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maxstudio

《吉祥的选择——迈向光明的生命》 ......电子版下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7-11-2014 05: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给李永球看到就痛骂你们一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8-11-2014 07: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26-1-2015 07:48 PM 编辑
moon_boy 发表于 17-11-2014 04:33 PM
请问尊者,在丧礼上。供养僧团后,回向功德给死者外
是否可以请尊者们做简短的佛法开示呢?

moon_boy贤友,这方面是没有硬性规定的,只要因缘条件允许,如供养僧团后尚有足够的时间的话,是可以在供养后请求尊者给予布施者一些简短的开示。尊者僧团可以在开示完后才开始用餐,没关系。总之能够给布施者带来最大的效益的,僧团都会尽量配合的,放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1-2014 08: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26-1-2015 07:50 PM 编辑
无名士 发表于 17-11-2014 05:33 PM
给李永球看到就痛骂你们一顿

哦,是呀?谢谢无名氏朋友的提醒啊。如果真的要痛骂也没有办法了,只好当着‘来什么,接什么’来修行了。有时在透露真相和纠正错误的传统迷思和迷信时,是需要付出一些代价的。我们宁可被大传统痛骂也不希望我们亲爱的父母亲、亲人和朋友们因为遵循大传统的迷信和错见而遭受痛苦和堕落恶趣。至于其他传统华人朋友们若要随波逐流也就随着他们的意愿而去吧,我们能帮多少就多少了。其实我们也不是什么特别悖逆大传统,喜欢跟大传统作对。大传统也有很多优良的一面值得我们学习和仿效,我们只是针对个别的错见和迷信而已。

我们世世代代的祖先们都是这些大传承的迷信和错见的‘受害者’。我们想:够了!是时候我们应该醒觉了!是时候我们需要作出一些改变了!在还没有更多的下一代陆续成为受害者之前。我们看到人们所承受的痛苦和过去的教训已经够多了。在生命里,单单不可避免的老病死都已经给我们够多的痛苦了,请不要再让错见和迷思在我们的生活步伐上百上加斤,把我们推进更深的泥沼。我们真的受够了。Enough is enough.

我们是非常庆幸的,在这个年代我们可有选择的权力,有权力去选择不花冤枉钱,有权力去选择未来更光明幸福的生命。在古代由于资讯的匮缺和大传统的价值建构以及封建社会的压力,我们的祖先们连这种生命最基本的选择权都没有!而现在,透过智者的照引和祝福下,吉祥的选择权,就在您我的手心中。

我们爱我们的父母亲,我们爱我们的亲人朋友们,我们也是华人,我们也爱华族。因为很爱,我们更需要懂得如何去爱他们,我们更需要懂得如何给予他们真正的幸福快乐,与他们分享真正幸福快乐之道,而不是让他们重复和承受前人的错误和痛苦。也因为爱,我们心甘情愿背负被大传统痛骂的罪名,只为了恳切希望更多华人能够醒觉,希望我们挚爱的父母亲、亲人、朋友们、所有华族乃至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到长远的幸福与快乐。如果真的能够达到这个崇高的目的和理想,即使真的被痛骂羞辱,也算不了什么了,付出的代价是非常值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1-2014 08: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4.4 丧礼中的孝道

另一种让传统丧礼变得繁文缛节的因素是古人一厢情愿的孝道概念。他们认为父母亲死后举办风光厚葬才能突显自己对父母的孝心。乍见传统丧礼中的叩首、举丧、稽颡、袒裼、括发、服丧、捧饭、守灵、庐墓三年、守孝三年等,都是让子孙在父母亲死后在毫无意义的形式上尽孝,同时也在灌输子孙们要在父母亲死后才感恩并履行孝敬。

秉承传统的死后尽孝观,给人们的印象是父母生前来不及尽孝没问题,等他们死后才尽孝也行。我们可以看到现今社会很多人平时没有用心照理好父母亲的生活起居,也没有拨出时间多陪伴与关怀他们。等到父母亲去世后,子女们才纷纷千金一抛合办个风光厚葬弥补,好好孝敬死者一番。其实并没有带来什么好处了。

佛教的尽孝观却刚好相反。佛陀要我们在父母亲还健在的时候守孝尽孝,面对着我们眼前那熟悉又温煦的慈容叩首、礼敬、服侍、穿衣、梳发、捧饭、供养、爱语、关怀、守护、陪伴和表达感恩,而不是等到办丧事时,对着冷冰冰的尸体做空洞仪式,对着凝滞的遗照自言自语。还有一点,请不要把应该花在父母亲身上的金钱换成金纸,他们永远不会从金纸得到什么东西。对待生前的父母亲吝啬小气,斤斤计较,在他们死后才烧一大堆没有用处的金纸给他们,是非常折福和可悲的事。

在父母亲的丧礼,佛教徒有时也难免会伤感,但不会放纵。不哭并不是不孝,而是为了生亡者两方的实益着想。不哭也是在传递着一个讯息:因为及时行了孝,应该尽的孝都已经圆满完成,没有任何值得遗憾的事。

也许有些人会担心如果没有沿袭传统办理隆重繁琐的丧礼,会导致家族败亡、祸延子孙或招来不测之灾等。其实这倒不用担忧,因为古人并没有洞见自然界的业果法则,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能够带来败亡和灾祸的因,只是盲目臆度地命运的吉凶祸福之因。什么是败亡的真正原因呢?在《小部•败亡经》里,佛陀明确地告诉人们:亲近恶友、仇视正法、不守戒律、懒惰浮躁、生性嗜睡、好发脾气、喜好闲集、贪婪悭吝、暴躁妒忌、不赡养年迈父母、用言语伤害激怒父母兄弟姐妹、嗜酒好赌、占有人妻、沉湎女色、年老妠妾、傲慢无礼、不自量力、造谣毁谤、欺骗羞辱修行人、不布施出家人和教唆无益之事,这些行为才是导致一个人、家族、群体乃至一个国家败亡的因素,而不是因为有没有实行流传下来的仪式。若害怕遭受败亡的命运,就要时常检讨自己和族人有没有酝造和积累败亡之因。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25-11-2014 09:44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11-2014 07: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26-1-2015 07:52 PM 编辑

要如何庇荫后代子孙呢?我们看看在《小部•自说经•四集》里佛陀怎么说。在一个父母亲为子女尊敬之家,佛陀说这是梵天之家、古天人之家、先师之家和受尊崇之家。为什么呢?因为父母是子女们的大照顾者、保护者、养育者和引导者。孝敬父母的居家蟠满着像梵天的光明和天神的磁场。古云物以类聚,善神特别喜欢亲近这种善磁场的居家。经常有善神亲近的居家是充满着光明与吉兆,恶灵也不爱靠近,居住的人们也常见吉祥事。

