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352|回复: 96
|
【100句粤语口头禅】一共4页
[复制链接]
|
|
给一些其他地区的喜欢粤语又想学好粤语的朋友看看!
粤语口头禅之1---点 睇
读店(dim,阴上声)体(tei,阴上声),意为感受如何。例:“一日一禅,点睇?”(一天参一段禅,感受如何?)
随便说到某人某事,对方也许会反弹过来一句话——
“点睇?”
这便是一句口头禅。
口头禅不等于禅。禅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而口头禅以语言交流中的使用频率高为其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各地的人更多更快地涌到广东来,无时无刻不与广东人打起各种交道,以至于一不小心就成了广东人(或曰“新广东人”),人们大多有意学几句粤语,据说这有利于商品经济中的交往云云。遇到口头禅就不好办了,用普通话照直译过去未必说得清道得明。
譬如“点睇”,对方问你看法如何,你只管会心一笑,不必回答什么。是旗动是风动还是心动,一动之间尚且奥妙无穷,“点睇”又怎么可以靠言语说得清?口头禅的奥妙之处,常常在于心照不宣,这又与禅意中的“直指人心”是相通的,所以才叫“口头——禅”。
什么都不回答,不等于什么都不去想。就说你正在讲述的粤语,“点睇”?何以会有阴平、阴入、阴上、阴去、中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等九个声调?何以诵读唐诗宋词尤为琅琅上口?何以古汉语、百越土话与现代英语居然能够兼容一体?何以外省人听起来却要给个“鸟语”评价?何以特指广府民系用语(广东省境内主要有广府、福佬、客家三大民系)?诸如此类,为什么之后也许还有为什么,而正是这样一些特殊的语言符号,承载了广东人在精神风貌、道德品行、生存方式、行为准则、方法态度、文化传承、民俗习惯等方面的“广东特色”,表述了从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到全面奔小康中当好排头兵的“广东人骄傲”。
时时能享受口头禅的禅意哲思,这就是做广东人的乐趣。借助这一语言载体,我们可以进行一番身为广东人或新广东人的文化解码。读者诸君大可不必太拘泥于字义词义,读罢拙文,只要你肯赏脸说一声“点睇”,那就属于同道中人了。
是为开场白。
[ 本帖最后由 soulplayer 于 7-12-2007 08:15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12-2007 02: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 (2)——孤寒
读姑(gu,阴平声)韩(hon,阳平声)。吝啬。例:“从嚟未见佢埋过单,正孤寒种!”(从来没有见他结过账,真是天下吝啬第一人!)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为人吝啬的财主死不瞑目。财主的家人打哑谜似的起劲破译主子伸出的那两根手指头到底有什么微言大义,猜了老半天,终于才发觉其不肯闭上眼睛的缘故,是心疼家里的灯油草何以点了两根而不是一根!
“孤寒”!对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吝啬举止,广东人爱用这一口头禅作出评价,甚至于干脆用“孤寒财主”四个字,去指责类似举止。
《说文解字》释“孤”道:“无父也。本义是特指人幼年失去了父亲。因为没有父亲赚钱给孤儿买衣服御寒,岂不“孤(儿)寒(冷)”?用”孤寒“概念去取代吝啬,显然赋予了谴责的意义。
钻进古籍堆里,却发现“孤”后来背离了本义,演变成一个不得了的字眼。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曰:“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里,“孤”成了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的自称。获此殊荣的,还有寡妇之“寡”。“孤家”“寡人”的出现,无非是为了表明“真命天子”只有一个,芸芸众生则通通必须避讳。人人仰首,这“孤寒”,似应释作寒心之“寒”。
人际关系中的吝啬行为也确实叫人寒心。我们也许都遇到过这样的经历吧:一班亲友聚在一起吃吃喝喝,到埋单时,总会有人或是猛翻东西或是忙打手机或是眼神游移或是干脆就说要去洗手间,总而言之这类人生来就是要逃避埋单的。让人不好理解的是,逃避埋单的“孤寒”者,有时就是这个饭局的发起者。
“孤寒”者所为,最终会弄得自己“孤家”“寡人”似的全无朋友。不妨问一句:人,怎样才活得愉快?诗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12-2007 02: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之] (3)--老 闆
读鲁(lou,阳上声)细(sei,阴去声)。本义是老板,现泛指所有男性,但混得太不像人样者不在此列。例:“眉精眼企成个老闆款。”(这么精明强干的样子一看就是当老板的)
广东除了多靓女(详见“靓女”条),还多“老闆”。走在大街上,凡遇上男人,“西装骨骨”“身光颈靓”的,自然可以称一声“老闆”;只要神
态不是太卑微、穿衣不至于皱巴巴,指称对方是“老闆”就错不到哪里去。
何为“老闆”?查《新华字典》就知,“老闆”是老板的繁体字写法。满大街但闻“老闆”声声,怪不得这么多的人认同“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希望借南方的这块沃土圆一个发财梦。
“老闆”加“靓女”,广东居然拥有这样财貌双全的人力资源储备,说出来是够令人羡慕的了。说到本省靓女之现状,前面已有老实交代。至于本省“老闆”,既有安坐劳斯莱斯的盘满钵满者,也不乏靠踩“拗松螺丝”(破单车之谓)的劳动人民,这是得赶紧端出来的大实话。“老闆”等于老板,这一误会倘若继续加深,真不知明天还有多少“发财到广东”(也许要会意为“发狂到广东”)的人们要疯狂涌来!
