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3415|回复: 58

参考/分享/讨论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8-9-2008 04: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树茶与台地茶品质比较研究
                 张俊 梁名志 (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

  编者按:现在,普洱茶市场上风火流行着“野生茶”、“古树茶”、“老树茶”,价格凸高,被奉为茶之至上尊者,把经过千百年精心栽培,驯化培育的现代化新茶园茶、良种茶,具有优良品质,有效营养药理成份含量高的茶,一律贬为“台地茶”,用异样眼光进行鞭挞,刮起违背科学,违背历史的不和之风,如容忍此风继续狂吹,则不仅极有限的象征普洱茶人文底蕴的古茶遗产将被迅速消灭,而且人类科学发展技术进步的农业文明成果就被全面否定,岂不悲哀至极,我们岂不要退回到吃野生稻、野果的原始蛮荒时代去?这是一种明明白白的错误,必须迅速纠正。请看,科学家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1.研究材料
   茶样鲜叶原料以一芽二三叶为主,来源于思茅市澜沧县景迈、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南糯山、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易武三个点的古茶园和现代茶园;采制茶样时间为2004年9月。
2.结果与分析
   茶叶是一种健康饮料,它的饮用价值,主要体现于溶解在茶汤中对人体有益物质含量的多少及有味物质组成配比是否适合于消费者的要求。当前,鉴别茶叶品质优劣主要有感官审评和理化分析。
2.1老树茶与台地茶感官品质比较
   茶叶的感官品质是多种物质综合所得的结果,试验中感官审评样为晒青样,审评分别由云南省茶叶研究所和云南农业大学的专家进行密码审评。三地的老树茶与台地茶比较审评综合结果见表1。
表1 晒青茶样感官审评综合结果




  由表1知:老树茶与台地茶在感官品质上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老树茶的茶气更足,滋味协调、味厚回甘好,叶底薄大而柔软;而台地茶滋味欠协调、味薄、生津回甘较差,叶底较硬。由表1还可看出,不同地域、不同种质也培育出不同的品质风格,诸如南糯茶山的味较浓强、易武的鲜活度高、景迈的醇厚度好等。
2.2老树茶与台地茶内含化学品质成分含量比较
   茶叶品质的好坏与原料内含化学成分关联度极大,水浸出物是茶叶中能溶于热水的可溶性物质,其含量的多少与茶叶品质成正相关,一般含量多则内含物质丰富,茶汤浓度高;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主要涩味物质,占茶叶干物质的30%左右;氨基酸是茶叶中的主要鲜爽味物质,含量约占干物质总量的3%;糖类是构成茶汤甜味的主要物质,能增进茶汤浓度和“味厚”感;儿茶素、黄酮类是既呈涩味、又具苦味的物质,茶的苦昧与涩味总是相伴而生,二者的协同作用主导了茶叶的呈味特性,儿茶素在茶叶中含有12—24%干量,其含量约占多酚类总量的80%左右。表2为本试验对老树茶和台地茶的蒸青样内含成分检测结果。
表2蒸青样内含成份检测结果




