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eoksting81 于 5-1-2015 10:30 AM 编辑
外教人批评公教不外就是;
1)拜偶像
2)拜圣母
3)神父的丑闻
4)历史上的十字东征
对天主教徒来说,去新教做崇拜很容易,因为少了很多规矩。
对新教徒来说, 去公教弥撒时很难,很严肃, 很多规矩,而且他们很怕圣像。
我可以肯定haleruya565也是惧怕圣像的其中一个。
不过, 以教徒来说公教12亿和正教的3亿人是不会怕的。
以下是为什么公教正教是现在这个模式,
因为这是东西方教会开了几次会议得到的结果。
圣母的地位可以参考
以弗所普教會議,是於公元431年由拜占庭皇帝狄奥多西斯二世在小亚细亚省的以弗所舉行的第三次基督宗教大公會議,在以弗所則是第一次,约2,000主教出席。其主要议题是关于聶斯脫利派关于瑪利亞神性之争,決定了瑪利亞為聖母(Theotokos)的教義。
當時教會出現強烈敬拜瑪利亞的趨勢,故君士坦丁堡牧首聶斯脫利與其他人一同反對。此爭論涉及瑪利亞荣位和耶穌誕生方面的教義,为了维护當時教会的统一,故狄奧多西二世召开此次大公會議。聶斯脫利過分強調耶穌的人性,由此淡化了他的神性,這是基於其「基督分成神人兩性」的主張。同時,他不主張將瑪利亞稱為「天主之母」,只視之為「耶穌之母」,因为瑪麗亞赋予耶穌的为人性。會議將聶斯脫利及追随者定為異端并革除職務。确定耶穌的神性和人性不能分割,瑪利亞所生为形作耶稣的天主,因此是名副其实的天主之母。
另外,此會議同時將培拉季教义(主張「无原罪,自由意志」)斥為荒謬主張。最後,會議確認第一次公會議和第二次公會議的決定,認為《尼西亚信经》是完整的,任何更改(不论是添加或删除)是不允许的。此會議的結果没有超过《尼西亚信經》的決議。
- 规定:不得撰作或宣讲與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有抵觸的其他信理。
- 耶稣的神性和人性是同在一体,不可分割。
- 決定瑪利亞為天主之母。
神父的为什么守贞
迦克墩公會議[http://zh.wikipedia.org/wiki/%E8 ... C%E6%9C%83%E8%AD%B0
| | [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ouncil_Trent.jpg][/url] | | | | |
迦克墩公會議(或稱 卡爾西頓會議),是於公元451年在 迦克敦舉行的第四次 基督教大公會議。與會的有東方教會的500位主教及教皇的數位代表。此會議産生了重要的基督論定義,界定了「基督的神人二性」。此會議將基督一性派定為 異端。最後,會議制定了今天基督教著名的 信經《 迦克墩信經》。同時,鞏固了羅馬 主教優越的權威地位。 當時有不同的基督論産生,東方教會出現了混亂。猶提干用「基督一性論」宣稱 基督只有一個位格,卻只有一個神性,因基督的人性已被神性蓋過。由於地方會議未能平息此主張, 東羅馬皇帝安馬仙召集舉行此大公會議。與會的大部份是東方教會的主教,西方教會只有教宗委任的三位。會初,大家一致通過接納 尼西亞信經、 李奧一世(又稱 大利奧)的《大卷》及區利羅寫給 聶斯脫里的信件,視之為基督論的正統。猶提干因其主張,被會議定為異端。在皇帝馬仙和政府代表極力要求下重定了信仰告白,最後制定了《迦克墩信經》。 會後兩年(即公元449年),猶提干為了翻案,故以政治關係唆使當時在位的 狄奧多西烏斯二世於召開了一次以弗所會議(後世稱為強盜會議)。但當狄奧多西烏斯二世去世後,此次以弗所會議的結果隨即被後來的會議推翻。 - 界定了「基督的神人二性」,聲明只有一位基督,祂是真上帝又是真人。基督的神人二性「不相混亂,不相交換,不能分開,不能離散」。維護了基督單一位格的完整。
- 宣佈:天主子、瑪利亞之子是獨一無二的位格,是真天主又是真人。
- 頒佈了二十七條教會法規。聖職人員和修士的倫理行為的教會法,其中聖職人員和修士必須嚴守貞潔的規定。
拜偶像?
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或稱第二尼西亞會議),是於公元787年在尼西亞召開的基督教大公會議。這會議是基督教歷史上第七次的世界性主教會議。此會議主要討論聖像崇拜問題,現今一些基督教會的教義,是此會議的結果。此會議在對聖像敬禮的傳統奠下了重要根基。現今的天主教,於每年四旬期第一主日舉行的「正統信仰凱旋節日」,便是為慶祝聖像畫像納為正統教義的日子。
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
聖像崇拜開始流行於3世紀。古希臘教父伊皮凡尼烏也曾對圖像崇拜提出異議。後來,保羅派出現,並反對外表的聖禮、反對敬拜十字架、聖像和聖徒遺物等等崇拜行為。而猶太人和穆斯林也攻擊基督教徒供奉偶像。公元八世紀時,拜占庭帝國(或東羅馬帝國)皇帝里奧三世受到了伊斯蘭教和希臘思想的影響支持反對崇拜聖像,於是頒布諭旨禁止尊崇聖像。其目的是藉此打击正统教会的权势,没收教会的财产以削弱教会的权力。之後國內出現了大規模的破壞聖像運動(Iconoclasm),反對崇拜聖像和聖徒遺物。其子君士坦丁五世继续其父之意志反对圣像崇拜。在君士坦丁五世去世後,其妻子伊琳娜女皇攝政。由於聖像破壞運動情緒高漲,伊琳娜女皇與教會妥協,支持聖像派恢复对圣像的敬礼。為討論聖像崇拜問題,在教皇哈德良一世获准下,於公元787年召開了此大公會議。
此次會議約有380名主教參加,教皇哈德良一世派兩名代表出席,並承認第七次基督教大公會議。此會議指責聖像破壞運動為異端行為,并宣布聖像可以被尊養但不可以被当成神來崇拜。會議制定了22條教會法規,下令嚴禁收藏異端和反對聖像崇拜的書籍,著令全部銷毀。
另外,有些人主张耶稣基督不是上帝的亲生子,只是因為其有無私的品德,被上帝選為「養子」,史稱養嗣主義。大公会议對此主张斥为异端,并断定基督是上帝的亲生子,非「養子」。虽《聖經》聲稱基督为「仆人」,但不是指其身分地位,而是指其谦卑、服从和听命至死的態度。
在此大公會議後,聖像破壞運動並沒有就此完結。其後在公元813年,在里奧五世即位後反聖像派重新得勢,崇拜聖像的行為再次禁止。直至公元843年,邁克爾三世下令恢復聖像崇拜。直到這時,聖像破壞運動才終告結束。
- 可對圣像予以尊敬,恢复圣像崇拜。但不应当成神来供奉崇拜。
- 规定政府无权委任主教、神父及助祭人员。主教候选人应該经省区的主教共同推举。
- 說明《聖經》對基督的「仆人」聲稱是指其谦卑、服从和听命至死,而非其之身份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