梵天和先师是子女们对父母亲的另一种昵称,为子女们的应供。智者若爱愍子孙,应当供奉父母饮食与衣床,服侍父母,帮忙涂身沐浴,洗脚按摩,恭敬并听从父母之言[64]。智者如此孝敬父母的方式为世人所称赞的,死后会投生快乐的天界。

「梵天与先师,家庭之父母,
子等应供养,爱愍子孙者,
如此实智者,饮食与衣床,
涂色与沐浴,以之清洗足,
归命于父母,应与施恭敬,
智者为如此,以之事父母,
为世所称赞,逝将乐天上。」《小部•自说经•四集》

_________________
[64]这里‘听从父母之言’是指如法和不会给双方带来损害之言。佛教从来不主张不明事理,盲目愚蠢的愚孝。所谓愚孝就是一种不仅不会给父母亲带来长远的真惠,反而会给他们的未来增添更多痛苦的孝敬方式。以一个简单的情景为例,如果一对佛教徒新人的父母亲坚持要在儿女的婚宴里以新鲜的猪鱼蟹肉飨客而大量杀生,或为了取悦客人而供烟酒等破戒的行为,佛教徒是绝对不会顺从其双亲的意愿,反之,作为孝子孝女的更应该以种种善巧或婉转方式加以拒绝,并尝试以理德说服并灌输父母亲因果正见。如果一个人真正清楚知道地狱和其他恶道之苦的话,世界上肯定没有一个人可以为了某人、亲人、爱人而甘愿堕落地狱、恶道的,即使是亲生的父母亲也不例外。再者,为了随顺和讨好父母亲的错见而导致自己堕落恶趣或变成愚蠢时,不止无法给父母亲带来任何惠益,怂恿自己的儿女造恶业的父母,他们在未来需要付出的代价也是惨痛的。在《增支部•二集•等心品》里,佛陀说让有错见的父母亲拥有正见,这才是真正尽孝的方式。真正的孝顺是建立在正见的基础上,否则只是损人不利己的愚孝。还有一点是:很多为人父母者把子女养大成人后,出自于私心或非分关心之下强烈占有及干涉儿女寻求自己的快乐和灭苦的权力,他们认为子女们应该只遵照父母亲的意愿去过活才算是孝顺。佛陀虽然有制定要成为比丘的善男子必须先征得双亲的许可,然而若双亲是非佛教徒则可例外,因为父母亲的邪见和占有心而阻碍儿子出家修行、灭苦度生,将会给他们带来更长久的不利。从这方面可见佛教的孝道非常注重正见和智慧,远远超越一切带来双输的传统愚忠愚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014 07: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26-1-2015 07:53 PM 编辑

在《增支部•二集•等心品》里,佛陀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的恩惠不能尽报,他们就是我们的父母亲。纵使把我们的父母亲背上一百年,涂身香油、沐浴、按摩看护,任他们在肩膀上大小便,乃至让他们成为国王,支配着富藏七宝的大地,这都不足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然而,若能让对三宝没有信心的父母亲生起信心;让没有守戒的父母亲守戒;让悭吝的父母亲喜欢布施;让有错见的父母亲拥有正见,这才是真正尽孝的方式。由此可见,佛教的孝道观尽在强调父母在世的生活孝养,而不在去世后的用心,这清晰地显示卓了传统丧礼与佛教丧礼的繁简之差。

应该生前多尽孝,不要死后空热闹。父母是世间的五大超级福田之二[65],要趁父母健在时好好珍惜福植福,不要等到失去时才用钱弥补遗憾,安抚不安。尽管花再多的死人钱,却肯定补偿不回了。世界上的确有很多人走宝了,也许人的天性本来就是不会珍惜来得太容易的事物,所以不懂得好好珍惜日夜相处在身边的大福田。如果人们知道,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对待父母亲像足球般踢来踢去,而肯定会像死抱不放橄榄球般殷勤的奉养侍候父母亲了。

有调查报告指出,全球前五百大的企业家,个个都是孝顺的人物!他们绝对不是在父母死后才行‘仪式孝’的那种。由此可见,懂得孝顺父母的人们都能获得现世报。而且,这些只是幸福的前奏曲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
[65]在《论藏•分别论》的注解《迷惑冰消》里解释五无间业成熟的顺序。假设一个人造下所有五种无间业,只有分裂僧团的业成熟产生结生。如果没有分裂僧团的业,成熟的业是恶意出佛身血的业。如果没有出佛身血的业,成熟的是杀阿罗汉的业。如果没有杀阿罗汉的业,成熟的是弑母的业(如果母亲与父亲的美德同等,因为母亲能为子女的福利牺牲甚多)。从五无间业的五个对象,我们可知道世间存有五种无上肥沃的福田,强度大小的顺序即:僧团、佛陀、阿罗汉、母亲和父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1-11-2014 10: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5 明智做选择

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丧礼,而亡者生前又没有明确的立遗嘱,亲属之间有可能会因意见不同而引发争端。其实,活人没有必要为死人之事伤感情,万事应以和为贵。虽然说最有智慧的人理所当然为众人的明灯,但是当大多数人还没有心理准备接受简丧薄葬时,我们也不需要对他人强行施加自己的价值观。

也许大多数的丧亲们都会因为害怕面子问题,或担心被老传统的人们套上不孝的标签而宁可破费办个繁琐的厚葬,我们也毋须强硬坚持自己的立场。对于烧金纸的陋习,如果真的劝阻不了也只好任由他们,只要自己不参与巩固这些错见就行。毕竟长久以来的文化习俗已经根深蒂固,未必每个亲属一时能接受得来,他们需要经过一段缓冲期和正见的熏陶。

我们应抱着慈悲、宽仁、包容、冷静的心,尝试在和谐、理智、正见和繁琐的传统之间折中,等量地平衡理智和大传统。否则,如果彼此的关系因为这次的丧礼而搞僵了,他们往后就不想再亲近善知识,我们要在智慧和正见上引导他们也很困难了,届时他们将会蒙受长远的损失。

策划丧礼的仪式和流程时,应该让主要亲属们也有机会参与商量,互相交流与沟通,尝试产生共识,联系并整合所有成员的意见,和和气气、圆满地办完葬礼。家属可以考量以下几个准则:

一、        是否有助于让丧亲者从悲伤中走出来?
二、        是否有导人向善和改善现况?
三、        是否符合亡者的意愿?
四、        是否符合道德伦理和增进家庭成员的关系?
五、        是否经得起理性和常理知识的审度?
六、        是否经得起人们的推敲与质问?
七、        是否符合现代人的要求?
八、        是否符合对家属及亲友的尊重与关怀?
九、        是否能促进丧礼的圆满与和谐?

