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小雪101

想探讨一下,马来西亚人都是从哪里来的?

[复制链接]
土木建築師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1-6-2007 04: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7 Gary_Hong24 的帖子

最近勢頭看來華人也有強姦增長的趨勢,不是只有馬來人強姦的

http://chinese2.cari.com.my/myfo ... page%3D1&page=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土木建築師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1-6-2007 04: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看來華人強姦也有增長的趨勢,不是只有馬來人強姦而已

http://chinese2.cari.com.my/myfo ... page%3D1&page=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ary_Hong24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1-6-2007 04: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土木建築師 于 21-6-2007 04:04 PM 发表
馬華公會創始總會長Tun Sir Tan Cheng Lock就是baba ,他不諳中文連閩南話也說不好
隆市茨厰街前面的一條馬路就是用他的名字來命名的

你不講我都不知道
還以為tun tan是正統華裔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土木建築師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1-6-2007 06: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3 Gary_Hong24 的帖子

Tun Tan的長相就和華人有些不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土木建築師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2-6-2007 09: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馬來西亞的土生華人
(本文是作者于“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百年”學術研討會上發表之論文,該場研討會于2003年11月22-23日由華社研究中心所主辦)

  近廿年來,有關東南亞華族研究的書籍有顯著增加,研究土生華人的著作也不少。以新馬土生華人作爲研究對象的作品有好幾部,包括陳志明著的馬六甲峇峇[1],何英成的槟城土生華人[2],以及魯道弗的新加坡土生華人[3]。此外,陳志明也曾經出版了比較新馬“海峽華人”的小書[4],許多土生華人本身也撰寫有關自己社會文化的書籍或者是回憶錄[5]。

  我這篇短文,就是在這些作品的基礎上,加上我本人多方面的觀察,重新檢討從殖民時代到獨立後新馬土生華人認同的發展與變化。例如,有關土生華人的稱呼有好幾種,它們是否具有同樣的含義?土生華人這個概念是文化認同,還是政治認同?還是兩者兼有?它是自身的認同,還是外人給予這族群的認同身份?本文也描述及分析土生華人在獨立前後的概況以及他們的未來。

“土生華人”與其他有關的稱呼

  一般說來,學者們都公認新馬華人是多元體。其中有個群體叫土生華人(Peranakan Cina),有些人們稱他們爲“海峽華人”(Straits Chinese)或“海峽出生的華人”(Straits-born Chinese)或“峇峇”(Baba,男性土生華人)與娘惹(nyonya,女性土生華人)。一般的土生華人以及學者都把上述稱呼相提並論,其實,他們的含意有別。

土生華人

  Peranakan 是馬來語,如今是指以馬來語(印尼語)或當地方言作爲家庭用語的土生土長的華人。一般上此詞是指那些外國男人與土著女人通婚者的後裔。無人知道這個稱呼何時開始起用。在19世紀阿都拉所寫的《阿都拉傳》並沒有Peranakan 這詞,但有提到在英屬馬來亞有兩個 Baba[6]。他的兒子穆·依布拉欣寫了一部書,內有提起 Peranakan awak 形容當地出生的暹羅或緬甸男人與中國婦女所生的子女[7]。但是它的意義與我們通常的理解不同。其實,在19世紀中葉,Peranakan一詞已頗爲流行。根據1856年出版的字典,馬來人稱呼混血的華人後裔爲 Peranakan Cina[8]。後來 Peranakan 這詞變成了 Peranakan Cina 的簡稱,好像 Peranakan 現象只局限在華人族群了。印度族群中也有 Jawi Peranakan,他們是回教印度男人與馬來女人通婚的子女。雖然如此,由于土生華人的數目龐大,Peranakan 一詞無形中變成了與華人社會有關系的名詞。

  Peranakan 的現象其實也不局限在新馬,在東南亞區域,包括印尼及菲律賓,這種現象頗爲普遍。不過,Peranakan 一詞也在印尼通行,在菲律賓則用 Mestizo[9]。然而,菲律賓的 Mestizo 與印尼的 Peranakan 有別。前者變成了菲律賓人,而後者則依舊被視爲華人。

