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爱你一辈子

天主教 与 历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6-5-2011 10: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8-5-2011 03: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治征塵》 发表于 16-5-2011 10:36 PM



    好奇的是,,,那真的是玛利亚的相吗? 那真的是耶稣的相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5-2011 07: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5-2011 07: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5-2011 07: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5-2011 07: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2-5-2011 07: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5-2011 12: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11-2011 11: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主教会之十字军东征史

本帖最后由 ^________^ 于 2-11-2011 12:11 AM 编辑




十字军东征史是教会在欧洲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身为基督徒的我们,不管是天主教或基督新教的信徒必须了解和接受的历史。。
不要说这是毫无关系到新教教徒的,因为,教会是大家的。。所谓发生了的事迹就是历史,毕竟已近发生了。。
去指责,真的很多很多能被指责的。。
以其指责,倒不如主内兄弟姐妹一起研究和反省上一代所发生的事,然后因历史而避免重复同样的错误。。

天主教徒,基督新教徒,让我们以一颗开放的心来看会西方礼仪教会的十字军东征史~~

主耶稣,求你派遣圣神,带领着每一位基督徒,好让我们都能从历史中反省我们的软弱。。让我们能够合一的因您的圣名而向世界万民欢呼。。也从历史的教导中,慢慢的走向您的真理。。阿门

圣母玛利亚我们的母亲,和诸位在天上赞美上主的圣人圣女,请为我等祈求。。

以上所求是靠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之名,阿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11 11: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字军东征的背景


信仰,是中古世纪思想家的圭臬。圣堂的艺术杰作,是一般信友的信仰表现,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导源于信仰的思想,也就是从十一世纪末到十三世纪,西欧各国想要从回教徒的手中夺回圣地巴勒斯坦,所组织的远征军。研究十字军东征,使人深深的意识到,现代世界和中古的精神,已经相距很远了。虽然十字军时代比“教难”时期,几几乎晚了一千年,对于“教难”时代的心理,反而是容易揣摩。由于这个困难,我们在判断、赞扬与贬斥十字军东征时,应当非常的谨慎。在过去的许多学者,常把那时代的各种进步的迹象归功于十字军;近代的学者,多数都抱持了修正的看法。他们都认为十二世纪的文艺复兴,有着多方面的蓬勃发展,十字军的运动,不过只是其中的一部份而已。比方说过去的学者们认为,商业的复兴和都市生活的重现,是十字军造成的;而目前的学者们则认为,早在十字军运动以前,西方的商业和都市都早已出现,而十字军运动,则是加速了商业和都市的发展。我们可以把十字军的意义,归纳为两点。第一点它说明中古世界的重心,已经从东方移回到西方。借着十字军的组织,西方对混乱而又衰老的东方采取了攻势,在这个时期,无论是拜占庭或是回教列国,已经深深的感觉到没有征服西方的可能;反过来说,倒是西方企图征服东方的可能性在提高,而且已经有部份的成功。


第二点西方之所以有这么样的活力,因素固然有很多,而其中最最重要的则是罗马教会的中兴,重新负起了她领导西方世界的责任。十字军至少前三次的十字军,被公认为原是一种宗教活动,出于信友们的宗教热忱。因为耶路撒冷的圣墓,以及巴勒斯坦的圣地,凡是耶稣降生、成长、生活过的地方和受难埋葬的地点,自古以来,便是教友们朝圣敬礼的朝圣地点。他们不顾千辛万苦,甘心冒险前往圣地去朝圣,虽然自从阿拉伯回教徒征服了巴勒斯坦以后,前往朝圣的人仍然络绎不绝,因为阿位伯人对待教友仍然相当的宽大。巴格达的回教领袖,他曾经在西元800年时,承认过查理曼大帝是圣地教友的保护人。一直到十一世纪的初年,欧洲的朝圣者,仍然能够去耶路撒冷,朝拜耶稣受难之地和埋葬的圣墓。阿拉伯回教徒,对从西方来的朝圣者并没有给了多大的为难。


但是到了十一世纪以后,情势大为改变。一个来自土尔其斯坦的游牧民族,在塞尔柱·伊本塔卡的率领之下,于1037年崛起于新疆一带的中亚细亚,向西发展,击败了阿拉伯人,进入回教帝国,不久就信了回教,而成为狂热的回教徒。1055年时,塞尔柱的孙子土格利尔贝格占领了巴格达和摩素,即刻进入亚美利亚和叙利亚,并且开始不断的侵扰东罗马的拜占庭帝国东部边境,同时侵入小亚细亚。1071年后,塞尔柱土耳其人几乎统治了整个小亚细亚,并于1078年占领了耶路撒冷。这些土尔其人,对待天主教友就不是友善的了,对西方去圣地朝圣的教友,百般的留难,千方百计的骚扰、劫掠,甚至俘掳他们,还强迫他们做奴隶。逃回去的教友,向西方报告了在圣地所遭遇到的困难,因此,在西方引起了很大的激动。


