祭拜神灵,槟城华人社会也不例外。因此,槟岛每一个角落第有神靠或神庙,大大小小,不计其数。当地历史最久而具有象徵性的观音亭“广福宫”,建於1800年,距今199年,至於1810年在海珠屿建的“大伯公庙”,也有189年的历史了。

槟城华人社会逢时逢节的祭神运动是相当隆重的,例如每年农历正月初九的“天公诞”、正月十五日大伯公游行、七月的“中元节”和九月初九的“九皇爷诞”都出现人山人海的庆祝场面,花费在庆祝仪式上的金钱往往数以万计,这似乎已形成槟城华人社会的一项特色。长久以来,先後有不少文人与有识之士在笔墨和口舌之间大力批评过这种耗费钜款,以达到酬神目的的习俗,并提出种种改革建议,但当地华人社会还是年年照办,改不来,革不了。这种传统活动,正好说明了华人生活过得越好,收入越多,花钱答谢神恩的意念就越强烈,这种心态,自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加以改变的,不过,一旦经济萧条,市况不景,这类活动的热闹程度就会自动减低,例如3O年代的不景气时期,所有类似庆祝仪式与气氛都大打折扣。

日治时期(1942年─1945年)

1941年12月8日,日本军阀发动太平洋战争,派遣大军南侵,从马来半岛北部吉兰丹登陆,分三路进攻内陆,虽然英国人在事前曾大事宣传本身的防务万无一失,结果却是抗拒无力,节节败退,以致日军势如破竹,只花55日就占领了马来半岛,而南端的星加坡也随著在1942年2月15日沦陷。

1941年12月10日,日本飞机空袭槟城飞机场和北海的油库。次日,日机大举轰炸及扫射槟城市区,市内整十万居民疏散到阿逸依淡区。这是有史以来,当地华人尝到集体“逃难”滋味的第一次。往後几天,日机继续大举轰炸与扫射,一日数回,造成惨重的破坏与伤亡。12月12日开始,岛上的英印守军奉命静悄悄撤退,直到16日夜间,全部撤退工作宣告完成。槟城就这样在神不知鬼不觉中陷入真空,连当时已经占领北海地区的日军也不知底细,而继续对槟城进行轰炸与扫射。直到19日,日军才获得通知,渡过槟威海峡,安然占领槟岛。

日军占领槟城後,由日本军政部接管统治权力。为了报复当地华人过去的反日抗日活动以及淫除不肯与蝗军合作份子,日军分区展开肃清行动,以抢尖将各区居民驱赶到空地上集合,然後由投靠日军或被日军收买的神秘人士指出被认作目标者,以便加以扣留。实际上,绝大部份在肃清中被扣留的人都是华人,尤其是当地锺灵中学的师生与一般知识份子,在宁可杀错,不可放过的情况下,被日军一批一批以卡车押到郊区,进行集体屠杀甚至活埋,因而被扣捕的人几乎都一去不返。据统计,当时因此而失踪的槟城华人人数高达数千人之多。

在日本军政府统治之下,华人被目为眼中钉,因而华人社会的许多活动都被禁止或受压制,当地的华人组织,包括宗词、乡会与商会等都宣告停止活动,连沦陷前进行地下活动的私会党也被吓阻,不敢妄动。即使没有纳入抗日嫌疑之列的神庙,也无人敢进行集体活动。同时,日军政府威迫当地留下来的华族领袖组织“华侨协会”,充作日本军政府控制与剥削华人社会的工具。首先,华侨协会奉命向当地华人筹集750万元奉纳金,作为华人向日军当局赎罪的代价。槟城华人的奉纳金配额在全马各州占第三位。其次,该协会也奉命著手调查与登记失业侨民,组织“勤劳奉仕队”,表面上是代为分配工作,解决侨民生计,实际上却将这些侨民送往苏门答腊前线及泰缅森林建筑死亡铁路。

3年8个月的沦陷期间,粮食生产停顿,物资供应短缺,民生困苦异常,加上日军的暴戾统治以及爪牙走狗横行霸道,任何人都有随时被殴打、凌辱、劫掠或被捉去砍头的可能,导致人民日日夜夜处於恐惧中,人人自危。这种情况,在华人社会尤甚。