“老闆”不完全等于老板,所以广东人才狡黠地用了个繁体字且在读音上适当区别。但寄望于人人当老板,这又是人文风气所使然。广东人爱说“恭喜发财”,爱用与“发”同音的“8”字,爱吃与“财”同音的青菜,一言以贯之是有点财迷心窍了,故此借“禅”言志,愿天下想发财的男人都当上老板!
“老闆”等于老板吗?被呼唤者自己都会有点糊涂。反正,常被人称为“老闆”却又暂时不是老板;反正,知道自己是“老闆”时有点老板一般的飘飘然……你、我、他……既是“老闆”为什么就不可以是老板?有些事情,我们又何必那么较真地去逼近真相呢?!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12-2007 02: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之4---街坊
读佳(gai,阴平声)芳(fong,阴平声)。狭义为邻居,广义为同城之人。用于与陌生人打招呼,例:“呢位街坊,你嘛系电视‘活在广州’嗰度出过镜嘅?”(这位街坊,你在电视节目《活在广州》里亮过相吧?)
人与人之间,怎么打招呼?前面提到,广东人根据对方性别的不同,爱说“靓女”和“老闆”。只是,人家在相貌上确实是差强人意,或是个目前没有工作的特困户,这样叫是不是含有一点点羞辱的成分?
说“街坊”,又如何?感谢广州电视台《新闻日日睇》节目,感谢“陈Sir”和他的“G4”拍档,因为他们在讲述“广州人自己的新闻”的时候,无论男女老少,无论贫富尊卑,皆一律称之为“街坊”。
“街坊”,狭义上的理解就是邻居。“远亲不如近邻”一说,验证了邻里和睦、邻里相帮的重要性。而在老广州人的旧时记忆中,街坊关系最是一道体验温馨人情的风景线:谁家煲了靓汤、煮了靓■,总爱端送左邻右里分尝,是谓“同煲同捞”、“分甘同味”。
现代城市生活中的街坊关系,总体来说已乏善可陈。有人对比城里人与乡下人之异同编段子,其中一句说的是,“手机存了二三百个电话号码,没有一个是邻居的”(换言之,就是“街坊”的)。有感于此,“陈Sir”和他的“G4”们才为久违了的“街坊”一呼再呼,愿这一口头禅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力所能及的作用。
难道不是这样吗?同住一座城,同走几条街,你我之间不是“街坊”又是什么?是“街坊”,就相帮,即使做不到“同煲同捞”,公共汽车上向老人家、残疾人以及孕妇让个座,也是符合邻里准则的。
不知道人们现在还用不用“先生”“女士”“小姐”这些在改革开放后一度全国通用的说法?叫着叫着,总觉得像是在背台词,无法融进实际生活中。更何况凡事都有可能产生蜕变,就像“小姐”,不知怎么就沦为从事不正当职业的某一类人专用称谓了。
“街坊”则是不必担心辞义蜕变的,既源于其出处的“根正苗红”,亦因新闻工作者为此而匠心独运的情义推广。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12-2007 02: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之5-- 有 米
读友(yeo,阳上声)迷(mei,阳上声),富裕的同义词。广东人在谈到谁是有钱人时,常发此感叹,例:“口郁吓就讲鱼翅捞饭,实情‘有米’。”(随便都说吃鱼翅捞饭,肯定是有钱人。)
在许多年以前,天空飘来了五色祥云,有五位仙人骑五只口衔稻穗的仙羊,徐徐降临。仙
人仙羊走了,稻穗留在这方土地上,喜迎幸福生活的百姓为此欢呼:“有米,有米!”许多年过去了,广东人的物质生活随时代进步,一次次更新着对富裕的认识。“有米”,来自远古记忆中的这一口头禅,竟千载不变,承担着所有富裕意义上的表述。
诱使广东人在上世纪70年代末喊出“有米”的,是“四转一响”。谁有本事把电风扇、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四转)加上收音机(一响)都弄到手,便是 “有米”了,借此条件蒙一个靓女谈婚论嫁,应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以后所发生的事情,是“有米”的不断轮换“升级版本”。从“48条腿”(或更多“腿”,说的是家具),到“全鸡全鸭”(“鸡”同机,专指电视机;“鸭”泛指羽绒被),再到“南风窗”(有海外关系,意味着可带回好多好东西),诸如此类,人们为此目不暇接,一遍遍感叹“有米”。发展成了硬道理,“有米”就是寻常事。
今天说“有米”,那“米”,可以是一些钥匙——别墅的和豪华房车的,也可以是一些密码——银行储蓄卡的和保险柜的。总而言之,如今一旦说到谁谁“有米”,旁听的人都会咧开嘴笑,分享其中幸福。于花容月貌的靓女来说,嫁个“有米”的,就成了一种幸福憧憬;于有追求、有抱负的“老闆”(详见“老闆”条)而言,“有米”就成了一种人生目标。
想想也很好玩,不说很有钱,只是低调地说“有米”,广东人真的很务实。至于是否源于“羊城”、“穗城”传说中对仙人赐福的欢呼之声,则纯属笔者个人的猜测,请读者朋友不要太较真。人总要长怀一颗感恩之心,该是“有米”之所以多年传诵的一个缘由吧?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12-2007 02: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之6--- 乜 水
读袜(med,阴入声)虽(seu,阴上声)。本义是什么货色,引申义是什么人。例:“靓到冇人有,唔知系乜水?”(如此漂亮世间罕有,不知道是哪个人?)
