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3-6-2011 12: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冠倪丕弑没有回答你就让我来回答吧。
扭力就是转动的力量,也可以解释为轮胎转动的力 ...
史奈克 发表于 2-6-2011 06:09 PM ![](http://cforum.cari.com.my/images/common/back.gif)
大概明白,那么我能以二度牙起步?像车那样,一度牙太chok了,走走停停不顺畅..可以,应该会选择FZ150i,只怕日后嫌弃它的速度..haiz![](static/image/smiley/default/sad.gif) |
|
|
|
|
|
|
|
发表于 3-6-2011 09: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3-6-2011 09: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4-6-2011 08: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OHC(FZ150i) vs DOHC(CBR150 )
尾速需要看轉速
OHC vs DOHC 的差異性馬上就出來了
OHV -> OHC - DOHC 其實都是整個工藝連續發展出來的產物
但有些教科書會把發展階段寫成 OHV -> OHC -> SOHC / DOHC
把SOHC與DOHC並排
我自己是認為其實SOHC就是OHC 沒有需要去搞並排
DOHC的發展也是因為OHC對應高轉延展性不夠
先說最早的OHV (Over Head Valve or Pushrod Overhead Valve)
低轉扭力就出來 (代步實用)
凸輪在引擎本體下方 幾乎24小時都泡在油裡面 很難壞 (耐操)
可是因為OHV是透過Push rod去推Rocker arm
接著Rocker arm再負責把valve打開
轉速一拉高時 因為Push rod的慣性太大 導致引擎本體震動很大
再加上還要等Push rod 一來一回的往復動作 自然轉速也上不去
所以修改架構 把凸輪移到引擎本體上方
就變成了今天的OHC (Over Head Camshaft) (SOHC) (但低轉扭力優勢不見)
少掉了Push rod 讓凸輪去跟Rocker arm接觸
所以高轉部分得到延續 震動也比較小
但是後來工藝進步
轉數可以做得更高 才發現其實OHC也不夠用
於是就出現了DOHC (Double Over Head Camshaft)
凸輪增加多一組 廢掉Rocker arm
A組凸輪負責去管進氣的valve
B組凸輪負責去管排氣的valve
因為valve的動作不需要再經過Rocker arm
所以運動質量較小 慣性更小
轉速部分又再一次得到更好的展延性
2 Valve vs 4 Valve的差異性
也是在於低轉扭力 vs 高轉延伸性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