沦陷期间,槟城前後有45间华侨学校,不过只教导日本文、唱日本歌和做体操,其他科目一概不教。当时,在学校担任日文教师的都是日本军人,极尽灌输“天皇陛下万岁”与“大东西共荣圈”等愚民思想的能事,当地华人社会只敢怒而不敢言。1942年初,日军政府也怂恿当地华人附庸知识份子创办《彼南日报》,每日对华社报导日本蝗军及其法西斯盟国天天在战场上取得赫赫战果的狂妄新闻,以欺骗人民,愚弄人民、麻醉人民。出版不及一年,该报易名《彼南新闻》。1943年末,该报由原来两大张缩成一大张,不久又缩成一小张,正好象徵著日本蝗军政府的日趋没落。

在日军铁蹄统治下,槟城华人社会的生活方式也起很大的变化,例如吃木薯多过吃饭,两餐当三餐,喝咖啡没有糖,出门脚踏车代步,接新娘以脚踏车当花车。民生困苦,就业机会短缺,人心惶惶,导致许多人都有靠赌博赢钱的消极念头。当时,夜兰亚珍路尾的新世界游艺场内,夜夜灯光如昼,字花摊前人头钻动,有人赢了钱,却也高兴不多久,这就是沦陷时期华人社会生涯的写照。

逢年过节,当地华人社会不再像沦陷前那样不惜花费大笔金钱做热闹,因为钱难赚,即使有钱也买不到大量的香烛银宝。因此,3年8个月的沦陷日子直接间接改变了当地华人社会在这方面的挥霍习惯。这一点,正也说明了当地华社的一些风俗习惯,在时势所迫之下是会自行急速移易的。

独立前夕(1946年─1956年)

独立前夕,是指光复後英国殖民地主义者重返马来亚直到马来亚联合邦宣布独立的一段时期。这一段期间由1946年至1956年,日子不长,充其量只有10年,可是槟城华人社会在这期间的变迁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来得重要。

日本法西斯侵略者无条件投降,是槟城人,尤其是华人一件笔墨难以形容的大喜讯。3年8个月饱受痛苦与惊吓的煎熬,劫後馀生,一听到日本蝗军战败,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感到雀跃。可是,一批日本战犯被送入监牢,所谓战无不胜的蝗军如丧家之犬般被遣回日本,所遗留下来的槟城,竟是一个满目疮痍,骨肉离散,通货膨胀的可怕局面。因此,当地社会难免不对英国人重返抱著满怀的希望。由於人民和英国殖民地政府都迫切需要恢复元气,槟城也就在大家互相配合之下迅速地恢复正常活动。

光复後,槟城的商场复原在先,虽然日本军用票在一夜之间被宣布为废票,但银行恢复营业,殖民地的老虎票很快就在市场上流通,取代了日本军用票的角色。当地华族商人感到震惊、无奈,但总算平安渡过难关,转向新生。1946年,即光复後第二年,槟城海港被宣布由战後的税关区恢复战前的自由港,使工商各业具有更大的空间与活力。随後,橡胶与锡的价格有如脱绳之马般往上升。这麽一来,不仅使商场经济快速复苏,也将膨大的失业工人数字大幅度削减了。

华人的社团组织,在日治时期名存实亡,光复後有如久旱逢甘雨,纷纷复办,但首要的任务却是进行为死难同胞伸冤,召开追悼死难同胞大会、讨论善後工作、要求惩罚元凶与赔偿损失等等工作。这样一来,当地华社组织很快恢复活力,而且显得比以往更起劲。

随後,被日本人完全摧毁的当地文化教育活动,也在英国人登陆不久获得复兴的机会,首先是各语文报章宣布复刊,重见天日。当时,最先出版的华文报是《中华公报》,接著是《星槟日报》、《光华日报》以及《现代日报》,有如雨後春笋般出现。虽然《中华公表》出版不久即因缺乏支持而停刊,但随後又冒出另几份新的华文报为《商业日报》、《新生报》等等,为当地华社的文化广场平添不少生气和热闹,不过能保持活力,不受时局影响而继续维持到马来亚宣布独立的报章,只有《星槟日报》和《光华日报》而已。

经过3年8个月的战乱洗礼之後,学校教育也有如脱绳之马,纷纷宣布复办。由於3年8个月的时光空度,许多儿童都超过了入学年龄,而许多战前未受完小学教育的少年,也变成了超龄生,所以当地各华文小学复办时,报名入学的人数打破有史以来的纪录,使战後的华文教育蒸蒸日上,令人刮目相看。