注:*达1%显著水准
   **达5%显著水准

   从表2得知,台地茶的灰分、水浸出物含量显著高于老树茶,含量差异分别达显著水平,极显著水平。从平均含量上看存在一定的差异:台地茶中含量比老树茶高的内含成分有:灰分、水浸出物、氨基酸、多糖、黄酮类物质,其平均值分别为4.92%、45.26%、3.36%、0.28%、1.751%,在相对值上分别较老树茶高出18.55%、28.11%、16.26%、55.56%、8.15%;老树茶中含量比台地茶高的内含成分为茶多酚、儿茶素、总糖、寡糖,其平均值分别为33.01%、11.77%、9.81%、6.30%,在相对值上台地茶较之分别减少5.94%、0.4%、8.26%、8.73%。当然,从表2还可得知,景迈茶的氨基酸、多糖含量高,南糯山茶的茶多酚丰富,易武茶则富含黄酮,也表现出地域、种质的差异性,与感官品质相吻合。
2.3老树茶与台地茶矿物质元素含量比较
   人体重量的96%是有机物和水分,其余的4%则由数种不同的无机元素组成,即是机体灰分,目前确认有21种人体营养所必需,营养学中称这类营养素为矿物质,其中在体内含量较多,每日需要量在100mg以上者称为常量元素,它们是Ca、P、S、K、Na、CL、Mg等;在体内含量较少,日需要量在lOOmg以下,甚至以ug计者称为微量元素,它们是铁、锌、硒、锰、铜、碘、钼、钴、铬、氟、硅、矾、镍、锡等。矿物质在人体内不能合成也不会在代谢过程中消失,体内的矿物质每日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一定量于体外,因此必需不断给予补充,每种必需的矿物质对人体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有的参与构成机体支架,有的存在于软组织和体液中,是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有的参与调节体液渗透压和酸碱平衡,有的则是多种酶的组成成分;还有的参与激素、维生素或其它代谢物质共同作用,总之,每一种必需矿物质至少有一种特殊的生理作用。
   矿物质元素是植物重要的化学组成部分,它们有的参与植物的物质组成,有的作为调节其生理代谢活动作用的元素,有的则兼备两种功能,对植物生命活动、新梢生长发育及品质成分的形成与积累都产生深刻的影响。茶叶中的无机元素很多,已定量检出的有30余种,14种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在茶叶中都有。[4]目前研究较多,而为茶树生命活动所必需或有生理活性,于人体有营养药用价值的元素为钾、钠、镁、锰、铁、硫、硒、钴、锌、镍、钼、钡、铬、钒、铜、铝、磷等17种元素。为了解老树茶、台地茶的矿物质元素含量差异,本试验检测了硫、磷、钾、钙、镁、锌、铁、铜、锰、硼共10种矿物质元素,前5种是茶中的肥料元素,也是人体中的常量元素,后5种在茶中、人体中均是微量元素,其检测结果见表3:
表3:蒸青茶样矿物质元素检测结果