凡事要问个为什么,广东人爱问“乜水”。
“乜”即粤语中的什么;外省人对“水”的理解却要费一点神。虽知广府文化
“水分”很足,这与珠江三角洲一带雨量充沛、河涌纵横很有关系。多雨多水多湿润的自然环境,使不少粤语口头禅均与水(参见其他含“水”条)有关。问“乜水”,也许问的就是什么人。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了在行为、语言、饮食、性格、品行、精神等方面有着自成一格的特点的一方广东人。于广府文化而言,神奇的“一方水土”,或者可以追溯珠江三角洲那神奇的“桑基鱼塘”。作为一种有着数百年以上历史的人工生态系统,作为一种水体资源和陆地资源交互作用的成功典型,塘泥肥桑、桑茂蚕壮、蚕壮丝多肥多、肥多塘泥养分多从而塘鱼肥且多……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互动,总给广东人以某种进取上的启示。
“一方水土一方人”,那“人”那“水”,又细分主要饮用西江、北江水的广府人,与主要饮用东江水的客家人,还有主要饮用韩江水的潮汕人。“水”之差异化使“一方人”亦产生了差异化,其中,语言和饮食上的差异是最大的了,这是外省人一直搞不懂同为“广东人”何以会有那么大差异的大问题。其实,问“乜水” 就好办多了。
广府人爱在水上比赛划龙船,于是就孕育了赛龙夺锦的敢为人先精神。客家人爱在围屋里围一井水劳作,内秀的品质亦造就其吃苦耐劳精神。潮汕人爱拿水炮制“功夫茶”,由此历练出的团结互助精神,是其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具体体现。
有趣的是,差异化的“水”,也滋润出了差异化的广东靓女:饮西江、北江水的女子有灵气,与夫拍档创业征战商场是其拿手好戏。饮东江水的女子有才气,学问文章上易有成就也总能助夫成才。饮韩江水的女子有秀气,是历年来空姐招聘或是一些较看重“菲士”(参见“菲士”条)的职业所首先考虑的人选,怪不得凤毛麟角般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亦对之情有独钟。
认识广东人,且从“乜水”始。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12-2007 02: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之7--心 水
读森(sem,阴平声)虽(seu,阴上声)。心之至爱。例:“你嘅手机彩铃又下载咗咩心水歌?”(你的手机彩铃又下载了哪首你最喜爱的歌?)
世界很大,心的空间更大。
扪心自问:大而复杂的一颗心,到底盛载着一些什么?心灵、心血、心机、心力、心
潮、心田、心路、心境、心迹、心花、心声、心曲、心爱、心思、心意、心情、心绪……心里边五花八门的东西多着呢!广东人发话了:还有“心水”。
“心水”,这符合粤人天性爱水的习俗。前面已说过,广东省境内多雨多水多湿润的自然环境,使不少粤语口头禅均与水(参见 “乜水”、“威水”等条)有关。以生命之重要,竟也牵扯着“命水”(喻指个人命运)呢。
“心水”之“水”,是至爱之“水”,是神圣之“水”。有谁拿整个世界去作交换,也换不到广东人的“心水”。那么,“心水”之“水”,会是个什么“水”?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心水”,有可能就是一个长得水灵灵的梦中情人。那时候看多了几部情意绵绵的电影片,林青霞、钟楚红、叶童、中野良子等秀发飘逸的音容笑貌,就成了缠绵于梦中的择偶标准,非遇“心水”,宁愿不娶。
“心水”有可能是一个什么小玩意儿,或是古灵精怪的扁鼻猴猴,或是憨态可掬的小熊维尼。这有点像贾宝玉“不离不弃”的通灵宝玉,一日不见,连魂魄都没有了。
“心水”,有可能是一种个人爱好。人各有痴,花痴、石痴、茶痴、红酒痴、雪茄痴、邮票痴、古董痴……五花八门的收藏与痴迷,构成了广东人活得有滋有味的多样人生。有人干脆直奔“水”之主题,受一个名叫陆羽的古人之诱惑,但求尝尽天下多少等好水。退而求其次,到白云山或是什么山汲一口清泉,那“心水”可触可品,但觉已在滋润心田。于笔者本人来说,“心水”却是正在敲击的一些文字,因为儿时萌动的一个豆芽梦,竟至于不离不弃到今天。
“心静如水”亦“心水”。让心绪归于宁静,符合人体健康的静养规律。宁静致远,心抵达这一境界,有可能就是“心水”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12-2007 02: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之8- 威 水
读为(wei,阴平声)虽(seu,阴上声)。了不起。例:“电视新闻播咗你见义勇为捉歹徒嗰件事嘞,几威水啵!”(电视新闻播出了你见义勇为捉歹徒的事情,了不起啊!)