槟城华人社会对教育事业向来十分关心,支持不遗馀力。1953年,华社创议自办南洋大学,创办人陈六使先生率先认捐5百万元,立即获得新加坡与马来亚华人社会的热烈响应。当时,槟城华人社会曾响起 “报效南大”的口号,传遍每一个角落,工厂工友、街边小贩、三轮车夫、商人、企业家,甚至於欢场女郎、艺人都争相为南洋大学筹款或慷慨解囊,充份反映当地华社爱护和支持民族教育的一贯热忱。

3年8个月的战乱,也将华人社会的妇女锻炼成拥有一定力量和胆识的女性,不仅扩大了劳动妇女的活跃范围,亦展现了知识妇女的雄心与魄力,参与工商管理,文化教育,政治经济,体育运动等各方面活动的女性日益增加,表现惊人,形成光复後槟城华人社会的特色之一。

1948年,政府当局因为对付马共的反政府暴力活动而颁布紧急法令,使全马来亚进入紧急状态,为槟城华人社会带来极大的冲击。接著,政府施行人力动员,在华社引起一阵震荡,促使不少年轻人纷纷离境,到中国去谋求发展。

在这时期,民族主义开始抬头,加上时势的影响,槟岛人民第一次拥有选举权,选出槟岛市政局的人民代表议员。随著市政局选举,槟城也就开始有政党组织,在当地华社具有影响力的政党如马华公会与劳工党,都在那期间先後成立。这些政党曾带动华社参加政治,争取国家自治与独立,加速国家走向独立的步伐。

不幸的是,在独立前即1957年1月间槟城开埠100周年纪念那天,当市民正兴高彩烈地庆祝游行时,竟因小误会而酿成种族骚乱事件,叫好好一个繁荣安定的“市”被宣布戒严,宵禁了5天,导致社会人心惶惶,风声鹤唳,幸亏当地各种族不同阶层与不同政见的代表即时成立“各族亲善委员会”,奔波劳碌,大力劝解,才使槟岛的紧张局势逐渐恢复常态。无论如何,那一次的不幸事件,对当地华社影响很大,直接间接加深了华裔对多元种族社会、民族主义和国家意识的认识。

战後经济好转,当地华人社会的生活获得改善,自然而然地促使华人社会恢复在酬神感恩方面耗费大量金钱的习俗,尤其是每年的中元节,槟岛华人社会都依照传统习俗在各街区设坛布施,并礼聘地方剧团或新潮歌剧团演酬神战,大事庆祝,热闹非凡。当时,槟城州内已拥有数十个庆赞中元的街区组织,估计每年为“普渡”祭典开销百万元以上。这一点,再次说明了当地华人社会经济状况越好,酬神感恩的传统意念越强烈的一般事实。

独立後(1957年─1999年)

马来亚联合邦在1957年8月31日通过自治与谈判而宣布独立,这是马来亚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换点,也是槟城华人社会一个新的发展历程。

独立後的槟城,各方面都显出生机,民间的政治意识提升,自己管理自己的呼声比起彼落,政党的活动日渐紧密。每逢市议会、州议会或国会选举,各政党展开宣传,召开群众大会,都吸引成千上万的群众。独立前後,槟城曾经历过州议会与市议会分别由不同政党控制的局面,但没有妨碍槟城的发展。因此,槟城人民开始领会民主政治的斗争方式和力量,而逐渐懂得如何掌握公民权利和执行公民义务。

在政治认识和国家意识日益提升的潮流中,槟城华人社团也被带进另一个局面,那就是改组重建平章会馆,便当地华人社会拥有一个更完善及权威性的领导组织。於是,在70年代重建後,改名“槟州华人大会堂”。

在另一方面,当地许多华人社团却趋向老化,面对缺乏新血接班的问题。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陷,一些乡团及宗亲会纷纷设立互助部、奖贷学金、出版基金、青年团,并举办各种青年活动如舞蹈班、音乐班、戏剧研究班或其他励志讲座会等等,以吸引及鼓励年轻一辈关心组织,参与组织管理事务,以壮大组织。可是,这种情况并没有为每一个组织带来太大的改变,有一些组织,尤其是血缘和地缘组织,都因为年轻一辈的祖乡观念淡薄,思想上与上一代有差距而未能取得良好的反应。这一点,可以说是当地一般乡团的隐忧,也是当前华人社会所密切观注的“乡会存亡”问题。