  新馬及印尼土生華人在身份認同上仍然是屬于華族。其原因很複雜,但是宗教肯定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土生華人社會的出現是衆所周知的事。這是由于早期華族移民皆是單身或者是已婚但沒有攜帶配偶的男性。他們與當地土著婦女,尤其是名義上的回教徒(Nominal Muslim)或非回教徒成婚。他們的子女組成了具有華人與馬來人文化結合的新族群。這種混合文化與華族文化或馬來文化迥然有別。此文化的最大特征是馬來語的應用。大部分土生華人的子女不能操華語,而只能用馬來語溝通。這種情形可在巴達維亞、馬六甲與新加坡看到。最近的研究也顯示即使在新加坡基督教或天主教的華人學校裏,在教華文時所用的媒介語是馬來語[10]。他們的服裝也是華人與土著的混合體。其實,土生華人婦女穿馬來服裝,並且梳馬來發式。其食物也與馬來食品的成分相同,不過,華人喜愛的豬肉則加以保留。土生華人不但居留在爪哇島,也居住在爪哇以外的馬來半島與新加坡。然而,應該指出的,直到19世紀,Peranakan 這詞在印尼指的是華族回教徒[11]。其實,在英屬馬來亞,Peranakan 也是含有相似的含義,它指的是印度與馬來混血的回教徒。在20世紀,當這詞套用在荷屬印尼或英屬馬來亞的華人社會時,它不再有宗教的含義。

  外國統治者與說馬來語的族群用 Peranakan 一詞形容已部材同化的土生華人。後來,華人本身也接受了這個稱呼。這種字眼是文化而不是政治概念。

海峽華人/海峽出生的華人

  當英國統治馬來半島與新加坡時,土生華人被視爲“海峽華人”。這是因爲他們居住在于1826年成立的英屬“海峽殖民地”(槟城、馬六甲與新加坡)。嚴格說來,此詞指的是華人的出生地點而不是其文化特色。但是,有些人用此詞來形容新馬土生華人。也有些人以“海峽出生華人”來形容“土生華人”。他們認爲“海峽華人”都是出生在海峽殖民地的人士,因此他們用“海峽出生華人”來代表“土生華人”。

  實際上,這種看法也不正確。因爲不是所有“海峽出生的華人”都是“土生華人”。在海峽出生的華人中也有“新客”(即移民)華人,譬如說,在馬六甲出身的陳省堂是一位說中國話並以中文寫作的海峽出生的華人![12]

  講馬來語的族群與外國統治者用 Peranakan 稱呼土生華人,但是“海峽華人”一詞只有受英文教育的人士所使用,在馬來語中沒有同義詞。當馬來人稱呼土生華人時,則用 Peranakan Cina(土生華人)或“Baba”(峇峇)。

  非受英文教育的土生華人也用“Baba”此詞作爲自己族群的稱謂。無人能夠斷定 Baba 此詞的起源。很可能在荷人或英人南來前就已有此詞,可是它的應用並不局限于在海峽殖民地的土生華人。在蘇島的棉蘭以及爪哇(雅加達、茂物等),當地土著與華人都用峇峇(Baba)稱呼土生華人。

峇峇與海峽華人

  俄根(J D Vaughan)在1879年寫的有關土生華人的著作中有一段這樣的描寫: “在海峽出生的華人叫 Baba,以區別那些來自中國的華人。Baba 一詞,起初由孟加拉土著用于稱呼歐洲人的孩童。此詞也有可能由在槟城的印度犯人用在華族孩童身上,後來才通行起來。在道格拉斯閩語字典裏,Baba 一詞被解釋成爲來自海峽殖民地的混血華人。在海峽殖民地,此詞則用在出生于這些地方的華人,不論他是混血或者純粹。[13]”


  學者陳志明則認爲,Baba 一詞源自中東[14]。

  Baba 一詞指土生華人,不僅通行于海峽殖民地,在北蘇門答臘與西爪哇,在殖民時代也很普遍。也許這是因爲西爪哇(包括雅加達)華人與新加坡華人交往頻繁,而蘇北(包括棉蘭)與槟城的來往也密切。