“威”,是个极具尊严和气势的字眼,有幸与它扯到一起的组词都非常了不起:威力、威名、威风、威武、威信、威严、威猛、权威、虎威、神威、余威……粤语里还有个“威水”。
不用问,沾上“威水”的人皆非等闲之辈,伴随着“威水”出现的,有鲜花、绶带、奖杯和掌声,还有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网络的连篇累牍报道。我们的航天英雄、奥运健儿、劳动模范和科技精英,就值得全社会为之喝彩:“威水!”
“威水”并不是小部分人的专利。作为芸芸众生,其实也可以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中发掘出“威水史”——不平凡的经历。小朋友跌倒了再爬起来,终于一个人跌跌撞撞地开始了独立行走,做父母的都会及时给予肯定:“威水!”以后上学,考试成绩在班里得了第一名,那也“威水”……就这样冲着下一回的“威水”,一步一步走下去,做人才觉得有价值有奔头。
得问个“为什么”了:为什么不叫“威火”或“威木”?“威”字怎么偏偏在五行中选中了“水”这一行?本来,我们的老祖宗为了解释宇宙规律,提出了金木水火土的生发制约关系,该五行实际也摆在相互平等的位置上。只是后人大用赋、比、兴,五行的身份才弄得各有不同。在广东人的眼里,木为“一碌木”、“木独”(均为呆呆的),火为“火遮眼”(喻指脾气不好),土为“老土”(不懂世事)……水为财。
在粤语口头禅中,其实不乏“水为财”的例子:“猪笼入水”(钱财从多个口子进来)、“水脚”(路费)、“叠水”(很有钱)、“磅水”(交钱)、“掠水”(骗钱)、“度水”(借钱)、“回水”(还钱)、“食水”(在过程中赚钱)、“捞静水”(在别人不注意的环节中赚钱),诸如此类,难怪广东人那么爱 “水”!
阿“威”亦爱阿“水”。开头已说到,“威”找朋友是非常挑剔的,像“权”“力”“名”一类字眼才会被它看中。“威”“水”结缘,自是功利性极强的结盟。社会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有“水”才是真“威”。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12-2007 02: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之9- 吹 水
读炊(ceu,阴去声)虽(seu,阴上声)。聚在一起说话。例:“正口水佬嚟嘅,一味识得吹水。”(真是个话多之人,在人面前就爱说话)
——老友记,今晚边度“吹水”?(老朋友,今晚去哪里“吹水”?)
——唔吹,又点擦出火花?(若不“吹水”,又怎么擦出思想的火花?)
广东人生来爱“吹水”。手执一杯热茶,用嘴轻轻地吹吹杯中漂浮的茶叶,或是把茶水吹凉,已形象地表述了“吹水”之情态。说白了,一些人聚在一起说说话,让思想无拘无束地在聚会中释放,就是“吹水”了。
“吹水”,不就是开会吗?广东人何必偏要换一种说法?有同也有不同,相同者,是要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不同者,“吹水”的场合,需要茶水抑或是别的酒水(咖啡、啤酒、红酒、鸡尾酒、威士忌、马爹利之类)的频频润喉。且莫小觑了这一“吹水”过程,由此便活跃了气氛、激活了思维。
虽说开会一般也有茶水一杯供与会者“吹”。但此“吹”与彼“吹”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开会期间,会议主讲者(报告者)与主持者也许非常投入,但听会者习惯于带一张报纸从第1版慢慢看到80版,也是实情。女同志的织毛衣技术普遍提高,也是计划经济年代里因为会议多的意外收获。
“吹水”则是不设主席台,也没有主讲者,更不存在发言稿。一切,尽在随意随便随心随欲的氛围中进行。参加“吹水”者人人发言踊跃,除了要吹吹杯中茶水,再没有别的小动作。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吹水”吹到这个境界,什么火花都已擦出来了。家事国事江湖事,固然可在“吹水”中唏嘘一番。个人发展中新的图谋、计划方案里新的创意,等等,往往因了“吹水”而灵感倏到,好点子信手拈来。
接到开会通知,你有时会略显不太情愿。
听说要去哪里“吹水”,你肯定是眉飞色舞。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12-2007 02: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之10: 卒 之
读■(zed,阴入声)枝(ji,阴平声)。古词汇,词义相当于终于。例:“卒之畀我见到最心水嘅金庸大侠喇。”(我终于见到自己最着迷的金庸大侠了!)
我们脚下这块土地,人类繁衍的历史真是说来话长。上世纪50年代韶关马坝狮子岩畔所发现的古人类头骨,证明了距今12.9万年前就有“广东人(马坝人)”了。按历史学家的年代划分,广东人的老祖宗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在狮子岩寻幽访古,有人难免会产生猜想:不知原住土著后人(马坝人)“卒之”哪里去了?