无论结果如何,少数人应当尊重大多数人的决定。记得,整个丧礼的过程和谐无诤才是硬道理。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25-11-2014 09:48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1-2014 02: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26-1-2015 07:54 PM 编辑

4.6 如何帮助往生者

对于已逝的亡者,亲属朋友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让我们首先看看在《增支部•十集•第177经》里记载的一个故事。在这故事中的婆罗门也带了同样的疑问来请教佛陀。

有一次,佛陀住在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这天,一位名叫生闻的婆罗门,来竹园请问佛陀:

「可敬的瞿昙[66]!我们婆罗门主张对死去的家人祭拜布施,因为有血缘关系,就能让他们享用到所祭拜的东西。可敬的瞿昙!最近,有一位很让我爱念的家人,突然意外地过世了。我为了让他过得好一些,所以遵循我们婆罗门的教导,对他祭拜布施,但,到底他能不能享用到我所祭拜的东西呢?」

「婆罗门!如果能相应,就享用得到;不相应的,当然就得不到了。」

「可敬的瞿昙!那,怎样才相应?怎样是不相应呢?」

「婆罗门!生前做了十恶行[67],死后投生到地狱、畜生界者,他们就在各自的新世界里生活,依着地狱、畜生界的食物活命,这种情况就是不相应。不相应的地狱与畜生界众生,是享用不到祭拜布施的食物的。婆罗门!生前做了十善行[68],死后投生到天界、人间者,他们也各自在新的世界里生活,依着天界、人间的食物活命,这种情况也不相应。不相应的天界与人间众生,也享用不到祭拜布施的食物。 婆罗门!只有生前做了十恶行,死后投生到鬼界成为鬼众生,这类才相应。鬼众生可以依着鬼世界的食物生活,也可以享用亲朋好友所祭拜的食物。」

「可敬的瞿昙!如果那位很让我爱念的家人,不是投生鬼界,那,我所祭拜的食物,谁能享用?」

「婆罗门!那就由你过去投生鬼界的其它亲朋好友享用了。」

「可敬的瞿昙!如果我没有任何亲朋好友投生鬼界,那,我所祭拜的食物,谁能享用?」

「婆罗门!在众生那么长远的生死流转中,要说都没有任何亲朋好友在鬼界,那是不可能的。婆罗门!况且,重要的是,布施的人,不会没有回报的。」

「可敬的瞿昙!布施的人会有什么回报?」

「婆罗门!如果生前能够布施钱财、房舍、日用品给沙门[69]、比丘等以乞食为生的出家人,或者其它婆罗门与穷困人家,那么,即便他生前因为做了十恶,以致死后投生在畜生界,也能在畜生界中,享有比较好的生活境遇。如果生前做了十善行,死后投生于天界、人间,则能在天界、人间中,享有比较好的物质环境。」

「太稀有了!可敬的瞿昙!太神奇了!可敬的瞿昙!布施的人,能有这样的福报!应当布施,应当信心布施!」听了佛陀这样的解说,生闻婆罗门大为欢喜,对佛陀能给他清楚的解答,则深表赞叹,因而归依了佛陀、佛法、僧团,并请求佛陀让他终生为在家佛弟子。——摘自庄春江编著《阿含经故事选》

_____________________
[66]瞿昙是佛陀的族姓Gotama的音译,也译为乔达摩。过去有很多尊佛曾经出现在这个世间,他们的族姓都不一样。现在的佛教时期为乔达摩佛的教化时期。另一种很普遍的尊称是释迦牟尼佛,是Sakyamuni的音译,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67]十恶行是十种不善业(akusalakammapatha)。他们是杀生、偷盗、邪欲乐行(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粗口)、绮语(废话)、贪婪、瞋恨、邪见。前三个恶行是属于身恶行,中间四个是属于语恶行,后三个是属于意恶行。

[68]十善行与十种不善业相反。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欲乐行(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粗口)、不绮语(废话)、不贪、不瞋、正见属之。

[69]沙门是巴利语samaṇa的音译,意为出家、修行苦行、禁欲、以乞食为生的宗教人士。不限于佛教专用名词,印度教的修行人也称沙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3-11-2014 12: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16-2-2015 06:39 PM 编辑

照看佛陀与生闻婆罗门的对答,很明显地指的是只有食物类的祭品才能够让鬼界众生享用,除了食物之外的祭品如纸钱、纸扎、纸糊品对亡者根本是毫无用处的。

要帮助往生者需要符合几个条件。如佛陀所说,对于已经投生到天、人、畜生和地狱的亡者,我们已经无能为力。只有当亡者投生做鬼时,我们才有机会帮他,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是在诸多种类的鬼界众生里,他必须是属于一种可以依靠他人功德生活的依他施活命鬼,也就是所谓的中阴身。如果恶业太糟投生做饿鬼的话,我们也爱莫能助,他的恶业让他无法摆脱饥渴之苦,即使最慈悲的佛陀也无法以神通力
[70]解除所有饿鬼的痛苦。

依他施活命鬼也许会徘徊在自己留恋的亲人朋友附近,希望能讨得一些食物与功德。他们除了可以享用到别人祭拜的食物之外,还可以生起随喜功德之心。除了布施食物祭品之外,可以用他们的名义来做一些善业如供养四资具[71]给僧团、供养食物、供养佛塔舍利、助印宣扬正法的书、义捐慈善机构等等,不过一定要让他们知道并生起欢喜心随喜功德,这样才能够真正让他们获得利益,这是第三个条件,也是超度的原理。有善心才有功德,没有善心也就没有超度的效果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0]神通(abhiññā)是已熟练于诸禅定者才能获取的高等智。在佛教圣典中记载六种神通,即:如意通(神变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与漏尽通。有些人认为神通只是佛教里的神话和迷信,其实心的潜质和力量是不可思议的。神通只是当心的力量完全得以开展时所发挥出来的异常能力而已。只要通过系统地训练与加强心的力量,每一个人都有机会体验心所带来的超能力。现在有家长普遍把孩子送到全脑开发课程来培育他们的超感官能力(ESP)。经过一系列的训练课程后,孩子们也都可以展现出心另一面的超能力:如蒙眼读书、透视背面图案、手触识别、图像记忆等。尚未完全开展的心就能有如此惊人的能力,更何况是全面开展力量的!有小就有大,有近就有远,能用心眼看到字,肯定也能看到其他肉眼所不能看到的东西。事实摆在眼前,没有人会给心的超能力扣上迷信的帽子,因为这是人人皆可体验的,与佛教圣典里所记载的神通是属于同一类型,只是心力的强度不同所显现出来的大小神通而已。在上座部佛教的传承里,依然清楚保留着能修证神通的修习方法,也有禅师会教导禅修者修习神通来辅助观照能力。神通的力量是无法用科学的角度阐释清楚的。佛陀说有四种不可思议之法,任何人思维和专研这四法都会发疯意乱。四法是:佛的境界、业的运作、神通以及世界。(《增支部•四集•无戏论品》)