槟城是个发展中的大城市,具有十分迷人的魅力,足以吸引内陆,尤其是北马地区的年轻人前来谋求发展。可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刻,往往因而使槟岛陷入人浮於事的泥坑里,给槟城社会带来诸多困难与麻烦。例如治安问题,不仅偷盗抢劫的案件层出不穷,就是历来有关当局想尽办法去扑灭的私会党,也到处生事造案,无法根绝。槟城社会既是以华人占多数的社会,这种问题便很自然地一直困挠著当地华人社会,有如不散的阴魂。

独立後,槟城港口仍享有自由港地位,对槟城工商活动与出入口贸易有很大的刺激作用,使槟城有能力在短促的日子里从战後的百般疲惫中复苏过来。然而,由於马来西亚联合邦将於1964年成立,迄时共同市场的问题势必对槟城自由港地位产生很大的影响。於是在1963年8月22日,当时的财政部长陈修信在国会宣布,确定废除槟城自由港的地位,使槟城港口回复过去的税关港地位。这项发展曾引起槟城工商界的恐慌,不少工厂和商家被迫纷纷迁移到北海,或在北海设分厂与分公司,以避免税务加重负担,影响营业。这麽一来,槟城社会就难免受到另一重打击,导致失业问题恶化,迫使许多年轻人转到外地甚至外国找生活。

工商业衰退,市况不景,一方面也促使许多妇女走出厨房,投入社会工作,以帮补家庭开销。而一些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女性,在完成大专学业之後,也投入社会专业服务。因此,当地华人社会有许多工作或职务都先後转到女性的肩上,如过去多由男性担当的小贩、清洁工人、巴士剪票员、学生巴士司机、保安人员、推销员、书记等等都成为女性的热门行业。至於参与专业工作的知识妇女也大幅度增加,例为工商管理员、护士、医生、律师、教师、空中侍应生、设计师、美容师等等活跃於每一个角落,还培就了许多足以和男性分庭抗礼的女强人。今日女性的活跃天地,如果和日治时期以前的社会相比,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槟城华人在当地的政治发展上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因而自独立以来,槟城的州政府曾数度更换掌权政党,马华公会掌过权,民政党执过政,目前仍是民政党执政。这两个政党都是以华人党员居多的政党,但同属国阵成员党。这意味著槟州政权未曾落入反对党手中。至於槟城市议会选举,只有劳工党在50年代掌过权,往後市议会政权也就回到国阵的怀抱。这多少说明了槟城大多数华裔选民的政治倾向,他们似乎不想看到市议会与州政府和中央对抗的局面出现,也不愿看到现状发生巨大的改变,损害本身的利益。因为这样,尽管其他以华人党员为主的反对党看中槟州选民以华人为主的特点,而三番四次绞尽脑汁想夺取槟州政权,可总是不如意。

1961年的教育法令,规定华文小学可以在国家教育体制内,学生享有免费教育的权利。由政府给予财政津贴。1962年1月,教育部长宣布全国有54间华文中学决定接受津贴改制,成为国民型华文中学,而另外17间华文中学拒绝接受津贴,成为独立中学。1970年1月,教育部又宣布英文小学转为国民学校,以国语为教学媒介语。国家教育政策的这项改变,使到槟城所有的华文小学成为国民型华文小学,而大部份华文中学列入国民型华文中学,只有少数属於自力更生的独立中学。废除英文小学,在华人社会之间曾一度引起家长的恐惧,导致当地华文小学的入学人数大量增加,一些学校甚至爆满,无法容纳,以致纷纷设法扩建成重建。另一方面,市区发展迅速,许多家庭迁移到郊外住宅区,造成市区人口外流,而一些座落市区内的学校便面对学生短缺的危机,不得不策划迁校。

时代的转变,总改变不了槟城华人社会酬神感恩的传统习俗,也革除不了在酬神活动上花钱的意念。然而,从华文教育面对风风雨雨的70年代开始,当人们谈起中元节普渡祭典时,都会联想到槟城华人社会热心教育与慈善的问题。进入80年代之後,每一年中元节,由槟城州167个街区组成的槟州中元联合会,都分别在各街区的酬神庆祝会上大力推动筹款运动,为当地有迫切需求的华文学校与慈善机关筹集数以百万计的巨款,贡献华文教育,造福社会人群。当地许多面对困难的华校都曾经从中获得资助。槟城华人社会在这一方面的发展,确令对当地酬神活动有所批评的前人掉眼镜,也形成历史上槟城华人社会在发展与变迁中的一大特色。