广东人说话爱之乎者也,有时显得文绉绉的,皆因粤语之中寄存了一批古汉语的化石,譬如“卒之”。古汉语中,“卒”有几种释义:①步兵;②死;③完毕、结束;④突然、仓猝。这里后缀指示代词“之”,词义相当于终于,用的是上述“完毕、结束”释义。
由“马坝人”扯到“卒之”,只为陈述一段悠长的人类发展史的文化延续,至于古词汇是否能追溯到“马坝人”发音与之存在的些许关联,因为举证上的不可能,就不好说了。
“卒之”延续至今的使用,其表述过程竟也常常牵扯到历史的尘封。且说改革开放之初,广州一处叫象岗山的地方要建现代化的五星级大酒店,结果却挖出了一座古代帝王墓,闻者于是惊叹:“卒之见到距今两千多年的南越王墓了!”事实上,考古工作者的一些惊人发现,总会引来一次次的“卒之”惊呼,“卒之见到南越王宫署遗址”、“卒之发现南越国时期的木构水闸”、“卒之观赏到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朝代的古道”、“卒之……”
一个粤语口头禅的历时久远的一次次使用,“卒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叫做文化传承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12-2007 02: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之11-揾 食
读稳(wen,阴上声)蚀(xig,阳入声),本义为找吃的,引申义为工作。例:“捱到金睛火眼,仲唔系为咗揾食!”(眼睛都熬红了,还不是因为工作的缘故!)
古人云:食、色,性也。
今天的广东人说:做人为“揾食”。
“揾”为“找”的粤语说法,找吃显然属于“性(应指人性)本能”的驱使,不该非议的。但外省人来广东老是听到这句口头禅,似乎明白了什么:“怪不得大家都说'食在广东'!广东人连没时间应酬的理由,都推搪作要‘揾食’!”
错了,错了。“食在广东”是不假,故外省人都知晓广东人“凡长腿的”除却桌椅什么都敢吃,“凡长翅膀的”什么都吃,当然除了飞机。外省人也知道,同样审视一件事物,北京人也许会看到其历史文化底蕴,山东人也许会想到其在为朋友两肋插刀中的作用地位功能,换了广东人,肯定是“能不能吃”、“哪个部位最好吃”以及“怎么做才会更好吃”!
广东人“揾食”常挂于齿,至此已有答案:实乃“工作”二字的 广东特色表述。“揾食”点破了工作的主观动机,工作则表明了“揾食”的客观过程,实属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
必须澄清的一个思维定势叫“好吃懒做”,“好吃”和“懒做”,不知为什么就非要拉郎配似地凑成一组构词呢?广东人确实好吃,但一点都不“懒做”。正是那不断在做的过程,才成就了好吃。 “广东人”说“揾食”,更有一个动机明确的表述,“辛苦揾■自在食”。工作时要不怕辛苦,而自自在在地好好吃一顿——“食餐劲■”,则是对不怕辛苦的最好回报。这里,“辛苦揾”是过程,“自在食”是结果,由此构成了一动一静、一张一弛的快意人生。
曾记否?我们国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曾用“为人民服务”一类动机用语替代了工作本身。这没错,怕就怕有些人心口不一,口号喊得越响的人谋私利也谋得越多,得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人,开诚布公地挑明了“揾食”这一人人不可回避的工作动机,好就好在实事求是。伟人不是说过吗?“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
还事物以真实的面目吧!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12-2007 02: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之12抵--“抵”还有哪有几种意思
读底(dei,阴上声)。值得,价值,相当于。例:“食得咸鱼抵得渴。”(能坐这个位子就受得了这个苦)。
广东人喜欢说“抵”,“抵”来“抵”去没个完。进酒楼品尝了一回称心的饭菜,会评价一声“抵食”。逛商店购得一件如意的时装,免不了要向朋友炫耀“抵买”。唱K(唱卡拉OK)唱得带来的钞票挥洒一空,仍会余兴
未尽地感叹:“抵玩!”
“抵”是两厢情愿的,一方认为所付出的金额与消费行为价值相符;另一方货如轮转,于是眉开眼笑地念叨“抵赚”。外省人则看出了其中的奥妙:这“抵”,不就体现了广东人价值观念特强的经商天赋吗?
如果换一个数学符号,“抵”就是个“=”。不过,这等号的另一边却不可以用金钱来衡量,譬如“抵死”,以人生之路的终点站来表示某一价值,可见问题的严重性。这话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是敌我矛盾,如目睹坏人当街抢劫或扒窃,自然就会咬牙切齿地咒一句“抵死”。当然,是不是真的“抵死”,那得抓获犯罪嫌疑人并经由司法程序裁定。说话者只要不当法官,就无须承担法律责任。在人民内部矛盾中也会出现“抵死”,只因为对方的所作所为确实惹说话者生气了。这时,听话者只要明白自己实际上还活得好好的,不斤斤计较,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抵”之令人回味无穷,首推“抵锡”(“吻”在粤语里读“锡”)。不是说情爱无价吗?广东人偏说有,价值一“锡”。在一个家庭里,这“一半”默默操持家务从而造就了那“一半”在事业上的成功,如果那“一半”认为对方是理所当然的角色任务而无动于衷,那可大错特错。以钱酬谢?永远谢不了。道一声“抵锡” 吧,爱的奉献最需要爱的回报。
有一首歌唱得好:“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广东人“抵”声不绝,我认为正是基于对“人字结构”的深切理解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12-2007 02: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之13:恨--恨和爱区别
读很(hen,阳去声),表示喜爱、喜欢,例:“买足彩,边个唔恨中大奖?”(买足球彩票,谁不喜欢中大奖?)