当时的教宗额我略七世,在1074年就早有心要组织远征军,去解救东方教友所受的回教徒的压迫,但是因为对教会的改革及对皇帝的斗争、俗人授职的种种政治宗教之间的问题,而忙得筋疲力竭,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而没有能够把支援圣地,派远征军的计划付诸实行,只有留待以后的教宗吴尔班二世去实现了。教宗吴尔班二世上任以后,接受了东罗马的皇帝亚西乌斯的要求,给了军事上和经济上的支援,好能对付塞尔柱土耳其人的不断威胁。



其实早在西元一千年时,教宗西尔乌斯德二世在日尔曼皇帝鄂图三世协助下,就有动员西方武力,从阿拉伯人手中收复圣地的打算。但是不久之后,教宗和皇帝两人都先后去逝而作罢。正式计划组织远征军的是,教宗额我略七世。由于俗人授职的问题所造成的政教纠纷,使他和亨利四世之间缠斗不断,所以额我略七世的计划也就没有实现。到了教宗吴尔班二世时,政教之间正面的冲突已经暂时缓和下来,同时亨利四世,他也忙于对付日尔曼国内孔拉德公爵的反叛,使得他无力兼顾义大利。正当西元1095年,教宗吴尔班二世在帕辰察和法国的克肋蒙两地,先后召开教务会议,推动宗教改革时,东罗马的皇帝亚历西乌斯,从君士坦丁堡派出的使臣也恰好到达,向西方发生紧急呼吁,要求派军队前往援助,共同对抗塞尔柱土尔其人。于是,教宗仍决定组织军队前往救援。教宗吴尔班二世当时在克肋蒙教务会议上,号召组织十字军东征的演讲。全文已经亡佚,但是,仍然能够综合各方面留下来的记载,了解到大致的内容。


教宗首先赞扬了法兰克人的尚武精神,以及他们的祖先对教会曾经有过的贡献,再叙述东方的信友们,在塞尔柱土耳其人的控制之下,所遭遇到的种种痛苦,以及圣地耶路撒冷所受到的亵渎,接着,教宗呼吁西方的信友们,一本兄弟之爱,给予援助。西方人不应该浪费血汗于私人恩怨的比斗中,而应该将自己的精力,用来对付土耳其人。


此外,教宗也提到了俗世的现实动机,指出东方是一块“蜜与奶”的土地,参加十字军正是一个发财的好机会,教宗最后结论说:“教友们,把你们的力量联合起来,去收复圣地,在天国一定有不朽的赏报等待着你们……”教宗这篇动人的演说,立刻获得了普遍的响应,亚代玛主教和雷蒙伯爵率领在场的教士和贵族们振臂高呼着:“这是天主的圣意!”然后在各自的肩膀上,配带上一个用红色的布缝制的十字架,以表示他们的奉献,这便是十字军名称的由来。同时教宗又派遣宣道者到处宣传,十字军这一个在欧洲以及教会历史上的伟大运动,正式展开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11 11: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西元1095年,教宗吴尔班二世在法国克肋蒙地方召开教务会议中,向教士、贵族及法国的信友们发出了组织十子军东征的呼吁。教宗吴尔班二世发动十字军运动,一方面固然是为了收复主耶稣的圣墓,以便教友们能自由的到圣地去朝圣礼拜。但是教宗的眼光所见更远大,他已经看出来,土耳其回教徒的进展为天主教而言,真的是很大的威胁。拜占庭帝国,在当时已经步上衰途,不过仍然可以作为防止土耳其人侵入的第一道防线,响应拜占庭皇帝向西方发出的求助,援救东方的基督徒,不但是教友应尽的义务,也是防止回教徒威胁整个西方教会的危机的一种作法,而且这对历代教宗所焦虑劳心的重大计划,使君士坦丁堡的东方教会与西方教会之间停止分裂,再能与罗马言归于好,正是时机啊!除此两大目的之外,教宗还希望借此机会,能消弥好几百年以来,教友之间的封建武力私斗,让教友们大家联合起,同仇敌忾,把注意力指向共同的敌人。如此一来,希望能解除好几个世纪以来的武力私斗的暴力行为。当然,爱好冒险的,认为到东方可以发财致富的也大有人在。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十字军实在是由于精神的兴奋,是教友们响应天主在世的代表,也就是教宗的信德表现。当教宗的这项呼吁发出之后,整个教会,上上下下,如何来响应十字军的运动呢?十字军组成的经过是如何的呢?他们的运动成功或是失败呢?我想,这些问题也是您心中想问的问题。