  “海峽華人”至今還有人沿用,但是此詞若用在某一個曆史階段,即當海峽殖民地還存在時會更加適當。

  在馬來亞獨立後,雖然還有“海峽華人”的後裔,很少人用此詞來稱呼土生華人,理由很明顯,“海峽殖民地”已不複存在,1963年新馬合並,海峽華人已經不再成爲社會中的高層的人士。連英籍海峽華人協會(Straits Chinese British Association SCBA),在1964年也改名爲新加坡土生華人協會(Singapore Chinese Peranakan Association)[15]。Peranakan 以及 Baba/Nyonya 兩詞開始普及化,只有當人們提到曆史階段時,或者談起文化遺産時,“海峽華人”一詞才被人使用。Dr. Khoo Joo Ee 的英文專著:《海峽華人:一個文化史》(1996)就是一例[16]。

  “海峽華人”是曆史名詞,因爲它具有曆史上的區域的含義。然而, Peranakan 與 Baba/Nyonya 就沒有這種限制,同時使用的時間可能會更長些。近十年來的有關新馬土生華人的著作中,就常常以 Baba 或 Nyonya(Nonya) 作爲書名。例如:Felix Chia 的《重新探討峇峇》(The Babas Revisited),Queeny Chang 著的《一個娘惹的回憶錄》,以及Shirley Lim著的《一個女性主義娘惹的回憶錄》就是幾個例子[17]。其實在新馬,Baba 與 Nyonya 這兩個詞的生命比在印尼要長些。我至今還沒有看到印尼土生華人的近作上用“Baba”或“Nyonya”作爲土生華人的稱謂。

  其實,在新馬,人們以前用 Baba 與 Nyonya 來指各種各樣的“華人”。這類型的華人不一定是說馬來語或者具有馬來文化背景的華人族群。正如 Png Poh Seng 博士指出,只“在一個家庭中的女性成員,有一名是穿花裙(sarung)以及結特別的發髻者,這家庭便可稱爲 Baba 的家庭[18]。這樣的定義太過“松懈”。可是,如果我們用自我認同的方式作爲“族群認同”的基礎,那些雖不能說馬來語但自認自己是 Baba 或 Nyonya,而 Baba 族群也承認他是這個族群的成員,那麽,我們很難推說此人不是 Baba。

  不可否認,Baba,Nyonya 或 Peranakan 至今依然存在。講華語的華人社會繼續稱講馬來語的華人或者已經半馬來化的華人爲峇峇(Baba)或“土生華人”。在印尼,講華語的華人群體以“僑生”稱呼 Baba。華語中的“土生華人”以及“僑生”其實起初只指出生地而沒有文化的含義,後來,它變成了一種文化上的概念。

典型的 Peranakan 或 Baba?

  很明顯的,要找到“標准的”Peranakan 或 Baba 並不簡單,因爲這兩詞的定義模糊。我們可以這麽說,Peranakan 或 Baba 是一連串的類型的華人,他們的共同點是“馬來化”。有些馬來化的程度高(例如馬六甲的 Baba),有些馬來化的程度低(例如槟城的 Peranakan)。馬來化包括應用馬來語,穿馬來服裝以及吃馬來食品。

  土生華人即使在海峽殖民地也不是多數的群體。我們沒有土生華人的統計資料,但是有海峽出生華人的數字。根據1881年的統計(見圖表一),海峽出生的華人有25,268,占全海峽華人人口的14.5巴仙;1891年,海峽出生的華人人數增至34,757,比率也增到15巴仙。

在19世紀,中國移民尚未大量湧入,所以我們可以這麽說,這些海峽出生的華人是土生華人。換言之,“海峽華人”沒有超越15巴仙。這意味著,海峽殖民地的大多數華人是“非土生華人”(俗稱“新客”)。如果我們把土生華人與馬來聯邦華人的人數作比較,土生華人的比率會更微小。

  在20世紀上半葉,在新馬出生的華人開始穩健地成長(見圖表二)。必須指出的是,中國移民到新加坡及槟城的人數大增。這些移民留下來生兒育女,說明了爲何當地出生的華人人數急速成長。這些新來移民的後裔與早期華族居民不同,在文化上他們還是較接近“新客”而不是“土生”華人。

這兩種華人群體的存在,也反映在海峽殖民地華人的團體組織。一般說來,華人組織可分成土生華人及非土生華人的團體。譬如說,土生華人有自己的互助性的組織,例如慶德會及英籍海峽華人協會(SCBA)。新客華人也有自己的幫會(如福建會館,客屬公會等)。他們的政治組織是國民黨,經濟組織是中華總商會。後者是在中國清朝領事館的指使下建立起來的。[19]