外省人学粤语,永远分不清“一”和“二”——说的明明就是“一”,怎么可以理解成为“二”?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外省人也分不清粤语口头禅中的
“恨”和“爱”——说“恨”不是憎恨,非但不憎恨,而且很喜爱!你说,这不是乱套了吗?!
明摆着的例子是,生活和工作在广东的你,希望融入这方水土,也爱上了一个娇俏的西关靓女。靓女有一天表态了:“我好恨嫁。”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你听到的意思恰恰相反,于是就疏远了这段美好情缘。因语言表达上的天大障碍,有情人最终难成眷属。不必为此唉声叹气,谁叫你不好好学习粤语?
说了两个“一”,本已加为“二”。说“恨”为“爱”,有没有转“恨”为“爱”的辩证法蕴含其间呢?悠长的历史进程,也许已悄然布下如斯文化密码。原先的“恨”事,有可能在发展的变化中结下爱果,人类发展的历史本来就不缺转“恨”为“爱”的案例。没有永恒的“爱”,也没有永恒的“恨”,只有永恒的因果关系。口头禅,本来就是记录历史的文化产物。
还是举例说明吧:“我恨读书”——在盛行“读书越多越反动”、“不读ABC,照样干革命”并推崇“白卷英雄”的年代,这话在公开场合说,果然就是憎恨的意思。如果你心里清楚“知识就是力量”、明白“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却又不可能有任何流露,同样可以说“我恨读书”,这“恨”进可攻、退可守,怎么理解都可以。
都知道广东人处世狡黠、会变通,一个“恨”字可见端倪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12-2007 02: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之14:搞 掂
读搞(gao,阴上声)掂(dim,阴去声),意为能办事,办好事。反之则是“搞唔掂”。例:“咁都搞唔掂,仲唔砍头埋墙?”(这样的事情都办不好,倒不如以头撞墙算了!)
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加西亚身在古巴那广阔山脉的具体哪一个地点,但是,美国总统必须把一
封信交到他手上。有人告诉总统:“如果有人能找到加西亚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是罗文。”罗文来了,并没有问“他在什么地方”,而是语气坚定地回答:“搞掂!”
“搞掂”两字,原故事没有,这样稍改动一下,符合广东人的语言习惯。“搞掂”在广东人的工作氛围里使用频率是很高的,上级布置任务时,下属往往只须回答这两个字,然后就鼓起勇气绞尽脑汁去面对种种棘手的问题。
罗文的故事在职场上流传甚广,皆因《把信送给加西亚》、《没有任何借口》一类据说能教人怎么“搞掂”的书,是老板们一直孜孜不倦向员工极力推荐的热门读物。没有人知道风马牛不相及的加西亚何以会与自己产生瓜葛,但都知道罗文是个极受老板钟爱的“明星员工”,因为他能“搞掂”,并且“没有任何借口”。
学习罗文好榜样,谁又敢说自己不能“搞掂”?不说“搞掂”者,轻则不受重用、不被提拔,重则饭碗都有可能端不住啊!至于罗文凭什么找到加西亚,又何须进一步深究呢?凡事能“搞掂”的人,老板喜欢,这就够了。
做广东人的自豪之处,正是常说“搞掂”,常闻“搞掂”。说这话的人,胸脯挺得高腰杆撑得直;说这话的人,本事多多朋友多多。人生在世,总有些要办而难办的事:家里老人患病好一段日子了,恐怕得找个能对症下药的好医生;自己某项工作被卡在哪个部门的哪个环节……事情复杂?找朋友吧,是朋友就会爽快地告诉你:“搞掂。”反过来,有朋友找上门来,说不出这两个字,好意思吗?
人的潜力无穷大,不可能不懂“搞掂”的。不信你看你的“拍拖”(谈恋爱)阶段,女朋友撒着娇要求你“搞掂”什么,你总有办法。作为回报,你和她终有一天会“拉埋天窗”——走进婚姻登记处,“搞掂”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12-2007 02: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之15:只 抽
读脊(zeg,中入声)秋(ceo,阴平声),意为一对一的胜负对决,相近于现代青年男女所说的PK,定输赢的场合时用。例:“讲多无谓,我哋只抽啦!”(没必要多说了,我们一对一定输赢吧)。
自从超级女声大赛这种“想唱就唱”的娱乐方式红红火火之后,捎带着也就火了两个英文大写字母:PK。但凡遇上带有
一决胜负性质的行为,人们必称PK。有谁说自己不懂PK,那是会被认为很OUT(此口头禅详见“袄”条)的。
何为PK?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据说那是源自电子游戏的专业术语。对于年纪稍长的广东人来说,说“只抽”就形象易懂得多了。只不过,今日的少男少女却必须要你用PK去注释“只抽”。什么叫代沟?同一个意思却各说各的口头禅,“只抽”译作PK,我说中国话但我还要“中译英”就是。
“只抽”,“只”为数量单位,“抽”是行为动词。一只乒乓球,两个人(客家人则说“两只人”)对抽决输赢,这样一说,就好理解“只抽”了。遥想那个举国争睹国球的年代,全国人民齐齐痴迷于“只抽”的狂热劲头,绝不是今天的超女这种在受众范围上相对狭窄得多的PK所能比拟的。对于广东人来说,“只抽”更铭记着对中国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就出自广东乡土的无比自豪。
“只抽”的赢家只有一个。“只抽”的至高境界,是要赢世界一把。广东人容国团是那个年代的骄傲,只因为中国人在一种小球项目的世界竞技舞台上站起来了,把东洋西洋的“老外”都PK(为照顾代沟问题,我的文章若不及时来个“中译英”,就会丢失新一代读者)掉了!容国团近台快攻式打法为特点的“只抽”,加上庄则栋等好手的前赴后继,使得世界乒乓球男子单打冠军项目自此成了中国人的囊中物。接下来的一次次“只抽”,中国人更取得男团、女团、女单、男双、女双、混双等项目的全胜,由此造就了很长时间里的"全民皆乒"(全国人民都追乒乓球、都练乒乓球)现象。好啊,那令人眼花缭乱的“只抽”,那令人热血沸腾的 “只抽”!