[71]四资具是指袈裟、食物、住所和药物,这些都是出家人最基本的生活所需。出家人的任务是修习戒定慧三学,实践佛陀的教法、学习三藏圣典和延续佛陀的法脉。为了让出家人能够专心致志的投入佛法的职责,佛陀制定出家人不得从事生产、买卖和耕种,一切生活所需完全依赖在家人的护持。在家人在物质生活方面资助出家人,而出家人则以佛法回馈在家人,作为在家人的精神导师,解惑释疑,让在家人也能了解佛法并依循着自然界的法则过着正业正命的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1-2014 01: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16-2-2015 06:40 PM 编辑

我们当然希望亲人能够投生善趣享福而不是期待着他投生鬼道受苦。只是说万一不幸中之大幸投生做依他施活命鬼,我们还有一缕微薄的机会帮他。就像一个人不小心失足跌落万丈深渊,原本以为他毫无机会存活,肯定会摔得粉身碎骨。但却幸运的跌在峭壁的树枝上,岌岌可危地悬挂在半空,树枝垂垂欲折又不折的那种危境,还有被人挽救的机会。依他施活命鬼正如这种情况。当众生堕落恶趣后,依他施活命鬼是唯一还有机会接受活人协助的恶道众生。这是所谓的不幸中之大幸。其他地狱众生、畜生、阿修罗和饿鬼则没有那么侥幸了。

即便我们不知道往生者是否投生鬼道做依他施活命鬼,我们还是不会错过每一个可能帮助的机会。在做善业如供养僧团之前后,呼唤亡者到来现场:“某某,如果你听到我们的邀请,请你前来这里接受功德。这里的布施是以你的名义做的,你要生起欢喜心随喜一切功德。”可以使用自己和他熟悉的语言。之后,亲属朋友们一起念诵以下的巴利文[72]回向:

“Idaṁ me ñātinaṁ hotu, sukhitā hontu ñātayo. (×3)”
依当 梅 牙梯嚷 候秃,苏漆他 宏秃 牙它哟。
“回向此功德予我的亲人,愿他们快乐!(三遍)”

如果他能听到亲人们回向功德,同时也生起欢喜心随喜,唤出:“Sādhu! Sādhu! Sādhu!”那么,随喜的善业,再加上对因果法则有信心的话,可能会让他脱离鬼道投生善趣。即使他没有脱离鬼道,也会因为随喜的善业而变成有大福报的鬼神,改善他在鬼界的状况。可能他因此会被晋封‘拿督公’或被封爵赐侯了,受尽鬼界的敬仰。出自对我们的感激之心,或许他也会成为我们的护法神,派出几个马仔(广东俚语:保镖)日夜轮流保护我们了。

一做完善行后要立即回向功德。依他施活命鬼需要‘新鲜’的功德而不喜‘隔夜’的功德。因为功德就是他们的日常美食,而且须要天天都做,他们天天就有美食。

也许该指定的鬼某某接收功德后老早投生善趣了。但是功德永远不会白做,而且多多益善。佛陀说在漫远的生死苦海里,我们已经有不可胜数的家人、亲戚、朋友们投生到鬼界,再加上目前很多法师在宣扬中阴身论,导致我们的周围越来越多依他施活命鬼了。他们怎奈的呆在我们身边‘陪伴’着我们,观赏我们的一举一动,盼望着我们会留意到他们的存在,希望我们与他们分享生活的酸甜苦辣,不要整天当他们是透明人。Em……不好意思,不是透明人,是透明鬼。当我们横冲直撞向前走时,他们不得一边闪开,一边叽里咕噜说:“唉,这些盲人又来撞我们了”。如果我们懂得做功德,也记得回向功德给他们,对双方都会得到长远的幸福和快乐。

怎样做更多功德呢?在第六篇的‘活人专属篇’里,将会简略介绍能够产生功德的十种福业事。在佛陀时代并没有脞冗累人的功德仪式,佛弟子们都是以这些纯朴简单的方式做功德,资益他们往生的亲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巴利文(Pāḷi bhāsā)是最早用来记载佛经的语系,为流行在古印度摩揭陀国的一种民间方言,也是佛陀为众生讲经说法的语言。当时并没有佛教,只是佛陀说的法与律(Dhamma Vinaya)。佛陀说的法与律并没有以文字记载下来,只是由弟子们一代一代口耳相传。大约西元前一世纪末后,才在锡兰编纂成巴利三藏圣典。上座部佛教因为使用巴利语传诵三藏经典,故又称为‘巴利语系佛教’。上座部佛教徒都习惯以巴利语念三归五戒、发愿和回向功德。据缅甸传承的说法,许多天神也是以巴利语沟通,他们在佛陀时代见过佛陀的并在佛陀亲自教导下修福慧。由于天神都非常喜欢听法,每当佛教徒念诵佛陀的经文之前会先以他们熟悉的巴利语邀请下来一起听法,也邀请他们随喜功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11-2014 10: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16-2-2015 06:40 PM 编辑

第五篇——丧亲悲伤辅导

爱别离苦是人间的八种苦相[73]之一。我们出生在这个世间就得面对与我们所爱的人分离的忧苦,这是轮回的代价。小别离是海陆之隔,瞥目片刻的相聚后又要重新面对分离的难舍纠结,分离后再盼望着相聚的思念郁结。大别离则是永远的生死相隔,有时就这样毫无预警下连道别都没机会就遗憾猝逝了。大大小小的爱别离所带来的忧苦不断的在我们生命之旅中狎游穿插着,也在我们的心湖激起大小不同的涟漪与波浪,大簸荡则引起汹涌暗流,把人们卷入无底的伤感深渊,让人们看不到明天的太阳,感受不到空气的温度,被凛寒的伤感深蓝笼罩的人们无法正常的生活,进一步则衍生严重的心理和精神的问题。