自从教宗吴尔班二世发出呼吁以后,十字军的运动就逐渐的在欧洲各国展开。先是从法国开始,然后义大利、日尔曼、英吉利,先后响应。教宗既然发起了十字军运动,也决不愿意草草的从事,于是演讲的演讲、募捐的募捐、颁发大赦、任命钦差大使领导出征,为保护去从军人们的财产、家庭而谋取保障,指定行程、采办粮饷,为了保证成功而做的一切准备,都陆陆续续如火如荼的展开,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最足以说明教宗吴尔班二世的呼吁所获得的反应,莫过于所谓的“农民十字军”。参加的,并不完全是农民,其中不少是贫困的骑士和低级教士,他们有的是举家东迁,大有一去不复返的气概。在法兰西和日尔曼,许多宣道者到处宣讲十字军,一时响应者,竟达数以万计。宣道者中,知名的有“隐士─彼得”、“穷汉─华尔德”、“伯爵─爱米谷和哥托乔克”等人。他们一边宣道,一边率众东行,沿路加入者更多,这些乌合之众,虽然都各有其不同的目的和动机,但是,还都能在十字的记号下,抱有恢复圣地的雄心。教会对这些兴奋的乌合之众,全然无法领导。


1096年春天,这些农民先后结队向东前进,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武器,乘坐着牛车或骑上驴子,不顾可能遭遇的危险,就这样贸然的向小亚细亚前进。这群农民十字军的路线是延着多瑙河,经匈牙利、保加利亚、希腊半岛,向着君士坦丁堡前进。这支乌合之众,既无纪律,又无补给,因此是延途抢劫,引起了各地人民的抗拒。例如在贝尔格勒,就有很多的十字军,被当地的民众处死了。军行数月,伤的伤、死的死,剩下不到一半,而剩下的,在同年的十月先后到达君土坦丁堡。拜占庭的皇帝一见之下大失所望,他所希望的是,西方的军事和经济上的援助,而不是一群贫病而又没有纪律的难民啊!由于当地人民不胜其扰,拜占庭政府不得已,只好将民军移驻在小亚细亚的西弗多披军营里面,等待正规的十字军,但是这群民众想急于恢复圣地,就相约继续向耶路撒冷前进,在途中就遇到了土耳其人,被杀的不计其数,少数的幸免者,后来参加正规十字军,所谓的“农民十字军”,就此无声无息的终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11 11: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领导正规十字军的,虽然没有皇帝或国王,却有不少果敢而又热心的公侯,像雷蒙伯爵就是一位曾经远西班牙,战争经验丰富的骑士,也是教宗吴尔班二世倡议组织十字军最得力的谋士。他率领了一支法兰西南部的十字军进入义大利,然后绕过亚得里亚海的北部,由陆路到达希腊半岛而抵达君士坦丁堡。另一位是诺曼第的罗伯公爵。他为了参加十字军,竟然不惜将自己的封土,典押给弟弟英王威廉二世。罗伯公爵和法王的弟弟威玛·度斯修、法兰德斯的伯爵以及“征服者─威廉”的女婿等人组成第二路。他们经过义大利半岛的南部,再会合贵族鲍海蒙等人,由海路抵达希腊半岛。还有第三支十字军,就采取传统的朝圣路线,也就是“农民十字军”所走的路线,来到君士坦丁堡。


这三支军队合计,大约在三万人上下。没想到在1097年的春天,在君士坦丁堡的十字军和拜占庭之间,产生了严重的歧见。拜占庭皇帝所要求的是西方的佣兵,雇用来为驱逐塞尔柱土耳其人而已,而十字军的目的,则在收复耶路撒冷,恢复圣地;此外还有军事的统帅问题,拜占庭要求,十字军完全由拜占庭来节制,而十字军愿意自由行动。最后双方妥协,拜占廷许诺供应十字军所需的补给,十字军则向皇帝效忠。同时十字军本身也有严重的弱点,他们虽然不是乌合之众,但是究竟是临时聚合的杂牌军,诸将彼此相互猜忌、互不信任,名义上的统领,是教宗所委任的全权代表亚代玛主教,但实际上战场时,必须要有一位有作战经验的将领来领导,最后哥弗雷公爵被选为元帅。待这些问题解决之后,1097年的五月,拜占庭和从西方而来的十字军,渡海进入小亚细亚,攻下了尼西亚城。但双方无法相互容忍而分道扬镳,拜占庭军队从尼西亚向东推进,扫荡安那托利亚北部的回教军队,十字军则直奔安提约基雅,以征服叙利亚为目标。


七月攻下安提约基雅城。1098年6月,十字军终于抵达了耶路撒冷的城墙下,获得城内基督徒的内应,才在1099年的七月攻下了耶路撒冷,十字军终于在离开西方的三年以后,进入耶路撒冷城,城中的回教守军全部投降。