不经意说出的一句口头禅,往往凝聚着一大段堪可唏嘘的历史。一种人生态度的背后,必然就是人之为人的不懈追求。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12-2007 02: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之16-浮
读蒲(pou,阳平声),也作“蒲”,本义为浮在水面,引申义一为露面,二为娱乐消遣。常见组词有“浮头”、“出嚟浮”、“边度浮”等。例:“近排唔见你浮头嘅?”(最近怎么不见你露面?)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做人是有滋有味的——这体现在广东人常常提及的“今晚边
度浮”(今晚在哪里娱乐消遣)。
也有人写“浮”为“蒲”,这似乎回避了其漂浮水面的本义。珠江三角洲河涌常见的水浮莲,应是引发广东人作“浮”联想的最直观画面。水浮莲本是乡间寻常物,有心浮出水面,只为找一个活着并为人注意的理由。
广东人最早援引水浮莲这一“浮”,说的就是露面。有头有脸者“出嚟浮”(出来露面),自是公众话题以至于新闻媒体所要关注的对象。隔壁住着的阿伯“出嚟浮”,也为邻里左右找到一个为之欣喜的理由:“阿伯仲行得食得!”(阿伯仍能吃能走还健康!)
“浮”后来被城里人引申为娱乐消遣,应与都市生活所见“水浮莲”多为消遣元素有关。这“水浮莲”其实是城里人的误读,实为浮在庭院池水中的莲花。本来嘛,老一辈所熟悉的水浮莲已不常见,就算见到了,不也同样被都市生活所娱乐化了吗?
今日广东人爱说“今晚边度浮”,白天使劲工作,夜晚使劲娱乐,“出嚟浮”也是各自精彩。你对着生活笑,生活也会对你笑,与其抱怨工作如何充满压力、社会如何对己不公,倒不如“浮”出个乐观、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
曾记否?那段日子里满城争看好莱坞大片《铁达尼号》(粤语译名,译作普通话是《泰坦尼克号》),好多人都在回味片中主人公一句台词叫“享受每一天”。译作广东人的话,你我他不妨共勉的是,“浮足每一日!”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12-2007 02: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之17 收 到
读修(seo,阴平声)倒(dou,中入声),本义为通讯工具接收到的信息,引申为所有信息的抵达,常用于人的感情传递。例:“好靓的百合啊,收到!”(好美丽的百合花啊,那“百年好合”的含义我懂!)
某有权有势者见某靓女时眼前一亮,握手时暗用指尖轻刮对方掌心一下。靓女的反应无非两样:要么赶快抽手出
来权当什么事也没发生;要么让这一暧昧的握手动作持续下去,以后的日子里所要发生的事情,当然会是一场各取所需的权色交易。交易双方如属广东人,心底里涌出的一句口头禅就是:“收到”。
这“到”,念“倒”音。所传信息由到达而至倒来倒去,印象深刻,一个“到”字不寻常。借助当事人之间的心灵通道,“收到”好就好在信息送达一步到位。什么叫做心照不宣?“收到”就是。
人是个奇怪的感情动物,碍于身分碍于面子,表达方式上就爱拐弯抹角,这就要求接收信息的一方要有良好的素质。须知世间多少大错之铸成,往往缘于不能 “收到”。其中最著名的案例,要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十八相送”了:从并蒂莲花到戏水鸳鸯,多少暗示、多少机会,书呆子梁山伯统统没有“收到”,最后除了双双“化蝶”,还会有更好的结局吗?
“十八相送”的年代没有手机短信,也没有E-mail、QQ、MSN等一系列“收到”手段,要不然,梁祝历史有可能改写。应该说,“收到”作为口头禅被频繁使用,是现代通讯手段所催生的结果。你看上级指挥下级,谁不“收到”,就“Call(拨、打)爆■(他、她)■(的)机”!光是事实“收到”还不够,若用语言去强调一声“收到”,更是完成任务的最佳承诺。
“收到”说多了,上升到更高的理解层次,又转换成了手心传情或是别的什么传情,一切尽在不言中,就像本文开头援引的例子。
感情上的信息传递实在太复杂。男人和女人之间、两代人之间,心灵深处,一生一世,也许还在等待接收——一些未能“收到”的信!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12-2007 02: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之18 唔 该
读唔(m,阳平声)该(goi,阴平声),意为谢谢。类似的答谢词还有“多谢”、“乜说话”、“客咩气”。常后缀一个“晒”字以加强语气,意谓“太感谢您了”。例:“你肯嚟就一天都光晒,唔该晒!”(你能来就有如云开雾散,非常感谢!)