办完丧礼后,在没有什么忙碌的杂事需要再费心时,一般丧亲亲属将会进入心理调整的关键阶段。如果在丧礼的过程能够良好的疏导负面情绪,则进入这个调整阶段时就很容易放下,并迅速恢复正常作息,回到生活轨道。根据调查,在丧亲者当中,大约有百分之八十至八十五是有自我调整的能力,但是,仍有百分之十五至二十的丧亲者是需要协助的。在负面情绪疏导不畅,个人情绪也无法获得良好调整。有些丧亲者只靠理性思维强行压抑负面情绪。在进入这段调整期时,长期受到压制的负面情绪有可能像压力锅爆炸一样陷入更严重的丧亲失落期。

____________________
[73]佛陀在人间宣说的第一部经《相应部•谛相应•第11转法轮经》里有说道:「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也是苦。简单地说:执取五蕴是苦。」这是四圣谛的第一圣谛之苦圣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11-2014 08: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丧亲失落面对期,一些亲属在心理情绪上会体现愧疚感、自责、焦虑、孤独感、无助感、惊吓、虚脱感、麻木等等。在生理感官和行为表现上,可能会出现失眠、没有食欲、胃部空虚、胸部紧迫、喉咙发紧、口干、对声音敏感、呼吸急促、窒息感、肌肉无力、容易疲倦、无精打采、心不在焉、梦见逝者、自言自语、出现幻觉、沉迷于对逝者的思念、社会畏缩行为等。通常上述情况随着时间逝去和生活的投入感增加就会慢慢的消失。如果情况持续过久,低落感觉也越来越强烈时,就可能变成病态的负面反应。当亲属有不正常且持续性的负面反应时,家庭成员千万不可忽视,必须进行辅导与对治,以免衍生更严重的问题如抑郁症和自杀倾向。

有些人喜欢放纵与濡溺于伤感,认为适度伤感是对亡者的追思,也没有伤害到任何人,对调味生活也有帮助。殊不知伤感虽然没有伤害到其他众生,但却对自己这个众生带来伤害,再严重的话可导致投生地狱。

在这方面,佛教处理与治疗的方式是采用如理作意的思维和如实知见生命的本质来疏导一切负面情绪的烦恼。简而言之,佛教是着重在智慧的导化而不是以压抑的方式克服负面情绪。以智慧导化悲郁的效果就如扑火,以纯理性压抑悲郁则如暂时盖压着火;扑火和盖火是两码事,只盖不扑,单单靠压抑方式硬把烦恼梗在心底的话,就像排气孔被堵住的压力锅一样,总有一天会爆炸。所以,一般悲伤辅导医生治疗是建议丧亲不要压抑悲郁,要有适当的发泄悲郁,就如压力锅需要排气一样,这跟佛教以智扑火的方式迥乎不同。发泄悲郁的缺点是,当一个人放纵自己造恶业的同时,也可能会失控不小心中伤的他人,所以佛教并不鼓励。佛教强调以智慧灭火,当火灭时,压力锅自然也不需要放啥气了;同样的道理,当愁感获释时,自然也没必要发啥泄了。下面将继续分享‘灭火之道’。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26-11-2014 08:55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11-2014 12: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1 了解轮回的真相

在《相应部•有偈篇•无始相应》里,佛陀说:「诸比丘!轮回是无始。众生为无明所覆,为渴爱所缚,不知流转轮回之本际。」也在同一部经里,佛陀说:「在如此长远的轮回里,很难找出未曾成为我们父母亲、兄弟姐妹、子女儿的众生者。」

有一次,佛陀到访一个正在为父亲之死悲涕的在家弟子。佛陀问他是为哪个父亲悲涕:此世的父亲?或前世的父亲?或更前世的父亲?因为如果他想悲伤,他应该对其他父亲也感到悲伤才对。《小部•饿鬼事经•8;小部•本生经•352》

在我们宇宙任何一座最古老的银河星系还没有形成之前,我们已经在生死轮回了。远古以来,我们已经出生了N次,也死了N次。在N次的生命里,我们有N个父母亲、N个兄弟姐妹、也结了N次婚和生了N个子女。假设每一次因父母亲、兄弟姐妹、伴侣和子女的逝世而流下的泪水,哪怕只是区区一滴眼泪,都不会干掉的话,那么总共累积起来的泪水会有多少吗?在接下来的典故里,佛陀将告诉我们轮回的真相。

世人无不喜欢享受天伦之乐,无不沉醉于爱情的甜蜜,也歌颂着友谊的光辉。他们把快乐建立在变易不稳的情感上,当因缘稍微出现变化就会感到痛苦了。只要是有情有绪的人,都难逃被情字这个双刃刀砍得遍体鳞伤,严重则被情剑捅心一命呜呼。两千多年前的人也一样要面对普遍性的情苦,无论是亲情、爱情或友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回溯到佛陀时代,看看拥有最高智慧的佛陀如何帮忙一个在一天内连续死了六个亲人而崩溃发疯的女人从极度悲痛中走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11-2014 09: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16-2-2015 06:41 PM 编辑

波咤左啰(Paṭācārā)是印度舍卫城某位大富商的美丽女儿。当她十六岁时,父母亲便将她幽禁在一栋七层高楼的顶楼,派了许多守卫护卫,避免她和年轻男子接触。虽然如此,在这样的预防措施下,她还是爱上在父母房中服侍的一个仆人。

当父母安排她和一个门当户对的青年结婚之时,她决定和她爱的仆人私奔,到远离舍卫城的一个村庄里住了下来。在那里,丈夫靠一小亩田地种植维生,她则做一切琐碎的杂役,两口过着平静的生活。

不久后波咤左啰怀孕了,她恳求丈夫带她回父母家生产。由于她的丈夫害怕会被她的父母逮捕,甚至招来杀身之祸,所以坚持拒绝她的请求。无法劝说丈夫的她只好决定自己回去。接近临产的某一天,她趁着丈夫离家工作时溜出家门往舍卫城走去。当丈夫从邻居那里听到妻子出走的消息时,立即追上去,很快地就赶上并拦着她。她不管丈夫的劝阻想继续前往,两人在路上一直争执。这时阵痛开始了,她在前往家乡的中途生下一个男婴。由于孩子生下了,回父母家的理由也没有了,于是他们就回家去。