征服耶路撒冷后,十字军又面临了问题,究竟该由谁来统治管理呢?最后推选哥弗雷,但他拒绝国王的名衔,而自称是“圣墓的保卫者”,这正是哥弗雷的用心。他默认了教会是这种新建立的国家的领袖,而实际上,在后来他正式的向耶路撒冷的大主教举行臣服典礼,更是公开承认,教会是耶路撒冷的管理人和掌权者。哥弗雷在位只有一年就去逝,由他的弟弟鲍特温继承,从耶路撒冷大主教的手中接受了王冠,耶路撒冷王国也就正式成立了。鲍特温接下王位之后全面展开扫荡战,从1101年到1110年的十年中,他平服了巴勒斯坦的地中海沿岸的城镇,并且打通了海上交通,切断了回教徒之间的补给线,使得十字军可以成功地完成了领土的扩张,东西双方的贸易,也从此有了新的发展。在鲍特温统治耶路撒冷期间,他把西方的封建制度完全移植到东方,和封建制度同时移植到东方的是,西方的教会和修道院制度。拉丁语文和拉丁礼仪,代替了东方语言和礼仪,如同封建贵族一样,西方的教士取得教堂和封土,西方封建化的教会成为东方教会组织的蓝本,西方的本笃会也逐渐在东方建立隐修院。此外,还成立了一种类似修道院的“武士会”。现在,我就把成立“武士会”的背景与经过给各位作个说明。我们要知道,东方的这个拉丁国,所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如何保卫自己的疆土?要防守圣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边界外的回教徒随时都有进攻的可能,何况在拉丁国的境内,还有许多回教徒和暂时臣服的回教酋长,他们随时都有反叛的可能,战斗人员的缺乏,是东方拉丁王国最大的问题。当耶路撒冷重新收复的消息,传到西方以后,又激起了从军的热潮。西元1101年的十字军,分成三路到达东方,但在小亚细亚全被歼灭,而在东方未能获得封地的贵族回到本国,将这消息传开了,因而使西方的人裹足不前,不敢参加十字军。为了解决人员的缺乏,以及其他的种种需要,因而产生了“武士会”的组织。第一个重要的“武士会”称为“圣殿武士会”,于西元1118年,在沛斯人修的领导下,一群志同道合的骑士,以保护朝圣者,抗拒回教徒为己任,组织成类似修道院的“武士会”。因为他们的会院设在撒罗满圣殿附近,因而就皮称之为“圣殿武士会”。1128年时,圣伯尔纳德为他们写了一部会规,而成为正式的修道院。


会士除了守三圣愿之外,还要宣誓,以武力保护圣地,这是一种修道生的新尝试,把宗教修行和封建骑士两种精神合而为一,因此,也就获得教会和贵族们的热烈欢迎。参加圣殿武士会的多以贵族为主,不过也有一般平民申请加入的,圣殿武士会不久就获得了许多的不动产,散布于叙利亚和欧洲各地。到了十三世纪,他们成为欧洲的一股极大的经济力量,也是从事银行业的拓荒者,有关这一点,我在谈到十三世纪,工商业复兴的单元中,会再作比较详细的说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11 11: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另一种“武士会”称为医院武士会,它创立的动机,原是因为,在第一次十字军围攻耶路撒冷城时,久攻不下,为了照顾受伤及患病的十字军而成立的。耶路撒冷圣城攻下以后,医院武士会接受了城里的一个专为招待朝圣者的旅社,因而也有“耶路撒冷的圣约翰”的称呼。医院武士会一直是一个从事医务的组织,但是,到了圣殿武士会成立之后,医院武士会为扩大任务,除了保存原有的医疗服务的工作,并且加设军事服务,而与圣殿武士会形成竞争。它的组织也和圣殿武士会相同,也受到东西教会和贵族的支持,成为有财有势的修会,不过,他们仍然以医疗为主,在拉丁王国被回教徒消灭之后,他们还继续照顾贫病患者的任务。文献上曾记载说:“他们在耶路撒冷城内,一座两千张病床的医院里充满了病患,至于门诊的病患,那就更难以估计了。”这座医院一直到15世纪末,仍然存在着。圣殿武士会和医院武士会暂时补救了十字军人员的不足。在叙利亚各重要地区,都建有堡垒以维护西方来的朝圣者的安全。



我们分析了一些当时的十字军发生的一些难题,其中人员的缺乏是东方十字军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因此圣殿武士会、医院武士会的成立暂时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十字军精神丧失,也使得当时的十字军增加了许多的困扰,那么使十字军丧失当初的那股宗教热忱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各位还记得我说过的,十字军东征的过程中,他们把西方的封建制度也移植到东方来,在还没有攻下耶路撒冷圣城之前,就已经有贵族为了本身的利益,沿途建立了封建王国,产生了封建的领主与附庸的关系。这种封建制度导致了十字军内部分裂,分散了十字军力量的集中,彼此之间的残杀,往往竟逼使他们去和邻近的回教徒合作,来打击同样来自西方的十字军。同时由于生活的需要,十字军也不得不与当地的回地居民合作,进而就导致了思想上和生活习惯上的逐渐同化,因而降低了初期的那种敌忾同仇的警觉。法兰克的十字军中,许多士卒又和当地的妇女通婚,更减少了彼此间的磨擦。总而言之,站在彼此共存的立场来说,这也未尝不是很好的现象。但是站在十字军初创时的那种,以武力光复圣地的立场来说,则是一个对十字军运动极为不利的发展。因为第一次十字军的成功,是建立在敌我分明的立场上的,一旦这种立场由动摇而日趋消失之后,十字军战斗的能力也就大受影响了。好在这时候的回教徒,也是一盘散沙,如果他们在一个具有野心的领袖下统一起来,那么,十字军是否再能表现初期的那种辉煌成就,也就令人十分怀疑了。