  土生華人與新客華人在經濟方面的活動領域也有別,“生華人從事有關船務,銀行業以及礦業方面的生意,新客華人則當從事耕作以及當商人。他們的工作與各群體的語言文化背景有關。船務業及銀行業需要英文的知識,受英文教育的土生華人比新客華人較適合做這些行業。

  政治方面的活動也有語言文化上的分歧。作爲英國籍民的土生華人精英在政治上傾向本地與英國,而新客華人則傾向中國並把自己當成中國民族的一個成員。親英的英籍海峽華人協會與中國的國民黨形成強烈的對比。馬來亞共産黨雖走“國際路線”但是與中國關系極爲密切。這種政治傾向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開始改變。土生與新客華人都要適應改變的政治局勢而從新定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土木建築師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2-6-2007 09: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峇峇與土生華人

  峇峇,娘惹與土生華人這些名詞在文化上及政治上有什麽意義?在過去,尤其是殖民時代裏,英國殖民政府利用峇峇爲他們的政治服務。但事過境遷,在今天峇峇與土生華人已失去其政治的意義。實際上,在獨立後的新加坡與西馬,其分歧已不再是土生華人與新客華人(或者是峇峇與非峇峇),而是語文教育爲主。在老一輩的新加坡華人,主要的分歧是受華文教育與受英文教育的華人,但在年輕一代的華人,由受同一類型的教育,其分歧就不顯著。然而,在西馬,其分歧是在受馬來教育與華文教育。雖然如此,峇峇華人,或更正確地說是土生華人,依然存在。然而毫無疑問,這個群體已經走下坡,其政治意義也逐漸消失。

  當我們未作進一步的討論前,必須指出的是,有些人以“峇峇”一詞來指說馬來語的華人。其實這是不很正確的。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兩種峇峇:即馬六甲峇峇與槟城峇峇。(至于新加坡的峇峇,他們是由馬六甲的峇峇移民過來的,所以是馬六甲峇峇的分支。)馬六甲峇峇常被當成是馬來西亞峇峇的典範,所以許多人以爲所有峇峇都是說馬來語的。有許多人不知道槟城的峇峇是說福建話的峇峇。他們被稱爲峇峇因爲受到馬來文化的影響。馬六甲峇峇的馬來語含有許多福建詞彙,而槟城峇峇的福建語含有許多馬來詞彙。因此,我們可以這麽說,在語言上,槟城峇峇比馬六甲的峇峇更接近中國人。

  由于這個緣故,有些作者認爲槟城華人不是真正的峇峇。他們應用的語言是含有馬來詞彙的福建話。有這種看法的人是把馬六甲的峇峇當成是峇峇的唯一標准。在50年代,Diana Ooi 不用峇峇而用“受英文教育”的當地華人,似乎所有的槟城峇峇都受“英文教育”。其他人則認爲,最正確的稱呼是“海峽華人”。雖然不少人仍堅持峇峇與娘惹的稱呼。

  Khoo Joo Ee 這麽說: “峇峇”這個稱呼有殖民地的含義[?──譯者],而“海峽生長的華人”是過時的稱呼,因爲海峽殖民地作爲一個政治單位已經不複存在[20]。


  因此,“Peranakan”變成了較受歡迎的名詞。這個定義對于已經融入廣大的華社的土生華人已經沒有多大的意義。可是在今日的政治體系,Peranakan 變成了必要的名詞。然而,“峇峇與娘惹”在馬來半島及獅子城仍頗普遍。

  “峇峇與娘惹”的確在老一輩的土生華人中比“土生華人”這個名詞更爲普遍。在土生華人中,例如 Queeny Chang, Shirley Lim 以及 Felix Chia 寫的書或者回憶錄中,都采用娘惹或峇峇,而不用土生華人。

  即使是改名成爲“土生華人”已久的峇峇團體,仍然照用“峇峇”作爲其大會的名稱。例如于1993年在新加坡召開的土生華人大會叫做“第六屆峇峇大會”而不是“第六屆土生華人大會”。在這大會中,除了新加坡土生華人公會,還有四個組織參加,即槟城土生華人協會,馬六甲土生華人協會,古農·沙央新加坡學會,以及吉蘭丹土生華人協會[21]。所有的團體都采用 Peranakan 而不用 Baba。也許這是由于 Peranakan 源自馬來語/印尼語,而 Baba 則是源自非馬來語。