过一段时间之后,波咤左啰第二度怀孕,她再次请求丈夫带她回父母家生产。同样的情况再次重演。这一回她决定带着儿子同行。不久,她的丈夫知道后也很快追了上去,阻挡她继续前行。两人在路上纠结不清的时候,她的肚子开始剧痛,即将分娩了,只好找的地方生产。这时,遇上季节性的暴风雨,雷电交加,大雨滂沱。她要丈夫去找些遮蔽物,于是他便去找材料搭棚子。就他在砍树时,一条躲在蚁穴的毒蛇突然窜出来咬他。它的毒液就如熔岩般,他很快倒地死去了。波咤左啰等不到人来,只好自力把第二个儿子生下来了。母子三个就这样相依相抱的在狂风暴雨中度过凄怆流涕的一夜。

隔天早上,她对儿子说:「亲爱的孩子,我们自己回家吧,你们的父亲已经抛弃我们了。」她把新生儿搂在怀里,一手牵着长子,往自己父母亲的家走去。刚走不久就发现丈夫僵硬得像块木板一样横尸在路上。她哭倒在身上,徘徊自责,哭了良久后,母子继续上路。

走了一段路,来到阿夷罗跋提(Aciravati)河。大雨过后,河水高涨,深及腰际,水流湍急。波咤左啰感觉自己太过虚弱,无法同时带两个孩子渡河,于是将长子放在河边,先带着婴儿到对岸,然后再回来接他过去。

当她走到河中时,一只在天空盘旋寻食的老鹰看见新生婴儿,以为那是一块肥肉,便俯冲下来,用爪抓住婴儿飞上天空,波咤左啰只能在河中对着老鹰挥舞尖叫,一边绝望着,却又天真地以为这样可以叫住老鹰把婴儿放下。这时,长子看见母亲在挥手喊叫,以为母亲呼叫他过去,于是他便走进河里去,当他一脚踩入水中时,便立刻被洪水冲走了。

波咤左啰眼睁睁的看着这一幕悲剧在一瞬间夺走了两个爱子。接近崩溃的她不断嘶喊,如泣如诉问天,当然不会有人会给她什么答案。良久,泪眼盈眶的她拖着沉重的脚步继续走向家的方向走去,回到一个唯一能够让身心交瘁的她依靠的老家。

当她接近舍卫城时,遇见一个路人从家乡的方向走过来,便询问他关于她家的情形。「请你不要问了,好吗?」他告诉她。但她坚持问了三次,路人只好摇头叹息,遥指远方一股青烟袅袅升起之处说:「他们七楼的房子在昨夜可怕的暴风雨中倒塌,老夫妇与儿子全都被压死了。不久前三人才刚一起在那里被火化,你现在看到的就是他们火葬的烟。」波咤左啰看着那股青烟时,即时崩溃疯狂。没有多少人在遭遇到挚爱的亲人相续死去时还可以保持健全的理智。她扯破衣服,裸身狂奔,一边嘶喊嗥咷:「我的亲人全都死了!我的亲人全都死了……」看见她的人都叫她疯婆,还拿垃圾、泥土丢她。

她失魂荡魄的一直往前走,不知不觉中走到舍卫城城郊的祇园精舍。这时,佛陀正住在祇园精舍,为环绕的众弟子说法。当人们看到波咤左啰出现在精舍门口时,他们大喊:「不要让那个疯女人进来!不要让她靠近佛陀!」但是佛陀对大众说:「别拦她,让她进来。」当她靠近佛陀后,佛陀告诉她:「大妹,恢复你的正念!」由于佛陀的力量,她立刻恢复正念和理智,惊见自己赤裸裸的在众人面前,感到羞耻地蜷伏在地上。一个好心人丢了一件外衣给她穿上。然后她走向佛陀,顶礼佛陀的双足说:「世尊,我已经无依无靠了,请世尊作我的皈依。」

佛陀说:「波咤左啰!别再徘徊,你已找到真正的皈依处。你不是只有今天才丧失至亲,无始以来你为失去儿子、丈夫、父母、兄弟所流的眼泪比四大海水还多啊!」她听了过后,悲切顿时止息了。是的,我还要流泪到几时?够了,我不要再苦下去了。佛陀接着以下面的偈诵结束他的指导:

「受悲伤痛苦折磨,与吾等流泪相比,
四大海水仅少许。汝女为何仍放逸?
子嗣不可为依怙,父母亲属亦不能;
因人皆被死所迫,故亲友不可依怙。
既已了知此事实,智者清净持禁戒,
迅速即应可通达,趋入涅槃解脱道。」
《小部•法句经•288,289偈》

佛陀的开示完毕后,由于波咤左啰过去世修行的波罗蜜[74]成熟,当下就成为初果圣者。她请求佛陀允许她出家受具足戒。成为比丘尼之后,她精进修习朝往最终的解脱。有一天,她观察水缓缓流向下坡,她注意到有些水很快就没入地中,有些流得比较远,有些则一直流到坡底。她觉悟到这是人世间完美的譬喻:有些人寿命较短,就像她的孩子;有些人活到成年,就像她的丈夫;还有些人则活到老年,就像她的父母。但一切流水最后都会没入土中,因此死魔会找上一切众生,没有人能逃得过死魔的手掌心。

当波咤左啰醒悟这点时,她思惟诸法的无常、苦与无我[75]。当观智成熟时,最高智慧在她的心中生起,波咤左啰终于成了阿罗汉。她已达到她的目标——涅槃,永远不会再遭遇生死离别,永远不再为爱别离苦流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4]波罗蜜是巴利语pāramī的音译。根据业果法则,任何善行都能带来果报。只要一个人行善后,发愿希望这善行所产生的果报成为解脱轮回的助缘,而这种没有受贪、嗔、痴污染的善行叫波罗蜜。若一个人行善后只是希望以后能够享有更好的五欲乐或投生到更好的生命界,那么这种受贪爱污染的善行只是属于福德,因为福德无法让一个人导向灭苦,把人捆绑在苦海轮回。通过业果法则的运作,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人的福德、波罗蜜与智慧是可以不断累积的。这可以解释有些人很小就能在某个领域中拥有特殊的天赋,包括: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卓越的语言能力、突出的聪慧与生俱来的资质,世俗称之天才或神童。其实,他们异常的天赋绝对不是偶然的,而是已经通过悠远的时间在某个领域的专攻与熏陶之下累积而来的。一个人能成佛、辟支佛或阿罗汉就是通过业果法则的运作多生多世累积相关的功德与波罗蜜而成就的。在经典中,很多听了佛陀说法后就开悟的圣者,其实他们在过去佛的教化时期已经很多次修习止观禅一直到接近开悟的行舍观智阶段。在现代能够只靠听闻佛法开悟的人已经没有了,只能靠今生的精进努力修行止观禅才有机会证悟圣道果。