第一次十字军,是唯一成功的一次军事行动,以后的12、13世纪的十字军,由于种种的因素,都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参加十字军的人,缺乏了早期的那种纯真的宗教精神。政治和商业的利益,支配了他们的策略和行动,使得原本为崇高的宗教运动,变成为谋取私人利益的工具。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也有不少像法王路易九世那样的人物,但是在十字军精神全面变质的气氛下,他们的努力也无法产生出显著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11 11: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Part 2第二次十字军东征



在东方的十字军先后建立的封建王国,所以能够苟延残喘的生存,是因为回教势力的分散,缺乏统一的领导,一旦这种局势有所改变,他们的命运也就岌岌可危了,因而也有了第二次十字军的组织。前面谈到耶路撒冷的国王鲍特温一世在位时,他用武力和外交手腕,巩固了南部十字军国境的安全。鲍特温二世也继承他的政策,他是一位有魄力、有野心的国王,对付回教徒,固然是他的使命,因此在西元1124年征服了提尔,使亚克和漆冬的海防可以联成一气。但是扩展他封建王君的权力,也是他的政策,造成了爱迪沙、安提约基雅和地黎波里的三位封侯的大为不满,不甘心臣服于他。除了他们三位封侯之外,连耶路撒冷城内的其他贵族,也不甘心领主的权力扩张而危及到自己,这么一来,就造成了十字军统治阶级彼此之间不断的纷争。当然,这对敌人回教徒来说,是十分有利的。正当此时,回教徒中出现了一位强人桑齐。他统一北部回教诸国,然后进攻十字军,1144年攻下了爱迪沙城。消息传回西方后,引起了西方的震惊和恐惧,引起了第二度的十字热潮。宣传这次十字最出力的是圣伯尔纳德。他的计划是,组织一个比第一次十字军更庞大的军队。可是西方虽然因为爱迪沙城的陷落而大起恐慌,但是一般平民和贵族的反应并不如第一次时的热烈,只有法王路易七世和日尔曼国王孔拉德三世率军队响应。原本获回爱迪沙应该是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的目的,但是路易七世和孔拉德三世与当地十字军会商之后,主张避重就轻,却决定去攻占大马士革。在政治上,这是一个极为不幸的决定,因为大马士革是耶路撒冷国王鲍特温的盟友。在道义上和策略上,都没有必要再增加一个十字军的敌人。可是鲍特温只一心急于扩张自己的疆土,也就敌友不分的向大马士革前进。这场大马士革包围战,真可以说是,战争史上,最没有组织,最没有价值的战争了。结果当然是无功而退。如果要说第二次十字军有任何的结果,那就只能说,十字军的威信从此荡然无存,不仅敌人不再恐惧西方的武力,连盟友也开始动摇而产生离心。此外,希腊人和西方的仇恨猜忌,也因这次十字军东征而更加严重了。



从第二次十字军到第三次十字军,这一段时间,最显著的事实是,回教叙利亚在奴瑞丁和萨拉丁的领导下,不断的统一和扩张。耶路撒冷王国不断的被蚕食,耶路撒冷城又被回教的萨拉丁围攻,而于1187年沦陷了,这是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原因。西元1187年,萨拉丁已开始向耶路撒冷进军,当时耶路撒冷的十字军,竟然选择了在盛暑的七月,北行沙漠地带,去和萨拉丁交战于加里利亚海西岸的黑丁。萨拉丁是以逸待劳,十字军缺乏饮水而大败,阵亡者不计其数,大部份的要将又都被俘,“黑丁之役”消耗了十字军的精华,其他的城市也因疏于防范而相继沦陷。萨拉丁终于率领回教军队围攻耶路撒冷城,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耶路撒冷终于在1187年的10月初,树起白旗向回教徒投降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战果和成就,到此时,已是荡然无存。耶路撒冷失陷的消息,传到西方后,掀起了从军的热潮,已经远比四十年前爱迪沙城的沦陷要高。西方的每座教堂举行祈祷,以表示他们对死难者的追悼,而罗马教宗又号召十字军东征,为能再去光复耶路撒冷圣城。这次响应的有,英王亨利二世和他的儿子理查、法王菲力普二世、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腓特烈第一等。这是十字军运动中,声势最大的一次,同时,为了支援这次十字军,西方欧洲发起了全面的捐款运动,罗马教宗下令,教士们必须捐付特别税,而英王亨利二世首先倡导了有名的“十一税”。


法王也在不久之后跟进,制定了同样的税制。这一点,对日后西欧各国家的赋税制度的发展影响深远。从封建个人的经济援助,演变到人民缴纳赋税的义务,“十一税”在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捩点。诸王之中,第一个启程的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1189年,他率军东行,到了小亚细亚,不幸在渡过沙莱弗河时遭到没顶而死亡。大军失去领袖后,除了少数继续前行到了巴勒斯坦,大部份都回日尔曼去了。英国的理查和法王菲力普的军队在1190年,集结于西西里的墨西拿港,目的在解救包围亚克的十字军。亚克的围攻长达21个月,原本可以速战速决的,但是,英法两军彼此之间敌视,使军事行动不能互相配合,因而拖长了时效,最后是亚克城内,长期缺粮、缺水而不得不降。法王菲力普把军权移交给勃艮地公爵之后,就带着少数的随从回了法国。