英籍海峽華人協會,政治認同與土生華人認同

  然而,應該指出的是,Baba 與 Nyonya 並沒有殖民主義的含義。不過,“海峽華人”則與殖民主義扯上了關系。由于這個緣故,在1900年成立的“英籍海峽華人協會”(SCBA)在1964年11月易名爲新加坡土生華人協會[22]。

  “海峽華人”有親英的含義,因此,許多人認爲有一種時代錯誤的感覺。殖民時代的海峽華人常自稱爲“英皇華人”或“英女皇華人”。他們在獨立前的政治效忠對象是英國。

  有趣的是,在SCBA成立後,在馬六甲同樣的組織也出現了。二十年後,槟城的峇峇華人才成立類似的團體。這是因爲這類團體太過“排外”:它把峇峇與更大的非峇峇華社分隔開來。很顯然地,文化上的海峽華人在槟城勢力並不很強大,已存在的華人組織,例如中華商會以及市議會,有許多“新客”華人成員。SCBA槟城分會在馬來亞獨立後其英文名改爲SCA(即“槟州華人協會”),其馬來文名爲“槟城土生華人協會”(Persatuan Peranakan Cina Pulau Pinang)。這說明了峇峇華人在這個鬥爭中取得了勝利。

  馬來西亞的情形與新加坡有別。大馬是“土著國家”而新加坡則是“移民國家”[23]。前者土著人士比移民有更多的權益。有些大馬華人有意爭取“土著的地位”。一些土生華人認爲他們有“特殊”的身份與地位。Khoo Joo Ee 在她的文章中寫道: “海峽華人融合了中國人、西方人及馬來人的文化,表現在他們的語言、服飾、食物以及職業上。這種文化認同是很脆弱的,因爲他們想爭取在馬來西亞及新加坡中的土著的地位;他們卻從各族傳統文化中吸取精華,又轉化成爲新的身份認同。這種峇峇的綜合體已經超越了現代大馬各種族的政治聯盟。[24]”


  Khoo Joo Ee 的看法並沒有錯。土生華人的身份特殊。但馬來族群仍把這個族群當成是非“土著”族群。馬來憲法上明文規定大馬居民是由“原住民”與“非原住民”組成,這兩類居民具有不同的權力,而華人是被當成爲“非原住民”。早在1986年,馬華公會曾經就馬來西亞華人不是“原住民”這點上與巫統發生爭執。因爲在一個會議上,馬華公會發表一個決議案,表明“大馬三大種族都是外來的族群,所以他們不可互相指責對方是移民而自己是“原住民”[25]。”這種言論引起馬來人極大的不滿。結果馬華公會不再提此事。

  實際上,“海峽華人”或者是“峇峇”在獨立後的馬來西亞已經急速地重新“漢化”。這是政府的種族以及“原住民”的政策導致的。此外,中國的崛起,族群意識的複興以及民主思潮的發展也促進了大馬華人的族群意識的成長。許多土生華人送自己的子女到華文小學──這些國民型小學是大馬國家教育制度的一部分──學習華文。只有完成了這小學教育後,他們才進入以馬來文爲媒介語的國民中學。然而,有些華人則繼續在華文獨中完成高中教育,因此在文化上進一步“漢化”。何英成在1986年的論文中指出,槟城的峇峇華人實際上已不複存在。因爲他們已經融合于華社大家庭裏。那些他可以辨認的峇峇,年紀都在70歲以上[26]!也許這個論點有些誇張,可是,所不能否認的是,在槟城的峇峇的人數已經是微乎其微了!

  在脫離大馬之後的新加坡,峇峇也面對新的挑戰。新加坡的雙語政策,即英語與母語的政策,使土生華人也愈加“漢化”。因爲在這雙語政策下的母語不是真正的“母親的語言”而是“族群的語言”(即華語)。土生華人的後裔在學校裏重新學習了華語而不是馬來語。然而,對于英語的重視也使他們能繼續保持受英文教育者的身份,而這種身份與舊的峇峇身份是不相同的。

英文教育與華文教育?