结语

槟城从莱特开埠直到今天,已经有213年的历史。对一个具有发展潜能的地区来说,两百多年的时间并不算长,不过槟城在这期间却经历过许多可歌可泣的事故,给後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在槟城的历史发展中,当地华人社会一直扮演著主干的角色,而华人社会在每一阶段的变迁,都代表著槟城每一个历史年代的面貌。华人社会的人口从寥寥数人或数十人,不断地增加,在短短的两个世纪多竟达到80万人之数。现在,当地大多数华人都是土生土长的公民,许多人在这块土地上已经住上了二、三代,和这块土地结下了无可分割的亲情,大家都存有生於斯、长於斯、葬於斯的观念,这是无可否认的。

当地华人社会能在这块土地上迅速发展,应归功於莱特在开埠之初重视及利用华人的刻苦毅力。尽管华人的帮会从开埠初期开始就一直困扰著当地的治安,但英国殖民地统治者并未因此禁止华人的迁移与发展,因为他们极需华人的协助,以维持及巩固他们的殖民地统治势力。

在槟岛上,处处都可以见到华人所设的神龛或神庙,小的只是一座玩具似的小屋,大的可就堂皇富丽,有如宫殿,蔚为大观。虽然这些神龛或神庙大小不一,所祭奉的神也可能不相同,但信徒的虔诚一致,足以反映当地华人的求生意念和善良心地。有人说,槟城是马来西亚最多神庙的地区,显示当地华人最爱拜神,最需要神明的庇佑。然而,若大家在拜神的同时,尽力为当地社会的教育与慈善事业作出贡献,毕竟是令人赞赏的一回事。

日本法西斯军阀盲目轰炸槟城,造成惨重的破坏和伤亡,侵占槟城之後滥杀无辜、剥夺民脂民膏,便所有的槟城人,尤其是华人无限悲痛,永世难忘。经过惨酷战乱的洗礼,体会过10万人大逃难的经历,当地华人社会必然更明了战乱的可憎,更明了和平与安宁的可贵。

槟城华人社会爱拜神,槟城华人社会更爱华文教育。社会动员报效南大、自力更生经营独中,酬神筹款资助华校,时时刻刻关注华文教育,几乎已形成槟城华人社会一项美丽的传统,说明槟城华人社会在维护华文教育的斗争中不落人後。在当地华文教育的发展史上,这是值得大家引以为慰的事。

在两个世纪来不同时代潮流的冲击之下,槟城华人社会不断在变迁中求生存,求发展,努力适应时代的需求,以建立更美好的社会,可是,在新陈代谢、适者生存的原则上,无从保留的腐朽事物始终都须淘汰,能移摈弃的丑恶事物理应勇敢除去,理应变革的陈旧事物必须大胆移易。抛下已经没有用的包袱,步伐会变得轻松,走得更快更远。但愿槟城华人社会能够勇敢地接受改革,去芜存菁,朝著更美好的方向继续变迁,为全体华人带来更多的赞赏,给国家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让後人撰写更光彩的历史。

http://cache.baidu.com/c?word=%C ... 3&user=deadlin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6-9-2007 10: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都不知道将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5-2008 08: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tb_90 于 16-9-2007 10:32 PM 发表
都不知道将什么??????


原来以前就有这种不懂自我反省的网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5-2008 09: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lkentan 于 27-5-2008 08:59 PM 发表


原来以前就有这种不懂自我反省的网友了。。。。。。。

好帖都没人回!
那些时常骂人灌水的会员,是时候反省一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5-2008 09: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杀龙巴斯 于 27-5-2008 09:09 PM 发表

好帖都没人回!
那些时常骂人灌水的会员,是时候反省一下了!:@


应该是版主为保持精华帖的整洁而删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5-2008 09: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lkentan 于 27-5-2008 09:05 PM 发表


应该是版主为保持精华帖的整洁而删光的。。。。。。。。。

把回复都闪除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8-2-2009 08: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003年的贴,开了四年后才有人回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2-2009 05: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huayuqiao.org/articles/guoxi/guoxi11.htm
马来西亚槟城华人社会的语言生活  *   郭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8-2-2009 07: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2-5-2024 01:28 AM , Processed in 0.062000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