   注:表中元素含量分别以相应的s、P、k、Ca、Mg、Zn、Fe、Cu、Mn、B计
··达5%显著水准
(1)老树茶、台地茶的微量矿物质元素
   由表3可看出,老树茶与台地茶的微量元素含量差异不显著,但老树茶中大部分微量元素含量的平均值较台地茶高,具体情况如下:
   ①铁:平均含量在老树茶中为65.3 mg/kg,台地茶为61.9 mg/kg,老树茶较台地茶含铁元素多。其中,南糯老树茶含铁量最高,为70.2mg/kg,最低的是景迈台地茶52.3mg/kg,二者相差17.9 mg/kg,差值较大。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成人含铁3—5g,约占体重的0.004%。铁缺乏可引起缺铁性(营养性)贫血,它是一种世界性的营养缺乏症,在我国患病率也很高。
   ②铜:平均含量在老树茶中为14.2 mg/kg,台地茶为13.7 mg/kg,老树茶含铜量稍比台地茶高。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景迈老树茶15.7 mg/kg。
   ③锰:平均含量在老树茶中为768.7 mg/kg,台地茶为615 mg/kg,老树茶较台地茶含锰元素丰富。其中,含锰最丰富的是易武老树茶(1045 mg/kg),最低的是景迈台地茶为283 mg/kg,二者相差762 mg/kg,极为悬殊。据研究,茶叶中富含锰,成茶中平均含锰量均在300mg/kg以上,比一般植物约高60倍。成人每天需要锰量约为2.5—5.Omg,一杯浓茶最高含量可达lmg,每天饮茶5—6杯,可满足人体需要锰的45%左右。茶叶中的锰能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另掘调查研究,高锰低镉有助于长寿,经常饮茶可以起到预防某些疾病和长寿的作用。
   ④硼:台地茶平均含硼量29.8 mg/kg,较老树茶的18.0 mg/kg高11.8 mg/kg,两者相差大。其中,南糯台地茶含硼量高达55.5 mg/kg,是景迈老树茶的7.1倍。
   ⑤锌:台地茶平均含锌量37.4mg/kg,老树茶的为36.5mg/kg,台地茶比老树茶略高。其中,含锌最高的是南糯台地茶(40.9 mg/kg)。资料表明,茶叶锌镉比值高,喝茶有利预防高血压;锌是泌尿系统主要器官肾的主要物质基础。人体对锌的需要量远大于铜,加之我国耕地多半缺锌及民众饮食结构所限,国民缺锌已达50%。
   (2)老树茶、台地茶的常量矿物质元素
   由表3可看出,常量矿物元素呈现一致性规律,即台地茶中的硫、磷、钾、钙、镁平均含量均高于老树茶,其中老树茶与台地茶的钙含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①硫:硫是人体内必需的常量元素之一,据印度Verma报道,正常茶树茶叶的硫含量在0.08%一0.3%之问。表3表明,台地茶的平均含量为0.26%,老树茶的为0.24%,台地茶含硫量较老树茶的略高。
   ②磷:台地茶平均含磷0.41%,老树茶0.35%,台地茶较老树茶含磷略高。磷在生理上和生化上是人体最必需的常量矿物元素之一,但在营养上对它很少注意,因为一切动植物食品都含有磷,因此人体一般不会缺磷。
   ③钾:在台地茶中的平均含量为2.1 1%,老树茶的为1.86%,台地茶较老树茶含钾高,其中易武台地茶含钾2.25%为最高。
   ④钙:台地茶平均含钙0.33%,老树茶为0.25%,台地茶中钙含量极显著地高于老树茶。钙是人体中含量最丰富的矿物元素,约占人体总量的1.5%一2%,其中99%的钙集中在骨骼和牙齿等硬组织中,生长期的儿童和少年需要量较大,13—14岁是需要量最大时期,钙缺乏与维生素D的营养水平有关,也与磷有关,缺乏时对生长期的儿童可表现出生长发育迟缓、骨和牙齿差,甚至产生佝偻病。
   ⑤镁:在台地茶中的平均含量为0.23%,老树茶为0.21%,台地茶略比老树茶含镁高,其中易武台地茶含镁0.27%为最高。人体内含镁20一28g,其中3/5集中在骨骼,2/5分散在肌肉和软组织,镁参与构成骨牙,是许多酶的激活剂,是心血管系统的保护因子,有利尿和导泻作用,镁在人体生理、病理及临床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已被引起广泛的注意。
   3.结论
   3.1从茶汤口感来看,老树茶比台地茶略柔顺,主要表现在滋味协调、味厚回甘好;而就不同产地来讲,各地的老树茶品质风格又有异,诸如南糯茶山的味较浓强、易武的鲜活度高、景迈的醇厚度好等。
3.2从理化成分与矿物质含量来看,老树茶与台地茶各有千秋,不能简单、武断地讲谁优谁劣。老树茶中的灰分、水浸出物、钙含量显著低于台地茶,差异分别达5%、1%、1%水平;从平均含量上看老树茶只有茶多酚、儿茶素、总糖、寡糖和铁、铜、锰微量元素含量较台地茶的高,而台地茶在灰分、水浸出物、氨基酸、多糖、黄酮及硼、锌、硫、磷、钾、钙、镁等有效成份含量则均高于老树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8-9-2008 04: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多字了,我这老头要慢慢消化。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9-2008 05: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搂主的分享,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9-2008 06: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分享,对新手是有点深。
不过是很好的资料,要花点时间消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9-2008 03: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顶一下。。。。。。。。
让有兴趣提升自己的人,更加了解普洱茶原本真面目。。。。。。。
植物的成长,有赖于环境土壤。。。。。。
云南的地势环境复杂,气候也多样化,人为因素更加多变。。。。
每个茶区,山寨,制茶厂家,商家等等是否良心做茶?
不混杂外省或外境送来的茶叶,制成有其名无其实的普洱茶?
一个云南,年产量及成长率,是否和市面流通的茶量成正比?
能了解一个茶区已经很了不起了。。。。。
有时候,真觉得自己无知。。。。

[ 本帖最后由 紅茶~ 于 19-9-2008 03:20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9-2008 03: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树,台地不可靠分辨法集锦
以下引用 声 的发言:

古树,台地是新茶价格分水的焦点。而一般人又不太可能从采摘一直监督到压饼。于是拿到一泡茶,通过叶底、汤色、香气、滋味等区分古树台地简直成了每个喝普人的必修课。

喝普没几年,听过区分古树和台地的方法倒是N多。但是我经过考察、实验之后,感觉“保证可以区分古树台地的方便法门”基本都不靠谱。倒是反过来可以肯定地说,以下这些方法是绝对不可靠的:

01. 看叶片大小,叶子大、厚、壮的是古树;

02. 看叶底颜色,颜色深的是古树;

03. 看锯齿形状,稀疏大齿的是古树;叶基部无齿的部分长的是古树。

04. 看叶底毫毛,批毫少的是古树;

05. 看叶脉对数,少的是古树;

06. 看叶底翘曲,两缘弯卷起来的是古树;

07. 看叶梗,截面偏方形的是古树;

08. 扯断叶梗看断面,能拉丝的是古树;

09. 看叶底芽叶分叉的间距,间距长的是古树。

10. 看叶底,基部圆型的是古树,或顶头尖的是古树;