[75]无常、苦、无我是普遍存在于宇宙世间的自然界三相(tīṇi lakkhaṇāni)。诸行无常(sabbe saṅkhārā aniccā):一切因缘和合之现象都是无常变易的。我们的身心是因缘和合之法,它们是无常的,生起了必会灭去,有了也会消失的(生住异灭,成住坏空)。诸行是苦(sabbe saṅkhārā dukkhā):一切因缘和合法的现象是受到生灭的压迫。我们的身心一直都在生灭中,是很难忍受的苦。因为身心生起之后,就会老病死去。诸法无我(sabbe dhammā anattā):宇宙间一切的现象,无论是因缘和合法也好,非因缘和合法也好,都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主体或灵魂。不应认为是我,或执取为我的,乃至视为是我的自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11-2014 12: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是如何教导人们解脱痛苦的呢?佛陀在世四十五年所用的方法都是在引导众生睁开自己的双眼和心眼去如实看清和了解生命的真相。只要把真相看得够清楚,就能产生释放和解脱的力量,从悲痛释怀的小解脱到究竟不死的大解脱,这都是如实智见(yathā-bhūtaṁ ñāṇa-dassanaṁ)的力量所产生的效果。很多人觉得如果不要痛苦的话,就不应知道痛苦,而且还要回避痛苦。其实不然,要解脱痛苦,就得勇敢看清楚痛苦。

打个比方说:如果我们正在一个乌漆墨黑,很多毒蛇出没的森林里行走。每走一步都是那么令人心惊胆跳,因为我们不知道踩到的是树根还是毒蛇。然而,当我们手上有手电筒让我们照清楚树根和毒蛇时,那么我们就不会像之前一样,连踩到树根也会平白害怕,也因为看清楚了毒蛇,我们也会小心翼翼的遁道避开。

所以,看清楚重要吗?非常重要,因为看清楚,我们不至于被蛇咬死;也因为看清楚,我们可以避免失足跌落悬崖粉身碎骨。同样的原理,如果我们能够看清楚轮回和生命的真相,不只是看到树根和毒蛇,我们还看到在生命无始的轮转里,一直重复做着同样的事。看到我们一直对着一样的人痛哭流涕,也看到我们生前为他人痛哭,死后也为自己痛哭——在恶道里痛哭得呼天不应,叫地不灵。天啊!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我们只是为死去的亲人悲恻而已呀!我们只是为枉死的亲人愤愤不平而已呀!我们只是为可歌可泣的浪漫爱情多愁善感而已呀!自然界法则并不管谁对谁非,只要违背自然界法则就是错。伤感愤怒就是在造恶业,恶业成熟就会把我们拖进恶道去。若我们能够如实看明我们的所作所为不仅不会对亡者或任何人带来任何助益,也把自己搞惨时,我们会更爱惜自己,不会再做伤害自己的事。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6-12-2014 03:47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11-2014 05: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16-2-2015 06:42 PM 编辑

我们再看看佛陀如何善巧地引导一个不愿意接受死亡真相的妇人脱离丧子之痛的故事。

在舍卫城里有一个叫翅舍瞿昙弥(Kisa Gotamī)的妇女因为无法接受自己亲爱的儿子病死的事实,她抱着冰冷的儿尸挨家挨户的向人讨药。每个人都对她说这孩子已经死了,没有药救了。但是,精神错乱的她还是坚持爱儿只是在生病而已。

许多人取笑她、嘲弄她。有一个明智的好人知道她只是因为伤心过度而心神紊乱,于是建议她去找众生最好的医生——佛陀,并告诉她说佛陀一定有解药救她的儿子的。

翅舍瞿昙弥听了,赶紧抱着儿子的尸体到祇树给孤独园去。叩见佛陀后,她满怀希望的向佛陀要求治好儿子的药。人们都以为佛陀会开导劝解她接受事实。但出乎意料的,佛陀说他可以治好她的儿子,条件是她必须亲自到没有死过亲人的家庭里取得少量的芥菜籽回来。

她听了非常高兴,充满希望和欢喜的跑进城去讨芥菜籽。芥菜籽是印度很普遍的香辛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她很顺利的在第一间家讨得一些芥菜籽。拿到芥菜籽后准备要离开时,她问家的主人一个她不以为然但却是最关键的问题:「您这个家中曾经有死过人吗?」「那当然啦!」那家的主人说。

她只好失望的再去第二家讨,结果每一家都愿意给她芥菜籽,就是没有一个家庭是不曾死过人的。有的家最近才有人去世,另一家则在一、两年前;有一家父亲死了,另一家则是母亲、儿子或女儿。她找不到不曾死过人的家庭。人们对她说:「死的,比活着的还要多。」

经过一轮劳碌奔波后,她的心情终于冷静下来,意识到不只她一个人,所有人都有经历丧亲的痛苦,死亡是人类共同的命运。这次的经验让她看清楚生命的无常,有生必有死,她终于接受儿子死亡的事实。

翅舍瞿昙弥把儿子的尸体埋葬后,回到祇树给孤独园去告诉佛陀说:她现在不需要芥菜籽了。她只希望佛陀能够允许她出家受具足戒。佛陀为她说法后,她当场证得初果。加入比丘尼僧团的翅舍瞿昙弥精进修习,不久后,她也达到了出家最神圣崇高的目的,证得究竟解脱。

佛陀就这样善巧的治疗了她们的迷执,让她们看清、接受世间的实相,带领她们走出无法自拔的迷惘。

希望自己也能够像波咤左啰和翅舍瞿昙弥一样如实智见吗?欢迎到兜率天修行林,这里有教导如实智见的方法,帮助您跨越生命的一切悲绪和疑惑[76],找到生命最安稳的皈依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6]疑(vicikicchā)是属于痴心组,主要是指对佛教教理的怀疑。有八项疑:真实的佛陀、真实的法、真实的僧团、戒定慧三学、过去世、未来世、去世与未来世两者以及缘起,即十二因缘。当一个人证得初果后,一切与疑相应的烦恼将永远被圣道断除,对上述八项拥有不可动摇的信心。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Johnny4776 + 5 好有智慧的引导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12-2014 01: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2 美好因执著而破坏

在迢遥的生命之旅中,我们也不知邂逅了多少让我们喜怒哀乐的缘份:有善缘的、有恶缘的、有善恶缘参差的、也有淡缘的。所谓善缘是我们在过去曾经善待过的众生,当彼此在另一个时空地点相遇时,他们也自然地会善待我们;换另个角度,也是因为过去他们曾经善待我们,在这一次不期而遇时,我们也会自然地对他们生起莫名的善感而善待之。反之亦然,所谓的恶缘只需把上述善缘里的‘善’字以‘恶’字取代之即可。我们彼此无不被自己与对方的善恶业相互牵扯着。究竟是谁先善待谁?或者是谁先恶待谁?无始的源头无从追根究底,如此众生就随着对方的善恶业起反应而你来我往。所以有一句忠言云:冤冤相报何时了,冤家宜解不宜结啊!