  許多觀察員認爲,打從新馬兩國分家後,在談論兩地的華人情況時,教育比土生華人文化更加有意義。

  就馬來西亞來說,馬華公會的確是先由土生華人領導(即陳祯祿與陳修信父子),但是隨著時間的移進,非峇峇華人開始取得領導權(如李三春與陳群川)。前任會長林良實及前任副會長林亞禮,雖然也可以將他們列爲土生華人,但更多的觀察員把他們當成是受英文教育者。其實,現階段的馬華公會領導層,大部分是受華文教育者(如黃家定、陳廣才)或者是華英馬三語的人才(如蔡銳明、陳祖排)。馬華公會的會員大部分是受華文教育的人士。

  在非政府組織裏,這種華文教育與英文教育的分歧也存在,但是這種分歧並不是以峇峇爲分界線。這是由于峇峇人數特別少而中文教育普及化的結果。許多華人,包括土生華人家庭,紛紛送他們的子女讀華校。即使受英文教育者也學起華文,因而能用華語交談,雖然字彙可能會有限。有時,華英教育的界限可能會模糊,然而這個界線是存在的!

  在新加坡的情形也如此。獨立前許多土生華人在政治上很活躍;新加坡第一代的領袖可以說都屬于“海峽華人”。他們是土生華人而且也受英文教育。隨著第一代華人領袖的消失,新一代的領袖不一定是土生華人。但是他們是受英文教育者,漸漸地他們也能掌握雙語,可是仍以英語作爲他們主要的語言。與大馬不同,新加坡的單一的國民教育制度造成了同一個類型的領袖。

獨立後的土生華人協會

  雖然局勢對于土生華人不利,一些峇峇仍然要堅持保護自己的傳統。他們也積極地恢複老協會,並給它們予新的名稱。我們已經談到新加坡土生華人協會,其前身是英籍海峽華人協會(SCBA);馬六甲土生華人協會,其前身爲馬六甲英籍海峽華人協會;以及槟城土生華人協會,其前身爲槟州華人協會(SCBA/SCA)。此外,有一個名叫吉蘭丹土生華人協會的新組織,但是會員人數並不很多。依我看,這些團體要作進一步的發展,似乎相當困難。

  前幾年我有參加土生華人協會的聯合大會。各協會負責人在會上都談到吸引新血的問題。有不少協會改變新方式,展開吸引年青人的活動,包括介紹西方歌舞,以便能夠有更多的新土生華人入會,據說成績並不理想。

  有些土生華人作家,想通過峇峇劇本搬上舞台或者小熒幕來保存峇峇語言文化,可是仍不成氣候。峇峇馬來語在現階段已經失去了原來的作用,許多華人都會說與寫正式的馬來語,而不願開倒車。只有峇峇及娘惹的食品至今仍有其市場。看來,在新馬一帶,土生華人的文化不可能恢複它的曆史的光輝。

結論

  雖然 Peranakan 這官方名詞如今已經取代其他名詞來形容當地出生而在文化上又局部與馬來文化融合的華人族群,但是 Baba 與 Nyonya 兩詞仍然有人應用。然而,土生華人身份認同的問題依舊不很清晰。雖然所有“土生華人”都有馬來文化(尤其是馬來語言、服裝及食品)的影響,但是,其影響的大小則不完全一致。

  Peranakan 一詞的意義從一個曆史階段到另一個曆史階段都有不同的意義,但是至今仍然存在。其他的同義詞如“海峽華人”,“海峽出生的華人”以及“峇峇”似乎具有更短的曆史壽命。這是因爲它們有時間及地區的局限性。其實,“海峽華人”及“海峽出生華人”已成爲曆史名詞。除了那些真正是在海峽殖民地出生的華人,用這些名詞來代表,現在的土生華人則使人有脫離時代的感覺。

  “峇峇”與“娘惹”如今也較少人使用,雖然在新馬一帶,此兩詞與“土生華人”通用。可是年輕的土生華人已經沒有用“峇峇 ”與“娘惹”兩詞。在印尼西爪哇,曾經有一個時期這兩個名詞也很普遍,現在卻很少印尼華人了解這些名詞的含義。

  “自我認同”與“他人賜予的身份認同”對于一個族群的“身份”是重要的。在殖民時代,“海峽華人”的稱謂比較受土生華人歡迎,這是由于當時是在英國殖民時代,“海峽華人”在殖民社會中高人一等。可是殖民時代終結後,上述兩個稱呼就過時了。人們只用 Baba,Nyonya 以及 Peranakan 這些文化性而沒有政治意味的字眼。