英王理查则留在东方,为第三次十字军留下了多采多姿的传奇。第三次十字军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双方的领袖都是戏剧性的英雄人物,英雄惜英雄。萨拉丁和有“狮心王”之称的理查,虽然相对为敌,却都有互相敬重的君子之风。两个人虽然本曾谋面,但当理查在亚克生病时,萨拉丁却曾打发使者赠送药物和补品,一时传为佳话。理查留驻巴勒斯坦,南征北讨,有一年之久,1192年,双方签订了和约,依照和约基督徒可自由的来去耶路撒冷从事朝圣的活动,雅法、凯撒、阿苏耳、卡法这四座城归还给十字军。虽然这仅仅只是三年的合约,而且在和约期满之后,战争重新开始,但是十字军在东方至少有三年的全面和平,而且,这是理查一个人立下的功绩,由于他勇敢善战,置生死于度外,因此理查在历史上也获得了“狮心王”的美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11 11: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期间,有个重要的副产品,那就是条顿武士会。在围攻亚克城时,有一些日尔曼骑士,把船只整修改装成为医院,照顾十字军的伤患。后来“条顿武士会”迁回欧洲,成了日尔曼神圣罗马帝国,向东开疆拓土的主要力量,征服了波罗地海的北日尔曼地区。

就罗马教宗的观点而言,第三次十字军是失败的。因为虽然收复了地中海沿岸的几座城,而耶路撒冷却仍然在回教徒的手中,因此当教宗依诺森三世在1198年即位以后,立刻又发动了新的十字军,不过西方的帝王们没有一个肯领军亲征的。到了1201年,几位强大的法兰西和义大利的领主接受了教宗的号召,决定组织十字军,公推香槟的伯爵狄博为领袖。为了避免过去十字军在运输和补给上遭到的困难,他们和威尼斯的商人讨论合作的计划。我们知道,自从十字军的运动一百多年以来,义大利的各个城邦,像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城邦的重要性不断的提高,他们支持十字军,虽然也带有宗教的热忱,但是经济的目的却更日益的明显,最后是取代了宗教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11 11: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第四次的十字军是威尼斯商人和十字军的代表会商的结果,是一项对双方都有利的条约。威尼斯商人提供十字军人马所需的粮草、船只和相当数量的兵马,十字军则付给相当数额的经费。可是,当1202年十字军先后齐集威尼斯时,人马的数目并不如预计的那么多,使得威尼斯当局面临一个无人付帐的难题,除非能解决这个难题,这次的十字军似乎只有解散之途了!最后,威尼斯的商人提出了解决的方案,改变了十字军去收复耶路撒冷的原议。那么到底威尼斯商人安的是什么心,打的又是什么样的算盘呢?事情是这样的,在亚得里亚海的东岸,有一座名叫札拉的,由基督徒建立的商业城邦,一直是威尼斯商人的劲敌。为了垄断这地区的商业,威尼斯急于要消灭札拉城带来的竞争,因此,威尼斯建议十字军先去攻占札拉,作为偿债的代价。十字军统领不顾教宗和部份将领反对,很不得已的接受了威尼斯商人所开出来的丧尽天良的条件。十字军围攻札拉城,在没有任何防备之下,札拉城竟是陷入威尼斯敌人之手。当教宗依诺森三世获悉,札拉城被十字军攻下,然后陷入威尼斯商人的手中,大为震怒,立刻下令将参与其事者开除教籍。十字军向教宗表示忏悔,获得了教宗的赦免,威尼斯商人则一直不肯认错,仍然无法恢复教籍。十字军以武力东征原本是要收复圣地和耶路撒冷圣城,保护去朝圣的教友们,这样出于宗教热忱的正义之师,后来竟然变质,成了商人唯利是图的工具,这样的事情真令人惋惜。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动机、军队组成我们感到很无奈,和威尼斯商人的挂勾使得他们签下料想不到的后果的合作条约,因此写下了令人叹息的历史污点。十字军竟然在攻下札拉以后,又去攻占君士坦丁堡,这样的事情也真是太出人意料了,但是天主竟然也容许它发生了。到底怎么的一回事呢?