乍听这话,外省人生气得不得了。买一样小商品也好,签一纸购销合同也罢,广东人竟笑称这些买卖“不应该”——你说“不应该”为什么又不把钱还给我?最难受的是自己“学了雷锋”,对方依然毫不领情地说“不应该”!广东人啊广东人,你的自尊心是不是太强了?!
这一句口头禅叫做“唔该”,它频繁出现在人际交往中理应表示谢意的场合——这场合本来应该说“谢谢”的。
“唔该”就等于“不应该”吗?钻进故纸堆中,我发现,古人所说的“该”原来并没有“应该”的意义。譬如左思《吴都赋》中的一句“耳目之所不该”,应译成“耳目所不能包括的”。古语“该”通“赅”,意为具备、完备、包括。《说文解字》释“该”道:“军中约也。”这又把它的使用情况界定在军队内。作为语言发展的一种结果,“该”的派生义“应该”已成为今日使用中的主要义,而渐被人忘却的基本义则转由“赅”去承担(成语有“言简意赅”)。
倘设想“唔该”果真留有古文化的一条尾巴,这一口头禅则可理解成“不完备”。什么“不完备”?说话者自己呀!服务行业里的靓女冲你说“唔该”,说的是自己服务质量的“不完备”——潜台词是“怎么服务都无法表达我对你的一片感激”。至于热心助人的你让人们所感受到的古道热肠,对方连声的“唔该”,亦在表明其谢意的“不完备”哩。
这个社会在呼唤文明呼唤礼貌,那么,请从“唔该”说起吧。唯其不完备,才需要呼唤。当大家都沉浸在“唔该”声中仍觉不完备时,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就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12-2007 02: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之19:麻麻哋
读麻(ma,阳平声) 麻哋(dei,阴上声),意为一般般、不怎么样。例:“你话我系行内嘅江湖地位好高啊?麻麻哋啦。”(你说我在行内的江湖地位好高?不怎么样啊)。
外省人学广东人的口头禅,肯定少不了学这一句。你看一次又一次的文艺晚会上,他们在表述广东人生活
习俗时所抛出的半生不熟的粤语里,最后总有“麻麻哋啦”。
——道理何在?
——川、湘、贵、鄂等地的人爱吃麻辣食物呀!
请不要相信我的瞎猜。要知道,内地人口味中的“麻”,与广东人的“麻麻哋”是有天壤之别的。麻辣食物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而“麻麻哋”译成普通话的意思是——不怎么样。
“麻麻哋”属于广东人特有的生活态度。内地人对此好生奇怪:他们怎么西装笔挺却缺了领带?怎么皮鞋锃亮却又不穿袜子?……广东人心里明白,太拘泥于规矩反弄得自己身体不太好受,变通一下又有什么所谓?广东人还明白,这种讲究变通的生活态度引用到各种交往中,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哩。
可不要把“麻麻哋”曲解作做人太随便。诸如妙龄姑娘摇着裙摆当扇煽风——这类令人侧目的镜头绝非广东人所为。“麻麻哋”是讲究分寸感的。
广东人对待自己的工作,怎么也老是说“麻麻哋”?这一点,广东人是聪明的,“麻麻哋”是一面挡箭牌,化解了许多无谓的嫉妒和中伤。本来,老天爷赋予自己的身材就是“麻麻哋”,又何须去争那虚名?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12-2007 02: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之20:湿湿碎
读十(seb,阴平声)十岁(seu,阴去声),喻指小事一桩。自谦之说辞。例:“一世人两仔爷,捐个肾湿湿碎啦!”(人一生就摊上你我父子俩,捐个肾救你的命真算不了什么)。
朋友之间总要互相帮忙的。你帮了人家的大忙,人家就会答谢你,你于是表示:“湿湿碎啦!”
旧时,广东人以烧不着的“湿柴”喻指通货膨胀中几乎已丧失购买功能的货币;“碎”,使人联想到古代的碎银。“湿湿碎”叠用,可证问题的微不足道,译回半文不白的话是:“区区小事,何足挂齿?”这体现了你以朋友为重、钱财为轻的做人准则。
一句“湿湿碎”做死人。你的好朋友要结婚了,你会接连熬夜为其装饰新房,然后又去打点“花车”、DV(录像)什么的;你的好朋友下岗后要自主创业却不知从何入手,你帮着他跑了劳动部门后又去跑工商、税务、防疫……对于自己所做的这一切,你都会洒脱地甩出这一句话。是的,你不需要任何金钱上的回报。“湿湿碎”不是可以用价格来衡量的。“湿湿碎”的背后有时情深似海恩重如山。
这样看来,“湿湿碎”应该属于方法论中的一种,即看问题时由大化小、由重化轻。佛偈有言,一粒沙中可见大千世界。广东人活在世上,情义二字大过山,活出个精彩样子。有时就是为了给朋友看的,有时就是朋友活得舒服自己才感觉舒服。
奇怪的是,广东人明明心里想的是不图任何回报,可嘴里却说出带金钱味的“湿湿碎”,言不由衷,真是活脱脱的经济人!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