善缘会带来爱别离苦,恶缘会带来怨憎会苦,善恶参差的缘份则让我们又爱又恨,喜怒交织。我们只是为善缘恸心,不会为恶缘动心,也不为淡缘痛心。照这样说,是不是意味着有善缘就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爱别离的痛苦?少善缘就少痛苦?其实,真正带给我们爱别离之苦的不是善缘,而是我们的执著。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世界上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是因为执著而破坏。财富再好用,亲情再温馨,爱情再甜蜜,只要一执著,全部都变成刀刃,割向我们。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6-12-2014 03:56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2-2014 03: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时代的第一女施主毘舍佉(Visakha)也面对执著的痛苦。有一天,毘舍佉疼爱的孙女达陀(Dattā)不幸死亡,她在大白天里把衣发弄湿地来诣见佛陀。敬礼佛陀后,坐于一旁,佛陀于是问道:

「毘舍佉!你从哪里来,为什么大白天里衣发尽湿?」

「世尊!我所心爱的孙女死了,所以我在大白天里衣发尽湿。」

「毘舍佉!你是否喜欢有如舍卫城人民那么多的子孙?」

「世尊!我很喜欢有如舍卫城人民那么多的子孙。」

「那么,毘舍佉!舍卫城中每天有多少人死亡?」

「世尊!舍卫城中每天死亡的人数,可能是十,或为九,或为八,或为七,或为六,或为五,或为四,或为三,或为二,或为一。总之,舍卫城中从不曾有一天没有人死亡。」

佛陀问她在这种情况下,她会有哪一天是不悲伤的吗?她说她必须承认,这样她每一天都会感到悲伤。于是佛陀说:

「有一百个心爱的人,就会有一百个悲伤,有九十个心爱的人,就会有九十个悲伤,有八十个心爱的人,就会有八十个悲伤……二十个……十个……五个……四个……三个……有两个心爱的人,就会有两个悲伤,一个心爱者的人,就会有一个悲伤,而那些没有爱执的人,则没有悲伤。我说只有这样,才会没有忧、悲、苦、恼。」(《小部•自说经•8:8》)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6-12-2014 03:57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2-2014 08: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16-2-2015 06:43 PM 编辑

世间有两种爱,一种是伴随着贪爱、私心和渴求的爱;另一种是无私、平等、不渴求的爱。前者的爱是附带痛苦、狭窄、焦虑、悲怨的折腾;而后者的爱是能带来豁达、平静、广阔、快乐的正能量。而这种清净无染的爱正是佛陀时常要我们培育的慈爱。如果毘舍佉能够换另一种方式来爱戴所有舍卫城的子民,那么她可以享受子孙满堂的伦乐,又不会每天受到悲伤的打击。

多一份无私的慈爱就能少一份执著,心的运作法则是无法在同一个时间内处在两种不同的心境,就像有光明之处就没有黑暗。一颗慈爱的心是广阔的,当一个人能够把对亡者的悲痛转换成慈心去关爱身边更多需要关爱的人时,开润的心胸能够很快的把一个人从悲伤中带出来,不再活在狭窄的世界里。以天下父母为父母,以天下子女为子女,让我们更容易走出生命的幽谷,迈向更美丽灼粲的生活。

佛教并不是在教导我们:不想受伤就不要去爱,反之,佛教是教导我们更懂得如何去爱人——一个永远不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的爱人方程式,让我们能够更有能力、更懂得如何去爱我们的父母亲、子女、亲朋戚友和一切众生。君不见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不懂得如何爱人的人如何因爱生恨而酝发情杀悲剧,或者不懂得如何爱孩子的父母造成的两代隔膜。一个健全的爱是一个理性与感性处在平衡点时所绽发的大爱,这份大爱就是佛教最高的情感智慧——四无量心[77]

四无量心之一的舍心,是所有情感建立的智慧根基。舍心是明白到一切众生都是自己业力的继承者、业的主人、以业为起源、业为依靠。当我们带着智慧的方式去爱我们的父母亲、伴侣、子女、亲朋戚友时,我们将会知道怎样才会给他们带来最好的幸福快乐。身为父母的会知道什么才是能够给予子女们的人生最好的教育和最珍贵的礼物;做子女们的会知道怎样才是真正给予父母亲最好的回报和最高等的孝道。

____________________
[77]四无量心是慈(mettā)、悲(karuṇā)、喜(muditā)、舍(upekkhā),又名为四梵住(brahmavihāra)。因为它们能以所有众生作为对象,所以有无量的潜能,则称无量心。慈是祝福众生好;悲是希望众生离苦;喜是希望众生的一切好不会失去;舍是明白到众生是自己业力的主人。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谷成 + 5 Sadhu Sadhu Sadhu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12-2014 05: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3 后会有期

凡夫的一生只是无穷无尽的生命之帧中一个杪杪的片段而已。死亡并不是一切都结束,而是另一段生命的开始。这一世的缘份告一段落,新的业缘在新的生命界又开始转起。狭窄地看,死亡是人与人之间的永别,但是从拉长来看,在找不到起点的生死轮回里并没有所谓的永恒之别。我们与诸亲朋戚友的生死之隔也只是短暂的小别而已。

我们与诸亲之间在过去世已经经历过了无数次的生死离别,只要我们还没有脱离轮回,总有一天我们会在未来的某一个时空的交叉点上因业力、缘份和愿力再相聚。到时彼此可能还是一样的角色关系,也或许互相调换角色。如:这一生是父子母女关系,未来世可能是夫妻关系;或者这一生是做丈夫的角色,未来世可能做妻子的角色;或许成为子女子孙、兄弟姐妹、亲朋戚友等。

若能了解轮回真相,其实亡者的逝去只不过是与我们一个小别而已,压根儿毋须愀悲,因为在未来彼此还有很大机会再相聚。如果彼此在这一生结了很深厚的情缘,只要双方都还没有解脱轮回,总一天会在某一个地方再邂逅续缘,这是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有些陌生人彼此乍一见面就莫名其妙的一见钟情,深陷情网了。其实他们在过去很多世都是父母子女或夫妻关系,也或许他们过去曾经许下了生生世世要再结合的愿。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6-12-2014 04:02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30-11-2024 02:18 PM , Processed in 0.122991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