正当十字军在1202年在札拉过冬时,君士坦丁堡的使臣来到了札拉,向十字军提出了东征的计划。早在1195年时,君士坦丁堡的皇帝依撒克二世被他的弟弟亚历西乌斯三世所倾覆,依撒克二世的儿子也叫亚历西乌斯,他到处奔走,并向西方发出呼吁,请求西方能帮助他父亲复辟取回皇位。他在札拉和十字军谈判时,提出了颇为优厚的条件,愿意付两万马克作为君士坦丁堡之行的军事开销,支付十字军一年的粮食和补给,还付出为期一年的一万人马支援十字军;等到耶路撒冷收复以后,派五百骑士充任耶路撒冷城的守卫,还要促成东西教会的合一;再加上威尼斯商人的引诱和劝说,十字军将领们接受了这些条件,决定东征君士坦丁堡。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又一次改变路线去对付同一信仰的基督教国家,真是不可思议啊!近代的历史学家对于“究竟是谁使这次十字军出征的路线改变?”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辩。有一派认为,日尔曼的君王菲力普是主要的策动人,因为菲力普娶了君士坦丁堡皇帝依撒克的女儿,也就是亚历西乌斯的姐夫,当亚历西乌斯奔走求援时,他活动的中心就是在日尔曼的朝廷中,而菲力普本人又因党争之故而与罗马教廷关系恶化,那么协助亚历西乌斯,既可以伸张自己的势力,又可以打击教宗依诺森三世的计划。无论如何,这一派的学者认为,早在札拉谈判之前,十字军将领就已经知道这个计划了,而十字军之所以接受这项建议,是因为他们若能获得补给和金钱,既可偿还威尼斯的债,又可以脱离威尼斯的控制而采取独立的行动;另一派的学者认为,整个儿的计划就是威尼斯商人所一手促成的,十字军原本有意先去攻打埃及的亚历山大城,然后由南而北进取耶路撒冷城,但是威尼斯和埃及之间早就有了通商条约,因此不愿意激怒回教徒,而损害威尼斯自己的利益。而第三派的学者,则认为整个事件的发展,完全是出乎意外,事前并没有预谋。不管怎么说,总之君士坦丁绝对不是十字军的最后目的,这一点呢,则是完全可以确认的,他们原先以为君士坦丁堡的事可以很快的就解决了,有了亚历西乌斯的诺言,那么收复耶路撒冷城也是指日可待的事了!



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发展:1203年4月,十字军离开札拉,实际参加这次“希腊战争”的为数不过两万人,十字军和威尼斯的军队各占一半。当大军抵达君士坦丁堡城下,没想到篡位者当夜就弃城而逃,十字军可以说是不劳而获。老皇帝依撒克二世复辟,太子历西乌斯也同时登上了皇位。如果新皇帝立刻履行诺言,十字军就可以继续他们预定的计划,向耶路撒冷前进了,但是亚历西乌斯的皇位尚未巩固,不敢向人民征收新税,或是强迫东西教会合一,因而就一再的敷衍,造成了十字军对拜占庭政府的不信任,同时又加上西方来的大军久驻京城,和当地的人民也结下了很深的怨恨,经常传闻出不幸的事件。1204年初,拜占庭的宫廷发生了政变,亚历西乌斯皇位被杜卡斯所篡。新皇帝是一个反拉丁派的,拒绝承认前朝皇帝所签过的条约,当然就激怒了十字军,所以再一次和威尼斯人联合起来攻取君士坦丁堡,双方并且签下了瓜分希腊的东罗马帝国的协约。不到四天的功夫,君士坦丁堡就被攻下来了。篡位的新皇帝早已提前逃跑了。新被拥立的皇帝在京城攻下之后,逃往小亚细亚的尼西亚,组织流亡政府,继续和拉丁人对抗。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十字军和威尼斯人从事抢劫搜括,所有金银珠宝、教堂的艺术品及圣人的贵物等等通通猎取一空。经过这番物质上的洗劫之后,十字军和威尼斯的商人,再从政治和宗教的领域上瓜分了东罗马帝国。法兰德斯的鲍特温伯爵被选为皇帝,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君士坦丁堡拉丁帝国”的开始。皇帝既然是从十字军中选出,所以按照协议呢,大主教就应该是威尼斯人来担任,至于土地的分配。皇帝分得四分之一,威尼斯分得八分之三,包括了克利特岛、爱琴海诸群岛、沿海各商业重镇,剩余的土地呢,则由诸将分别领管,大小不等,当然西方的封建制,又一次被带到了东方的拉丁帝国。



教宗依诺森三世对君士坦丁堡的攻击,事前虽然反对,事后也只有接受并承认拉丁帝国是教廷的一个附庸国。拉丁帝国从诞生到1261年灭亡,一共只不过58年,为拜占庭和东西双方教会,都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伤。希腊人对西方教会的憎恨也日益加深,使得东西教会双方的合一更是不可能的了。此外,拜占庭复国以后,始终无法恢复它的元气了,因此也就没有力量来阻止回教势力的发展。很明显的,这次的十字军,根本上唯一的受惠者是威尼斯,从此以后,威尼斯人控制了东西的贸易,击败地中海北方的其他城邦,而成为北地中海的第一个商业帝国。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以后,在君士坦丁堡城中设立了新的圣统制,一个拉丁宗主教区,辖有22个的首席主教区,及58个主教区,教宗依诺森三世对威尼斯人利用他的十字军,表现得很不愉快,但是,事已如此,也只有承认在君士坦丁堡新设立的教会组织了。