11. 看叶底,泡水后舒展得比较开的是古树;

12. 看茶汤,黏黏糊糊漂着气泡不破的是古树;

13. 看茶汤,不太清透(刚做出来的新茶)的是古树;

14. 品口感,烟味、焦味重的是古树;

15. 品口感,香气低、沉的是古树;

16. 品口感,苦涩低的古树;

17. 品口感,黏黏稠稠的是古树;(一般人喝着黏稠会说“厚”。如此,“厚的是古树”也危险。)

18. 品口感,舌尖舍面刺的是台地,不刺的是古树;

19. 品口感,有喉韵的是古树。

20. 品口感,尾水甜的是古树。

21. 品口感,茶气足的是古树;(疑似最不靠谱的一个。)

再次强调。如上都是不可靠的方法。它们不可靠,他们的反命题一样不可靠。比如,“香气低就是古树”不可靠,“香气高就是古树”也不可靠。

另外,不可靠是统计性的。不是说我们肯定找不到具有如上特征的古树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0-9-2008 01: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析茶树的野生型、栽培型、过渡型

    澜沧邦崴大茶树考察论证会的召开,宣告了普洱茶故乡“邦崴古茶树”的诞生,论证会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茶树是“野生型与栽培型间的过渡类型”。至此,世界茶叶的祖国,原产地中心地带的云南有了野生型的巴达茶树王,栽培型的南糯山茶树王,过渡型的邦崴茶树王,如此三王并存云南,其深远意义及价值,学术界自有评说。本文拟就上述类型的划分及由此面引起的有关问题作些探索,一孔之见,还望茶学界同仁不吝指教。
  
一、关于茶树的野生型、栽培型及过渡型
    茶树起源于中国,具体而言应是中国的西南部,这是国内外茶学界的基本共识。至于涉及茶树的野生型,栽培型及过渡类型的研究与划分,实际上属于“植物分类学”与“作物起源与进化”的研究范畴,而后者是新兴的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枝,它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登上大学讲坛的历史还十分短暂。

     茶树的野生型,即是指在一定地区经长期自然选择所保留下来的茶树类型.自然选择是生物界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现象,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解释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由于自然选择是自然界通过生存斗争方式进行,保留的主要是对生物体本身有益的变异,没有人为活动的参与,没有明确的目标、计划性,故进程是十分缓慢的,自然界一个新物种的产生往往需要数万年,甚至数十万年的时间。同其它栽培作物一样,具有形形色色栽培品种的茶树,也是在某一历史年代,由起源于某一地区的原始野生种栽培驯化而来的。而这种“原种”据考证起源于距今6000万年到4000万年”,早巳不复存在,至多只能以遗体化石的形式保存在地层中。高大的乔木能形成化石留存本已不易,发现它则更是机会极少。然而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这一原种的后代,经受自然选择,不断演化,衍生、特化,造就了今天茶组植物43个种7个变种或订正归并虚的12个种6个变种,其中除栽培品种所隶属的茶种外,其余则是我们称之为人们未利用或甚少利用的茶树野生型。值得指出的是:根据进化的不可逆性,现存的进化的生物不可能恢复其原始祖先的形状,即便将它重新置于其祖先所处的环境。在进化过程中已灭绝的生物将永不再现。这使人不难理解为什么印度阿萨姆曾一度认为是野生的茶树难掩其本来面目,而南糯山的茶树王亦应是栽培型,因为它们业已进化,不可能返祖(生物中甚至人类,返祖现象偶有出现,但不是主流,系个别)。同时,对于那些初步定为野生型或其它类型的“茶树王”级的珍稀茶树,由于实际上尚未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确应妥善保护,否则一旦死亡,难以再现。