  在今日的馬來西亞,“峇峇”及“土生華人”仍有其作用,因爲兩者都與馬來土著──馬來西亞的所謂原住民──有關聯。在政治上,能夠與土著攀上關系對于土生華人是有利的。然而,由于種族及宗教的兩極化,土生華人面對新挑戰。本區域的全球化以及華族文化的複興,使許多土生華人的子女也大受衝擊。有些甚至更加“華化”而更少“馬來化”。

  在新加坡,保留“峇峇”的身份並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因爲國家的精英大多數是華人。雖然新加坡仍處身在馬來海洋裏,東南亞的全球化以及中國經濟的起飛衝淡了“峇峇”的文化。有些土生華人還很努力地想挽救峇峇文化,但是,四周的環境使他們的任務愈加艱巨。有關當局有意保留土生華人文化作爲旅遊重點,甚至計劃把亞洲文明博物館易名爲土生華人博物館[27]。這是否意味著土生華人文化已經走進了曆史?!

(廖建裕教授畢業自南洋大學第4屆曆史系,後負笈澳洲與美國,獲博士學位,現任新加坡東南亞研究院研究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2-6-2007 10: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6 土木建築師 的帖子

哦,原来华人男子与马来女子生的男子叫峇峇,女的叫娘惹.起初还真不明白是什么人种呢,只知道大概住在马六甲一带的.起的名称还真好听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ary_Hong24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3-6-2007 05: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weikeong6167 于 23-6-2007 02:09 PM 发表
食饱没事做

喂老兄,不要灌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3-6-2007 09: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Gary_Hong24 于 23-6-2007 05:27 PM 发表

喂老兄,不要灌水...

靠。。。这不是灌水吗?

不知现在还有没有道地的baba/nyony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6-2007 11: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问大家一下,加央人(Kayan),摩禄人(Murut),比南人(Penan)等这些人大多数分部在东马的吗?他们也讲马来话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6-2007 04: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6-2007 08: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2 yeenfei 的帖子

哦,原来大耳洞的是比南人,长脖子的是加央人.曾经在马六甲还是浮罗交怡岛的博物馆里看过他们的照片,当时还真不知道是哪里人呢,没有看过呢.怎么加央人的长相和中国少数民族人一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6-2007 10: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他们很厉害游水咯,找找就‘下西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6-2007 09: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4 yeenfei 的帖子

哎哟,你也真会说笑了 可能游到一半全给海水淹死了
再说,这里是"南洋"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yc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9-6-2007 04: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土生华人是酱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2014 04:35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Gary_Hong24 发表于 9-6-2007 04:45 PM
馬來人是最喜歡強姦和亂倫的啦...眾聞所知 :@
我很氣的是連外來的印尼都能在馬來西亞成為土著
為何連我們 ...

华人想成为土著就跟马来人结婚,你得孩子就成为马来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1-1-2014 10: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人美国队长 发表于 10-1-2014 04:35 PM
华人想成为土著就跟马来人结婚,你得孩子就成为马来人。

現階段華人是不可能成為土著的,要孩子成為土著也不一定要讓他先成為馬來人,找一個非穆斯林或馬來人的土著結婚生下來的孩子也是土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14 06:31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uangkia2553 发表于 11-1-2014 10:23 AM
現階段華人是不可能成為土著的,要孩子成為土著也不一定要讓他先成為馬來人,找一個非穆斯林或馬來人的土 ...

你错了,只有华人和马来人回教徒结婚了后代才是马来人,华人和沙巴土著结了婚后代不好土著身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14 06: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人美国队长 发表于 11-1-2014 06:31 PM
你错了,只有华人和马来人回教徒结婚了后代才是马来人,华人和沙巴土著结了婚后代不好土著身份。

要生個土著不一定要和馬來人結婚 ... 還有所有馬來西亞的馬來人都是回教徒,所以不必強調說馬來人回教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14 07:46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uangkia2553 发表于 11-1-2014 06:53 PM
要生個土著不一定要和馬來人結婚  ... 還有所有馬來西亞的馬來人都是回教徒,所以不必強調說馬來人回教 ...

好像沙巴土著和华人结婚孩子在法律上好像拿不到土著身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7-9-2024 07:43 AM , Processed in 0.91257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