从整个政治形势来看,这一件事并不是十字军运动的障碍,对于摇摇欲坠的拜占庭帝国,这件事也该不止正义或非正义。十字军之所以不能收复圣地,主要的原因是在于缺乏基地。假如在希腊半岛上的“拉丁帝国”强而有力的话,就早已能供给十字军所需要的基地了。但是,因为征讨不全,这种需要也从来没有能实现,其他的领主又都与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国”分庭抗礼,这么一来,想要与巴勒斯坦圣地之间的联系也就更不可能了,而且“拉丁帝国”对封建组织和小封主们也已叫苦连天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11-2011 12: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字军东征的影响(the end)




第四次十字军的一再变质,暴露了十字军一个基本上的弱点,那就是组织的不健全。若称十字军为乌合之众!那也言过其词,但是封建军队的散漫和群龙无首,则是事实。每一个将领都各自为政各怀鬼胎,不仅在作战时没有统一的号令,在补给的供应上也缺乏周密的筹划,因此不得不仰赖于组织较为健全的义大利城邦威尼斯,而终于受制于他们。到了十三世纪以后,教宗虽然一直呼吁组织十字军,但是各方面的反应却相当的冷淡,因为征讨在西班牙南方的回教徒,肃清法兰西南部的“亚耳比异端”,以及用武力去归化东欧的斯拉夫异族,都为西方的骑士们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去实现他们成为十字军的愿望,不必跑到遥远的东方;而更重要的,历次十字军的失败,各将领的自私,东方拜占庭基督徒的反抗等等因素,也减低了西方人对十字军的热忱;此外,自依诺森三世以后的教宗,因为历年来,他们和日尔曼皇帝之间所发生的纠纷和争执,一而再再而三的呼吁组织十字军,由于不是对付近东的回教徒,而是对付自己西方的基督徒,不但没有人响应,也更降低了罗马教廷的威望。以后的几次十字军,像1217到1221年间的第五次十字军、1248年的第六次十字军和1270年的第十次十字军,都不是由罗马教廷出面组织的。第六、第七的两次十字军是由法国的圣王路易九世所领导,也都没有任何具体的成效。十字军精神的衰微,最重要的原因是,西方人民有了新的兴趣,他们的精力也有了发展的新方向,王权的巩固和中产阶级的兴起,降低了封建骑士的地位,十字军的兴起可以说是中古骑士精神的表现,一旦骑士精神在政治和新社会里,逐渐丧失了它原有的地位时,十字军运动也就跟着失去了它的吸引力而逐渐消沉了。


两个世纪以来的穷兵黩武,结果是一场空。1261年“拉丁帝国”被灭;1268年失去安提约基雅;1291年最后的一个据点亚克也沦陷于土耳人手中。十字军表面的结果是失败,圣地得而复失东西教会也未能统一,反而种下了更深的成见。有些人谴责教会当局,把基督教国家领入战争的不幸政策,而忘记了他们真正的职责。说的也是,若没有教宗出面呼吁和推动,十字军运动根本不会产生,也不至于延续这么久。教宗吴尔班二世和连续的几位继承人,的确太低估了这个运动的艰巨性。教宗们以为人人都应有和他同样的理想,但是能有这样理想的,必竟是少数。何况这些封建骑士们的作战策略也太平庸,对敌人又缺乏了解,以及我在前面所引述过的种种理由,十字军运动在历史上给人留下了不少的恶劣印象。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十字军对欧洲文化的影响,无疑十字军对西方欧洲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复兴,都具有刺激的作用。义大利城市以及后来的欧洲其它城市,都受惠于来往于东西方的朝圣者,和建立在君士坦丁堡和叙利亚的拉丁封建王国。西方学术从回教世界输入了许多科学、哲学、医学等各方面的新知识,可是基督教世界和回教世界有更直接的交通,是在西班牙和西西里,而不是在近东。因为在小亚细亚、北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等地,十字军与真正的回教文化反而极少接触。而罗马教宗的声望固然借着十字军而增高了不少,但不全然是受十字军的影响。东西交通促进了思想的交流,来自西欧各地的骑士,共聚一处,互相学习,使得骑士精神更成为一种普遍的制度,颂扬十字军的诗歌和故事成为沟通骑士阶级的工具。十字军运动开放了欧洲封闭的、静寂的社会而成为更开朗、更活泼的社会。由宗教的观点说,十字军的另一效果就是传教精神的发展。他们发现世界已不只限于天主教欧洲了,看到了许多梦想不到的民族,关怀到受异族迫的教友,激起了对异族的怜悯和同情,十字军中的随军司铎不断的从事归化人灵的和平工作,这比军事的作用更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2011 01: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我喜欢历史哦。。。。但是。。。。。太多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2011 07: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我喜欢历史哦。。。。但是。。。。。太多字了。。。。
miaw87 发表于 2-11-2011 01:17 AM



    哈哈。。多字才跟能深入的去了解一个历史嘛。。哈哈
我也是历史爱好者,一起研究历史吧。。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2011 10: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宗教名義發起的戰爭 猶比洪水猛獸可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4-1-2025 11:57 PM , Processed in 0.150887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