      同茶树的野生型相对的是茶树的栽培型,如果说野生型是自然选择的产物,那栽培型则是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产物。人工选择指通过人类不断选择培育,创造生物新类型的过程。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工选择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人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选择那些符合人类需要的个体或性状,并使这些有益变异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且由于目标明确、计划性强,比自然选择的效率高得多。人工选择的参与,野生植物的栽培驯化,地区之间的相互引种、选育,使得当今世界栽培作物品种纷繁、丰富多彩。根据栽培植物起源历史,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古老的栽培型植物、二是较早出现的、三是近百年来人工选育的”。茶树是属于古老的栽培植物。人类原始农业的出现大约距今一万多年,茶树的利用经历了食用、药用,饮用等阶段。有据可查的西汉王褒《僮约》是茶叶作为商品的见证。由野生茶树的采集到人工栽培,由个体的自给自足到形成商品,需要一段较为漫长的年代。但栽培型茶树到底自何时起,茶树由野生到栽培利用,本身是一个渐变过程,很难说有明确的划分界限,即便有,亦无据可查,这的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既然栽培茶树是由原始的野生型进化而来,这进化包含茶树由低极到高极,由简单到复杂、类型由少到多、逐渐演变向前发展的过程。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既具野生型特征又具栽培特征的茶树类型——过渡类型是顺理成章的。起源于4000万年前的茶树原始野生种。经历造山运动的升降沉浮,第四纪冰川的侵袭驱赶,寒来暑往气候变迁等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不断地演变发展。因此从进化的角度看(原始类群的含义有一部分是时间问题,即出现先后顺序,有一部分是这个类群离开它的祖先有多远的问题。这里主要从时间角度),同属野生型的茶树,应该划分出早期出现的原始的野生型和后期产生的进化的野生型,尽管这方面研究有待深入且欠缺具有说服力的化石证据。人类对茶树的利用最初是由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野生采集开始,这种从古到今的采集并非人工选择,虽然它对栽培作物起源具有重要意义,栽培作物的产生是人类有意识、有计划将野生植物置于一定栽培环境条件下进行多代选择和培育的结果。根据目前研究资料可以说明,栽培型茶树至少应有数千年的历史,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新型栽培品种的诞生需时更短,栽培型仍在高速进化,栽培型包括原始的栽培型和进化的栽培型不容置疑。

     显然,介于野生型和栽培型之间的过渡型,从进化角度看,它应是较进化的野生型和较原始的栽培型的综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9-2008 11: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养壶:净衣派和污衣派

污衣派:
是壶商速成和宜兴人喜欢用的养卖法,是每一泡茶都用茶汤淋壶表,以养壶笔将茶汤均匀地涂在壶表,泡完茶开盖子阴干茶壶,茶壶干透后用干布力擦壶表,将壶表的茶渍弄匀,日子久了,厚厚的一层包浆,光亮鉴人,坏处是外包浆闭塞紫砂的双气孔结构,影响泡茶效果,包漿实为壶表厚厚的一层茶垢,极不卫生,更容易被外物弄花包浆,便需要将包浆完全清先,重新养过。

净衣派:
每泡茶先用热水淋壶表,作用有二,将之壶表的茶渍冲去,和增加壶的温度以扬茶香。

壶用完先掏清壶内茶叶,以热水冲洗茶壶内外,包括壶盖内外,之后将茶壶倒转,淋多一次热水,用清洁的养壶棉巾,抹干壶表和细部。

抹壶也有两派,干布擦壶明亮,湿布抹壶日久会产生暗闇然之光。

茶壶开盖阴干最少十二小时,潮湿阴雨天看情况增加时间。最难干的部位是壶内流口的地方,通常会有积水,观察和用手指感觉一下,可以知道茶壶是不是干透。

日久茶壶一定精光内敛,产生阍然之光。好处是干净卫生,有臆测说是茶油受热沁入双气孔结构之中,由内而外地温润茶壶。但坏处是需时较长,不同茶叶品种,会对不同泥料产生不同效果,经验中以茶油甚丰足的清香观音和清香台湾高山茶养壶最为美观。清香单丛岩茶和短年份的生普效果也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3-9-2008 03: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包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9-2008 03: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由茶汤造成,一段时间不用后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9-2008 02: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茶物语 于 23-9-2008 03:09 PM 发表
是由茶汤造成,一段时间不用后就。。。


怎样??????????
茶垢很多时候,跟水源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水纯净度好,污垢也需要时间形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9-2008 02: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一泡茶都用茶汤淋壶表,以养壶笔将茶汤均匀地涂在壶表,泡完茶开盖子阴干茶壶,茶壶干透后用干布力擦壶表,将壶表的茶渍弄匀,日子久了,厚厚的一层包浆,光亮鉴人,坏处是外包浆闭塞紫砂的双气孔结构,影响泡茶效果,包漿实为壶表厚厚的一层茶垢。。。。

坏处是外包浆闭塞紫砂的双气孔结构,影响泡茶效果。。。。
这个可以更加仔细讲解一下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9-2008 02: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臆测说是茶油受热沁入双气孔结构之中,由内而外地温润茶壶。

这个也许要详细说明一下。。。。。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9-2008 01: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泥质好的壶,泡茶不久就会自然变的润光起来。来之自然干净的润,多么耐看舒服。
一个用茶水垢所形成的假光,看起来是硬硬刺眼的光,缺乏美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9-2008 02: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茶物语 的帖子

我是净衣派的门徒。喜欢自然形成的润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9-2008 03: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茶物语 于 24-9-2008 13:04 发表
一个泥质好的壶,泡茶不久就会自然变的润光起来。来之自然干净的润,多么耐看舒服。
一个用茶水垢所形成的假光,看起来是硬硬刺眼的光,缺乏美感。


虽然我是净衣派,但是各花入各眼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5-9-2008 12: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紅茶~ 于 24-9-2008 02:09 AM 发表
每一泡茶都用茶汤淋壶表,以养壶笔将茶汤均匀地涂在壶表,泡完茶开盖子阴干茶壶,茶壶干透后用干布力擦壶表,将壶表的茶渍弄匀,日子久了,厚厚的一层包浆,光亮鉴人,坏处是外包浆闭塞紫砂的双气孔结构,影响泡茶效 ...


不同的器物,因为结构不一样,导致泡茶过程中茶汤的各项感官指标和程度各异。

  宜兴紫砂(细炻器),由于其气孔率高的特性,导致了其吸水率较高,瓷器的釉面光滑得多,所以其吸水率远远比紫砂器要低得多,玻璃的吸水率则基本为零。


  从另一个指标来说,由于材质和器物结构的细密程度不一,其导热系数也大相径庭,玻璃的导热系数远远大于瓷器,而紫砂器的导热系数就更小。

  用三种容量一样的器物注入同样温度的白开水,五分钟后,得到这样的结果(附温度计照片)


  这样,用不同的茶具泡制出来的茶自然就相差很多


  气味方面,由于玻璃的吸水率基本为零,所以根本没有什么附着能力,加上导热系数高,冷却得快,所以用玻璃盖碗泡茶饮茶的时候,盖碗盖和杯底的香气持久度会很差,且散得极快,相比较而言,瓷器由于有一定的吸水率,且导热系数低一些,所以用来泡茶其气味会明显得多,且更持久,而紫砂器由于吸水率过高,其盖或杯底的存留的茶汤过多,导致香气物质浓度过低,加上紫砂器用于冲泡的时候,茶叶附着在壁上不容易产生旋动和碰撞,导致茶叶中导致气味的芳香物质不能够很好的被激发,且和空气的混合程度下降。所以较瓷器而言,其气味也要弱得多。


  汤感方面,由于玻璃的表面过于光滑,茶叶在冲泡过程中容易翻动,且由于其散热快,导致茶汤不能够在较为稳定的一种温度环境下缓慢浸出,这样,茶汤喝起来的软度和厚度粘稠度就差一些。而瓷器由于导热系数低,茶汤浸出温度环境相对稳定,所以其汤感就比玻璃要软,厚,且粘稠一些。紫砂由于其表面附着能力强,在相同的注水方式下,其茶叶旋动的幅度大幅降低,这样就令茶和水的融合程度降低,且由于紫砂器的吸水率较高,存留在器壁上的水份也会令茶汤和水之间的融合度下降,导致出汤的时候不同浓度的茶汤在较低温度下再次融合,令茶汤的苦涩程度下降。汤感的厚度和粘稠度软度则会有不同比例的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9-2008 12: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紅茶~ 于 24-9-2008 02:11 AM 发表
有臆测说是茶油受热沁入双气孔结构之中,由内而外地温润茶壶。

这个也许要详细说明一下。。。。。谢谢。。。。


壶的微细孔被茶水抚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9-2008 12: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茶物语 于 24-9-2008 01:04 PM 发表
一个泥质好的壶,泡茶不久就会自然变的润光起来。来之自然干净的润,多么耐看舒服。
一个用茶水垢所形成的假光,看起来是硬硬刺眼的光,缺乏美感。


如果是涂抹上去的,只要经过几次正常冲泡,自然脱落.............
真的假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9-2008 08: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紅茶~ 于 25-9-2008 12:25 AM 发表


如果是涂抹上去的,只要经过几次正常冲泡,自然脱落.............
真的假不了............


但用青布和牙刷擦洗或用水煮就会还原。毕竟不是属於壶本身的物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5-6-2024 12:58 AM , Processed in 0.077137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